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2008年10月,一条有关圆明园文物拍卖的新闻再次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国际艺术品拍卖

巨头佳士得公司宣布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拍品中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消息一经宣布,便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强烈关注和中国民众的愤怒。中国国家文物局对此作出明确表态:

一、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文物原属国人民不容剥夺的基本文化权利。鼠首和兔首铜像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劫掠的中国珍贵文物,应当归还中国。我们坚决反对拍卖鼠首和兔首铜像,并认

为这种拍卖行为将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也有违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公约的基本精神,希望佳士得公司等有关方面对此予以慎重考虑。

二、我们不赞成国内各博物馆购买因被盗窃、盗掘、劫掠等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以及借拍卖之机炒作、哄抬被劫掠文物价格的行为。我们主张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依法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同时,我们也欢迎和鼓励国内外友好人士或机构,通过捐赠、归还等方式促成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

三、我们积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失出境的文物相关原则的努力,并认为国际社会应当依据相关原则,进一步重视和加

快解决因战争原因被劫掠文物的返还问题。我们愿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相关的合作和探索,推动这一问题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09年1月16日,律师刘洋、牛宪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追索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诉讼律师志愿团”,敦促拍卖行取消拍卖并归还文物。

2月9日,律师团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一事进入法律程序。

2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慎重予以考虑。”

2月17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致函佳士得公司,明确要求撤拍有关文物,并希望有关当事人能够理解和

尊重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

2月19日,律师团委托旅法华裔律师任晓红及其合伙人代表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APACE)向巴黎大事法庭递交了诉状,紧急要求法庭中止佳士得公司对圆明园两件文物――免首、鼠首铜像的拍卖。

2月24日,巴黎大事法庭针对中国追索文物律师团提交的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禁拍令申请作出正式裁决,驳回原告关于要求停止拍卖,禁止拍卖的诉讼请求。

2月25日,佳士得拍卖如期举行,两个兽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落槌价被一电话买家买走。

3月2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拍下两尊兽首的神秘买家就是该基金会“国宝工程”的收藏顾问、厦门商人蔡铭超。

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远未结束,由此引发的对中国文物流失与追索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才刚刚开始……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基本情况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蕴藏。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百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散失毁坏难以计数。

“英法联军”对“万园之园”圆明园进行的野蛮掠夺

和焚烧;“八国联军”在北京对皇室珍宝的疯狂劫掠;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打着“文化考察”“地理探险”的幌子,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石窟、壁画和古文化遗址进行的肆意盗窃和非法挖掘,加之敌寇劫掠,战火损毁、奸商盗运,使中华文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又携大量珍贵的宫廷藏品北上,途中的变卖加上在伪满皇宫中被士兵哄

抢致使1200余件宫廷文物精品绝大部分流失海外。

1928年,清东陵陵寝被军阀孙殿英率部野蛮盗掘,墓中所聚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购买军火而散佚异域他乡。

日军侵华战争给我国的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浩劫。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是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失踪。据1945年11月建立的“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的不

完全统计,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仅从中国掠走的文物至少有3,607,074件又1,870箱,绝大多数至今没有归还。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规法令,逐步建立起一套以文物部门为主,公安、海关、工商等多部门联合的文物安全保卫和流通秩序维护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结束了我国

文物大量流失的历史。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牟取暴利而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盗窃文物,非法交易并将其走私海外的犯罪行为,对我国的文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造成了新一轮的文物非法流失。

国际社会的努力和成绩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被非法转移的文物应该尽可能地归还给原产国。因为文物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历史的见证。更重要的是,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复制和替代的资源。所以,国际社会作出许多努力,来遏制和打击对文物的盗窃,非法挖掘和贩运以及任何形式的破坏,积极促进被非法转移的文物返还给原产国以及原所有人。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为了避免对被占领土造成更严

