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心理教育规章制度

总则

1、服务宗旨:这里的握手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更持久。

2、服务目标:点亮你心灯,轻解你心结;认识自我,助人自助。

3、服务原则:相互信任,对来访者绝对保密;师生平等,为成才路把脉导航

职责

一、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职责

1、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职能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2、按时上岗,守时守信,对咨询预约不迟到、早退(如有意外应事先请假)。

3、以热情、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对每位来访者的接待、预约和登记工作。

4、严守真诚理解、态度积极、专心致志与勤勉鼓励的原则,为来访者自决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和及时的支持。

5、在咨询工作中,要有效地表达出“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虚心”,为来访者创设一个温馨、安全的咨询环境。

6、咨询结束后要认真填好“个案受理案例报告”并做好个案的整理、分析及积累工作。及时总结工作,材料存档保存。

7、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疑难时,应求助资深心理咨询工作者。

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要求

1、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我心理分析和各种方式,搞好自我成长,提高心理素质。

2、注意自我形象,以便维护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和心理咨询室形象。心理咨询室是进行心理咨询的专业场所,不能有闲聊、娱乐、吵闹等妨碍正常工作的事情发生。

3、爱护咨询室的一切设施,保证室内的环境温馨、安宁、干净、整洁、有序。

4、如果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觉情绪不佳,或者在生活有应激事件发生,应慎重考虑是否接受咨询安排。应做好自我心理调整,也可以请求内部成员的咨询帮助。

三、心理咨询工作者对来访者的责任

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体现心理咨询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对来访者负责,使他们获得优良的服务并由此获益。

1、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咨询者一视同仁,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地位、价值观和经济水平等任何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征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咨询开展中应对工作重点与来访者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咨询工作者产生依赖。

四、保密原则

保护个人隐私,是心理咨询工作者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除特殊情况外,任何心理咨询工作者均应遵守保密制度,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权:

1、心理咨询工作者要严格管理咨询资料与来访者个案记录,确保不遗失。

2、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工作中收集的个人资料,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它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来访者的资料决不可当作社会闲谈话题,不可将个案记录档案带出咨询室,个案记录不随便让人查阅。

3、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引用案例时均需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来访者有关信息的资料。得到来访者书面许可的情况可不受此限制。

4、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5、咨询工作中若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相关人员并上报有关部门。

6、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工作开始时,应向来咨询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密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集体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制度

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服务机构,为了能保证心理咨询效果,做到对症治疗,促进学生心理及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特作如下规定:

1、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必须准时上岗,保证咨询时效。

2、咨询应预约,便于合理安排咨询者的时间段。

3、咨询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为咨询者保密。

4、咨询工作人员身体不适时,不宜上岗。

5、咨询工作人员应不断了解、研究学生心理,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6、保持室内清洁、安静。

7、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咨询室。

危机干预对象

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 、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 、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异常的新生;

3 、遭遇重大家庭变故、严重疾病及来自生活和学习中各种突然打击和意外刺激的学生;

4 、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严重冲突的学生;

5 、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

6 、学习压力特别大的学生;

7 、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8 、过去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的学生及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9 、长期有睡眠障碍、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

10 、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的学生;

11 、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学生;

12 、有其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转介与结束咨询

1、当心理辅导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来访者进行辅导或其辅导问题超出自身能力之外时,应向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做好转介时来访者的情绪处理。

2、当心理辅导教师认为来访者有精神疾病方面问题时,应及时咨询精神科医生,并将来访者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治疗。

3、心理辅导教师应按照辅导计划提前告知来访者辅导结束的日期,针对来访者对辅导结束的看法与需求作适当处理。只有在下述情形中,心理辅导教师可征求来访者同意提早结束辅导或转介:

a. 来访者不再受益时,可结束辅导。

b. 来访者不需要继续辅导服务时,可结束辅导。

c. 辅导不符合来访者的需要和利益时,可结束辅导。

d. 来访者主动要求转介时,可结束辅导,帮其转介。

e 由于受主客观等因素影响,心理辅导教师难以继续提供有效辅导,可结束辅导,帮其转

介。

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档案登记、管理制度

1 、每年开学初,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2 、咨询人员值班时对来访者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填写《心理咨询接待登记薄》。

3 、咨询人员应给来访者建立心理档案,档案内容应按要求记载,并交专人保管。

4 、咨询室档案所有材料由专人管理,其他工作人员因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借阅,原则上必须限定在咨询室内进行

