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心理学

微博心理学
微博心理学

微博的心理学

微博的社交心理

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人们的心理底层充斥着无知、恐惧、孤独的底色(潜意识)。人们因此也有着社交、互助的心理需求,来消除自身的恐惧、孤独、无知。由此看,表达的欲望对应着内容的创造,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对应着社交的需求,阅读的需求。这就是微博媒体的心理学本质。

微博的关注心理

一个人的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多样性兴趣,他的被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核心兴趣。前者是他的潜意识,后者是他的意识。

微博,我选择人关注,并不在意ta的知识、权威性(被社会同化的人,权威性对我无意义,他们没有"自我",淹没于群体中,人云亦云;有了搜索,不能触动我的知识,对我也无价值)。而在意ta是否有"自我"及其背后的本质东西(导致其产生自我)。这里或许埋藏着能触动我的有价值的"种子"。

换言之,我的本意是找拥有独特性、影响力的"自我"的人,而不是过于社会同化、只有影响力、缺乏独特性、没有"自我"的人。

微博的发布心理

人们发布微博,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表达的欲望。但人们往往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说人们内心的想法(心理片段)常是散乱的、缺乏逻辑,于是人们一般需要

集中精力(意志将心理能量注入到问题上),在能量的作用下,心理片段之间的联接渐渐浮现,化为清晰意识而表达出来,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获得轻松感。

人们的表达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凡是本能都应归属于遗传性心理(集体无意识)。而微博媒体恰好投合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本能的需要,集体的人性),它由此获得了永恒性的成功。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互联网的伟大产品需要击中人性(集体无意识)。

一个人发布的原创微博,应该与其个人意识有关(常识知觉),他的转发评论,应与其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俱相关。一个小事件应集聚了小众的集体意识,一个大事件应触动了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微博的个人心理

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来说,我们能拿到的数据:一个人在微博上的行为、内容。这些用于分析他的人格面具、意识能力,是可行的。难办的是他的个人无意识(他遗忘的、但在潜意识中储存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如何唤醒。这可能是个性化研究的最棘手的问题。

微博的人格面具

人带着人格面具(社会形象,可用社会影响力而量化)来到微博上,根据他的阅读、社交、发布行为,可分析其人格面具,但深入不到其内心深层。反映心理的元素三种:潜意识、意识、行为。一个人,可见的行为用于分析人格面具;可见的意识(发布内容),可分析其思维能力,难办的、但也是重要的是个人潜意识。

微博的传播树

一个人和他的粉丝,往往有相似的价值观。因此一条微博被粉丝广泛转发(第一层转发),只说明它引起了不值钱的集体意识。相反如果它被非粉丝的广泛转发(第二层以上的转发),才说明该微博可能触及了集体无意识成分。

微博显示的转发数,只是给出转发数目,并没有反映出传播的层数。超大节点的高转发数,大多是第一层的转发(宽度大而己,宽深比大),这应是超大节点的结构性影响力带来的。好的微博应是宽深比小的,这其实反映了真正的传播性影响力。

微博的群体心理

集体意识是一个团体的社会规则;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种族的遗传性心理,对应着集体性狂热,有时引发动荡、变革;个人意识是一个人的教育、文明程度,对应着他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无意识是一个人遗忘在潜意识中的人生经历、经验、知识,对应着他的潜能、创造性。凡是不可见的都是需要洞察力的,是值钱的。

对于微博集体的研究来说,反映集体心理的元素三种:集体无意识(难办,但有心理学理论可用)、集体意识(团体分析、团体标签)、集体行为(事件分析)。显然,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群体性研究,难办的都是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其他的都可计算。无意识的计算,需要求助于心理学理论。

微博的心理疾病

微博社会网络上的所有的行为、内容、结构、变化,其实在深层,都指向了人与社会的心理问题。虚拟社会也好,现实社会也好,充满了病态。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射。人与社会都需要心理治疗,又不可能住院,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心理治疗。社会网络提供了治疗平台,但没有合适的心理学理论方法。

当你看到作家用骂人的方式论辩了,就知道文化消失了;当你看到“公知”用撒谎的方式强化观点,就知道知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V的庸俗举止,就知道精英消失了。当你看到官方的贫乏,就知道管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众的一致性,就知道自我消失了。我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集体潜意识里,陷入了古老的病态。

微博的人的分析

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初级阶段:(内容、关系、层次、结构)层面的研究。此外,对应上述问题问题,还有运动、行为、心理层面的研究。大概的研究的深度次序排列是:内容-->关系-->结构-->运动-->行为-->心理。从动力学的角度,是反向次序。

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高级阶段:人与社会的运动分析(个人兴趣、个人关系、社团层次、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化)-->人与社会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人与社会的心理分析(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这是终极分析。

微博的动力原理

心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认知-->个人意识-->学习-->集体意识)-->行为{个人行为[发布、社交(关注、交互)]-->合成-->集体行为}-->

运动(个人兴趣变化-->人际关系变化-->社团聚集-->层次的自组织生长-->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功能-->社会性传播)。

社会分析理论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源于格式塔的一群社会心理学家(好多人都将他们误认成社会学家)。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被过度简化、数学化的分支。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学理论,都是很表面化、省略化的东西,它们不足以支撑有应用意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微博的心理类型

微博用户的行为分析,应该可以穿透用户的人格面具,识别他的心理类型。他的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类型(心理类型)。外倾型应是社交意识强烈(行为频次高),内倾型看多说少(行为频次低)。思考型喜欢发布原创微博,情感型喜欢转发、评论。感觉型的核心兴趣应相对稳定,直觉型的核心兴趣应富有变化。

