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皖西学院单元教案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八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学习目的:

1、了解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2、了解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素养和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3、掌握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4、明确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5、掌握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观察、个案研究等概念。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概念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斯腾豪斯: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学生思考的对象;它不能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来束缚人,教育是通过促使人思考知识来解放人,使人变得更自由。另一方面,改进教育实践不能靠远离实践的心理学家通过“精确化”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让教师执行而实现;相反,要靠真正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使教师得到发展,扩大他们的专业自主性。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教师作为研究者”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素养

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5、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第二节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涵义与特点

1、涵义

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来自于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1)教育行动研究特别指在教育情景中,由教育专业工作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用以改善教育专业实践,并获致教育理想的行动研究。(陈惠邦,1998)

(2)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景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景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

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艾略特J.Elliot,1991)

(3)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Husen:《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

1.主体的凸现——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2.研究的回归——研究回归教师、回归实践:教师的发展不仅在于教师知识能力的变化,而且也在于教师从根本上形成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研究必须回归实践、回归教师本人。

3.过程与目标的合一——为行动而研究: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中进行研究,提高行动质量,增进行动效果,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因此,它更为关注的是教育的内在价值。

2、特点

(1)实践导向

教育行动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工作领域内问题的”教育研究。(陈惠邦,1998 )

A.研究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即教育行动研究起源与教师在其日常生活中对教学情景的知觉、对教育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实际现况改变的需求。

B.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a researcher):教师是研究的执行者,同时教师本身及其教学工作也是研究的焦点。英国的L. Stenhouse解释教师即研究者的意思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传统的教育研究,而是要教师透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怀着改善教学目标,扩展自己的角色和视野,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随时作批判式反省思考,而反省思考的结果再转为教学实践的依据。这样教师一方面得到学习与成长,一方面教学也获得革新与进步。

C.消除教育研究与教学实际的分离:Elliott认为,教育行动研究能消弭在实证主义影响下教学与研究分离的情形。因此,行动研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而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额外的工作。

D.谋求教育的实际变革:研究的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教育实际的改进和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实践智慧——教师的教育知识大多属于“内隐的知识”(tacit knowledge),通过行动研究,可使这种内隐的知识显性化,使自我批判与反省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准,而且可以使这种实践智慧在教师中分享。

(2)协同研究

A.教师之间的协同:形成研究的共同体,建立学习型组织。

B.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协同:研究经验的分享。

C.研究历程接受同行的批判与检验。

(3)反省思考

A.反省是发展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反省思考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挑战”的主动历程——对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质疑。所以“教育行动研究始于反省思考,亦终于反省思考。”(陈惠邦,1998 )

B.六个不同维度的反省思考

C.两种不同层面的反省思考

技术层面反省思考——行动研究技术模式

价值层面反省思考——行动研究解放模式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历史

1、行动研究的先驱

(1)寇勒(John Collier)

寇勒于1933-1945年间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印地安事务主管部门任职,他负责协助推动印地安保留区的教育重建和生活改善计划。寇勒邀请印地安社区的居民参与调查与研究,协助收集资料,以便让他们在行动中认识变革的需求与必要性,以推动教育的重整计划。

这种以行动研究作为少数民族民主与自治发展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到经济、政治及种族等因素,因而实际成效不明显。但在学术上开创了“应用人类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对日常生活实际日记、文件记载与分析以及在实地情景中收集资料的重视。

(2)勒温(Kurt Lewin)

20世纪40年代,勒温与其学生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中他们与犹太人和黑人合作,使这些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1946年,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

在方法上,勒温认为行动研究是由许多迴圈所形成的螺旋模式,其中每一迴圈都包含计划(planning)、事实资料搜索或侦察(fact-finding/reconnaissance)、以及行动(action)等步骤。

每一“研究-行动”迴圈会导致另一“研究-行动”迴圈的进行,因此行动研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程。

二战之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Horace Mann-Lincol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开始把行动研究应用与教育研究与课程开发。

