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度。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城市形态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而形成的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

要调整城市容量密度、布局和形态的方法就是内涵式发展或者外延式发展。我国目前城市内部空间内涵式发展采用调整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地面高空和地下空间三维发展;城市外围空间发展采用构建多功能中心的组团式结构,空间形态和空间构成上表现为连续蔓延式(同心圆、带状),轴线带状(连片带状、多极放射状),跳跃组团式(星座式、飞地式)等。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利用开发规划期限比城市总体规划时间长,一般为15年,但是大中城市总体规划期还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同,一般为20年;小城镇10~15年。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实际上所有设施、用地的规模都取决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2.城市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的规划要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的发展,整合城市功能,统筹城市交通、城市绿地、城市居住区和城市产业区的用地,经济使用土地、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原则:整合原则(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经济原则(适用、经济、勤俭);安全原则(避灾、防灾、减灾);美学原则(整体美、自然美);社会原则(文明、和谐、发展)。

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的聚集规律;城市人口发展规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外部交通规划原则:对外交通系统要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连结;要尽量减少对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交会站尽量安排在城市的外围;确定城市的出入口数量和位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节约投资和用地。

城市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基本原则: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联系各功能用地,构建城市形态;符合地形,利于环境,美化城市;利用旧设施,减少拆迁,节约用地;协调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城市道路基本路网格局类型有棋盘式、放射式、环形放射式、棋盘环形式、棋盘环形放射式。各种道路网格局的优缺点评价。

城市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别是后者指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用于建设的非农业生产用地和一部分城市发展控制用地,包括9大类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而前者还要增加水域和其它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方法是按照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数量,再用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指标校核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本章介绍了补偿城市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正趋向大型化综合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城市功能、

地下适应性、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重点介绍了从浅层至深层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要按照聚集对应、等高线原理、计划协调、开发保护并重等布局原则、主要布局形态和常用的布局方法,通过地下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统一。

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为: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无限性和制约性。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和不可逆性。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不同于地面空间的环境特点。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主要任务是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预测城市地下空间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方向,协调地面上下、地下设施之间关系,指导地下空间布局;目标是拓展城市空间容量,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现状,预测需求规模;调查地质状况,分析发展条件;提出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提出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功能;规定主要技术指标和控制要求;规划开发层次、内容、期限;确定空间布局,综合平面和竖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实施措施和步骤。

可供开发的土层地下空间资源现状图可供有效开发的土层地下空间资源现状图从这两张现状调查图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基本内容,以地下空间规划结构为框架,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各种时期研究成果,将城市可利用的地下空间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一个有机的联合整体。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是城市动态发展的体现,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城市地下空

间的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是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系统结构表现;城市地下空间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标志。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结构一旦变化,就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配合。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规划原则:地下空间特性适应原则。上下空间功能对应原则。开发计划协调原则。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城市生命线系统原则。空间结构满足平战结合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按照资源开发深度分类可以分成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三类。地下空间按功能用途分9类。浅层空间:0~-30m深度,商业、文娱、业务空间等。中层空间:-30m~-100m深度,地下交通、公用设施。深层空间:-100m以下,快速地下交通、危险品仓库、冷库和油库等贮存仓库。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有4项: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统计地下空间现状,预测需求规模;调查地质状况,分析发展条件);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提出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功能;主要技术指标;控制要求);确定空间布局(开发层次的内容、期限,规模、布局,综合平面和竖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近期建设项目,实施措施和步骤)。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深度:

1.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地下空间的分类、分级、设置标准、规模、布局、各类地下空间的联系与协调,地下空间利用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地下公共设施的布局:确定地下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及相互关系;

3.地下工业仓储设施布局:确定因工艺、安全需要和其他要求设置的地下工业、仓储设施类别、位置、规模;

4.人民防空设施布局:根据城市防护类别确定人民防空设施标准、规模和布局,并提出平战结合方案;

5.地下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地下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类型、规模、分布以及与地上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6.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确定地下工程管线综合管沟、变电站、蓄水池、供热站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布局;

7.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项目、规模,进行投资估算,安排建设时序;

8.远景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和设施布局;

9.实施规划的措施。

地下空间现状图:标明城市现状建成区范围,城市主次干道,各类现状地下空间的性质、类别、位置、规模。

地下工程建设条件评价图:标明城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矿藏、文物分布、地下水位埋深线等;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总图:标明规划建成区用地范围、用地布局、道路系统,标明地下交通设施、公共设施、人民防空设施、工业仓储、市政设施、文物古迹等的位置、规模及与地上设施的关系。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标明工程管线综合沟的位置、走向、断面及形式等;标明地下变电站、蓄水池、供热站等设施的位置。

近期建设规划图:标明地下空间近期建设项目及其开发规模和时序。

远景规划图:标明地下空间远景发展目标、方向和功能结构。

城市地下空间分布形态设计方法分为点状、辐射状、鱼刺状、网格状、网络状。它们一般适应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什么阶段?

城市地下工程结构体系形成方法:1. 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2. 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3. 以大型地下空间为结点。4. 地下空间功能竖向分层。

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论,怎样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计划(分区、分层、分期)?

