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_兰凤崇

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_兰凤崇
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_兰凤崇

2010年(第32卷)第9期

汽 车 工 程

A u t o m 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2010(V o l .32)N o .9

2010156

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8D F B 50020)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B 010-400052)资助。原稿收到日期为2009年9月14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09年11月26日。

兰凤崇1

,庄良飘1

,钟 阳1

,陈吉清1

,韦兴民

2

(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1; 2.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台州 317000)

[摘要] 提出了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某S U V 的开发中。研究表明:运用灵敏度分析技术和基于梯度法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能更高效地实现车身结构轻量化;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可弥补厚度减小后对碰撞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结构件轻量化和材料替换前后均作了刚强度和碰撞性能的对比,设计方案和研究结果都在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

关键词:车身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

S t u d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C a r 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L i g h t w e i g h t D e s i g n

L a nF e n g c h o n g 1

,Z h u a n g L i a n g p i a o 1

,Z h o n g Y a n g 1

,C h e nJ i q i n g 1

&We i X i n g m i n

2

1.S c h o o l o f A u t o m 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u t h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u t o m 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G u a n g z h o u 510641; 2.G e e l y A u t o m o b i l e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C o .,L t d .,T a i z h o u 317000

[A b s t r a c t ] T h e d e s i g n -o r i e n t e d f l o wc h a r t f o r t h e l i g h t w e i g h t i n g d e s i g n o f c a r 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a n d i s a p p l i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S U V .T h e s t u d i e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u s i n g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n i q u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g r a d i e n t -b a s e d m o d i f i e d f e a s i b l e d i r e c t i o n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a l g o r i t h mc a n m o r e e f f i c i e n t l y r e a l i z e t h e w e i g h t r e d u c -t i o n o f c a r 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a n di n c r e a s i n gm a t e r i a l y i e l ds t r e n g t hc a nc o m p e n s a t e t h e a d v e r s e e f f e c t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m e m b e r t h i n n i n g o n c r a s h w o r t h i n e s s .D u r i n g t h e w h o l e p r o c e s s o f s t u d i e s ,a l l s t r e n g t h ,s t i f f n e s s a n d c r a s h w o r t h i n e s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t r u c t u r a l p a r t l i g h t w e i g h t i n g a n d m a t e r i a l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a r e c o m p a r e df o r v a l i d a t i o n ,a n d a l l d e s i g n s c h e m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h a v e b e e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v e r i f i e d i n p r a c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c a r 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d e s i g n ;l i g h t w e i g h t i n g

前言

目前,承载式车身已成为轿车车身的主导型式。由于需要承受汽车的主要载荷,所以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而这往往是以增加车身质量为代价。为了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与运行成本,进而减少排放,必须进行汽车轻量化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然而如何对各类车型的轻量化程度进行评估,行业内尚在商榷。目前国际上倾向于采用轻量化系数L 来评价乘用车的轻量化效果。轻量化系数L 的物理意义是白车身具有单位性能所需要的质量,具体定义为

L =

M×10

3

A ·C T

(1)

式中:M 为白车身质量,k g ;A 为由轴距、轮距决定的白车身投影面积,m 2

;C T 为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N ·m /(°)。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汽车轻量化研究,效果比较明显的是用轻型材料替换车身原有钢材,目前已制造出部分产品

[1]

,还有一些学者通

过有限元法对车身梁截面尺寸进行优化设计[2-4]

我国的汽车轻量化技术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高强度钢板的推广使用。目前有关车身结构轻量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

[5-8]

,但大多集

中在对现有车型的轻量化改型设计,轻量化的潜力

·764 ·汽 车 工 程2010年(第32卷)第9期

较小。为了提高轻量化程度,必须在设计阶段就将轻量化思想融入到车身结构设计中,即在设计初期就通过C A E 技术对设计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确定可行的轻量化方案,从而提高初始设计水平。目前,车身轻量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结构轻量化设计和使用轻型材料,但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车身轻量化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少。另外,在国内现阶段的研究中,经常是把板料厚度和材料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分开来考虑,因而割裂了车身吸能部件板料厚度和材料参数的匹配问题,忽略了轻量化与耐撞性的矛盾。

鉴于以上的轻量化研究现状,笔者基于C A E 技术,综合运用结构轻量化和材料轻量化两种手段,兼顾轻量化与耐撞性,提出一套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某S U V 的开发,从而减少设计的盲目性,达到L ≤4.8的预期目标,实现以更低的开发成本提高车身研制水平的目的。

1 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

工程实践中车身结构轻量化的措施目前还主要依赖于设计经验和试验,故往往趋于保守。国外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结构修改灵敏度分析方法,是在有限元法的基础上分析对各变量响应的变化规律,进而以灵敏度为基础对车身进行优化,从而在车身的设计阶段有效地评估车身结构特性,并

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设计的思路和方案[9]

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是在设计阶段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和基于梯度法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在保证车身结构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车身结构轻量化的目的,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利用设计阶段的C A D 初步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车身结构刚度、模态分析和碰撞安全性评估。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灵敏度分析技术和基于梯度法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结合扭转工况分析的应力结果制定保证扭转刚度、弯曲刚度、1阶扭转模态频率和1阶弯曲模态频率等主要性能指标不变或略有提高的轻量化方案,并提交项目组进行可制造性评审。评审通过后验算优化的模态和刚度,并进行轻量化效果评估。最后,对碰撞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减薄件作材料替换后的碰撞安全性进行验证。至此,设计阶段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即告完

成。之后,在试制试装阶段对样车进行试验,验证仿

图1 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

真结果并对模型进行修正,为后续的改进设计提供

参考。

2 实例车型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

2.1 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及结构模态和刚度分析

采用H Y P E R M E S H 前处理软件建立某S U V 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单元的平均大小为10m m ,总数662237个(主要是板壳单元),其中四边形单元619510个,三角形单元35235个(占5.3%)。焊点采用C W E L D 单元模拟。计算得白车身总质量为314.6k g 。

车身结构的低阶弹性模态基本上不受其他附件的影响,反映了车身的整体刚度性能,同时也是N V H 性能评价的关键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可为轻量化效果评估和车身N V H 特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M S C .N a s t r a nS O L 103(线性模态求解器)在自由状态下计算得两个重要的整体模态:1阶扭转模态(35.3H z )和1阶弯曲模态(40.9H z )。

白车身的静态刚度直接关系到车身的模态、强度、碰撞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是车身的基本性能指

2010(V o l .32)N o .9兰凤崇,等: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765 ·

标。一般车身的静态刚度越大,质量越轻,动态刚度越大。静态刚度计算包括扭转和弯曲两种工况,它们代表了车身承受的两种主要载荷。采用M S C .N a s -t r a n S O L 101(线性静力学求解器)计算得白车身扭转刚度为14227N ·m /(°),弯曲刚度为13650N /m m 。2.2 车身结构轻量化优化分析

由轻量化系数的定义可知:要减小轻量化系数,一方面要适当降低车身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车身的扭转刚度,但实际上这两个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因而须要进行多目标优化。对此,采用文献[10]中的“乘除法”,它属于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评价函数法。参考轻量化系数的定义构造评价函数为h =M /C T ,于是,将“白车身质量M

最小”和“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C T 最大”两个优化目标合并成一个,即“评价函数h 最小”,从而转化为单目标约束优化问题。

单目标约束优化问题可以表述为m i n F (X )

g j

(X )≤0 j =1,2,…,l (2)

式中:F (X )为目标函数,X 为由设计变量和状态变

量组成的向量,g j

(X )为约束函数。图2 基于梯度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示意图

求解多元函数F (X )的优化问题时采用的是基于梯度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利用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梯度信息,确定寻找方向,在设计空间内搜寻满足条件的最优解。以一个二维设计空间中的优化问题为例(图2),目标函数为F (X ),两个约束函数分别为g 1(X )和g 2(X ),约束边界为约束函数等于零时的曲线。图中还画出了几个目标函数为常数的等值曲线,最优点为两个约束边界的交点,即X *

处。优化求解开始时,先沿着目标函数梯度的负方向前进,遇到约束边界条件后沿着约束边界在使

目标函数减少的方向上选择搜索方向,最终找到最

优解。

对于本实例,首先利用扭转工况分析的应力结果(图3),保留应力较大的单元可进一步确定需进行板厚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的区域。根据分析域,结合经验和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限制,最终选定150个零件的厚度作为优化变量(图4),其厚度的变化范围为初始厚度的