5 、档案内所有内容不得泄露于他人,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须严守秘密。

心理咨询室财物管理条例

1 、咨询室是学院进行个人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未经领导容许,不得挪作他用。

2 、要爱护咨询室的一切公共财物,损坏或丢失物品,照价赔偿。未经领导容许,不得擅自将咨询室物品借给他人或组织使用。

3 、咨询室电脑、打印机主要用于心理测量、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学活动,工作人员使用不得影响正常心理咨询、教学的活动。

心理咨询室值班须知

1 、咨询人员须提前到达咨询室,做好准备工作。

2 、咨询员值班时,须礼貌待人,热心服务。值班期间,请注意保持安静。

3 、咨询员值班时间不得带无关人员进室;若有熟识之人来到室,值班人员可以接待,但不得影响值班。

4 、值班人员在与来访同学的交谈时,语言要得体,不得将有关咨询的情况作为谈资向外界透露。

5 、紧急问题要及时汇报。

6 、要做好咨询记录。

7 、咨询员交接班时,须清点物品和交待有关情况,一切无误后方可离开。轮值班者注意钥匙的交接。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完整版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辅导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引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不良的人格特质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刘慧老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第二次团体),协助成员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第四次团体),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人际交往技能(第一、三、五次团体)。我们把六次辅导方案放在同一期集中刊登,真诚地希望能为老师们的工作带来一些便利。 我也要做“万人迷”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对象】 初中及以上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数量要求基本平衡。

【团体人数】 12~16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名。 【成员招募方式与斟选标准】 以海报张贴及网络公告方式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确定其条件及问题适合接受团体辅导者方可成为团体成员。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分钟。 第一次团体 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单元目标: 1.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2.协助成员订立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 活动准备: 用于写《团体契约书》的大白纸l张、笔每人1支 活动程序: (一)“叠罗汉”(55分钟)

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拉森(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008874.html,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 四分之三 B. 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二 D. 四分之一 2 【判断题】(2分) 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分) 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 自然人 B. 生物人 C. 动物人 D. 社会人 2 【单选题】(10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

一项专业技能 B.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C. 广博的知识 D. 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3 【单选题】(10分)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B. 良好的道德品质 C.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单选题】(10分)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教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设计理念: 我们都知道,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小窍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处理得当,和和气气;处理不当,心里产生怨恨。所以我设计人际心理活动方案,来调整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活动的中心主体是学生,建立在“合作”和“情感”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是难免的,关键是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处理人际关系。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伙伴之间友谊的珍贵。懂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快乐,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让学生学会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小窍门,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4、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活动重点: 1、让学会掌握人际关系的小窍门,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引导学生善于换位思考,不要以“我”为中心,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活动准备:学生提前自制的礼物;音乐《找朋友》,《快乐向前冲》;写有字词,数字,诗句的卡片,奖品。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拍手游戏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心情,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用你右手的一个手指拍击你左手的掌心,然后再用两个手指拍击掌心,再用三个……直到用五个手指一起拍 2.谈体会:问:为什么五个手指一起拍击手掌时才会有很响的声音呢?(生答) 3. 揭示课题 其实是因为五个手指一起合作才会成功地拍出响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合作,就象刚才一样,用一个或者两个手指去拍是不会有响亮的声音的。 二、“找朋友” 1、把学生自制的礼物贴上数字,再让每个学生抽取带有数字的卡片,然后按照与卡片上对应的数字领取礼物; 2、老师把准备好的各种卡片打乱,让学生按顺序抽取卡片,寻找与自己手中卡片上内容相同的另一张卡片(如:对应的诗句,相同数字或相同字词),两人即成为搭档进行接下来的游戏;(音乐:《找朋友》) 3、好了,同学们,都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了吗?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第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叫做:两人三足。(音乐:《快乐向前冲》) (游戏规则:通过找卡片活动的两个人为一组,将两人的其中的一只脚绑在一起,然后两组同学进行比赛,看哪组先拿到前方放着的气球,先拿到的一组获胜,这样进行车轮战,最后胜出的那组为冠军,可得到奖品。) 4、游戏结束,谈论游戏感受与体会。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六章 1社交态度

社交态度 第一节社交态度概述 第二节社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社交偏见 第一节社交态度概述 一、社交态度的概念 社交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倾向。它是人在后天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对别人及对各种活动的定向选择,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1.社交态度与日常用语中的态度 日常用语中的态度通常指一个人的体态和口气等物理准备状态,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社交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推测。 2.社交态度与情感 社交态度与情感都具有心理倾向性,其区别主要有: (1)社会评价性不同 (2)自身稳定性不同 (3)对象指向性不同 (4)内在驱动性不同 (5)自我意识性不同 3.社交态度与意见

