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2

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2
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2

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张鹏鹂

广东省旅游学校,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情绪性工作研究从研究重点的变化出发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回顾以往研究,指出最新趋势:(1)情绪性工作概念研究由情绪管理深入到心理操作过程、由人际交往拓展到人际情境;(2)研究方法开始引入实验法、纵向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3)研究范围从服务行业拓展到“人际工作”行业;(4)开始影响因素、效果评估等应用研究;(5)开始情绪性工作机制研究。指出未来可以采用准实验法,加强情绪性工作的干预措施等研究。

关键词情绪;情绪性工作;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性工作(emotion work)是近年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 A. R.)提出了情绪性工作理论,她在研究空姐等服务性行业的工作时发现,为了给客户留下某种良好印象,服务性行业员工必须遵循情绪表达规则、标准化地表现合适的情绪[1]。而后,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新经济时代”的兴起,人类由产品导向的社会进入了服务导向的社会,情绪性工作日益受到心理学界和组织行为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情绪性工作研究领域已扩大到教师、护士、警察及管理人员等职业。然而,尽管情绪性工作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之一,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特别是“热门”研究所难免伴随的功利性问题。因此,冷静地回顾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发展,理性地思考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情绪性工作研究的健康发展。

1 初创期:内隐的情绪管理(1979~1990)

Hochschild提出情绪性工作概念时,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认知活动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而Hochschild的情绪性工作研究则致力于内隐的情绪管理的理论探讨,因此,该理论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学界重视。这段时期,Hochschild理论的主要侧重点是:

1.1研究内容侧重于内隐的情绪管理

情绪性工作理论围绕情绪感受管理展开,主要是确定情绪性工作定义以及对情绪感受规则等问题的关注。

首先,确定情绪性工作定义。Hochschild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建立一种公众可见的表情和身体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1]。这种管理是在个体的头脑中以内隐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提出内隐情绪管理策略。1、被动深层扮演:员工自发、真实地体验到所要求表达的情绪,不需任何努力。2、表面扮演:员工控制外部情绪,以达到组织的情绪表达要求,但个体的内部情绪感受并未改变。3、主动深层扮演:指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以“进入”要求表现的角色,需付出意志努力[1]。

1.2 情绪性工作后效分析:关注消极后果

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一样,情绪性工作如果过分地调动、开发个体的情绪资源,会带来消极后果。霍氏提出情绪性工作的一维结构理论:工作要求对客交往越频繁,就越需要情

绪性工作;如果经常调节情绪就会对健康带来消极后果[1]。显然,这种观点对情绪调节理论提出了挑战。

1.3 研究范围局限于服务业

霍氏的研究针对的是第一线服务人员。她认为情绪性工作在面对面、声对声的对客服务中普遍存在,服务业员工在对客服务中需要通过情绪管理以应对顾客[1]。

霍氏首先提出情绪性工作,为该研究建立了理论框架。这段时期的研究虽然从理论上来看显得幼稚,但它显然为后续的情绪性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础。后续情绪性工作研究广泛涉及、反映情绪性工作复杂性的各个侧面或各个问题,大都可以在此时期内找到渊源。

2兴起期:研究的深化和理论完善(1990~2000)

20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普遍确立,以及心理学界“情商”热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情绪性工作。他们认为如果从可操作性出发,把情绪性工作的“行为”作为一个概念框架,可以用更多的认知观点解释情绪性工作,且更为可行和适用,如,Fineman(1993)指出,情绪性工作描述的是员工为获取回报而进行的情绪行为,如,微笑、热情、彬彬有礼[2]。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Ashforth ,Morris等,他们的主要研究特点是:

2.1研究内容侧重于情绪表达行为

为增强与组织管理的适应性,情绪性工作研究内容从内隐的情感管理扩展到外部可观察的情绪行为或情绪性工作要求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 行为主义的情绪性工作概念。Ashforth和Humphrey(1993)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为符合某种情绪表达规则而进行的适当情绪表达[3]”。该定义强调可观察的外部情绪表达行为。Morris 和Feldman (1996) 的研究强调外部表情要求。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通过努力、计划和控制使自己表现出组织所要求的情绪”[4]。

2.1.2 情绪表达规则和情绪性工作策略等应用性研究的开展。情绪表达规则即组织对员工在对客交往中的外部情绪行为的规范要求,如“微笑服务”。Ashforth和Humphrey关注情绪表达规则,如礼貌用语[3]。同时,与组织管理切合度较高的情绪性工作策略开始受到很多学者重视。如:Ashforth 和Humphrey(1993)研究发现,客户认为采取深层扮演策略的员工更真诚,服务更优秀[3];Richards和Gross(1999)研究表明,长期采用表面扮演策略会导致消极后果,并引起认知资源的压力[5]。

2.2情绪性工作后效分析:关注积极后果

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有些学者认为表达积极情绪的要求和充满感情的对客交往可以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如提高个人成就感。Adelmann(1995)等学者研究指出,情绪性工作和幸福感呈正相关。由于情绪性工作通过运用和发展情绪智力,可激发人际间的积极情绪,为员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它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投入[6]。

2.3研究方法:开始量化研究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为了组织管理以及情绪性工作研究需要,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各自的维度理论,并开发了不同的情绪性工作量表。这些量表可分为两类:

