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

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
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

第十一章林分改造

第一节林分改造的意义和对象

一、林分改造的意义

林分改造即对低价值的林分进行改造

低价值林分——密度小、经济价值低劣或患有严重病虫害,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

低价值人工林:南方:杉木、马尾松等。

北方:杨树、榆树、水曲柳。

(未老先衰)即:“小老头林”或“小老树”

杉木:中心产区的边缘地带,“小老头“林占总面积的30%

杨树:成林面积的38.1%是“小老头”林

南方:马、(常绿或落叶)栎类,次生林占很大的比重

可见,低价值林分改造已成为中国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林分改造——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

量优质木材和其它多种产品,并能发挥多种有益效能的优良林

分。

二、林分改造的对象与要求

1、灌丛→改乔林

有特种经营目的,如做养蚕的柞树丛和用做编织的柳丛,采果用的沙棘的灌丛不须改造

2、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地――改密林

造林保存率低;

放牧破坏的幼林;

多次采伐后留下的近熟、成熟残林

3、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改实生林

杉木:多代萌生形成林分,生长衰退,甚至枯死。

4、“小老头”人工林――适地适树,变低产林为高产林

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

植株矮小、树干弯曲、萌条丛生、无明显主干——枯梢

未老先衰症状

5、生产力过低的林分――适地适树,变低产林为高产林

混交不当,生境不适等使林分生产量太低

6、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

火灾、风灾、雪害、病虫害

7、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无法通过抚育采伐来调整组成(缺目的树种)改低价值树种为高价值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8、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

在林下缺少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确定林分改造对策,还得考虑经济条件。

第二节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

一、低价值人工林形成的原因

低价值人工林——生长非常缓慢,生长势极衰弱的未老先衰的“小老头”林。

产生的原因:

1、树种选择不当

违背了造林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我省的许多杉木人工林、低产林就是由此而生成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没有满足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的要求

杉木:喜肥、喜湿、怕旱、怕瘠

2、整地粗放、栽植不当

①精心整地是改善幼林生长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草与杉木严重争夺养分、水分和生存空间,大大影响杉木的生长

②栽植过浅、培土不够、覆土不实,降低保存率,成活率不高,形成疏林不匀的稀疏林

3、造林后未及时抚育

密度过大,营养面积与生长空间就不能满足幼树的需要。

——林木生长不良,易遭病虫和其它灾害,保存率低。

4、种苗质量低劣

二、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措施

针对其生产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

1、更换树种

对树种选择不当而形成的低产林,因树种生态学特性和林地立地条件不适应,只有更换树种重新造林才能解决问题。

2、深翻抚育

对因缺乏管理而形成的低产林,可采用深翻林地,疏松土壤,以促进根系的生长,有条件的可结合深翻施肥。

3、抚育间伐

对密度过大,没有及时间伐的低产林,可采用强度间伐,间伐后深翻林地。

4、平茬复壮

树种具有较强萌芽能力的低产林,通过平茬,让其萌芽更新,次年在萌条木质化之间定株,培土护根。

杉木幼林受破坏而变成枝多、早熟、树干弯曲、或无明显主干,平茬后萌芽更新,次年在萌条木质化之间定株、培土。

第三节次生林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概念

“次生林”这个词是随着人们对森林研究的不断深入,森林经营工作的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次生林是森林的一大类型。

世界上的森林按其生成的方式可分为:

天然林(原始林、次生林)

人工林

原始林:从原始裸地上产生并经过一系列的植物群落演替而形成的森林。

次生林:在次生裸地上发生并形成的森林群落。是在原始林受到人为的(采伐、放牧、垦殖)或自然的(大火、风倒、病虫害)因素的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

注:次生林也有在人工林破坏后的迹地上产生。例:杉木人工林砍伐后经萌生形成的新林也是次生林。次生林是在原有森林经过自然或人工林的各种因素破坏后自然形成的一代新林。

需要特别指出,人们容易对次生林的“次”字产生误解,把森林的发生与森林的质量混为一谈,认为次生林就是劣质低产林,这需要澄清。这里“次生”是再生之意,次生林是再生林,并不能说明次生林是质量低劣的森林。在次生林中确实有些类型是劣质低产的,它们与原始林相比,树种的经济价值较低,木材产量较少,可是许多次生林是优质高产的(材质生长速度比原始林好、快,甚而比人工林也长的快)。

例如,我国南方马尾松林、云南桕林、北方的油松林、落叶松林。

所以我们在理解次生林的概念时应将发生学上的分类与经营方面的价值区别开来。

二、次生林经营的意义

我国的次生分布广面积大,除边远地区的原始林可以说凡是交通方便,靠近农牧区的森林都是天然次生林。目前我国次生林的面积约占森林面积的46.2%(约1/2),占蓄积量23.3%(约1/4)。

我省次生林面积约占90%,主要的次生林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楠木、丝栗栲、木荷、樟树等。

次生林树种繁多,生长速度快,培育期短,能够提供多种多样材种,以满足国民经济多方面的需要,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护农田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我省来说,次生林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维护我省森林环境和生态环境,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次生林的特点

