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早期道教《太平经》经典著述论述了其关于病因的认识,但与同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如《内经》、《难经》等,相比较显然相对落后。例如,除了体现宗教观的负说外,主要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等体现天人相应的关系方面做出阐释,《太平经》“释承负诀”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业。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乘错也。”这种从宏观上寻找人体致病的原因,虽然也是基于经验的推断,有其合理之处,但显得很粗糙。晋唐以来,道教医学的逐渐充实与成熟,但从根本上来说,道教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的一个发展。因此,其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道门中人对《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著述关于病因、病机思想的阐发。这是由于历代以来随着道教炼养家自疗及为他人疗疾的实践深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唐末五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道教医家、炼养家从内炼实践与对疾病治疗两方面深入的探索导致形体疾病

的机理,并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中

医病机的观点。其中,有些文献记载并追踪分析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以求解决办法,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显示出道教医学在阐释病因病机上的独特个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丹炼养家探讨病因病机首先是从基于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他们发现后天生命体中奇经八脉的气机运行不阐达且多有

瘀滞,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更是修仙的障碍。这一重大发现是道门炼养者这一特殊群体基于其自身体验而得出来,也同样揭示了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依据创造了各种具体却病强身之术,并传承至今。归纳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丶真气耗散与气机失调1先天真气耗散从内丹阴阳关系而言,内丹医学也注重人体阳气的作用,指出“元阳真气”的丧失是得病的根本原因。《灵宝毕法》“匹配阴阳第一”云: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文中认为元阳真气的耗散直接使人体内心肾气液升降失调,导致全身气机升降失调。同时,也认为人体阴阳需要符合“阴平阳秘”的平衡原则,《灵宝毕法》“聚散水火第二”又指出:“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由于个体整体性的阴阳关系失调,自然疾病丛生了。2心肾之气不交从心肾水火关系而言,由于心肾水火不交导致外邪侵入人体内而招徕疾病,《养生秘录》“中黄内旨”: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

令人多病寿夭。上文指出由于水火不交而致阴阳失调,“阴邪之气”与属于阴性的湿滞之气相随而入体内,二阴相并而成为致病因素了。3.先、后天神气分离唐代谷神子裴铏《道生旨》中借栖真子杨君之口指出了常人得病之病因在于先、后天神气分离,云:将荤血为滋味,以艳容为欢娱。罪根既深,神彩益浊,岂三魂之宁谧?被五贼之战争。以恍惚而畅怀,及其喜乐,俄悼亡而感物,过甚悲伤。振荡命门,坏坠元气。虚赢渐逼,岂异尸居?枯稿欲来,何难骨立?盐梅销铄,寒暑煎熬。既非金石之身,须示风霜之鬓。大患拟作,微躯岂安?实为聋瞽之徒,岂觉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上文指出人得病之根源在于后天生活之中不知节制,由于贪欲太过、七情过度而戕害身体内元气,而致“步步就死”而不自知。裴氏继续从人的生命先、后关系分析上述生命过程,探寻其发病之根本,云:然神自离其母后,更不复到本来凝结之处。盖人渐被五味沉之而不清冷,神虽同用,炁虽同行,终不释却相养、却相城,但相反尔!今以子母相离本者,盖缘未有窟宅,诸体尚阙,所以事须相离而各造化。及其彼此安稳,更不相吊省,岂有子母得为顺序哉!金言心为气马,但意到则气到。今人或偶使气到诸处,则不释到根本从来相合处耳。修道之士,不可不留意焉。脾去肾近者,若眼中黑,与赤远矣,足可明之。其神虽都于心,亦寄位于精中,养其体,润其性,保其骨髓,使其坚强,人之寿考,