微博的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有许多情结,每个情结都是一种有自主意识、可自主运动的人格碎片,称为小人格。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自我情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人格,它构成了你的稳定性人格,相当于你的内心的国王。各种情结的地位是不同的,地位来自于它可支配的心理能量的大小。

人的各种情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心理健康的人,自我人格有着国王般的心理能量的支配权,表现出内心稳定、主控性,其他情结由于心理能量不够多,而

没有话语权。当人遭受到人生的种种挫折时,潜意识中的某些情结的心理能量在积蓄,当超出一定阈值时,它就造反夺权了。人就受到多种人格混战的折磨。

人发生精神危机时,由于多个人格混战,自我人格的正常心理机能失灵,导致:1、失去价值感(情感功能失灵),感到人生幻灭;2、意识可支配的心理能量越来越少,导致它对内心的控制力下降;3、潜意识中的情结的心理能量越来越多,因此潜意识人格获得心理主导权,人处在潜意识的情绪失控、侵袭状态。

对于心理分析来说,我们的文本情感、情绪分析之外,可引入其他的心理学检查理论,例如情结分析、行为分析、人格分析、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理论,最重要的是找优秀的心理学者提供精神分析方法,将其算法化。利用微博平台,提供免费、优质的、个性化的心理门诊服务。

情感与情绪

情感(sentiment)和情绪(emotion),是心理学不同的心理机能。前者是意识的,理性的,没有生理变化,人的价值感来源于此。后者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引发生理变化。当人处于精神不健康状态时,两者反应是不同的,前者失灵,后者活跃。反应到微博上,人在遭受外界的信息刺激时,反应也是不同的。

微博的个人情结

微博用户的行为分析也可以识别他的情结。情结是自主性的人格碎片,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心理事实的联想簇,它构成了潜意识、意识中的各个心理片段。因此也是微博用户的人格分析的元件。情结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核心兴趣。

荣格获得世界级荣誉的一个实验:基于词语联想的情结发现。基本思想是:给病人阅读100个单词,让病人对每个词进行联想,记录他的反应时间。当触及病人情结的词时,病人的反应时间会延长,变得异常。这个词往往触及了他的情结。因此,这其实是根据病人的行为分析,探测他的情结。微博上也是如此。

微博用户所接收的每个微博、话题,相当于一个测试单词。根据他对信息的反应行为(转发、评论)特征,如频次、时间、内容,评估他对信息的被触动程度。他的深度介入、反应异常、激烈的行为揭示他的情结(核心兴趣)。情结分类(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个人意识、集体意识),并根据话题特征而识别。

微博的个人兴趣

微博的行为分析,可分析个人心理(人格分析)。原理:他的超大事件的情结,是他的集体潜意识(隐性人性兴趣);他的社交圈话题情结是他的集体意识(显性社会兴趣),他的原创微博的情结是个人意识(显性个人兴趣)。非上述特征的话题情结的转发、评论行为反映了他的个人潜意识(隐性个人兴趣)

微博的社会资本

社会学将微博用户的社会资本,定义为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人脉资源,而这些与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的中心性、个人影响力正相关。一个人会有维护他的社会资本的心理,这影响着他的行为。换言之,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他内心兴趣和社会资本的损益的双重影响。

微博的身份认同

一个人有一种心理,对社会人群进行分类,对某群体产生身份认同感,看重自己的成员资格。这就是社会认同理论。人在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时,会偏向于自身群体的利益,排斥对方群体,来强化自尊和群体身份的优越感。这也是种族主义的根源。微博上的大量话题也有对立群体,两派也有群内认同、群间排斥的心理。

微博的群体形成

人的群体身份认同的心理的驱动下,微博上,1、形成了大量的、相对静态的社交圈(社群,团体、群体)。2、热门话题的传播时,也会吸引来自各个不同社交圈的个人,围绕着话题,意见产生分岐,动态形成话题中的多个群体,产生群内偏袒,群间攻击现象。我认为这也可解释为社会同化、缺少自我现象。

社会同化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人产生了一致的集体意识,促进合作,涌现群体智慧。另一方面,它所形成的群体身份的情感驱动下,偏执于自己的群体意识,排斥其它意识,丧失自我的独立性。

微博与话语

每个微博信息可视为一个"话语过程。每个话语过程构成了一幅社会场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场景下,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他们所处的话语语境、话语行为、态度、内容,都置于社会场景(时间、对象、主题、上下文)之中。

想一想,一个微博事件是不是一个话语过程。每个话语过程是不是构造了一幅社会场景,一幅社会场景是否反映了一个片段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是不是由无数个社会生活的片段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分析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社会与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技术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建构、相互创造。虚拟社会向我们走来,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生活的数据,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社会生活,这是伟大的技术趋势。

在上述背景下,语言分析与社会分析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前者研究自然语言文本,后者是社会文本(social text),它是话语过程。在微博媒体上,体现表现为微博事件。它是人与信息结合的产物,由无数个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群建构的社会事实。

社会文本分析是重要的未来,它将解决不同社会单位的全景分析(人、群体、社会)。

科技界的心理学

潜意识中的用户需求

集体意识为己知、共识之类的东西,不产生创新性。触动大众的创新只能来自集体无意识(大众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欲望本能,内心柔软的地方)。因此乔布斯说:"用户并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潜意识隐藏在用户内心深处,他们自身难以察觉),你需要引领用户,必须做出来给他们看到,他们才会知道好不好"。

社会与心理

科学界一向不怎么重视心理学,很多人也因缺乏充分的实验验证而将心理学视为玄学。我觉得心理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东西。整个世界的演化其实源于人类的心理。心理-->行为-->结构-->功能-->运动。

