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在灌阳县大仁村,有近百亩,花开的时候,白花花的一片,正应了那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献身花丛中,摘一枝花,闻一闻花香,别有一凡风味;桂剧是明朝中后期在广西主要流行的地方剧种,主要在桂林一带比较活跃,特别是灌阳人唐景崧对桂剧有特殊的爱好,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瑶乡现在是灌阳主推的方向,这个湖南也在推广,据说灌阳有一处柳宗元的题词,俗称“柳字庵”在灌阳镇庙湾村(灌平高速公路灌阳出口这个地方),由于现在这个庵没有水了,所以开发有点难度。

从戏曲进校园看桂剧的历史与传承

从戏曲进校园看桂剧的历史与传承 发表时间:2019-01-24T11:53:52.9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0期作者:张献萍[导读]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戏曲就开始有了历史的积淀,经过了数千年的锤炼和融合之后,中国传统戏曲汲取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粹,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载体。 广西北流市永丰小学537400 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戏曲就开始有了历史的积淀,经过了数千年的锤炼和融合之后,中国传统戏曲汲取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粹,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戏剧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它也是中国数千年来文化、历史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所以说,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精华部分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传统戏剧也是融合优秀知识的良好载体,传统戏剧走进校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桂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进入校园也是对自身的历史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桂戏文化传承校园教育历史底蕴弘扬传统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广西的地方戏曲之一,俗称桂剧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桂剧演员借助面部表情和身体来进行戏剧的表达,表演方式生动活泼,表演也十分细腻逼真。桂戏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在广西当地也十分流行。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合了广西特有的人文特点和风土民情,逐渐形成一种精致优雅、灵秀生动,具有乡村风格和质朴简约的美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桂剧现在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面临着传统的丧失、人才不足、曲目和技能流失的危险,我们应该及时拯救和保护桂剧,使这部濒临灭绝的古老戏剧重新焕发活力。本文将从戏剧进校园中来看桂剧的历史和传承,并对其重要性和历史传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浅文为这一优秀剧种的传承尽一份小小的力量。 一、戏剧进校园对桂剧的历史的影响 桂剧在中国历史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明末清初,桂林多地已经开始传唱昆山、弋阳和乱弹等戏腔;在清朝,桂林有了独秀班和其他昆班;光绪年间,桂林群英和兰宾小舍开始出现,这使得桂剧与祁剧逐渐分离。桂林先后建立了景福园、仪园等剧院,从那时起,京剧不断传入,在曲目、表演、化妆、服饰、场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桂剧得到了学习和借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著名剧作家欧阳玉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使其广为传唱,从此,桂剧进入了中国十大戏剧行列。桂剧的历史正如上面所描述的一样,悠长且具有包容之美,校园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而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其中桂剧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独特的一部分,其凝聚了广西地区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心血,更需要走进校园。老师可以在教授戏剧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上台进行互动,教同学们“变脸”、戏曲的“四功五法”,以及学习各种角色的动作和声色,用诙谐有趣、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让学生融入其中,还可以穿插戏曲知识互动与问答环节,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戏剧的历史。在对学生讲述传统戏剧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戏剧的魅力,更让学生感受桂剧的历史动人之处,并能够让学生把握桂剧的美妙,让桂剧的历史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二、戏曲进入校园对桂剧的传承作用 2006年5月20日,桂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剧进入校园”是继承和推广桂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载体。通过桂剧进入校园这一方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桂剧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等传统精华,这不仅是对桂剧历史的继承和提升,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为了让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魅力,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戏曲文化的精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就戏曲、戏曲角色的分类做通俗易懂的介绍。“戏剧入校”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了解戏剧,感受戏剧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桂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将其纳入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来,是为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做法。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桂剧的演变,也可以在课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和资料查询。戏剧进入校园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桂剧这一传统戏剧的魅力,同时加深了对桂剧的了解;戏曲进校园活动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欣赏专家的精彩演绎,了解戏曲常识,看到和感受到戏剧的独特性,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亲身体会艺术带来的魅力和张力,感受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把戏剧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戏曲进校园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寓教于乐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让学生受益匪浅。通过戏剧表演以及学生与老师、演员的互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桂剧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戏剧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戏剧进校园我们可以看到,桂剧并不是没有吸引力,而是缺少了一个传播的平台与载体。在校园里面宣传戏剧的方法十分有效,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桂剧的独特文化底蕴,更让学生触摸到了这优秀文化的本体。当桂剧面临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的危险时,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寻找桂剧的身影,让这优秀且独一无二的桂剧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中国传统戏剧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赵若昕论桂剧的传承和发展模式[J].梧州学院学报,2011,21,(4),1-6。 [2]李覃皓月戏曲进校园,推动广西文化传承[J].北方音乐,2018,38,(15),74。

