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他在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心情郁闷,意识到要准备一份更强的力量,必须再读书10年。1913年7月,他被官费保送到英国学习。他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中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美国的大学教授也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 ”就像李四光所说的,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几年里,普查队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李四光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这笔财富,我们应当也必须继续发扬光大!

郑州大学工程地质及土力学自考试题

郑州大学工程地质及土力学自考试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 1、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石英岩 2、某地质图上,标明一岩层的产状为330o/WS∠30o,该岩层的倾向为 A、330o B、30o C、240o D、150o 3、隧道工程沿褶曲走向穿越时.较为有利的部位是 A、向斜核部 B、背斜核部 C、枢纽 D、翼部 4、对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行野外观测时,常采用穿越法,沿垂直于岩层的走向路线穿越观察,若观察到在地表出露的岩层无间断地从老到新、又从新到老重复对称出露,这种地质构造为 A、背斜构造 B、单斜构造 C、褶皱构造 D、向斜构造 5、纪的代号右下角标出1时表示 A、早世 B、中世 C、下世 D、下统 二 1、膨胀土最主要的特征是 A、天然含量高、孔隙比大 B、裂隙发育、湿胀干缩 C、具多孔性,无层理 D、压缩性低,孔隙比大 2、土中的水中,( )能够传递静水压力。 A、强结合水 B、弱结合水 C、重力水 D、以上都不对 3、表示无粘性土的密实度的指标是 A、重度 B、含水量 C、相对密实度 D、塑性指数 4、具有更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的土是 A、残积土 B、坡积土 C、洪积土 D、冲积土 5、处于天然状态的砂土的密实性一般用下列哪种方法测定 A、三轴试验 B、荷载试验 C、十字板剪切试验 D、标准贯入试验 三 1、承压水一般

A、容易受气候的影响 B、容易受气候的影响,但不易被污染 C、不易受气候的影响,且不易被污染 D、容易被污染 2、反映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A、不均匀系数 B、压缩系数 C、渗透系数 D、固结系数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流网中网格越密处,其水力梯度越小 B、同一流网中,任意两相邻等势线间的总水头差相等 C、位于同一条等势线上的两点,其孔隙水压力总是相等的 D、渗透流速的方向为流线的法线方向 4、土体渗流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渗流量问题 B、渗透变形问题 C、渗流控制问题 D、地基承载力问题 5、水的永久硬度为 A、水中所含钙、镁离子总量 B、可由煮沸去掉的钙、镁离子含量 C、煮沸后能保留下来的钙、镁离子的含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 1、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 B、震级由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决定 C、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 D、烈度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2、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3、岩石在( )过程中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变。 A、碳酸化作用 B、温差风化 C、水化作用 D、氧化作用 4、“V”形谷、峡谷主要是由( )形成的地貌形态。 A、底蚀作用 B、侧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腐蚀作用 5、冲积层是( )所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A、片流沉积作用 B、洪流沉积作用 C、河流沉积作用 D、地下水沉积作用 五 1、下列岩土测试方法中,属于原位测试方法的是() A、三轴试验 B、十字板剪切试验 C、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 D、常水头渗透试验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

Geomechanics地质力学模块(一)

地质力学模块(一)(Geomechanics I) 操作流程 中科合力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本讲义包含IP地质力学模块的Strength(岩石强度)和Stress(地质应力)两部分的内容。Wellbore Stability(井眼稳定性)和SandPit3D(出砂预测)将在下一章中讲解。

目录 简介 (4) 井位选择 (4) Mechanical Properties岩石强度参数计算工具 (6) Input Curves输入曲线 (9) Output Curves输出曲线 (12) Parameters模型参数 (14) 运行岩石力学模型 (15) Stress地应力 (16) Density Estimation密度曲线重构 (17) Vertical Stress垂直应力/上覆地层压力梯度 (18) Pore Pressure孔隙压力/地层压力 (20) Input Curves输入曲线 (20) Output Curves输出曲线 (22) Parameters参数设置 (23) Well Data井数据 (24) Result Xplot结果交会图 (25) 运行模型 (25) 编辑泥岩截取值线 (26) Horizontal Stress水平应力 (28)