2.3.1 从人际交往工作特征角度建构的情绪性工作量表,包括工作特征(如,对客交往的频率、持续时间、多样性、强度等)和员工的情绪控制策略(如,扮演范式)。例如,Morris和Feldman(1996)从人际交往角度出发提出四维度结构理论(情绪表达的频率;对情绪表达规则的重视度;表达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失调)[7]。并于1997年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情绪性工作量表,包括三个维度:频率(3个项目,α=0.80)、持久性(3个项目,α=0.84)和情绪失调(3个项目,α=0.79)[8]。

2.3.2 从人际交往的性质角度(消极交往会引起情绪失调,积极交往则需投入情绪努力)建构的情绪性工作量表。如Grandey和Kruml (1998) 从情绪性工作策略出发提出二维度理论:情绪失调和情绪性努力投入[9]。Kruml(2000)编制了相应的情绪性工作量表,包括情绪性努力投入(4个项目,α=0.66)和情绪失调(2个项目,α=0.68)两个维度[10]。

2.4研究范围扩大

情绪性工作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行业,警务、医疗等工作也需要情绪性工作。如,Jame (1992)对护士的情绪性工作研究认为,关爱式护理工作=组织+体力劳动+情绪性工作[11];Wichroski (1994)研究认为秘书也需要情绪性工作[12];Martin (1999)的研究指出警务人员需要用情绪性工作以表现出对罪犯的威慑力[13];Jones(1998)提出情绪性工作存在于组织内部的人际交往中[14]。

这一时期的学者从可观察的“情绪表达行为”出发定义情绪性工作,与组织管理的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量表的开发和情绪性工作策略研究。后者的研究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对于个体和组织来说,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实用意义;其次,可以促进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上,有利于对情绪性工作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促进情绪性工作在心理学范畴中的研究发展。虽然此阶段的情绪性工作研究在各方面,特别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了明显进步;但驳杂不一,emotional labor和emotion work的标题见诸于各类文献之中,情绪性工作仍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3 繁荣期:研究的拓展和理论系统化(2000年~至今)

20世纪末,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对员工人际关系技能的研究受到关注。在此影响下,情绪性工作研究空前繁荣,情绪性工作的心理学表述开始确定。Zapf(2002)认为,因为心理加工,如动作的心理调节,是用work表述;而且在心理学中,与工作分配、劳资关系、冲突解决等社会、经济相关时用labor,与工作的生理和智力要求、工作动机、

工作卷入等个体的行为和内心相关时则不用labor;情绪性工作与个体内部情绪调节相联系,所以与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相符的emotion work更切实际[6]。此后,心理学家大多采用该术语建构、完善相对独立的情绪性工作理论体系,并在研究内容、方法、范围等方面都做了进一步拓展。

3.1研究内容的拓展

情绪性工作研究内容的拓展主要体现在概念、应用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方面。

3.1.1 概念的拓展。情绪性工作概念研究由情绪管理深入到心理操作过程,由人际交往拓展到人际情境。Grandey(2000)对情绪性工作的定义回归到Hochschild的情绪控制管理,

且进一步深入到情绪性工作的心理操作过程,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为表现组织所要求的情绪,而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过程[15]”。Bolton(2005)继承了Ashforth和Morris等重视外显情绪行为的观点,将行为主义的“刺激”从Ashforth的情绪表达规则和Morris的人际交往,拓展到人际情境。将情绪性工作定义为“为符合所处情境而试图改变情绪或情感的行为”[16]。

3.1.2 情绪性工作应用性研究的拓展。

(1)情绪性工作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工作中员工怎样完成情绪性工作?有那些因素影响情绪性工作进行。Diefendorff(2005)的研究将情绪性工作的影响因素分为个性因素、工作情境因素两类。研究发现,外向型性格、责任心、认同感与表面扮演策略呈负相关,神经质性格、自我监控力与表面扮演策略呈正相关;积极情绪表达规则、人际交往的持续性与深层扮演呈正相关,消极情绪表达规则、人际交往的常规性和表面扮演策略呈正相关[17]。Mikolajczak(2007)研究指出,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倾向于采取深层扮演策略,较少运用表面扮演策略;投入的情绪努力较少[18]。

情绪性工作策略影响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但现阶段对情绪性工作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薄弱,有很多因素尚未探讨,如职业道德、工作特性、情绪表达规则、组织文化等变量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

(2)情绪性工作的效果评估研究。情绪性工作的效果指员工在工作中完成、维持所要求情绪表现的程度,即情感传递效果[19]。组织绩效评估中开始关注员工的情感传递效果。Tsai(200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情感传递与客户停留时间、客户心境、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回头率和向朋友推荐的愿望有关[20]。Grandey(2005)对服务业员工的研究指出,员工情绪表现的真实程度可以影响客户对情感传递效果的评价。客户对真实表现情绪的员工评价高、满意度高[21]。Isenbarger(2006)对教师工作的研究发现,情绪性工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自尊和认同感。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哲学修养可以影响情感传递效果[22]。

情绪性工作的效果研究对实际管理工作有很大帮助。如,组织在对员工进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的培训时,应了解什么情绪性工作策略能克服情绪失调。组织指导员工在没有体验到组织要求的情绪时,不要采取表面扮演策略进行情绪性工作,而要重新评价消极情境或者将注意转移到积极情绪体验上。