神亦得久安于人体中矣!凡人临危险而毛发寒竖者,是神恐伤其窟宅尔。······所言精者,积津气而成,若动摇而出,则神不安,为滑而决泻,减耗神之用也。精之既竭,神亦耗尽,微微然渐与初来相类。然心气既壮,水气又盛,人体坚强,五味薄铄,则气与神不想当。既而无恋,求往不得,欻然而去归空。······水气既无阳气管摄,亦便散也。二物既去,则人体倾去,谓死即无所知也。裴氏从先、后天神气的关系来探索病因,认为后天生命过程之中神气虽然“同用”、“同行”,但二者却未能“相养”、“相成”。其根本原因在于后天之贪欲、七情太过而致“心气既壮”,体内之精气“动摇而出”,流失太多,则神失所养而“不安”亦随之耗散。先天之气消耗日多则人体后天之阴滞之气渐多,即所谓“水气又盛”;同时,人体后天阴滞之气不断增加又损耗人体真阳之气,造成身内之“气与神不相当”。这样先天之元神“既而无恋”又“求住不得”,故“欻然而去”,造成形神分离,而生命终结的不良局面。4错采、错用后天气北宋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首先较为具体的阐述了“学道者,常有奇疾”的病因机制,“采取论”云:采者,求真阳于肾府;取者,取真汞于心田。可以采则采,采之必得其用。非其时而采之,则龙不降,虎不升。虽见血气奔驰,冲冲来往,迷者以为交媾矣。抑不知离坎自离坎,阴中之真阳,阳中之真阴,自兀然耳。至于气脉为一念所止,则气疾入脉络之中、离坎之内,

反有伤于铅汞。虽曰养气,要于中,实所以丧元气耳。夫元气之在人至静始见,是先天之气也;后天之气,时刻循环,但人汨于欲而不知详审耳。至于略定之际,心无他用,使知气之上下,遂错采以为先天,致返加害。所以近世之学道者,常有奇疾,盖为此也。夫人之疾病,气脉为梗耳。气本自调,而若役之使之,升则伤脾、胃、肝、肺、耳、目、口、鼻,降则如决水于长堤,锐然而下趋,沛乎其不可御也。至真之物,其能存乎?张伯端运用了其修炼须采先天气的观点分析了“奇疾”之病因在于错采后天气为结丹原料,误用此“后天气”造成体内“本自调”的气机升降失常,反而耗损了体内之“元气”,戕伤人体经脉、脏腑、器官而招致“奇疾”。清代柯怀经在《养性要旨》“防病说(并治法)”亦云:噫,不患病者未之有也,今详患病之原,甫行工际,误采后天气。后天气因思虑见闻而生,即为浊气;采之无用,凝滞在腹,斯为之大患也。为患不一:或临境著象,内成痞块;或升提邪火,外发涌疽;或行持间断,火炎水泛;或昏迷散乱,遗精走丹;或心神不灵,采取失候;或饮食不调,戕伤脏腑;致病甚多,难以俱论。显而易见,柯氏发挥了张伯端的所谓“错采后天气”的说法,还进一步论述了由此引发的各种具体病症。二、奇经八脉瘀滞内丹医学的奇经八脉思想认为人的先天生命与后天生命一个重要的生理差异就是先天生命

阶段(主要指胎儿)人体奇经八脉是完全贯通的,而后天生

命过程之中奇经八脉却逐渐瘀滞。这是由于人出生以后,七窍开,知识渐长;奇经八脉(主要指任督二脉)上的主要关窍(如夹脊双关等)逐渐发生瘀滞,阻碍经脉内的气机正常升降,而致各种病症。清三阳道人张松谷十分明确的阐述了这一观点,《丹经指南》“附补亏正法秘传”云:泥丸在头正顶前七分,玉枕乃脑后骨也,夹脊在背脊骨上十二节之下,下十二节之上,其中间即夹脊。左右有两穴,左名膏,右名肓。范业师云:“婴儿于胎中,此处本通。后因胎足出产时,七窍顿开,气脉神明,不复由此升降,遂至血液垢腻,积渐淤塞。孰知此间正是我初来时旧路。张氏从内丹学关于人体生成的观点出发,把人体处于胎儿阶段(先天)与生身之后阶段(后天)进行设定对比;认为人体从胎儿到出生,就是从先天转入后天阶段,二者的区别在于后天之身督脉之夹脊关(即双关)淤积而使气脉升降受到阻,成为长寿延命的障碍。清代著名内单家闵一得则用“泥精说”进一步发展了张伯端“阴神说”之论,他把八脉通道中关窍瘀滞说推而广之,扩大到整个脉道,并把“精凝不化”归因于体内命门火衰之故。《锁言续》云:要知气不后升,皆因泥精塞络及窍之故。······神衰则气凉,气凉则精凝不化,中变成痰,充塞经络,而孔窍咸塞。其流弊,非惟大道难行,性命亦难暂保。······气不后升,其去斯祸不远矣。且气不后升,升必自前,气若前透,其祸更大。(小则肝气发,大则脚气冲。)

