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汉寨内中心小学

“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实施方案教育部在2020年3月发布了《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给在疫情情况下的农村薄弱学校送来了及时雨、雪中炭。疫情虽然暂时延缓了学生返校的进程,却为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教育部准确把握在线教育发展态势,适时发布《指导意见》,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继续实施“三个课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特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实施“三个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以“导学、研学、促学”为载体的“先学后教,训练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激励教师在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上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特色。

二、正确解读“三个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定位”

我们认为“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虽然都包含“课堂”二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下课堂,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连接的“空中课堂”。

1、“专递课堂”有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堂”有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教学策略。

我校针对“名师课堂”的共享性,决定重点实施。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师资水平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以校为本的读书、学习、反思、研究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听课、评课、研讨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常规做法是推荐部分教师现场上示范课、研讨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和研讨的样本。然而,受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限制,这样的示范课年复一年地开展,在专业上很容易进入平台期和倦怠期。通过网络共享“名师课堂”,研究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授课特点,不仅可以让教师走出“平台期”,也可以让教师在更高起点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学习并运用“名师课堂”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1、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

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三、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付艳菊马惠军蔡燕丽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好、底子厚、悟性高,并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学习和借鉴先进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成为先行者。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五、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助指导和请校外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六、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参与课堂互动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七、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三个课堂”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堂”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堂”及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陈腐,又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欠缺;既有大文化环境的污浊,又有经济条件的制约,种种。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上级领导和各届人士的理解、帮助和支持,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堂”工作顺利推进的办法。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堂”应用工作开展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4、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

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5、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6、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堂”建设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决定响应上级号召继续实施“三个课堂”。

一、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付艳菊马惠军蔡燕丽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三、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在实施“三个课堂”及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助指导和请校外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五、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三个课堂”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堂”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堂”及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堂”工作顺利推进的办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