3.1.3 情绪性工作理论研究的拓展。情绪性工作的研究必须了解它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在心理层面上是如何进行的。近年来学者们在这一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资源守恒理论。Brotheridge 等人认为,当情绪性工作者运用表面扮演和深层扮演策略时,需要消耗资源(投入情绪努力)[23]。(2)动作理论。Zapf(2002)提出,情绪性工作机制是对工作动作的调节。情绪性工作是次级任务,为初级任务服务,因此它是初级任务的次级目标。

[6]。(3)控制理论。Diefendorff等人(2003)用行为调节的控制论原理解释情绪性工作机制。情绪性工作主要是为了符合情绪表达规则而调节表情[24]。

情绪性工作机制的解释比较复杂,已有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情绪性工作的机制。但却无法解释情绪性工作的实际操作难度、对后续作业成绩的影响、以及真实感上的变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发展出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来整合当前的研究结果,并给出比较认可的、一致

的解释机制。我国学者马淑蕾(2006)的研究认为,可以从情绪调节基本过程角度来了解情绪性工作中情绪成分的实际变化,从而探讨情绪性工作的机制[25]。这可能是以后情绪性工作机制研究的方向。

3.2 情绪性工作后效分析:关注中介变量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认识到情绪性工作具有双刃性,既可能带来积极后果,也可能带来消极后果。自我效能、职业认同感等中介变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Heuven和Bakker (2003)对服务员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员工在对客服务中会产生情绪失调,但不一定给员工的健康、幸福感带来消极后果[26]。Wilk(2005)对寻呼中心职工的情绪性工作研究指出,职业认同感可以影响情绪性工作要求与情绪衰竭的关系[27]。Heuven(2006)研究了自我效能对情绪性工作的作用,认为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情绪失调不会给个体带来消极后果;而那些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则会导致衰竭、对工作不满意[28]。此类研究结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应用价值,如通过认同感训练、自我效能训练来干预情绪性工作。

3.3 研究方法的拓展

(1)实用性量表的构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仍是测量法,但是与前期不同的是,对情绪性工作维度的分析更为细致,建构了大量的量表。如,Chu(2006)构建了酒店业情绪性工作量表(Hospitality emotional labor scale),包括两个维度:情绪失调(11个项目,α=0.89)和情绪性努力投入(8个项目,α=0.77)[29]。

(2)开始采用实验法。我国学者马淑蕾(2006)结合“情绪调节”和“双任务”实验范式的研究表明:深层扮演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更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25]。

(3)引入纵向研究方法和深度访谈法。以往情绪性工作研究多偏重于结果探讨,忽视了情绪性工作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过程研究相对薄弱。近来有研究采用了时间跨度较大的纵向追踪研究方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深入考察了情绪性工作。Clarke(2007)采用访谈法的研究认为,管理者的情绪性工作有4个特征:高强度的人际关系、无组织支持、无规律可循、不被组织承认[30]。

3.4 研究范围拓展到“人际工作”行业

Zapf(2002)用“人际工作”涵盖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或者声对声的接触,除此之外的工作(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则属于“对物工作”[6]。近年来,情绪性工作的研究范围从服务行业拓展到了广泛的职业人群之中,且组织内部的情绪性工作问题也开始进行研究。如:Wilk(2005)对组织内上下级关系的研究指出,员工情绪性工作会受上级管理风格影响[27];Clarke(2007)对管理者的纵向研究指出:情绪性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行为,应该受组织承认并获得组织支持[30]。

4 小结与展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情绪性工作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入。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1)研究没有形成系统化认识。虽然对于情绪性工作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情绪性工作”的基本概念问题仍待斟酌,这表明情绪性工作的术语表述还很混乱(如,情绪劳动,

情绪工作等);情绪性工作与此前已有的许多心理学概念(如,情绪调节)在含义上有一定联系或重叠,导致情绪性工作的概念模糊混淆。这种情况不仅有损“情绪性工作”概念的科学地位,也不利于现有心理学体系的融合,并最终会影响其理论和实践发展。

(2)研究深度不够。已有的很多情绪性工作策略研究或是推论性的、或是验证性,或是描述性的,缺乏深入的心理过程分析。这些研究易使情绪性工作研究游离在心理学研究的边缘,逐渐失去心理学的本味。而且,理论为实际服务,情绪性工作研究是为组织对员工的情绪性工作进行干预和管理服务的。其中,组织情绪性工作培训的重要内容就是激发员工的情绪性工作动机,但目前尚缺乏对情绪性工作动机层面的研究。

(3)跨学科研究较少。例如,酒店业优秀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情绪性工作,可以说员工情绪性工作的质量是决定饭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31]。但目前国内对酒店业情绪性工作的跨学科研究较少,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4)研究方法未能实现突破。当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测量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但实验法研究的外部效度不高;测量法和访谈法的信度和效度易受社会赞许性、个体对自身情绪性工作知觉的准确程度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采用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背景,引入能客观评估情绪性工作指标的准实验或现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也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神经心理学),以弥补测量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的不足。

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Recent Studies on Emotion Work

Zhang Pengli

( GuangDoug Tourism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studies of emotion work on three stages. There are five new trends in emotion work research. First , the definition study has developed; Second , longitudinal case and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exploited ; Third , the domain of emotion work research has been enlarged; Forth, the antecedents and ratings to affective delivery study with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mechanisms research have emerged. The article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 as to future emotion work research. Key words: emotion, emotion work, display rules

参考文献

[1] Hochschild A R.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9, 85: 555 ~ 575.

