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

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
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

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目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

姓名黄XX

所学专业教育管理

准考证号 0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日期 2013年6月30号

目录

学生认同感及学习心理表现 (3)

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 (3)

(1)1897-1917为早期阶段 (3)

(2)1917-1921为中期阶段 (3)

(3)1921-1932为晚期阶段 (3)

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4)

中学生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 (4)

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5)

1.性别角色的影响 (5)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5)

3.同辈群体的影响 (5)

4.社会文化的影响 (5)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6)

1.有效利用环境因素 (6)

2.利用强化原理引导正确归因 (6)

3.培养移情能力 (7)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7)

二、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表现 (7)

1、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8)

2、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8)

(一)教师方面 (8)

(二)学生方面 (9)

(三)、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9)

1、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9)

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 (10)

3、因材施教 (10)

4、课后多与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10)

5、教师应不断提升组织教学的能力,改善教学方式 (11)

(二)、中学生的特点 (11)

(三)、90后和00后学生的特点 (1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12)

参考文献 (13)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策略

关键词:认同感课堂教学心理学

论文摘要: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

关键词:认同俄底浦斯情结自我癔症性认同梦认同

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学习心理表现

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教学工作,我觉得在课堂学生的认同感很重要,在平时教学当中维持课堂活跃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与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级学生们的思维投入。而当教师课堂被普遍认同,这些都将提高,中学生成长时心理变化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很是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认同感的概念

(1)1897-1917为早期阶段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癔症性认同和梦认同,主要是把认同作为一种临床上的病理性防御机制对待。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对弗洛伊德的崇拜和攻击,这种崇拜和攻击恰恰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的,前者(崇拜)有点类似红卫兵对毛泽东的奴性认同,后者(攻击)有点类似于毛泽东对美帝国主义的施虐性投射——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

(2)1917-1921为中期阶段

弗洛伊德主要阐述了自恋认同及其与忧郁的关系,开始注意到认同在心理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1921年以前,弗洛伊德的文章中有关认同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他既用认同来指称一种心理发育过程,又用认同来指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既用认同来描述临床现象,又用认同来作为纯理论术语。这样混乱的概念和自我的概念不明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早期所说的“自我”(ego)显然比结构理论形成后的自我的外延要宽泛许多

(3)1921-1932为晚期阶段

弗洛伊德全面阐述了认同与心理发育、人格形成的关系,认同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认同的基本概念,“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小男孩会表现出对他父亲的特别兴趣:他愿意像他一样长大,并成为像他那样的,处处要取代他的地位。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他把他父亲当做典范。这种行为与对他父亲(以及对一般男性)的被动的或女性化的态度毫无

关系。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男子气。它非常适合俄底浦斯情结,它有助于为这种情绪开辟道路。”。

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教学工作,我觉得在课堂学生的认同感很重要,在平时教学当中维持课堂活跃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与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级学生们的思维投入。而当教师课堂被普遍认同,这些都将提高,中学生成长时心理变化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很是至关重要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常常疑惑:“我是谁”、“我该怎么做”,他们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是与不健康的自我认同相联系的。最常见的如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和暴躁等,这些不良人格使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并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妨碍他们有效的学习和交往。

论文关键词:认同感课堂教学心理学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中学生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

(1)自我式混乱——表现为渴望知道“我是谁”。自我认同不当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加工能力,或是错误地加工,觉得自己被群体所淹没,于是他们努力想使自己独立出来,追求个性的发展。有时他们会弄巧成拙,由此带来的是内心的迷茫。

(2)角色混乱——“我在哪里?”表现为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找不到过去的我,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知道该定在哪里。他们羡慕成功者,又排斥身边成功的人。他们不断地尝试更换自己的角色,每次寻找新角色时总是很兴奋,但失望后又觉得累极了。

(3)自我挫败——“我怎么了?”表现为对自己不理解不满意,类似于成长的烦恼。同时对现实极为不满,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消极,尤其是在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后,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使他们自信心严重受挫。

(4)焦虑程度高——“我该怎么办?”他们会经常焦虑和忧郁,甚至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