产品设计与集体无意识、集体意识

当我们设计一款社交应用时,我们必须考虑:击中集体无意识(草根的人性需求)和集体意识(产业链生态的一环)。

UCWEB发现了草根的人性需求,击中了集体无意识,因此有着大量的用户量;但它目前面临着被腾讯扼杀的结局。原因是它忽略了:一款有生命力的创新产品,必须成为产业链生态的一环,与产业链形成共生关系,有着广泛的上下游接入、链出关系。它这方面没有建设。当遇到大流氓时,身后没有兄弟,孤身对敌。

乔布斯的自我

《乔布斯传》,它反映了乔布斯实现自我的历程。他的自我(个人意识)十分典型,1、坚持自我的审美趣味(只有科技与人文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不与社会意识妥协。2、禅修冥想。3、将趋势预见、商业价值、行业生态,定义出创新产品(苹果本质上是乔布斯实现强大的自我的产物)。

改变世界的话,也只有乔布斯敢说出来。大多数人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也就是适应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

乔布斯的创新思想

乔布斯和沃兹从小生长在硅谷地区。1、青少年时期,美国的人文教育包容了他们自由反叛的个性;2、硅谷的科技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实习、工作的环境,让他们接触了IT的前沿技术;3、硅谷有着大批的优秀工程师资源。他们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设计个人电脑,以及配套的软件。

由此看,(美国的人文教育--->青少年的自由反叛的个性,硅谷的科技环境--->青少年学习、掌握了硅谷前沿的工业成果)--->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师资源-->苹果整合了硅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苹果个人电脑。

成功与偶然

很多人说成功靠偶然,我觉得是扯淡,那里有那么多的偶然。乔布斯,不仅懂心理学(人性,集体无意识),设计出用户欢迎的产品,能抓住草根的心;而且他也懂社会学(社会,集体意识凝聚的产业链),能抓住行业精英的心,靠集体分赃,成为再造产业链的高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多数只懂得一手。

乔布斯的思维特点

乔布斯的思维特点:选择一个行业,整合行业的资源、技术链条,形成某种创新性产品。该产品作为框架平台,随着平台的资源技术的累积,构成了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从而构成趋势,这是苹果的力量所在。因此,乔布斯是行业资源的整合者思维,生态产业链的定义者思维,趋势思维。有效、精确,富有力量。

丛林法则

这个世界是丛林法则,只相信实力。只有速度和趋势都正确,才能有突破的力量。不要抱怨,你如果有智慧和力量,就颠覆它。没有就沉默,继续努力。死

也好,活也好,总之,自己要明明白白的。现在不是有一个idea,就能存活的时代了。

趋势

趋势是社会合力所形成的,独木不成林。社会合力来自于:1、草根,本质上是“乌合之众”(集体意识不强、分散的个体),有着集体无意识,本能兴趣;

2、精英:懂得组织性,拉帮结派,共生关系,有着集体意识,分赃兴趣。乔布斯准确把握、迎合两者的心理需求,形成社会合力,从而引领趋势。

乔布斯与盖茨

乔布斯对盖茨的评价是错误的。创新思想不是狭义的苹果风格,它也是广义的,有层次之分的。盖茨体现出更多的无为思想,趋势智慧。两者相比,盖茨低调,深藏不露,近于中国的道。乔布斯简约,唯美,近于日本的禅。

技术思维

做应用研究,要注意拟人化的思维。换言之,把技术和人性关联起来。不要满足于技术,要对人类有创新贡献的理想,总是要给人用的。另外,做事不要和钱关联起来,要和人心关联起来。打动人心是你唯一应该思考的方向。钱是长腿的,你连人心都抓不住,更何况长腿的钱。

伟大公司

伟大公司必须有颠覆性的创新思想。能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莫过于一种差异性的社会网络。成功的模式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成功必须专心于唯一的本质。任何复杂化都是成功后期庸俗的扩展和叠加。

技术与人性

技术和人性契合时,社交机制的雪球效应出现,人群的规模会滚雪球扩大,人群结构也会变得复杂。在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作用下,人群会涌现出群体智慧。OK了。一旦有了群体智慧,这样的社交产品就是内生性的持久强大了。就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稳定用户群了。

人的一生尽管有着那么多的忧愁,但是充满感情地想一想,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美好啊。

微动作与心理学

微动作与心理学 一,手臂动作 1,不停地把玩手边的东西。没有经验的人会以为这时您的注意力在别处,而不就是谈话的对方,但眼光厉害的人一下就能瞧出来您其实内心十分在意对方,甚至就是倾心于对方。因为您十分紧张,便不自觉地用手边的一些东西临时转移与释放这种紧张。 2,一边说“我”一边用手指自己的胸膛。这种动作表示没有自信,由于没有实在感,才会借着指自己而确认自己的存在,并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3,双手绞在一起莫名其妙地用力。说明您感到非常紧张与不自信,生怕自己“露怯”,您内心的忐忑不安在您手上显露无遗。 4,两手交叉置于胸前。一种典型的防护姿势,因为两手在胸前等于就是筑了一道围墙,等于表达一种拒绝或否决的心情。这种动作给人的印象既不自信又不友善。 5,双手缠在一起手心朝上高举向天花板。说明此时此地您充满信心与骄傲,但会被别人认为就是得意忘形而感觉不快。 6,一直搓裙角。穿着窄窄的迷您裙,却又不时拉一拉裙摆,好像就是生怕被人瞧见自己的大腿,却反而引起了别

