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1T10:12:11.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丘鹏

[导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1001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1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1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直观表现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引导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一影响可见于国内大多数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如台北大从捷运系统线网从“米字形”到“环形+米字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环线”有效疏解单一中心城区的过度发展,推动外围卫星城发展为多个城市副中心,最终促成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2)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形相适应而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形成是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反过来又作为基本发展骨架进一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将轨道交通线网分为“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两类并分别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性,同时强调“环线”易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低密度蔓延。倡导以“环形+放射”形态的轨道交通线网引导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以“放射线”疏导市中心交通流以保持市中心活力,以“环线”连接市效分散组团以发展城市副中心。(3)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规模,且在网络规模接近的条件下,网络覆盖率越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越强烈。

1.2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市中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实现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象。而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集散的关键是“可达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供给的同时也改善了区位可达性,从而刺激周边土地开发,通过引导土地利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3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导向了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通常称为TOD模式,我国关于TOD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可分为SOD和TOD两种模式,客流效益是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不同步的现状,TOD开发只能通过城市更新得以推动。具体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以CBD为中心,以沿着放射状的公共交通线站点为次中心的、疏密相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大都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有序交通流更有利于轨道交通的组织建设,推动TOD模式的发展。

2中观层面: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轨道交通线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面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轨道交通建设使沿线土地利用的不等价性逐渐被拉平,从而实现沿线土地的开发,且沿线区域土地平均开发强度一般要高于全市平均值,车站周边最高,车站之间次之。从广州地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州地铁沿线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同区其他水平,并呈以地铁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附加值提稓使土地利用密度及物业价值获得提高。轨道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程度与用地性质及站点区位有关,不同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响应程度不同。

2.2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模式探究

轨道交通具备带动线路远端城市空间跳跃发展的特征,其沿线土地开发强度通常呈现出“蛙跳”或称“飞地”的空间布局。因此,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模式的探究大多围绕“点一轴”开发模式展开。“点一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基于整体线网形态,以轨道交通站点作为锚定点对线路重新进行优化布局,其中具有一定控制力的锚定点发展为区域中心,点与点之间的线路发展为区域发展轴,使城市呈现“点一轴”式空间格局;城区中的轨道线由于站距较小,通常以连续性带状方式扩展,而效区轨道线站距较大,通常沿轨道线以点状高密度方式扩展。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应主张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其他公交方式为辅的复合交通走廊;同时强调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3微观层面:轨道交通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站点通过促进城市中心节点的形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民主节点是城市功能、人流等的聚集点,通常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土地开发状态,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可达性和强聚集性的特点,恰好有助于强化节点的聚集效应,促进城市中心的形成,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解析轨道交车侧屏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置换过程提出了建设有效副中心的可行方案。基于“可达性”的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约500m(步行约10min)范围内土地集约化利用呈现出围绕站点圈层拓展的空间布局特点,相应地土地开发强度也表现出以站点为中心圈层递减的规律。

3.2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通常强调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的等级体系的匹配和分类型开发。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其车站等级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对应4个层级的土地开发模式;根据城市中心节点的区位和发展工时分站点开发类型,建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耦合目标体系指导开发的实施;对站点地区各类型土地使用所占比值和开发强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模式。具体到站点的空间组织上,研究多从分析出行尺度和出行方式的角度出发,明确土地混合利用方式和分区分等的规划方案,强调空间在三维尺度上的综合利用与组织。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比较全面,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涉及直观美观、作用机理和开发模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