4.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详细规划

本章介绍了地下铁路的路网形式、线路规划内容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地铁车站的规划内容和地下停车场的布局方法。

地铁交通系统规划包含路网规划,路线规划、车站规划三大部分。

地铁路网规划包含背景研究(与城市的协调性,轨道交通的型式),网路布局(路网规模、线网构架、客流预测、方案评价)。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棋盘式。各种路网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P79-82.

地铁路网规划要点:1.确定合适的路网形式。单纯的放射状路网,很难实现各线路之间的换乘;环形路网可以连接各放射状线路,实现换乘。2.市区轨道交通线路应尽量沿着交通主干道,要贯穿城市中心区,并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3线路尽可能经过大型客流集散点,多设换乘点分散旅客,走向要和现存的最大客流量流向一致。4.城市外围区及郊区的线路走向应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轴线紧密结合,联系大型居民点、卫星城市、对外交通终端。5.线路上的客流量不均匀,可以设置折返线,高峰时段增开区间列车。6.当地面道路能够承受客流负荷时,线路要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7.选择线路走向要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和存在地下管线、建筑物基础和其它地下工程地段;不破坏国家级的自然风景区及文物保护点。8. 城市中心区线网规模设计应适应城市远期或远景的发展要求。9.城市中心区线网结构除了进行客流分析及建设效果分析外,还要结合系统制式、线路敷设方式、列车交路、换乘客流规模等因素论证线路与车站的可实施性。10.线路尽量沿放射状的城市道路干线走向,便于吸引沿线客流量,减少拆迁量和工程量。11.线路的起终点尽可能放在城市外围区或郊区,以节省起终点站的建设成本,给后期修改完善留有余地。12.减少线网总的换乘次数是线网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地铁线路规划包含线路敷设形式和长度,平面位置和埋深,纵断面线形和车站位置。地铁的线路敷设方式有地下式、地面式和高架式三种,各自适应在城市中心区、郊区。其要点:1.确定合适的路网形式。2.线路走向要和现存的最大客流量流向一致,线路要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3.加强城市周围交通节点的联系。4. 线路埋深要经济和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和地下障碍物。

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应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其中辅助线又包括折返

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等。

地铁的线路平面设计应按照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发展的人流密集点作为地铁线路节点布线,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管线和其他构筑物、文物古迹保护要求、环境与景观、地形与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地铁的线路纵断面设计根据线路平面位置、敷设方式,沿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和市政管线布设位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通航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设计。

地铁车站规划内容是确定各车站位置和埋深;确定车站出入口方式和车站乘客流量;确定车站内的空间布局。地铁车站规划原则是地铁车站位置既要能在一定范围内吸引足够的客流量,又要保持合理的站距以提高旅行速度,还要考虑各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和与地面上公交车站换乘的方便;车站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地铁车站应设置在易识别、易换乘的位置。

车站的平面位置应当使乘客在合理的步行半径范围内(500~700米)。市区内车站在lkm 左右,到郊区增加到2km以内较为适当。

按照车站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中间站、区域站和终点站。中间站按照乘客是否可以换乘分为一般中间站和换乘站。车站按照运营性质分为终点站、枢纽站、联运站。车站站台分为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和混合式站台(一岛一侧、一岛两侧)

5.地下道路交通系统

地下道路交通系统包括地下行车系统、地下步行道系统、地下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的布局一般在城区边缘地带主要路口附近为外地车辆设置专用停车场;对外

交通枢纽所在地设置公用停车场;城内人流集中的大型建筑物附近设置公用停车场。地面停车场址要选择在交通流量大、集中、分流的地段,且注意该地段的公共交通流、人流,是否有立交、广场、车站、码头、加油站、食宿等。对外服务的停车场应设在城市边缘进城路口附近,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并且考虑乘坐进城交通工具方便.。

地下停车场选址应选择在道路网中心地段;保证公用汽车库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

专有车库不宜超过300m;停车场不宜靠近学校、医院、住宅等建筑;停车场应保持规定的防火和卫生间距;与大型地下设施相结合。

地下停车场按照车辆出入方式分为坡道式停车场和机械式停车场。按照使用性质分为公共地下停车场和专用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规模按照小客车停车规模分五级:Ⅰ级停放400辆;Ⅱ级停放201~400辆;Ⅲ级停放101~200辆;Ⅳ级停放26~100辆;Ⅴ级停放25辆以下。

6.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详细规划

本章介绍供水、能源、供气、供热、排水以及环卫系统。重点介绍了地下综合管线廊道

的管线布局原则。

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系统的大型化;布置的综合化;设施的地下化;废弃物的资源化,从根本上摆脱城市公用设施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困境。

管线按照输送物质分为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管线按输送方式可分为光、电流管线、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管线按敷设方式可分为架空、地下敷设两种。

地下综合管线廊道主要有两大类:独立廊道、附建廊道。

管线顺序平面布置是满足本系统布局要求,满足管线水平间距,敷设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平行于道路红线,减少交叉穿越。道路红线至中心平面布局顺序是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庭院中线至边线平面布局顺序是电力、电信、污水、燃气、给水、供热。

管线竖向布置原则要满足埋深或高度要求,满足管线垂直间距要求。管线廊道内的自上而下顺序是电信、低压电力、高压电力、低压供水、高压供水、排水,燃气管道要专门空间布设。管线相交处自上而下顺序是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

管线总体布置避让原则是不同类别管线压力管让重力管,可弯管道让不易弯曲管道;同类管道小管让大管,分支管让主干管。.

