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传统上,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个人通过直接投资、募集、捐助的形式集资开发。由于中国宗教团体形成历史短,也没有强大的宗教实体支撑,资金来源难以保证。但是兴建宗教旅游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建设期过长,影响项目的市场运作,对投资回收不利。而且,作为旅游项目还要求有熟练的项目运作技巧、建设管理技巧和经营思想.因此,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投资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的趋向。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宗教机构、宗教人士发起投资的旅游项目。这种由宗教部门投资的旅游经营项目通常以原有的宗教场所为依托,对原有宗教项目进行改建、扩建。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南普陀寺的修缮扩建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完全新建的宗教旅游项目,由于资金量有限,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第二种是由旅游物业开发公司组织投资,投资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主要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经营项目。这种投资开发模式几乎成了目前中国大型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的固定套路.当然,开发公司对宗教物业,包括庙宇、佛像等的投入是否是无偿的,各地做法不同。

开发公司通常是内资企业,但最近也出现了中外合资企业、甚至外资企业投资兴办宗教旅游项目的例子。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投资方三亚南山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另据报道,2000年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董事长王敏刚投资两百多万元收购塔尔寺宾馆,去年又与青海省签定协议,追加投资二千五百万元,并更名为宗喀宾馆。资金来源也非常灵活,可以是开发方的自有资金,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从境外融资。

2.项目规模大型化

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宗教设施既能突出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猪奇心理,又体现了宗教神通无边、反映出宗教事业的繁荣昌盛。90年代起,我国巨型佛像的修建,一个比一个高大。香港天坛大佛,1993年建成,高26.4米;浙江普陀山观音,1997年落成,高33米;无锡灵山大佛,1997年建成,高88米;广东西樵山观音1998年建成,高61.9米;三亚南山的南海观音铜像,预计2003年建成,高108米;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青铜立像,高99米,连同底座高155米。另外还有已列入计划的四川乐山大佛的修缮扩建工程、辽宁广佑寺21.48米的樟

木坐佛等等。这些大型宗教旅游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巨大,动辄数亿。

以寺院或佛像为核心的宗教旅游区占地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杭州市著名的佛教圣地灵隐景区,其规模三年后将比现在扩大13至15倍。整个工程项目共投资7.9亿元人民币.新灵隐规划区将扩至近260公顷,其中,游览景区面积为145公顷,比现在面积增加了120多公顷。

除了硬件项目规模大以外,今年来宗教旅游的软项目的开发运作也越来越朝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地方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2001年10月,南京灵谷寺举行桂花节,吸引了众多南京市民和游客前来赏桂,据悉桂花节期间灵谷寺日均客流量逾万人。2002年春节期间,武汉归元寺举办归元庙会,该庙会包括“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成为春节期间全市规模最大、文化旅游精品迭出的综合性盛会。

3.项目功能综合化

随着宗教旅游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正在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正在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旅游配套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

仍以三亚南山为例,已建成的南山佛教文化苑中。除了南山寺及其他佛教文化建筑、雕像与景观配置以外,还有素菜餐厅、电瓶车游览线、导游服务、购物商场、高级宾馆别墅等,完全按照高等级的主题旅游园区设计经营。

4.设施设备现代化

教堂寺院适应社会变化,使用汽车、移动电话,用电脑办公已不是新鲜事.在宗教旅游项目中,他们更是乐意使用最先进科技手段,使新开发的宗教旅游项目在设施设备方面的现代化程度甚至超过普通旅游园区。现代化的清洁用具、通讯设施、交通工具、环保设备已被普遍使用、一些宗教旅游景区已使用光盘式门票、

自动监视仪、小型卫星接受器、电脑网络管理系统等最新科技产品。

有两则消息:近日在青岛湛山寺内新增加了两台现代化自动售货机,24小时售货、并且硬币与纸币均可使用,方便了寺院僧人与游客,也有效减少了原先叫卖的嘈杂;为了保护环境、减低噪音,南山佛教文化苑出高价引进美国最新型的高尔夫电瓶车作为游客在园区的交通工具。

现代宗教旅游项目正在摆脱过去佛教、道教场所设施简陋、设备原始、制作粗糙的形象。

5.内部管理制度化

虽然各单位的内部管理各不相同,许多宗教旅游场所还沿用陈旧的传统寺院管理办法,一些寺庙场馆还管理相当混乱,但越来越多单位认识到科学的制度管理的必要性。宗教队伍里也是鱼龙混杂,旅游队伍里更是良莠不齐。宗教旅游项目经营效益可观,许多项目并不是透明消费,没有科学管理,必然会产生贪污腐败;宗教旅游的综合性功能也要求内部有良好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办事效率。因此,新兴的大型宗教旅游项目几乎都引进了现代科学管理制度。但通常限于旅游经营的范围,寺庙教堂和神职人员的管理,仍多采用传统的做法。

