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左昊昊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其中,有一种文化承载方式,几乎从尚在蒙童的年纪,就开始伴随我们成长,并将传统文化中那最鲜活、最分明的价值取向,书写在孩子心头,于时时的口耳相传中,润泽心灵,这便是民间文学。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民间文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分别为: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以及道德教化的功能,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传授知识。

(一)传授礼俗知识。

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向民众传授关于婚姻等习俗方面的常识: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便描述了传统婚俗中的细节,使观众或听者获得了丰富的民俗知识。附: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中的一段: ……叫声女儿“快起来吧,你梳洗打扮好上车。今天女儿你出闺去,妈我有知心话对你说。公婆面前闲话少说,小姑子不好你别管,小叔子不好你要少说”。

(二)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如在散文体叙事题材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附:土家族祭祀仪式上,由祭司梯玛所演唱的《梯玛神歌》,即《社巴歌》中,有关于时令特点的自然知识。而《社巴歌》的第三部分则讲述了诸如割草、砍

树、挖土、种包谷、犁田、撒谷种、薅草、踩田、背包谷、打谷子等农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打镰刀、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知识。

二、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

(一)传授历史知识。

民间文学是群体口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间文学的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们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而其中的口头叙事部分总是或讲或唱已经发生过或存在过的人物、事件。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原始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便是该群体追溯群体起源的历史。而苗族古歌中对祖先辗转迁徙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苗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民间文学的演述是传统社会民众获取历史知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民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历史观。因而,透过民间文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众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如关于三国曹操的知识。

(二)增强文化认同

民间文学是以口头方式进行述说和记忆的历史,是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在民族的层面上,是某一个民族的史书。民族在逝去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在口头文学方面有所反映。民间文学所聚焦的是整个民族的劳动创造和奋斗进取。这些记忆中的历史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讲唱活动等潜移默化地注入民众的心底,成为普遍植根于民间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叙事必须在隆重

的场合和庄严的仪式上由该群体公认的权威进行讲唱,借以强调口述历史的神圣与权威,强化民族认同感,在反复的讲唱中实现历史的延续。广泛流传于布努瑶族中的《密洛陀》是长篇叙事诗,内容有女始祖的诞生和创世业绩;女始祖作古后,布努人的山居生活、族群内外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布努人的各个分支谱系及其繁衍的历史。每当始祖母的诞辰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来临之际,即便是远离家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乡祭拜始祖母,并聆听曾不止一次聆听过的《密洛陀》,密洛陀便逐渐成为布努瑶族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建构往往以民间文学中最具传播力和美誉力的材料作为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标志形象,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争夺,既体现出人们对于传说资源的争夺,也体现出这些群体曾经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的现实。

三、道德教化的功能。

民间文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故而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摇篮曲”和“儿歌”便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功能。“谚语”则具有教育的功能。如“买卖不成仁义在”,告诫人们经商不能唯利是图;“人情到处赶,下雨好借伞”,告诉人们社会交往的实际意义。民间故事等散文口头叙事大都有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功能或对群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功能。如“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则传达着一个群体所有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团结的寓意。歌颂劳动、团结互助、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忠厚、忠于爱情、反抗剥削、反对重男轻女等也是民间文学常见的主题。恩格斯曾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

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壮族的叙事诗《传扬歌》共20章,内容包括“天下为公”、富人”、“官家”、“穷人”、“志气”、“求嗣”、“养育”、“训子”、“勤俭”、“善良”、“交友”、“睦邻”、“孝敬”、“择婿”、“为妻”、“夫妇”、“妯娌”、“分家”、“鳏寡”、“后娘”。第6章到13章是劝导年轻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第14章到第20章是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传扬歌》对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热烈的赞扬和歌颂,对社会上种种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鞭挞。它用警句谚语和俗语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人们要勤劳、正直,提倡团结和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反对赌、偷、骗、懒惰,不要多嘴多舌、争强好胜。许多民间文学直接记录社会制度、信仰、道德,成为口头的法典或乡规民约。如瑶族的“石牌话”、苗族的“议榔词”、侗族的“款”,水族的“诘俄伢”等都是韵文形式的口头法典。有了“石牌律,瑶山固如铁,石牌大过天,对天也不容”。这些口头法典曾经对社会内部有着不可忽视的约束力,对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这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这篇论文只是简略论述了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虽是管中窥豹,但希望在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与生命力方面,能够有些些启发作用,与大家探讨。

参考书目:《民间文学概论》,田兆元、敖其。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参考文本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 一般分为思想、法规和安全技术教育三种主要内容: (1)思想教育,主要是正面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选取典型事故进行分析,从事故的政治影响、经济损失、 个人受害后果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2)法规教育,主要是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条例、本 企业已有的具体规定、制度和纪律条文。 (3)安全技术教育,包括生产技术、一般安全技术的 教育和专业安全技术的训练。其内容主要是本厂安全技术 知识、工业卫生知识和消防知识,本班组动力特点、危险 地点和设备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电气安全技术和触电预