19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芝加哥大学教授寇利(S. Corey)将行动研究看成是“合法”的教育研究形式,大力鼓励教师研究的风气。

寇利认为,教育研究与日常生活中教育问题的解决只有极少的差别,因此在他所主持的“合作研究计划”(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1952)中,大量地提供教师参与研究的机会,并以之作为教师进修的途径。

1950年代末之后,行动研究在美国逐渐衰落。1970年代之后,经过艾略特等人的努力,行动研究在英国再度崛起。此后,行动研究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得到转播,并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之后,香港和台湾地区引入行动研究概念,1980年代初,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大陆。1990年代初开始引起重视,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行动研究进行教育研究,经查中国期刊网1994-2003共有127篇有关教育行动研究的论文发表。但大部分为一般介绍性

论文,真正在中小学做行动研究的论文相当少。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过程(研究的历程)

教育行动研究的历程(Herbert Altrichter等,1993)

(一)寻找研究起点

行动研究的起点通常始于一些失调的经验——出现“意外问题”,包括:计划、预期与实际行动上的失调。

当下情景与一般价值取向或目标之间的失调。

在不同人对同一情景不同看法之间的失调。

一旦这样的失调被清楚地意识到时,便有了思考的素材——成为行动研究的起点。

对教师而言,这样的失调不必然是负面的或有问题的。

[澳]Marion Dadds(1985)提出了三种研究起点:

1、一个兴趣:如尝试有希望的想法、发展一个教学方法上的优点,或以考虑更周全和更具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一些例行的工作等。

2、一个困难:如要改善一个困难的情景、解决一个问题或捕捉一个缺失(如:教材)

3、一个不明的情况: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惑或一时无法解释的经验等。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研究起点,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包含了上述三种起点的特性。把平时的疑问与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归类整理,建起点群,从中寻找适合你的研究起点。

教师应特别关注“临界事件”(critical-incident)。

典型的临界事件是一件事或一个情景,标志着我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由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不同也可以成为重要事件。通过探索和挑战我们行动和陈述背后潜在的设想,一件事就会变得重要。

寻找起点的策略:从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入手,合作寻找研究起点1

1、教学中的问题

想一想:这个学期以来,哪一个知识点或哪一章教学效果最不理想?哪一部分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原因何在(方法、内容、学生等)有没有希望改变这

种状况?采用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曾经哪一节或哪几节课给你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

2、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

想一想:你平时特别关注的学生有哪几个?为什么你对他们特别关注?你平时不怎么注意的学生有哪几个?为什么你会不注意他们?有没有需要你给予帮助的学生?你可以如何去帮助他们?

寻找起点的策略:从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入手,合作寻找研究起点2

3、你感兴趣方法或做法

想一想:有没有你感兴趣,想要在教学工作中试一试的方法?如果有,你可以如何(何时、何对象、何内容等)进行尝试?有没有你感兴趣,想要在班主任工作中试一试的方法?如果有,你如何进行尝试(何时、何途径、何内容等)?

4、你想要改变的方法

想一想:你的教学中有你想要改变的方法吗?你的教学中有你想要调整的内容吗?你的班主任工作中有你想要改进的地方吗?

寻找起点的策略:从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入手,合作寻找研究起点3 建议:各位教师可自己先思考这些问题并在研究日志上记录自己的想法,适当安排若干次专题教研活动或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每次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大家交流和分享各自对其中某个问题的想法,相互启发,从而选定自己准备研究的课题。

(二)澄清研究起点

1、收集资料

(1)收集已有的资料,包括:学生的作业、教师的文字资料、其他文件如班级的记录、家长的来函等。

(2)直接观察

(3)访谈

(4)问卷

(5)综合方法——三角互证法

三角互证法是上述前四种方法的综合,是对某一特定情景或事件的三个不同角度的观点的集合。

2、分析资料

分析的目的是找到与我们理解相吻合的解释。

分析的历程包括:

(1)观察事件的发生

(2)选择观察的焦点

(3)将事件组织化,并形成工作假设

(4)澄清研究起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三)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

1、行动策略的来源

(1)教师对教学情景分析后获得的新的理解

(2)来自实际资料的收集过程

(3)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目的、终极目标和价值

(4)来自与同事的讨论、别人的经验或书本、文献资料的建议

2、行动策略的特点

(1)有用性:如这个策略能解决问题吗?