人的注意。这种动作说明您在渴望着她人的目光但又觉得不好意思,在引诱与防卫两种动机中间发生着内心冲突。 二,根据手足动作探察心理 1,交臂(架着胳膊)的姿势,反映傲慢不逊的态度。 2,交谈中背手踱步,显示自信或优势感。 3,女性弯曲手臂,就是表示拒绝对方的意思。 4,举手敲自己的脑袋或抚摸头顶,表示思考。 5,用双手支撑下颚,多数情况下表示处在茫然困惑之中。6,用拳头击手掌,或者把手指折曲得卡卡响,就是在显示威力,而不就是思考的表现。 7,女性指着自己的胸膛,就是自己存在感情薄弱的表现,但也表示出一种自我中心主义。 8,谈话中,先行交叉双足的人,表示占据优势。 9,大方地交叉双足,大体表示信心。 10,双**叉幅度很小,表示某种不安。 三,与头部有关的动作

动作与心理分析

安慰行为:用手摸脖子,手放到颈窝上(女)表示自我安慰,有可能是在说谎 表现不适行为:身体倾向一侧,皱眉,手臂交叉或抱紧 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人们会用手掩盖颈窝 摩擦前额通常表明一个人举棋不定,或者感到某种不适 摸一摸脸、玩弄一下头发、抚摸颈部、擦一下脸颊、用舌头舔一下嘴唇、鼓起脸颊然后再轻轻地呼一口气、抽烟抽更多、嚼口香糖嚼得更快通常表示一个人感到不适,有压力 女:左手拖住手肘,右手盖住颈窝,表紧张,当放松时右手放低,逐渐捉住左臂,当压力再次出现,又重新盖住颈窝 脸部安慰:搓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 打呵欠,有压力 搓腿动作:一只手放在一只脚上,重复沿大腿向下搓至膝盖 将手指放于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 快乐脚:双脚何双脚一起摆动和颤动,出现在某些意义重大的事情或事物时 尊敬一个人或全心全意迎接一个人的时候,双脚和整个上身会对着他 脚做起跑姿势,后脚跟翘起,重心移到脚掌上 叉开双脚,感到压力、烦乱、威胁 双脚交叉是高度舒适的体现 两人并肩坐,交叉腿,压在上面的一条腿指向另一个人的方向,表示两人关系很好,如果不喜欢,会将腿指向另一个方向 一个人的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上下踢动,说明这个人一定看到或听到什么消极或不高兴的事情 一个人突然将脚趾转向内侧或两只脚互锁时,他感到不安全,焦虑或威胁 说谎的人脚会长时间保持不动,就像被冻住一样,或者,他们会将双脚紧缩来限制其动作 当一个人站在一个令人讨厌的或自己不喜欢的人旁边时,他的躯干会倾向远离这个人的一侧

女:双手叉放在胃部,保护性壁垒 自动地鞠躬或叩头还是阿谀奉承或地位卑微的表现 尖塔手势说明一个人十分自信,食指交叉,低度自信,竖起拇指高度自信,,将拇指放进口袋,其他手指挂在外边,低度自信 说谎的人通常会尽量减少各种手势、接触 搓手,处于怀疑和低度压力 紧张的人:目光焦距锁定的,脖子僵硬的,头一点都不会偏的 额头上的皱纹伸展,嘴角边肌肉的松弛,嘴唇的完成呈现(没有挤压或双唇紧闭),眼部区域扩张,这都是积极情绪的信号。当我们感到放松和舒适时,我们的面部肌肉就会松弛,头就会倾向一边,向外展示我们最脆弱的部位,即脖子 眼睛睁大,遇到吃惊的事,眯起眼睛,受到拘束 把嘴唇藏起来,说明他们的压力很大 嘴唇缩陇,说明这个人不同意你们所讲的内容,或是他正在酝酿着转换话题 冷笑,颊肌(位于脸的两侧)会一起将嘴角拉向耳朵的方向,使脸上露出嘲笑的表情 舌头舔嘴唇,感到有压力,我们用舌头反复摩擦嘴唇,表达自我安慰 露舌尖,发生在人们侥幸成功的时候 皱眉头,感到焦虑、悲伤、专注、担忧、不知所措或气氛的时候。 鼻孔张大,表示情绪高涨 咬指甲,压力无安全感或不舒适 下巴向下,不太自信,情绪比较消极,下巴上扬,一般都处于某种积极情绪 说话时用手掩嘴,张嘴伸舌头,说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和保守,或者表达可能是自己做错一件事情,而进行自我掩饰 关键时刻将嘴抿成“一”字的人,其性格比较坚强,有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固执 用手捂着鼻子,捏着鼻子,摸鼻子,都表示反感,当你要求比人做事,出现这样的动作,表示对方不愿意接受你得情况。

心理学《让青春与自信同行》微课教案

大家好!今天,这节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是:《让青春与自信同行》 (翻页) 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情景: 甲同学说“你怎么不去参加这次比赛呢?” 乙同学回答:“唉,我怎么能行。” 但是后来,他们认识的好几个没有乙优秀的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 那么,大家想一下:这段对话说明什么问题? (翻页) 很明显,乙同学缺乏自信,他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行,这是一种自卑心理的表现。自卑心理就是,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就已断定自己不行的情绪,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显得格外重要。 (翻页) 那么,大家想想,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如何才能增强自信心呢? (翻页) (点击)①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满怀信心,做之前要想:我会成功。在会成功的思想的指导下,认真去做,成功就有接近的可能,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点击)②不时提醒自己,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 心理学家,对20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智力特别高的人和智力特别低的人分别各占约千分之三,绝大多数人的天赋都是相差无几的。所以说,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你不要老想着自己不如别人,以自己不够聪明为借口。那些学习成功的人,只是那些有自信心,勤奋好学,肯动脑子的人。 (点击)③树立大志 成功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抱负和期望。目标树立得小,所得的成就也就越小,目标树立的越大,所得的成就自然也就大,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树立符合实情的目标。这样就越容易成功,多次的成功对提升自信心无疑是有帮助的。 (点击)④练习敢于正视对方的眼睛说话。能够正视对方的眼睛,表示自己的坦诚和有信心,这一练习,不但能够增强你的信心,同时也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 (点击)⑤抬头挺胸,将自己走路的速度加快25%。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所以“走路速度快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雷厉风行,是有自信的人的行为表现”。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在黑暗处蹲下来划圈圈,认真重复这个动作,你可能就会开始感到自己真的有些委屈可怜;更直接的例子,很多人感觉穿正装走路、说话都会有些不一样,自己也更自信,也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集中练习 B.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集中练习 D.分配练习 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6.绘画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认识策略 7.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8.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写字 C.解应用题 D.笔算 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结构上具有简缩性