6.经营人才专业化

即使是宗教部门管理的宗教旅游场所,也出现了经营人才专业化的趋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神职人员为适应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寺庙为适应形势,派僧人到外地学习经营管理技术;在西藏的大昭寺,导游就由喇嘛担任;为了迎接不断增多的外国游客,一些寺庙出现了僧人努力学英语的状况。

另一种情况是宗教团体聘用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南山寺的财会等后勤管理人员就请了原佛教基金会具有专业知识的居士担任。

7.营销手段多样化

第一、主动与国际接轨。如厦门闽南佛学院近日获准招收4名外国留学生,成为中国第一家被允许接收外国留学生的佛学院;又如2002年四五月间,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洛阳市人民政府和白马寺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以中国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佛教文化国际旅游节在洛阳白马寺举办、通过人员互派,和组织国际性节庆活动,可以有效达到扩大海内外影响的目的。

第二、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目前中国大多数宗教旅游单位已上网建有专门网站或主页。新建的大型宗教旅游项目把网络作为对外树形象、打招牌的重要工具。网页制作精美、内容丰富。

第三、重视地区联合和行业联合。以宗教活动为纽带,宗教首领之间经常互相合作,珍贵的宗教物件也经常交流展出。如青海塔尔寺在北京雍和宫举办展览,南山金玉观音像在全国巡游,大大提高了宗教旅游地的市场知名度。2001年,山西忻州、四川乐山、浙江舟山、安徽池州四市还共同举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合作论坛,承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共同保护挖掘佛教文化,建设文明景区;四山联手打造品牌,统一编印旅游宣传资料,编排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实行客源互送,信息共享。

此外,各地还充分尊重旅游规律,主动与其他旅游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旅行社合作,有的还自办旅行社和旅游车队。

第四、采用品牌战略。由于拥有宗教的光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往往比较高,推出市场后易于被人们接受,因此,各地都在尝试以核心品牌为中心,建立一个丰富的产品体系.从少林寺品牌衍生出食品、服装、舞剧等系列产品。2001年中秋“少林寺素饼”(月饼)在河南首先推出,引起轰动;今年3月底,由少林武僧亲身上阵表演,以大型百老汇歌舞剧形式设计包装的少林功夫舞台剧《少林寺-生命之轮》,踏足亚洲作首度巡回公演。其他宗教旅游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上乘表现,如“灵山牌香烟”,也取得了可观的销售利润。

二、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宗教被庸俗化、甚至出现伪宗教

宗教有严格的教义教规、有各自的祀神体系,这是一个宗教特征性的内容。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宗教旅游场所的经营者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在佛教寺庙里鼓动人们购买各种物品。一些地方僧人、道士成了一种谋生职业,一些素质低下的人乘机混入其中,无一点宗教知识和修养,装神弄鬼,见钱眼开,惟利是图,既败坏游客的游兴,也败坏宗教的声誉。

看到宗教旅游项目的高额回报,有些地方甚至不经审批、不用宗教人士,就私自建庙造佛,开发旅游。或假冒开光物件,高价销售,牟取暴利。这些伪宗教在某些地方主义的保护下,屡禁不止,带来恶劣的影响。

2.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兴起建庙造佛的热潮。这不是简单的宗教现象,这与中国的旅游热关系非常密切。以为只要建庙,就肯定能赚钱。对宗教感兴趣的人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本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也在殚精竭虑地挖掘当地的佛教历史,希望重修或恢复寺庙。胡乱开发建设的直接后果是各种矛盾突出,管理经营混乱,一些投资巨大的项目经济效益不佳,骑虎难下,面临是拆还是留的艰难抉择。

3.大部分宗教旅游项目尚停留在浅层次开发

目前绝大多数宗教旅游项目所推出的活动内容都相当单一,反映在项目开发阶段缺乏精心设计创造,在经营管理阶段又疏于大胆开拓创新。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销售开光的小纪念品以外,只能提供观光活动,千篇一律。而宗教能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重塑人生价值、益智健身、放松精神、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开发。近年来有些地方也开始组织一些参与性的活动,但从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内涵和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一些宗教旅游场所内部管理混乱

主要是游客投诉多,抱怨香钱过高。这是宗教旅游场所经营机制不顺造成的,还有些宗教团体自己管理的场所,由于没有管理经验,缺乏成型的制度,更没有审计的环节,内部一笔糊涂账。这种情况在目前中小型寺庙中可能还不是少数.