意见是人们对事物客观状况的认识或概念,是人们从独特视角看事物时获得的印象。 4.社交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实现的;态度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具体对象的评价性心理倾向。 二、社交态度的构成成分 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基础,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认知、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往往带有评价的意味,表达着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好与恶、赞成或反对等。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动力,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情感评定和内心体验。 态度的情感反应往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因此以情感反应表现出的态度反应是兼具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综合性反应。 3.意向成分 意向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内隐行为,或者说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可以通过“意动效应”证实。 三、社交态度的特征 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课《同学之间》教学设计

课题:同学之间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 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家想一想,我们 每天除了父母、家人外,与谁接触最多呀!对,是同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 下,同学之间如何相处。说着说着,问题来了。 二、情境表演 1.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 位,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 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 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会么玩不到一块?不英为什么会哭? 生:略 师: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略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调节得很好,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 的缺点。这时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吧! 2.情境表演: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簇拥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男同学

不小心啃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 住眼睛哭泣,那个男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 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 位上,还在生气。 师: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生:她好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好生气对身体、精神都没有好秘,好生气的人容易得病,与同 学之间的关系也处不好。好生气的人烦恼多,学习起来也容易出差错,我们都要 记住生气的害外,人人争取做个活泼快乐的小学生。同学之间也要和睦相处,让 我们生活在快乐的集体中。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样做? 3.说句心里话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选班长时,你的好朋友当选,你却落选了。 4.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游戏,通过纸条上的悄悄话,传递我们的友情。 师总结:从今天开始,我们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什么问题,想法, 欢迎你们去找心理医生,我们一定为你们解决。愿大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全面 发展的好学生。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在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受到损害。为了健康、愉快,为了事业成功,为了个性完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了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成长进步,当代大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必须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及类型,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并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学习一些优化人际关系的技巧。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是人们彼此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静态表述,人际交往是动态表述。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和类型,当代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学会与他人相处首先要了解的问题。 1.人际关系的特点及类型 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显然,我们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所指的人际关系不是这种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概括的广义概念,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概括的狭义定义。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静态描述,而人际交往则是对这种心理关系的动态描述。人们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建立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差距的大小,它又是从人际交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基础。大学生相互交往是双方作为信息对象的相互作用,并引起相互间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果。情感因素在这种认知结果的基础上发生的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和体验、情绪的敏感性、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眼神、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人际关系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由于人际关系不同,对人的认知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各种行为会有所不同,而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识成分较为主要,而在各项服务性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中动作成分则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亲近、喜爱、相互间的吸引力的大小是人际关系的突出特征。 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主要反映了人

2020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答案见 面课: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激励篇 1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2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大侠,但在游戏里却可以通过时间、次数的积累和他人的帮助成为绝世英雄。这一点将很多人推进沉迷网游的深渊。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

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世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5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招聘:言行藏大道 1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教火鸡爬树,不如请松鼠。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错】 2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面试官最喜欢怎么样的求职者?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 选项: A: 对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团体名称 “打开心扉交朋友”——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2.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成长性 3.团体目标 本团体希望经过“心理游戏”的形式,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引导她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经过与其它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帮助组员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在体验与她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她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建立互信互助关系。 4.团体对象 邵庄小学在校小学生,需有比较强烈的的认识自我的意愿,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认真地对待小组活动。 5.团体规模

12~16人(团体人数为偶数) 6.团体时间 活动计划3次,每次2小时,在一周内完成。 7.团体地点 西平县柏城邵庄小学 8.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张秋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为柏城邵庄小学教师。 9.理论依据 1.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示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具有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等功能。