(2)务实性:如与教学目标有关吗?可行性如何?

(3)可接受性:是否为同事、学生、家长或其他相关人士所接受?

(4)理论性:有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支撑?

3、行动策略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1)教学情景复杂,单一行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2)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此外,如果行动研究设计较为严密,就是一种准实验研究。

以师爱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陈桂生)

一、问题的发现:P在校内外表现反差大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P

三、问题的解决:转变P

1、对策与方案

2、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辅导性谈话

第二步:英语对话练习

第三步:教育性谈话

3、实施的效果

四、反思与讨论

两种行动研究(Elliott,J.1999)

1、“反思引起行动(reflection initiates action)”,即教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获得比较周全的、较少偏见的解释和理解,在这种理解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教学。

2、“行动引起反思(action initiates reflection)”,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临时采取某种应急策略来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自我监控改革的效果,逐步修正自己原先的应急策略。

(四)公开教师的知识

撰写研究报告是公开教师的知识,分享经验的重要形式。

行动研究通常是教师教学历程中的个案或小样本研究,方法上大多为质的研究,行动研究报告除了一般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如相关文献、研究方法、行动策略、研究发现等之外,报告的格式相对不太严格,可以采用“叙事”(narrative)的个人风格(personal style)的叙述。如果是协同研究,可以将不同风格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

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

耿涓涓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叙述法,透过一位普通语文女教师的教学故事,归纳她的教学行为惯例;透过她对个人专业成长的自述,挖掘并认识隐含在其行为背后的个人教育信念;透过她的生活故事,在更宽广的视域中理解她个人教育信念的形成。意图在活的故事的叙述中,观察中国文化环境中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普通教师的教学思维,以及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由此展开我们对教育信念的理解。

论文目录

绪论(研究背景与方法;基本观点;两个基本假设;对“探查”的理解;对“教师个人教育信念”的认识)

李群的教学故事(课堂想像;严密管理;预设轨道;班级之间;批评;教作

文;目的选择;期望;教学框架;自由空间)

李群的教学行为惯例(严密的教学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教师权威的课堂议程;对各种要求的调停)

李群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叙述

李群的个人教育信念(学习过程的性质;教师角色的性质)

李群的生活故事(大院;子弟学校;重点中学;家庭;朋友)

李群个人教育信念的形成因素(社会意志;学校文化;个人生活哲学)

后记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

案例1

男生A,性格内向,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尤其是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成绩相当出色。在小学时,他参加奥数竞赛,得过区、市级满分奖。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成绩也不错,但作文水平中下。他的作文思路清晰,语言通顺,不足是选材缺乏特点,情节起伏不大,三言两语,平平淡淡,近乎详细的写作提纲。如何使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写出有感情、语言生动的作文呢?起初,我认为,聪明的学生,只要稍加指点,适当敲敲边鼓,他就可以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因此,每次作文,我都要在他的作文薄上写满眉批总评。有时还要加上个别谈话,指点一二。力气化了不少,但作文面貌依旧。

经过几次作文后,我发现自己的指导太一般化,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没有注意扬长避短。同时,通过家访等途径我进一步了解到,他学习比较轻松,课外阅读量不小,但阅读的重点为科普类书籍。科普书籍的特点是语言比较简单,多为陈述句型,这对他的作文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对此, 我要求他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特别是优秀诗歌与散文,并通过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协助。在作文具体指导上,起初以《青山处处埋忠骨》等系列课文(浙江省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为例,重点指导他学会观察生活,学会选择能吸引读者的典型材料,或选择貌似平常却与众不同,给人启迪的材料。他下了一番功夫,文章篇幅拉长了,但许多东西可有可无,作文起色不大。究其原因,他的生活中典型材料几乎没有。日常生活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风平浪静。一次写自己亲人的命题作文,他觉得家中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去体味。我特别设计了问题与他讨论双亲。