±20%。采用

M S C .N a s t r a n 的线性优化求解器进行板厚灵敏度分析,并以评价函数h 最小为目标进行初步优化。

图3 扭转工况应力分布等值图

图4 进行板厚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的零件

经上述灵敏度分析和数据处理后,得到一系列经过百分比归一化后的相对灵敏度。零件的扭转刚度相对灵敏度高,说明其对扭转性能的相对贡献量比较大,一般应对其进行加强或者增厚。对扭转刚

度相对灵敏度低的零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本该充分发挥其抗扭作用而实际上没发挥的零件,应采取措施使其尽量分担扭转载荷;对于与碰撞安全性、抗弯性关系不大,且没有特殊用途的零件,要作为轻量化的重点对象。

由于受到如变更的零件数须尽量少,零件厚度

的调整应根据现有材料的牌号进行圆整,调整量要适度,以尽量不改动相应的加工模具等实际生产的

·766 ·汽 车 工 程2010年(第32卷)第9期

限制,必须与其他部门进行密切沟通,并根据反馈意见,结合扭转工况下的应力数据,参考初步优化结果制定多套轻量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多目标数学规划法每次运算只能得到一个非劣解,不能满足快速制定多套轻量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的工程要求。而灵敏度方法可满足此要求,因为根据灵敏度信息能比较快速、准确地估算每一次修改所带来的结果。图5为各轻量化方案的目标函数分布图。由于两目标的量纲不同,因而对其进行了归一化。经归一化后,各目标的数值越小越好

图5 各轻量化方案的目标函数分布图

经多方讨论,由决策者选择了其中一套轻量化方案。表1列出了该轻量化方案在优化前后厚度变化较大的部分零件。

表1 优化前后厚度变化较大的部分零件m m

零件名称

优化前厚度

优化后厚度

后地板右侧纵梁前段前支撑板

1.01.5右后组合灯固定板0.70.8左门框下边梁内板加强梁Ⅰ

2.52.0前围上部上板1.00.8中排座椅右锁杆加强板

1.5

1.2

对轻量化后的模型进行低阶整体模态、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的验算,并且计算其车身结构质量和

轻量化系数。轻量化前后的车身结构各主要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2。

在前纵梁底面中心线、门槛下边梁板件接合处和后纵梁底面中心线上选取若干节点,以取值点X 坐标为横坐标、绕X 轴的转角为纵坐标做出扭转工况下的纵向变形曲线,如图6所示。

经过轻量化设计后,车身结构质量下降了4.9k g ,模态和刚度等主要性能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轻量化系数L 降低到4.53,达到L ≤4.8的目

表2 轻量化前后的车身结构

各主要性能指标的变化

性能指标

优化前优化后相对变化/%

质量/k g 314.6309.7-1.561阶扭转模态频率/H z 35.336.53.401阶弯曲模态频率/H z

40.941.30.98扭转刚度/N ·m ·(°)

-1

14227149445.04弯曲刚度/N ·m m -1

136********.41轻量化系数

4.84

4.53

-6.40

图6 轻量化前后车身的扭转变形曲线

标。优化后的车身扭转变形减小,扭转刚度显著提高,且更趋于均匀协调。

3 碰撞安全性验证

3.1 基于轻量化方案的材料替换

车身结构的轻量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会对车身的碰撞安全性产生影响。如何协调轻量化和耐撞性的矛盾是车身轻量化技术应用的关键。

材料替换一般依据等强度原则,即替换前后材料的板件截面积与替换材料的屈服强度之积不变。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要保证材料替换后该乘积略大于原设计,即

S σs ≥S o σs o

(3)

式中:S 为替换材料的板件截面积,σs 为替换材料的屈服强度,S o 为原板件截面积,σs o 为原材料的屈服强度。

由于板件截面积与板件厚度T 呈正比,于是替换材料的屈服强度为

σs ≥T o σs o /T

(4)

式中:T 为替换材料的板件厚度,T o 为原板件厚度。

选出对碰撞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减薄件(图7),

2010(V o l .32)N o .9兰凤崇,等: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767 ·

依据上述的等强度原则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材料升级,部分减薄件的材料替换方案见表3,升级后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接着进行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和侧面碰撞的安全性验证

图7 对碰撞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减薄件

表3 部分减薄件的材料替换方案

零件

编号

零件名称

优化前优化后

厚度/m m 材料厚度/m m 材料1213867前围上部上板1.0D C 040.8B 180H 21213929

顶盖1号横梁0.8D C 010.7B 240/390D P 1216738右后柱加强板

1.5

B 210P 1

1.2

B 280/440D P

3.2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安全性验证

根据E -N C A P 的要求,建立了正面碰撞模型(图8)。乘员所受到的伤害与车身

结构的变形关系密切,所以可以车身加速度、A 柱与B 柱的相对位移

量、前挡板侵入量、转向柱中心X 、Z 方向的侵入量,以及制动踏板侵入量作为正撞安全性评价指标。

图8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模型示意图

从后侧门门槛中部加速度曲线(图9)可以看出,轻量化前后加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峰值分别为49.38g 和50.88g ,差距非常小,不会对正面碰撞安全性造成影响。如表4所示,轻量化后A -B 柱相对位移量的峰值和稳定值稍有增加,前挡板侵入

量、转向柱中心点在X 、Z 方向的侵入量均有所减

小,制动踏板侵入量峰值略有增加而稳定值有所减小。总体来看,轻量化后各评价指标的变化都非常小,说明轻量化对正面碰撞安全性影响很小。

图9 后侧门门槛中部测点加速度响应对比

表4 正面40%重叠碰撞仿真结果对比

m m

评价指标优化前优化后峰值稳定值峰值稳定值A -B 柱相对位移量52.7835.4756.5536.48前挡板侵入量154.79114.67154.23112.39转向柱

中心

X 方向侵入量102.3364.46101.8463.82Z 方向侵入量

31.6322.7330.2720.79制动踏板侵入量

237.48

188.4

239.14

187.88

图10 侧面碰撞模型示意图

3.3 侧面碰撞安全性验证

根据E -N C A P 的要求建立侧面碰撞模型,见图10。侧面碰撞安全性主要以B 柱的侵入量和侵入速度作为评价指标。B 柱侵入量的测点位置如图11所示,在左侧B 柱从下到上依次选择7个节点(P 1~P 7),这些节点均位于B 柱上,它们的Z 向坐标依次为:50、200、400、600、800、1000和1150m m ,左、右B 柱相对应节点在Y 向的相对位移即该点的侵入量。侧面碰撞时胸部位置侵入速度的大小对乘员伤害的影响很大。为了保证侧撞安全性,要求B 柱侵入速度小于7m /s 。P 3~P 5的位置大致与假人胸部位置相对应,因此选择这3点的侵入速度作为评价指标。

·768

 ·汽 车 工 程2010年(第32卷)第9

图11 B柱测量点位置示意图

如表5所示,对于优化前后的侵入量峰值,B柱下端P1~P33个位置小幅减小,上端P4~P74个位置稍有增加;对于侵入量稳定值,除B柱最顶端P7的侵入量有微小增加外,其他6个点的侵入量均有小幅减小;侵入速度没有明显变化。可见,轻量化后各评价指标的变化都非常小,不会对侧面碰撞安全性造成影响。总体来看,轻量化后的侧面碰撞安全性略有提高。

表5 侧面碰撞仿真结果对比

评价指标

优化前优化后

峰值稳定值峰值稳定值

侵入量/

m m P1234.36192.28233.00190.82 P2225.65181.27224.85180.32 P

3196.03151

.39195.38150.21 P4172.92121.95172.99121.48 P5129.6184.63129.8884.33 P673.9944.0874.4843.83 P730.8314.9631.7715.23

侵入速度/ m·s-1P35.78—5.77—P45.34—5.36—P54.26—4.26—

4 轻量化分析模型的实际验证

白车身试制试装完成之后,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测试验。试验结果可用于检查评估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而可以对其进行适当修正,为后续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在开发实例中,试制试装后的试验工作已经完成。对实物样车进行了模态和刚度等测试分析。由试验结果可知:1阶扭转模态频率、1阶弯曲模态频率的计算值(图12)与试验值(图13)相比,误差分别为0.83%和1.2%,吻合较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期白车身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图12 轻量化后计算模态振型图