重的财产毁坏,1943年,同盟国在伦敦发布了《反对在被占领土从事掠夺行为的宣言》。该宣言宣布:一切被占领土上财产的转移、交易行为均属无效,不管这种转移或交易采取公开掠夺还是合法的形式,即便它们被赋予“自愿”的形式也是无效的。中国作为同盟国成员签署了该宣言,也就是说,中国保留战后追究战争期间的任何被掠夺、转移财产,包括掠夺、转移文物的行为的权利。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认识到文物在战争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决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文物免受战争的威胁,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该公约第4条及其议定书都禁止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对另一缔约国文化财产的盗窃、盗用、掠夺和任何形式的破坏行为。此外,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

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都明确要求缔约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禁止和防止进口从他国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防止其所有权的非法转让,并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和归还此类文化财产。为了弥补上述公约无追溯力的缺陷,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又积极倡导提出了二战文物返还等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建议,虽然它们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为国与国之间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提供了指导意见,成为今后文物返还领域国际法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促进和文物流失受害国的不懈追求下,有关国家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磋商,并取得一些进展。例如,1996年,德国和俄罗斯政府在经历了多年谈判后达成了一项双边文化合作协定,以促进二战期间从对方领土上获得

的文物归还给对方。俄罗斯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经过艰难抉择,最终于2003年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归还二战结束前作为战利品从德国运回苏联的艺术品。2005年,意大利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墨索里尼掠走的阿克苏姆方尖碑归还给了埃塞俄比亚。

当前我国促进非法流失

海外文物返还的基本情况

文物流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悲剧。特别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除具备常规意义上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之外,还因为它们与民族的盛衰荣辱的密切关联而格外牵动人们的情感。

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即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殉《伯远帖》;数

十年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面向社会及海外征集了大量铜器、瓷器、金银器等文物珍品。1998年上海图书馆斥资450万美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回了早年流散在海外的《翁氏藏书》;2002年起,国家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支

持国家文物局征集境内外特别是境外具有重大价值的、急需由国家收藏的早年流失文物。例如,当年国家就斥资2999万元购回了早年流失到日本的米芾《研山铭》。通过国家专项征集的方式,2006年4月,流失海外近百年的中国青铜瑰宝“子龙鼎”也终于回归祖国

怀抱。大部分专项征集的流失文物已经进入博物馆充实馆藏,并进行了重点展示。

为了保护文物,打击非法贩运,我国积极寻求在文物返还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响应并加入了上述国际公约。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框架

下,我国与秘鲁、意大利、印度、菲律宾等国签署了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边协定。依据国际公约,通过法律、外交等多种手段,在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协作下,一大批被走私出境的流失文物相继成功返还我国。如1988年11月,中国有关方面发现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东周青铜敦系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的证明资料向美方索回,1998年6月末,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从美国追索回了河南巩义宋永泰陵前的客使头像;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从英国一次索回3000多件(套)走私文物,这是首次以法律武器为主、辅以外交等手段与国际走私团伙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2000年,当获悉在美国佳士得拍卖行将要上拍我国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被盗浮雕之后,国家文物局会同河北省文物局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大量的取证调查工作,从而通过

外交手段和法律途径成功地将被盗文物追索回国。

近几年,中国民间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表现了较大的关注。随着中国拍卖业的迅速崛起,很多流失在海外的艺术珍品开始纷纷回到国内的拍卖场中。此外,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捐赠返还义举也促成了一大批文物回归祖国。例如,全国政协常委、港澳知名爱国人士何鸿?鱿壬?2007年将其购得的流失海外珍贵文物圆明园海晏堂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促进流失文物回归依旧任重道远

虽然在国内国际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物回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仍面临很多难以逾越的困境:

首先,日益疯狂的文物走私活动使得文物回流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1983年至1999年,全国共发生馆藏文物失窃案750余次,被