[2] Fineman S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1993.

[3]Ashforth B E, Humphrey R H.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2): 88 ~ 115.

[4] Morris J A, Feldman D C.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21: 989 ~ 1010.

[5] Richards J M, Gross J J. Composure at any cost?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25, 1033 ~ 1044.

[6] Zapf D. Emotion work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12: 237 ~ 268.

[7]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21: 989 ~ 1010.

[8] Morris J A, Feldman D C. Managing emotions in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1997, 9(3): 257 ~ 274.

[9] Grandey A. Emotional labor: a concept and its correla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Conference on Emotion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1998, 7 ~ 8.8.98.

[10] Kruml S M, Geddes D.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labor.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0, 14(1): 8 ~ 49.

[11]James N. Care=organisation+physical labour+emotional labour.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1992,14,4:488-509.

[12] Wichroski M A. The secretary: Invisible labor in the work world of women. Human Organization,1994, 53, 33–41.

[13]Martin J, Knopoff K, Beckman C. An alternative to bureaucratic impersonality and emotiona labor:bounded emotionality at the body shop.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8,6: 429-69.

[14] Jones J R.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labor construct and its effects on employee outc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1998. 1~17.

[15]Grandey A. Emotion regulation in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0, 5: 95 ~ 100.

[16] Bolton S. Emotion management in the workplace. Management, Work and Organisations series. Palgrave acmillan, Hampshire,2005.

[17] Diefendorff J M, Croyle M H, Gosserand R H.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 66: 339 ~ 357.

[18] Mikolajczak M , Menil C, Luminet O. Explain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garding occupational stress: Exploration of emotional labour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7(in press).

[19] Grandey, A. When the show must go on: Surface and deep acting as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er-rated service delive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 86~96. [20] Tsai W, Huang Y. Mechanisms linking employee affective delivery and custo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87: 1001 ~ 1008.

[21] Grandey A, Fisk G M, Mattila A S,et al. Is “service with a smile” enough? Authenticity of positive displays during service encounte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5, 96: 38 ~ 55.

[22] Isenbarger L, Zembylas M. The emotional labour of caring in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6, 22: 120 ~ 134.

[23] Brotheridge C M, Lee R T. Testing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s of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2, 7(1): 57 ~ 67.

[24] Diefendorff J M, Gosserand R H.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labor process: a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 24: 945 ~ 959.

[25]马淑蕾, 黄敏儿.情绪劳动:表层动作与深层动作,哪一种效果更好? 心理学报, 2006, 38 (2) : 262~270.

[26] Heuven E, Bakker A B. Emotional dissonance and burnout among cabin attendant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3,12: 81 ~ 100.

[27] Wilk S L. Display Rule “Regula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Worker Emotional Exhaus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 5, 917–927.

[28] Heuven E, Bakker A B, Schaufeli W B, et al.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performing emotion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 69: 222 ~ 235.

[29] Chu K H, Murrmann S K.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ospitality emotional labor scale.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1181~1191.

[30] Clarke C, Hopehailey V, Kelliher C. Being real or really being someone else?Change, managers and emotion work.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5(2): 92 ~ 103.

[31]陈秋萍. 我国饭店情绪劳动管理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2007,5.

职场中工作态度很重要

职场中工作态度很重要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大家都知道,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很重要的。 昨天晚上不小心看到了一则小故事,有人问三位正在砌砖头的泥瓦匠在做什么? 第一位粗暴的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正在砌这面该死的墙,说完还重重的吐了一口痰。 第二位没精打采的回答说,我在赚钱,养家活口,说完头也不回自顾自的干着活儿。 第三位兴奋的挺直了腰,用手指在空中描绘了建筑物的轮廓,得意的说,我正在建造一座伟大的庙宇,供万代子孙来此礼佛崇拜。 通过这个故事,这三位泥瓦匠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但是通过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因不同的工作态度而有不同的解释,自然他们的收获亦大相径庭。有的人在不耐烦、无奈的情绪日渐萎缩苍老,有的人在喜悦与成功中不断成长茁壮。虽然这个泥瓦匠的工作很平凡,但是第三位泥瓦匠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对这份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工作的时候也就变的很快乐,自然也能够把这份工作做的很好。 当我们思考人生如何走向成功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人生在世,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躺在床上,没有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在工作。由此可见工作对人的影响,同时我们更不难发现,每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反应。有些人工作的时候很烦,觉得很累,有些人工作的时候很开心,没有埋怨。如果我们像第三位泥瓦匠学习,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会成功的。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决定什么样的工作效率,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很重要的。 昨天晚上不小心看到了一则小故事,有人问三位正在砌砖头的泥瓦匠在做什么? 第一位粗暴的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正在砌这面该死的墙,说完还重重的吐了一口痰。 第二位没精打采的回答说,我在赚钱,养家活口,说完头也不回自顾自的干着活儿。 第三位兴奋的挺直了腰,用手指在空中描绘了建筑物的轮廓,得意的说,我正在建造一座伟大的庙宇,供万代子孙来此礼佛崇拜。