1.规划依据: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用来设计地铁的运输能力) 规划的两个阶段:战略规划阶段(20-30年),项目规划阶段(5-10年) 规划的具体内容:路线规划、站点设置、环境保护 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经济型原则。 可行性研究包括三个部分: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技术先进性;③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 2.地铁限界分类:车辆、设备、建筑 ①车辆限界:车辆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是以线路为为准的基准轮廓线的最外各点,按车辆在线路上运行时产生的最不利位置确定。 ②设备限界:是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列车等移动设备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所需要的限界,一般要在车辆限界的基础上考虑轨道出现状态不良而引起的车辆偏移和倾斜,此外还要考虑适当的安全预留量。③建筑限界:是设备界限的一个轮廓,是指在行车隧道和高架桥等结构物的最小横断面所行车的有效内轮廓基础上,再考虑其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等因素,为满足固定设备和管线安装的需要而必需的限界。 ④建筑限界的结构形式——地下(矩形、圆形、马蹄形)、地面、高架 3.路网规划——车站分布规划、线路埋设方式规划 车站分类:按车站所处位置:地下车站、地面车站、高架车站 按其站台形式:岛式站台车站、侧式站台车站、侧岛或双岛混合式站台车站 按运营性质:中间站、区域站、换乘站、终点站、枢纽站、联运站 按结构横断面形式:矩形(一般用于浅埋)、拱形(常用于深埋)、圆形(深埋或盾构法施工)、其他类型(马蹄形、椭圆形)车站位置:跨十字路口式、偏路口式、两路口之间、贴近道路红线外侧 明挖法多用于箱型断面,盾构法用于圆形断面,矿山法采用马蹄形断面。 辅助线分类:按其使用性质:折返线、存车线、渡线、联络线、车辆段(车场)出入线 理想型线路埋设方式:车站埋深浅些,区间埋深些,已形成进站减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地域并不广阔的苏州。近年来,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苏州地方政府加强中心城区辐射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形成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又起着主干作用。 目前线网的规划 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11条线路组成,包括有轨电车在内总长为 540km,共设车站245座,其中换乘车站70座。按功能等级划分,其骨干线路为5条:3条市郊线,其中S1,S2为穿越中心城区的直径线,是整个线网的基本骨架,S3为布置在市郊的环线,向东与上海市域级线网相衔接;2条市区轨道交通线M1,M2,为贯穿中心城区南北、东西向德两条直径线,连接了最主要的城市活动中心。另有6条有轨电车线,满足未来市区范围内市民的出行需求,对线网内骨干路进行补充。 因此,轻轨的建设拉近了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乡镇区域。同时,沪宁城际跌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城市之间的往来时间。 苏州轨道交通线网络规划体现了以下原则: 1,特殊城市的针对性,体现了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原则;2.周边城镇的互动性,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原则;3.网络规划的经济性,体现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则;4.线路覆盖的区域性,体现了适应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5.采用轨道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满足城市交通客流的原则; 6.轨道交通的环保性,体现了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2011CB013800-G

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 基础理论 首席科学家:朱合华同济大学 起止年限:2011.1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2.1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并投入使用,其结构健康服役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设计寿命为100年,在此期间由于结构性能劣化、服役环境变化、低频循环振动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受力状态会发生变化,性能逐步退化,加之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迅猛,结构施工质量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且结构损坏后不易或不可更换,给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健康服役状态的判断和预知控制带来了极大困难,亟需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处于固—液—气耦合作用的赋存环境下,加上轨道交通低频周期动载作用下的疲劳效应、复杂渗流边界与循环振动荷载的累加效应、临近施工和运营扰动、结构自身的初始损伤和缺陷等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结构性能不断劣化,受力体系易出现薄弱环节,其演化过程高度非线性、性能演化机理难清,因而第一个科学问题是动态时空环境效应下的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理,研究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材料施工期和服役期性能演化机理、初始损伤和缺陷状态下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结构的病害形成机理。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为超长线状地下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病害,其结构性能随之不断劣化,健康状态极其难知。为满足结构长期健康服役的需求,在揭示其受力与变形演化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需要采用经济、高效的监测方法,全覆盖智能感知超长地下结构性能,研究结构在单一、多种病害组合状态下的响应机理,确定结构性能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与发展趋势,达到定量化预知结构未来力学行为及其服役性能的目的,因而第二个科学问题是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的状态智慧感知与评估理论,研究内容为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健康诊断理论、缺陷状态下服役性能的预知、局部损伤结构服役可靠度的退化机理与干预机制。 在以上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服役特点,针对地下水赋存环境下的结构性能所处的不同状态开展结构智能自修复与自适应加固理论研究,建立健康服役机制和保障体系,变被动获取结构健康状态为主动控制服役性能,以解决地下结构损坏后极其难修的问题,因而第三个科学问题是地下水环境下的结构自修复机制与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内容为适合于城市轨道交通环境特点的地下结构智能自修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与服役性能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基于性能退化的自适应加固理论,结构健康服役智能服务机制和数字化保障体系。 2.2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

