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习题

赤壁杜牧习题
赤壁杜牧习题

赤壁杜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选择题: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解析】B 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

2、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A 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三、赏析简答题: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暗示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答: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读杜牧《赤壁》

解读杜牧《赤壁》 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首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解读杜牧《赤壁》,一起来学习下吧! 解读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

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

杜牧《赤壁》教案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杜牧《赤壁》教学反思-学习文档

杜牧《赤壁》教学反思 《赤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内涵的同 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

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学生自己总结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这是老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处理的不好,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我没能及时解答,当学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创新答案时,我没能及时鼓励,并且没有及时拓展,当学生在总结概括主旨时,我还有抢话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的。例如: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写了什么人物?班里的闫朕同学 说曹操,当时我是这么回应他的回答,我说你要回归文本,再好好看看,讲完课后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认为是周瑜,其实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只是我没有鼓励他,没有进行拓展。 改进措施: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教学设计】《赤壁》(部编)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忧国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的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

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赤壁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三)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诗歌赏析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试题]杜牧《赤壁》教案

[试题]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

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25课。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预习: 1、学习熟读诗歌。 2、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 3、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4、 课堂学习: 一、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写 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挥师东南,与孙、刘联军会战赤壁。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三、学生再次朗读本文,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 四、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杜牧《赤壁》课堂实录与点评

用数字打开诗歌鉴赏的门 ——《赤壁》实录及点评 【文本展示】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课堂实录】 师:大家见到陌生人紧张不? (生不语) 师:我是紧张的,在你们的地盘啊。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们是地头蛇,我可不是强龙。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会吧,你是老师啊? 师: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状)不让你占我便宜!一分钟高达75次呢! (生哄堂大笑)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

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一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 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 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着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着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着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着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

2020-2021学年(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教案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解题 提问学生赤壁是那里? 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文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足处做一补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折戟:折断的铁戟。 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追问:通过对诗文的解释,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五) 讨论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 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 1

[整理版]杜牧《赤壁》教案

[整理版]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

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赏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除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作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赤壁》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一: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

《赤壁》教学计划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2、介绍赤壁和ppt展示图片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

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 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 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三.精讲解疑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杜牧《赤壁》

杜牧的《赤壁》的教学设计 腾冲市第七中学:赵子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实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千里马不遇白乐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好鸟不遇良木只能在蓬蒿之中乱飞。机遇不是伴随着每一个人,三国时的周瑜遇上了东风,在赤壁大战中获胜,成就了千古良将的美名。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杜牧在《赤壁》如何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的。(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

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 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之一。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前朝:以前的年代。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