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操作整合 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指()。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或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叫()。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8.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9.下列活动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20.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这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1.主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2.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3.完成一个动作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常感到疲劳紧张,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4.学生在几何课上学会用圆规画圆,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言语信息C.操作技能学习D.辨别学习 25.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这说明动作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6.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多余动作消失,该动作处于()。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表象:通常是指在人的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表象, 它反映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的特征。 2、运动知觉: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 人脑对外界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客体运动知觉,人脑对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主体运动知觉。 3、心理训练:就是指训练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 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的发挥。 4、模拟训练:就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实 战的反复练习,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5、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它以记忆、保持、 再认、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6、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 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自觉心理的活动。 7、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8、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二、简答 1、常用的战术心理手段有哪些? (1)、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 (3)诱使对方麻痹大意,给对方以心理负担 (4)消耗对方的精力,保持我方稳定的情绪 (5)通过暗示给我方队员以鼓舞和信心 2、为了使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 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应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突出动作要点进行示范 其二、采用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其三、用言语表示方法巩固示范动作的特点 3反应的心理过程的心理因素: 从心理结构上分为三种因素: 其一、感知条件刺激物(反应的感觉因素) 其二、意识条件刺激物(反应的中枢因素) 其三、完成应答动作(反应的运动因素) 4、如何提高练习的效果 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练习要有计划 有步骤的进行;练习时间要分配适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心理学动作技能设计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例如,掷手榴弹和跳远这两种动作技能,前者主要体现为对手榴弹的操作,后者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无论使用不使用器械,在动作中总是包含有神经系统对有关肌肉的控制。 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动作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 3.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人对动作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某种动作技能。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动作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 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闭环理论和图式理论 闭环理论是动作学习研究的专门化,它是以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提出一种内部控制机制——知觉痕迹和记忆痕迹,作为动作学习的基础。知觉痕迹是对动作反应的暂时感知和短暂记忆,是在练习中获得的,用来追踪和记录动作反应的情况。动作记忆痕迹是以往多次动作反应所积累的信息库,属于长时记忆。记忆痕迹起着选择和发动反应动作的作用,动作技能是在动作反应练习、知觉痕迹、记忆痕迹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得以提高。 图式理论是动作学习的高级控制,是一种认知的心理学。图式理论是为解决闭环理论所面临的问题,由施密特提出的另一个动作技能学习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在学习一个动作技能时,有关动作的四种信息被存储下来:(1)运动的起点条件;(2)概括化的动作参考或变量;(3)动作完成结果的信息反馈;(4)动作知觉序列。在学习过程中,信息只是暂时存储在记忆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被概括出动作变量的关系。 图式理论也开发出新的动作学习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包括:变式练习策略、认知控制策略,有机练习策略和非身体练习策略。 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动作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动作技能的局部动作;动作的联系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主要特点是经过反复练习,使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即技能的局部动作被综合成更大的单位,最后形成一个连续技能的整体;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进入这一阶段时,肌肉运动的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进一步减弱。 动作技能的学习有以下特点:动作技能的学习先快后慢,中间有起伏,要经过所谓“高原期”后,趋向熟练、稳定;动作的控制要经历以视觉为主到以动觉为主的交替过程;知动协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过程;动作的熟练依赖于反复练习、强化。 将动作技能运用到教学中去,如角色表演的运动规律教学设计的步骤: 1. 了解学习本章的目的 2.理解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3. 掌握角色的行走、奔跑、跳跃 4.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能力。

微课知识点

心理微课 一、心理健康简介 1、心理健康的定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2、判断心理健康的直观标准:体验+适应+发展 3、提升自我认知;改善人际沟通;管理情绪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二、人际交往原则 1、相互性原则(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黄金法则:你想要人家怎样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 黄金定律的关键在于:你先付出 两情相悦定律 发自内心的喜欢别人 2、交换性原则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4、尊重;他人评价;赞赏 (1)赞赏必须恰到好处 (2)赞赏要真诚 (3)赞扬行为为本身,而不要赞扬人 (4)赞扬一定要具体,要有的放矢 三、人际冲突的应对 1、观念与立场的不同,利益与需求的冲突,个性与习俗的差异都可能引发人际冲突。 2、人际冲突的概念:是指人们之间的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或者争斗状态。 3、人际冲突的应对模式: (1)对抗型:满足自我需求,却损害了人际关系。 (2)回避型: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也无法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迎合型: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4)合作型:换位思考 开放、平等、客观的态度; 澄清差异,共同思考如何解决; 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和需求; 有利于建立合作互动的人际关系。 4、如何应对人际冲突 (1)换位思考 (2)对事不对人:三步法:A澄清并界定问题 B找出彼此的需求和愿望 C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3)给情绪降温,做合理的让步 (4)当时当地的解决冲突:A直面问题

