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编 程 控 制 器 原 理 及 应 用

可 编 程 控 制 器 原 理 及 应 用
可 编 程 控 制 器 原 理 及 应 用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407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 目的 本程序用于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真实的证据和信息。 2 范围 适用于本矿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记录和管理。 3 职责 3.1企管科是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主管部门,负责记录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3.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记录的填写、收集、保管、标识和管理。 4 工作流程 4.1记录表格的设计与要求 4.1.1记录表格的内容应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协调一致,接口清楚。 4.1.2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设计整理。必要时,在

某些较复杂的记录表格中要有填写说明。 4.13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负责人审批,多部门使用的由业务归口负责人审批。 4.1.4记录表格编号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号规则》执行。 4.2记录的填写、收集、整理 4.2.1记录必须用钢笔填写,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清晰,填写及时。表格中的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定填写。 4.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记录,由记录产生部门指定人员收集、整理。 4.2.3记录一般为文字记录形式,也可以采用磁盘、电子媒体或其他媒介等。 4.3记录的贮存和保管 4.3.1记录由产生部门保存,填写人记录完毕定期交付保存者。 4.3.2记录保存者确保收集记录的连续性,不得缺损和丢失。 4.4记录的查阅 外来人员查阅记录,须经管理者审批后方可进行。 4.5记录差错的修正和空格的要求 4.5.1当记录存在笔误和计算差错时,只允许划改(在

统计过程控制

第一章 SPC简介 第一节什么是SPC 一、 定义:SPC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字首缩写,即统计 过程控制。SPC就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质量的目的。SPC强调全过程的预防。 二、 SPC的特点: 1)SPC是全系统的,全过程的,要求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2)SPC强调用科学方法(主要是统计技术,尤其是控制图)来保证全过程的预防; 3)SPC不仅用于生产过程,而且可用于服务过程和一切管理过程。 三、 为什么要推行SPC? 优质企业平均有73%(用SPC方法的)的过程Cpk超过1.33,低质企业只有45%过程达到Cpk=1.33。Cpk>1.67的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1%以上,而其它企业的数据为4.4%。一家企业用了三年的时间使废品率降低58%,其使用的方法:将使用SPC的过程比例由52%增加到68%。 1)时代的要求:PPM管理、6σ管理; 2)科学的要求; 3)认证的要求; 4)外贸的要求。 四、推行SPC的目标 A.达到统计受控状态; B.维持统计受控状态; C.改进过程能力。

第二节 SPC发展简史 过程控制的概念与实施监控的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美国的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今天的SPC与当年休哈特的方法并无根本的区别。 SPC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SPC,SPCD及SPCDA。 1)第一阶段为SPC:SPC是美国休哈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创造的理论,它科学地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偶然波 动与异常波动,从而对过程的异常及时告警,以便采取措施, 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这就是所谓统计过程控制; 2)第二阶段为SPCD:SPCD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and Diagnosis的缩写,即统计过程控制与诊断。SPCD是SPC的进 一步发展,1982年我国张公绪首创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 传统的美国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的新方 向。目前SPCD已进入实用性阶段; 3)第三阶段为SPCDA:SPCDA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Diagnosis and Adjustment的缩写,即统计过程控制、诊断与调 整。这方面国外刚刚起步,他们称为ASPC(Algorithmi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算法的统计过程控制),目前尚无实 用性的成果。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87039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 目的 本程序用于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真实的证据和信息。 2 范围 适用于本矿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记录和管理。 3 职责 3.1企管科是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主管部门,负责记录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3.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记录的填写、收集、保

管、标识和管理。 4 工作流程 4.1记录表格的设计与要求 4.1.1记录表格的内容应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协调一致,接口清楚。 4.1.2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设计整理。必要时,在某些较复杂的记录表格中要有填写说明。 4.13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负责人审批,多部门使用的由业务归口负责人审批。 4.1.4记录表格编号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号规则》执行。 4.2记录的填写、收集、整理 4.2.1记录必须用钢笔填写,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清晰,填写及时。表格中的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定填写。