图13 实物样车试验模态振型图

5 结论

(1)综合运用结构轻量化和材料轻量化两种手段,兼顾轻量化和耐撞性相互矛盾的要求,提出了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车型的开发。实践证明:该流程体现了以分析驱动设计的先进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提高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效率。

(2)运用灵敏度分析技术和基于梯度法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能够在减小车身质量的同时提高扭转刚度、弯曲刚度、1阶扭转模态频率和1阶弯

(下转第773页)

2010(V o l .32)N o .9

金英爱,等:富氮进气对发动机N O x 排放及性能的影响

·773 ·

放都随着发动机转速增加而减少。低发动机转速,燃油雾化蒸发混合效果不好,油气混合均匀性差,对富氮的贫氧环境敏感;随着转速增加,缸内涡流强度有所增加,气流组织有利于混合气形成,燃烧效果好转。

3 结论

(1)变组分富氮进气控制N O x 排放具有明显作用,但对动力性、经济性和其他排放有不利影响。较低的富氮程度下,对N O x 排放降低的作用比较显著,而不利影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低富氮程度对于改善发动机N O x 排放性能更具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

(2)变进气组分富氮控制技术存在富氮程度界限,超出该富氮界限,不但N O x 改善程度降低,而且燃烧发生显著恶化。鉴于富氮作用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作用,富氮程度与发动机工况必须协同控制和优化。

(3)对于变组分富氮的燃烧滞后问题,需要针对点火、进气正时、喷油等多过程进行协同调节,改善影响,达到缓解矛盾和拓展应用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P o o l aR a m e s hB ,S t o r kK e v i nC ,S e k a r R a j ,e t a l .V a r i a b l eA i r

C o m p o s i t i o nw i t hP o l y m e rM e m b r a n e –A N e w L o wE m i s s i o n s

T o o l [C ].S A EP a p e r 980178.

[2] L i J i a n w e n ,C h a e J a eO u ,P a r k SB ,e t a l .E f f e c t o f I n t a k e C o m -p o s i t i o nC o m b u s t i o na n dE m i s s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I D i e s e l E n -g i n e a t H i g hI n t a k e P r e s s u r e [C ].S A EP a p e r 970322.

[3] M c C o n n e l l S t e v e ,S e k a r R a j .N i t r o g e n -E n r i c h e d A i r f o r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N O x E m i s s i o n s i nH e a v y -D u t yD i e s e l E n g i n e s ,A d v a n c e d C o m b u s t i o n E n g i n eR &D ,2004A n n u a l P r o g r e s s R e p o r t [R ].E n e r g y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D e c e m b e r 2004.[4] J e r z e m b e c kS v e n ,S h a r m a A b h i n a v ,P e t e r s N o r b e r t .L a m i n a r B u r n -i n gV e l o c i t i e so f N i t r o g e nD i l u t e dS t a n d a r dG a s o l i n e -A i r M i x t u r e [C ].S A EP a p e r 2008-01-1075.

[5] A j h a r M a r c ,F o l l m a n nM i c h a e l ,M a t t h i a s C a r s t e n ,e t a l .M e m b r a n e s

P r o d u c i n gN i t r o g e n -e n r i c h e dC o m b u s t i o n A i ri nD i e s e l E n g i n e s :A s s e s s m e n t V i a D i m e n s i o n l e s s N u m b e r s [J ].J o u r n a l o f M e m b r a n e S c i e n c e ,2008,323(1):105-112.

[6] 姚春德,刘增勇,何邦全,等.进气氮气含量对柴油机混合气形

成与燃烧过程的影响[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8(3):233-237.

[7] C a l l a g h a nK e v i n ,N e m s e r S t u a r t ,P o o l a R a m e s h ,e t a l .N i t r o g e n

E n r i c h e dI n t a k e A i r S u p p l i e d b y H i g h

F l u x M e m b r a n e s f o r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D i e s e l N O x E m i s s i o n s [C ].S A EP a p e r 980177.[8] N e m s e r S t u a r t ,S t o o k e y D o n a l d ,N e l s o n J o y c e .D i e s e l E n g i n e N O x

R e d u c t i o nV i a N i t r o g e nE n r i c h e dA i r [C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A m e r i -c a nF i l t r a t i o na n dS e p a r a t i o n S o c i e t yM e e t i n g ,A n nA r b o r ,M I U S A ,S e p t e m b e r 30,2003.

[9] 金英爱,高青,马纯强,等.可变进气组分发动机燃烧控制及分

析[J ].汽车技术,2008(6):17-21.

[10] 高青,金英爱,刘成材,等.怠速工况发动机富氧燃烧排放及其

稳定性研究[J ].内燃机学报,2009,27(1):36-40.

(上接第768页)

曲模态频率等,从而有效地实现车身轻量化。与单纯依靠设计经验通过加强部分零件提高白车身扭转刚度的传统设计方法相比,该技术更具准确性和高效性。

(3)提高某些零件材料的屈服强度可以弥补厚度减小后对碰撞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证了碰撞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C o l e GS ,S h e r m a n AM.L i g h t w e i g h t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A u t o m o t i v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J ].M a t e r i a l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1995,35(1):3-9.[2] S u h MW,L e e J H ,C h o KY ,e t a l .S e c t i o n P r o p e r t y M e t h o da n d

S e c t i o nS h a p eM e t h o df o rt h eO p t i m u m D e s i g no f V e h i c l e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V e h i c l eD e s i g n ,2002,30(122):115-134.

[3] V i n o t P ,C o g a nS ,P i r a n d aJ .S h a p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T h i n -w a l l e d

B e a m -l i k e S t r u c t u r e s [J ].T h i n -Wa l l e dS t r u c t u r e s ,2001,39(7):611-630.

[4] K i mYY ,K i mTS .T o p o l o g y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B e a mC r o s s -s e c t i o n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S o l i d sa n dS t r u c t u r e s ,2000,37:477-493.

[5] 孙凌玉,S t e p h e nB i a n ,姚迎宪.车身薄壁梁结构轻量化设计的

理论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2):1163-1167.

[6] 高云凯,杨欣,金哲峰.轿车车身刚度优化方法研究[J ].同济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8):1095-1097.

[7] 高云凯,张海华,余海燕.轿车车身结构修改灵敏度分析[J ].

汽车工程,2007,29(6):511-514,536.

[8] 韩旭,朱平,余海东,等.基于刚度和模态性能的轿车车身轻量

化研究[J ].汽车工程,2007,29(7):545-549.

[9] F r e d e r i cD i e u .S t r u c t u r a l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aV e h i c l eU s i n g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T e c h n i q u e s [C ].S A EP a p e r 885125.