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类型,其划分依据是雨水和污水是否分开排放;城市排水系统由接收、处理、排放三大系统组成。

7.地下公共设施

地下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设施(地下商场(商业街)、地下餐厅、地下旅社等),地下办公设施(写字楼、学生书店、档案馆、战时指挥部、大学办公室等),地下文化设施(地下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影剧院、音乐厅、舞厅、俱乐部、游乐场、KTV包厢等),地下体育设施(体育场馆、游泳池、体育训练基地等),地下医疗卫生设施(医院、卫生防疫站、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其他公共设施(地下文物古迹类公共设施和地下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场所等)。

地下公共设施综合体的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主要包括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空间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重点是功能和流线布局。空间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

功能分区是将建筑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的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使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是要以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供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和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街道型、广场型和混合型等三种布局方式。

地下商场的主要功能,一是补充城市交通系统,包括步行、换乘车;另一个是补充城市商业系统。地下商场平面布局具体分为5个部分:(1)地下步行交通部分。包括商场内除商

店以外的通道,地下过街人行横道,地下建筑之间的连接通道,出入口的地面建筑,楼梯和自动扶梯等内部垂直交通设施等;(2)商店、文娱设施、办公、银行等业务设施:(3)地下公用停车场及其辅助设施;(4)市政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线;(5)为地下商场本身使用的通风、空调、变配电、供水排水等设备用房和中央控制室、防灾中心、办公室、仓库、卫生间等辅助用房,以及备用的电源、水源。常见的平面组合方式有:停车场通道商店,或者是通道商店二种方式。竖向组合方式一般在设公用停车场时可考虑采用双层布置,上层为商场,下层为停车场。

8.居住区地下空间环境再造

在确定居住区地下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努力改造城市地下空间的光环境、声环境、热湿

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其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地下建筑空间的光环境有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

自然光的采光方式有下沉庭院式、天窗式、采光井、下沉广场式、可开合屋盖、地下中庭共享空间式、主动太阳光系统。

地下建筑应设置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过渡照明。地下建筑房间和活动场所正常照明设置一般照明,手术台、收款台、登记处等工作部位增设局部照明,营业厅货架、办公室、客房、检验室等,设置局部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值班照明宜利用备用照明或疏散照明中能单独控制的一部分或全部。各类地下建筑出入口部分均应设计过渡照明。过渡照明设计中宜优先采用自然光过渡,当自然光过渡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人工照明过渡。

入口过渡照明由临界部、变动部和缓和部的三个部分的照明组成。“黑洞效应”是指司机在驶近隧道,从洞外看隧道内时,因周围明亮而隧道像一个黑洞,以致发生辨认困难,难以发现障碍物。出口过渡照明是指汽车从较暗的隧道驶出至明亮的隧道外时,为防止视觉降低而设的照明。应消除“白洞效应”,即防止汽车在白天穿过较长隧道后,由于外部亮度极高、引起司机因眩光作用而感不适。

地下空间声环境包括噪声控制和环境音乐创设。地下建筑内部噪声源是地下设备机械,主要是通风机、排污泵、排水泵、供水泵、空调机、除湿机、地下电站所配备的柴油发电机组等。

地下控制噪音的方法有 1.合理布置噪声源房间位置,使用功能分区和声环境分区。2.将噪声设备置于盲洞内或封闭空间中,用隔声门或声闸间隔绝噪声。3.采用消声措施控制气流噪声和固体噪声沿通风管道传递;适当控制气流速度。4.采取隔振措施防止和降低固体声传递。5.地下空间的顶棚和走廊通道内用活动门隔断是声学处理的主要位置。

地下音乐创设适宜用轻音乐,不能有方向性。

地下空间热湿环境控制应以创造热舒适环境为目标。气温控制在16-28℃为宜。

地下建筑内空气质量评定指标:热舒适参数外,主要以CO2,CO,VOC,微生物;空气离子化;氡及其子体等。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顺序是污染源控制。局部通风。全面通风,置换通风。引入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空气洁净。

9.地下空间防灾减灾规划

本章在介绍城市水灾、地震和火灾等三种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后,重点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防火排烟的规划技术。

城市灾害按危害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二次灾害三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台风、滑坡、山崩、泥石流、异常地温、波浪、海啸、积雪等;人为灾害包括战争、交通灾害、施工灾害、化学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二次灾害包括建筑物倒塌、构筑物破坏、火灾等。

一、防水灾

城市地下空间防洪主要措施是出入口防洪和加强地下工程结构的防水性能。地下空间防洪原则:以防为主、以排为辅、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二、防火灾

地下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疏散困难、消防扑救更难。

地下商店营业厅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布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0m。

地下空间防火规划内容

1.地下工程的总体设计应考虑发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方便,合理确定其出入口位置、防火间距、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灭火装置等。

2.预防为主。地下空间排除易燃品、少用难燃品。

3.布局疏散通道。根据地下空间人员数量,对疏散距离、疏散通道、路径标识等作出合理规定。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房间内最远点至该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房间外至最近安全出口或至防火门的最大距离:医院24m,旅馆30m,其它工程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最大距离应为上述相应距离的一半。