小事困惑,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就是考试焦虑。

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1.性别角色的影响

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的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感到好奇和关注,同时产生不安、害羞的心理。表面上他们在异性面前羞涩,拘禁而淡漠,暗地里又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常用一些特别的行为来引人注目,如:特别爱“美”,爱出风头,甚至以吵闹或恶作剧来吸引人注意。总之,中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闭锁性与其较浅的阅历和幼稚行为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出现了充满矛盾的多样化表现。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是中学生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研究发现:民主型的父母由于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从而促进了子女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由于对青少年的行为控制过严,不给他们机会表达意见,从而促成了子女自我认同早闭;纵容型的父母对青少年的指导极少,并且让他们自行其是,结果促成了自我认同的扩散。还有研究发现:在教育子女时使用解释、接受、同情等行为的父母会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而使用武断及贬低等限制性行为的父母在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上则起到消极作用。

3.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在于:在同辈群体中,彼此之间可以敞开思想,自由地探讨一些问题,如:生死观、恋爱观以及人体生理器官等。中学生认为这些问题十分神秘,但对于朋友用不着保密。因此,在同辈群体中,中学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可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符合,也可能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他们在接纳吸收同伴行为处事方式的同时改造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并形成相应的自我认同感,追求被同伴接纳和欣赏。

4.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学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认知,很大一部分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得。社会文化是一种覆盖面很广的人际交流载体,对一种文化共同的兴趣、不同的争议都是增进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良好机会,中学生就是在对社会文化的困惑与理解、反感与喜爱、接受与拒绝中加强与其他个体的碰撞,从而促使自己社会化进程的完成。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的外在环境,对中学生产生的不仅是覆盖式的外部影响,而且是占领式的内部催化,中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深化,正是在社会文化的熏染下发生着结构调整、元素整合、优化定型的巨大

改观。社会文化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富有知识、乐于进取、认真负责的一代,也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玩世不恭、过度消费、缺乏理想的一代。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1.有效利用环境因素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自我认同感发展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采取接纳、鼓励的态度并且做出榜样示范,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自我进行肯定的评价。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爱对于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是必要的,而情感安全则有助于孩子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那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的孩子,他们会踏着父母的足迹,走上正直、自制、和乐于助人的生活道路。

其次,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除了父母之外,教师也是学生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同伴对中学生健康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发展到了青春期,更喜欢和同伴交往。在这时期,如果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同伴的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融人到自我概念中,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地,如果交友不慎,则自身也必定受到不良影响。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这一时期对同伴的选择尤为重要。

另外,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密切注意中学生对这些传播媒介的选择,要主动向他们推荐一些反映积极健康价值观的优秀课外读物、影视节目等,为他们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这有助于他们通过观察、模仿,获得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2.利用强化原理引导正确归因

中学生由于常常关心“别人是否喜欢和接受自己”、“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而关注自己行为处事的方式。如果有时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行为获得了身边人的好感,这句话、这个动作或行为就有可能被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由于有了自我归因,那些被他人肯定的做法才有持久性。归因理论认为,若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这一稳定的内部因素,则这种失败无助于促使行为的坚持;若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则可能激发其加倍努力进取的决心。同理,在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应着力使中学生关注自身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而不宜过多看重内在稳定因素(如能力)。因此,适当的归因将在自我激励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品质的进步、各种任

务的竞争、外来的奖励和自我责任心的实现中得到加强,所获得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就越强。

3.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互相作用。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并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在自我认同感形成的过程中培养移情能力,就是要引导中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反思自我,认识自身人格中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其内在的自我调解能力,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自我认同感。青少年若能深刻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便会回忆以往的体验,重新整合自我认同的内容,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作出积极反应。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提高预防危机的能力,学会自我教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可教给学生怎样为将来潜在的问题情境作好准备,怎样发现问题,估计不足,处理问题,学会如何避免自我挫折的办法,从而避免一些生活中令人烦恼的情绪问题等等。学校要充分依托行政机构和学生团体提高中学生自觉塑造自我的意识,对一些已经出现自我认同危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必要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一些认知偏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自我指导法、团体训练、合理理性疗法等进行帮助。自我认识和认同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认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形成过程中的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及体现个性特征的价值观念,从而有针对性指导他们克服一些消极的认知,鼓励他们发展健康的精神世界。

二、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表现

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在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

况看,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在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看,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1、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显性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的行为等。

(二)隐性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

2、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学不良

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断时续,常看备课本,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程序机械,缺乏灵活多变,教学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重视不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教师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做人的教育。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撒手不管,对不良的行为不制止不批评,对良好的行为不彰明不表扬,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的蔓延。

