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教学案

一、定义:

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

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

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何谓军旅诗?军队谓之"军旅",《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战争之事,也谓之军旅,《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回答说:"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因此,军旅诗,就是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军旅诗定义为: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

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歌。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

7、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

8、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三、盛唐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1、特点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

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

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

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2、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

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

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

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

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

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

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

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

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

痛楚、无限的乡愁。

五、主要意象及其主要特点:

1、主要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

边城、胡天等;

2、主要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

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

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

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

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

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

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

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六、代表诗人:

1、高适

(1)、生平:

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

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

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

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

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

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

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

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2、岑参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

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

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

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

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

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4、卢纶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

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七、代表作品:

1、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

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

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

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

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

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

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

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

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

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

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

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

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

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

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2、常建《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

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

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

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

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

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

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

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

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

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

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

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

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

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

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

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

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3、卢纶《塞下曲四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

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

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

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

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

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

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

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

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4、李益《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

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

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

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

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

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

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

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

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

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

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

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八、名作赏读:

1、高适《塞上听吹笛》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

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分)

(4)、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5分)

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找出诗中采用夸张手法描绘风沙之大的两句诗。(2分)

(2)、诗中用细节描写极言天气寒冷的是哪几句?(3分)

(3)、诗中如何描写风的?(5分)

(4)、诗中表达了那些奇情。(5分)

3、李颀《古从军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

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

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5分)

参考答案

1、《塞上听吹笛》

(1)、 C

(2)、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如果答哀伤、哀愁的得0.5分) (分析: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

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3)、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

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4)、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

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3)、《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

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

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

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4)、《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

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

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

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

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

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

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

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

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古从军行》

(1)、B 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2)、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

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

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军旅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边塞军旅诗专练知识回顾: 边塞军旅诗 题材特 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

综合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 【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例2】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词句注释] (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3)欲:将要。(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5)君:你。(6)征战:打仗。 [白话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作品鉴赏]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 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 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 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 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 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 “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 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 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 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 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 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 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 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 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 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 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 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 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 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 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例3】(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 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了河边 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 相得益彰。(2)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 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 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 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 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 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 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 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 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 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 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 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 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 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 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 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 “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 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 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 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 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 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 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 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 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例4】(1)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 悦心情。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 美好愿望。(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 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词句注释]⑴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⑷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 《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⑸大漠: 一作“大汉”。⑹穷边:绝远的边地。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2] [白话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 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 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作品鉴赏]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 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 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 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 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 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 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 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 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 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 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 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 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 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例5】(1)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杀敌立 功的将士的赞颂之情。(2)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以战马的神骏和马鞍的名贵衬托出将 军高贵的身份和赫赫战功,以战事结束后的沙场月寒、战鼓犹震和金刀血迹未干来烘 托将军的英勇善战。 [词句注释]⑴骝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跨:装上,安上。⑵ 沙场:战场。《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⑶震:响。⑷匣:刀鞘。 [白话译文]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作品鉴赏]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 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 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 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 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 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 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 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 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 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 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 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 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 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 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 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边塞诗学习资料