微表情及行为心理学

微表情及行为心理学 一、面部表情类(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通常发生在五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 1、没有表情与出现表情同样重要。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2、眼睛法: (1)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 (2)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眨眼睛就是真情。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3、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 4、瞳孔放大-----恐惧,性欲 ,紧张,愤怒。 5、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谎。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6、忧伤的表情:眉毛挂下来。不屑的表情:上嘴唇上扬。 7、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8、回答问题时咬紧嘴唇,这是焦虑的体现。 9、鼻孔扩大、外翻,嘴唇绷紧——发火了,但还在控制当中。 10、下巴用力表示人在生气。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抬起下巴------十分尴尬。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11、咧嘴并且嘴角向下:这下玩儿完了。 12、脸颊升高,嘴角下撇,这是悔恨的表现 13、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 14、抿嘴,试图掩盖。瘪嘴角是经典的犯错表情。对自己的话没信心。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5、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来的。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二、动作类 1、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 2、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首先冰凉。 3、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在说谎。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4、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5、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6、手臂紧贴腿部,手指竖起,是心里不安的表现。 7、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8、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9、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0、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2014年《心理学》复习题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判断正误 (×)“一个成熟的体操运动员,按照训练要求热身运动,做了一系列前空翻动作。”该项活动中表现了运动员的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个性心理不受心理过程的制约和影响。 二、单项选择 1.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任意歪曲和杜撰结果。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2.某咨询师在分析一个极具叛逆倾向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既考虑到父母的性格、出生环境、生活环境、家教方式,又考虑到该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3.当年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该实验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4.“这个世上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该说法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5.以提问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这种研究方法叫() A实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调查法 6.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了解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活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调查法 三、问答题 1.简述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2.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判断题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把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向中枢神经部位传递的神经叫做运动神经。 二、选择题 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三部分。 A细胞体、树突、轴突B细胞体、树突、髓鞘 C突触、树突、轴突D细胞体、终纽、轴突 2.主管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器官是()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行为心理学中撒谎的微表情和微动作

1.揉鼻子掩饰真相人说谎时,体内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使鼻子里的海绵体结构膨胀数毫米。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所以会不经意地触摸它。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与大家想象中或电视剧里表现的不同,不是“你看着我的眼睛”就不会说谎,要小心说谎者是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而看着你的眼睛。反之,中断眼神交流并不代表对方在说谎。 3.对你的问题生硬地重复典型的撒谎方式在回答你的问题时明显的生硬重复,说明TA心虚了,比如你问:“你去过TA家吗?”“我没去过TA家。” 4.男人右肩微耸一下说假话在《Lie to Me》第一季第一集的最后,Lightman博士走过一对男女身边,那个男人一边竭力向对方解释着“我一定会离婚”一边下意识地耸了一下肩,聪明如你一定猜到了,他绝对不会为了她离婚的。 5.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事情肯定是编造的所以不要轻易撒谎,保不齐别人就用这种方法来检验你。问:“你昨天都干吗了?”“我去洗车,然后吃了午饭,去给一个朋友送东西。”“倒过来说一遍?”“@¥@……%¥#……¥……”或者打乱顺序提问,对方支吾了,那就是褶子了。 6.说类似“我怎么会知道”的话时眉毛上扬就是知道答案比如正室说起小三的情况,当事人保不准就来一句“我怎么会知道”迅速撇清关系,小心观察TA的眉毛。当心,没准TA的心正在咚咚狂跳呢。 7.太专心于撒谎的人可能会放慢手上正在做的事情的动作说谎这已经得到了印证,剧中Lightman 在 Jenkins走过来的时候放慢了叠衣服的速度。吴奇博士也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就不太会关注到当下的别的事情,平时习惯性的手势都会减少,心理资源主要用于编造线索,而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只听对方说了什么,也要注意对方的语调和其他身体语言。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假装惊讶装表情装得太用力就会这样,其他的宏观表情都不会持续超过4秒。 9.刻意保持距离的语言说谎说“那个人”如何如何而不是“张三”如何如何。克林顿提及风流案时,不提莱温斯基的名字而是以说“那个女人”代替,这就是最好的例子。10.手放在眉骨附近羞愧这个下意识的小动作也许说明,TA对你心存愧疚,想想,那会是因为什么呢? 11.看对方一眼然后转移视线,对方轻微抬起下巴表示尴尬有一腿这种情况发生在一男一女之间,赶紧修炼一下火眼金睛,小心潜伏在身边的危险。 12.说到某事的时候突然转身环抱说谎TA不只是不敢面对你,因为说谎时TA只想待在最小的空间里。 13.当说“是”时,头无意识地微微摇动说谎真遗憾,TA的身体背叛了TA的语言。

微课在_教育心理学_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韩迎春1,肖雪山2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303) 一一摘要:?教育心理学?课程是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均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受到学时二班额以及研究结果日益丰富等因素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下遭遇到了困境三利用微课 短小精悍二情景真实二主题突出二资源多样二形式灵活二交互性强二动态生成二便于传播二应用简单 的特点,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三 关键词:高校;微课;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G434一文献标识码:A一文章编号:2095-3798(2015)02-0032-05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韩迎春,女,辽宁鞍山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三 一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微博二微信等社交平台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微课也悄然却强势地融入了教育的各个层面三微课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的 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 [1] 三2008年,DavidPenrose 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将之运用于在线课程[2]三在中国,微课程的概念是由胡铁生于2011年7月率先提出来的[3]三2012年底,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举办全国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3]; 2013年,4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 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二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4] ;随着 2014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顺利举 办 [5] ,教育领域的 微时代 已正式来临三 一、微课的界定 (一)微课的界定 微课又被称为微型课程或微课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分歧主要集中在视频时长二构成资源二表现方式二应用目的等方面三DavidPenrose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2]三胡铁生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6]三黎加厚等人认为微课程或微课是指在时间不到1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简短,重点介绍一个问题的小课程[7]三焦建利第35卷一第2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5一No.22015年4月 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 Apr.2015