情商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情商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高情商能使一个人保持乐观情绪,增加自信,激发斗志同时还会提高一个人的逆境商。总的来说我认为情商对我们职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提高情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即智商,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即情商,前者仅占20%,后者占80%。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情商。 情商是指情商是指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相对于智商而言,它更能决定人的成功和命运。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所著的《情感智商》一书中说:“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情商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能力。”他所偏重的是日常生活中所强调的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等心理品质。为此,他将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初步的认识了情商,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说情商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下面从情商的五个方面来分析它对我们职业发展的意义:认识自身的情绪 认识自身情绪是情商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识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势必沦为情绪的奴隶,反之,掌握情绪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各种抉择方能妥善处理。 认识了自身的情绪才能在学习工作或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尽量的克制自己情绪的弱点,展现好的情绪,让好的情绪伴随我们影响他人。在职场中我们要想很好的管理我们的情绪,认识自身的情绪是基本的工作。 妥善管理清绪 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能使自己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等低落的情绪,及时的调控情绪,使自己尽快的走出命运的低潮,重整旗鼓,重拾信心。在把握并影响情绪的变化着方面做到游刃有余的人,才能保持理智,避免感情用事。在一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只有能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才能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清醒的头脑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不仅对领导者很重要,对任何的社会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在社会中就是要与人交往,然而情绪就直接的影响到了我们交往的关系,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然我们在生活中职场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自我激励 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能够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具有较高

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研究性学习能否正确理解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研究性学习包括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课程,这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并行的概念;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也是既有诸多区别又有不少相似之处,且探究性学习能有助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学习,问题与答案也同样重要,学生是主体且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几个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研究性学习能否正确理解,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当今教育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界定,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对此也认识模糊,甚至步入误区。笔者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认识,供研究者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课程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就目前的情况看,它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一个概念的界定,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其内涵,即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个是外延,即内涵使用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1]。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形态时,在课程目标上,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的;在课程评价上,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的[2]。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其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互无关系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研究性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掌握和运用都会受到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因此,需要开设研究性课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冲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为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性方式也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当今教育理论界对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同起来,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或者是研究性学习的不完整的形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因为“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已经有了特定的含义。它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

对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对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赵峰(无锡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部分在学校开展实施也已有一段时间。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特别是今年暑假,为响应无锡市教育局关于暑期开展“龙之志”网上读书活动的号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使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所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部分而设立,虽然其本意是希望专门为研究性学习开设一个窗口进行教学研究,而实际上却是造成了广大教师在认识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是活动课的内容,与我这门学科无关。 这一认识上的偏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研究性学习本身的认识不足有关。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又被称为是项目学习,其英文就是(project learn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重点是“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 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或某几位教师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教学工作。 在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从已发表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来看,它对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存在学生因为研究性学习而耽误其它学业的情况。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级中学开展的实践 以上只是高级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那么在初级中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可行呢? 借着暑期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的机会,我在部分初二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为了与网上读书活动相配合,我事先拟定了几个研究专题,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寻找合作伙伴组成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对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我特意安排学生去图书馆作访问调查,写调查报告、活动日记,最后还以板报的形式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实施过程一般为: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小组开展研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总结、展示成果、教师评定几个部分。 其中,学生提出课题可以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启发引导而形成课题;在确定研究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便于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在暑假期间,我指导学生作了几十篇访问调查,采访了很多人士,取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课题的有关报告,并展示了部分成果。在研究日记中,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愿望,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初级中学的学生一样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那么,初级中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以下几

工作的四种心态

工作中的四种心态 每一位员工都是优秀的,只要他得到正确的引导;每一位员工都会对工作付出的、负责的、用心的,只要他得到正确的思想;每位员工的薪水都取决于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多,他的薪水才会越高。提高价值,一是心态,二是技能。 对待工作的四种心态: 1、付出 一个人只有为企业、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他才会是富有的、富足的。 如何付出? ①积极主动。被动做工作不是付出。 ②一句名言:不要问企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什么。 ③向施瓦伯学习: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的工作产生价值。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付出就不要抱怨。——解决抱怨的三个心态 ①不要祈求工作的完美。 ②不要祈求绝对的公平。 ③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2、负责 尊重自己的选择。大家选择这家企业是你的主动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为这份工作的全部负责,不仅获得薪水,同时还有压力。“不要问喜欢不喜欢,而要问应该不应该。” 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归罪于外,事情做的不好,只能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要找外在的原因与借口。 3、卓越 为什么要追求卓越?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怎样做到最好? ①脚踏实地。把小事与细节做好。鲍威尔:我尽量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军人,而其余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②用心。事情没有做好,只是因为没有用心。 4、学习 为什么还要学习?因为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学历,只代表书本上的一点点知识,实践中要学的太多太多。能承认你价值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你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