边塞诗

边塞诗 一、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二、内容 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及对和平的渴望;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恤士卒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与友人分离时的惜别感伤、壮怀激昂;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奇丽壮阔风光……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情感: 边塞诗所表现的情感主要是“悲”,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 唐以前的边塞诗在抒情上确立了以“悲”为主要元素的情感基调,这种“悲”主要是苦于生活艰难、思念家乡亲人的悲,是“悲哀”之情;唐代的“悲”则更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多表现为“悲壮”(保家卫国、壮志豪情);宋边塞诗的“悲”更多为“悲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豪情满怀。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鉴赏时,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2)表现自己豪迈旷达、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不恤士卒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 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经历展示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创作的边塞诗直接来源于生活,与初、盛唐相比,题材丰富,有了新的开拓,艺术风格也有新的追,加之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国势的逐渐衰微,其诗作思绪深沉,更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新意 正如李益在《从军诗序》中所说“:君虞长始八岁,燕戎乱华。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为军旅之思。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今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荏苒从役。其中虽流落南北,亦多在军戎。”正是由于李益有以上多次亲赴边关,从军塞上的生活历练,李益边塞诗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更能展示他能以亲身经历展示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他“生习世纷,中遭顿抑,边朔之气,身所经闻,故从军出塞之作,尽其情理,而慕散投林,更深遐思”,“往往鞍马间为文,横集赋诗,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长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加之高超的艺术感悟和表现力,使这类作品有着扎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和别样的审美效果,与六朝以来以虚拟、模仿为主的游戏文字形成鲜明对比。乔亿(大历诗略》所谓“李尚书益久在军戎,故所为诗多风云之气,其视钱刘,犹岑参之于王孟”,意即在此。具体而言,以雄健刚劲笔调描写自己征战生活和杀敌立功愿望是他边塞诗的主旋律,贯穿其间的豪壮气象和自信气度是他与盛唐人相通而中晚唐相异的地方。以此,浅谈李益边塞诗及其创新点。 一、边塞诗题材上的新开拓 盛唐边塞诗的遗风对李益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抒写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慷慨、激昂的战斗生活,也是其边塞诗所描写的题材之一。“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祗将诗思入凉州。”(《边思》“)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谴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塞下曲》“)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上黄堆烽》“)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山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邠宁留别》……这些激情奔放的诗篇抒写的正是这种慷慨从戎、立功扬名的豪迈志向和不怕牺牲,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 然而,大历时代,唐王朝已国势衰颓,强蕃频频侵凌,边塞战争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时代的特点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以李益为代表的新一代边塞诗人,他们在比盛唐复杂得多、惨烈得多的边塞战争及其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有着明显不同于盛唐诗人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李益的边塞诗在题材上与盛唐相比有了一些新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想化的边塞及其战斗生活图景的抒写转向对现实边塞痛苦和灾难的揭露 在盛唐时代,诗人们笔下所描绘的边塞景色是十分雄奇壮美的,边塞的战斗生活是十分激动人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羁旅诗、边塞诗习题及答案

三、羁旅诗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经典链接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鉴赏点拨: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教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鉴赏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 【核心任务】 【内容归纳】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战争和边关的生活。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边塞诗的内容情感主要有: 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手法】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对照: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常见意象】 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1

中考语文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边塞军旅诗、咏史怀古诗

中考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边塞军旅诗、咏史怀古诗 边塞军旅诗 这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因唐、宋两代开边、戍边、抗敌复国的战争几乎是接连不断,所以边塞诗,军旅诗就应运而生了。唐代的边塞诗多叙写边塞将士孤独艰苦的生活情景,表现驰骋疆场杀敌效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精神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卢纶《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如王之焕《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北宋时代,因与北方少数民族辽和西夏的边界战争连绵,边塞诗大多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的决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到了南宋,这类诗则主要表现矢志抗敌复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壮志及不被重用的焦虑等,闪烁着极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作家有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如岳飞的《小重山》、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当外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诗人唱出的歌大多是慷慨激昂、悲壮激越的,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或借景抒情,借古述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68.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说的“心事”指。 (2)“梦”是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69.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第一句写美酒,葡萄酿制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又是用玉琢成的夜光杯来盛,如此丰盛,逼出第二句中的冲动。“马上催”说的 是,平和的气氛一下转入紧张激昂。 (2)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理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的胸襟 是,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70.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①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边声:指边关的风声。下文的“角”指军队的号声。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遂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言战事未了,边境未安。

边塞诗集锦

边塞诗集锦 本文是关于边塞诗集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边塞诗——《除夜有怀》 《除夜有怀》原文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除夜有怀》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边塞诗——《转应曲》 《转应曲》原文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转应曲》赏析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 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边塞诗——《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原文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边塞诗——《从军行》 《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边塞诗——《北风行》