而病发必春,春发犹可,夏发乃烈。盖比泥精成痰,先塞中宫,阻气下注;间有随炁下流,而命门火衰,降物凝塞于下;而尾闾穴壅,则其夹脊、顶枕必或壅塞,是已任督咸闭,祸岂能测?上文概括了闵一得关于“泥精说”的主要观点。闵氏认为阳虚、命门火衰而导致精凝不化而泥精成痰,导致“任、督咸闭”。具体表现为:首先,就任脉而言,“中宫”被闭塞,而阻碍了经气下行,即便有下行之气,也因为命门火衰而气不得复升;其次,就督脉而言,尾闾穴、夹脊、顶枕这三大关窍均被壅塞。由于痰淤而阻滞身体的任、督二脉及重要关窍的气机升降失调,而成为人体致病因素。医谚云:“百病多由痰作崇”,反应了这一归因是符合中医学医疗实践对痰病的认识。丹家常称这种瘀滞为“阴神”或“泥精”,指出须以真阳之气(即先天之气)冲开,使经脉贯通而却除病根。中医学认为人体肾命门中元阳之气(或称命门真火,名门真气,先天真气,真气,天癸),是维持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养生却病的关键,对于人的后天生命过程中正常或疾病所耗损的先天真气,医家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水谷和方药来滋补,达到使之充满的目的。内丹学同样认为修真的关键在于获得纯阳真一之气,而且秘传有补阳之术,能够不用药物,通过内丹功夫达到目的。正如前引清道教丹家张若虚所描述那样,“若得此种阳之诀,则不论老少,其肾阳变弱为强,易如反掌”,但需要一定的内炼程序。如何发动

人体内真阳之气呢?历代内丹家认为关键在于玄关一窍,但是关于此窍的所在则众说纷纭,有的予以定位,也有不予定位,但均认为此处在任督二脉交接处的“阴跷穴”,可以通过内观体验到“气根实从阴跷底起”。他说:阴跷在谷道前,肾囊后,空地正中央处,入肉一寸二分,即是肉茎尽根处。医书名海底穴,《道藏》名三叉路水口,此谓建筑玄关基础之地,但查医书《内经》、张紫阳之言可据。······觉我之气根,实从阴跷底起,上升至脐轮,即自止而不上。复由脐轮下降至阴跷底。自是升升降降,不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间。······总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体,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则神自化炁。神,心神也,属火。阴跷居肾底,水藏之极深处也。火入水,火须为水灭。而火中炽热之性,存于水中,非化炁而何?惟此炁中,有神在内,故非常人之气可比。此各仙经中,每言必得先天气者以此。张若虚的观点其实是张伯端关于“阴跷脉”之论的具体化,《八脉经》中只说“阴跷一脉”,并未指明确切位置。而张若虚则从内炼实践中真气在此处的发生、升降运动的实践经验以直接挑明“不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间”,又用水火升降之理加以阐释;这样,理法兼备,把丹经关于阴跷穴的全部秘密直泄无余。内丹家特别重视真气在督脉运行中对阴精的气化作用,邱处机则称为“吹动其中真火,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精而化真炁也。”通过招摄先天一气复归,并运行真气,能

却除经脉之阴浊之气的阻碍,使人体气机升降进入高一级的层次。闵一得阐述了真一之气如何发挥作用:“次一真气正是融化我人日逐谷气所生精液化成真精。精盛自化真气,气盛自化真神,斯三充满一身,而大药自产。”《锁言续》中具体地指出了先天真气在炼阴精中的作用,称:“神注坤腹,炁归命门。火旺则炁暖,泥精遇暖则融如水,络窍不为滞塞,厥氣自能后透。”在这里,闵一得认为为人每天摄食所得的“谷气”必须用“真气”融化为真精。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却除经络、关窍的滞塞而却病延年;另一就是炼精化气而得内丹之丹药。这种化阴精的功能是先天之气的作用,这正是先天之气的本质所在以及先、后天之间衔接的关键。三、心理失调病机1内丹炼养心理病因观南宋时期青霞真人从修炼者的主观心理及炼养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