人际沟通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她人了解,在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技巧。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一般是经过对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咨询为来访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她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而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发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且,人们是按照昼缩小代价而昼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而后,发展出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提出了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关系,即对称的获利、对称的吃亏和双方代价与报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2020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答案:√ 2、我们的行为应该在自己内在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间取得平衡 答案:√ 3、作弊者倾向于高估作弊行为的发生率。 答案:√ 4、一般来说,了解越少,偏见越多。 答案:√ 5、人不可能完全公正、客观地反应客观世界。 答案:√ 6、人的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基于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压力。 答案:√ 7、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答案:√ 8、在“基本归因错误”中,当事人通常更多进行内归因,旁观者常常更多做外归因。 答案:X 9、心理学研究发现,个性比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预测效度更好。 答案:√ 10、《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人与人行为的个体差异 B、人如何解读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C、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 D、人的认知特点是如何误导我们的 答案:BCD 第一章测试 1、每个人的观点、偏好和心境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答案:√ 2、公开表达反对态度后,“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答案:√ 3、从众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答案:√ 4、好人有时候也会干坏事。 答案:√ 5、心理学研究表明,集体决策总是优于个人决策。 答案:X 6、不通过奖惩或竞争,就不可能影响对方。 答案:X 7、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行为表现往往有较大的差异答案:√ 8、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往往会极化已有的观点和行为。答案:√ 9、当个体绩效容易识别时,就会发生社会懈怠现象。 答案:X

10、在团队工作情景下,如果个人业绩难以被清晰地辨别出来,就可能产生社会懈怠现象。答案:√ 第二章测试 1、人的行为总是建立在自己的态度的基础上。 答案:X 2、人倾向于喜欢在愉悦时见到的人或物,不喜欢在难受时见到的人或物。 答案:√ 3、一般父母对最小的孩子关照更多,往往导致产生“百姓爱幺儿”的现象。 答案:√ 4、“越来之不易越珍惜”,心理学理论认同这种说法。 答案:√ 5、随着视频材料的增多,我们越来越不需要阅读文字了。 答案:X 6、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给别人洗脑是不可能的。 答案:X 7、洗脑的基本方法有: A、晓之以理 B、动之以情 C、导之以行 D、胡搅蛮缠 答案:ABC 8、人的判断和决策,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强烈影响。

小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

小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 只有具备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和同学的小学生,才能爱学习。爱也是一种学习动力,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很好地推动小学生学习。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善于与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小学时期就注意培养自己掌握一些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人际关系心理成熟标准 小学生不但生理上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成熟,而且小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也不同步。 在同样大的小学生当中,有的象幼儿一样幼稚、任性、无知,不能很好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而有的却象大人那样,善于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就多数小学生来说,总的情况还是处于心理上不成熟,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显得幼稚、无知的为多。 怎样衡量小学生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心理成熟的程度呢?不妨让他们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1.行为举止文雅吗?自己爱和认识的老师、长辈主动打招呼吗?在家里遇到来访者能彬彬有礼地接待吗?与人交谈时能做到言谈举止稳重且不说脏话吗? 2.待人真诚、坦率吗?能做到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吗?是不是不愿说假话?是不是感到心里藏不住话,有意见偏要说出来不可? 3.信任他人吗?是不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多数?是否相信“人心叵测”,“人言可畏”?一般来说,人在没有感情用事(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总是有良心的,你相信吗? 4.能宽容他人的过失吗?是否相信他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总是有他的原因?是否相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否认为和自己作对的人或有过失的人,只要认真改过,就应“既往不咎”? 5.能助人为乐吗?帮助他人后感到一种愉悦吗?能事事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吗?还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尔虞我诈”,和他人交往就是为了利用他人? 6.能折衷温和地处理冲突吗?能够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也不忽视他人的优点吗?还是看待他人时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在遇到争执或冲突时,能做到“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能看到好事情有坏的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六章 2社交技巧

社交技巧 第一节建立交往关系的技巧 一、善于观察别人 通过“口头语”推断 通过“笑式”推断 通过衣着色彩推断 通过体态姿势推断 通过“涂鸦”推断 通过“吃相”推断 二、展现自身魅力 加强心理修养 扩展兴趣爱好 提高社交能力 重视第一印象 三、创造交往机会 1.乐观对待人生 2.表现真实自我 3.扩大活动范围 4.留意观察他人 四、主动与人交往 1.学会对人微笑 2.注视对方眼晴 3.有意求助他人 4.增强自身信心 第二节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

一、诚以待人 1.关注对方的兴趣 2.倾听对方的谈话 3.称赞对方的长处 4.记挂对方的好处 二、严于律己 1.不要指责别人 2.不要隐瞒过失 3.不要以己度人 4.不要人云亦云 三、双向交流 1.经常互致问候 2.适当表达亲昵 3.主动暴露隐秘 4.保守对方秘密 四、共同维护 1.以真诚去播种 2.以热情去浇灌 3.以原则去培养 4.以谅解去护理 第三节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 一、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1.分歧阶段 2.收敛阶段 3.冷漠阶段 4.逃避阶段 5.终止阶段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按内容属性分类 1.生理因素 2.社会因素 3.心理因素 4.文化因素 (二)按主客观性 1.客观因素 年龄差别 社会制约 职业局限 阶层差异 2.主观因素 (1)认识分歧 (2)消极情感 (3)不良性格 三、人际关系调适原则 1.平等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事业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四、人际关系调适方法 1.感受性训练 2.角色扮演 3.人际沟通 沟通的主动性 沟通的注意水平