城市轨道交通成本构成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成本构成分析 摘要: 现今,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舒适、快捷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轨道交通项目成本造价高,运营维护费用贵,以及运行带来的诸如噪声污染与电磁干扰等社会问题,成为制约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北京市地铁 4 号线为例,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依据价值链理论,把内部成本细化为前期规划设计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把外部成本分为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和噪声污染三个方面,并且将外部成本定量化.该研究有助于准确计算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成本,为政府制定票价提供依据; 同时使城市轨道交通满足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外部成本; 价值链; 城市轨道交通; 内部成本; 外部性 1 引言 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等内部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轨道交通运行带来的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损失等外部成本,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外部成本作为轨道交通总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进行系统、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一方面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成本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准确计算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成本,为政府制定票价提供依据; 同时使城市轨道交通既能保证其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又能满足一定的环保要求,从而促使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作业链及价值链 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作业集合体,因为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过程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是由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构成,这些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相连接,就形成了一条“作业链”.价值沿作业链在各作业之间转移,就构成了一条“价值链”.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价值链需要不断地优化组合,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 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本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内部成本的划分是基于价值链原理. 2.2 外部性及内部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所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效益的情况.外部性是一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于另一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它不以市场为媒介,也无法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将外部和内部的相关机制介入经济领域,使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同.由此,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就是外部性矫正的过程. 2.3 内部成本构成 按照价值链理论,本文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分为三部分: 一是前期规划设计成本; 二是建设成本; 三是运营成本. ( 1) 前期规划设计成本. 前期规划设计成本包括前期策划费用、项目建议书阶段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及勘察设计费用.在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者要确定许多决定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的主要内容.因此,前期规划阶段对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1T10:12:11.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丘鹏 [导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1001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1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1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直观表现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引导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一影响可见于国内大多数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如台北大从捷运系统线网从“米字形”到“环形+米字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环线”有效疏解单一中心城区的过度发展,推动外围卫星城发展为多个城市副中心,最终促成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2)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形相适应而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形成是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反过来又作为基本发展骨架进一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将轨道交通线网分为“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两类并分别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性,同时强调“环线”易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低密度蔓延。倡导以“环形+放射”形态的轨道交通线网引导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以“放射线”疏导市中心交通流以保持市中心活力,以“环线”连接市效分散组团以发展城市副中心。(3)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规模,且在网络规模接近的条件下,网络覆盖率越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越强烈。 1.2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市中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实现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象。