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A组2013年高考题

1.(2013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2.(2013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B组2009—2012年高考题

1.(2012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2.[2012福建,二(二),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3.[2011浙江,三(三),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子:

韩非

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4.(2010浙江,24,4分)《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

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5.(2010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6.(2009浙江,24,4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

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A组2013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文灭质,博溺心①,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①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湖州高三二模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②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③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说苑·杂言篇》)

(1)根据上述文字,简述儒家主张的交友原则和目的。

(2)孔子对“商”“赐”的断言及依据是什么?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4.(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说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本含义。

(2)结合现代生活,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知者动”,又做到“仁者静”。

5.(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6.(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7.(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

(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2)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

8.(临海白云高级中学高三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2)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

关系。

9.(嘉兴海宁高三测试)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题目。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韩非子·解老》)

(1)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的重要性。

(2)根据这两段文字,分别说出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并作简要评价。

10.(浙江嘉兴高三二模测试)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题目。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2)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

11.(杭州建人高复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列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

(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12.(杭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1)孟子认为“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

(2)请对孔子提出的“乡原,德之贼也”这一观点作阐述。

13.(杭州二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①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②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

注:①取:同“聚”。②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

子:

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14.(浙江高考模拟冲刺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从材料中看,曾子每日反省自我,希望达到的标准与孔子“”的择友标准相似。(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回答)

(2)结合后三则材料,简析儒家在与人交往和对人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中庸思想的原则是什么。

15.(乐清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1)指出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与孟子对“孝道”理解的不同之处。

(2)这两种孝道观,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

B组2011—2012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2012浙江慈溪5月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商君书》)

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 。法家: 。

(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2.(2012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②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③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

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1)根据①②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

(2)结合①②的文字,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三问三不知”的看法。

3.(2012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

胡氏①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朱熹《论语集注》)

注:①胡氏(胡寅,一说指其父胡安国,或其弟胡宏)、靳裁之(胡安国之师),均为南宋大儒。

(1)鄙夫“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分别是: 、。

(2)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儒家的价值观并作简要评析。

4.(2012浙江嘉兴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2)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5.(2012浙江十二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材料二或曰:“雍(即仲弓)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有的德行方面特别出众,有的擅长言语,有的擅长政事,有的擅长文学。请从“教”的角度用一个成语概括主要原因。

(2)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6.(2012浙江金华十校联考)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

(2)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7.(2012宁波八校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2)请根据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

8.(2012鄞州区5月模拟)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

(2)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

9.(2012绍兴质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1)从第①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的途径是什么?

(2)从①②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10.(2011浙江名校交流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主张放纵任性就是‘通达’,有的竟然有赤身露体的现象。乐广笑他们说:‘注重名教的儒家自有欢乐之处,为什么竟至于要这样呢!’”

(1)孔子多次谈论“乐”(欢乐),请你引用一处《论语》章句证明,并简要阐发该章句表达的

是什么快乐。

现代社会鼓励每一个人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而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以上两种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11.(2011富阳场口中学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3)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12.(2011绍兴一中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13.(2011浙江六校联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

表现。就这一看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五年高考·精华

A组2013年高考题

1.(1)颜子恶衣恶食

(2)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材料要点,找出所给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①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

的怨恨。②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参考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

B组2009—2012年高考题

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篇短文比较常见,试题又给做好了句读,做题的关键在于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参考答案: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

分辨能力,了解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是有区别的。

参考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理解鉴赏能力。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抓住原句中的关键

词去理解。

参考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3.(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孔子与韩非子的为政观迥异,通过比较,予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孔子、韩非子在如何治国方面各有其价值取向,又各有优劣,评价时应辩证分析,不可偏颇。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治理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

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

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心悦诚服地归顺正道。”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的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的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能遵守的准则,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4.解析:这道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还考查对哲理性名句的鉴赏评价。应注重平日积累,对《论语》等著作中的名句不仅要诵读、

理解,还要结合现实分析、评价其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和利有不同的价

值取向。

5.(1)D “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与原文“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有悖。(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自身感受来谈自己的看法,切忌脱离文本,空洞无物。