行为心理学集锦,教你如何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 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微动作心理学》

《微动作心理学》 ?在某些文化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比在其他文化中丰富; ?有些人比别人更易感情外露; ?有些人比其他人敏感,更易被触动; ?有些人很难隐藏情感,他们觉得那样是欺骗。 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的身体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能完全解释身体语言的差异,请记住:我们面前的任何人,只要他的内心涌动着某种情感,我们就能通过他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发现和确定这种情感。 通过面部表情识别情感 持久情感和瞬间情感在面部的体现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持久情感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而瞬间情感仅是为了传递情感而生,完成任务后就消失了。 只要内心存在某种情感,它就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情感不可能完全被人掩盖。 持久情感和瞬间情感 时光易逝,时光在流动中感知生命的轨迹,岁月在我们的脸庞留下生命最宝贵的财富——皱纹。皱纹是人生的痕迹,是情感的印记。皱纹并不仅只是让面部表情变得丰富,每种皱纹都表达了特定的情感。 脸上的皱纹可以分为两类:永久皱纹和瞬间皱纹。永久皱纹揭示了人的性格特征,瞬间皱纹则传递着稍纵即逝的情感。千万

不能将这两者弄混。 是什么让我们认为永久皱纹反应了人的性格特征呢?如果皱纹是永久性的,那它更倾向于是生理学的,用常识去判断时就要格外谨慎。 人在表达某种情感时,会激活两种类型的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当大脑有意或无意地给身体发号施令时,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也会接受大脑的调控并作出反应。例如,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上的逃跑反应,血液从脸上回流到四肢特别是腿部,以做好搏斗或逃跑的准备。要进行这一动作,必须借助平滑肌的活动。这些肌肉分布在静脉、小静脉、动脉和小动脉周围,保证运动时肌肉群的血管舒张和收缩。当平滑肌内的血液流空时,平滑肌就不能按横纹肌要求的速率做出反应。根据要达到的不同效果,平滑肌会用比平时慢40~400倍或更长的时间来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出现的情感就有可能永久地停留在面部和身体上。例如,如果某人经常感到紧张,那即使导致紧张的根源已经消除,他的面部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紧张状态。 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位男性的面容及身体的变化。他在童年时遭受家暴, 15 岁左右时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在整个孩提时代,他的内心都充满了对父亲的恐惧,这种恐惧影响并塑造了他成年后的肌肉组织,他的肩膀总是向上耸着,好像没有脖子似的。这不是正常的生理构造,而是肩膀骨骼上的平滑肌运动造成的。正是在经历紧张情感的过程中,这些消极、紧张的情感无形中让肩膀肌肉向上耸起。长期的心理恐惧会改变人的身体

心理学微课程05 记忆

第五章记忆 引言记忆的趣事 想想自己最早的记忆的是什么?这样的记忆有多少?你确定这是自己最早的记忆吗?这是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是什么画面?这是你多大的时候?这时你有什么情绪? 123人中有100人称他们能够确认某个具体的记忆是他们最初的记忆;其余人表示他们最初的记忆有2-3个,但不知道哪个最早;记忆最早者不足1岁,从1岁半起,记忆量快速增长,两周岁后达到顶峰;总的来说,80%的最初记忆发生在2-4岁之间,不过发生在5-7岁之间也属于正常;大部分人最初的记忆和第二、三个记忆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间隔,有的可以长达1年;到了7岁左右或大一点的时候,记忆的片段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从记忆的片段到连贯的故事的过渡是以某一事件为标志的,而且可以具体到某个时日,如“我们何时搬到了某地”或者“我何时上了几年级”之类;认为最初记忆带给人快乐和兴奋的人最多;其次是悲伤和痛苦;接着是惊奇和担心受冷落以及感到羞耻、后悔、好奇和愤怒等;弟弟妹妹的出生、死亡、疾病与火灾、节日庆祝和上学第一天是最多的具体事件;最初的记忆几乎是以图像而不是嗅觉和声音的形式来存在着的;有些人记得别人的长相和说的话却不记得那些人的声音;有些人记得聚会的灯光却不记得当时的音乐;在几乎所有的最初记忆里,出现在脑海中的形象都是某一事件的执行者或者亲历者,而非旁观者。大多数人在回忆中看到了自己。人总在记忆里将自己看成一个孩子。“我站在海边,母亲把我搂在臂弯里,我看见了自己,就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这一幕”;并非所有的记忆都带有情绪色彩,有些同期发生、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极具冲击力的事件却会被忘记。“我站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碗冰”,实际上当时其祖母刚去世,后来父母告诉他,当时他悲痛不已,但是他对祖母辞世的悲痛全然没有记忆,只记得那碗冰。(引自:Draaisma,2006) 实际上,在记忆里看到了自己,那说明记忆的并不是真实情况。因为真实情况是,我们总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在生活,但是却经常在记忆中以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自己,但凡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记忆都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它已经不完全是真实的了。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论者总是不断强调早期经历的重要性,但是早期经历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却经常将其遗忘?一种观点是童年的记忆被储存了起来,但是它们却无法提取。第二种观点是生命头几年根本就没有记忆被储存下来。这可能是因为大脑在几岁前尚未发育健全,无法持久存留记忆痕迹;而储存记忆需要语言的帮助,此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尚未健全;又或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产生。 失忆是经常出现在影视文学中的桥段,具有戏剧性,总体而言,导致失忆的原因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超常记忆。名叫Solomon Shereshevsky的俄国人因此而著名。他仅靠听觉就能记住其他记者需要笔才能记住的内容;一般人只能复述5-9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但他在安静的房间内却可以复述70个数字或者单词,这些数字或者单词每个呈现只有3秒;甚至他还能像正像回忆那样轻松地进行逆向回忆;在回忆15年前的事情时,他也能一口气回忆出几百个事件列表,准确性惊人;也许你会很羡慕她,但是,他也有烦恼,他记住了太多的东西,却分不清孰轻孰重。 在影视剧中,有些人具有良好的图像记忆能力。仅仅扫一下图片便记住,这种现象叫做遗觉像。100个儿童中大约有8个人会有遗觉像;大多数人在青春期后就不再有了。这个惨淡的数字其实并不表示普通人的记忆能力就会很差,实际上,研究发现,假设你现在正在观看2000多张印有面孔和场景的幻灯片,每一张的呈现时间只有10秒钟;之后给你再次呈现1堆幻灯片,其中280张是你看过的,另外一些是你没看过的;结果,再认成功率为90%。