盗文物7400余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均为走私海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田野石刻和寺庙文物又成为走私分子窥视的重要对象。1997年5月,天津海关一次性截获包括石狮、石马等大型石刻文物33件。至于田野地下文物盗掘现象更为触目惊心,重庆海关缉私局出台的调研报告――《三峡库区文物走私现状及其应对策略》中提到,1995-2005年,重庆海关共查获走私文物192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0件。三峡库区文物贩子将文物非法出土后,先运输到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和甘肃这几个内陆文物集散地,再从这些地方通过铁路运往广州、深圳、福建等地,最后经过海路和航空货运抵达香港和台湾地区,然后流向韩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有的已经形成集收、购、运、销一条龙的文物走私团伙,货一到手,立刻通过该市或者宜昌转运到广东再出境,

仅需几天时间。尽管我国政府在打击文物走私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由于文物盗窃案件证据收集困难、量刑定罪较轻,犯罪分子在进行违法活动时更加肆无忌惮。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电视与平面媒体开播大量充斥铜臭味道的鉴宝栏目,媚俗表演,将很多普通民众歪曲吸引至以收藏文物进行资本炒作的角度,对文物盗掘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文物价格在海内外市场相差迥异,一般瓷器、陶器和金属器皿倒卖到广州可以翻几倍,出境后又可以翻几倍甚至上百倍,巨额利润足以令走私分子铤而走险、猖獗作案,并将这些文物最终走私至海外市场。

笫二,有关流失文物追索的国际公约,在实际操作中又面临诸多问题。为打击劫掠和走私文物现象,保护文化遗产,便于受损国成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国际社会和各国际组织先后签订了《关于在武装冲突

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三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也专门制定了针对“考古和历史文物”的第149条法规。然而,与各国流失文物总量相比,依据公约成功追索的文物实在微不足道。比如,海牙公约及其议定书明确对武装冲突中破坏文物的行为提出了约束条款,但五十年来,发生在阿富汗、前南斯拉夫、柬埔寨、伊拉克等地区的武装冲突,还是使当地的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和盗运,而1970年公约通过至今的近四十多

年中,世界范围内文物被盗及非法出口数量也是不降反升。其原因就在于目前所构建的国际法律制度缺乏溯及力和约束力。比如,海牙公约及其议定书和1970年公约中均没有明确规定有无溯及力的条款,依国际

法原则与惯例,通常认为该两项公约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文物劫掠和非法出口没有溯及力。1995年公约虽有所补充,但却又同时明确公约被盗文物的返还只适用于公约对请求返还被盗文物的国家生效后从该国盗走的文物或位于某一公约已生效的缔约国境内的文物,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只适用于公约已在请求归还

的国家和被请求国家均生效后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此外,公约的有效约束力也非常有限。目前,虽然公约缔约国以中国、埃及等为代表的文物出口国为主体,而文物进口国中仅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加入该公约。英国、德国、北欧国家和日本等主要文物进口国的“缺席”,使缔约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公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49条则只是简单规定了“在‘区域’内发现的一切考古和历史文物,应为

全人类的利益予以保存或处置,但应特别顾及来源国,或文化上的发源国,或历史和考古上的来源国的优先权利”这样一条无任何可操作性的法规。由于在国际法层面没有有效的强制和监督机制让这些国家自动接受有关公约的约束,承担归还文物的义务,因此这些国家的走私文物持有者更加有恃无恐。2002年12月,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官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公开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流失文物的原产地国家,继续制造文物回流的国际壁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95年提出一项原则: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中国政府也Tq996年签署《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对

公约的实施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的权利。但由于各国对该原则态度尚不一致,实践中缺乏长期重复的行为。因此,藉由现行国际公约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在没有赋予其溯及力的现实情况下,极大部分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我国还有相当部分文物的流失是在清末民初无相关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以名为买卖,实以无偿或极低价贩运海外的。此类文物的追索,既无法依靠上述国际公约实现,又没有相关的国际法原则的约束,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鉴于国际法存在的执行难问题,曾有人提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依据,对那些买卖文物“赃物”的单位和个人给以惩戒。但是,按照法律不诉及既往的原则,1979年才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大量解放前流失海外的文物追索无任何溯及力。