5.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

关系不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和宗教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上当前有些地方的政府把旅游业当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难免产生“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致使作决策时不听宗教部门的意见,不注意维护宗教方面的合法权益。宗教方面也往往过多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愿主动与旅游部门加强联系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不够。

二是管理方面存在“越位”。根据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场所应在政府宗教部门领导下由宗教界人士自主管理,旅游部门不能干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但一些地方旅游部门往往不顾政策法规,把宗教活动场所当作普通景点来管理,比如有些地方未经政府宗教部门登记开放,就摆设了神像、供台、功德箱,由旅游部门派人进行日常管理.这些“越位”行为,引起宗教界人士强烈不满。

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在门票问题上,根据宗教政策,主要靠自筹资金建设的宗教活动场所,其门票收入应归宗教部门。在景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应与旅游景区方面如何确定门票的分成比例,经常是一个矛盾。而有些旅游部门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旅游景区门票,却没有给宗教活动场所提高相应的分成,这又产生了矛盾。而且景区的高额门票加重了信徒的负担,影响宗教活动场所的香客流量,也会引起宗教部门的不满。

在由旅游开发公司势资兴建的宗教活动场所,还存在前期功德捐款、香

火费收入的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引起双方关系紧张的焦点。

作者简介:曹绘嶷(1971-),讲师,现任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助理、旅游管理系

主任,主要从事旅淤管理、旅游开发研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目录 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3、业内区域联盟态势渐强 4、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 二、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 2、旅游企业之间开辟合纵连横之路 3、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构成严峻挑战 4、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Cap: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竞争一年。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划分,1996年进入我国“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是我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后劲的阶段。“十五”计划(1997~2005)时期,旅游市场更是态势复杂而又强劲发展。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阐述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 亿元,相当于全国GDP 的5.01%,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居世界第 4 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7 亿美元,分别比2003 年和2002 年增长48%和26%,跃居世界第5 位。国内游市场,全年全国总出游人数达到11.02 亿人次,总花费4710.71 亿元,人均花费427.5 元。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自此,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GDP 的比重已经连续5 年稳定在5%以上。中国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 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虽然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但同时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一方面,很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争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如欧洲期待、泰国价格上涨、访港创新高、印度落地签;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抓住各种时机吸引境外客源市场,如台湾,入境市场的开放。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游客的流动频率,同时,导致国际旅游市场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除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是主要竞争条件外,经营优势比拼和市场化运作的较量也进一步加强,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的抢占更加激烈。 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旅游国际竞争力水平是衡量旅游强国的核心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

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元素宗教文化

三清山: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各位评委,我抽中的是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三清山得“道”弥彰,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它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他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文化,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枯,其水清冽甘甜。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入,百花争艳;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 青岛崂山: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青岛崂山欢迎您!崂山; 又称“牢山,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而得名。崂山得道弥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有着“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道教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崂山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飞,百花齐放;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让你想远离喧嚣,只喜清闲自在,吹一吹山间的风,听一听耳畔的呢喃,于山水间停留,安放悠悠的乡愁。来到崂山这一切都不是梦。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 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青藏高原的标志,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布宫通身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藏式乃至中华民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在人民心中就是精神的象征,信仰的化身,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样的人间天堂,谁又不向往呢?在藏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可以忍受饥饿和寒冷,承受艰难和困苦,一路徒步一路朝拜,只为到达心中的这座圣地!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敦煌莫高窟:一禅莲花,广缘传天涯,渡人向善,修心佛法,落发为家,

世界旅游业概况

幻灯片1 国际旅游 2013年 幻灯片2 第一章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资料: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幻灯片3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1、世界旅游格局开始由发达国家“一枝独秀”向与新兴经济体并行发展转化 ●2、新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联合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旅游业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相结合,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4、旅游业与社会文化日益融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幻灯片4 ●5、科技进步成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条件 ●6、更多的国家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地位 ●7、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国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8、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9、旅游业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等反周期性调节政策的重要手段幻灯片5 幻灯片6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旅游覆盖面持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旅游消费主体 ●2、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范围迅速拓展 ●3、旅游发展模式由分散到集聚,再向集约发展加速演进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幻灯片7 ●5、旅游综合功能日益显著,影响范围大大扩展 ●6、旅游信息化迈上新台阶,旅游业效率大幅度提高 ●7、旅游国际合作达到新水平,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幻灯片8