4.整体耐火等级。地下空间的耐火等级和各部位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应该达到地面一级耐火等级。

5.设置防火分区和排烟分区;设置防排烟系统。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一般不应大于500m2。当设置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地下商店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建筑内部装修符合规定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到2000m2。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m2。当从室内地坪至顶棚或顶板的高度在6m以上时除外;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6.自动报警系统和防灾系统。

城市地下空间火灾消防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原则;以早期灭火为主原则;立足于每个防火单元内部灭火为主原则;以解决人员疏散避难为主原则。

地下汽车库耐火等级不低于一级。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修车库;Ⅰ、Ⅱ、Ⅲ

类的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Ⅳ类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汽车疏散出口一般不应少于两个。汽车疏散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两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10.地下工程加固规划

本章介绍地下空间浅土明挖法施工的围护结构技术、浅埋矿山法的锚喷衬砌支护技术、浅埋暗挖法的超前支护技术之后,重点介绍了深部开挖的初期支护技术和永久支护技术。

对于浅土空间,一般采用明挖法,或者盖挖法;主要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土层;主要的支护技术是重力墙、衬砌、棚架、锚杆(索)、排桩围护、土钉、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沉井和冷冻法。对于深土空间采用的支护方法有地下围护结构法(连续墙、排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地下支挡结构(横撑法、锚索法)。

对于岩层空间,在软岩条件一般采用全断面掘进机施工法、盾构机工法;在硬岩条件下,可以使用矿山钻爆法;其相应的支护适用锚杆(索)支护技术、喷锚(网)支护技术、注浆加固技术。

正确地剖析地质情况是选择合理的加固类型的先决条件。其次,要考虑地下工程的使用服务年限,针对不同的岩体工程服务年限,采用不同的支护加固类型。再次,根据地质条件及地下开挖工程的用途和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和支护加固类型。有时候选择加固类型还需要充分考虑其施工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等重要因素。

盖挖法和明挖法都是采用深基坑支护的围护结构,常见的是排桩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土钉墙围护结构三种。盖挖法挡土结构要根据现场条件、地下水位高低、开挖深度以及建筑物的临近程度,选择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

对于饱和的软弱地层,应以刚度大、止水性能好的地下连续墙为首选方案。如果开挖宽度大,为了缩短横撑的自由长度,防止横撑失稳,并承受垂直荷载,需要建造中间桩柱支撑横撑。

排桩围护结构适用于不能放坡或由于场地限制不能采用搅拌桩围护,开挖深度在6~10m的基坑。构成排桩的基本桩单元可以是钢板桩、挖孔桩、钻孔桩、水泥搅拌桩或劲性水泥土搅拌桩(SMW)。

土钉墙支护技术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的粘性土、粉土、杂填土及卵石土和弱胶结砂土的基坑支护,开挖深度一般在5~12米。对于自立性很差的软弱土体,普通土钉墙支护有困难时,应考虑使用复合型土钉墙支护。

新奥法的定义是“在岩质、土砂质介质中开挖隧道、以使围岩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根据各个地质条件的不同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初期支护方式可以选用:支架临时支撑,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超前支护和盾构管片衬砌等。采用锚杆或锚索支护潜在不稳定的岩楔或岩块或较厚层状的板岩比较合适。喷砼施工支护的工程介质岩体有软弱岩体、节理岩体、破碎岩体;还有土体(固结土、松散土、饱和及非饱和土)等。

(p122)喷锚衬砌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的Ⅲ级及以上围岩的短隧道。喷射混凝土对围岩节理、裂隙起充填作用,促使表面岩块稳定。喷射混凝土有一定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与岩层粘贴并与围岩形成统一承载体系,改善喷层受力条件。喷射混凝土能及时、分层施喷,喷

层虽薄但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这样一来,喷层能控制围岩变形,即使围岩仍有较大变形,但不致产生坍塌,从而提高围岩的自承作用。喷混能使隧道围岩尽早封闭围岩阻止风化。

(p124)浅埋暗挖法是在粉质粘土、砂土和砂砾石等软土地层中近地表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技术要点是“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其中,管超前是指管棚超前支护和超前锚杆支护;严注浆是指在掌子面开挖前先对掌子面和一定长度范围内的隧道喷射5-10cm厚的混凝土封闭,然后利用超前小导管超前注浆,使其未开挖段四周砂砾石等软土粘结成整体,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加固圈。短开挖是指每循环的开挖长度不能超过超前锚杆或小导管支护的长度。强支护是指施工中加强临时支护。快封闭是对隧道的衬砌断面要紧快的形成密闭圈,即尽快的浇筑隧道底拱圈。勤量测是指施工过程中,要对围岩和支护体进行应力和变形的量测。

11.地下工程排水防渗规划

本章介绍了地下空间防水等级选择、地下室类型的区域防水和隧道型区间防水方法,重

点介绍了地下空间的排水方法和防渗技术。

地下空间目前主要的防水技术有引水、降水、回灌、止水帷幕、防水膜、沥青防水。地下空间的防水设计和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和毛细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对地下空间防水规划确定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确定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建立地下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各种洞口的防倒灌措施(p130)。