统计过程控制

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制造过程日益复杂,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电子产品的不合格品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降低到百万分之一(pp m),乃到十亿分之一(ppb),仅靠产品检验剔除不合格品,无法达到这样高的质量水平,经济上也不可行,必须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加以控制,在生产的每一步骤实施控制。 为了实现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加以控制,早在20世纪20年代休哈特就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控制过程的具体工具——控制图(control chart)。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Economical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这标志着统计过程控制时代的开始。 统计过程控制就是使用统计学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稳定水平,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一种技术。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控制图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对过程存在的异常因素进行预警;二是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分析稳定的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对过程质量进行评价。 统计控制图 1.控制图原理 导致质量特性波动的因素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人员(Man)、设备(Machi ne)、原材料(Material)、工艺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ment)和环境(Environment)六个方面,简称5M1E。根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来分,可分为偶然因素(简称偶因,Common

cause)和异常因素(简称异因,在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中称为可查明原因,Special cause, assignable cause)两类。偶因是过程固有的,始终存在,对质量的影响微小,但难以除去,如机器震动,环境温湿度的细微变化等。异因则非过程固有,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对质量影响大,但不难除去,例如配件磨损等。 偶因引起质量的偶然波动,异因引起质量的异常波动。偶然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对质量的影响一般不大。异常波动则不然,它对质量的影响大,且可以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消除,故在过程中异常波动及造成异常波动的异因是我们注意的对象。一旦发生异常波动,就应该尽快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将质量波动区分为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这是休哈特的贡献。 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都是产品质量的波动,如何能发现异常波动的存在呢?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定在过程中,异常波动已经消除,只剩下偶然波动,这当然是正常波动。根据这种正常波动,使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出控制图相应的控制界限,而当异常波动发生时,点子的排列就呈现不随机的状态,甚至落在界外。点子频频出界表明一定存在异常波动,控制图上的控制界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 根据上述,可以说休哈特控制图即常规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两类因素。 2.控制图的结构

QEHS综合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

QEHS综合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根据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及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提供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性、有效性及适宜性的证据,并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信息。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所产生的所有记录的编制、收集、编目、归档、贮存、保管及处理。 3.职责 3.1企划部负责记录控制要求的编制、评审、更改及监督执行。 3.2公司各部门和项目经理部负责本单位记录的管理。 4.程序 4.1记录内容:包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运行所有记录。 4.2记录方式:可采用文字记录、磁带、磁盘、光盘、胶片和照片等方式记录。 4.3记录的要求: 4.3.1所有的记录应当清晰整洁、内容完整、及时准确; 4.3.2标识清楚、明确,便于查询;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

4.3.3记录时应注明日期、记录人;需审批的,审批手续应齐全; 4.3.4记录应用黑色(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用铅笔书写,不得随意涂改; 4.3.5记录应妥善保管,注意环境适宜、安全,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 4.4记录的传递:管理记录需要传递时,发放部门应明确需发送的人员及单位,通过公司行政部按照文件发放程序,统一发放。 4.5记录更改:由于笔误记录需要更正时,应用标记划去原记录(如:ABC),并写上正确的记录,更正的记录通过签名得到认可。 4.6记录的收集 4.6.1公司企划部负责编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记录控制清单》(BG —ZH—07),将公司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记录汇总,包括名称、编号、保存期等,并汇集备案记录的原始样本。 4.6.2项目经理部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及时收集和整理与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记录,保证记录与工程管理同步。 4.6.3记录的保存期限:公司体系管理运行记录通常保存期限为三年;项目经理部体系管理运行记录一般保存到项目竣工验收结束,且工程结算及索赔项目完成,竣工回访、保修记录保存到工程保修期结束;项目施工记录及工程档案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要求确定保存期限,档案馆没有规定保存期限的施工记录,保存至项目竣工验收结束,且工程结算及索赔项目完成,竣工回访、保修施工记录保存到工程保修期结束。 4.7记录的处置:记录保存到期后,由各单位列出记录清单,经公司企划部审核确认后作废销毁,有价值作为参考的记录及作为知识积累的记录可标识清楚,延长保存期。

最新记录控制程序(20190919070842).pdf

版本号 A 记录控制程序 实施日期:2017年10月01日第 1 页共 8 页 目录 1 目的 (2) 2 范围 (2) 3 职责 (2) 4 控制程序 (2) 4.1 记录的范围、分类与形式 (2) 4.2 记录表格的编制和审批 (3) 4.3 记录表格的发放和更改 (3) 4.4 记录的使用和管理 (4) 4.5 记录的特殊控制 (5) 4.6 记录的保存期限 (6) 4.7 记录的处置 (8) 5 相关文件 (8) 6 记录 (8)

