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有趣的动物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情节,大家见过那些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5个有趣的动物故事,欢迎查看。

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无心蛙”。

无心蛙并不是没有心脏,只是因为心脏和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不能保持一致,所以一生要经历多次的换心过程。每当心脏即将衰竭之际,无心蛙就会竭尽全力地将旧心脏从口腔挤压出来。然后,它就会立即钻进泥淖里,进入“昏眠”状态。在这段日子里,它要一动不动,降低体能的消耗,用所有的生命资源来生成新的心脏。

但泥淖并不是它安全的家园。热带雨林中的水蛇、巨蜥等随时都可能要了它的命。最危险的是它钻出泥淖的那一刻,新心脏的生成耗掉了它所有的能量,如果这时它恰恰处于其他动物的捕食范围之内,那么,不管它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完成重生的九十九步,也同样会在最后的一步前功尽弃。

无心蛙命运坎坷是因为它没有一颗永远陪伴身体的心脏!那我们人类的心脏就永远陪伴着身体吗?

我们应该把心放在哪里?

生物学家捉来一只流萤。首先,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轻轻夹住这只流萤的两片又薄又小的翅膀,将它的翅膀用胶水紧紧粘在它的身体上,然后将这只流萤带进暗室,观察它的萤光。

令人吃惊的是,这只流萤的萤光彻底消失了。难道流萤的萤光跟它的翅膀有关?

生物学家怀着疑问,用稀释液稍稍稀释流萤翅膀边缘的胶水,它的翅膀边缘可以抖动了。然后,他们把这只流萤又带进暗室观察,发现流萤的萤光有一丝丝的微亮。

这次,他们稀释了流萤两翅上1/2的胶水,结果发现流萤的萤光又亮了一些。

生物学家把这只流萤粘在一块玻璃板上,为了摆脱束缚,流萤拼命地扇动它的翅膀,生物学家发现,当流萤扇动翅膀的频率最高时,它尾上的萤光亮度就最强;当流萤扇动翅膀的频率迟缓时,它尾上的萤光就随之减弱。

流萤的萤光是流萤翅膀扇动的结果,是它翅膀抖动的亮光。动是流萤萤光的源泉。

在无风的夏夜,因为没有风,流萤可以没有阻力地轻盈飞翔,所以它的萤光就随之暗一些;而在微风吹拂的夜晚,为了冲开风的阻力飞行,流萤不得不拼命加大自己翅膀抖动的频率,所以它的萤光也亮到了极限。

生物学家还发现,一只静止在草叶或树叶上的流萤,不会发出一丝萤光。

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何尝不是他奋斗的萤光呢?你越努力,成功的果实就越大,你人生的“萤光”就越亮;你不努力,成功的果实就越小,你人生的“萤光”就越黯淡

。一个人不动,是没有光亮的,只有动起来,才能使自己在岁月的飞翔里发出“萤光”。

似乎是讲的华中某省一个小山村的事:有家人养了一只花猫,一天夜里一向温顺的小猫忽然一反常态————不肯乖乖地依偎而眠,不断地舔老婆婆的脸,往常老婆婆拍拍小猫,猫也就老实了,可这天无论怎样安抚,猫也静不下来,后来干脆是抓她的头发,咬她的耳朵。老婆婆虽然累了一天很困倦,但她脾气极好平时又十分地疼爱此猫,所以强打精神去厨房给猫拿食物。这时忽然房后传来隆隆声,一声巨响,一块比人高的大石头破墙而入,正好砸在老婆婆的床上,把床砸烂了(老婆婆的床是紧靠后墙摆放的)。住在二楼的儿子和儿媳妇闻声冲下来,大惊失色、失声惊呼“妈妈!”,却见自己的妈妈站在厨房门口目瞪口呆却安然无恙。

村里人都说老婆婆心善,善有善报。事情传开,越传越神,四乡八村都把此猫当神灵,甚至翻山越岭跑来顶礼膜拜。

有一只老虎在野地里寻找食物,看见地上有一只刺猬正仰卧着晒太阳,老虎以为是一个鲜美的肉团,馋得直咽口水,急忙一口咬去。刺猬突然竖起浑身尖刺,死死地卷在老虎的鼻子上。老虎大吃一惊,甩也甩不脱,痛得嗷嗷怪叫,狂奔乱跳,逃进深山。

