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2019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1.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2.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 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 即:实验次数

频数数据总数频数频率==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

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

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用列表的方法求出概率,但此方法不太适用较复杂情况。

※假设布袋内有m 个黑球,通过多次试验,我们可以估计出布袋内随机摸出一球,它为白球的概率;

※要估算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们可先从池塘里捉上100条鱼做记号,再放回池塘,之后再从池塘中捉上200条鱼,如果其中有10条鱼是有标记的,再设池塘共有x 条鱼,则可依照200

10100=x 估算出鱼的条数。(注意估算出来的数据不是确切的,所以应谓之“约是XX ”)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事件,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它能准确地衡量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不表示一定会发生。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知道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的含义; 2.会求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 3.能够运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要点梳理】 要点一、等可能性 一般地,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n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我们说这n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要点二、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 1.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当其中的m个结果之一出现时,事件A 发生,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m n (其中m是指事件A发生可能出现的结果数,n 是指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当一个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个,且具有等可能性时,只需列出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就可以求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等可能性条件下的概率计算方法和步骤是: (1)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并判定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 (2)确定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个数n和其中出现所求事件的结果个数m; (3)计算所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所求事件)=m n . 要点三、用列举法计算概率 常用的列举法有两种: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 1.列表法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列表法是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和方式,以及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数和方式,并求出概率的方法. 要点诠释: (1)列表法适用于各种情况出现的总次数不是很大时,求概率的问题; (2)列表法适用于涉及两步试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树状图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个因素时,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也称树形图、树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第一章证明(二)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6、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上)数学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频率与概率》教案教学内容

6.1频率与概率第三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配紫色”游戏,让学生感受利用概率公式n m P = 求概率时,前提必须是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重点) 2.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用摸球游戏进行模拟试验.(难点)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法与学学指导: 这节课主要采用我校“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知识的“陷阱”,让学生通过在经验中反思并总结而获得知识.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一)创设情境 师:魏红艳同学为滕南中学今年的元旦联欢会设计了一个“配紫色”游戏: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相等的几个扇形.游戏者同时转动两个转盘,如果转盘A 转出了红色,转盘B 转出了蓝色,那么他就赢了,因为红色和蓝色在一起配成了紫色. (1)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游戏者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游戏者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生:积极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生1:(利用实物展台展示解法一) 借助树状图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 (游戏者获胜)= 2 142=. 生2:(利用实物展台展示解法二) (红,蓝) 开始红 蓝 红 蓝 红 蓝 (红,红) (蓝,红) (蓝,蓝)

借助表格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红色蓝色 红色(红,红)(红,蓝) 蓝色(蓝,红)(蓝,蓝)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游戏者获胜)= 2 1 4 2 =.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配紫色”游戏,既复习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知识:利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为下一步改变第一个转盘颜色分配做铺垫. 【教学智慧】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事件发生的概率,部分学生提出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写文字没有必要而且麻烦,是否可以省略不写.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让学生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思考编者加上这几句话的意图. (二)引入新授 师:我们这节课继续巩固如何借助于树状图或表格来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1.师:展示游戏:用图所示的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 小颖的做法是这样的,这种做法对吗?请判断.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游戏者获胜)= 2 1 4 2 =. 生:独立思考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不赞同. (红,蓝) 开始 红 蓝 红 蓝 红 蓝 (红,红) (蓝,红) (蓝,蓝)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概率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概率 概率是初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但考题难度不大。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事件的可能性,在探究交流中学习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乐趣和实用性,学会计算概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目标与要求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知识框架 三、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 随机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简称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 2.特殊的事件 必然事件记作Ω,样本空间Ω也是其自身的一个子集,Ω也是一个“随机”事件,每次试验中必定有Ω中的一个样本点出现,必然发生。 不可能事件记作Φ,空集Φ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Φ也是一个特殊的“随机”事件,不包含任何样本点,不可能发生。 3.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交换律:A∪B=B∪A、AB=BA (2)结合律:( A∪B )∪C=A∪( B∪C ) (3)分配律:A∪( BC )=( A∪B )( A∪C ) A( B∪C )=( AB )∪( AC )