[10] 高雷阜.最优化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198-199.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基本知识点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1、车身主要包括哪些部分?答:一般说,车身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白车身通常是指已 经装焊好但未喷涂油漆的白皮车身,主要是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并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但不包括车身附属设备及装饰等 2、车身有哪些承载形式?答:非承载式、半承载式、承载式 3、非承载式(有车架式)车身:货车、采用货车底盘改装的大客车、专用汽车以及大部 分高级轿车都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装有单独的车架,车身通过多个橡胶垫安装在车架上,橡胶垫则起到减振作用。非承载车身的优点:①除了轮胎与悬架系统对整车的缓冲吸振作用外,挠性橡胶垫还可以起到辅助缓冲、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和降低噪声的作用,既延长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舒适性。②底盘和车身可以分开装配,然后总装在一起,这样既可简化装配工艺,又便于组织专业化协作。③由于车架作为整车的基础,这样便于汽车上各总成和部件安装,同时也易于更改车型和改装成其他用途车辆,货车和专用车以及非专业厂生产的大客车之所以保留有车架,其主要原因也基于此。④发生碰撞事故时,车架对车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非承载车身的缺点: ①由于计算设计时不考虑车身承载,故必须保证车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 自重增加。②由于车身和底盘之间装有车架,使整车高度增加。③车架是汽车上最大而且质量最大的零件,所以必须具备有大型的压床以及焊接、工夹具和检验等一系列较复杂昂贵的制造设备。 4、什么是承载式车身(无车架式)?答:没有车架,车身直接安装在底盘上,主要是 为了减轻汽车的自重以及使车身结构合理化。承载式车身结构的缺点在于由于没有车架,传动的噪音和振动直接传给车身,降低了乘坐的舒适性,因此必须大量采用防振、隔音材料,成本和重量都会有所增加;改型比较困难。 5、汽车生产的“三化”是指什么?答:汽车生产的“三化”是指汽车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 化、以及零件设计标准化。 6、什么是工程设计?答:汽车工程设计一般需要 3 年以上,而从生产准备到大量投产时 间更长。其中车身的设计所需的周期最长。车身设计首先是按 1:1 的比例进行内部模型和外部模型的设计及实物制作。其次则是车身试验,包括强度试验、风洞试验、振动噪音试验和撞车试验等。 7、轿车底盘有哪三种布置形式?答:轿车底盘有三种布置形式:a:发动机前置,后轮驱 动;b: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c: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 8、什么是汽车驾驶员眼椭圆?答:汽车驾驶员眼椭圆是驾驶员以正常驾驶姿势坐在座椅 上时其眼睛位置在车身中的统计分布图形。 9、什么是 H 点答: H点是人体身躯与大腿的交接点。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习题与解答要点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习题与解答 第一章车身概论 1、汽车的三大总成是什么? 答:底盘、发动机、车身。 2、简述车身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答:整车生产能力的发展取决与车身的生产能力,汽车的更新换代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与车身,我们所看到的汽车概念大多指车身概念,汽车的改型或改装主要依赖于车身。 3、车身有什么特点? 答:a:汽车车身是运载乘客或货物的活动建筑物,由于其在运动中载人、载物的特殊性,所以汽车车身的设计与制造需要综合运用空气动力、空气调节、结构设计、造型艺术、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复合材料、电子电器、防音隔振、装饰装潢、人体工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 b:自1885年德国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奔驰汽车公司以来,汽车车身的造型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车车厢形车身;20世纪20、30年代的薄板冲压焊接箱形车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冷冲压技术生产的体现流线型、挺拔大方的车身。而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现代汽车的各种车身造型已初具雏形,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更使得汽车车身的设计制造得到了飞速发展。 4、简介车身材料。 答:现代汽车车身使用的材料品种很多,除金属(主要是高强度钢板)和轻合金(主要是铝合金)以外,还大量使用各种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木材、油漆、纺织品、皮革、复合材料等。随着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发展,为了轻量化以及提高安全性、舒适性,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的加工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5、车身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答:一般说,车身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白车身通常是指已经装焊好但未喷涂油漆的白皮车身,主要是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并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焊(铆)接在一起即成为车身总成,该总成必须保证车身的强度与刚度,它可划分为地板、顶盖、前围板、后围板、侧围板、门立柱和仪表板总成。车身前板制件一般是指车头部分的零部件,包括水箱框架和前脸、前翼子板、挡泥板、发动机罩以及各种加强板、固定件。6、车身有哪些承载形式? 答:车身按照承载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承载式三大类。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考试题目

第一章 1. 什么是车身结构件、车身覆盖件 答:车身结构件:支撑覆盖件的全部车身结构零件的总称。 车身覆盖件:覆盖车身内部结构的表面板件。 2. 车身类型一般按什么分类,可分为哪几类?非承载式车身的车架一般可分为哪 几类?答:车身类型一般按承载形式不同,可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载式。 非承载式车身的车架一般可分为:1)框式车架:边梁式车架和周边式车架2)脊梁式车架3)综合式车架 3.边梁式、周边式、脊梁式、X 式车架的用途及特点?轿车车身特点分类有 哪些?轿车车身造型分类有哪些? 答:边梁式车架: 特点:此式车架结构便于安装车身(包括驾驶室、车箱或其它专用车身乃至特 种装备等)和布置其它总成,有利于满足改装变型和发展多品种的需要。 用途:被广泛采用在货车、大多数专用汽车和直接利用货车底盘改装的大客车 以及早期生产的轿车上。 周边式车架: 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前、后狭窄端系通过所谓的“缓冲臂”或“抗扭盒”与中 部纵梁焊接相连,前缓冲臂位于前围板下部倾斜踏板前方,后缓冲臂位于后座下 方。由于它是一种曲柄式结构,容许缓冲臂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它可以吸 收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和降低车内的噪声。此外,由于车架中部的宽度接近于车 身地板的宽度,从而既提高了整车的横向稳定性,又减小了车架纵梁外侧装置件 的悬伸长度。 用途:适应轿车车身地板从边梁式派生出来的。 脊梁式车架: 特点:具有很大的抗扭刚度,结构上容许车轮有较大的跳动空间,便于装用独立悬架。 用途:被采用在某些高越野性汽车上。 X 式车架: 特点:车架的前、后端均近似于边梁式车架,中部为一短脊管,前、后两端便于 分别安装发动机和后驱动桥。中部脊梁的宽度和高度较大,可以提高抗扭刚度。 用途:多采用于轿车上。

轿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解析

第六章轿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 第一节轿车车身结构及其分类 1.1 轿车定义 GB3730.1-88 轿车是用于载送人员及随身物品,且座位布置在两轴之间的四轮汽车。 轿车车身的作用是能为乘员提供一个较舒适的乘坐环境以及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它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并与底盘、发动机、电子电器设备一起构成轿车的四大总成。由于它是轿车上载人的容器,因此要求轿车车身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此外,轿车车身又是包容整车的壳体,能够最直观地反映轿车外观形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轿车车身设计非常注重外部造型以符合人们对轿车外形的审美要求,更好的开创轿车市场。 1.2 轿车车身结构 早期轿车沿用马车车身,并没有自身独立的车身,被人们称作“没有马的马车”,随着时代的进步,轿车车身成为了轿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轿车车身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车身本体、车身外装件、内装件和车身电气附件等。 1.2.1车身本体 1—1 三厢式轿车车身结构图 1、发动机盖 2、前档泥板 3、前围上盖板 4、前围板 5、车顶盖 6、前柱 7、上边梁 8、顶盖侧板 9、后围上盖板10、行李箱盖11、后柱12、后围板13、后翼子板14、中柱15、车门16、下边梁17、底板18、前翼子板19、前纵梁20、前横梁21、前裙板22、散热器框架23、发动机盖前支撑板车身本体即白车身,它包含车身的骨架结构,由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组合而成,是主要承载构件的骨架件,其截面形状、受力方向、力如何传递、力矩的位置都是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图1-1所示为三厢式轿车车身的结构图。 车身结构件主要是车身结构中的梁和支柱,用来支撑车身覆盖件,并通过焊接而成车

车身结构与设计论文

车身结构与设计

基于理论分析汽车气动力及力矩 【摘要】汽车空气动力性是汽车的重要特性之一,气动力和气动力矩是它的主 要内容。通过运用数学和物理方法,理论分析气动力及气动力矩的相关参数,进而与汽车的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找到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善汽车性能,合理的选择相关参数,为接下来的设计及模拟仿真做好铺垫。 【关键词】空气动力性气动力气动力矩气动阻力动力性燃油经济性 前言 汽车空气动力性是汽车的重要特性之一,它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性、舒适性及安全性,它是指汽车在流场中所受的以阻力为主的包括升力、侧向力的三个气动力及其相应的力矩的作用而产生的车身外部和内部的气流特性、侧风稳定性、气动噪声特性、泥土及灰尘的附着与上卷、刮水器上浮以及发动机冷却、驾驶室内通风、空气调节等特性。当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前进时,有60%的动力用于克服空气阻力。从世界上首款流线型汽车“气流”诞生开始,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一般采取试验法、试验与理论相结合法及数值模拟仿真研究法。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工具来建立空气运动规律及相应初始、边界条件的理论模型,以揭示气动力产生机理及作用关系。而试验及模拟仿真都是在理论研究和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可见理论研究对于汽车空气动力学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气动力及气动力矩分析 1、气动力及力矩 汽车与空气相对运动并相互作用,会在汽车车身上产生一个气动力F,这个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平方、汽车的迎风面积及取决于车身形状的无量纲气动系数成正比,可表示为 F = qSC F = 0.5ρvSC F (1) 式中,F为气动力,S为汽车迎风面积,C F为气动系数。