因素两方面,具体分析了病因。他认为未解心法之根本或者误读心法是这类炼者发病的心理根源,“青霞真人内用秘文”云:“而今人皆流入旁门者,不知虚无自然默默运用之理,却妄行屈伸呵咽,按摩引导,存思注视,遂城妄想妄作,返至成疾。如白莲道人,个个面黄;运气道人,个个病蛊。”又指出:“然先师言之甚详而后人愈疑之者,何也?皆缘泥于虚无,故不知下手用工,是以胎息不成,而归于顽空;忽于自然,而溺于妄想强作,是以心肾枉费,而返以致疾。”上文所谓“面黄”多由于妄用心神,使得人体气血运行不合

自然之道而致的。正确的修炼方法对内丹炼养者至关重要,如近代养生学者海印子徐颂尧就批评了《性命主旨》中丹法的某些不足之处,还记述的一则案例批评其缺陷,“论《性命圭旨》十二大错”云:“《享集》‘退藏沐浴功夫’节内谓:‘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学者读到此处,往往依书行事,得脑漏等症。昔汪师有一女弟子,未遇师时,依此下功,竟发癫成傻。”因为某些精神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修炼之时选取功法须十分慎重。青霞真人又从炼功具体过程中寻找导致炼养者心理疾病发生的主观意志因素,云:今人采药,少年者半年功夫,中年者一年功夫,老人须三年功夫,忘形念,静坐默然;采取之后,时节到来,耳目手足清建,百病俱无。自然两肾火起,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常有甘露,滴滴而来。若能不睡存神,百念俱绝,不过两月余日,目生神光,此心明了,若有彗性,此其验也。得之不可便以为至道,否则便成风癫。······且待三年九载,日子满足,骨骼老成。人生十数岁知人事轻重浅深,方可纵其自然往来出入,至此时则飞升变化真仙矣!犹有魔障,当其入室坐忘之时,聪明倍生,神异百出,凡天下奇奇怪怪之事,生前死后之果,神仙希有之遇,鬼神惊怖之事,会集于前,真如慧眼,又如神明依附。此皆魔障所生,不可便以为道,需要把捉,一念坚凝。所谓太玄之一,守其真形。切不可见女为真,纵情为性,如此守一,方能成道。今人多于此

时无定见定力,故为外邪所附,不惟学道无成,反为颠风。所谓“风”、“颠”通“疯”、“颠”,即今所谓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精神失常之疾病,其症状常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多静而神志常昏;或默默不语,或复多言谩说,或言语无序,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啖食粪污,不知秽洁。文中所提及的这类心理疾病,清代柳华阳在“炼己直论第三”则直接称曰:“眼不见或心见着为阴魔,见而喜悦为好贪,见则着魔矣。心不见或耳见耳见者,耳闻魔言,或福或言祸,喜闻则着魔矣;见而自不见,闻而自不闻,知而自不知,依于正念,魔于我不相干矣。”练功者虽得其门而入,然而再具体进境过程中尚需保持自然、虚无之境,这就需要炼养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获此“定力”。否则,步步危险,稍有不慎则落入“魔障”,轻则身缠病症,重则心神错乱,癫狂、痴呆。题为元代八十一岁老人著的《寿世保元》也从炼养的角度专门阐述了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认为是一切疾病均是由“心”而引起的。虽然这完全是修道之士的一面之词,然而就心理疾病而言是完全正确的。“病”云:病何由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烦恼。烦恼灼心,心动火炽,气索血沸,华盖翕张肝盛困脾,水火不交,金水不育,内腑反覆,外贼乘虚。是以六淫伺隙为外感,而成有余之灾;七情背驰为内伤,而酿不足之症。今人必待病以著身,方知是病,不知其所由来也渐矣。凡治后天外邪之感,赖药石针灸以奏功;而