3、要求不当

对课堂纪律要求过严或过宽都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如果要求过严,会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而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一概不管。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则会导致学生放纵,无视规章制度。

4、管理无方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

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容易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而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随意,没有一套课堂规则,一进教室不作组织教学,便急冲冲地上课。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管理那些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身上,大量关注那些出现行为过失的学生,反而对那些行为良好的学生并没有施加关注,或者那些经常出现行为过失的学生在做出一些良好行为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加以关注和表扬,就会让学生觉得只有做出不良行为才能获得老师的关注。

(二)学生方面

1、传统考试评价机制的限制使学生只重视成绩,忽视其他方面。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了,对纪律、品德等方面满不在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学习知识,对课堂纪律却置若罔闻。

2、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如:敲打作响,随便说话,胡写乱涂等。大部分注意涣散的行为,由厌烦而产生。

3、渴望获得别人关注

人总是不愿被人遗忘的,总是希望得到人家的关注。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如:发出怪声,做鬼脸等。

4、缺乏自信

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积极进取,上课时不集中精神听讲,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5、各方面的压力过大

学生学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有的学生连遭挫折,面临失败的威胁;有的学生家庭发生不幸,遭到打击,这些挫折打击都会使学生紧张,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如:不服从指挥故意违反纪律等。(三)、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1、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

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有序地组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增强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例如,上课要求学生必须把手放在桌子上,课桌上只能摆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学习用书和用品,读书时必须把书拿在手上,看书时必须用笔在书上圈划等。这些都能有效制止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发生。

教师应仔细、认真观察学生课堂的一举一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或布置学生自习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当发现问题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不听课,看课外书或打瞌睡,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以利于转变其行为,不宜突然提问,因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会使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这样,既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相反,对一些大声喧哗、捉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等显性不良行为,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的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的维护,不能让学生难堪,而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警觉性。当然,也可以灵活运用表扬手段鼓励正当行为。

3、因材施教

首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A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B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C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D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

其次,确定教学的目标:对A类和B类学生,应注意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加强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C类学生,要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D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其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因材施教:开展因材施教必须落实到教师的备课、授课、练习课、布置作业、测试及评讲、备考复习、课外辅导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群体的学生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培养和训练,某一方面的脱节,都将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4、课后多与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课后老师很有必要找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不良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指望立杆见影。二要进行角色转换。找学生谈话时,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分析产生错误的思想根源,只有"将心比心"地分析问题,学生才容易接受。三要平等对待谈话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为他好。四是谈话的态度要平和,语言要委婉。

5、教师应不断提升组织教学的能力,改善教学方式

一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业务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减少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之,在课堂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对课堂不良行为作出深入探讨与研究,并设法预防,才能真正使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才能促进学生人生的发展。

三、学生课堂认同感表现

(一)、学生的课堂认同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中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发育初期。从少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知识,渴望自我

满足.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中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少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少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中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青少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的初级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好奇及渴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和00后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及00后的一代学生,他们除了具有青少年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0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各种学科知识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

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课程的认同。

参考文献

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北京是盲人学校王君慧赵瑜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

小学生心理特征

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征: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 那么,以上的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考试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第一次) 大儒中心小学林方蓉 一、问题的提出: 1、几则触目惊险的新闻报道:《羊城晚报》1997年12月17日载浙江绍兴某中学初一女生因成绩下降,面对激烈的竞争,先是熬夜奋战,进而身体状况急剧下降,一拿到试卷就浑身大汗,思维混乱,最后竟在期末考试前夕,心律失常,猝死在书桌旁。《姑苏晚报》登载江苏省某市一重点中学初二女生,因最近的一次考试成绩没有名列前茅而在家中开煤气自杀。 2、工作实践中的切身感受:身为小学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到:当今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特别是考试心理。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延伸到了小学阶段,频繁的考试和各种竞赛,给小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对考试的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考试成效和身体健康。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一到复习考试阶段就容易生病:发烧、感冒、肠胃炎……这