JSGF HYW 005-2014 密封结构设计技术规范

前言 本技术规范起草部门:技术与设计部 本技术规范起草人:何龙 本技术规范批准人:唐在兴 本技术规范文件版本:A0 本技术规范于2014年8月首次发布

密封结构设计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灯具外壳防护使用密封圈的静密封结构设计。包括气密性灯具密封结构设计。2引用标准或文件 GB/T 3452.1-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 GB/T 3452.3-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 GB/T 6612-2008 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 JB/T 6659-2007 气动用0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和公差 JBT 7757.2-2006 机械密封用O形橡胶圈 JB/ZQ4609-2006 圆橡胶、圆橡胶管及沟槽尺寸 《静密封设计技术》(顾伯勤编著) 《橡胶类零部件(物料)设计规范》(在PLM中查阅) 3基本术语、定义 3.1密封:指机器、设备的连接处没有发生泄露的现象(该定义摘自《静密封设计技术》)。 3.2静密封: 相对静止的配合面间的密封。密封的功能是防止泄漏。 3.3泄漏: 通过密封的物质传递。造成密封泄漏的主要原因:(1)机械零件表面缺陷、尺寸加工误 差及装配误差形成的装配间隙;(2)密封件两侧存在压力差。减小或消除装配间隙是阻止泄漏的主要途径。 3.4接触型密封:借密封力使密封件与配合面相互压紧甚至嵌入,以减小或消除间隙的密封。 3.5密封力(或密封载荷):作用于接触型密封的密封件上的接触力。 3.6填料密封:填料作密封件的密封。 3.7接触压力:填料密封摩擦面间受到的力。 3.8密封垫片:置于配合面间几何形状符合要求的薄截面密封件。按材质分有:橡胶垫片,金属垫 片、纸质垫片、石绵垫片、塑料垫片、石墨垫片等。 3.9填料:在设备或机器上,装填在可动杆件和它所通过的孔之间,对介质起密封作用的零部件。 注:防爆产品电缆引入所指的填料在GB3836.1附录A2.2条中另有定义,指粘性液体粘接材料。 3.10 压紧式填料:质地柔软,在填料箱中经轴向压缩,产生径向弹性变形以堵塞间隙的填料。 3.11 密封圈: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引入装置中,保证引入装置与电缆或导管与电缆之间的密封所使 用的环状物(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3.5.3条对防爆产品电缆密封圈的定义)。 3.12 衬垫:用于外壳接合处,起外壳防护作用的可压缩或弹性材料。(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6.5 条和GB3836.2第5.4条对防爆产品密封衬垫的定义)。 3.13 压缩率:密封圈装入密封槽内受挤压,其截面受压缩变形所产生的压缩变形率。也称作压缩比。注1:上述术语除3.1、3.11和3.12条外,其余均摘自《GB/T6612-2008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第一章:车身概论 1.车身包括:白车身和附件。 白车身通常系指已经焊装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此处主要用来表示车身结构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此外尚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但不包括车身附属设备及装饰等。 2.按承载形式之不同,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三大类。 非承载车身的优点:①除了轮胎与悬架系统对整车的缓冲吸振作用外,挠性橡胶垫还可以起到辅助缓冲、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和降低噪声的作用,既延长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舒适性。②底盘和车身可以分开装配,然后总装在一起,这样既可简化装配工艺,又便于组织专业化协作。③由于车架作为整车的基础,这样便于汽车上各总成和部件安装,同时也易于更改车型和改装成其他用途车辆,货车和专用车以及非专业厂生产的大客车之所以保留有车架,其主要原

因也基于此。④发生碰撞事故时,车架对车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非承载车身的缺点:①由于计算设计时不考虑车身承载,故必须保证车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自重增加。②由于车身和底盘之间装有车架,使整车高度增加。③车架是汽车上最大而且质量最大的零件,所以必须具备有大型的压床以及焊接、工夹具和检验等一系列较复杂昂贵的制造设备。 3.承载式车身分为基础承载式和整体承载式。 基础承载式特点:①该结构由截面尺寸相近的冷钢杆件所组成,易于建立较符合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从而可以提高计算精度。②容许设法改变杆件的数量和位置,有利于调整杆件中的应力,从而达到等强度的目的。③作为基础承载的格栅底架具有较大的抗扭刚性,可以保证安装在其上的各总成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正常工作。④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构件的成型过程,节省部分冲压设备,同时也便于大客车的改型和系列化,为多品种创造了条件。 4.“三化”指的是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以及零件设计标准化。第二章:车身设计方法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复习题答案(20200521124756)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复习题 1.车身设计的特点是什么?车身设计是新车型开发的主要内容。车身造型设计是车身设计的关键环节。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车身外形应重点体现空气动力学特征。轻量化、安全性和高刚性是车身结构设计的主题。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不断促进车身设计的发展。市场要素车身设计中选型的前提。车身设计必须遵守有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2.现代汽车车身发展趋势主要是什么? 车身设计及制造的数字化 (1)虚拟造型技术(CAS)。 (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3)计算机辅助分析(CAE)。 (4)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流体分析CFD: 车身静态刚度、强度和疲劳寿命分析: 整车及零部件的模态分析: 汽车安全性及碰撞分析: NHV(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分析: 塑性成型模拟技术: (5)虚拟现实技术。 (6)人机工程模拟技术。 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及车身的轻量化 更趋向于人性化和空间的有效利用 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使整体形状最佳化 采用连续流畅、圆滑多变的曲面 采用平滑化设计 车身结构的变革: 取消中柱,前后车门改为对开; 车内地板低平化; 四轮尽量地布置在四个角 大客车向轻量化和曲面圆滑方向发展 将货车驾驶室和货箱的造型统一 3.简述常用车身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钢板冷冲压钢板等。 汽车车身制造的主要材料,占总质量的50%。 主要用于外覆盖件和结构件,厚度为0.6-2.0mm。 车门、顶盖、底板等复盖件用薄钢板均是冷轧板,大梁、横粱、保险杆等均是热轧钢。 轻量化迭层钢板 迭层钢板是在两层超薄钢板之间压入塑料的复合材料,表层钢板厚度为0.2~ 0.3mm,塑料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25%~65%。与具有同样刚度的单层钢板相 比,质量只有57%。隔热防振性能良好,主要用于发动机罩、行李箱盖、车身底板等部件。 铝合金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 2.7g/cm3)、比强度高、耐锈蚀、热稳定性好、易成形、可回收再生 等优点。 镁合金

(完整版)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车身:供驾驶员操作,以及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2、白车身:已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3、概念设计:指从产品构思到确定产品设计指标(性能指标),总布置定型和造型的确定,并下达产品设计任务书为止这一阶段的设计工作。 4、H点:H点装置上躯干与大腿的铰接点。 5、硬点:对于整车性能、造型和车内布置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 6、硬点尺寸:连接硬点之间、控制车身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以满足使用要求的空间尺寸。 7、眼椭圆:不同身材的乘员以正常姿势坐在车内时,其眼睛位置的统计分布图形;左右各一,分别代表左右眼的分布图形。 8、驾驶员手伸及界面:指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身系安全带、右脚踩在加速踏板上、一手握住转向盘时另一手所能伸及的最大空间廓面。 9、迎角:汽车前、后形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0、主动安全性:汽车所具有的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能力。 11、被动安全性:汽车所具有的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免受伤害的能力。 12、静态密封:车身结构的各连接部分,设计要求对其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密封关系是固定不动的。 13、动态密封:对车身上的门、窗、孔盖等活动部位之间的配合间隙进行密封,称为动态密封。 14、百分位:将抽取的样本实测尺寸值由小到大排列于数轴上,再将这一尺寸段均分成100份,则将第n份点上的数值作为该百分位数。 二、简答 1、简述车身结构的发展过程。 没有车身——马车上安装挡风玻璃——木头框架+篷布——(封闭式的)框架(木头或钢)+木板——(封闭式的)框架(木头或钢)+薄钢板——全钢车身——安全车身。 2、车身外形在马车之后,经过了那几种形状的演变?各有何特点? ①厢型:马车外形的发展②甲虫型:体现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流线型车身③船型:以人为本,考虑驾乘舒适性④鱼型:集流线型和船型优点于一身⑤楔型:快速、稳定、舒适。 3、车身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舒适、安全、美观、空气动力性。 ①结构强度足够承受所有静力和动力载荷;②布置舒适,有良好的操纵性和乘座方便性;③具有良好的车外噪声隔声能力;④外形和布置保证驾驶员和乘员有良好的视野;⑤材料轻质,减小质量; ⑥外形具有低的空气阻力;⑦结构和装置措施必须保护乘员安全;⑧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易于制造和装配;⑨抗冷、热和腐蚀抵能力强;⑩材料具有再使用的效果;⑩制造成本低。 4、车身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①车身外形设计的美学原则和最佳空气动力特性原则。②车身内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③车身结构设计的轻量化原则。④车身设计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原则。⑤车身设计符合有关的法规和标准。⑥车身开发设计的继承性原则。 5、什么是白车身?它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已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组成: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部件。①车身覆盖件:覆盖车身内部结构的表面板件。②车身结构件:支撑覆盖件的全部车身结构零件。③部件:前翼子板、车门、发动机罩和行李箱盖。 6、简述车身承载类型的特点及适用车型。 (1)、非承载式(有车架式):车架作为载体 1>特点:①装有单独的车架;②车身通过多个橡胶垫安装在车架上;③载荷主要由车架来承担。 ④车身在一定程度上仍承受车架引起的载荷。2>适用车型①货车(微型货车除外)②在货车底盘基础上改装成的大客车③专用汽车④大部分高级轿车。 (2)、承载式:去掉车架,由车身直接承载。 1>特点:①保留部分车架、车身承受部分载荷。②前后加装副车架。2>适用车型:基础承载式、整体承载式大客车。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免费下载).doc