先天内损所亏,非铅汞刀圭不能补。······昔有人病,往参高僧,谓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念,妄念有三追意。······意定气回,源清水活。至于遗漏之症,皆由水火不交,不知炼精化气。君火动时,民火兴龙雷之火燔空。精由火逼而妄行,久之精路熟滑,火焰熛高,元精漏尽;神气无托,急求道枢。知止大定,念定气回,精化气漏。筑基立命,再求还虚。作者首先追究人生病之根本原因,指出乃是由于不正常的“妄想”引发心理之种种“烦恼”而扰动心火,从而使五脏功能失调,“六淫”、“七情”为患,不但形体伤损,特别是耗散体内之先天之气。他指出后天外感之邪所致之病,可以“赖药石针灸以奏功”;然而先天元气的耗损,则“非铅汞刀圭不能补”。又指出佛家同样把人体发病的原因,总归于“诸烦恼扰心”,也认为只有清心定念方能制诸烦恼恢复健康。他还指出内火炙热,常致体内之心肾不交,多有“遗漏之症”,从而达到无病勿药,入于还虚之境。总之,内丹炼养不得法而导致炼养者发生心理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领悟丹法之要旨以及性修养的不足。若不能贯彻“虚无”、“自然无为”的宗旨,使自身的心性(包括思维等心理行为)与道合一,或修炼之时不得其正法,都可能导致病患缠身、心智失常。2内丹心理病因思想对医家临床的影响在对内炼者致病因素的探讨上,丹家与医家的分析颇为相似,反映了对同类疾病认识的共同性。相比教而言,医家对

炼功者心理疾病的认识除了强调心理因素外,还关注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机能效应,认为必须详察其致病之特殊病因,并特别注意其症状的特殊性与常人区别与联系,随症而出奇方以期或效。如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在“入魔走火”中云:常闻师尼寡妇之治,与常人有别,岂衲子参堂打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与常人无异耶?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遍考方书,从无及此,每见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墨境,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狂,若神崇所凭,良由役心太甚,神必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详推治例,与不得志人郁悒侘傺之候,不甚相远,但其间多挟五志之火,虽有虚证虚脉,一切温补助阳涩精药,概不可施。多有涤痰安神不应,服大剂独参汤而愈者;有安神补气不应,服六味地黄丸黄兼滋肾丸而愈者,有涤痰降火不应,后服天王补心丹经岁不缀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执迷不省,随其所著而流入识神矣。更有业种魔根,诡遇名师,为藏身悔过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识见其略有见地,稍加策力,安知其进锐者其退速,未几本性炽热,恣行贪著,集成异端,嗔痴暴戾,淫杀盗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业,虽诸佛不能化导,岂药石能治乎?至于修真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于气乱于中,火炽于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气散表之药,为害莫测。张氏认为“衲子参堂打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是一种特

殊的病症,又明确指出:“遍考方书,从无及此。”根究所谓“入魔走火”之根源即在于“役心太甚”,故而“痰水乘凌”上扰清空神府,致使墨境出现“若神崇所凭”。张氏所称之“痰火”,就是指由于体内精气血液亏耗太过而虚火内旺,又阴精亏虚火灼痰凝,合并而成一类症状,他举例说此类病家按辩证论治处方却无效,如“多有涤痰安神不应”,而服用“大剂独参汤”补气而痊愈;“有安神补气不应”,而服用“六味地黄兼滋肾丸”滋补肾阴而痊愈;“有涤痰降火不应”,经长期不间断服用“天王补心丹”而痊愈。他又指出诊治这类患者,“虽有虚证虚脉,一切温补助阳涩精药,概不可施。”又指出患者虽有“怔仲痞逆,躁扰不宁”等“火炽于外”的各种症状,却要注意“慎不可妄行耗气散表之药”,这是因为这类症状只是“气乱于中”的外在表现。若误用耗气散表之药,则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张氏还认为某些人虽入于修炼之门却并没有净化自身心灵深处之劣根性(如贪欲、淫盗等),其所患之疾病是无法用药物治愈的。此外,丹家还认为某些关窍是致病邪气侵害人体的重要渠道。赵台鼎的《脉望》云:人之一体所以死坏者,有三十九处以受鬼气,形有间孔,血有亏迭,死气日进,邪气引入,精神不通,津液沉滞,故“生神章”(《大洞经》)有混合百神之道。······道人要妙不过养炁,夫人泪(笔者注:疑为“泪”)没于名利,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别无它事,惟至清至静,颐养神气而