军旅诗

再也没有一种诗,能描写出如此风雷浩荡,大气磅礴,千军万马搏杀沙场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 再也没有一种诗,能勾画出远戎壮志与思乡愁怨、建功立业与马革裹尸矛盾中闪烁的耀眼光芒; 再也没有一种诗,能渲染出边塞无与伦比的绝美风光、少数民族别开生面的风土人情那一抹瑰丽色彩; 再也没有一种诗,能表现出如此悲怆威壮的满腔热血与浓烈厚重的爱国情结,既让人豪情万丈亦使人掩卷长叹。 一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天豪情。 一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声声嗟叹。 一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百数梨花开。”的惊人美景。 一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仰天长啸。 写不完说不尽的军旅诗,以其浓厚沉郁的笔墨,重重地洒在中华诗词的画卷上,这墨不只是守关时夜里望向天空浓得化不开的焦黑,不只是塞外大风来时迎面扑来沙尘的土黄,不只是战士精神抖擞列阵排开时盔甲与武器折射的亮银,更是短兵相接血流成河黄昏之际天边那一抹如血残阳! 读罢一首歌颂人民团结,将士同仇敌忾,凯旋而归的诗词,心里亦是豪情干云,恨不得横刀立马,捍卫国土,开拓边疆。盛世,是战争发动的本钱,也是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盛世当中的男儿,纷纷渴求建功立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受到战争胜利的鼓舞,壮怀激烈,焕发着英雄主义的光辉,此时的诗人心中澎湃,主战呼声很高。 然而永不休止的征战,却是穷兵黩武,带给百姓无尽的苦难。“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征夫一别,恐尸骨无存,凄厉的哭声久久萦绕在耳边,哀转久绝。亦如“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一惨绝人寰的场景,幼时读三国便深深刻在脑海中。现念及此诗,仍如鲠在喉。战火纷飞,最无辜的百姓竟是这般惨况,呜呼哀哉。 这是对战争整体而言,对于个人,当时的热血男儿都将其视为人生奋斗最精彩的舞台。然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又是如何的现实与残忍!许许多多怀揣着报国封侯的梦想而踏上沙场的青年,他们跋山涉水,饱受饥寒交迫之苦,军营生活艰绝,更难熬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终于走向战场,刀剑无情,冰冷的利刃刺穿他们的血肉之躯,功成名就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只做了无名英雄,战地孤魂。他们寂寞吗,他们痛苦吗,他们后悔吗?一个“枯”字道尽了此中的惨烈! 诗中总爱描述一些“少年”与“老将”两类形象的对比,以此来衬托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突出主站与厌战的矛盾。 少年意气正如盛世之音,偶然读得曹植的《白马篇》,但见开篇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个武艺高强,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紧接着又重笔繁功描写其箭术之精湛,身姿之敏捷。他跨骑在一匹矫健的雪白骏马上风驰电击地奔跑于原野上,正通向西北边疆的征途。全诗洋溢着对这个少年英雄高大形象的赞美和对驱除鞑虏的信心。如此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不禁使人神往。因此连文人也不禁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概叹! 然而少年的未来是徐徐老去的老将,不是所有的将士都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是所有的将军都能如常山赵子龙,年过七旬仍能力斩韩家五将,长坂英雄威风不灭。更多的是如高适的《蓟门行》中写到的“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完整版)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音乐背景下展示一组塞外风景图片。 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优美的风景,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快事。这组图片中的景色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边塞、塞外) 看到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到了哪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像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我通常称之为边塞诗,那么,边塞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什么是边塞诗: 从唐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其中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朝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边塞诗,走近边塞诗人。首先我们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感受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三、示例分析,总结规律。 1、展示三首诗。分别先指名朗诵,读后评价,指出不足;再找学生读,再评,然后范读或录音朗诵,再有气势地齐读或男女生分别齐读。

中国古代边塞诗17首

边塞诗” 顾名思义,就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一部分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成的;另一些是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用自己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的作品,使边塞诗”创作达到了顶点。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长云、雨雪、风沙;孤城、边关。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夜郎、天山、轮台、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2.对比。 3.用典故。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1.从军行(唐朝)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塞下曲(唐)卢纶 (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别董大(唐朝)·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凉州词(唐朝)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出塞(唐朝)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朝)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教学案 一、定义: 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 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 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何谓军旅诗?军队谓之"军旅",《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战争之事,也谓之军旅,《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回答说:"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因此,军旅诗,就是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军旅诗定义为: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 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歌。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 7、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 8、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三、盛唐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1、特点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 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 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 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2、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 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