第二章世界旅游业现状与世界旅游业影响因素 ●1.罗明义.世界旅游业发展:2009年回顾和2010年展望[J].旅游论坛,2010(2). ●2.朱美.浅谈影响世界未来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的因素[J].北方经贸,2004(2). ●一、世界旅游业现状 ●(一)2009年:国际入境旅游继续大幅度收缩 ●1.各大区域国际入境旅游普遍下降 ●2.各区域内国际入境旅游也大副下降 ●3.全球入境旅游下半年略有回升 幻灯片9 ●(二)2009年:世界旅游经济出现负增长 ●1.世界旅游总需求全面收缩 ●2.世界旅游总供给全面下滑 ●3.旅游发达国家增长率普遍下降 ●4.世界旅游经济仍具有重要地位 幻灯片10 ●(三)2010年:世界旅游业进入恢复性增长期 ●1.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复苏增长期 ●2.世界旅游发展仍面临众多影响因素 ●(四)2011年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1.自然灾害 ●2.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幻灯片11 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方面 ● 1.传统模式的家庭在减少 ● 2. 新的工作形式的出现 ● 3.人口老龄化 ● 4.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 5.人们比以往更追求享乐 6.人们将越来越乐于享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幻灯片12 ●(二)经济方面 ● 1.世界经济全球化 ● 2. 经济形态多元化, 并偏重于第三产业 ● 3. 贫富差距仍然很大 ● 4.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商业化下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的研究 早期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局限在理论的角度,该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鲍迪奥 针对当时的旅游胜地意大利进行考察研究后发表了《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移动及消费的金钱》。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许多学者如鲍尔曼、汉泽克尔等对旅游业展开了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越发的呈现出活跃的发展态势。 旅游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向前发展不容忽视的推动力量。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其消 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被许多学者所关注。于是乘数理论被学者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乘数一度成为旅游发达地区的重点研究对象。Mathieson 和Wall 从收入角度来理解旅游乘数,其内涵是“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该表述虽能体现乘数理念,但是是比较片面的。20 世纪 70 年代初, 英国的阿切尔(Archer)做了深入研究并写出了研究报告:“Tourism in Gwynedd:An Economic Study”。他认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最初消费支出通过直 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性效应会产生数倍于最初消费支出的收入。由此阿切尔总结归 纳了营业收入乘数、营业收入乘数、旅游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旅游企业收入乘数、政 府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七种旅游乘数。阿切尔的旅游乘数研究的既全面有深入,为 后人的旅游经济效益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伦伯格、墨菲和H.金德尔等人在阿切尔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乘数做了进一步研究。 二战以后美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研究基地,美国人W.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 在20 世纪初提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分析方法即投入产出法(I/O,Input-output)。该方 法可以明确的分析出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依存关系。旅游产业既涉 及到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还涉及了医疗、通讯、建筑等部门,由此可得出旅游业 与其它产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把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旅游业可以 很详细的得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弄清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最早 利用投入产出法来具体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的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F.K.哈姆斯顿(Hamston,1962)。他使用24 部门的模型来分析和计算美国怀俄明州地区的旅游乘数, 矩阵中的内生变量设定为家庭和当地政府。后来,为了明确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差异,以美国密苏里州为研究对象来计算旅游乘数。他使用了22 部门的模型,把家庭和地方 政府分别作为内生部门和外生部门进行两次独立的计算,最后得出旅游诱导效应 3 倍于间接效应。此后,W.A.斯特朗(Strang)和H.甘伯尔(Gamble)分别计算出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以及威斯康星州的旅游乘数。在思考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H.阿彻尔发表 了著作《The Impact of Domestic Tourism》。在该书中提出了能够更好反应出某一旅游区 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投入产出模型。阿彻尔利用该投入产出模型对英国的Angledey 和Gwynedd 等地区进行旅游乘数的测算。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投入产出法计算过程比较 繁琐,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各部门之间彼此的制约因素难以分析并且各部门投入与 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固定。基于以上种种的客观原因,使得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生 一定局限性。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9 年6 月在“旅游影响经济的度量方法”世界级大会上提出可 以利用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旅游业各类的产出。该旅游卫星账户是按照统一的国民经济 的核算体系来设计的。卫星账户体系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旅游所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收 入,能够准确把握旅游业对GDP、就业以及国家收支平衡等的影响程度,该方法的提出克服了以往旅游统计不能全面反应旅游业总产出的困扰。目前世界旅游组织已把旅游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发布《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重点强调了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国网讯最近,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为抓住召开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契机,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有益经验,加快推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认真分析研究。 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产业是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

1、广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理论界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2、有力拉动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数据可分别扩大到3.7倍、2.7倍、0.9倍。旅游产业的饭店、餐馆、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浅谈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

浅谈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我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雪球也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有力的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但同时,我国的旅游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现状: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国际旅游业成为近年的发展趋势,1990年代以来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早前的旅游行业调查报告统计:1996年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达592亿人次,旅游业总产出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战略性关联带动作用。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就2009年来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亿人次,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万亿元,增长%;旅游总收入万亿元,增长%。 三、旅游行业现状 (1)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我国旅游业的服务项目通常是以一般性观光为主,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我国的观光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还有待开发。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3)旅游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4)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目前相关法律规章不健全的情况下,个别旅游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我们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