而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集散的关键是“可达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供给的同时也改善了区位可达性,从而刺激周边土地开发,通过引导土地利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3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导向了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通常称为TOD模式,我国关于TOD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可分为SOD和TOD两种模式,客流效益是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不同步的现状,TOD开发只能通过城市更新得以推动。具体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以CBD为中心,以沿着放射状的公共交通线站点为次中心的、疏密相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大都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有序交通流更有利于轨道交通的组织建设,推动TOD模式的发展。 2中观层面: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轨道交通线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面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轨道交通建设使沿线土地利用的不等价性逐渐被拉平,从而实现沿线土地的开发,且沿线区域土地平均开发强度一般要高于全市平均值,车站周边最高,车站之间次之。从广州地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州地铁沿线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同区其他水平,并呈以地铁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附加值提稓使土地利用密度及物业价值获得提高。轨道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程度与用地性质及站点区位有关,不同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响应程度不同。 2.2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模式探究 轨道交通具备带动线路远端城市空间跳跃发展的特征,其沿线土地开发强度通常呈现出“蛙跳”或称“飞地”的空间布局。因此,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模式的探究大多围绕“点一轴”开发模式展开。“点一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基于整体线网形态,以轨道交通站点作为锚定点对线路重新进行优化布局,其中具有一定控制力的锚定点发展为区域中心,点与点之间的线路发展为区域发展轴,使城市呈现“点一轴”式空间格局;城区中的轨道线由于站距较小,通常以连续性带状方式扩展,而效区轨道线站距较大,通常沿轨道线以点状高密度方式扩展。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应主张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其他公交方式为辅的复合交通走廊;同时强调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3微观层面:轨道交通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站点通过促进城市中心节点的形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民主节点是城市功能、人流等的聚集点,通常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土地开发状态,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可达性和强聚集性的特点,恰好有助于强化节点的聚集效应,促进城市中心的形成,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解析轨道交车侧屏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置换过程提出了建设有效副中心的可行方案。基于“可达性”的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约500m(步行约10min)范围内土地集约化利用呈现出围绕站点圈层拓展的空间布局特点,相应地土地开发强度也表现出以站点为中心圈层递减的规律。 3.2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通常强调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的等级体系的匹配和分类型开发。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其车站等级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对应4个层级的土地开发模式;根据城市中心节点的区位和发展工时分站点开发类型,建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耦合目标体系指导开发的实施;对站点地区各类型土地使用所占比值和开发强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模式。具体到站点的空间组织上,研究多从分析出行尺度和出行方式的角度出发,明确土地混合利用方式和分区分等的规划方案,强调空间在三维尺度上的综合利用与组织。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比较全面,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涉及直观美观、作用机理和开发模

城市轨道概论答案

城市轨道概论答案

绪论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性有那些? 答: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数量增加迅猛。带来了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快速、安全、舒适、节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首选方。 2.城市轨道交通所涉及的专业有那些?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配合工作、围绕安全行车这一中心而组成的有序联动、时效性极强的系统。各有关专业如隧道、线路、供电、车辆、通信、信号、车站机电设备及消防等。 单元一 一、判断题 1. 老式有轨电车由于其性能差,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彻底淘汰。(×) 2. 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836 年诞生在英国伦敦。(×) 3. 地铁首次采用电力牵引是从1890 年开始。(√) 4. 有轨电车是介于轻轨交通与地铁交通之间的