经过引导后,他发现,父母工作能力强,工作游刃有余,业余生活多姿多彩。他还发现母亲做的饭菜总是可口的,他需要帮助时,总有似乎是偶然的惊喜:上学时间局促时,母亲正好早锻炼回来,已把他的自行车放在了适合“冲刺”的位置;身体不适时,保健箱里永远有派得上用场的药品;他需要的学习用具,总在要用时已预先出现在书桌上……。他终于在平淡的生活之中找到了不平淡的材料。不过,材料罗列了不少,可作文依旧平淡如水。看来能观察生活,并不能保证写出感人的文字,还需学会设计情节。

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新的指导策略。布置他阅读《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体会大起大落,出人意料的结构形式给人的传奇色彩效果。这些阅读与思考,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他的作文的情节设计有了一定的特色,但语言平淡、句式结构简单状况仍无多大改变。

指导中我增加了语言生动的要求。让他尽量把好词佳句运用在作文中,要他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词汇。他的作文“华丽”起来了,名人名言增添了“儒雅”之气。有一次他对我说,他觉得本来自己作文的语言还有点朴素的优点,现在好象成了“四不象”。看来他还搞不清语言朴素美与语言贫乏的区别。因此,在学习《背影》时,我特别要求他体会朱自清巧

妙的构思、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平白如话,风格质朴自然的特点。

经过大约一年反复澄清情景和修正指导的行动策略,学生A的作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每次作文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有多篇作文获得了校、区和市级作文比赛或征文奖励,以下是男生A的一篇获奖作文。

星光灿烂的夜晚

那天,爸爸告诉我,他为我结了一个对子,是广西巴马县一个叫卢丹的九岁小姑娘,他要我给她写一封信。

怎么写?有什么好写的呀!我问:

“就当给一个妹妹写信吧!还有,你最好把自己的一两件毛衣给寄去。”爸爸说。

我含含糊糊地‘嗯’了一声,就进书房去了,我才不寄毛衣呢,广西那里不是亚热带吗?可比这儿暖和多了,哪里用得到毛衣呢?

我坐下来,摊开信纸,一时无从下笔。我没有妹妹,体会不出给远方的妹妹写信的感觉,只好敷衍一下了。

卢丹妹妹:你好,我叫××,是嘉兴市吉水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听说你们那儿很穷,不仅读书很困难,连生活也充满艰辛。通过希望工程,我与你结成了对子,我希望我对你的帮助能使你的生活有所起色。并祝你学习进步,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致

敬礼!

××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

我写完信后,就上床睡了,第二天便把信寄了出去,后来,我几乎把这件事忘了。

几天后,我收到了卢丹的回信。当时,我没把它放在心上,直到晚上快睡觉时才想了起来。我拆开信,好奇地发现这竟是我寄出的那封信。我把它翻过来,一行行稚嫩的笔迹映入我的眼帘:

××哥哥:你好,我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对你和你的家人表达衷心的感谢!

我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孤儿,我与弟弟、妈妈三个人相依为命。自从爸爸逝世后,我们家的生活非常困难,有病的妈妈每天早出晚归,都是为了我和弟弟不饿肚子,为我们姐弟不至于辍学。在这困难的时候,你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深深地感到了人间的温暖。

我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你汇报,我一定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祝你学习进步。

卢丹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廿日看了信后,我一个人静静地沉思良久,没有体验过没有父亲的痛苦,也想不出能用写过字的纸的反面写信。可是,在远方,一个九岁的孩子却能在上面写满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夜深了,我情不自禁地又写了封回信,信中只有一句话:

“能和你成为朋友,我感到很高兴,真的。”