第一章:车身概论 1车身包括:白车身和附件 白车身通常系指已经焊装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此处主要用来表 示车身结构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此外尚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 但不包括车身附属设备及装饰等。 2. 按承载形式之不同,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三 大类 非承载车身的优点:①除了轮胎与悬架系统对整车的缓冲吸振作用 外,挠性橡胶垫还可以起到辅助缓冲、 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和降 低噪声的作用,既延长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舒适性。②底盘 和车身可以分开装配,然后总装在一起,这样既可简化装配工艺,又 便于组织专业化协作。③由于车架作为整车的基础,这样便于汽车上 各总成和部件安装,同时也易于更改车型和改装成其他用途车辆, 货 车和专用车以及非专业厂生产的大客车之所以保留有车架, 其主要原 因也基于此。④发生碰撞事故时,车架对车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非承载车身的缺点: ①由于计算设计时不考虑车身承载, 故必须保证 车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从而导致自重增加。 ②由于车身和底盘之 间装有车架, 使整车高度增加。 ③车架是汽车上最大而且质量最大的 零件,所以必须具备有大6—7-nra “一居立柱(弋"tt ) 2—償敢住{ -A " in 21—寄一葩田抵23—Rira t-.Jp?. 24"歯档脱嫌爵一理动乩取26■—门窗眶 1 一就动航爼简主推橇2—水箱阳崔褪架 」一苗'烘桓 呂一匍门9—時门10—年盐捋储祓11—桔1#于柢1工一童卿駆13—疔疔赠盞 “一晞巫止适椅 怖 一后由台柢口一上加峯皿一顶魏活一即玄柱I W 如

型的压床以及焊接、工夹具和检验等一系列较复杂昂贵的制造设备。 3.承载式车身分为基础承载式和整体承载式。 基础承载式特点:①该结构由截面尺寸相近的冷钢杆件所组成,易于建立较符合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从而可以提高计算精度。②容许设法改变杆件的数量和位置,有利于调整杆件中的应力,从而达到等强度的目的。③作为基础承载的格栅底架具有较大的抗扭刚性,可以保证安装在其上的各总成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正常工作。④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构件的成型过程,节省部分冲压设备,同时也便于大客车的改型和系列化,为多品种创造了条件。 4.“三化”指的是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以及零件设计标准化。第二 章:车身设计方法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卩 1概念设计:包括技术任务书的全部内容和一个批准的三维模型。

(整理)车身结构设计真题

车身结构设计试题 一、填空 1、汽车的主要部件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部件)四部分组成。 2、单排座汽车的总质量=(整备质量+允许最大载重量+驾驶员及随员质量)。 3、汽车模型雕塑是(汽车外形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汽车车身形式按车身壳体受力情况可分为(承载式)、(半承载式)、(非承载式)三 种。 5、汽车车身形式按驾驶室发动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长头式)、(短头式)、(平头式)、 (偏置式)四种。 6、车架的结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框式)、(脊背式)、(综合式)三种。 7、图样临时处理单(通称小票)中规定不得用本单通过(超差品)和代料问题。 8、汽车门锁按其结构形式分为(舌簧)式、(转子)式和(钩簧)式。 9、升力在汽车行驶方向的分力为(诱导阻力)。 10、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应满足(清晰)、(完整)、(合理)等基本要求。 11、空气阻力有(形状阻力)、(诱导阻力)、(摩擦阻力)、(干涉阻力)、(内部阻力) 五种。 12、简单的汽车行驶方程式(F Z=ΣF)。 13、汽车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的焊接总成为(车身本体)。 14、汽车形式过程中车架主要承受(对称垂直)动载荷和(斜对称)动载荷。 15、纵梁是货车车架中的(主要承载)元件,它的长度大致和(整车长度)相等。 16、汽车门锁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 17、车架宽度是指(左、右)纵梁腹板(外侧)之间的宽度。 18、车架前端到驾驶室后围这段车架为(车架的前段)。 19、驾驶室后面的后悬架以前这段为(车架的中段)。 20、汽车车门的类型有(顺开式)、(逆开式)、(推拉式)、(折叠式)(上掀式)五种。 21、框式车架可分为(边梁式)、(周边式)两种。 22、常用的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23、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基本金属,如(铜、铝、银)等。 24、根据《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的规定图纸按幅面大小分为(A0、A1、A2、A3、 A4、A5)。 25、汽车玻璃升降器,按臂数可分为(单臂式)和(双臂式)。 26、根据《机械制图图纸》的规定,绘图是采用的图线共有(八)种。 27、承载式车身的特点式汽车没有(车架),(车身)就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安 装基础。 28、车身壳体按结构形式分为(骨架式)(非骨架式)(无骨架式)。 29、力的单位名称为(牛顿)。 30、货车车箱板开启形式一般为(单开)式和(三开)式。 二、选择题 1、车身结构件是(A) A 支撑覆盖件的全部结构件 B 车身的所有零件 2.我厂生产的面包车车门按开启方式有(C) A 一种 B 二种 C 三种 3.车身本体是(A) A 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的总成 B 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总成还包括附件及装饰件

密封圈结构设计技术规范方案

WORD格式可编辑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灯具外壳防护使用密封圈的静密封结构设计。包括气密性灯具密封结构设计。2引用标准或文件 GB/T 3452.1-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 GB/T 3452.3-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 GB/T 6612-2008 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 JB/T 6659-2007 气动用0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和公差 JBT 7757.2-2006 机械密封用O形橡胶圈 JB/ZQ4609-2006 圆橡胶、圆橡胶管及沟槽尺寸 《静密封设计技术》(顾伯勤编著) 《橡胶类零部件(物料)设计规范》(在PLM中查阅) 3基本术语、定义 3.1密封:指机器、设备的连接处没有发生泄露的现象(该定义摘自《静密封设计技术》)。 3.2静密封: 相对静止的配合面间的密封。密封的功能是防止泄漏。 3.3泄漏: 通过密封的物质传递。造成密封泄漏的主要原因:(1)机械零件表面缺陷、尺寸加工误 差及装配误差形成的装配间隙;(2)密封件两侧存在压力差。减小或消除装配间隙是阻止泄漏的主要途径。 3.4接触型密封:借密封力使密封件与配合面相互压紧甚至嵌入,以减小或消除间隙的密封。 3.5密封力(或密封载荷):作用于接触型密封的密封件上的接触力。 3.6填料密封:填料作密封件的密封。 3.7接触压力:填料密封摩擦面间受到的力。 3.8密封垫片:置于配合面间几何形状符合要求的薄截面密封件。按材质分有:橡胶垫片,金属垫 片、纸质垫片、石绵垫片、塑料垫片、石墨垫片等。 3.9填料:在设备或机器上,装填在可动杆件和它所通过的孔之间,对介质起密封作用的零部件。 注:防爆产品电缆引入所指的填料在GB3836.1附录A2.2条中另有定义,指粘性液体粘接材料。 3.10 压紧式填料:质地柔软,在填料箱中经轴向压缩,产生径向弹性变形以堵塞间隙的填料。 3.11 密封圈: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引入装置中,保证引入装置与电缆或导管与电缆之间的密封所使 用的环状物(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3.5.3条对防爆产品电缆密封圈的定义)。 3.12 衬垫:用于外壳接合处,起外壳防护作用的可压缩或弹性材料。(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6.5 条和GB3836.2第5.4条对防爆产品密封衬垫的定义)。 3.13 压缩率:密封圈装入密封槽内受挤压,其截面受压缩变形所产生的压缩变形率。也称作压缩比。