为了认识次生林,对次生林进行全面而合理的利用,就需要了解次生林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树种组成较单一

由于次生林是在原始林破坏后形成的生态条件恶化的裸地上发生的。而次生裸地的环境条件只适宜于少数树种生长。所以次生林的树种组成较单一,尤其在初始化阶段,常为单优结构。

①喜光中性树种在原始林破坏前居于中上层或生长在较开阔的山地河岸,所以在原始林破坏的迹地环境能大量结实飞子成林,不怕日灼、霜害,形成森林。

②伴生种有较好的萌芽、根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萌蘖条形成次生林。

(二)年龄较小,年龄结构变动大

1、由于次生林是在原始林遭受破坏后产生的或者是在年龄较大的次生林砍伐后重新形成的,因而多数次生林的年龄较小。我国现有的次生林多是在解放后经过封山育林、抚育、改造或主伐后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幼林较多。

杨、桦、栎类次生林在解放后有的进行过多次采伐,因而林龄普遍较小。

2、林分的年龄结构相差甚大

在撩荒地,火烧迹地或皆伐迹地上发生未遭破坏的初始林多为同龄林,如在火烧迹地上发生的落叶松林,马尾松林。

经过反复破坏(单株或群状砍伐过)的次生林则为异龄林。

(三)起源多为无性繁殖

因为组成次生林的树种,如栎属、杨属、柳属,如一些硬阔,具很强的萌芽力,人为的多次破坏加速了这一特点的发展。

越是交通方便之处,靠近居民点的地段,林分中萌生比重愈大;

越是偏远,破坏越轻,萌生的比重愈小。

破坏次数越多,林分年龄越小,则萌生者越多。

从浅山到深山次生年龄越大,萌生的比重越小。

(四)林分不稳定

次生林→次生裸地←先锋树种(喜光)幼苗、幼树

↘森林环境←耐阴针、阔叶林→形成针、阔混交

林分→反复破坏形成

灌丛、草地次生林处于不稳定状态。现在所见的某一林分只是演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由阳性树种组成的次生林,稳定性最小,

由中……………………………………………居中

由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最大

但由云南松、马尾松、落叶松等能反映地带气候与土壤的树种构成的林分,则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五)生长迅速,衰退较早

因为组成次生林的树种大部分都是速生、萌芽起源。

因此林木生长迅速生长率较大,但衰退较早,寿命也短。

(六)林木分布不均,层次结构简单

由于原始林破坏的原因,时间以及破坏的程度不同,使形成次生林群落内部及群落之间常常出现林木分布不均状况。

单株散生:林木单株生长,星散分布,多出现在有实生的植株林分中。

(由于下种的偶然性与环境条件不一样而产生的)簇式或群团状分布:筏根萌芽或根系萌孽所形成的母树四周产生萌孽条可多达三、四十棵到一百棵,形成团状

栎类:一个伐桩上产生的萌芽条可达十几根,形成一簇

第四节次生林的分类与经营方针

一、次生林的分类

为了认识不同林分所具有的特性(如森林结构,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等),

并对不同的林分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实现集约经营、提高林分总生长量的目的,需要对次生林进行分类。

目前我过林学界对次生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意见与不同的划分方法,归纳起来有:1、按次生林的自然类型划分:

根据优势树种来划分。

优势树种——对群落起支配作用,能确切表现森林的演替阶段和人为作用的大

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环境质量,且是经营森林的主要对象。

杉木林、马尾松林、山杨林、栲树林、苦槠林等依优势树种的林学特性采取

相应的措施。

次生林由于人为的破坏,同一优势树种可能占有很不相同的立地条件类型,因

而生产力相差很大,要求管理措施很不相同。为此,优势树种为经营的主要

对象

立地条件:直接影响林木生长生活和经营活动的开展

2、按次生林的经营类型划分:

——根据林分的主要特征:树种组成、树龄、郁闭度、密度、培育目的、卫生状况等,结合拟采取的经营措施划分。

可直接了解某一具体林分采用何种经营措施。

如: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封育型、封禁型

划分的经营类型是不稳定的。

3、按经济类型划分

根据林分的经济价值的高低,进行集约经营还是粗放管理进行归类。

难以反映林分的自然特性与培育措施的不同,故不可单独采用,只能与前两类结合应

用。

经验说明:

自然类型、经营类型结合起来划分,既能反映林分的主要特点,又能体现不同的培育方向,生产人员便于掌握

为此,划分几个大的经营类型:

①主伐更新型:又可称利用型,对零星分散的老熟次生林及时砍伐利用,同时做好更新工

作。

②抚育型:密度、郁闭度大,组成合乎经营要求的幼、中龄林。可通过抚育采伐及整形、

修枝等措施,留优去劣,提高林木的质量和数量。

③改造型:郁闭度小、非目的树种占优势、无培育前途的林分。

④抚育采伐结合改造型:树种组成复杂,通过抚育采伐除去低劣和生产力不高的树种,引

进目的树种。

⑤保护型:又称封育型,有一定优良林木,但郁闭度、密度不够抚育采伐标准的中、幼、

近熟林,或处于山脊、陡坡生产力低、有重要防护作用的林分。

二、次生林的经营方针

“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了搞好经营管理的工作,必须搞好调查规划。

二是在经营技术措施上要根据林分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宜的措施。

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追求眼前利益把抚育改造工作作为变相“拿木头”。二是缺乏经营观念不敢对次生林进行必要的抚育改造。