我抬起头,窗外的夜空湛蓝如水,星光灿烂。卢丹这时是不是也在看这美丽的星空呢!如果是,那她一定能感受到远方的人对她的祝愿。

第二天,我把回信和我的大红毛衣给卢丹寄去了。

习作取材于扶贫活动中主人公与山区孩子结对子,互相帮助的故事。作者删去了开学初给对方寄学费、寄学习用品的情节,把故事放在学期中间,似乎对方不需要特别帮助的初冬。物品是一件看似可有可无的旧毛衣。情节不复杂,可起伏自然,从开始觉得没有什么写信内容,寄信后淡忘,到收到回信后的沉思,并情不自禁地在深夜起床回信,表现一位中学生的感情变化。语言朴素而饱含感情,尤其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和对远方小朋友的深深祝愿,令读者感到小作者心灵深处的震撼: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一个小女孩在为一个大目标奋力读书,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多么顽强,多么激动人心。看似无足轻重的大红毛衣,既有串连全文的功效,又让人看到了异地少年互相鼓动,勤奋学习的火热之心。山区孩子失去父亲后生

活的艰辛与小作者充满父爱的幸福形成了对照,又使写在原信背后的回信全在情理之中。习作充分展示了小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A的作文指导实践表明,对学习优秀,逻辑思维能力强,但作文欠具体生动的学生,作文指导上应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利用其思维的优势,从平淡的生活之中发掘不平淡之处,然后再一步步训练他谋篇布局,设计情节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效果较好。如果仅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写作训练,则达不到加快作文水平提高的目标。

案例2

学生写作文,教师评作文,天经地义。于是,学生凑作文,完成任务,教师精批细改,满篇红字。埋头写出来的评语,有几个学生能认真读一读?教师一篇篇出题目,学生一篇篇做下去,教师再一篇篇改出来。一学期大作文十来篇,做一篇,丢一篇,师生都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摘自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探索前的一篇研究日志)。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得更快一些,使每一次作文都能成为学生写作进步的台阶,我决定进行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探索。

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果然很重要,比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教师不妨多一些指点,即使打不开他们的思路,至少给学生有路可走的感觉。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

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出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一步可使学生既温习了写作知识,又明确了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据可依。第二步通过优秀习作展示,巩固其写作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第三步使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提高他们评判能力、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为修改作文作准备。第四步习作者根据同学意见修改作文,其他同学按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要求,修改作文。

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者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同学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习作者之外,大多数同学没有书面记录,离开课堂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

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可供自己修改作文时参考的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针对别人的评判,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作。让学生在争论之中明确写作要领。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修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

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符合作文要求。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

动手修改作文了。

从学生参与作文后的讲评讨论到参与作文前的写作提纲讲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判能力。渐渐地,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对一篇作品的一两句比较符合实际的评语。

下面是一堂读后感写作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的抗日英雄故事后,我挑选了几篇读后感作为例文,参照例文讲解什么是读后感和写读后感的要领。让学生在课堂上列出提纲。有的学生的提纲这样写:(一)故事梗概(略写,200字左右);(二)自己的感受(详写,500字左右)。我组织课堂讨论,这样的提纲有什么问题?学生认为,提纲太简单,写作时易偏题、离题。讨论后学生修改提纲。修改后,学生提纲中列出了准备写读后感的所读作品的重点内容,并详细开列了自己有哪些感受和从哪个角度去写等,提纲比较具体了。

成文后,又进行了作文课堂讲评讨论。学生对照要求,提出要从几个方面修改:不能求全,贪多往往写不透, 要选取所读作品的一两点内容,写深刻;写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深刻理解原作的要旨;读后感要有叙有议,叙可以不太具体,但要点到位,以便有感而发;能联系实际来写,又不能空表决心。《少年的人生价值》习作,就是此次作文中的一篇。

