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或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具体地分解问题,运用基本的逻辑方法分析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活动始终应把握的基本要素。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强调得出某些正确的、科学的研究结论,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过程的完整亲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科学研究活动,都强调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都十分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它的意义在于:

1. 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注重传授给学生规范的,系统的书本知识,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掌握和运用生活知识、实践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生活知识、实践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与书本知识同等的价值。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区别于学科教学,它完全摒弃了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自由、

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当中自己“学”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使之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那就是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我们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课程内容于实施方式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该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

2. 该课程所倡导的课程发展方向,与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由过去对“百科全书式”人才的需要逐渐转变成对“创造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有时候往往比初出茅庐的白领更受欢迎。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有教强的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善于沟通合作,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里品质。人才观的变化带来了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为了增强综合国力,世界纷纷将目光投降教育改革,而改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注重实践教育,而实践教育的本身就需要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所以教学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恰好在于综合与实践,因此,该课程代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

3. 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它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放在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位置上,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但我们的教师多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这种传统教学行为的更新,绝非几次简单的培训或者组织听几次公开课就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成为阻碍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其实无时无

刻不在提醒我们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策权、自主权,要注意教学的民主、和谐,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课程的生成性等等,这正是教师更新观念和行为的良好途径。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一门国家课程,但是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学校和教师以校为本,自主开发,培养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也可以从这里起步。所以,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施,是可以促进教师发展专业素质的。

(二)核心理念

1.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和所处的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校主要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班级的学生。

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例如: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其父母大多是此地的经营户。教师们经常听到他们只言片语地谈论关于承水路的一些情况,但是当你问得更具体一些时,孩子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校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开展了《承水路五金市场调查》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收效良好。我校还将配合校本课程,开展“承水路地域文化篇”、“承水路的历史、现在和将来”等主题活动。

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

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对进行学生有效指导。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

者的角色转换。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

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

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例如:《枣庄行》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以前孩子们做了大量的信息收集,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学生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在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感悟江滩的巨变,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本枣庄旅游休闲完全手册

已经问世了,它向人们展示了江滩的多彩丰姿。除了孩子们以外,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受益者,由于有亲身经历,学生的兴致高涨。一名工作十余年的语文教师,头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便喜欢上这门课程,体验了从来没有感到的快乐。

2. 不断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地实施。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开始,我校进一步正确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正确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使该课程切实地在学校开展起来推动其发展,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机制。

首先依据纲要(试行)的要求,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课内每周保证3 课时。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我校该课程的管理网络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总负责,监控学校大型活动,负责统筹协调、制定课程的研发规划。教研组具体落实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其次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跨领域,我校打破常规,建立了“人人参与”的教师体系。成员有骨干教师和众多年轻辅导员组成,在市、区教研室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拥有较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人力资源;研究经费能得到保证。这都有利于我校开展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该课程在我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使教师多方面能力的拓展。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名副其实的研究学习,使这一新课程顺利展开,并取得实效呢?根据我市、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我校独具慧眼承接了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国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师资培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的研究,以科研课题研究的形式层层推进此项工作,制定了承水路小学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着重促进了教师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

规划与设计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这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所有活动的主题都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在这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最先困惑、迷惘、束手无措到现在的灵活掌握与熟练驾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指导教师怎样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呢?这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了宽松的活动时空,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确保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

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要求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

从而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促进能力的提升。例如: 我校何璐老师在课题科研的契机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在全国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如果教师自己并不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如何去指导学生呢?我们要求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从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所谓课程目标的能力取向,是指课程实施对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视,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预设,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和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