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学心理学

辽宁省中学心理学
辽宁省中学心理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16.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7.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的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18.自我效能感:由美国的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19.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了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20.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21.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称为正迁移。

22.组织者: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把这些知识称之为“组织者”。由于组织者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要学习的材料,又把它称为“先行组织者”。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和比较性两种。

23.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5.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6.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7.知识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

28.技能:是指运用已呢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29.操作技能:是指个体借助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

30.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认知活动方式。

3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2.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33.精细加工策略:是一咱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5.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

36.支持性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和调节良好的学习和认知氛围,包括实践的分配,注意力的调控、自我调控等策略。

37.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38.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39.功能固着:人们把某些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称为功能固着。

40.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4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德行或品行,在港台地区,则称为操行,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2.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现象。

43.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设计等。

44.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

45.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

46.发现式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7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以主动合作的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48.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49.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50.课堂心理气氛: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群体中占优势的,较为稳定的情绪状态。通常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51.课堂问题行为:是专门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而言的,除了差生或后进生有课堂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可能发生课堂问题行为。

52.集体的概念: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共同目标,借助共同活动,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8.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公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填空选择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4.1996年,我国学者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教育心理学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即即五个基本要素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7.教师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8.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9.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10.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1.教育心理学活动的三个过程:学习、教学、评价。

12.评价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

13.教学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5.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6.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17.心理发展问题的探讨有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两个维度。

18.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2)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19.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0.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21.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22.内部矛盾的两方分别是:个体新的需要、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23.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自我中心性。

24.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因素。

25.三维结构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能力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结果。

26.信息加工说——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智力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智力的功能,把智力分成五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获得成分、保持成分、迁移成分。

27.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个体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28.著名的投射测量有两种:罗夏墨迹测量和主体统觉测量

29.智商(IQ)等于(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乘以100。

30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1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2.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33.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34.心理健康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心理疾病、具有积极发展的心态。

35.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6.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37.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情绪低落)

38.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艾里斯)

39.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40.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认知策略)

4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巴甫洛夫)

42.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布鲁纳

43.认知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斯金纳;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

4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5.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加涅

46.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地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47.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正规学习)和(随机学习)两种类型。

48.传统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分类:A技能学习B记忆学习C思维学习D态度学习

49.我国关于学习的分类:A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B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的学习;C以思维为主的智力学习;D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0.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学习的分类:反射的学习和认知的学习

51.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相当于解决问题的学习)

52.布鲁姆关于学习的分类: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53.奥苏泊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

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又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4.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面三刀大学习理论派别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叫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5.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

56.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班杜拉上网观察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加涅的学习理论等

57.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顿悟说。

58.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59.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猫,“疑难笼”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60.桑代克用曲线来表现学习得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6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接。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尝试错误说。

62.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率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63.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念。

64.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

65.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学会了对信号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66.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67.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68.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69.斯金纳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当代心理学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为和操作性行为。

70.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他提出了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观点。

7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72.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的教学原则有(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

73.布鲁纳的认知主义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

74.奥苏贝尔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

75. “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作了这样的概括:(1)不完整(2)惰性(3)不灵活

76. 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77.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主次不同来分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78.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79.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80.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8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的经验。

8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得知识。

83.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84.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纬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纬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纬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纬度,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8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86.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87.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目标设置,4奖励,5学习监控。

88.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问题情境)。

89.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学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

90.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学习需要)

91.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诱因)

92.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93.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称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94.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成就动机)

95.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水平迁移)

96.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垂直迁移

97.于先前少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

98.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迁移)。

99.日常教学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

100.垂直迁移表现在(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两个方面。

101.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102.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

103.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04.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105.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感性知识)

106.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理性知识)

107.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108.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概念)和(命题)。109.依据知识表述形式的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和程度性知识又叫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