少年的人生价值

10多岁,一个花一般、诗一般、太阳一般的年龄,也是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年龄。也许,有人会说:"十多岁,还只不过是个孩子,靠社会、家庭抚养,有什么价值可言?"确实,10多岁还是个孩子,可,有些孩子却已成了永垂青史的典范人物了。比如:抗日战争中的雨来,他为了革命事业,凭借着聪明才智掩护了八路军,耍弄了敌人。王二小,他为了引敌人走进包围圈而献出了稚嫩的生命……在抗战的史册中,还有许多、许多少年英雄,他们为祖国、为民族洒尽了年青的鲜血,是他们换来了我们美好、安宁的生活。难道,他们的人生价值还不可贵吗?当然,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一代小豪杰。那,现在--90年代的孩子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众所周知,现今的多数孩子被父母溺爱着,娇惯着……

那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如:雨来、王二小,他们因为都明白当时国家的危机,且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所以才献出了生命,献出了智慧来捍卫我们的祖国。今天,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生活在幸福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校园中,有时会为了一套明星照片吵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则认为,看有关爱国主义丛书的人是守旧的、腐朽的、过时的!可是,孩子们、朋友们,你们为什么不看看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什么不想想你们胸前的红领巾?难道,你们都忘本了吗?回忆一下吧!是谁重新使我们的母亲再度微笑?又是谁为我们夺回了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是他们--伟大的英烈们。其中,还有好多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小英烈!朋友们,孩子们,让我们从那无聊的"流行热"中解脱出来吧!让我们一块儿来了解我们的国家,从而来擦亮我们的眼睛,磨亮我们的心灵吧!

我曾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说:"今后,我可不想让我们的宝贝儿子去参军,苦也苦死了!再说,现在中国又没有打仗,要那么多人参军干什么?"

老师们,同学们,听到这样的对话,你们是否会担心这位母亲的孩子?担心社会上象这位母亲一样的家长们的孩子?担心我们祖国的未来呢?

确实,我们国家基本处于和平、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试看国外阿富汗等国战火连天,而且美国、加拿大又几度对我国有侵权行为,大大地阻碍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些都可看出,还是有潜在的危机,还是有少数想颠覆我国的破坏分子。所以,作为每个中国公民,都有权利、义务去搞好我们的国防建设,支援前线,加强军队实力。再说,参军对一个青少年自身也是有好处的,不仅能提高思想觉悟、磨练意志,而且对

身体也有强壮作用。因此,那样的家长用那种家庭意识的思想熏染着纯洁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成为一条顶天立地的东方巨龙呢?相反,倒是成了一条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小虫!

哎!千千万万黄土地下的英烈们,如若你们地下有灵,你们会叹息,会担心吗?我想一定会的!

可,担心归担心,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因为,我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将来,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建造一座爱国主义的牢固的"钢筋水泥"的思想巨墙;我要让他们知道国家的变化;领略祖国的壮美;懂得这国土的来之不易,每寸土地上都流满了殷红、灸热的鲜血……

而且,我是一个女孩子,将来总有一天要为人之母,做长辈。到时,我也同样要让自己的子女具有那份爱国心……

无论,日后我是教师或母亲,我都会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去热爱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让他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再次展示出他们可贵的人生价值!

这篇习作是反复修改的结果。作文从抗战小英雄雨来和王二小入手, 谈了一位同龄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习作开头结合读书内容,通过比较,用反问句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接着分析现状,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溺爱孩子,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表现了作者的思索与担忧。结尾联系自己的理想,表现了作者信心与决心,呼应开头,突出了全文的中心。当然,这篇读后感在构思上的深化主题、自然过渡,语言上的准确精练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好好推敲的地方。但对于一位初中入学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到初三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已是不太容易的了。

案例3

《坐井观天》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可是,要求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孩子,将它所蕴合的道理“抽象”出来,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引以为戒是很困难的。即使把抽象的道理告诉学生,他们又能理解多少?如何在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过程中,生动的揭示寓意,使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下面

是我做的一点尝试:

课前展示台:

师:在识字4中我们学了很多成语,最近同学们又积累了哪些成语呢?

生:我积累的成语是“打草惊蛇”。

生:…守株待兔

生:…掩耳盗铃

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瞧!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来了。

(师出示青蛙的手偶玩具并表演)

青蛙:大家好。这些字(哇、娃、蛙、洼、挂)都很像,哪个才是我的名字呢?

