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浙江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浙江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感光部位: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部;

弯曲实质: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向光弯曲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多,背光侧生长快,岀现向光弯曲现象。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尖端产生后向尖端下部运输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④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

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性)根敏感性大于茎(根的生长更易受生长素影响)

% (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三种促进,后两种与植物衰老、成熟、对不良

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各激素特有作用:

细胞分裂素:延迟衰老促萌发; 赤霉素:促萌发及促果实发育;

脱落酸:失水时使气孔关闭、保持种子休眠; 乙烯:促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

多数情况下,不是单一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合适,愈伤组织会分化出根和茎叶。细胞分裂素多,生长素少,只长茎叶不长根,生长素太多,只长根不长茎叶;生长素少,细胞分裂素也不多时,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分化。

(4)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长素及类似物2,4-D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

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 赤霉素:无籽葡萄; 乙烯:果实催熟; 细胞分裂素:储藏保鲜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

J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外环境* *血浆" .组织液" 4体细胞(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大部分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j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味受到刺激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后膜

探(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

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

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2 )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T化学信号T电信号

(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单向性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发生反射两个条件:完整反射弧;接受刺激)

5、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传岀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

探6、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

区域为言语区。

(1 )白洛嘉区(表达性失语症):不能说话,不能书写。能理解语言

(2)韦尼克区:可说话,可听声音。不能理解语言

7、体温调节:人的体温要维持稳定需要产热=散热

(1 )散热的主要器官:皮肤(2)散热的主要方式:蒸发,对流,辐射

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探2、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饭后,血糖浓度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一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肝糖元立即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所以生物体内的血糖浓度几乎稳

定。糖尿病患者缺胰岛素,可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通过抑制血糖来源同时促进血糖进入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细胞;胰高血

糖素的作用机理相反。靶细胞只有肝细胞。

3、主要激素

胰腺 (胰岛)

胰岛素(化学本质:蛋白质) 胰高血糖素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广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r 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

-S 免疫细胞

v T 厂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I 淋巴细胞和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8~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白细胞介素-2)

-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

球蛋白。(本质: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

6、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渡反应(病例一一过敏反应)

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

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骨髓造血干细胞

T 淋巴 细胞

活化的T 细胞 活化的细胞毒T 细胞 活化的辅助T 细胞 记忆T 细胞

「一效应B 细胞(浆细胞) J 」 (分泌抗体进入

血液)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遇到同一类型抗原快速增殖)

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B 淋巴 细胞

增殖、分化

抗原刺激

病例:花粉(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病例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一种RNA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

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第四章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一一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岀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一一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一一通过影响岀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1 )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2)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

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探(4)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凹形、对角线形、凸形)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阻力)

/无环境(2)数学模型:N=NU t

①N b为种群的起始数量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4 )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

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

2、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①若资源,食物,空间等都理想,则J型增长

②若资源,食物,空间只要有一个受限制,则S型

S型曲线中刚开始的前几年其增长也是J型增长方式

(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

(2)特点:Q (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b长率是变化的I值时,种群停止增长

(K值时环境中岀生率等于死亡率,迁岀率等于迁入率,各值都互相抵消)

(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 ?种群的非周期性与周期性波动

/ 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群落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二、植物群落结构

r J概念: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彳例{ 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阳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

森林动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食物(和栖息空间)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

时间结构: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三、群落的类型:1、森林2、草原3、荒漠4、苔原

四、群落的演替

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T地衣阶段T苔藓阶段T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有机物、无机物、气候和能源)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植物?蝗虫____ k青蛙缶蛇.鹰

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食物链的共同特点:①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无分解者

②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③N级消费者处于第N+1营养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