些病大多是心理紧张,过度焦虑引起的,另一些孩子平时学习挺认真,但每逢考试就会出现漏题、看错题,笔误等差错,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心理焦虑更加严重,给考试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如此恶性循环,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任。 3、关于转发《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苏州市教育委员会向各市教委、各区教育局、各有关学校转发了江苏省教育厅拟定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到实处。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决定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我从考试心理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被试:大儒辅导区三、四、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共(689)人。 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 分。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坚持“德育领先,五育并举” 办学思路的历程中,在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此机会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一、学习《纲要》,统一认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年级班主任和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学习工作会议,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吃透精神,统一思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学习增强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认为,《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对象,规划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科学有序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鲜明的针对性、切实的操作性。

为了有效地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结合学习对学校、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学校多年来牢固树立“德育领先,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五爱”教育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教学生做人为核心,确定了“播种、培育、收获、提高”的德育工作思路,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且热心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学校的“三风”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也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诸如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适应、同伴交往、情绪情感、行为表现、个性问题以及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学习困难综合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深切地让家庭和学校感受到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通过学习、分析,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及现状,确定符合学生实际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一一全面规划,分层推进,面向全体,点面结合,育心活动,贯穿始终,家校牵手,整体促进。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善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学 校整体工作的列入议事议程,建立了校长室、德育组和年级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学期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年级组及班主任工作计划中也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工作来抓落实,以确保该项教育落在实处。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以建立一支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充分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的疏导成为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教育策略 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了一些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应该要注重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缺乏自信 当前中小学生大多比较缺乏自信心,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面对各种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中小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自信地认识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对自己是一种低估。中小学生大多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很多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最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恐惧焦虑悲痛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 由于社会以及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较大,因此长期的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内向的性格,长久的内向性格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焦虑、恐惧、悲痛等,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爱程度不够,因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恐惧胆小,比如做事畏缩不前,不积极,表情木然等。这些都是由于长期在缺乏关爱和重视以及正确引导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8岁,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处于各种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氛围之中,使得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不到满足,情绪比较消极,最终对外界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要对心理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同时对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要进行完善,比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对于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进行确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以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和中小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辅导,以提高

各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各个年级段学生的心里特点 小学一年级生理特点: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生理特点: 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生理特点: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生理特点: 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马峪中学 2013.11

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特征

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对策 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哪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 方式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9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指南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家长采取合适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实用指南,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学 一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但很难以做到专心听讲。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仍然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难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通过正确的教育,

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2011——2012学年度 湾甸子中心校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孩子成天在喊累!他们到底累不累?目前,我们的小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到底重不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校心理课题组走向我们的孩子,试图走进他们的心灵,想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轻重,学习心理负荷到底有多重,真实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机制,寻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心理现状调查的内容: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现状与当前学校教育的相关性。 调查内容一: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学生的作业量、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查内容二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安排、学生在校的活动总量。 调查内容三为:孩子双休日的走向、活动的主要范围及主要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主要关注点。 2、实施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取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在选取抽样学生的过程里,强调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把本校低、中、高年级的12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效调查问卷300份,在问卷的过程中,还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代表作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 显性问题 我们发现:当前学生在学习空间内的学习现状如下: 1、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 2、30%的学生反映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相当一部分乘车学生每天早上5点五十分就出门,傍晚5点半才到家,有限的时间都给浪费掉,等车时间太长。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所派送车辆太少。 3、45%的学生认为:肩上的书包过沉。以前,我们说小学生书包重七斤半,是一支步枪的分量。现在去称量一下,绝对不止七斤半了。为什么会重了呢,因为现在的教材印得漂亮,开本大,又有插图,纸张也好。同样的一本教材,现在有很多、很好的纸张,所以它的分量是以前的几倍。书包的沉重让好多学生的肩膀压得过早变形,当然,在放晚学的当口,你在校门口可以看到一道风景,好多家长一手拉学生的手,一手拎的是沉重的书包。 4、学习负担仍然对于40%的孩子来说是一块“心病”。40%中高年级学生反映:作业量偏多,特别现在有语、数、外三门主课,每门课程的老师都想突出强调自己所担任的一门学科,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而且,所布置的作业比较单调、机械,让学生全然失去了兴趣,中高年级课外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3.5小时。 由于作业多也导致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好多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无精打采的态势。(存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 3、25%的学生埋怨家长强制参加的课外辅导班太忙碌,几乎剥夺了大部分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08初教赵潇潇028、李胜男018、安然027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虽然,在这每两年的—个时间段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在发展变化着,但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骨骼处于发展期易弯曲。作为教师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坐姿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但是不管怎么嘱咐,总有孩子做不到。坚持不到10分钟,很快就又把身子贴到了桌子上。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他们小肌肉的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因此,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执笔方法:大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指肚弯曲地从笔杆的左右两侧捏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的左侧从笔杆的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小指依次紧贴中指,自然弯曲,拇指指尖朝着正前方,和食指尖应留有间隙。拇指和食指的各骨节自然突起,握笔的高度约离笔尖2~2.5厘米(如果使用铅笔,应在削笔削成斜面的上方),不要握得太紧。笔杆的角度大约是45度,笔杆大约搭在食指根部的左侧。?正确的书写姿势:头部端正,不向左右偏侧,肩膀自然下垂;上身自然挺直,略往前倾;前胸不要挨在桌沿上;双臂对称张开,自然弯曲;臀部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弯曲(90度);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平放在地上;写字本放正。 (二)心理特点 1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各方面都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注意的广度来说,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例如,老师