除维护结构已经普遍采用掺外加剂的防水混凝土外,防水等级为一、二级的围护结构主体迎水面还应选用一种或两种防水材料防水层,满足多道设防的要求(p131)。

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单体工程范围相对隧道长度是比较小的,防水范围属于一个小区域。建构筑物的地下室防水一般可采用3种方案:结构混凝土主体防水、附加防水层、结构混凝土自防水和附加防水层综合防水(p131)。

地下隧道工程一般防水措施是超前注浆、初期支护、铺设防水层、结构自防水和结构外防水等技术。复合式衬砌结构自防水是依靠隧道衬砌构成的三道防水线,即在隧道开挖后立即施作初期支护,待基本稳定后铺设防水隔离层(多采用ECB塑料板材),然后立即灌注防水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p132)。盾构法隧道的衬砌管片防水有单层衬砌防水和双层衬砌防水两大类。钢筋混凝土管片接缝防水防线由接缝密封垫、注浆防水沟槽、内表面嵌缝槽三道防线组成。螺栓孔防水衬砌背后也采用注浆防水。纵向缝中加承力衬垫(p132)。

在地下工程结构内设置的排水系统由渗排水层和渗排水沟组成。在结构基底下满铺砾石渗水层,渗水层下按一定间距设置渗水沟,沟内安设集水管,沿基底外围布设渗水墙,构成地下空间的排水系统,见图8.6。地下水经过渗水墙、渗排水层流入渗水沟,沿集水管流入集水井,汇集于吸水泵房排出(p134)。

盲沟排水适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排水面积较小、常年地下水位在地下建筑底板以下或在丰水期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建筑底板的地下防水工程。盲沟排水可以降低地表渗透水和地下水对基础、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侵蚀,对基础的坚固、稳定,以及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正常使用,起到有利作用(p134)。

截水帷幕目前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等。

12.地下空间采光照明规划

本章介绍了传统的自然采光方法和最新的天然采光传光新技术,重点介绍了隧道和商店

以及应急照明系统。

地下空间传统采光技术有建筑采光罩、建筑采光棚、采光天窗、采光井、采光板、采光瓦、采光顶等(p138)。

新型采光技术有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隔板、导光棱镜窗以及其综合应用。从原理上来讲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光线传导,通常通过集光器收集光线,再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方法将光线传导入室内;第二类是通过反射、折射等物理手段进行照明,主要有采光隔板和导光棱镜窗等方法;第三类方式就是将技术和物理手段进行综合利用。这三大类方式均是利用光的反射、透射、折射及衍射等特性,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达到增加室内照度的目的(p140)。

地下商场入口处除应处理好过渡照明,还应设计装饰照明,使行人对商店产生强烈的印象。商店应处理好一般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三部分的关系(p144)。

13.地下空间暖通空调规划

本章介绍了地铁隧道和公路隧道、地下单体硐室的通风系统和方式,以及单体硐室的空

调规划内容。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虽然同为建筑环境的控制技术,但它们所控制的对象与功能有所不同.。采暖(Heating),又称供暖,是指向建筑物供给热量,保持室内一定温度。通风是利用室外空气(称新鲜宅气或新风)来置换建筑物内的空气(简称室内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简称空调,实现对某一房间或室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进行调节与控制,井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

地铁自然通风是利用隧道内的温度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差和列车的活塞作用进行的、不使用机械的通风方式。利用列车运行在隧道内的活塞作用通风,须在隧道延长方向每隔80~100m配置通风口。

机械通风是在车站或区间安装送风机(给风)或排风机(排风),形成机械通风系统。地铁的地下通风应采用隧道通风系统和局部通风系统,必要时可采用空气调节系统。隧道通风应直接采自大气,排风应直接排出地面。地铁的隧道通风系统应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通风量应保证隧道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少于3次。当车站采用隧道活塞通风的通风量不能满足排除余热要求时,或布置活塞通风道、通风亭有困难时,应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p150)。协调车站和隧道的标准通风方式是车站给风、区间隧道机械排风。

公路隧道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机械通风方式根据风流方向可以分成分

段纵向通风(设置竖井)、横向通风(需设置送风道和排风道)、半横向通风(只设置排风道)和混合式通风(设置竖井和风道)。

地下汽车库应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地下汽车库的排风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排除2/3,上部排除1/3。而补充进风的送风口宜设在主要通道上。地下车库的排风口应设于场地的下风向,且不应朝向邻近建筑物和公共活动场所。排风口底边离地坪高度应大于2.5m。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制组 二零零七年三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08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0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近20年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不包括()。 A.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 B.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 C.人性化的构建形式 D.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 用户答案:[C]得分:6.00 2.标志着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建成并通车的。 A.巴黎 B.伦敦 C.东京 D.莫斯科 用户答案:[B]得分:6.00 3.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得分:6.00

4.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得分:6.00 5.下面关于地下空间火灾防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火分区设计面积必须超过500平方米 B.建立监测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 C.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至少要两个 D.提高自救能力 用户答案:[A]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CD]得分:0.00 2.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的是()。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2016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地下空间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本办法所称地下空间是指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表(含江、湖)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利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开发的地下空间视为单建地下空间。 第三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应当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战备效益相结合。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空防灾设施,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市人防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协调和涉及人民防空的相关管理,市规划、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公安、消防、发改、应急、财政、交通、安监、工商、物价、城管、园林、水务、文物、地铁等部门、单位和各区人民政府,按各自的职能分工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工作,各使用单位负责地下空间利用的维护管理。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六条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与人民防空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内容