4. 狭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特指地铁、轻轨和单轨(独轨)。 5. 磁浮列车是依靠磁悬浮技术将列车悬浮起来并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行驶的交通工具,它分为常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几种形式。 三、问答题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定义 答:指采用轨道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具有车辆、线路、信号、车站、供电、控制中心和服务等设施,车辆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2、城市轨道交通按技术经济特征来分有那些基本形式? 答:主要有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单轨(独轨)、磁浮、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尤其是以地铁和轻轨为主。 3、地铁的优缺点有那些? 答:优点: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舒适、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其他论文文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摘要: 首先阐述城市轨道系统的基本概念, 包括系统的要素构成、基本功能、狭义与广 义环境、层次结构等, 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指出它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城市形态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其次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特性, 包括交通特性、经济特性与社会特性等, 这些特性(特别是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 决定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与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最后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产品概念及其管理的主要内容 , 并初步分析其管理体制与经营管理特点。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系统分析; 系统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 (1) 设备。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狭义地讲, 是指在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设施, 如线路、车站、车辆段、环综合交通系统中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与其它交通子系境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号、联锁、闭塞系统) 等; 另 一统的相互关系, 包括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类是移动设施, 如动车组、自动停车装置等。系统为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广义地讲, 则是指整个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环境 业区的分布、文化娱乐业的分布等。他们是交通需求之“ 源”, 决定着城市人口出行需 求的强度大小与空间分布, 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分布与运输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结构。就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 包含市郊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有轨电车、高架导轨电车等几种方式。根据其运能大小,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地下铁道和市郊铁路, 适合于市中心区和市郊有大密度客流的地区与方向; 二是中等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指轻轨交通, 适合于市郊间、市区次中心之间, 甚至市区(主要是中、小城市) 等有相当客 流量的方向与地区; 三是低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指传统的有轨电车和单轨系统等, 适应于较小运量的地区或方向。上述三个层次与常规公交汽、电车互相有机配合, 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如图2 所示, 从系统的层次性分析, 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三者之间是递阶包涵的关系。 首先,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从某种意义讲, 其本质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城市必须保持充分的活力和相当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 一个城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作支撑。这是因为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提出相应的交通需求, 需要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 另一方面, 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02T10:28:23.5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作者:郑添展[导读] 绝不仅仅是城市上部空间的利用,作为人类潜在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在扩大城市容量方面,有着另一种优势和潜力。 广东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角度,阐述了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道路、地块开发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提出应在科学规划、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城市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也有利于轨道交通自身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城市道路;城市空间,综合开发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使得城市用地不断扩展。但是用地的扩展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拓展生存空间,增加城市容量,必须对城市进行立体再开发。高层建筑和城市空中交通网的建设,增加了城市容量,但另一方面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对城市景观和生态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城市部分区域商业环境的弱化或丧失。因此,城市空间的立体化综合利用,绝不仅仅是城市上部空间的利用,作为人类潜在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在扩大城市容量方面,有着另一种优势和潜力。 1.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历程 纵观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地铁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工程等,如工业化进程中的伦敦于1863年即建成世界上第1条深埋地铁线路,以解决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难题;二是20世纪兴起的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文体设施等的建设,如日本在国土狭小、城市用地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结合铁路枢纽车站开发了大阪梅田等地下街;三是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可持续发展、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意识的推动,促进了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如香港针对城市高建筑群、高人口密度、高交通流量的现状,结合地铁车站开发了中环等大型地下综合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工作中,通常认为城市交通轴与城市开发轴应是一致的,线路基本走向应与主要交通走廊、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既要配合城市开发,还应诱导城市向合理方向发展。这一点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域内,具体的轨道交通线路选线时一般将线路与城市地面干线道路相重合,线路设于道路下方;只有当道路地下空间不足,或道路线形不能满足轨道交通线形要求时,轨道交通线路才不得不进入地块之内。