(具体图表意义请参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P135页)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 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频率与概率(一)

第17次课:频率与概率(一) 一、考点、热点回顾 知识概括: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体会概率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在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发生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同时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等)来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知识的认识。 1. 当实验的次数很大时,我们会发现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实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能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一般地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有时通过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一定的难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3. 求概率的方法: (1)列表;(2)画树状图;(3)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法 要点分析: 1. 通过实验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随机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地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如:通过实验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概率,在具体的实验活动中,对频率与概率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体会,通过实验感受到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估计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 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生活经验是学习概率的基础,但其中往往有一些是错误的,因此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如下面掷硬币游戏的公平性问题:小明和小亮在做掷硬币的游戏。任意掷一枚硬币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亮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 小刚认为不公平,他认为小明获 胜的概率为,而小亮获胜的概率是。其实小刚存在的误解是把硬币出现的 231 3结果认为 两正和两反的次数比一正一反的次数多,实际上澄清小刚误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亲身经历实验,通过 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实验的结果事先是无法预料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都带有不确定性,但大量实验后,四种情况(两正、两反、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出现的频率都是稳定在同一数值上,所以小刚的猜测是不正确的。 3. 学习利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现实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探索计算概率的方法,体会随机观念的特点。如:即使告诉 你中奖的概率为 ,那么你买张奖券也不一定能中奖;又如:明天的降1 10001000水概率为 10%,后天的降水概率是90%,但却有可能明天下雨了,而后天没有下雨。从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我 们不能在实验之前预知实验的确切结果,只能知道每个结果发生的概率,这就是随机观念。 4.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会设计一个方案来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初三数学 概率初步知识点归纳

概率初步知识点归纳 1、事件类型: ○1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3不确定事件: 许多事情我们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称为不确定事件(又叫随机事件). 说明:(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都称为确定性事件. (2)事件分为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确定事件又分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中, ①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1; ②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 (不可能事件)=0; ③ 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 师 大 版 九 年 级 数 学 知 识 点 汇 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ⅹ高 二、菱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两条对角线把菱形 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面积:S菱形=底ⅹ高;S菱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性质:(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 上学期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 上学期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一) 一、知识概括: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体会概率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在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发生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同时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等)来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知识的认识。 1. 当实验的次数很大时,我们会发现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实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能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一般地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有时通过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一定的难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3. 求概率的方法: (1)列表;(2)画树状图;(3)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法 二、要点分析: 1. 通过实验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随机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地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如:通过实验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概率,在具体的实验活动中,对频率与概率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体会,通过实验感受到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估计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 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生活经验是学习概率的基础,但其中往往有一些是错误的,因此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如下面掷硬币游戏的公平性问题:小明和小亮在做掷硬币的游戏。任意掷一枚硬币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亮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小刚认为不公平,他认为小明获 胜的概率为 ,而小亮获胜的概率是 。其实小刚存在的误解是把硬币出现的 23 13 结果认为两正和两反的次数比一正一反的次数多,实际上澄清小刚误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亲身经历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实验的结果事先是无法预料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都带有不确定性,但大量实验后,四种情况(两正、两反、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出现的频率都是稳定在同一数值上,所以小刚的猜测是不正确的。 3. 学习利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现实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探索计算概率的方法,体会随机观念的特点。如:即使告诉

初中数学概率初步知识点

概率初步知识点 1、事件类型 (1)确定事件 (a)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若a、b、c均为实数,则a(bc) = (ab)c。 (b)不可能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如:没有水分种子也能发芽。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如:掷一次硬币正面朝上。 注意: (a)事件分为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确定事件又分为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b)事件一般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 2、事件的概率(probability) (1)事件的概率:对于一个,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 = 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 = 0。 (4)如果A为随机事件,那么0 < P(A) < 1。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时,P(A)接近0;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P(A)接近1。 (5)对于任意事件A,有0()1 P A ≤≤。 3、频率(frequency):事件实际发生次数与可能发生次数的比率。设在相同条 件下,独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出现f 次,则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f n 。 如:掷均匀硬币的试验。 注意:前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 注意: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1)频率总是围绕概率上下波动;