一天四十八小时 只要你愿意,你的一天将是四十八小时,而不是二十四小时。时间就是上帝给你的资本。命运之神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不少;但成功女神却是挑剔的,她只让那些能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的人接近她。下面就是她的助手时间使者透露出来的成功秘笈: 1.直奔主题.聪明人要远离琐碎,保持焦点。由于我们一次只能踏上一条船,“船”的选择便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要保持焦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西屋电脑公司总经理迪席勒办公室门上的标语是:“不要带问题给我,带答案来。” 2.80/20原则。要把精力集中在最出成绩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只要你细心地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80%的帮助来自于你20%的朋友,与此同时,你投入的80%的精力却只得到20%的收益。我们常常是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并不很重要的地方。一位年轻的推销员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他仔细分析了他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来年历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他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赚了1000美元。他从未放弃这一原则并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主席。 3.现在就做。当一位企业巨子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只说了四个字:“现在就做”。拖延或日推迟开始是大量时间被浪费的主要原因。许多人习惯于“等候情绪”,也就是花费很多时间以“进入状态”,却不知状态是干出来而非等出来的。记往,栽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的现在。 4.“不得不走”。不要被无聊的人缠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学会说“不”,他才会得到真正提自由。成功的人大多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敢作敢为,敢于说“不”。他们的心里有一个闹钟,当“不得不走”时,它就会及时地响起。他们懂得限制时间,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脱口秀明星拉瑞·金说:“我发现在生命中得到的愈多,不论是职业上或金钱上,你就可以挑选得愈挑剔,我现在已经没有非去不可的午餐了。” 5.避免争论。在这个“共生的时代”,宽容的心态与合作的意识会使人如沐春风。宽容的人会本能地避免争论。因为无谓的争论,不仅会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往往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说的越多,做的越少,聪明人在别人喋喋不休或面红耳赤时常常已走出了很远的距离。有经济头脑的人,不仅与人为病况,而且总是尽可能地配合别人,比如开会守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因为他深知,你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别人就有理由耽误你的时间,一个人的不自觉会导致很多的人不自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6.成本观念。经济学非常讲究成本。对待时间,就要像对待经营一样,时刻要有一个“成本”的观念,要算好账。在生活中有许多属于“一分钱智慧几小时愚蠢”的事例,如为省一元钱而排半小时队,为省两毛钱而步行三站地等等,其实都是极不划算的。在国外,给小费有时是为了赢得时间。在经济学中,休闲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机会成本就放弃了工作所能带来的收益。因此成功人士十分推崇积极休闲,因为“不同的歌声会带来不同的心情”。在他们看来,积极的休闲应该有利于身心的放松、精神的陶冶和人际的交流,比如打羽毛球、看

情绪和心境会影响工作绩效吗

情绪和心境会影响工作绩效吗?如何影响? 答: 情绪和心境会影响工作绩效。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而且它们都各不相同。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是弱于情绪的一些感受,通常没有相关的刺激。大多数专家认为情绪比心境变化得更快一些。工作绩效是关于对雇员们寄予的种种期望以及旨在促使雇员们提高工作绩效的连续目标导向计划的一种具体描述。简单的说就是大家认为的工作效率。 那么情绪和心境又是如何影响工作绩效的呢? 一个人的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同时情绪是由特定时间引发的,持续时间较为短暂。一个人表达情绪时特征明显,而且形式多样。通常伴随特定的脸部表情。影响情绪的事件很多:譬如说上班的路上遭遇交通堵塞,粗鲁的司机在你的车前面突然变道,不当心把刚买的拿铁咖啡溅到笔记本电脑上,最后你带着糟糕的心情上班迟到。从这些事情开始,你一整天都不顺心,工作表现也是一塌糊涂。那么这时我们就留意到,消极不好的情绪是会影响工作的,从而影响你的工作绩效。除了糟糕的情绪,美好的情绪也会影响你的工作绩效。例如你早上吃到很久没吃的麦当劳早餐,从而带着美好的心情去上课,接着上课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你正堂课的心情都十分美好,你的学习是否也就很有成效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绩效。 古语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这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个人健康的好与坏,自然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一个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会无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可以说就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心境对人们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心境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人们每天总是在一定的心境中工作,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帮助人们克服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意志消沉,悲观绝望,无法正常工作和交往,甚至导致一些身心疾病。

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在教学改革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举足轻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首先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搞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很有难度的。我认为,要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把握三大关系。 一、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能片面认为只要一有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不闻不问。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自主不是规则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 学生自主,指的是学生个人围绕一定的内容,积极研究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收集文献资料数据,自己研究解决问题,自己承担自己决定的事情,并认真把事情做好。教师指导,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尊重学生选择,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二、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经常要做的工作。收集信息,指的是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新的观点。 收集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而处理信息的过程又会推动高速收集信息的方向,继续收集信息。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对中学生来说,收集信息相对比较容易。在收集信息方面,往往情绪高涨,四处出击,收获较大,但是一进入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会感到困难严重,原因就在于收集信息是一种技能层面,而处理信息则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目前来看,学生整个处理信息方面的训炼显得特别薄弱。因此,在研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有利于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

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都爱说“保持良好的心态”。每一个人都知道“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但是能始终“保持良好心态”的人少之又少。比如,在工作中碰到一件令人烦恼事的时候,你还能保持良好心态吗?比如,一位学生教了一遍又一遍还教不会的时候,你还能保持良好心态吗? 记得给五年级学生做阅读时,有一篇阅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叫布莱德的人,每次生气和人争执时,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喘气。 布莱德工作很勤奋,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执生气,他还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起来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布莱德都不愿意说。 直到有一天,布莱德老了,他的房地已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都下山了。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 “爷爷!这附近地区的人没有人的土地比您更大了,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内外?” 布莱德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 “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到: “爷爷!你年纪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呢?”布莱德笑着说: “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一个人,每一天,遇到这种影响心态的事非常多,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着各种考验,也需要我们作