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基本上都是这样考虑的。城市道路具有丰富的空间功能,尤其是城市道路内的地下空间。首先,它为市政公用设施的敷设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为满足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道路用地内需布设电力、通讯、热力、燃气、给水、排水等电缆及管道设施。另外,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市道路也提供了多元交通体系的空间,包括城市高架道路、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等也大都设置在道路用地之内。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布置、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1.1缺乏合理的分层规划城市道路地下空间是各类设施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空间,它不仅包括市政设施,也可能包括地下步行交通、地下机动车交通、轨道交通等在内的设施。随着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还可能出现地下物流、地下特种工程等新型设施。构筑一个有机、协调的道路地下空间,就是前瞻性地对现在和将来的各种设施做出部署,合理分配不同设施对有形的道路地下空间的占用。因此,各类地下设施的布置不仅应在平面上相互协调,还应进行合理的竖向分层规划;应根据各类设施的功能、特性,决定其对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利用应是浅层、中层还是深层。在目前较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角先期进行的情况下,为减少拆迁、方便施工、节约初期建设投资,轨道交通往往占用了城市道路浅层地下空间。显然,这对今后其他的交通方式如地下步行、地下道路等空间以及其他可能功能空间在竖向分层上的综合考虑不足。 1.2不利于道路下其他设施的建设 由于城市道路下的地下空间资源有限,致使各类设施的空间容量日趋饱和,管线扩容、地下道路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敷设等的难度以及相互间的干扰也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地提高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利用已成当务之急。轨道交通线路敷设于城市道路下方,固然可减少因征地、穿越既有建筑群、避让桩基和拆迁房屋而增加的麻烦和费用,但也带来了不利于其他道路下设施建设的问题。如:为降低造价,车站多为浅埋,且多为跨路口设置(换乘枢纽更为多见),这对今后市政管线的敷设、道路两侧地下空间的连通造成阻碍。由于对已经建成的轨道交通车站与区间进行改造非常困难,从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一些地区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已经发现了类似问题。 3.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 目前,广州市已开始注重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多功能性,形成以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为主,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商业、停车场、疏散干道、共同沟等地下空间开发全面发展的局面。下面以广州地铁17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情况进行介绍。 3.11号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3.1.11号线的功能定位 1989年,广州市政府批准了市地铁规划线网方案(十字线网,见图1),对广州地铁1号线的功能定位是:1)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2)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东、西方向的天河、芳村新城区疏散;3)与旧城改造相结合;4)达到调整城市功能的目的。正是由于1号线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因此,必须对1号线全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 轨道交通系统由一系列相关设施组成,这些设施包括车站、线路、列车、控制以及通信信号系统等;它们的协同工作是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保证。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设备。 第一节线路 、基本概念 (一)正线 正线是指供载客列车运行的线路,包括区间正线、支线、车站正线及站线。 市轨道交通正线是独立远行的线路,一般按双线设计,采用右侧行车制。大多数线路为全封闭.与其他交通线路相交处,一般采用立体交叉。在特殊条件下(如运营初期),两条线路或交通方式的运量均较小时,经过计算.通过能力满足要求,也可考虑米用平面交叉。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旅客乘降的场所,一般应设置在客流量大的集散点以及与其他线路交会的地方,车站间的距离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地,在市区车站间距应在1左右,在郊区不宜大2m (二)辅助线 辅助线为空载列车提供折返、停放、检查、转线及出入段作业所需的线路。它包括折返线、临时停车线、渡线、车辆段出入线、联络线等。 (1)折返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都比较长,全线的客流分布可能会不太均 匀,这时可组 织区段运行。区段运营是指列车根据运行交路的要求,在端点站与中间车站或中间站与中间站之间进行列车折返。因此,在这些提供折返作业的中间站上,需要为列车设置折返线。折返线的型式匝能满足折返能力的要求。 (2)临时停车线及渡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十运输量大,列车远行间隔一般 较密。在运营过程中,在 线运营列车可能会发生故障。为不影响后续列车运行,设计上应能使故障列车及时退出运营正线。一般说来,在轨道交通线路沿线每隔3?5个车站的站瑞应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渡线的作用是使离开车辆段的故障列车能及时调头返回车辆段,停车线的作用则是临时停放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运用及轨道交通建设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运用及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达到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发表时间:2019-06-18T15:13:58.00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4期作者:李朝兴 [导读] 百合此种花卉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因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而被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长坝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省铜仁市 565108 摘要:百合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应用领域广泛。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数量充足和质量更高的百合是农业部门及种植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野生百合快速繁殖及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概述了野生百合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然后从组织培养环节、栽培技术环节、病虫害防治环节进行了论述,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百合种植、野生百合、栽培技术 1引言 百合此种花卉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因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而被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随着百合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全世界百合的品类已经尝过的110种,我国目前的百合种类已经有七十多中,分布于多个地区。