参考答案:乐取于人以为善,凡是人家有什么好的意见,都愿意采取,并且乐于学习别人的优

点来行善。它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别人受到鼓励,自然更加为善了。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自己来加以实践。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当然也是弘扬其善了。(意思对即可)

6.解析:第(1)小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

反三”。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孔子是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三年模拟·精粹

A组2013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解析:第(1)问从“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灭质”可以看出;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先要表明你的态度,是赞成子贡还是庄子,分析理由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如果有第三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1)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2)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或者: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妨害内心的淳朴。比如一个学

生如果过多的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碍到自身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自己的人生。

2.解析:三则材料共同体现出的一点是,要选择比自己贤的人做朋友,故而交友的原则就明确了。交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仁德。回答时可用原文,亦可用相同的意思来表达。

孔子对二人的断言及依据已经很直接地讲明,只是考生在谈启示时,别忘记要结合材料来谈。参考答案:(1)交友原则:无友不如己者。交友目的:以友辅仁。

(2)商:“日益”。依据是:“好与贤己者处”;赐:“日损”。依据是:“好说不如己者”。启示:(略)。能结合材料,加以阐述即可。

3.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第(1)问考查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参考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4.解析:第(1)问课内注释已经解答了,而要解答第(2)问,先得明白孔子为什么认为“知者动,仁者静”,搞清楚这一点再来回答就容易了。知者侧重的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必然懂得灵活变通,懂得创新,与时俱进;仁者侧重的是“品德”,“静”即为坚守不变的意思,坚守仁德不会改变。本题还可以问:“如何理解‘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

参考答案:(1)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就像水一样;有仁德的人坚守道义,稳重安定(或执着守望),就像山一样。

(2)在现代市场经济情况下,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如注重效益的观念),与时俱进,又要执着地坚守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比如讲求诚信。在现代商业社会,既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特点,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我们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倡导回报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

5.解析:第(1)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明白“出其位”的意思,古人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要做符合自己职位的事情,这是守礼的表现,孔子坚持“不敢不告”,就是因为他是大夫,必须遵守周礼,恪尽职守。可以这么说,正因为孔子遵守周礼,所以他身为大夫,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否则,他就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了,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参考答案:(1)①解释:君子的思虑,不应该越出职务范围。②共同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2)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①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不能越出权限之外,体现孔子礼制的精神。②后者是孔子强调“仕”的担当,强调的是面对纷乱的世界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一种坚定的勇气和执着精神。

6.解析:材料一选自《为政以德》,反映的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只要熟悉课文,就很好回答。

参考答案:(1)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君子也会“怀刑”,因为孔子并不反对刑,从治国的角度看,“齐之以刑”。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

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怀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

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相同。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

7.解析:两个小题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题目:分析二者教学观的异同点。相同点很明显,而分析不同点的难度在于要读懂《礼记》这段话。“不愤”与“不启”“不悱”与“不发”,前后实际上构成了假设关系,如果学生“不愤”“不悱”,则教师“不启”“不发”,强调的是启发时要把握好时机,偏重于实际教学时该如何操作;《礼记》实际阐述的是何为“善喻”,是在阐明一种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1)主张“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2)孔子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把握恰当时机,要在学生有所“愤”“悱”时,再进行适时开导和点拨。孔子着眼于操作。

《礼记》则认为教学就在于让人明白道理,要引导但不强迫要求,要严格但不抑制个性,要启发但不全盘告知,从而营造使人亲近而又能主动思考的理想氛围。《礼记》偏重于理念。

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引导

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接近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能够做到关系亲近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晓喻学生了。

8.解析: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熟悉课文是复习备考时要努力为之的。仁是礼、乐的基础,

这一点很容易就从材料中看出,答题时需要特别点明的是乐与礼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不合周礼的规定。按照周礼,天子才能有八佾,季氏是大夫,只能有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的僭越,僭越就是犯上。不合仁的要求。犯上就会作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下就会乱套,这是最大的不仁,所以孔子不能容忍。

(2)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道德。这里,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9.解析:棘子成的话表明他不看重“文”,子贡的话明显是针对此来反驳的;棘子成不重视“文”,而从韩非子“好质而恶饰”、“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等可以看出,他把“文”与“质”对立起来了。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要能读懂你韩非子的话。