一,选择题 1,城市的含义和概念P1 古代:用于防御和剩余商品的交换,是从事商业交换活动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居民聚集点从城市规划角度:城市是一个一人为本,一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城市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4个方面含义①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供,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②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③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④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三大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P4 3,城市空间资源的基本属性:P26 ①稀缺性和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变动性⑥变动性⑦价值属性 ⑧不可逆性。 4,地下空间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影响因素,资源分布,储备容量,合理开发容量,保护范围,开发价值,综合效益和资源动态发展规律。P27 5,地下空间资源的深度划分P28 评估范围: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 浅层:地表至地下10m,开敞空间和低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次浅层。地下10-30m,中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次深层:地下30-50m,特殊地块和高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深层:地下50-100m。 6,地下空间适用范围:1-100m P28 7,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P12

①地下与地上相结合②保护和开发相结合③平时和战时相结合④近期与远期相结合。8,地下公共设施的分类P82 ①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商场,餐厅,旅馆) ②地下办公设施(学生书店,大学办公室,档案保管室) ③地下文化体育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体育馆) ④城市地下市政管线设施系统(管道和电缆) ⑤城市地下防灾设施系统 ⑥地下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地下广场,地下中庭,地下商业街) 9,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分类道路广场 将城市空间按层次不同:地面空间,低矮建筑物,上部空间,地下空间地下铁路水域 地下车库 地下公路P33(图好好看) 地下建筑 10,城市地下空间按其利用功能不同分类 居住空间,业务空间,商业服务空间,文娱体育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工业空间,储存空间,防灾防护空间,高层建筑设备空间,P33 11城市灾害类型 ①震灾②洪灾③风灾④人为灾害。P198 12,地下储油方式P214 ①盐岩层洞室(在盐岩层中构筑洞室的储油方法)②无衬砌地下水封石油库③衬砌式储 油库④矿山废弃巷道储藏。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 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 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 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 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 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 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 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 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 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 第一阶段。城市通过I 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 城市化发展了,外延 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 段。目前的 泛城市化现象, 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 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 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 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 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 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 是 滞后城市化和超前 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 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 工业 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 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 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 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 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 又称城市空 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 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 口、静态物质(建筑 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 个城市在 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 的。实际容量是一 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 般以人口密度衡量; 土地容 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 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 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 力或空间。理论容量 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 力。理论容量小于实 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 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 憩、交通。城市规划的 期限: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 规划中的重要基数。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 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 动平衡法),职工 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 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 一般都要 以一种方法为主,其 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 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 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层次 上 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 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 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 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度。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 比例。城市形态指城市空间 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而形成的城市三维形 状和外瞻的表现。 要调整城市容量密度、布局和形态的方法就是内涵式发展或者 外延式发展。我国目前 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 、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 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 量的计算方法。 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发文单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文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号 发布日期:2013-12-27 生效日期:2014-4-1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3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2月27日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保障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空间。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协调职责,负责规划和用地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的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协调工作。

市和区、县民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防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和地下空间开发兼顾民防需要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权籍管理和交易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空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开展地下空间调查,调查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七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民防、房屋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分工,履行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章地下空间规划 第八条本市地下空间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 本市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应当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民防工程、应急防灾设施,并兼顾城市运行最优化的需要。 第九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总体布局、重点建设范围、竖向分层划分、不同层次的宜建项目、同一层次不同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开发步骤、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中心城分区规划、郊区区县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应当符合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第十条编制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地下交通设施之间、地下交通设施与相邻地下公共活动场所之间互连互通的要求。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应当对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开发深度、建筑量控制要求、使用性质、出入口位置和连通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其他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参照重点地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各类专项规划,由市有关专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经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条文说明 目录 1 总则 (3) 3 基本规定 (5) 4 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 (6) 5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7) 6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8) 6.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需求预测 (8) 6.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需求预测 (8) 7 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10) 7.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 (10) 7.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布局 (10) 8 地下交通设施 (11) 8.1 一般规定 (11) 8.2 地下轨道交通设施 (11) 8.3 地下公交场站 (11)

8.4 地下道路设施 (11) 8.5 地下停车设施 (12) 8.6 地下公共人行通道 (12) 9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 (13) 9.1 一般规定 (13) 9.2 地下市政场站 (13) 9.3 地下市政管线及管廊 (13) 10 地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 (14) 11 地下空间综合防灾 (15) 12 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 (16) 12.1 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保护 (16)