第三,以资本回购的形式回购流失文物的力。法

值得商椎。近年来,民间资本渐渐涉足海外流失文物回购,如2000年春,中国保利集团出资购回遭英法联军劫掠的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铜像。2007年秋,何鸿?鱿壬?斥6910万港币,将圆明园马首铜像购回,无偿捐赠给国家。而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媒体甚至地方政府部门也将这些买卖行为视为“爱国”行为。

回购海外流失文物的案例引发了全国关注,也引来许多专家的忧虑。由于圆明园生肖铜像文物世间独有,不像其他文物可通过横向比较作出真伪判断,即使再有经验的文物专家也很难判断出真假。其实,圆明园兽首文物已经失踪多年,但在近年来随着价格的逐步高升,兽面文物一个个蹦进公众视野。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同为圆明园海晏堂御制十二生肖铜像里的一个组成元素,从2000年见诸人们视野的7件兽首铜像文物,其价格总体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专家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 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今的教育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反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我们相信, 只要理性地思考, 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从古至今, 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有关, 也与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关。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腐败问题严重;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中国人科学素质缺乏,迷信,盲从,没有明确的精神支柱,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心理焦躁等。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教育问题体现了社会问题,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有哪些 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相当复杂,剪不断,理还乱,但只有厘清问题理出头绪,才能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么.当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从宏观角度看: 首先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 其次有限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三教育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四宏观的教育决策有随意化的倾向导致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就幼儿教育而言,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从事的活动本应是“游戏” 而非“学习” ,对幼儿而言,培养良好的体质,发展健全的心智与塑造完善的人格,才是幼儿教育的使命。认知潜能的过度开发造成儿童智力过早成熟与定型: 情感与意志品质的被忽视. 导致其心智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仅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化,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就基础教育而言,首先,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不和谐音; 其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仍任重道远: 第三.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办学质量来看,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 就职业教育而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教育的步伐才能坚实稳健.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相对葵缩,这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低素质和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国产业优化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高等教育而言,近年来“大众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学学院如花开” ,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如预想的那样带来效益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oc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法律教育开始于大学阶段,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专科都设有法律类的专业,当然所谓正规的法律教育应该是在本科院校里进行的。在本科阶段,采取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堂下听课的这种板书式教学,属于一种“通识性”与“基础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外,毕竟学生是初涉法律领域,懂得的仅仅是一些杂乱的法律意识与心理,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训练的法律思维和一定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如果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法律教育进入研究生之后,还是依然如此哪就有点问题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在其《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一文中谈到:一般来说,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完成法律的“通识”教育或 “共性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从“知识”走向“能力”,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法律的“专业教育”或个性养成,个人“学风”、“文风”初显。接着作者指出: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虽然进入硕士生行列,但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是要给学生开列书单,满足于课堂上听课获得的知识,很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笔记,更不动手写文章。其实这种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有我们国家现存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连连下降以及毕业生收入的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生, 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前途尤为关注。今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 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报告介绍,2008 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就业率最差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更是将近几年的这种关注引向深入,从某种程序上讲,如果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低,还可以从专业理论性强方面寻找理由的话,哪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法律类专业,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大潮下,需求量必定大增,应该不至于此。 在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是以扩招为总体趋势的,法律类专业更是如此,于是乎在经过了近几年短短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法律类专业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甚至倒数第一。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法律类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村的,不能是就业率论英雄,但如今的事实是在我国所谓的“社会精英”在经过了专门教育出了校门后,连工作都没有着落、成了问题,精英更是谈不上。于是法律专业就业的话题也就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容否认的是法律类专业的招生是很热的,但就业却十分不理想,这种热招生冷就业的局面,以致于在2006 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曾说过,中国法学教育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总体定位不清,法学教育到底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个定位没有弄清;第二,法学教育到底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个目标没有弄清;第三,法学教育现在的低起点与法律职业高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样克服这个矛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来解决;第四,法学教育到底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含混不清。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二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就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普遍而言,在任何职业群体中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的法律类专业来说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都是缺乏或不足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一而足,笔者试图将近几年,社会学者、专家教授等关于我国法律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收入下降的几大原因予以总结并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我个人的看法,以期能够对我们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高校对于法律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我国法律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缺乏 据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我们国家大学法律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大的缺憾是:教学过程以及课下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上的唯一,而这种唯一性决定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些特殊之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个人的特