简介 Wellbore Stability井眼稳定性和SandPit3D出砂预测模块都要求岩石力学参数作为输入数据。直接的力学参数数据只来源于岩心分析实验。然而由于岩心是不连续的,所以其对井眼的覆盖程度有限。IP的Rock Strength岩石强度模块提供了通过常规测井数据来计算岩石力学参数的一种方法。 井位选择 该模块是支持多井处理,在Well Selection里面选择需要处理的井。 在解释途中如果需要更改井,可以点击Select Wells按钮

自考工程地质及土力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岩浆岩中,常常具有杏仁状或气孔状构造的岩石类型是( B )P17 A.深成岩 B.浅成岩 C.喷出岩 D.花岗斑岩 2.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 A )P39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D.走向断层 3.在第四纪沉积土层中,土颗粒磨圆度最好的是( D )P59 A.残积土层 B.坡积土层 C.洪积土层 D.冲积土层 4.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B )P82 A.横波 B.纵波 C.瑞雷波 D.勒夫波 5.产生流土现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 )P103 A.渗流方向向下且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 B.渗流方向向下且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 C.渗流方向向上且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 D.渗流方向向上且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 6.下面评价土压缩性大小的指标中不是.. 根据侧限压缩试验获得的是( C )P117 A.压缩系数 B.压缩模量 C.变形模量 D.压缩指数 7.土体达到极限平衡时,剪切破坏面与大主应力σ1作用面的夹角为( A )P161 A.45°+2? B. 45°-2 ? C. 45°+? D. 45°-? 8.地基中塑性区开展的最大深度z max =0时,其相应的荷载为( B )P212 A.临界荷载 B.临塑荷载 C.极限荷载 D.容许荷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9.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___硬度____。P12 10.层理构造是三大岩类中__沉积岩__的主要构造形式。P21

李四光的故事3篇_短故事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的故事(一):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ku).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 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bǎo),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的;上山砍柴, 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后,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的故事(二):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 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 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 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

地质力学论文15篇

地质力学论文15篇 地质力学论文 摘要:煤岩体地质力学参数是一切工程研究、设计及施工的基础,采用小孔径多参数耦合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对五里堠煤业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测试区域应力场类型为σH>σh>σv型,即水平应力控制型,量级上属于中等偏低应力区;顶板岩层结构及强度存在差异,第一测点顶板较为坚硬,第二测点相对软弱;顶板结构相对稳定,部分层位存在破碎段及裂隙。 关键词 地质力学力学论文力学 地质力学论文:大型地下水电站厂房洞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摘要:本文对拟建的超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作了综合介绍,包括采用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和控制系统,解决了复杂三维初始应力场的模拟难题;采用机械臂和步进微型掘进机技术、微型高精度位移量测技术、声波测试技术、光纤测量及内窥摄影技术等,解决了三维试验中的隐蔽开挖模拟及内部量测等关键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拟建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总体布置、洞型设计、洞室间距是合理的,推荐的支护方案对洞室整体性的加强有明显的作用,对设计方案起到有力的支持和验证作用。 关键词: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研究岩体稳定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程类比法、地质结构分析法、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法和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法等[1,2]。对于中小型工程,一般只采用前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工程,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是必要的。模型试验尤其是三维模型试验与数值方法相比有它的弱点,如尺寸效应、试验难度大、费用高。然而,物理模型则由于是真实的物理实体,在基本满足相似原理的条件下,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工程结构的空间关系,更准确地模拟施工过程和影响。试验结果能给人以更直观的感觉,使人更容易从全局上把握岩体工程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各洞室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其次,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各种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与研究坝体、坝基和坝肩及边坡稳定性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3~6]相比,地下洞室群的岩石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有很大的差距。据文献检索,只有少数几个平面模型试验[7~11]和小型三维试验[12]。这些试验均未模拟洞室的施工过程。其原因主要是