1总则 1.0.2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开展地下空间相关的各类型规划, 主要涉及法定规划一一城市总 体规划层面、城市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 (单独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和地下空间规划作为 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和非法定规划一一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等两大类 专项规划 槪念规划 城市设计 相关 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 面空间是一个整体, 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不应当自成一体。 应转变城市 规划编制观念,充分融合地上、地下空间要素,建立符合城市立体化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编 制体系。未来地下空间规划应逐步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常规要素, 因此,根据地下 空间利用规划编制特点, 应在现行规划体系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中, 将地下空 间相关要素纳入考虑,即: 现行规划体系 图:建议地下空间规划纳入现行规划编制体系 涉廉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 | ]家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 也宦规划 图:我国现行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 修建性译细理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4) 1、珠江新城的定位 (4) 2、珠江新城的分区 (4) 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5) 三、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设构想和地下缆车构想 (6) 1、城市中轴线构想 (6) 2、地下缆车构想 (7) 四、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五、珠江新城地下交通规划 (8) 1、地下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8) 2、地铁规划 (8) 3、过境交通规划 (9) 4、内部车行系统规划 (9) 5、地下快速交通干线APM 线规划 (10) 6、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1) 7、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11) 8、地下停车系统规划 (12) 9、地下公交及旅游大巴系统规划 (13) 10、地下空间静态交通规划 (14) 六、地下商业街规划 (14)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6) 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16) 2、地下真空管道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16) 3、共同沟 (17) 4、共同沟投资与运营管理规划 (18) 5、地下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 (19) 6、地下变电站 (20) 八、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20) 1、地下防空系统规划 (20) 2、地下防灾系统规划 (21) 九、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 (22) 1、地下综合体建设意义 (22) 2、地下综合体功能组织形式 (23) 3、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分层功能规划 (24) 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24) 5、地下综合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 (25) 十、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技术研究及运用 (25)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一.绪论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 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 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 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 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 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 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 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 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地 (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落到实处,切合实际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 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 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 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步骤如下: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 (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 (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 (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 主,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 (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重点

城市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析 一、当前城市发展现状 1.1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态困境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锐减,人均土地资源将越来越匮乏。而在进行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有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色用地,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补偿不足,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导致城市尘土飞扬,噪音倍增,疾病增加,最终制约社会的发展。 1.2 资源集约型社会发展要求对城市空间充分利用 开发地下空间,鼓励土地综合利用,推动老城区地上、地下整体改造,减缓城区扩展速度,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已成为土地资源,减少人均地面建设用地,将粗放型、平面外延式的增量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立体内涵式的存量优化发展模式, 正成为马鞍山市今后土地利用新的发展方向。 1.3 环境友好型城市已将地下城市空间的开发锁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的马鞍山势必面临交通、能源、生态等多方面矛盾。以城市交通为例,道路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使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停车供需矛盾等问题更加突出地下空间给各种市政基础设施提供空间,为城市提供安全有效的生命支持系统。同时地下建筑有助于保护自然植被,与地面

建筑相比,,更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地下物流、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垃圾处理系统等地下基础设施, 对整合人类活动、保护城市环境的整体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地下人防空间的建设与多样化空间的结合 2.1 地下人防空间的建设大多没有与市场开发相结合,造成人防空间在市场环境下的浪费;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是出于备战目的的人防工程。而此类人防工程一般要求空间较小、尽量密闭,而平时状态下作为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时,又希望空间越大越好、尽量开敞。因此,对现有的人防地下工程而言,尽管在建设前都经过了可行性论证,既考虑到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到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双重功能,但在实际情况下,平时利用和战时要求往往存在矛盾。目前的人防工程经常是花费了大量的投资,却无法满足平时的使用要求,人防工程遭遇野蛮改造的事例屡见不鲜造成人防空间在市场环境下的严重浪费。 2.2 部分城市已在尝试将人防空间与地下交通、地下商业等功能性建筑结合利用,扩大利用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防工程已经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和形象。现在,新建的人防工程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从土建到装修都注重质量。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许多大中型人防工程成为城市的重点工程,如哈尔滨奋斗路地下商业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 (2)

1、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立体化再开发: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集约度,消除人车混行拥挤现象,城市交通变得通畅,人居空间变得开阔,地面环境绿化变得优美宜人。 3、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一个城市的空间容量包括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通常情况下城市空间的实际容量小于其理论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使实际容量有扩大的余地,表现为城市发展的潜力。 5、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6、城市地下街:是建设在城市地表以下,为人们提供交通、公共活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具备配套一体化综合设施的地下空间建筑。 7、城市地下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空间联合体。 8、地铁(说明与轻轨的区别):地铁泛指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区域快铁等。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 80km/h。一列车按照6辆编组,每辆车定员310人,其中座位62个,全列车就可载人1860人。 9、线网密度:是指单位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单位指标一般是面积、人口或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相应的线网密度分别称为面积线网密度、人口线网密度。 10、城市地下步行道:指修建于地下的供行人公共使用的步道。而由多条这样的步行道路,有序地、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步行系统。 11、附建式停车场:利用地面上高层建筑及其裙楼的地下室布置地下专用停车库,使用方便,节省用地,规模适中。选择合适的柱网。 12、共同沟:在地下建造管线隧道,专门收容电力、通讯、给水、热力、燃气、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人员出入口、检修口、材料吊装口、管线分支口、进排风口、以及防灾监测控制系统等设备的市政综合设施。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重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城市的实质1)坡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2)城市是一定区城的中心3)城市是人数明的摇篮和砚库4)城市是一种桂会的活动方式 2. 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3.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4. 城市的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5. 城市化和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城市化是指在一定时期中,在特定地域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逐渐增多,而同时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又称城市化运动。城市化同时是种经济发展过程,是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产业到现代产业之间的转换,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日比例日益增大;(2)城市数目日益增加3)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扩大 6. 城市化过程有两特征1)城市人口的增加(绝对数量,相对数量)2)城市数且的增加(绝对数量,城市密度) 7.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指标1.)以城市人占地域总人口的比例(相对数量)2)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基本实现现代化3)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高度城市化