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现状和反思 2008年10月,一条有关圆明园文物拍卖的新闻再次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国际艺术品拍卖 巨头佳士得公司宣布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拍品中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消息一经宣布,便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强烈关注和中国民众的愤怒。中国国家文物局对此作出明确表态: 一、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文物原属国人民不容剥夺的基本文化权利。鼠首和兔首铜像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劫掠的中国珍贵文物,应当归还中国。我们坚决反对拍卖鼠首和兔首铜像,并认

为这种拍卖行为将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也有违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公约的基本精神,希望佳士得公司等有关方面对此予以慎重考虑。 二、我们不赞成国内各博物馆购买因被盗窃、盗掘、劫掠等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以及借拍卖之机炒作、哄抬被劫掠文物价格的行为。我们主张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依法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同时,我们也欢迎和鼓励国内外友好人士或机构,通过捐赠、归还等方式促成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 三、我们积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失出境的文物相关原则的努力,并认为国际社会应当依据相关原则,进一步重视和加

快解决因战争原因被劫掠文物的返还问题。我们愿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相关的合作和探索,推动这一问题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09年1月16日,律师刘洋、牛宪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追索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诉讼律师志愿团”,敦促拍卖行取消拍卖并归还文物。 2月9日,律师团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一事进入法律程序。 2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慎重予以考虑。” 2月17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致函佳士得公司,明确要求撤拍有关文物,并希望有关当事人能够理解和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就是社会资源与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与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就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

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与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就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就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就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与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与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

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现状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745872.html, 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现状浅析 作者:杜文姬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受教育水平的现状,进一步根据不同年份的截面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受教育水平的发展状况及城乡差异。同时依托上述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五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水平城乡差异问题对策 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迅速掌握先进技能、把握发展机遇,从而达到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此外,教育事业还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可用人才的重任。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的提出,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这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不断摸索和调整,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从而以此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技术路径方面则主要是通过中考、高考等国家级考核制度的层层选拔,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以此实现教育制度预期的目标[1]。 一、受教育水平现状 随着全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当中文盲率降低至4.99%,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达到27.84%,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口占比为 67.17%。其中,东部地区文盲率为4.05%,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为30.95%,小学初中 受教育水平占比为65%;中部地区文盲率为4.82%,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为27.07%, 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占比为68.11%;西部地区文盲率为6.80%,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 为23.19%,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占比为70.01%(表1)。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较高,且文盲率最低,中部地区文盲率和受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与全国值相比变化不大,而西部地区虽然受义务教育水平占比最高,但文盲率和高等教育占比与全国值相差甚大,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十分被动①。

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现状

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张建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然而,由于现有文化管理体制的束缚,长期来在计划经济思维习惯的影响下,相当一批有话语权的文博界专家及其管理者,他们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与时俱进,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不深入研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古纸堆里打转转,有的热衷于在电视上亮相,用陈旧观念、陈旧信息、陈旧思维方法对待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新形势、新情况,传播错误理念、错误观点、错误判断,下意识地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有利地位维护本利益群体的既得利益,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伤害。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到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国家声誉、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后劲,以及国家在7000万收藏爱好者心目中的威望。 在这样一件涉及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重大事件面前,全国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酷爱中华文化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了悍卫祖国文化尊严,为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也为了恢复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与错误舆论、错误言行作了不懈地斗争,