伟人事迹李四光

伟人事迹李四光 李四光先生是原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李四光身上有着我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以身许国、刻苦钻研的精神。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根据李四光提出的理论,我国的石油大会战获得成功,成功发现了大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使国家拜托了石油需要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国家建设。 李四光先生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高度评价。他作为革命先驱者敢于向旧事物挑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为事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贯穿了前面所说的革命、育人、为人三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样,不仅留给我们许多还要去认识、去判断、去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也留给我们认识、判断、解决的思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铭记。

岳麓版历史选修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地质之光李四光参考教案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岩土力学

第28卷第7期 岩 土 力 学 V ol.28 No.7 2007年7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Jul. 2007 收稿日期:2006-07-21 作者简介:肖诗荣,男,1963年生,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xsr655@https://www.360docs.net/doc/2419027190.html, 文章编号:1000-7598-(2007) 07-1459-06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 肖诗荣1, 2,刘德富2,胡志宇2 (1.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武汉 430072;2.三峡大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宜昌 443002) 摘 要:三峡水库初次蓄水不久,千将坪即发生了特大型滑坡。通过对千将坪滑坡滑动区与影响区的勘察试验及对比研究,查明了千将坪滑坡的物质组成、结构及滑坡边界条件,分析了滑坡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建立了千将坪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千将坪滑坡为三峡水库水位上升与降雨联合诱发的水库新生型深层岩质滑坡,水库蓄水起主要和关键作用。 关 键 词:千将坪滑坡;地质模型;力学模型;三峡水库;降雨 中图分类号:P 55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geomechanical model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XIAO Shi-rong 1, 2 , LIU De-fu 2, HU Zhi-yu 2 (1.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Yichang 4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occurred soon after the TGP Reservoir had retained water for the first time, belongs to a large scale landslide.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and its adjacent influenced slop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mponents, textur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landslide, analyzes the factors causing slide, and sets up the landslide’s geological model and the mechanical model. From the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was a palingenetic rock landslide trigg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water and rainfall; but the reservoir water is a key factor. Key words: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geological model; mechanical mode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ainfall 1 前 言 2003年7月13日0时20分,即在三峡水库初次蓄水至135 m 后的第43天,湖北省秭归县砂镇 溪镇千将坪村山体突然下滑约1 500余万方,历时 5分种。滑坡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区位于长江支流青干河岸坡的千将坪村,距长江3 km ,如图1所示。滑坡地处鄂西山地长江三峡中的巫峡与西陵峡间的秭归盆地,盆地内山顶高程一般500~1 500 m ,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 类型。在构造单元上滑坡位于秭归与百福坪-流来观背斜的过渡地段,背斜南翼。滑坡及周缘出露的基岩为侏罗系中~下统聂家山(J 1-2n )底部碎屑岩,岩层总体产状为120°~160°,∠15°~45°。 根据1977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三峡工程 论证地震专家组的意见,青干河一带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千将坪滑坡发生后,国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和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王治华[1]采用人机交互 解译135 m 高程临蓄水前航摄像片和现场验证相结 合的方法获取了千将坪滑坡的各要素特征、规模及滑坡前后的地质环境,认为千将坪滑坡为老滑坡大 部分滑体的复活。陈永波[2]认为,滑坡的形成和发 图1 千将坪滑坡地理位置 Fig.1 Location map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复习考试题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 1)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P12 2)矿物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P12 3)根据冷凝环境的不同,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P15 4)地质年代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P31 5)岩层构造特征包括岩层的层面、厚度和产状。P32 6)岩层的产状三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P33 7)通过核部大致平分褶曲两翼的面称为褶曲的轴面。P34 8)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的褶皱,称为直立褶曲。P35 9)在岩石形成后由于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变形所产生的裂缝称为构造节理。P37 10)断层面倾角介于25°~45°之间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P40 11)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方向发生位移的断层称为平移断层,其倾角通常很陡。P40 12)岩石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P57 13)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成为坡积物。P57 1)(c)矿物呈白色,晶面呈板状或片状,外形呈假六方形或菱形,集合体呈致密片状块体,一组极完全节理。该矿物可定名为 A.绿泥石 B.白云石C.白云母D.石榴子石 2)( b)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P24 A.石英砂岩 B.石英岩C.石灰岩 D.闪长岩 3)( b)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P20 A.花岗岩B.石灰岩 C.大理岩 D.石英岩 4)(d)下列岩石构造,属于变质岩的构造是P25 A.层理构造 B.气孔与杏仁构造C.波痕与泥裂D.片麻状构造 5)( C )某地质图上,标明一岩层的产状为330o/WS∠30o,该岩层的倾向为 A.330oB.30o C.240oD.150o 6)(D)隧道工程沿褶曲走向穿越时.较为有利的部位是 A.向斜核部 B.背斜核部 C.枢纽D.翼部 7)(B)一地区沉积了一套岩层后,受地壳运动影响而升出水面,沉积作用发生中断,遭受剥蚀,然后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地层无倾斜或反转,则地层接触关系为 ?A.整合接触 B.假整合接触 C.不整合接触D.侵入接触 3、名词解释: 向斜褶曲、背斜褶曲、正断层、逆断层、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4、简述题: 1)简述在工程上岩石和岩体的区别。 第二章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1)按引起风化作用发生的因素的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2)滑坡的治理原则应以__以防为主__,及时治理,并根据工程重要性制订具体整治方案。 3)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峭的山坡和较大的沟谷以及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 4)若某一地震波的周期与地基土层的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发生共振,该地震波的振幅将被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5)地震的破坏方式有共振破坏、驻波破坏、相位差动破坏和地震液化破坏四种。 2、单项选择题 1)( B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滑坡可分为P70 A.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B.牵引式滑坡和推动式滑坡 C.张性滑坡和剪性滑坡 D.切层滑坡均质滑坡 2)( A )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D.烈度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岳麓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2.求学生涯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问: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问: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问: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后回到国内