8.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英国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年是第二阶段,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城市人口总数从4000万增加到亿,城市化水平达到% 3. 1950一1990年为第三阶段,全世界基本实现 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水平由1950年的%上升到1990年的50% 9.<<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大致分为6个阶段,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 )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2)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3)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4)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5)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 10.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历史短、.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纳为三种模式: 1)控制型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如中国、南非和伊朗.(2)过度城市化.如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3)城乡高迁移率和低城市化攀并存的城市化,如印度 11. 所谓城市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城市空间包括开敞空间(如街道、广场、绿地等)和封闭空间(即建筑空间).地下空间是一种封闭的建筑空间. 12. 城市地面空间分布早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以宗祠、宫室、广场、市场等为中心..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以社会活动中心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中世纪初期,西方城市都以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整理

某城市规划区内规划常住人口815万人,流动人口250万人,规划期末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平均出行次数分别为2.57、3.50人次/(人*d),步行出行量为20%,各种交通方式的平均换乘系数为1.57人次/人次,公交客运量占运载工具客运量的比例为7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为70%,平均运载强度取 3.2万乘次/(km*d),则规划区内规划期内线网的规模为: 1远景出行总量815*2.57+250*3.5=2970(万人次/d) 2运载工具总客运量2970*0.8*1.57=3730(万人次/d) 3公共交通客运量3730*70%=2611(万人次/d) 4轨道交通客运量2611*70%=1828(万人次/d) 5线网规模为1828/3.2=571(km) 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理论容量;城市功能的高效发挥,提高城市运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地下空间环境的质量;保障城市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地下停车场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平面布置、交通流量、交通路网规划、附属设施 地下规划三阶段:1总体阶段2控制性详细规划3修建性详细规划 预测内容4阶段:生成阶段,分布阶段,方式划分阶段,分配阶段 5个步骤:1收集资料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及交通供给资料 2出行生成预测3出行分布预测4出行方式侧预测5客流分配预测 限界:根据地铁车辆轮廓尺寸和性能线路特性,设备安装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经济技术相结合,综合比较确定的空间尺寸 界限:根据车辆轮廓尺寸和性能线路特性,设备安装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经济技术相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以电力牵引、以轨道作为导向运输方式的交通 城市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地域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断增加,而同时农村中的人口逐渐减少的一种社会现象。 城市中心区:城市中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 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区最核心的部分 城市人口容量是指特定时期内城市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区域所能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的城市人口 地下街:修建在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下或客流集散量较大的车站广场下,由许多商店,人性通道和广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地下建筑 世界地铁发展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2停滞发展阶段3重新发展阶段4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地铁发展阶段1起始阶段2开始建设3建设调整4蓬勃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形态)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标志 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中发展形态:点状,辐射状,脊状,立体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 1地下空间规划受到原有城市规划的限制 2地下空间规划应届和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进行 3次浅层以内的地下公共空间建筑常结合城市的广场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摘要:随着徐州市经济连续五年经济发展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的位置,徐州市很快获批建造城市轨道交通。本方案立足于近期(2020年)对徐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作了较为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案,该方案中共规划了三条线,并且从总体说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以及其他方面对本方案作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徐州的详细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将为徐州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通过重点分析线网规划以及车站设置,认为此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心城区城市走廊纵断面设计功能分析 1 总体说明 1.1 徐州基本情况 徐州,古称彭城,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特大城市。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6.66万人,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态势,实现GDP4016亿元,增长13.2%,居全省第五位,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城市经济总量入围全国30强。 1.2 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文件,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四个基本条件: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三、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四、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项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 截止2010年底,我市市区人口312.79万人(包括主城区、贾汪区和铜山区);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1.65亿元,财政总收入555.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8.42亿元。 对照上述标准,我市条件全部具备:其中市区人口超过建设地铁标准12.79万人,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教学考核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50455001学分:3 总学时:54 说明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为从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 1、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的原理、方法。 2、各类地下工程的规划:能够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掌握各类地下工程的规划原理、方法。 3、各类地下工程的建筑设计:能进行各类地下工程的建筑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为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与形态;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下沉广场规划与设计;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规划等内容。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城市地下去空间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为出发点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门课程与实践的相结合,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观地下街、地铁、共同沟及人防工程,增强学生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先修课程要求】 第四学期专业课程。 【学时分配】 序号内容 学时安排 小计理论 课时 实验 课时 习题 课时 实践 课时 1 第一章序言 3 3 2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基础资料和现 状调查 3 3

3 第三章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与形态 4 4 4 第四章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6 6 5 第五章城市下沉广场规划与设计 8 8 6 第六章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6 6 7 第七章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10 10 8 第八章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规划 2 6 9 第九章其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形式简介 4 8 总学时数54 54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代朋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1 参考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陈志龙,王玉北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童林旭,祝文君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王文卿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1 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 一、地下空间与缓解生存空间危机 二、地下空间与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 三、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 第二节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与用地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