己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一、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证明,中华民族运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的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研究性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了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民俗、资源、生产力等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被保护,继续破坏、流失的事件比比皆是,请看事实: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中国文物在全世界各国有1700万件,仅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统计,有中国文物164万件。《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清末民初流失海外文物有1000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中国文物历经三次流失高潮,第一次,清末民初;第二次,日本侵华期间;第三次,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走私潮,以港澳为跳板,从内地到欧美形成走私链。有人透露“敦煌学”失传一事,由于晚清政府无力管,让王道士之流当废纸卖,现在研究“敦煌学”要到俄罗斯等国去考察的悲剧。近日(09年10月)温总理考察敦煌,表态绝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据网友提供,美国透露近20年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有230万件。有人估计近几年流向海外文物超过800万件,以工艺品名义用集装箱运。仅07年11月1日,杭州、大连、天津、深圳联合抽查一天,只检5%货物,就查出走私文物15500件。如海外华人李某提供的实物照片证明,已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元代金器青龙、白虎等4件文物,现己流向美国。据记载,64年保定窖藏出士的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珍珠盖罐在东南亚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分析如下: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济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我将我所认为的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汇总如下: 1、针对高考现状: (1)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的质量下降,人们对大学有点失望 (2)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3)有些人认为上大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不合算 (4)花四年时间上大学不如提前学得一技之长更有效。 2、针对小学等基础教育现状: (1)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弱,而学习负担沉重很容易使他们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2)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小学生压力。 (3)存在认为学习成绩高就行了,有了学习成绩就有了一切的错误认识。 (4)学校单纯为了更高的升学率而加大对学生的课内知识重视,只顾眼前学校利益,而不管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上原因只能称为直接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上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一下方面: 1、传统的高考模式使中国教育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屏障 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喊着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因为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高考这根魔棒仍然迫使中小学校紧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这就导致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以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停留在嘴上,没有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就因为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丝毫改进。 2、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纵观我国20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 这个认知不足,指的既是校方也有学生本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于是在部分学校及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思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时之需。因此,对心理学不加重视,甚至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混淆,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导致心理学形如虚设,成为了形式主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正是由于一中所提到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校方在招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时,也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同时,我国劳动部门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时,考核与国外相比也极为简单轻松,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

响,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数是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这样测量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往往难以消除。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 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还是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过少表明了我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的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开设了“心理咨询师”等的职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师资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质量很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一、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育要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宣传力度,让校方、家长均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审核和考查,完善学校招聘审核制度,切忌鱼目混珠。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 四、发展本国心理测量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于西方,生成完全适合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心理测量体系,从而尽量避免了测量结果的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出现问题的思考调研报告

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出现问题的思考调研报告 摘要: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曾提出“中国大学如今的发展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大学在传统意义上是教育的最终阶段,十分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现阶段教育局也提出最符合莘莘学子的教育方向: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状并不乐观,教育中课程价值不断流失,内在精神文明不断萎缩,人文素质教育被抛诸脑后……在一个精神文明相对高度进步的时代,面对千万精神,思想逐渐“野蛮化”的祖国接班人,大学素质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分析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改善中国文明建设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广大师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下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现状和教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方向等问题。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部分在校师生做了调查,男女比例不一。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下取部分题目统计进行分析 题目1.对于大学生逃课问题,你的看法是? A.坚决杜绝,大学生应该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