生:‘虫子’旁的字是青蛙的“蛙”因为青蛙爱吃虫子。

青蛙:你真聪明,那怎样才能把“蛙”字写好呢?

(生举手,师请一书写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给大家指导书写,边范写边讲解) 生:请大家注意看“蛙”是左右结构,左右两边的占格位置差不多,写‘虫子旁’时注意“虫”下的‘横’变成了‘提’右边是两个‘土’写时注意笔顺是先横后竖。

青蛙: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字也写得工整、匀称、漂亮。请大家就像他这样在田字格里写一个“蛙”字。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反思:我创设有趣的情境,将这一组形近字提出,让孩子辨析,使枯燥的识字、写字变得生动、有趣。孩子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青蛙:二(2)班的小朋友真棒,‘下面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我坐在井里看天,请打一个成语。(师板画‘井’并在井底贴上青蛙的图片)

生:我知道,是“坐井观天”。

师:真聪明,这就是故事的名字。(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提醒生注意‘坐井观天’这几个字的书写要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伙伴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我想知道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青蛙为什么坐在井里不出去,如果它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师生梳理问题归纳小结,确定学习目标,板书:道理?事?看?)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反思:“创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学会创新,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我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放权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们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生字,读准字音。2、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关注学困生,请渎完的学生同桌交流)

师: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字音。

(抽生读文,以学困生为主。其他生听后评价)

(师出示本课生字“沿、际、信”请生认读并介绍识字方法)

师:这三个字,你们认为哪一个最难写?(生讨论)

生:我们认为“际”最难写,因为‘双耳旁’总是写不好。

师:其他同学呢?(生大部分有同感) 好,老师就指导写这个‘际’字。(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范写)这个字是

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左边‘双耳旁’先写‘横折弯构’再写一‘竖’,右边‘表示’的‘示’注意’下面的‘左点’和‘右点’。请大家练习书写。

(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将典型字例放在投影上请生评价,师相机点评,提醒生注意书写要点。)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评一评,认为自己写得好就打三颗星,如果还不满意,下课去请教小老师。

(反思: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复现。在识字、写字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他们自写、自评、自悟,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使其成为一种乐趣。)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小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师相机在刚才板画的井沿上贴上小鸟的图片并将客前质疑中的‘事?’擦去。)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

(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和民族学生)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同学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我和伊力亚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他当大青蛙。“青蛙坐在井里…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的很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来呀?没有读出大青蛙疑问的语气。

生评价:我认为伊力亚是维族同学,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他能流利地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应该鼓励他,为他鼓掌。

生:我想邀请王柳文姬读小鸟,请苏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

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王柳文姬读得好,因为她读出了天无边无际非常大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李小龙读得好,尤其是青蛀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大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山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反思:当我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室里顿时书声朗朗,孩子们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的练习朗读,从他们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并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而听到学生的评价,则令我欣喜的感到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并学会了“倾听、表达和交流”。)

师:大家读得好,评得棒。下面我想请男生读青蛙,女生读小鸟,老师渎旁白。我要在你们当中选一只最可爱的‘小鸟’和‘青蛙’上台表演课本剧。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从中选出—对同学上台表演。)

师:为什么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呢?

生:因为天非常大,大得看不到边。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无边无际?

生:大海无边无际

生:草原无边无际

师:你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吗?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生:轮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

生:牛、羊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悠闲的散步。

生:我坐着宇宙飞船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飞行,探索奥秘。

生:我骑着一匹骏马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腾。

师:说得不错,能在句后面加上‘?’或‘:’吗?

生:你见过无边无际的大海吗?

生:看!—群可爱的白鸽正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呢!