野生百合是百合中十分名贵的花卉品种,由于繁殖难度比普通的百合品种难度更大,因而必须采用更科学优异的繁殖和种植技术来扩大产量,提升质量。 2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野生百合为草本球根类植物,鳞茎无皮,一般来说,野生百合的茎高在30厘米至90厘米之间,直径在4厘米至8厘米之间。野生百合花诞生或者生于茎顶部,花型呈喇叭状,颜色多为白色、黄色、橙色等,花苞有香味。野生百合的生长最佳温度是在20℃左右,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同时野生百合喜光,适当增加光照或延长光照时间会有利于野生百合花期提前。茎叶的较佳生长环境为湿润通风情况良好的环境,在十分潮湿的环境下或者通风不佳的条件下,野生百合的病虫害发生率大大提升。另外,土壤以营养肥沃、透气性良好、酸碱度中性或略酸性的沙质土壤环境最佳。 3组织培养 由于野生百合的繁殖能力较弱,因此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来促进其组织分化,提高繁殖能力。 首先,进行外植体处理。外植体通常是源自野生百合的鳞片、叶片、花梗、胚体等组织结构。如以野生百合的鳞片为外植体来进行组织培养。工作人员先检查野生百合的鳞茎是否有病害或损伤,挑选出健康无病害且鳞茎饱满充实的部位,然后将选好取下来的鳞茎进行预处理。取下鳞茎中间部位的鳞片,然后放在清水里面冲洗干净,然后将鳞片组织置于碱液中清洗,清洗干净后,再将其置于酒精溶液中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至1.5分钟,期间进行摇晃,使鳞片充分得到消毒。之后取出鳞片然后将其置于升汞溶液中(质量百分比为0.1%)再消毒10分钟,最后取出鳞片,置于清水中冲洗干净,滤干,静置备用。 其次,野生百合试管苗的诱导。在试管苗正式培养之前,先准备好培养基,配方如下: 诱导培养基为MS+浓度为1.2mg/L的6-BA溶液+浓度为0.1mg/L的NAA溶液; 增值培养基为MS+浓度为0.6mg/L的6-BA溶液+浓度为0.5mg/L的NAA溶液; 生根培养基为0.5MS+浓度为0.1 mg/L的NAA溶液。 之后进行野生百合试管诱苗。在试管诱苗环节,可以采用不同的外植体进行诱苗。最为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鳞片诱苗:取事先准备好的鳞片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待鳞片出现分化现象,长出小芽点说明分化状态良好。继续置于增值培养基中培养,由小芽逐渐繁殖为小的鳞茎,之后出现叶片,继续置于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叶片增多成为幼苗根系开始快速发育。当幼苗生根后开始移栽到育苗盘中继续培养,直到野生百合苗较为健壮,准备移栽到大田中生长。在采用鳞片诱苗方式时,工作人员还可以采用无菌鳞茎小块诱苗的办法。将消毒处理后的鳞茎在无菌洁净环境下切块,然后将鳞片小块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三周左右,直到鳞片小块出现分化现象,出现丛生的小鳞茎即说明幼苗诱导生长状态良好。当新生的鳞茎长到3个以上且已经带有根系时,将其置于育苗盘中进行培育。第二种是叶片诱苗。叶片消毒的步骤与鳞片消毒的步骤相同,经过消毒后的叶片置于无菌洁净环境中进行接种,将叶片接种至诱导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三周后观察叶片是否分化出鳞茎,直到也拼分化出小鳞茎,然后继续培养2周至3周,鳞茎长出根系并出现丛生的小鳞茎,然后置于转移到育苗盘中继续培育。 4栽培技术 幼苗培育完成后,进行幼苗的栽培。首先进行苗床的选择。百合苗床应该优先选择在土壤营养富足、土壤酸碱度适中、通风光照情况良好、排水设施和条件满足的地段。在准备苗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尺寸,通常来说,百合苗床的高度以25厘米左右为宜,宽度可以设置为1米,中间预留50厘米的行道沟渠,这样可以有效满足野生百合生长的光照、通风、排水和交通情况。百合移栽和定植的季节为阳历的9月份至11月份。移栽时,要尽量保障根系的舒展,挖坑宜深不宜浅。百合种球的顶部与地表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厘米至10厘米。苗床的方向可以设计为东西方向,幼苗的间距为5厘米,行距为20厘米。幼苗移栽后立即用稻草进行覆盖,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强光对幼苗的损害,另外,覆盖稻草还可以避免杂草生长,保留土壤的营养,利于百合鳞茎较快发育。 移栽后的野生百合需要较多的水分供给,以满足茎叶生长的水分需求以及后续的花蕾生长需求。栽植后,工作人员要做好苗床土壤环境的水分检查情况,有效保持水分含量在60%至70%左右。随着野生百合幼苗的生长,根系日渐健壮发达,此时需要跟上土壤肥料的供给。施肥种类和多少主要根据野生百合的生长发育阶段来确定。在野生百合的茎叶生长阶段,以及地下鳞茎发育膨大阶段需要补充适量的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 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 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的作用机制和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1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1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直观表现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引导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 形成。这一影响可见于国内大多数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如台 北大从捷运系统线网从“米字形”到“环形+米字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环线” 有效疏解单一中心城区的过度发展,推动外围卫星城发展为多个城市副中心,最 终促成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2)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城市 空间结构形相适应而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形成是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 反过来又作为基本发展骨架进一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将轨道交通线 网分为“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两类并分别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性,同时强调“环线”易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低密度蔓延。倡导以“环形+放射”形态的轨 道交通线网引导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以“放射线”疏导市中心交通流以保持市 中心活力,以“环线”连接市效分散组团以发展城市副中心。(3)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规模,且在网络规模接近的条件下,网络覆盖率 越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越强烈。 1.2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市中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 聚与扩散实现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两类基 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的具体表象。而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集散的关键是“可达性”。