防;急救知识;高温、粉尘、有毒、有害作业的防护;职业病原因和预防知识;运输安全知识;保健仪器、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和正确使用知识等. 业安全技术训练,是指对锅炉等受压容器,电、气焊接、易燃易爆、化工有毒有害、微波及射线辐射等特殊工种进行的专门安全知识和技能训练。 2.安全生产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安全生产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三级教育”、“特殊工种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等形式。 三级教育: 在工业企业所有伤亡事故中,由于新工人缺乏安全知识而产生的事故发生率一般为50%左右,所以对新工人、来厂实习人员和调动工作的工人,要实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教育。 其中,班组安全教育包括: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201109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李杰 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 学号 200908576220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层次专升本

民间文学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借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在其发展和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定原则实用版

YF-ED-J375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定原则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文件名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 定原则实用版 日期20XX年XX月版次1/1 编制人XXXXXX审核XXXXXX批准XXXXXX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定原则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为了使安全教育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 选定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 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完整性原则 每一项安全生产法规都是经过反复讨论、 研究修改之后才正式通过和颁布实施的,其概 念和体系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 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必须贯彻科学性和系统完 整性的原则。这就要求: (1)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法规教育培训内容

的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除了注意概念的科学理解外,还必须反对顾此失彼,一知半解和“各取所需”。必须提倡辩证地理解安全生产法规条款中互相制约的关系。 (2)采取科学的、系统完整的法规教育培训体系,统筹规划,相互协调,避免漏洞,以保证科学、系统、完整地理解安全生产法规的条款和精神实质。 2.教育性原则 安全生产法规本身富有教育意义,在进行安全生产法规教育培训工作时,应充分发挥法规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为更好的贯彻教育性原则,必须注意: (1)充分挖掘安全生产法规及其具体条款

第二讲 教育社会功能

第二讲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教育社会功能的三种理论 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专门与系统的研究,始自近代,二战后得到广泛发展。就发展逻辑来看,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已见有三种:“唯正向功能论”、“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及“负向功能论”。 一、“唯正向功能论” “唯正向功能论”是对只阐明教育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而不涉及其“负面”影响的种种观点和理论的统称,它拓基于迪尔凯姆(Durkheim,E.),定型于帕森斯(Parsons,T.)。 (一) 迪尔凯姆的“功能·目的一体观” 迪尔凯姆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即:“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迪尔凯姆由此定义推论出“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是指形成“社会我”。 在迪尔凯姆看来,每个人身上都存有双重人格,其中一种人格仅由与个体自身及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整个精神状态所组成,称为“个体我”;另一种人格则是包括个体在内的社群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这些体系之总和便是“社会我”。迪尔凯姆认为“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不言而喻,“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并非同义概念。但在迪尔凯姆那里,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无实质性区别。迪尔凯姆明言: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儿童产生—— 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 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此处所谓“身心状况”自然包括上述“社会我”。 这样,我们无论是在实际内涵上,还是表述形式上,都很难分辨出迪尔凯姆使用的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而这两个概念一旦被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教育功能的概念名存实亡,因为此时所谓教育功能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推演而已。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在迪尔凯姆的教育功能论中,“教育”与“功能”均带有理想化特征。其所谓“教育”并非指具体的、实际运作中的教育,而是指从统治阶层要求来看“应当”实施的教育;其所谓“功能”也并非指具体的教育所实际产生的“作用”,而是指从教育目的来衡量“应当”具有的“作用”。概言之,其所谓“教育的功能”的确切涵义可谓之“应当实施的教育履行的应当履行的功能。”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与社会完全和谐的“理想的教育”显然无处可寻。 不过,总的来说,在迪尔凯姆那里,唯正向功能论还只是一种并未明言的理论倾向。二次大战后,这种理论倾向便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其头号权威是帕森斯。 (二) 帕森斯的“功能·期待一体观” 帕森斯对“唯正向功能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为功能主义社会学(从而也就为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图式(如右图)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分析手段性功能目的性功能 框架。按此图式,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由对外、对内功 能与手段性、目的性功能这两组范畴组合而成的四种基本对外功能功能,即适应、目标完成、统合及模式维持,这四种功能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本系统及其隶属于其中的大系统对内功能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帕森斯的这一图式为A 适应 G 目标完成I 模式维持 L 统合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定原则.doc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确定原则 为了使安全教育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选定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完整性原则 每一项安全生产法规都是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修改之后才正式通过和颁布实施的,其概念和体系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必须贯彻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的原则。这就要求: (1)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法规教育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除了注意概念的科学理解外,还必须反对顾此失彼,一知半解和“各取所需”。必须提倡辩证地理解安全生产法规条款中互相制约的关系。 (2)采取科学的、系统完整的法规教育培训体系,统筹规划,相互协调,避免漏洞,以保证科学、系统、完整地理解安全生产法规的条款和精神实质。 2.教育性原则 安全生产法规本身富有教育意义,在进行安全生产法规教育培训工作时,应充分发挥法规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为更好的贯彻教育性原则,必须注意: (1)充分挖掘安全生产法规及其具体条款的教育性,使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们充分领会精神,养成安全生产法规所指引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坚定维护和实施安全法规的信念。 (2)在利用事故案例进行教育时,也要适当注意分寸和效果,避免为介绍而介绍的倾向,避免有意无意地过分夸大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普及性原则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调整人们在生产过程以及社会关系中的规范和行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就必须遵循普及性的原则,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向生产经营单位全体人员,主要的安全法规的精神应力求达到家喻户哓,人人皆知。 (2)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宣传媒体,扩大宣传面,其中主要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教学、培训、宣讲、竞赛、演习、文艺演出等。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其中包括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广播曲艺、教材讲义等。 4.通俗性原则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在普及,为了便于广大职工接受,通俗性原则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应注意: (1)安全规章制度的条款文字应力求通俗易懂,要放弃广大职工不易理解的词语,改用更明白易懂的词语。 (2)对每一项重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都应编写出通俗的讲解材料,对名词要作出解释和注释,必要时可编制图表,广为发行宣传。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在民间文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用版