(2)样本量n越大,波动幅度越小,频率越接近概率; (3)随着实验次数增至足够大,频率逐渐稳定于某一常数附近,则该常数为概率。 4、古典概型: 一种概率模型。如果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 相等,事件A中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m P A n 。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 注意:古典概型与频率的区别。 5、几何概型: 一种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或度数)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主要区别: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个。 如:往下图中抛点,该点刚好落入四分之一圆内的概率。 6、用列举法求事件发生概率的常用方法 (1)穷举法:如果试验的结果较少,我们可以采用简单列举的方法,把所有的结果直接排列出来。 (2)列表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3)树状图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 掷骰[读tóu]子试验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最新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

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 鹏翔教图3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5 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关系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九年级数学频率与概率导学案

第三章频率与概率 1.频率与概率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频数与频率?什么是概率?搞清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2.会求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理论概率,对于所给出的试验,会求随机事件的频数、频率。 3.会运用列表法、树状图求所给试验中随机事件的概率。 4.懂得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本质;会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二、知识点梳理 1.频数、频率、概率在一次事件中都会出现,这次事件中随机事件出现的次数(A)叫随机事件出现的; 2.频率等于与的比值,这个比值总在某个固定值的周围摆动,这个固定值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的大小。 3.概率是一种值;频率是的结果;频率概率(“=”或“≈”)。 4.求概率的方法:概率等于随机事件的次数与所有可能出现的次数的。 5.一个游戏是否公平,是指游戏双方获胜的相等。 6.按照要求求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⑴用树状图求:随机投掷一枚硬币3次,⑵骰子的六个面分别有1,2,3,4,5,6,投掷一枚骰子2次, 2次正面朝上的概率。用列表法求2次朝上的数字之和为8的概率。 三、课堂练习 1.在投掷一枚硬币的试验中,反面朝上的概率为,如果投掷硬币200次,那么反面朝上次数的为100次,而实际试验中,反面朝上的次数是100次。 2.将同一花色的1~10这十张扑克牌的背面朝上,充分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取1张: ⑴ P(抽到5)= ;⑵ P(抽到两位数)= ;⑶ P(抽到偶数)= ;⑷ P(抽到三位数)= ; ⑸ P(抽到奇数)= ;⑹ P(抽到3的倍数)= ;⑺ P(抽到5的倍数)= ;⑻ P(抽到质数)= ; 3.口袋中装有4个红球,1个白球,7个黄球,充分搅匀后从中随机摸一个球,球是红球的概率为。 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分布图. ⑴ E组的频率为;若E组的频数为12,则被调查人数为; ⑵在图中补全直方图; ⑶若某小区共1200人,估计50岁以上的观众有多少人?

初三概率知识点及练习

中小学课外专业化辅导 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点总结 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必然事件”是指事先可以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P(A)=1 (2)“不可能事件”是指事先可以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P(A)=0 (3)“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是指结果的发生与否具有随机性的事件。 0<P(A)<1 例1、(),例2、 (1)和为1(); (3)和为12); (5)和大于2); (7)和小于 例3、 A 明天会下雨 B D 明年有370 天 2、可能性的大小 (1A发生的次数m为频数。称比值m/n (3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例4、有10张大小相同的卡片,分别写有0至9十个数字,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抽一张,则P(是 一位数)=____________,P(是3的倍数)=____________。 例5、小明所在年级共10个班,每班45名同学,现从每个班中任意抽一名学生,共10名学生参加课 外活动,问小明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例6、一个口袋中装有4个白球,1个红球,7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充分搅匀后随机摸出一球,恰好是白球的概率是_______。 例7、下表是高三某班被录取到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情况统计表:

中小学课外专业化辅导 1、完成表格; 2、求下列各事件的概率:①P(录取到重点学校的学生)②P(录取到普通学校的学生)③P(录取到非重点学校的学生) 3 (1 (2 (3 4 2、 树状图法: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例8、小颖为学校联欢会设计了一个“配紫色”的游戏:图1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面积相等的几个扇形。游戏者同时转动两个转盘,如果转盘A转出了红色,转盘B转出了蓝色,那么他就赢了,因为红色和蓝色在一起配成了紫色。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全套

2009~2010学年度上期目标检测题 九年级 数学 第章 证明(Ⅱ)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 画“×”. 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1 . ( ) 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一定相等. ( ) 4、两个三角形若两角相等,则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 )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边等于另一边的一半,那么,一个锐角一定等于30°.(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案的番 号填在括号内. 1、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 、∠A=∠D B 、∠C=∠F C 、∠B=∠E D 、∠C=∠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 、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 、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如图(一),已知AB=AC ,BE=C E ,D 是AE 上的一点,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1=∠2 B 、AD=DE C 、BD=C D D 、∠BDE=∠CD E 4、如图(二),已知AC 和BD 相交于O 点,AD ∥BC ,AD=BC ,过O (一)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 F ,则下列结论:①OA=OC ②OE=OF ③AE=CF ④OB=OD ,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一条边的长是5,则其他两边的长是( ) (二) A 、5,8 B 、6.5,6.5 C 、5,8或6.5,6.5 D 、8,6.5 6、下列长度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543,, ; B 、6, 7, 8; C 、12, 25, 27; D 、245232,, 7、如图(三),AC=AD BC=BD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三) A 、∠ABC=∠CAB B 、OA=OB C 、∠ACD=∠BDC D 、AB ⊥CD 8、如图(四),△ABC 中,∠A=30°,∠C=90°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于D 点,交AB 于E 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D=DB B 、DE=DC

(数学试卷九年级)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一、你还记得什么是频数、什么叫频率、什么叫概率吗?试举例说明. 二、将一枚硬币抛起,使其自然下落,每抛两次作为一次实验,当硬币落定后,一面朝上,我们叫做“正”,另一面朝上,我们叫做“反”. (1)一次实验中, 硬币两次落地后 可能出现几种情 况 (2)做20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结果正正正反反反 频数 频率 (3)根据上表,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4)经观察,哪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大. (5)实验结果为“正反”的频率是多大. (6)5个同学结成一组,分别汇总其中两人,三人,四人,五人的实验数据,得到40次,60次,80次,100次的实验结果,将相应数据填入下表。 次数40次60次80次100次“正 反”的 频数 “正 反”的 频率 (7)依上表,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8)计算“正 §6.1.1频率与概率

反”出现的概率. (9)经过以上多次重复实验,所得结果为“正反”的频率与你计算的“正反”的概率是否相近. 小知识: 在篮球比赛和足球比赛中,人们往往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由谁先来开球.那么抛硬币后,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几率有多大呢?相等吗?下面我们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实验方法.投掷硬币500次记录下正面向上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总抛出次数(次) 正面向上次数(次) 正面向上频率(…%) 500 225 ? 我们得到的是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的百分比.即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 其次我们又想到硬币的正、反面都没有什么特殊性,所以在落下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都有 2 1 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正面向上的概率是___________. 生活中常见一些概率问题的应用,例如彩票. 20选5第2003178期 中奖号 码 05、12、15、16、17 一等奖 6注 18678元 二等奖 1214注 50元 三等奖 19202注 5元 本期销 售额 548538元 出球顺 序 05、15、12、16、17 一、掷一枚硬币,落地后,国徽朝上、朝下的概率各是多少? 二、质地均匀的骰子被抛起后自由落在桌面上,点数为“1”或“3”的概率是多少? §6.1.2 频率与概率

初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一)统计篇 主要知识点(三种统计图,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普查,抽查,频数,频率,极差,方差,标准差) 一、生活中的数据(一)(七年级上册第六章)三种统计图略 二、生活中的数据(二)(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1.科学计数法: ①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负整数。 ②技巧:n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 ③一百万=1×106一亿=1×108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目标:取近似数,能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近似数是与实际非常接近的数。 有时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选择一个数的近似数。 注意: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很容易将小数点末尾的零去掉,一定要注意精确到的数位(及四舍五入到的数位)。如四舍五入到千分位是,注意不要去掉末尾的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即四舍五入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三、数据的代表(八年级上册第八章) 1.平均数: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我们常用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这样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例如;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80×40%+90×60%=86 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χ人,吃两碗的有y人,吃一碗的z人。平均每人吃多少?