壮乡彩调“魂”--江波访谈录

壮乡彩调 魂” ■- 江波访谈 录 江波(以下简称江)先生是广西彩调团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该团导演,副团长,顾问?他从事彩调艺术事业50多年,执导,创作,改编彩调大小剧目数十个,其中((t-n打j 鸟》《龙女与汉鹏》《假报喜》《阿三戏公爷》等一批剧目已成为彩调剧的经典代表作品;曾参与改编,导演着f 名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 受广西宜州市文联的委托?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宋安群f以下简称宋1于2003年12月14日,28日两次对江波先生进行了采访?下面是访谈f 记录. 宋:江老师,几十年来你一直活!跃在彩调艺术领域,为我们国家这{ 门重要的地方剧种做出了无与伦比J 的贡献.众所周知,你搞彩调是从宜州起步的,宜州人为此也津津乐道,引以为骄傲.这次.宜州市文联主席谢树强委托我对你进行一次采访,} 并嘱我一定要写成一篇访谈录在 《宜州文学》发表.他们想通过这篇『访谈,向读者介绍你和宜州以及你和彩调的关系,并就此为宜州市积留下一篇第一手的详实的文化史志 f 资料.我觉得这是个很有创意的设想,其意义和影响肯定会超出《宜州 f 文学》和宜州市的范围.我一直非常崇敬你;做为一个宜州人,我也很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事情.于是史春秋一讧波访谈录 ?宋安群 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请原谅我来打扰你,也非常希望你能为我创造条件完成任

务,实现宜州人民的这

个美好的愿望? 江:宜州方面太客气?我并没有做多少工作,长期以来,他们总是待我非常热情?说到宜州,说到彩调,我确实有说不完的话题的? 宋:江老师你是江西人?你是什么时候到宜州的?当时以什么职业谋生?在宜州的哪些单位做过事?住过哪里? 江:我老家是江西萍乡安源的? 为找生活来到广西先是1942年在 桂林读广西省立艺师的美术研究班,学习图画也学音乐.1944年,天河县f 现罗城县)国民中学校长姚之楷到桂林艺师物色老师,中意于我,就把我聘到了天河小学?当时路过宜州后?还要走50多公里路才到天河.1946年,经宜山庆中的一个体育老师介绍,我到宜山庆远中学任高,初中图音老师,一直做到1949年底? 解放初做过宜山专区文化馆馆长, 专区文联秘书?当时曾住过的地方有庆中东楼,东门孔庙庑院,东门窗口朝街的一间旧平房等处? 宋:你第一次看彩调演出是什么时候? 江:那是1944年元月吧.~gH,-J我跟一位历史教师走路去天河?到下 里的时候住在一个小客栈?夜里?我已经睡下了?听到了一阵阵的锣鼓声,唱歌声和笑声?我起身来看,看到一块小场坪上有很多人在看戏, 约莫百把人吧?那舞台是几个谷桶搭成的,点着煤油灯照明,一两把胡琴,几个敲锣打鼓的,演员是男扮女装,还男唱女声,两个人转来转去的?看得观众笑声不绝?一问,说是唱调子?现在想起来,就是对子调了.那夜,到了鸡叫,唱的看的才散伙? 宋:你第一次着手搞彩调是什么时候?所做的第一件有关彩调艺术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说表演呀,导演呀,编剧呀,组织活动呀等等? 江:我做的第一件有关彩调艺 术的事情,可以说是调查,采访吧? 那时,1951年初?地委宣传部部长阮庆对我说,宜山县城有桂剧团?你去乡下看看,还有什么剧种没有?我就独自一人徒步从宜山走向叶茂,怀 远,德胜,都街,东江等地,跑了一个多月?第一站访问的艺人是宁国庭 路还访问了许多民间艺人?第一次了解到了彩调的沿革历史?录下了唱腔10。多首回来向阮庆汇报后,他很重视,决定马上办艺人训练班.将一些有点基础的民间艺人集中在谭村培训,虽然生活很艰苦,睡稻草,奖励他们的也仅是一条毛巾? 但大家劲头很大,录了不少唱腔?还用旧唱腔填新词,配合土改试点排 了一些节目?我写了个彩调小戏《看中都有亮点?如果要讲最有亮点的,布告》的节目,还立了个小功?我看是那个弦乐和打击乐同时进行宋:在彩调艺术领域里,你第一演奏的”长锣”这套锣鼓牌子又称件产生影响的文字工作是什么?为”一条龙”它因能够反复地长时江:应该说是《调子曲集巴?彩间演奏,并因它的音乐形象似条活调原先叫”调子”也叫”采茶”,哪生生的滚动摇摆的长龙而得名,它 呵嗨”,对子调” .1956年才定名为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地遨游在许多彩 彩调”刚解放那时,没有什么文字调剧的演出之中?宜山人爱叫它”一资料?当时我们录了些唱腔也只是条龙”在农村只要”一条龙”一响,油印本?我当时是文联的秘书,和当四面八方的群众,三三五五,老老少时的文联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