YF-ED-J619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宣传挂图、安全科教电影、电视以及幻灯片,报告,讲课以及座谈、开展安全竞赛及安全日活动,安全教育展览及资料图书等。另外还有实地参观,现场教育,介绍事故案例。安全会议,班前班后会,黑板报,简报等。一般可根据职工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向的方式方法。力求作到切实有效,使职工受到较好的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宣传、教育,培训。宣传使人信服,教育给人提供信

息,培训力图传授技能。实际上它们之间无明显的区别,结合使用就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1)宣传画、电影和幻灯。各种文全宣传画以不同方式促进安全。宣传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宣传画,说明小心谨慎、注意安全的好处;另一类是反面宣传画,指出粗心大意,盲目行事的恶果。通过宣传画可以阻止广泛流行的坏习惯,展现安全生产的优越性或对有关安全的特殊问题提供信息,予以劝告或指导。 由于宣传画只给出危害的印象,为了说明事故的全部情节,表示出其环境、起源、危险状况和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预防事故等问题,现在人们已利用电影、电视等来提高人们

教育价值论—讲稿

【开题语】前面的两位同学主要讲述了教育价值论的内涵;价值、教育价值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咱们一起探讨了解了关于教育科学认识和教育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人的内在价值,人的内在关联方面的知识。 (“价值”是这样一种关系,即:就一事物来说,它表现为该事物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其内在结构孕育和决定了的;就他事物来说,它表现为一种作用,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两事物的性质特点共同决定的。)那么了解了这些之后,大家对教育价值论还有什么想法呢? 【引言部分】就像咱们之前了解的教育本质论,那么教育价值论是要回答,“教育为什么”的问题,也是研究教育事物之间价位关系的理论,通过教育对人的作用而反映出来的该人的功能的理论。 *PPT—1 教育哲学价值论是教育哲学中研究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部分,它主要探讨教育在人类、人才、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教育在解决社会间题中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教育意识。1 由于各个思想家和教育家具有不同的哲学观点,对教育本质问题和教育价值问题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对于教育的问题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回答。在过去的教育哲学中,对于教育目的问题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如教育目的是天赋的或是人为的;是个体的或是杜会的;是内在的或是外在的;是绝对的或是相对的,等等。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和区分几个概念,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 *PPT—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价值,就像之前两位同学说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教育应该干什么”,而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的结果。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2 然而,从教育价值的实现角度来说,我们所抱有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教育价值影响着教育功能,那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一点,田玉敏老师的当代教育哲学中给出一个界定。 *PPT—3 首先从教育价值的实现来看,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活动直接能够实现的是育人价值,包括丰富人的各种知识、培养人的各种技能、发展和丰富人的道德、情感、气质等。从教育价值的实现来看教育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是工具性价值即受教育者运用在教育中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去创造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等,则是在教育以外进行的活动。 【eg:比如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等。】 前者,即教育的育人价值,是教育在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直接实现的价值,因此可称之为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并将其与教育目的这一范畴对应起来使用;后者是教育通过受教育者这个中介在人类自身生产之外的其它两种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因此可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 *PPT—4 这些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实现势必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影响,所以田玉敏老师在教育价值的实现上的基础上将这两种教育价值统称为教育功能。 也就是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结合的教育的价值观不仅解释了教育为了什么,而1田玉敏.当代教育哲学[M].:1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31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中,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

