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1、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1.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的效果,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注意,而且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索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那么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或者,是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 其次,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建立小学数学多元化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建立小学数学多元化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师授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小学生主动学习”教育的要求,因此多元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可以深入思考问题并自由探索,因此受到了小学基层教师的青睐和小学生的喜欢。但其实行起来却有一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正视这些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多元化小组合作的教学效果。 标签:小学数学;多元化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颠覆,也是促进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改变的要求之一,更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由于社会上对善于合作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多元化小组合作交流正是基于这种要求,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流行开来,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在众多国家都非常风靡。虽然众多国家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叫法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指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教师从“领路人”变成了“引路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缺陷 1.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不理想 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调研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小学生限于年龄,贪玩的心态还很明显,再加上本身活泼好动,所以在合作讨论中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都是冲着玩闹的目的。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行程问题的拓展问题,根据从家到学校的时间推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很多小学生都会单纯地聊天,而忽视讨论问题的过程。而且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划分的,教师难以同时管理到众多小组,因此对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疏于管理。而且多数情况下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不热烈,更多的学生都是自己想自己的,合作性并不高,也就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达不到小组学习的预期效果。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科学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但不等于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的角色应当变成“引路人”,对学生的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发现、多总结,去体会解决问题的甘苦,领略数学应用的乐趣。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1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要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数学意识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教育的目的是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数学教育有个新的认识,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听数学、练数学”为“学生用数学”,以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升学成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后就用不着数学知识,而过时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造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陪读”的根源。而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数学化”,知识的学习和结论的形成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数学结构应用化的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一数学应用的最高境界。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1 按“实际问题”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课本中每一章开始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举出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具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数学应用价值的利用,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尺度,力求做到事例要“实”,结论要“用”。由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激活思维,培养兴趣,以达到“问题表象”到“问题特征”的顺利过渡。 2.2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发现问题本质特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达到“问题解决”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多让学生用事物去摆一摆、拼一拼。特别是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时,从教师的讲诉中感觉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自制一些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来动手比较,学生就会从中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而获得知识。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又学到了知识,进而达到利用实际图形来解决今后生活中田地面积的拼凑计算。

浅谈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7-11-24T10:11:12.33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作者:陈莉 [导读] 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体会。 (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枣林小学古蔺 646500) 【摘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体会。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公务员之家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要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浅谈在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

浅谈在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17T09:32:00.8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作者:王春树[导读] 本文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内蒙古多伦县滦源小学027300 摘要:本文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场”,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1.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在教材都精心地编制了很多与新知识相关的图画,每一节课,尽量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如在一年级上学期中,学会说:教室里有8张椅子,操场上有5位老师,小胖买了2个气球,我的左手有5个手指……等等,促使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意思,培养说规范、完整的语言。 2.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让学生掌握有条理的交流方式。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些操作的过程,说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等等。如在二年级上学期乘法口诀的教学中,()里最大能填几?4×()=36 小括号里填几?你是怎样想的?要求学生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因为4×9=36,所以小括号里最大填9。”让学生能够用比较完整的、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加强交流语言的培养。 3.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地进行思维的交流方式。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地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训练学生学会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的。如:在教学“红花有18朵,黄花有5束,每束6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思考 “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要把红花的朵数加上黄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已经知道了,所以要先求黄花的朵数,要用每束的朵数乘5束。”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吴同占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吴同占 发表时间:2014-09-29T08:46:56.76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5期供稿作者:吴同占 [导读]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吴同占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 073000 摘要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关键词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 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 )。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 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与协助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与突出,未来的社会中,不仅是团队之中要注重团结合作协助,团队与团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合作与协助。作为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合作协助的意识,更要有合作与协助的能力。要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里具备这样的素养,那就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培养学生合作、协助能力呢?我认为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既高效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任务,又能培养未来社会所具备的素养。为此,我们不妨采取如下的策略。 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通过实验教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陈 松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陈松 发表时间:2014-04-30T10:27:40.20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4月总第238期供稿作者:陈松 [导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贵州省织金县猫场中学陈松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80-01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 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 )。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

提升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能力探索 郝胜坤

提升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能力探索郝胜坤 发表时间:2017-03-23T14:38:15.5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2期作者:郝胜坤[导读]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266609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小组合作 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在合作中,小组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又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王老师带了80元钱,买26本笔记本,每本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这道题改为:“王老师带80元钱去文具店买‘六一’礼品,准备买3元一本的笔记本26本,带的钱够买吗?”这样一来,所提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不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贴近生活又有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从而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四、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激励合作 1.鼓励性评价。 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的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期望性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 3.延迟性评价。 适当延迟评价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 六、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