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精炼

统计与概率 一、统计的基础知识 1、统计调查的两种基本形式: 普查:对调查对象的全体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部分进行调查;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的对象;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不带单位); 平均数:对于n 个数12,,,n x x x ,我们把1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 中位数:几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时,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 ,其中n 为样本容量,x 为样本平均数; 标准差:S ,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 频数:将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叫做该小组的频数; 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样本容量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 频数和频率的基本关系式:频率 = —————— 各小组频数的总和等于样本容量,各小组频率的总和等于1; 扇形统计图:圆表示总体,扇形表示部分,统计图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360°× 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会填写频数分布表,会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 频数 样本容量 各 基 础 统 计 量 频 数 的 分 布 与 应 用 2、 3、

二、概率的基础知识 必然事件: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 2、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3、概率:某件事情A 发生的可能性称为这件事情的概率,记为P(A); P (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0<P(不确定事件)<1; ★概率计算方法: P(A) = ———————————————— 例如 注:对于两种情况时,需注意第二种情况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 例:①袋子中有形状、大小相同的红球3个,白球2个,取出一个球后再取出一个球,求两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P = 1 10 ②袋子中有形状、大小相同的红球3个,白球2个,取出一个球后放回 ..,再取出一个球,求两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P = 4 25 1、确定事件 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总数 所有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 运用列举法(常用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频率与概率》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频率与概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法理论分析随机事件的概率. 2.理解每次试验可能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利用统计频率的方法估计概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情感态度】 通过研究如何用统计频率求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频率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12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但要估计一个鱼塘里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办? 【教学说明】先前我们学习了用分析的方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那么这里的问题情境中,很容易让学生想到这个事件的结果不能分析出来,而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对这类事件的概率该怎样求解呢?引入课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怎样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求抛掷两枚硬币时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呢? 【分析】 列表法 树状图法

思考:理论分析与重复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是一致的? 问题2:见课本P142问题3 学生用自制的转盘做试验,并完成课本P143表25.2.4和图25.2.3. 拓展延伸:课本P143“思考”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试验的方法来预测随机事件的概率. 问:你能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来预测两个转盘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的概率吗? 归纳:P(小转盘指针停在蓝色区域)=1 4 P(大转盘指针停在蓝色区域)=1 4 思考1:从重复试验结果中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对以上这些问题,既可以通过分析用计算的方法预测概率,也可以通过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思考2: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呢? 问题3:将一枚图钉随意向上抛起,求图钉落定后钉尖触地的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统计与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统计与概率 数学知识点统计与概率【一】统计与概率改革的意义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改革,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结构的合理化,推动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1.使初中数学内容结构更加合理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含在代数之中。在初中阶段增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能够使初中数学的内容结构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更加合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整合增加统计与概率的份量,有利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2.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方式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在要求。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二】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原那么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收集和处理受随机性影响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从而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统计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的指导。统计的学习要强调让学生从事

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等活动,以便渗透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多种方法。例如,收集数据可以利用抽样调查,也可以进行全面调查;在描述数据中,可以用象形图、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对统计过程中的任意一步,教材不可能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全面介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处理内容,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安排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 【三】处理统计与概率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统计与概率宜分别相对集中安排概率是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统计是通过处理数据,利用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预测或决策的过程。从统计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看,概率是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据的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预测或判断。 2.使用信息技术,突出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以及进行概率实验,这是统计与概率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3.淡化处理概念虽然概率与统计的概念不多,但有些概念给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