中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是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国外有学者比喻这一阶段是“骚动、矛盾、动荡、暴风雨式的时期”。作为教育者,当教书育人,育其心智,育其才德。 对青少年要靠心灵感染,靠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适时地给学生日后登高攀远补充心灵钙质。总而言之,学生成长的需要就是教育者的第一需要。 根据初中生学习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学会管理学习时间、学会自我调控学习行为等训练。 第一步,将学习过程四环节及要求简单表述: 课前预习———持之以恒; 课堂学习———专心致志; 巩固复习———及时经常; 作业练习———认真仔细。 这四个环节构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循环,一个小循环就是一个周期。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这个周期来学习,就能使知识被理解、消化、掌握、运用,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二步,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了解自己掌握四环节的

情况。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确四环节学习习惯的要求,了解每种学习习惯的行动目标: 1)预习习惯。选择方法,巧排时间,通读教材,把握复习,找出重点,提出疑问,做好记录,适当练习; 2)听课习惯。迅速准备,目标准确,专心听讲,跟踪思路,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要点记录,总结消化; 3)复习习惯。及时抓紧,系统回顾,追踪记忆,讲究方法,先密后疏,巩固理解,把握关键,查漏补缺; 4)作业习惯。及时复习,准备充分,任务明确,按部就班,排除干扰,解题讲究,整洁规范,认真检查。 学生明确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行动目标后,最困难的是要将目标转化为行动,教会学生如何合理设定学习时间表。 1959年8月24日革命前辈董必武专门为中学生写了一首“惜时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曰‘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它告诫中学生,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很有限的,应加以充分利用,促使自己成才。 珍惜时间、运筹时间要把握“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善于安排时间:即一要学会利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干最重要的事,二要学会安排什么时间最适合做什么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即将面临从小学跨入初中,这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站,按理来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懈努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情绪浮躁,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浑浑噩噩,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健康。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小六级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一、常见心理问题的特点: 1.懒惰、自控力差。表现是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作笔记,不愿意搞劳动等。课堂上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人有什么好东西,明知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将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 2.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大人说话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3. 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高。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迅速变革,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超重负荷,心理困惑,心理不良甚至失常者逐渐增多,而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本文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接着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才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策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小学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三、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实 施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普查工作及建立心理档案方案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按照省教育厅对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测试与建档工作的要求,认真部署并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测试与建档工作。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普查工作 ①、活动目的 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措施。中小学新生由于面临适应期,心理矛盾及困惑相对较多,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必要,而对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首要条件。开展中小学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对于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化解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②、活动对象:各中小学学生 ③、活动时间:xx年xx月 ④、活动方式

首先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充分的测试心理准备和教师指导之后,随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和心理普查工作将统筹同时展开。 ⑤、活动内容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将组织专兼职教师当任课老师,按不同专业班级分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预计分为20个班次进行。讲座预计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完成,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展开: 1.健康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定义、标准、意义; 2.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的变化及如何自我调适: 4.为何实行半军事化半封闭式管理; 5.《SCL-90测试问卷》产生、应用及内容介绍; 6.心理咨询定义及中小学生应如何应用心理咨询提供的帮助,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机构设置及咨询地点、工作时间。 (三)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1.普查目的 筛选、排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普查工具与方法选择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2020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课件)

2020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 状调查(课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感谢聆听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

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感谢聆听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感谢聆听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 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