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

Forum on Folk Culture 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 萧 放 [摘要] 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 端午;民间文学;分类;功能 [中图分类号] I207.7;K8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214(2013)02-0048-09 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与口头传统的文化功能 “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约瑟夫?皮柏,1991:38)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与节物运用、传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收稿日期] 2013-03-16 [作者简介] 萧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北京,100875。

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族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语言艺术和口头创作,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每次表演和传播都是一次独特的生活经历,民众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活动。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中产生的,离开了民众生活,民间文学就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和生活一起产生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所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扎根于生活的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群体的创作,是有某一特定群体共同完成并传承的。所以,集体性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作家文学,这是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第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集体性重要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完成文学文本或共同经历民间文学生活;任何民间文学文本都为特定群体和地域所共享;任何民间文学文本的表演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由特定的表演者和观众

共同完成。也就是说,集体性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共同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植根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这种由广大民族集体参与的创作活动,创作主体与传承主体相一致,创作与传承同步展开,作品一经创作也就进入了集体传承的过程,始终处于活态的流传状态之中,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被广大人民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既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修改。从这一角度讲,所有的传承人都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德体现广大民众的意志、愿望以及审美趣味,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表达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 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很少是由某位作家单独完成的,它总是要在形成或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所以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广大人民。因此,民间文学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主题、选材以及表现形式都直接呈现生活,生活的所以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每一个生活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再创作;某个民族、

驾驶员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驾驶员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引言 在影响交通安全的人、车、路各因素中,人是主体,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国内外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人为过失造成的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90%以上。造成人为过失的原因很多,有驾驶技术不良、车辆机件失灵、行人突然横穿公路、道路条件不好、气候状况恶劣、交通管理不善等。本人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机动车驾驶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意识强不强,直接关系能否安全生产。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的养成,一方面靠驾驶员的自身学习,另一方面靠管理者的教育培养。 运输安全生产,简单说,就是为了使运输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道路交通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保障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活动。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驾驶员安全生产意识(以下称安全意识),就是驾驶员在运输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交通因素的感知,在头脑里自觉反映而采取的以确保安全为主的各种操作和措施。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培养驾驶员的这种自觉反应意识。 二、驾驶员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工作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基于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完全靠驾驶员的自觉是不够的,必须要开展一些强制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对于企业来说,驾驶员安全教育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驾驶员安全教育要教育些什么呢?我认为,应包括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汽车结构原理、性能、驾驶技术 教育。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代表国家意志,是为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是对驾驶员最基本、最起码的约束和要求,驾驶员必须无条件遵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及企业实际,为规范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而制定的具体规范和措施。驾驶员一旦违反法律法规或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规定,极有可能造成事故,损害人身财产安全。所以,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应当以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为主。 结合我们运输企业实际,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内容上: (1).国家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2).当地政府和公安交警、运政等行业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新机制、规范性制度、办法、措施。 目的:通过学习教育,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法律法规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职业道德教育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

民间文学

论民间文学的功能 【摘要】:民间文学的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一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发挥这一定的功能。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多形态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间文学的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传授功能 由于民间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没有掌握文字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从而,民间文学担负着一项主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民众的知识和经验。 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大量的文本都是知识的汇集。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间秩序的形成,尽管并非真正科学的知识,却是当时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如中国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神话是这样解释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非常明显,神话叙述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并与日月星辰西落和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成为当时民众传授知识的途径。 神话这样,传说也是如此。民众获得大量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并不是依靠传统的典籍,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与历史真实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民众是将其作为历史知识加以认同的。 至于谚语之类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民众通过谚语的运用传授气象、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就更直接明了了。 二、道德塑造功能 “传统对于社会有无上的价值,所以再也没有比社会分子遵守传统更为重要的了。必须严格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道德规范就是传统中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众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属于风俗习惯中的村规民约、礼俗禁忌之外,人人们还通过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规范各自的行为,成为人民自觉遵守的传统。而民间文学则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寓教于乐,成为塑造民众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所以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三、礼俗伴生功能 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俗大量的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上下层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使中国的民间文化呈现出礼俗共生、礼俗混生、礼俗叠用的现象。其中,民间文学在礼俗过程中有重要的伴生功能,由此民间文学的功能从一般文学层面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 民间文学的礼俗伴生功能表现得非常普遍,它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故称之为伴生功能。在人生礼仪过程中,如满月酒、成人礼、婚礼、葬礼等,都伴有相应的民间文学活动;在一些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祭祀习俗中,也常伴有民间文学的内容。 四、娱乐休闲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