沟通信息的充分水平 心理自测 社交能力测量 下列各题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请按很符合、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评价,并分别在A、B、C、D上划勾。 1.我很容易交上新朋友ABCD 2.我在与陌生人谈话时,常不知如何开头。 ABCD 3.我交朋友常常由别人引见ABCD 4.我喜欢参加群体活动ABCD 5.我能很好地体会别人的心情ABCD 6.我常能准确猜出别人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ABCD 7.我不轻易评论别人。ABCD 8.好多人都不讨人喜欢。ABCD 9.初次打交道不应信任别人ABCD 10.人只应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友ABCD 11.我很容易同别人见面熟ABCD 12.在社交场合,我可以很投入地与大家快乐。 ABCD 13.一个人外出时,我常不知如何排解孤 独。ABCD 14.我不喜欢常有人打扰ABCD 15.我常忘记答应别人要做的事情ABCD 计分方法 1 2-3 4-7 8-10 11-1 2 13-15 A 4 1 4 1 4 1 B 3 2 3 2 3 2 C 2 3 2 3 2 3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1)

.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 一书。 2.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 和。 3.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和。 4.影响自我表现的主要因素有情景因素,和。 5.相应推论理论由和于1956年提出的。 6.贝姆于年提出了理论。 7.群体理论注重于群体施加于个人身上的压力,代表人物是和 等人。 8.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和。 9.相等理论属于的变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 的相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二种,即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共10分) 1.需要层次论属人际关系理论中的( )。 A.人际特质理论 B.人际激励理论 C.人际交往理论 D.期望理论 2.“睡眠者效应”是指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波动 3.教师期望导致学生行为的改变,这是印象形成中( )所致的结果。 A.晕轮效应 B.定型 C.新近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4.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 )。 A.外在原因 B.偶然环境 C.内在原因 D.情景因素 5.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中,最为愤怒存在于( )条件中。 A.肾上腺素—告知—愤怒 B.肾上腺素—忽略—愤怒 C.安慰剂—愤怒 D.肾上腺素—忽略—欣快 6.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结构中的( )成份。 A.认知 B.情感 C.评价 D.意志 7.智力较差,较多自卑感的人容易遵从,这是( )的观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_名词解释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 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 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我呈现也可称为 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 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 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 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 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 1、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各元素之间的 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3、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 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4、登门拜访: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 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5、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 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

《人际关系心理学》选择题 已看

《人际关系心理学》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 B、梅奥 C、莱维特 D、勒温 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B )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 )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1933 D、20世纪60年代 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 A、骊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 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 ) A、象征性交往理论 B、群体动力学 C、社会互动理论 D、公平理论 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 )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人类学 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 )。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 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 B )。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 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 ) A、冷漠阶段 B、疏远阶段 C、终止阶段 D、分离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 B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 B )。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 )。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 C )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 B、劳动型 C、活动型 D、学习型 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马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青少年道德发展和人际交往发展》教案 10心理 20101105996 魏洋指导老师:牡丹 第一讲 教学课题:青少年道德发展 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础理论; 2)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 3)了解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掌握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PPT《内心深处的震撼》。内容为一些“社会热点画面”,目的在于唤起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情感的泄露。(二)、复习: 提问:在学习幼儿、小学儿童道德发展时,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理论?(三)、故事导入 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开头,以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出属于青少年时期两个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道德观。 (四)讲授新课 1 学习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只选取其中重要理论):

2 1. 服从与惩罚定向 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二(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水平三(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 6. 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3)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对偶故事法”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中蕴含的“两难故事法”进行简单(案例)的讲解。 2 理解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提出其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外在的道德法则主观动机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特征 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主观价值 这与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 不足:低估了个体道德能力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第一章绪论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第四章行动与态度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 ×)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的关系。(√ )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究,(×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8、人在决策后会有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 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 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 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9 月第1 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 版。《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要求 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自学要求 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2、评价霍桑实验。 3、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