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指南

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指南

目录 目录................................................................................... II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车身结构及其分类 (1) 3.1 客车车身分类方法 (1) 3.2 按用途分类 (1) 3.3 按承载形式分 (3) 4 车架及车身骨架设计 (7) 4.1 车架设计 (7) 4.2 车身骨架设计 (10) 5 车身蒙皮设计 (14) 5.1 前后围蒙皮设计 (14) 5.2 顶盖蒙皮设计 (15) 5.3 侧围蒙皮设计 (16) 5.4 侧围蒙皮的分类 (16) 6 车身护板设计 (17) 6.1 内部护板设计 (17) 6.2 地板设计 (17)

前言 为了对公司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提供设计参考,特编制此设计指南。本设计指南适用于大中型客车的车身结构设计。 本设计指南由项目管理部提出并归口。 本设计指南起草单位:车身设计部。

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介绍了客车车身结构及其分类,规定了客车车身骨架及蒙皮的设计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大中型客车车身结构设计,供设计时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6726—2008 汽车用冷弯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3 车身结构及其分类 在客车结构中,车身即是承载单元,又是功能单元。作为承载单元,由车身骨架与底架或车架组成的车身结构,在客车行驶中要承受多种载荷的作用。作为功能单元,车身应该为驾驶员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保护他们免受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噪声和废气等的侵袭,以及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同时在交通事故中,可靠的车身结构和乘员保护系统有助于减轻对乘员和行人造成的伤害;此外,合理的车身外部形状,以便客车行驶时能有效地引导周围的气流,提高车辆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并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条件和车内通风。因此,客车车身对客车产品的设计制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1 客车车身分类方法 由于客车品种繁多,所以车身的分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客车的用途、承载形式进行分类。 3.2 按用途分类 按客车的用途可分为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和专用客车四类。 a)城市客车 城市客车是为城市内公共交通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如图1所示。这种车辆设有座椅及乘客站立的区域,由于乘客上下频繁,所以车厢内地板低、过道高、通道宽、座椅少、车门多,车窗大,并有足够的空间供频繁停站时乘客上下车走动使用。按运行特点,城市客车分为市区城市客车和城郊城市客车。为了满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及环保要求,城市客车正逐步向大型化、低地板化、环保化、高档化和造型现代化等方面发展。 b)长途客车 长途客车又称公路客车,是为城间旅客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如图2所示。由于旅客乘坐时间较长,这类客车必须保证每位乘客都有座位,不设供乘客站立的位置。为了有效利用车厢的面积,座椅布置比较密集,而且尽可能的提高座椅的舒适性,座椅质量都比较好。长途客车车厢地板高,地板一般设计成凹形,这样有利于提高车身的抗扭刚性,地板下面设有存放行李物品的行李舱。为了提高整个车身的刚度,这类客车的车门少,且多布置在前轴之前。对于高速公路上的快速客运车辆,要求具有更高

客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概述

客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 5-1 车身结构及其分类 客车与公共交通车辆是现代社会中运输旅客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客车的运行量,能够大大减少私家车的运行数量,能够大限度的减少大气污染。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车辆,能够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不管是传统车还是新能源车辆,合理的车身结构,能够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车身重量,降低能耗。车身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客车车身主要由骨架结构和蒙皮结构两部分组成。 5.1.1、客车车身定义GB37301-88 在GB37301-88中,客车车身的定义为:具有长方形的车箱,主要用来装载乘员和随身行李。 5.1.2、客车车身分类方法 由于客车品种繁多,所以车身的分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客车的用途、承载形式和车身结构进行分类。 1、按用途分类 按客车的用途可分为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和专用客车四类。 (1)城市客车 城市客车是为城市内公共交通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如图5-1所示。这种车辆设有座椅及乘客站立的区域,由于乘客上下频繁,所以车厢内地板低、过道高、通道宽、座椅少、车门多,车窗大,并有足够的空间供频繁停站时乘客上下车走动使用。按运行特点,城市客车分为市区城市客车和城郊城市客车。为了满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及环保要求,城市客车正逐步向大型化、低地板化、环保化、高档化和造型现代化等方面发展。 (2)长途客车 长途客车又称公路客车,是为城间旅客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如图5-2所示。由于旅客乘坐时间较长,这类客车必须保证每位乘客都有座位,不设供乘客站立的位置。为了有效利用车厢的面积,座椅布置比较密集,而且尽可能的提高座椅的舒适性,座椅

车身结构设计

第六章白车身设计概念 车身前端碰撞性能的机构设计是车身设计任务中要优先考虑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性设计和车身前后部位结构承载方式的设计以及加强结构的设计等。 6.1 背景介绍 针对ULSAB-AVC的基础工作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将车身结构分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设计结构(两厢车车身结构和三厢车车身结构)。 此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车身碰撞性能 车身质量 车身结构性能 车身外形尺寸 建立车身公共平台 车身前端碰撞性能是车身设计要优先考虑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性结构设计和车身前后端结构承载方式的设计以及加强结构设计等工作。我们必须考虑严格的车身侧面碰撞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重点考虑乘客舱的结构设计,其次是车身后端结构的设计。 从逻辑思维理论而言,车身设计可以针对车身结构某一部分进行,即影响车身其它部位结构;一个纯粹的设计途径是运用ULSAB-AVC车身结构设计理念发展而来的。 6.2 公共平台----- 车身结构设计 6.2-1 两厢车车身结构 图6.2-1 两厢车车身结构 6.2-2 三厢车车身结构 图6.2-2 三厢车车身结构

设计概念尤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遵循ULSAB-AVC车身结构设计理论, 即已经发展成为两种不同车身结构的开发思路: 如图 6.2-1和6.2-2 (两门轿车, 四门轿车)不同车身结构中(两厢车三厢车), 由一些共同零部件、独立零部件、连接加强件以及所有的分总成件来构成两种不同结构的车身结构; 在尽可能采用相同零部件来构成完整车身结构的前提下, 应考虑相关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如零部件制造成本, 白车身骨架的装配成本, 整车装配成本等。两厢车车身、三厢车车身分别拥有相同的仪表板, 以及车身后部结构享有部分共同的零部件和连接件。 图6.2-3 两厢车车身结构 图6.2-4 三厢车车身结构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针对于两种已完成的车身结构享有一个共同的平台; 图6.2-5 显示了两种相似车身共享一个平台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座椅横梁、后部悬挂结构图。

第四章-货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

第4章货车车身结构及其设计 §4-1 概述 货车即载货汽车,人们也称之为卡车,是指一种主要为载运货物而设计和装备的商用车辆,它能否牵引一挂车均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加快建设与不断完善,公路运输行业迎来了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货车已经从载运货物这一单一功能向可代表物流准时化的物流服务的运输工具这一方向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服务工具,因此,货车车身的设计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货车车身包括驾驶室和车箱两部分。在高度追求运输效率的今天,货车通常是昼夜不停地行驶,驾驶员轮换驾驶,驾驶室作为驾驶员和乘员工作和休息的空间,其设计既要满足实用性、耐用性、空气动力性、安全性等基本性能要求,也要具有良好的人机工程环境。货车车箱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其结构也各不相同,在设计时需考虑的有车箱结构强度、车箱尺寸及容量、前后轴载荷分配等因素,对于厢式车箱还要考虑空气动力性能。 由此可见,在设计货车车身结构时,需要综合地考虑货车的实用性、耐用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其他各方面相关的因素。 4.1.1、货车的分类 货车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各国的分类标准有所不同,在我国国家标准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将货车分为普通货车、多用途货车、全挂牵引车、越野货车、专用作业车和专用货车六大类,具体形式及定义见表4-1。 货车分类定义示意图 普通货车一种在敞开(平板式)或封闭(厢式)载货空间内载运货物的货车。 多用途货车在其设计和结构上主要用于载运货物,但在驾驶员座椅后带有固定或折叠式座椅,可运载3个以上的乘客的货车。 全挂牵引车一种牵引牵引杆式挂车的货车。 它本身可在附属的载运平台上运载货物。