生:老师,我说的句子可以把‘?’和‘!’都用上。你去过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吗?那里的景色美极了1

(反思:孩子们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并能在体会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基础上,会用这两个标点。可见,他们不仅仅只是了解了,而我也达到了本环节的训练目的一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师:你真棒,说的好极了!小青蛙听到大家说的这么精彩,他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咱们帮帮他!边说边将井底的青蛙图片摘去,将一只跳起的青蛙图片贴在井沿上0伙伴互相说一说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生讨论后,情绪高涨,争着发言)

生:它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真美啊!还有几只可爱的小鸡在捉虫子呢!

生:它看到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蹲着几只大青蛙呱呱叫个不停。它问“喂!你们在干什么?”一只大青蛙说:“我们正在练习唱歌呢!准备开个歌友会,你也来参加吧!”

生:小青蛙看到清澈的河里,鸭妈妈带着小鸭子一边快活的游着一边捉鱼吃》

生:他看到果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还有咧着嘴傻笑的石榴。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他都陶醉了。

(反思:当我看到孩子们的情绪高涨,举着小手争着发言。当我听到孩子们把平时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我想此时的课堂已成为孩子抒发心灵的天空。)

师:这么美的景色,小青蛙以前为什么不知道呢?

生:因为他天天坐在井里哪儿也不去,所以他什么也不知道。

生:因为青蛙从来没跳出过井口,他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他看不到这美丽的世界。

师:你愿意象小青蛙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吗?

生:我可不愿像小青蛙那样整天呆在家里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像小鸟那样到处飞翔,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

生:我觉得青蛙每天都呆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井外的事什么都不知道太没意思,而小鸟每天到处飞,看的多、听的多知识多丰富啊!

生: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学青蛙,都应像小鸟那样到处走走、看看,作个见多识广的人. (反思:瞧!孩子们说的,不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

理吗?虽然他们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他门

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

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现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我想:岂止是孩子?形象的东西,谁都接受得快,记得牢。)

……

师:瞧!小青蛙来了。它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它说:“……”(师演示手偶)

青蛀:小朋友我知道错了,可是我怎样才能想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呢?快帮我出出主意

吧!(生讨论后)

生:我建议你多看书,因为书是最好的老师,比如《监猫淘气三千问》、《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那里就有很多知识。

生:你可以每天7:00整收看新闻联播,这样你不出家门也可以知道许多国家大事和国外大事。

(师板书:看、听)

生:希望你能多交朋友,多听别人的意见。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别人的话,自己还要想一想对不对。

(师板书:想)

生:我建议你多出去走走、看看,并带个小本子把你听到的、看到的知洲Z—F来。

(师板书:做)

生:我可以把我的《少儿百科全书》借给你,而且我还建议你仔细看昆虫篇,这样你就能捉到更多的害虫。

师:对,就橡同学们说的这样多听、多看、多想、多做,今后你们一定能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人.

(反思: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揭示寓意后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从而。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卢雪娇简评:

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几点新意:

1、创设情境,以青蛙独白的方式贯穿全过程,问题的引出新颖、有趣,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获取新知。

2、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将识字、写字、学词放在重要位置上,体现了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的结合,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认字,有的放矢地进行写字指导。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中,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的一个个“?”激活了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究者。读对、读顺、读好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淀语感。

3、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将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4、能恰当地拓展教材,深化教材,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想像世界的联系,在轻松愉悦的自悟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寓意。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应如何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做了较好的探索。

四、教育行动研究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本着研究精神,以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为主。

2、要在实际课堂中进行研究。教师要坚持反省思考,撰写研究日志,并把新的行动策略渗透于实际教学过程,以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为原则。

3、教师要有客观的态度,并重视螺旋验证。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行动策略,目的都在解决特殊的实际问题。因此,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行动策略都要保持充分的弹性。并及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修正行动策略。

4、研究结果讲求时效,不宜作一般推论或应用。教师采用的行动策略通常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因此,研究结果一般不轻于用作发展理论或一般应用。

第三节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实际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背景Educational Narrative

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记录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同时撰写有关教育经验的其他阐述性故事,这种复杂的撰写的故事被称为叙事(Narrative)。写得好的叙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于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