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脑电位系列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505~51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脑电位系列研究* 罗跃嘉1,2黄宇霞1,2李新影1李雪冰1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要为探讨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脑机制,建立了情境图片、面孔、汉字和声音四个系列组成的中国情感刺激材料库,并通过ERP实验对情绪与注意、工作记忆的关系以及特质焦虑者的认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⑴负性情绪刺激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至少在注意、评价及反应准备这几个阶段具有某种优先权,注意偏向也可在内隐任务下发生,负性刺激对注意资源不足具有某种补偿作用;⑵威胁性视觉提示对其后的视觉加工具有调节作用,高焦虑个体对这类性刺激投入了更多的视觉加工资源,而且威胁性刺激对注意的影响可以跨通道进行,威胁性的视觉刺激可以影响触觉注意;⑶在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方面,负性情绪下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引起的P300波幅减小,这种效应可能是基于情绪对顶叶注意系统的调节作用,而在词语工作记忆任务中这种效应消失。 关键词情绪,事件相关脑电位,注意,工作记忆,焦虑。 分类号 B842 情绪是瞬息万变的心理与生理现象,反映了机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所取的适应模式。情绪认知及其脑机制的研究,特别是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及其潜在的神经基础,在近年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形成“情感认知神经科学”这一分支[1]。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回答情绪的起源、功能、本质等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为情绪调节和情绪障碍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作者及其课题组在最近3年以来,采用维度法评定刺激材料的情感性,并建立了中国情绪刺激材料库。在此基础上,利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技术和行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范式,开展了情绪对注意、工作记忆和汉字认知的影响及焦虑病人的认知改变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的评定标准 情绪评定的标准关系到诱发情绪的刺激材料类型、被试实际的情绪体验等。目前主要存在两种 收稿日期:2006-06-01 * 本课题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0325026),中国科学院重要 方向项目(KSCX2-SW-221)和教育部重点项目(106025)支 持。王一牛、吴健辉、白露、刘涛生、马慧参加部分工作。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360docs.net/doc/238154673.html, 标准:基本情绪论和情绪维度论[2]。基本情绪论以Ekman和Izard为代表,认为情绪在发生上有原型形式,即存在着数种泛人类的基本情绪类型(常见的有6种和11种基本情绪之说),每种类型各有其独特的体验特性、生理唤醒模式和外显模式,其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了所有的人类情绪。目前应用更为广泛的维度论认为若干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把不同情绪看作是逐渐的、平稳的转变,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维度模式常为两个维度组成:①效价(valence)或者愉悦度(pleasure),其理论基础是正负情绪的分离激活; ②唤醒度(arousal)或者激活度(activation),指与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机体能量激活的程度,唤醒的作用是调动机体的机能,为行动做准备。 脑成像研究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的分离,即两者各自具有特定的大脑加工系统,分别与左半球和右半球活动相联系,或者说分别是左半球和右半球优势。例如,观察正性和负性图片的同时进行fMRI扫描,分析发现,情绪图片激活了双侧额叶、扣带前回、杏仁核、前颞叶以及小脑;负性情绪图片的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半球,而正性图片则在左半球[3]。 美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情绪与注

工作中态度比能力重要

从哲学地观点来说,态度对于热情起到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促进物质发展,积极地工作态度就是正确地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更好地发展工作,就像人类,我地手和脚豆很灵活很有能力,但是还是需要我地大脑对外界事物评价做出态度,支配手脚动作,所以说能力在高地人,没有一个积极地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也很难掌握好自己地发展方向,甚至消极懈怠,影响自身发展和公司地发展.所以态度更重要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地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地工作态度.有地勤勉进取;有地悠闲自在;有地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我们不能保证你具有了某种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地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地态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位名人在《人生地经验》一书里这样批评那些永远无法超越别人地人:一种人只做别人交代地工作;另一种人是从不做好别人交代地工作.这是两种工作地态度.另外,还有两种能使工作成功地态度:一种是永远做好目前所从事地工作;另一种是永远做好你真正想做地工作.以上这四种对待工作地态度,孰好孰差,无须多说,道理自明.我们应当认真选择和学习两种做好工作地态度,这既是人生必备地工作态度,又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所必须坚持地基本原则.有一句耳熟能详地名言:思想态度决定一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一个人地态度直接决定了他地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决心越大,对工作投入地心血也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地回报也就相应地越多.那些慵懒怠懈地人、那些态度上不具备竞争力地人只注重事物地表象,无法看透事物地本质,他们只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地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工作,你地态度都决定了你成就地高度.如果只做别人交代地工作,自己没有创新地思想,工作老是被动,什么时候都只能是跟在别人后边爬,这样,也就不可能大有作为.而从不做好别人交代地工作,反映了对工作应付地思想,这也是对别人地极大地不信任,也表明不会与别人合作和协调.这两种对工作地态度,主要是缺少热情,没有责任感,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让人感觉很颓废.而永远注意做好目前所从事地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工作极端负责地精神,做什么就热爱什么,做什么就钻研什么,无不充满了干事创业地热情.做好你真正想做地工作,是一个人对工作孜孜以求、爱不释手、强烈地创新意识和永无止境、永不满足、永远向上、执着追求、不达目地决不罢休地顽强地工作斗志和敬业精神,其实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比技术知识更重要地能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态度地重要性)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这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地精神,有了这样充满干事创业地热情,有了这样强烈地创新意识和顽强地工作斗志与敬业精神,可以说,就没有过不去地坎,就没有克服不了地困难,就没有事业不成功地理由,就没有我们达不到地目地.我们应该在心中立下这样地信念和决心:从事工作,就必须不顾一切,尽最大地努力.如果对工作不忠实,不尽力,那将贬低你自己,糟蹋你自己,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作地定义:辩题中地“工作”是指一般性地工作,是一般人经过培训都能完成地工作,不包括诸如高水平运动员之类地需要特殊天赋地工作,因为这些工作不具有普遍性,没有讨论价值.所以,我方地立场是:在一般地工作中,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加重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陈述理由如下:首先,积极地工作态度是一种竞争力. 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地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比别人更有竞争力呢?是态度,积极地态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数据例子)哈佛大学地一项研究认为:一个人地成功,是因为他具备积极主动地态度,是因为他地智力知识.当我们没有更多更明显地优势时,正确地工作态度就是我们最大地资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于工作状态的句子