参考答案:(1)文(文饰)

(2)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良好的本质,无需文饰,这种认识过于片面;韩非子认为君子是喜欢

本质而厌恶文饰的,文饰只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这种认识将内在本质与外在形

式根本对立起来,过于绝对。正确的文质观应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译文: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和氏璧,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10.解析:第(1)题很明显,两段材料都提到了“和”,体现出的自然是孔子的中和思想。第(2)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能结合现实或者自身来谈谈对孔子中和思想的看法。从“喜怒哀乐”可以看出,本段孔子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谈何为“中和”的,答题时必须围绕这一点来谈。

参考答案:(1)中和/中庸/中庸之道

(2)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所谓中庸,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解析:孔子说统治者的德就像风,小人的德就像草,草遇到风必然会倒,就是如果统治者自

身有仁德了,那么百姓自然会受到教育,也会有礼、德;第一段材料说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这显然是违背了礼,第二段材料中孔子明确反对杀伐,强调君子自身要先做好。

参考答案:(1)说明了统治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2)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

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12.解析:从前4段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仁、义、和,既然如此,他自然不会做过头的事情。

解答第(2)题关键是要明白“乡原”这种人的特点:他是一种不讲是非原则的好好先生。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违背了孔子强调的仁、义。

参考答案:(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或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薄,是将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2)孔子虽主张中庸之道,但强调“义之与比”“以礼节之”,反对知和而和。而乡原做事不

讲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乡原则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德之贼。

13.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

参考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子产)以“猛”畏民

(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

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14.解析:解答第(1)题,先要明白曾子对自己的三个要求各代表了哪三个方面,然后还要熟悉课文,熟悉孔子的交友观。第二则材料强调与人交往要适度,第三、四段材料强调都是义:君子坚守“义”,所以周而不比;乡原就是不讲是非原则的好好先生。

参考答案:(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第二段材料中,孔子认为与人交往,既要忠言相劝,也不必自取其辱,体现了中庸思想中适

度适中的原则,第三、四段材料中孔子评价君子因义而团结,非因利而勾结,并批评了乡原式

的好好先生表面忠厚,实则混淆是非,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出儒家中庸思想以义为原则的思

想。

15.解析:明白了孔子所说的“色难”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孝道思想就明白了。孟子从反面指

出不孝的行为,三次提到“不顾父母之养”,明显强调的是物质方面的。两种孝道观各有各的

道理。比较而言,孔子并没有否定物质上的奉养,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重视在精神上孝顺父

母,更值得肯定。

参考答案:(1)孔子:注重精神方面的敬。孟子:注重物质方面的养。

(2)我更倾向于孔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父母有事,子女效劳;有酒食,让给父母享用,并不是真正的孝,唯有“色难”即在父母面前永葆和颜悦色的敬意,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也是最难做到的。我更倾向于孟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精神方面对父母的心孝固然重要,但比较虚幻,作为子女,首先应该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衣食所需,这是最实际,也是最能做

到的,何况长期能做到这一点,本身也表明子女心存孝心。

B组2011—2012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儒家与法家的经济观迥异,通过比较,予以概括即可。儒家认为“百姓足”则“君孰与不足”,也就是百姓富足了,君主(国家)也就富足了。法家认为“贫则重赏”“以赏战民,则轻死”,强调了“贫民”的好处。

参考答案:(1)(儒家)富民(法家)贫民

(2)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能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的多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强调了民与国的统一关系,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

2.解析:从孔子两段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不要

妄说”,由此可见,孔子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而材料③中,丁肇中“三问三不知”正

是体现了这一点。只要围绕材料简要分析阐述,即可解决第(2)问。

参考答案:(1)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

(2)丁先生的“不知道”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是对孔子的治学精

神的继承。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治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

3.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观点的筛选概括与分析评价能力。由前两则可以看出“志于道”者

不会“患得患失”,而“志于君”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患失”则“无所不至”。从第三

段朱熹的注解来看,“志于富贵”则“无所不至矣”。对于儒家的价值观可以从分析中得出

其“志于道”“不志于富贵”,但是,儒家这种价值观是根植于“事君”思想的。

参考答案:(1)志于富贵(耻恶衣恶食)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会干)