老虎跑得精疲力竭了,便一头倒在地上,昏睡过去。刺猬趁机松开,跑进草丛里藏起来了。老虎清醒过来,发觉鼻子上那个可怕的东西不见了,顿时满心欢喜。

它走到一棵大橡树下,准备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无意中看到满地落着一团团的橡籽,个个都是浑身硬刺,吓得它倒退几步,侧着身体仔细打量起来。

它心想:这些刺团同刚才那个东西差不多,只是个头小些,恐怕是那个东西的儿子吧?如果是的话,那我可就要遭殃了,我得想办法逃命。

于是,老虎恭敬地对这些小刺球说:“刚才碰见你们的父亲大人,我已经领教过尊父的厉害了,愿乞小郎君高抬贵手,让我过过身吧。”

看过一本书,是60年代的。有一支科考的队伍随护林人员进山巡防,一般一圈下来要好几天,所以带着帐篷和给养。第一天驻扎下来,做饭的香气就引来了一群带着小崽的大大小小的猴子,先是探头探脑,进而小心翼翼步步靠近,伸手探脚,趁人不备抓上一把吃的迅速跳开,然后坐在远远的树枝上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嚼。

虽然它们不是濒危动物,但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的我国,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还是让队员们兴奋异常,赶快掏出相机噼里啪啦,猴子们可不理会人们的热情,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还是敬而远之的好,见好

就收吧!所以呼啸而去,一转眼无影无踪。来去如风的猴群虽然让科考队员未来得及做更多的记录挺遗憾,但第一天就能碰上成群的猴子已经很幸运了,一晚上大家都议论纷纷。

第二天,队员们按原定路线继续前进,晚上搭好帐篷,刚刚拿出食物,猴群就不期而至。原来尝到第一天的甜头,猴子们一直悄悄地跟着呢!这次不像第一天那么怯怯的,抢了就走,而是观察一下,瞄准了再拿。吃完了才恋恋不舍地慢慢撤退。

以后的每一天猴子们一直追随着他们,都会准时出现,等待开饭。猴子也由开始的偷偷摸摸到大大方方,吃完了,还要和人们打闹一番,跳来跳去出其不意地摸一下这个的头,扯一下那个的裤脚,还有胆大的偷进帐篷乱翻,人喊猴叫,那个热闹。

再后来猴子们干脆不离开了,跟着他们迁移,晚上就睡在附近,白天队员们去工作,猴子们看家。炊事员一准备做饭,猴子们就抢着搬锅挥勺,可是越帮越忙,弄得炊事员手忙脚乱、顾及不暇。可猴子们却积极性高涨,根本不管人的大喊大叫,还以为是跟它们做游戏呢!欢蹦乱跳、东躲西藏地逗炊事员,玩的不亦乐乎。炊事员只好拿出好吃的犒劳它们,才换回几件炊具。待队员们回来,才帮助气喘吁吁的炊事员安顿好众猴们。

有这么一帮胆大妄为的猴子们相伴,队员们只好省吃俭用再加上采集野果,才能保证人、猴温饱。这次考察的过程太欢快也够狼狈,因为猴子们可不会心平气和的表示友善,惹了不知多少麻烦,简直防不胜防。

结束考察的那天,猴群一路护送着他们,直到下山的路口。队员们边走边回头,越来越远,隐隐约约看到猴子们还在翘首观望,直至终于看不到了。几天的人猴情缘让所有的队员们感动而思念,所以写下一本考察日记,可惜我找不到那本书了,不能再现作者生动的描述。

人与野生动物如此嬉戏的情景现在大概是不会再有了,听从事动物保护的人说,他们往往要在丛山峻岭中寻觅很久,也不一定能碰上想见的野生动物。就是好不容易碰到了,它们也对人很戒备,别说和谐相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