关于工作状态的句子 态度导致好恶各异取舍不同,于是自然决定成败。工作和生活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热情,少一些消极,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攀比,多一些淡泊,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呢?换句话说,既然今天我们走在了一起,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去端正态度表明态度坚定态 工作和生活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够担负起责任,才能够团结,才能够开拓创新,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我体会到了态度的重要性,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积极的态度就是成功的保证。在学习中,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态,遇难则退,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气馁,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工作也不禁相同,也许你学位很高,资质拔群,但是,没有努力向前的进取心的话,最后依旧只能一事无成。 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客观困难的确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为困难所吓倒,一定就能够战胜困难,成为一名生活和工作中的勇士!

正确看待工作,是端正工作态度的前提。那么,工作是什么?我以为: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工作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与工作仅仅是“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他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为点燃工作激情打下基谚语) 我最想和大家探讨和分享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可以用到学习上,还可以用到生活中,用到工作中,用到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去,而且,你将终身受益。很多同学的成绩不好,或者是也许成绩不错,但是没有学习的欲望,厌学。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那我最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是怎样学习,而是我想通过我恳切的文字,让大家把一种热情一种信念树立起来,真正端正大家的态度,激发大家的热情。 工作中,只要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前国家男子足球的教练,米卢同志不是也说过一句让人铭记的话:“态度决定一切”!是啊!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这样工作起来不仅能给你带来快乐,也会给你一种成就感。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 通过五个月的研究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 我们研究了近五个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也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 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 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 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 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 做准备。终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 们依然挺了过来!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 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 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 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 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 学校,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 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 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 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 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 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研究性学习必须包含对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 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了。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 学习内容,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 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 的模型时,都非常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一个

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两者是我们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条件,今天我们讨论何者更重要的标准在于哪个能使个人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我方坚持认为: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第一:从个人角度出发:工作态度促使工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使个人的职场生涯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若一个人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用心完成工作任务,承担责任,努力付出,在工作中他不仅仅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更使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更好的工作能力,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若一个人保持消极的工作态度,无论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还是消极怠工,都会导致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缺失,能力培养与进步的空间就会变小可见工作态度对个人职场发展的影响不仅限于当前,更影响长远。这样的一个现实条件下,我们还有为什么不去相信工作态度更重要呐? 第二:从公司角度出发,工作态度的好坏决定了公司是否给你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个人在职场中的更好发展。如今许多知名企业把工作态度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其实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法,华硕电脑中国业务品牌总监郑威认为,企业有意去培养磨练打造一个人,因此可以接受一张工作能力并不是最强的白纸,但工作态度却决定了这张白纸的优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此时的员工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员工,其素质较高者,态度较好者,追求自我实现者,不再是企业的“打工者”,而是企业的投资者。所以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启用、契约的关系转向协同的“双赢”关系。自身的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得到公司更多的重视,接收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自身更好的职场发展。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情绪对人的影响

情绪对人的影响 情绪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重要影响。“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我国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影响智能的发挥影响学习和办事效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情绪同其智力活动呈正相关。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积极地情绪会激发人们学习办事的动机和热情,提高效率;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狭窄,思维活动呆板,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如考试焦虑影响成绩发挥;不喜欢某教师或某学科影响听课效果;心情抑郁不愿吃饭易失眠等。 2、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的,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拦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中小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协调好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情绪健康,心胸开阔,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维系正常人际关系的纽带。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诚挚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会起到沟通心灵、增进友谊的效果,而冷漠、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际交往,妨碍团结和友谊。 3、影响身心健康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做过情绪实验,他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护青少年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情绪处于高度的唤起状态,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如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有害,有时甚至会诱发各种疾病包括精神病。在《内经·素问》中谈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的研究表明,胃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与不良情绪有关。 此外,情绪还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的尺度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志向、抱负水平、胸襟和度量以及意志和性格。

关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范文文稿

关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19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

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19��2019)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