微表情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微表情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微表情心理学 关键词:微表情,谎言,行为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或生理上的一个名词,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表情中往往会泄露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这些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我们将他们称为微表情,微表情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别人的心理,比如说解破他人的谎言,在美国,有一部电视剧叫做《Lie to me》,其中讲的就是关于谎言的识破的技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微表情还有更多的用处,下面就是我的这次对于微表情的一个心理报告。 首先是个人对微表情中的表情与反应的心理状态的总汇: 1,嘴角翘起,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高兴 2,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可能会眯眼,眼角纹皱起——伤心 3,眉毛上扬,嘴巴或眼睛张大,额头可能会折起皱纹——害怕 4,眉毛下垂,前额紧皱,嘴唇紧闭,眼睛会显得比较紧张——生气,愤怒 5,鼻子上折起皱纹,嘴唇上抬,眉毛向下垂,可能会眯眼——讨厌,厌恶 6,嘴部和眼部显得比较放松,眉毛向上抬,下巴下倾并且这些表情仅仅会持续一秒钟左右的时间——惊讶,惊愕 7,一侧的嘴角抬起,可能眼睛微闭,表情呈现得意状,面部整体较为放松——轻蔑,不屑 对撒谎与行为所反映出的人们心理的总结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 2.撒谎的人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会躲开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 3.对问题的不停地重复是撒谎; 4.男性鼻子里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撒谎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惭愧,羞愧 6.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所说的是真话 8.说话时单肩耸动,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手的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会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与轻蔑,一般来说你的质问都是真的 12.假笑的时候眼角没有皱纹的 13.如果面部表情两边不太对称,很可能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擦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15.抿嘴两次,是模棱两可的表现 16.双臂缠绕、退后一步,说明他的话可能是谎话

微动作心理学 行为语言

微动作心理学行为语言 1.单肩抖动------不自信。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惧,愤怒,性欲。 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 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 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 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PS:面试中常见的“微表情” 把玩饰物—心神不宁 紧抿嘴唇—窘迫 挠头—不知所措 双手反复摩擦—焦虑 左顾右盼—害怕 撇嘴—不屑 手插在裤袋里且肩部顶起—紧张 双手抱臂—自我保护、不安 嘴微张眼瞪大—错愕 摸鼻子—思考 指尖塔状—自信 稍偏头微笑—自在与友善 微笑—自信!

犯罪心理学—微课课堂

微课课堂—犯罪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概论 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公众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 电影:沉默的羔羊 电视剧:犯罪心理千谎百计 现实中的犯罪人:疯狂犯罪人变态犯罪人天生犯罪人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对策 犯罪心理分析分为: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犯罪人格说犯罪类型论 犯罪心理对策分为:犯罪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犯罪心理画像证人证言心理审讯与供述心理犯罪危险性评估犯罪心理矫正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或然性学科:可能性推断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揭晓、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犯罪测量与描述 犯罪预测与控制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犯罪人的动机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人质危机谈判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法庭心理专家证人 犯罪人危险性评估 犯罪行为矫正技术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基本原则: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如“监狱犯罪实验” 研究策略:横向/纵向个案/群案 描述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 相关研究:“暴力电视”与攻击行为 因果研究: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控制变量与条件 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个案法 主要困境:犯罪人的对抗性犯罪因素的复杂性实验的难度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精神分析的犯罪观 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

精神医学:无意识与性本能 精神疾病与犯罪动机同源 精神分析五大理论 第三节行为主义的犯罪观 。。。。 第四节犯罪型人格 概述: 典型案例:杨新海案 概念:具有犯罪行为驱动力的身心组织(精神面貌) 第五节犯罪人 第六节清醒的“疯子” 精神病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天生的犯罪人 人格障碍的极端表现 非精神病状态(思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外部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是一种仿佛的精神病状态) 这类人通常被描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CD 极端的自私:自我中心化 无道德感,无罪责感:悖德狂缺乏同情心,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犯罪手段残忍:本能化具有典型的病理性犯罪的特征 持续性:难以矫正 精神病态 冷酷无情人格特质 内心阴险与精心算计 日常生活中善于伪装 检测工具: 精神病态检测清单 法律责任处置方案: 极刑:危险性持续存在 终身监禁+强制治疗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 矫正措施: “中途之家”:重新社会化(西方实验失败) 认知-行为疗法:移情能力(效果不好) 症结来源:早期心理创伤遗传负因(P质/MAOA) 第七节恋童症 恋童症是性变态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