机械密封设计中的选型

机械密封设计中的选型 机械密封结构型式的选择是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步骤,必须先进行调查:①工作参数—介质压力、温度、轴径和转速。②介质特性—浓度、粘度、腐蚀性、有无固体颗粒及纤维杂质,是否易汽化或结晶等。③主机工作特点与环境条件—连续或间歇操作;主机安装在室内或露天;周围气氛性质及气温变化等。④主机对密封的允许泄漏量、泄漏方向(内漏或外漏)要求;寿命及可靠性要求。⑤主机对密封结构尺寸的限制。⑥操作及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1.根据工作参数p、v、t选型 这里p是指密封腔处的介质压力,根据p值的大小可以初步确定是否选择平衡式的结构以及平衡程度。对于介质粘度高、润滑性好的,p≤0.8MPa,或低粘度、润滑性较差的介质,p≤0.5MPa时,通常选用非平衡式结构。p值超过上述范围时,应考虑选用平衡式结构。当p>15MPa时,一般单端面平衡式结构很难达到密封要求,此时可选用串联式多端面密封.υ是指密封面平均直径的圆周速度,根据υ值的大小确定弹性元件是否随轴旋转,即采用弹簧旋转式或弹簧静止式结构,一般υ<20~30m/s的可采用弹簧旋转式,速度更高的条件下,由于旋转件的不平衡质量易引起强烈振动,最好采用弹簧静止式结构。若p和υ的值都高时,可考虑选用流体动压式结构。t是指密封腔内的介质温度,根据t的大小确定辅助密封圈的材质、密封面的冷却方法及其辅助系统。温度t在0~80℃范围内,辅助密封圈通常选用丁腈橡胶O 形密封圈;-50℃≤t<150℃,根据介质腐蚀性强弱,可选用氟橡胶、硅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成型填料密封圈:温度<-50或t≥150℃时,橡胶和聚四氟乙烯会产生低温脆裂或高温老化,此时可采用金属波纹管结构。介质浊度高于80℃时,在密封领域中通常就要按高温来考虑,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 2.根据介质特性选型 腐蚀性较弱的介质,通常选用内置式机械密封,其端面受力状态和介质泄漏方向都比外置式合理。对于强腐蚀性介质,由于弹簧选材较困难,可选用外置式或聚四氟乙烯波纹管式机械密封,但一般只适用p≤0.2~0.3MPa的范围内。易结晶、易凝固和高粘度的介质,应采用大弹簧旋转式结构。因为小弹簧容易被固体物堵塞,高粘度介质会使小弹簧轴向补偿移动受阻。易燃、易爆、有毒介质,为了保证介质不外漏,应该采用有封液(隔离液)的双端面结构。 按上述工作参数和介质特性选定的结构往往只是一个初步方案,最终确定还必须考虑主机的特征和对密封的某些特殊要求。例如,火箭发动机的密封寿命只需几分钟,但要求短时间内绝对不漏。舰船上的主机有时为了获得更有效的空间,对密封的尺寸和安装位置往往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又如潜艇上的排水泵,在潜艇沉浮过程中,压力变化幅度很大等。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按常规选择标准结构,而必须对具体工况作特殊设计,同时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 机械密封件-1 104型/109型/108型/FBD型材质: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期末考试试题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车身:供驾驶员操作,以及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白车身:已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概念设计:指从产品构思到确定产品设计指标(性能指标),总布置定型和造型的确定,并下达产品设计任务书为止这一阶段的设计工作。H点:H点装置上躯干与大腿的铰接点。 5、硬点:对于整车性能、造型和车内布置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 6、硬点尺寸:连接硬点之间、控制车身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以满足使用要求的空间尺寸。 7、眼椭圆:不同身材的乘员以正常姿势坐在车内时,其眼睛位置的统计分布图形;左右各一,分别代表左右眼的分布图形。 8、驾驶员手伸及界面:指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身系安全带、右脚踩在加速踏板上、一手握住转向盘时另一手所能伸及的最大空间廓面。 9、迎角:汽车前、后形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驾乘舒适性④鱼型:集流线型和船型优点于一身 ⑤楔型:快速、稳定、舒适。 3、车身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舒适、安全、美观、空气动力性。 ①结构强度足够承受所有静力和动力载荷;②布置舒适,有良好的操纵性和乘座方便性;③具有良好的车外噪声隔声能力;④外形和布置保证驾驶员和乘员有良好的视野;⑤材料轻质,减小质量;⑥外形具有低的空气阻力;⑦结构和装置措施必须保护乘员安全;⑧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易于制造和装配;⑨抗冷、热和腐蚀抵能力强;⑩材料具有再使用的效果;⑩制造成本低。 车身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①车身外形设计的美学原则和最佳空气动力特性原则。②车身内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③车身结构设计的轻量化原则。④车身设计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原则。⑤车身设计符合有关的法规和标准。⑥车身开发设计的继承性原则。 5、什么是白车身?它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已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组成: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部件。①车身覆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车身:供驾驶员操作,以及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2、白车身:已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 3、概念设计:指从产品构思到确定产品设计指标(性能指标),总布置定型和造型的确定,并下达产品设计任务书为止这一阶段的设计工作。 4、H点:H点装置上躯干与大腿的铰接点。 5、硬点:对于整车性能、造型和车内布置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 6、硬点尺寸:连接硬点之间、控制车身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以满足使用要求的空间尺寸。 7、眼椭圆:不同身材的乘员以正常姿势坐在车内时,其眼睛位置的统计分布图形;左右各一,分别代表左右眼的分布图形。 8、驾驶员手伸及界面:指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身系安全带、右脚踩在加速踏板上、一手握住转向盘时另一手所能伸及的最大空间廓面。 9、迎角:汽车前、后形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0、主动安全性:汽车所具有的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能力。 11、被动安全性:汽车所具有的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免受伤害的能力。 12、静态密封:车身结构的各连接部分,设计要求对其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密封关系是固定不动的。 13、动态密封:对车身上的门、窗、孔盖等活动部位之间的配合间隙进行密封,称为动态密封。 14、百分位:将抽取的样本实测尺寸值由小到大排列于数轴上,再将这一尺寸

段均分成100份,则将第n份点上的数值作为该百分位数。 二、填空题 1、车身功能:容仓、安全、舒适、美观、空气动力学。 2、车身外形在马车之后,经过了厢型、甲虫型、船型、鱼型、楔型的演变。 3、车身设计的要求有舒适、安全、美观、空气动力性。 4、汽车车身由附件车身本体(白车身)封闭刚性结构(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组成。 5、白车身由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部件组成。 6、常用的汽车车架有边梁式车架(梯形车架)、周边式车架、脊梁式车架、综合式车架(X型车架)结构型式。 7、车身焊(铆)接总成由车身前部(车前钣金件)、前围、地板、侧围、顶盖和车身后部(车后钣金件)组成。 8、车身前围由前围上盖板、前围板、前围侧板和转向柱支架梁等组成。 9、H点装置包括H点测量装置(HPM)、H点设计工具(HPD)两种。 10、空气阻力包括:形状阻力,摩擦阻力,诱导阻力,干扰阻力和内部阻力五部分。 11、身结构设计应考虑强度、刚度、安全性、轻量化、耐久性(抗疲劳强度和耐腐蚀性)、材料、成本等因素。 12、车身轻量化技术包括构件轻量化、材料轻量化。 13、主动安全性研究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能、制动性能、灯光系统和驾驶员视野性能等。 14、被动安全性研究内容包括车身结构抗撞性、约束系统性能、转向系统的防伤性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