轨 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供给的同时也改善了区位可达性,从而刺激周 边土地开发,通过引导土地利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3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导向了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通常称为TOD模式,我国关于TOD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可分为SOD和TOD两种模式,客流效 益是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不同步的现状,TOD开发只 能通过城市更新得以推动。具体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以CBD为 中心,以沿着放射状的公共交通线站点为次中心的、疏密相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作为大都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有序交通流更有利于轨道交 通的组织建设,推动TOD模式的发展。 2中观层面: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轨道交通线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面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轨道交通建设使沿线土地利用的不等价性逐渐被 拉平,从而实现沿线土地的开发,且沿线区域土地平均开发强度一般要高于全市 平均值,车站周边最高,车站之间次之。从广州地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州地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14T14:24:51.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作者:叶仲瓞[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受城市空间限制因素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位于抗震设防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335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受城市空间限制因素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位于抗震设防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地下车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结构抗震设计流程,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计算和性能验算,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抗震分析引言:与地面结构相比,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起步较晚,相关抗震设计流程还不够程序。从地下结构的确定入手,根据地基相关参数选定进行抗震设计,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曲线隧道的实际情况完善抗震设计流程,从而使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释放交通压力,提升轨道交通运输能力。 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流程 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设计时,应确定周围地基条件以及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地层地质条件和相关物理参数,对土地动力特性加以明确,找出基准面。同时,在抗震设计中还要结合地下车站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衬砌、接缝等构造参数,对用于设计的地震动做好二级、三级设防。选择的地震动应作用于基准面,确定基岩空间与空间土层交界面,通过输入基准面来确定场地覆盖层的大致厚度,经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认证,明确覆盖层对地震动的强度有着直接影响。选取位于地下车站结构之下的岩土层,剪切波速不低于500m/s,如果覆盖涂层的厚度低于70m,建议设计地震作用的基准面与地下结构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地下结构高度的两倍。如果覆盖涂层厚度超过70m,建议在该处土层位置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图1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流程图,经研究发现,当地下车站结构反应比较复杂时,比如隧道线路有小半径曲线,或地质条件沿着地下车站结构的纵向变化越来越大时,建议采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面对是否需要对地下车站结构进行纵向地震分析的时候,可以根据地基匀质情况,了解隧道纵向刚体运动时是否会出现内力或产生变形,土层土质是否有变化,土层内是否有液化层,如果存在以上问题,这时地层可能会存在相对问题。面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车站地下结构进行纵向抗震设计[1]。 图1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流程图 2.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2.1抗震计算 2.1.1车站反应位移法 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客流情况与地质环境,采取反应位移法完成地下结构抗震计算。车站反应位移法在应用前,应对结构惯性力、周围剪力、土层相对位移力三种作用力展开研究。当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出现震动时,这三种作用力如果出现,将会加速地下结构质量问题的产生,且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地下车站不得不承受更多荷载。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应从土层相对位移和剪力两方面特点出发,在结构竖向位置处降低对结构的影响。由于空间作用力分布不同,地下车站结构在受到作用力影响的同时,地质结构也会产生荷载,加快土体的变化速度,加剧城市轨道地下车站的破坏程度。因此,采用反应位移法将地下车站结构和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土体建立模型,使抗震设计更加科学[2]。 使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下车站结构的横向抗震设计。利用ProShake软件进行图层设计,得知土层最大剪切模量为。其中指的是质量密度;v指的是地震的剪切波速。根据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变化曲线,得出砂土曲线与黏土曲线,分析在重力作用、地震作用情况下地下结构的重力情况,应用静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地基弹簧刚度。 2.1.2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 不同的地下车站结构有着不同的抗震性能,采用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将结构抗震能力提升,并采取不同的抗震防护措施,使土地结构在变化时对地下车站起到保护效果。根据地震发生时动力时程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所有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应用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展开二维平面分析,在结构边界处对震动的动力能量加以计算,按照结构的弹塑性能实时监测土体变化情况,从而保护结构外部不受地震影响。采用时程分析法,将Midas/GTS建立模型,结合E3地震作用,对结构作用力进行计算。结合地下结构地质环境特点,发现当前地质结构中有风化泥岩存在,基岩面距结构距离不超过车站结构高度的3倍,将基岩面作为模型的底面边界。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地震基准时间大于50年,车站结构不能在50年间出现任何情况的振动破坏问题。 2.2性能验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