已。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于脾元,氲氲则丹自聚矣!若肝与肺,但往来之径路,习静无念绝想,神自灵,丹自结。上述所谓“鬼气”、“死气”均为致病之阴邪之气,其对人体正常气血、脏腑传化发生阻滞作用而使人体神昏不清灵,水液积滞化痰而成致病因素。其所指之“三十九处”之说源自上清派经典《大洞真经》中所设定的由三十九位身体神灵卫护之人体三十九处关窍,乃是“死气”出入之门,并认为若神灵失职则“死气”入体害命。总之,通过内炼药物精气神作出先后天的区分,内丹修炼者对人体产生疾病的具体原因有了深刻的认知。内丹炼养家常把人身称为阴质之体,这是因为人的形体有形而属阴并受水谷之气滋养。但又指出目是人的形体“一身皆阴唯有一点阳”。人身体上之经络、官窍在后天生理过程中发生雍滞而发病,其病因可归纳为后天扰动先天而致。内丹炼养家就深入到微观的“精气神”,就人的生理与心理双方面直接切入先、后天精气神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除此之外,他们对病因的追索的重点则放在阻碍修仙成功的个人身体上的具体因素,特别关注任督二脉痰饮阻滞,提出了复归、运炼自身先天之气以治疗的“先天之学”(亦即刘一明之神医说)疗法。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 正常的衰老过程 ?使用核磁共振或CT可以发现,健康的大脑是饱满的,而患病的大脑萎缩, 脑沟变宽,像核桃仁一样 ?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 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 常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9%,即通常所说的 “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十大危险信号 ?1.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3.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5.判断力日渐减退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7.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8.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 ?9.性格出现转变 ?10.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二、阿尔茨海默病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从痴呆的初期到末期可持续看到的主要症状之一 ?做事情丢三拉四,严重时记不住家里的电话、朋友的名字 ?甚至有的患者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造成安全隐患 认知与判断能力障碍 ?早期患者买菜常常忘记付钱,或者不记得自己付了多少,简单的加减也出 现错误 ?对简单事情的对错不知道,不懂得怎么去判断 ?有的患者会指着狗喊“兔子”,或把自己或家人当作动物 日常生活能力障碍 ?基本的生活能力,如使用电话、做饭、打扫、和人聊天等都会出现障碍 ?早期患者可以自理,中度患者需要他人的协助完成 ?重度患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甚至会长期卧床 精神行为症状--情绪及行为变化 ?可出现失眠、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 ?少数患者会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 ?到晚期时,出现幻觉、徘徊、收集垃圾 不同分期患者的表现--老年性痴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病程长达10~20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患者的表现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近二三十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不断完善,很多辅助检查,特别是脑脊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展,有效地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面也更加全面地关注AD 的各种合并症状并力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发表了多个AD 相关的诊疗指南,特别是2010 年欧洲神经病学协会发布的AD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 年发布的痴呆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11 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 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 发布的AD 诊断标准(NIA-AA 标准)。基于以上指南/诊断标准,我们在此对AD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1 AD 的诊断流程 1.1 明确痴呆的诊断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首先要建立痴呆的诊断。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当患者存在认知或精神症状,并符合以下特点时,可以考虑痴呆的诊断。 (1) 患者的症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2) 较起病前的认知水平和功能下降。 (3) 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 (4) 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判断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5) 以下认知域和精神症状至少有2 项损害:①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②执行功能;③视空间能力;④语言功能;⑤存在人格、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1.2 建立AD 的诊断明确痴呆的诊断后,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引起痴呆的病因,特别要注意排除一些可治性疾病。 现病史应注意有哪些认知域受损,病情演变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相关的非认知障碍。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缺乏自知力,病史应尽可能获得知情者的证实或补充。 体格检查对于痴呆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详细进行一般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将AD 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相鉴别。 神经心理评估可对患者有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的特征及严重程度、伴有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客观评定,是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痴呆的病因。近些年脑脊液化验(Aβ42、tau 蛋白、磷酸化tau 蛋白)、结构脑磁共振成像(MRI)、氟脱氧葡萄糖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PETAβ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 NIA-AA 标准将AD 痴呆的诊断分为很可能的AD 痴呆、可能的AD 痴呆、伴AD 病理生理标志物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 痴呆。前两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第三个适用于开展了AD 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医学中心,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另外,还提到了病理生理学证实的AD 痴呆。1.2.1 很可能的AD 痴呆符合下述核心临床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AD 痴呆:(1) 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标准;(2) 起病隐袭,症状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出现;(3) 患者主观报告或知情者观察得到明确的认知损害的病史;(4) 病史和查体中,起始和最突出的认知域受损常为记忆障碍,此外还应有一个认知域受损;(5) 当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时,不应诊断很可能的AD 痴呆。 