(2)儒家的价值观:志于道,而不志于富贵;评析:①倡导“安贫乐道”,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其积极意义;②鄙视“志于富贵”,反对“耻恶衣恶食”,但并不等于简单地

鄙视富贵(从“志于富贵而已”中的“而已”可知);③孔子强调“安贫乐道”,最终是为了“事君”,这和现实道德要求最终是为了人民利益,有本质差别。

4.解析:从材料一中“非礼”不要“视”“听”“言”“动”,可以概括出“克己复礼”的含义。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言行举止”上符合“周礼”,而材料二把孔子的“克己复礼”

中的“周礼”解释为“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的观点,显然违背了孔子的“周礼”观。

参考答案:(1)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2)不正确。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

心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

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

的“周礼”。

5.解析: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各有才能。题目要求从“教”的角度阐述理由,可知孔子教育学生是“因材施教”。从材料中可知,有人认为冉雍“有仁德而不能善言”,而孔子对此持批评态度,肯定了冉雍的“仁德”。

参考答案:(1)因材施教。

(2)孔子并不赞同有人对冉雍有点贬损的评价,他认为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的人,常常会招致别人的讨厌。做人只要像冉雍一样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嘴服人。

6.解析: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君子”“小人”对于“道义”“功利”的追求,但是孔子并没有对“小人”提出严厉的批评。“喻”为“知道”“明

白”“了解”的意思。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对于我“如浮云”一样,阐述了孔子的富贵观;韩非子认为“富贵是人臣的大利”;而董仲舒则“正其谊”“明其道”不谋求利益。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2)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7.解析:材料一中,孔子从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以至于“七十而从心所欲”,达到了学的境界。从而,反映出了孔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谈“活到老学到老”也可

酌情给分。材料二中要了解“绘事后素”是由前文“素以为绚兮”的回答,并由后文可知“绘”“素”在文中的意思分别为“礼”“仁”。

参考答案:(1)循序渐进。

(2)“绘事后素”,即先有底子然后绘画;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仁义道德,即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8.解析:第(1)题由三段文字中的“同”“和”“君子”“小人”等词语,可以联想到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言论。第(2)题是阐述“和”与“同”的理解,如果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理解,就会偏离问题。“和”与“同”讲得就是“协调”“和谐”,既不盲目附和,又能够兼容不同意见。

参考答案:(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统一。

9.解析:材料①中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而孔子的回答则上升到了“圣”,由此可知“圣”的具体内容。由“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知实践“仁”的途径。由材料①可知孔子的“仁”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孟子的“仁”则指“恻隐之心”。

参考答案:(1)“圣”的具体表现: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2)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

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10.解析:注意要选择孔子“谈论”的章句,需要对《论语》中的主张观点有清楚的认识,阐发要结合章句,点出欢乐的原因。引用时要到位,阐发时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①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安贫乐道之乐)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之乐)

③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之乐)

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仁者之乐)

(2)不矛盾。孔子所言是强调在位的人要尽自己的本分,把自己的角色功能充分发挥,名正才能言顺。如果没有那个角色却硬要发挥其功能,就容易陷入破坏体制,扰乱成规的弊病。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不是对在位者的否定,而是为了让在位者更好发挥特

定的作用。

11.解析:“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是理解文本的意思,文本阐述了“仁”“义”“生”“利”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就是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在概括的时候可以用四个字的成语。

乙文的理解关键在于“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区别。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

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参考答案:(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3)否。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

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参考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老子说:“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

12.解析:这是儒家对人伦关系的看法。首先要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从两则文字看,找到他们的共性,都和交往有关,讲了儒家的交往观,再来分析组织文字。

参考答案:(1)“适中(度)”交往。

(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3)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

现。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13.解析:要回答“中庸之道的成语”就要抓住“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理解,然后能体现“中庸”含义的四字成语要明白。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民鲜久矣的原因”这个要和统治者对“中庸”的态度有关,“中庸”是至德,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割断与百姓的关系,不倡导“中庸至德”,所以百姓无法拥有,孔子痛心不已。

乙文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

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谈谈你的理解”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中庸”,然后正确理解“文与质”与“中庸”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回答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道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参考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

久了。”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