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六)学时分配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1)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学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地貌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4)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方法,室内研究方法。

(5)地貌学的学说主要有:W.Davis学说、W.Penck学说、C.L.King学说等。教学内容:

§1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1地貌学定义

1.定义:

2.概述

3.地貌与地形的差异

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

3.地貌的发展

4.分布

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2 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

2.1地貌的构成

1.要素

2.地貌的基本形态

2.2形态描述与测量

1.面积

2.高度与深度

3.垂直切割深度

4.地面坡度

5.水平的切割密度

2.3地貌年龄

1.地貌年龄

2.确定地貌年龄的方法

§3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1野外研究方法

1.地貌的形态研究

2.组成物质研究

3.形成条件研究

4.地貌过程研究

5.地貌成因分析

3.2室内研究

1.地形图分析

2.遥感分析

3.沉积物分析

4.模拟研究

5.年代分析

§4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

1.W.Davis学说

2.W.Penck学说

3.C.L.King学说

4.20世纪50-60年代部门地貌学的发展

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中国地文期学说

考核要求:

(1)掌握地貌学的含义及形成地貌的两个原因。

(2)熟悉地貌的构成要素。

(3)了解地貌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构造地貌

教学要点

(1)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地壳均衡的含义。

(2)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岩石圈与软流圈。

(3)大地构造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和大陆巨地貌。

(4)地质构造地貌的分类和具体类型: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单斜岩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教学内容:

§1 大陆与海洋

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1.陆壳与洋壳

2.地壳均衡

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

2.岩石圈与软流圈

3.板块边界和板块相对运动

4.板块运动速度与全球板块构造

§2 大地构造地貌

2.1海洋巨地貌

1.大洋中脊

2.大洋盆地

2.2大陆边缘巨地貌

1.沟、弧、盆地貌

2.安第斯山边缘

3.稳定大陆边缘

2.3大陆巨地貌

1.构造山系

2.大陆裂谷

3.构造高原与盆地、平原

4.构造运动的速率

§3 地质构造地貌

3.1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

1.构造高原与构造平原

2.方山与桌状台地

3.塔状地形

4.构造阶地(假阶地)

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

1.单面山和猪背脊

2.单斜地层地区的水系形式

3.3褶曲构造地貌

3.4断层构造地貌

1.断层垂直错动形成的构造地貌

2.断层水平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

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1.岩浆侵入形成的构造地貌

2.岩浆喷发形成的构造地貌

考核要求:

(1)掌握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掌握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地貌。(2)理解地壳均衡、岩石圈与软流圈的概念;

(3)了解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

教学要点:

(1)风化和风化作用的含义。

(2)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风化作用的阶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地质等。

(5)残积物、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的类型

1.1物理风化

1.御荷剥离作用

2.热力风化作用

3.冻融风化(冰劈作用)

4.盐风化作用

1.2化学风化

1.溶解作用

2.水化作用

3.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

1.3生物风化

1.生物物理风化

2.生物化学风化

§2风化阶段

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富钙阶段

2.富硅铝阶段

3.富铝阶段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1气候因素

3.2地形因素

3.3地质因素

§4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

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

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