1.2.2 可能的AD 痴呆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即诊断为可能的AD 痴呆:(1)病程不典型,符合上述核心临床标准中的 1 和 4 条,但认知障碍可呈突然发作、或病史不够详细、或客观认知下降的证据不充分;(2)病因不确定,满足上述AD 核心临床标准的(1)~(4) 条,但具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第36卷2012年第1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36,No.1 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廖珏,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 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 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 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 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 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 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 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 61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3期 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10.06.023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黄延红 王俊杰 综述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67)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11)03 211 03 全世界大约有3500万人正在遭受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折磨[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年龄。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3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将显著增加。 已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很多分子损害,但从以往资料看其首要问题是老化大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积聚,这将导致大脑的氧化损害和炎症损害,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大脑的能量衰竭及突触功能障碍。 1 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异常 1 1 淀粉样蛋白 新皮层内 淀粉样蛋白(A )和营养不良性神经轴突构成的老年斑与内侧颞叶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 fibrillary tangle,NFT)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的病理特征。 淀粉样蛋白(A )是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物,源于淀粉样蛋白前体(am ylo id protein precurso r, APP)的酶解。 淀粉样蛋白(A )能自我聚集成各种物理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寡聚体(2~6个肽),寡聚体再合并成中间淀粉样聚合物。可溶性的寡聚体和中间淀粉样聚合物是神经毒性最强的 淀粉样蛋白(A )形式。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程度是与脑内A 寡聚体的量而不是A 的总量相关[1]。 脑啡肽酶和胰岛素降解酶一起调节 淀粉样蛋白(A )水平的相对稳定。脑啡肽酶是一种膜锚定的肽链内切酶,可降解A 单体和寡聚体。脑啡肽酶的减少将引起大脑 淀粉样蛋白(A )的堆积。胰岛素降解酶是一种硫醇金属内肽酶,可降解胰岛素和 淀粉样蛋白(A )单体等小肽。胰岛素降解酶的缺失使小鼠 淀粉样蛋白(A )的降解量减少50%以上。相反,脑啡肽酶或胰岛素降解酶的过度表达则能预防斑块形成[2]。 有关积聚阻断剂,A 接种及针对各种A 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都在进行中。在一个2期临床试验中,A 接种引起了脑炎。而且免疫病人随访也显示,尽管有斑块缩小,病人并没有认知方面的改善和存活率提高。一个2期被动免疫试验中,一部分病人发生了血管源性脑水肿。两个A 单克隆抗体(NCT00574132和NCT00904683)以及静脉注射10%的免疫球蛋白剂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1]。 1 2 T au蛋白 大脑锥体细胞内的纤维样内容物,即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 illar y tangle,NFT)出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一些称为tau蛋白病的神经退行性病中。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是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的病理学标记物。缠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异常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所形成的双螺旋纤维(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 F)。T au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的微管相关蛋白。正常时,tau蛋白能稳定微管的装配及囊泡运输。T 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PH F及NFT。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一部分是可溶的,另一部分沉积在PH F中为不可溶,称为PH F Tau。PH F T au 沉积于脑中导致神经元变性。另有报道,T au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T au蛋白聚集,引起痴呆[3]。 21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百科名片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目录

展开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英文名称:Alzheimer's disease(AD)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老年斑 (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中文名: 阿尔茨海默病 外文名: Alzheimer ,Heidenhain 病 其它名称: 早老性痴呆, 痴呆,海登海因病 所属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病科 目录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 症状体征 轻度 中度 重度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病理 AD 的神经病理 神经化学 AD 的分子遗传学 中医研究成果 虚实论治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实验室诊断 诊断所需检查 治疗方案 老年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期痴呆的非药物治疗 保健预防 并发症 201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 症状体征 轻度

中度 重度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病理 AD的神经病理 神经化学 AD的分子遗传学 中医研究成果 虚实论治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实验室诊断 诊断所需检查 治疗方案 老年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期痴呆的非药物治疗 保健预防 并发症 201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病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神经原纤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