最新工程地质及土力学(02404)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复习资料选择题识记的内容 1、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2、地层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3、黏土矿物按亲水性有小到大排列: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4、岩浆岩(火成岩)的结构:全晶质、玻璃质、隐晶质 5、岩浆岩(火成岩)的构造:气孔、流纹、杏仁、块状 6、岩浆岩(火成岩):花岗(斑)岩、正长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玄武岩 7、沉积岩的结构:碎屑、泥质、结晶、生物 8、沉积岩的构造:层理 9、沉积岩:火山碎屑岩类、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 10、变质岩的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糜棱(碎裂)结构 11、变质岩的构造:片状、千枚状、片麻状、板状、块状 12、变质矿物: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绢云母、石墨 13、变质岩:片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千枚岩 14、沉积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15、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6、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别和形成原因: 残积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 洪积物:洪水沉积 冲积物:河流沉积 坡积物:重力和降雨(片流)冲刷,堆积坡脚 17、河流的侧向侵蚀导致出现河曲 18、地震震级: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20、地震的诱发因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21、工程勘察的阶段:可行性勘察阶段、初步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技术设计与施工勘察阶段 22、勘探的方法:坑探、钻探、触探、地球物理勘探 23、现场原位测试:静力载荷试验、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现场大型直剪试验 24、工程上用Cu(不均匀系数)和Cc(曲率系数)来判定土的级配; Cu>10,且1≤Cc≤3级配良好,否则级配不良 Cu越大,土粒越不均匀,级配曲线越平缓,粒径分布范围越大 25、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表达式:v=ki,k为土的渗透系数 26、土的三种结构: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 27、土的塑性指数Ip=W L-W P,液性指数I L=(W-W P)/(WL-W P)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首任院长。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理解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绪论蒲博文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 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而且活断层沿线常有温泉出露。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用仪器测定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 活断层地区的建筑原则: 1、建筑场址一般应避开活断层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与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尽可能的选择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在 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抗震结构和建筑形式。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按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者震源物理过程,称为震源机制,它可通过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记录图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