第五节次生林的经营措施

一、确定经营措施的因素

对于一个具体的林地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措施,决定于很多因素。

1、土地的类型

有林地可以抚育间伐或采伐利用

疏林地和灌木林应进行改造。

2、树种组成

目的树种占优势时(50%以上)进行封育或抚育间伐,原则要进行改造。

3、林分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林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林木可利用的程度都不相同。

幼、壮龄进行抚育间伐,成过熟林则采伐利用。

4、林分郁闭度

反映林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空间的利用程度。

郁闭度大的可以抚育间伐。

郁闭度小低的应进行改造或封育。

5、坡度

是实施这些措施的重要因素

陡险的林地(大于36%者)一般应进行封禁。

6、病虫害情况

不是主要因素,病虫害严重的林分应采伐利用,改造

确定经营措施,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着重考虑两个因素。

二、经营措施

(一)成熟林主伐利用

对于成熟的次生林应及时采伐,即生产部分木材,又能加快迹地更新恢复森林。

(1)小面积皆伐

控制皆伐面积指标,不超过5hm2,可视林分分布状况采用带状或块状皆伐,这样既不会使环境条件恶化而造成逆行演替,有助于森林恢复。

块状皆时,保持一定距离,待改造更新植幼林开始郁闭时再改造保留区,山地中不同坡向坡位分布不同类型的次生林。

(二)经营择伐

对针阔混交林,保留经济价值高,生长势好,有培育前途的树种与植株,林冠下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三)密度大的幼、中龄林进行抚育间伐

对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其技术要素的确定与人工林的间伐相似。

1.由于次生林中萌生的乔、灌木较多,早期生长快,草本较旺盛,因而透伐应及早进行。

疏伐时应以综合疏伐为主。

2.由于次生林常混有多个树种,组成抚育非常重要。

3.次生林比人工林密集,丛状生长,团状分布,强度应大些。

4.将抚育与改造结合起来。采伐非目的树种,对疏开的林冠下及林中的空地,用珍贵树种或针叶树补植。

三、林分改造

低价值次生林—-在次生林中,一些林地的郁闭度很小(不到0.3)林木分布不均、优势树种的经济价值低,林木生长量低,成材率低,林分有严重的病虫害,这样一

些没培育前途的林分。

次生林改造—指改变次生林低劣林分的综合技术、措施。

其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结构,增大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经济价值和林地利用率。

(一)林分改造的技术措施

1.全面改造

用于非目的树种占优势而无培育前途的林分。

作业时,将林地上的绝大多数林木采伐,只保留少数小径级的珍贵树种与目的树种的幼树,在迹地更新。

适于地势平缓,植被恢复快的地方。

选择适宜的树种是改造成功的关键。

2.林冠下造林—植苗造林法或播种造林法

适于林木稀疏,郁闭度小于0.5的低价值林分。

补播、补植

其优点:森林环境变化小,苗木易成活,杂草与萌受抑制,可减少幼林抚育次

数。

林冠下造林成功的关键:

a:选择合适的树种:原为阔,则应引针,在幼龄期引进。

b:及时处理引进树种与原有树种矛盾。

引进树种随A↑,光↑,应将上层林木疏伐。

3.廊状造林(带状改造)

——将要改造的林分作带状伐开,形成廊状空地,在廊内用目的树种造林,使幼树长大,再逐次将保留带伐开,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

这种方法能较好保持一定的森林环境,减轻霜冻,侧方遮荫有利于幼苗幼树生长。便于机械作业。边行优势。

四、封山育林

对疏林或林中空地,暂不能进行林分改造的地段可进行封山育林。

特点:

1.可以加快绿化速度。

2.用工少、成本低。

3.森林生态效益好。

封山育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培育森林的传统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获得世界林业界的赞誉,被称之为“中国式的造林”。

封山育林是一种利用树木自然繁殖能力和林地自然环境能力的育林方法。“封山”是手段,是技术。“育林”是目的,是效益。为了达到育林的效益,要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制订全封、半封、轮封技术。

1.全封(死封):封育期内,严禁采樵、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

适用于远山、高山、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严重区。

2.半封(活封):在生长季封山,在树木休眠期开山,其余时间在不影响森林植被恢复的前提

下,可组织群众有计划有指导地定期上山砍柴、放牧。割草等,并注意保护

目的树种和幼苗幼树。

林木得到抚育,林分质量得以改善。

运用于用材林、薪炭林,做到封而不死,开而不乱。

3.轮封:将整个封育区划分地段,轮流封育,使整个封育区都达到封育成林,恢复植被的目

的。

轮封间隔期为2—5年,运用于薪炭林(育、改、用)

封山育林也要建立生产责任制。

谁的山谁封育,谁管护谁受益,将群众吃山养山的利益结合起来,

在有条件的地段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由于低价值次生林的类型较多,改造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改造3—5年后进行效果评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