B.大学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 C.重要的专业课去上,感觉不重要的就算了 D.无所谓,反正这种现象很普遍 A B C D 31.5% 38.1% 26.1% 4.34% 题目2.根据老师的授课方式及自我学习能力,你对大学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 A.理解并运用的很好 B.能够跟上老师的进度 C.一知半解 D.完全不理解 A B C D 10.9% 27.2% 52.2% 9.78% 题目3.针对钱学森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你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 A.灌输式教育,缺乏创新性 B.片面的科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C.教育管理体制的官僚化 D.其他 A B C D 58.3% 6.71% 25.0% 0 题目四.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有? A.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高校的发展趋势教育资料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高校的发展趋势 社会要进步, 教育是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息息相关, 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的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仍有所欠缺, 教育观念也尚不完善, 教育中呈现的问题更是接踵而至。因此, 我想谈谈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处于这种教育坏境、教育模式下, 我们应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去适应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一元化 中国教育历来有个通病, 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 在学校仅看成绩, 对其他方面的发展视而不见。在一元化的视角下, 如果仅以“成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 这个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从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起, 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兵――这可以叫做百年中国“教育救国梦”。这个梦, 我们今天仍然在做着。到了20世纪80 年代,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叫做“片面追求升学

率” ;到了90年代,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原来搞的是一元化的“应试教育” 。 也正是这种一元化的教育体制, 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其他 方还 会被家长、,他们很多其他能力不仅得不到认可, 面的全 面发展. 老师看成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如此种种,对中国孩子的身体和 心理的发展都是赤裸裸的剥削和活生生的压制。 (二)中国教育的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变成教育部门的摇钱树。为什么要在如此大好的教育形势下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最近几年,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免交学费,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但这对很多农村家庭也不过是凤毛麟角。 可以这样说, 教育的产业化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良好政策并不矛盾。中国教育制度虽不灵活, 但收费的手段却很高明,学校能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变成摇钱树。从幼儿园开始, 一直摇到大学、研究生, 摇得学生没商量。 古时十年寒窗苦读,而今两倍有余。20多年的求学之路, 对学生是一种煎熬,对家庭同样是沉甸甸的剥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可到最后,仍是负债累累。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

提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名河南省的高考考生,我们经历了很大的委屈和压力,才考上大学,其中,只有很少的人能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河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面临这样的问题,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要少的多,教育资源少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就会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不会像发达地区的学生那样知识面广、眼界开阔。与之相反地是很多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比欠发达地区要多得多,到最后发达地区的孩子接受再教育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欠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进而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其他差异,那些发达地区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后,很少会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他们都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工作,欠发达地区孩子完成学业后背负着各种希望想要摆脱贫穷的命运,于是也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这就成为了导致现在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些客观的因素无疑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这一与我们的新课改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八十年代的新课改是分试点进行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实验推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稳扎稳打的发现新课改中出现的不合适问题,并加以处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各地的教育层次不平衡,最后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教育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但是现在我国的教育却充满着功利化的色彩。包括我们的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一种想要培养出能为国家做事的人的目的,是带着浓重的功利化色彩的,我们一切都讲实用,讲经济,怎样能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国教育为什么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什么状况,学前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比较合格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基本都是在民办的幼托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小孩儿上一个好的小学,而非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引导和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孩子还是在接受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老师依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很重,现在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很多地方掀起了国学热,让小孩儿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这些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中却变成了孩子们的负担,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记住那些经典,就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每天布置的作业里必然有这些经典的抄写或默写任务。这就像是本来很好的饭菜,你偏硬塞给孩子,强拗的瓜不甜,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们反感那些经典。小学生学国学的例子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功利化的思想,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可以接受很多生源,获得国家的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中国于07年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晚了几百年啊),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应该是教育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此时的教育尽管存在着等级差异,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动荡,群雄逐鹿,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在这时产生。而诸子百家中每一家都开始广收门徒,其中最著名的孔子的弟子竟多达3000多人,此时的教育已经很正规化了,许多大家都提出了自家的教育主张,如儒家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法家的“以法为教”等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兴办学校,优而则仕,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甚至于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如此。隋唐推行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这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是选士用人制度和教育史的巨大进步。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对于高考弊端我不想多说,因为人们对这个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