1 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记录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为证实其过程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提供客观的证据,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形成的各项记录,包括:文字、图表、声像及电子文件等。 3 职责 1)档案室负责所有归档记录的管理和控制; 2)各部、室负责本部门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有关记录的管理和控制; 3)工程总承包各项目部对归档前各阶段产生的记录负责管理和控制,包括设计、采购、施工、试运、开车阶段所涉及活动中产生的记录; 4) 记录的填写人员,对所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同时应满足各类记录表 格的审批职责和权限。 5)质量安全标准部对本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4 控制程序 4.1 记录的范围、分类与形式 4.1.1 记录的控制范围 1)凡与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报告、检验和验证数据等,均属记录的控制范围,记录 表格是一种文件,按文件进行控制,对于记录的特殊性则应按本程序规定的要求进行控制。 2)记录控制是一个过程,其输入是通过策划制定所需要的记录内容和表格,其输出是 具有客观证据的报告或填写后的表格,其过程内容包括策划、编制、标识、贮存、保护、 检索、借阅、保存、归档、处置和改进等。 4.1.2 记录的分类 记录按其性质和使用范围可分为以下四类: 1)管理职责方面的记录(包括文件控制的记录),如管理评审记录,目标实施记录, 文件受控清单等。 2)资源管理方面的记录,如人员教育培训、经历、资格、考核记录,设备管理、设备 维修记录,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记录等。 3)产品实现方面的记录,如产品要求评审记录,供方评价记录,特殊过程确认记录,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和产品让步放行记录等。

关于统计过程控制_诊断和调整完整版

统计过程控制,诊断和调整 一引言 (2) 二统计过程控制(SPC) (3) 1 什么是SPC (3) 2 SPC发展简史 (4) 三控制图 (5) 1 什么是控制图 (5) 2 控制图原理 (5) 4.控制图是如何贯彻预防原则的 (7) 5.控制图的分类 (8) 6 .控制图的演化与发展 (10) T控制图 (14) 四二元自相关过程的残差2 1 2T统计量和2T控制图 (14) 2. 残差2T控制图 (15) 3 .残差2T控制图的控制效果 (17) 4 残差2T控制图的适用范围………………………. .19 5 .结论 (20) 五.SPC的未来发展方向为SPD (21) 六.SPA理论的发展 (24) 七.结语 (24)

一引言 我们知道,任何制造产品总是经过设计、制造与检验,才能将合格的产品提供给使用者。根据传统事后质量检验方法,总是通过抽样检验各工序结束后的产品或最终制品,从而发现设计与加工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再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改进。然而这时不合格产品已经生产出来,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一个比较好的措施就是进行预防。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假定在生产加工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建立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控制系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不使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大量的不合格品,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统计过程控制(SPC)是就是这样一个控制系统,它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工序偶然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当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当存在偶然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由于生产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当生产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SPC正是利用这一统计规律性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

档案、记录管理控制程序

档案、记录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记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用以提供本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进行的证据,并为公司的产品实现、环境控制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可追溯性,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为文件修改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各种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控制。 3 职责 3.1体系主管部门、办公室负责本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记录的管理。监督检查各部门对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并组织相关部门解决本程序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3.2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体系运行记录的填写、收集,做好本部门记录的管理和保存,并定期归档上交综合办公室。 3.3记录填写人应严格按本程序规定要求填写记录,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工作要求 4.1记录的种类 记录的种类主要包括:培训记录、检验报告、试验报告、验收报告、内审报告、评审报告、审核报告、事件事故报告、不合格报告、有关法律、法规信息、能够证实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所有文件化信息,等等。 4.2记录的形式 电子版填写(电子邮件、软盘、光盘等形式)和纸张填写(卡片、表格、图表、报告等形式)。 4.3记录填写

要求字迹清楚、内容真实、完整准确、填报及时。当需要修改或发生错误时,在被修改的内容上划一道横线,并在上方填写新的内容,必要时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 4.4 记录的标识 4.4.1一般以记录、表格名称、编号或代码来表示。对外来的与体系有关的记录可直接引用”原有标识”。 4.4.2 记录的编号方法为公司名称+手册章节号+程序、制定编号+记录编号。 4.5 记录的检索 4.5.1由体系主管部门、办公室负责编制公司的《QEO管理体系记录清单》。记录清单内容包括:序号,记录名称,记录编号,记录版本号与修订状态号,记录的保存期,使用部门,备注。当记录发生修改或换版时,划掉原登记,并在“备注”栏注明注销日期;修改/换版后的记录,另行登记。 4.5.2各部门、项目部负责接收公司《QEO管理体系记录清单》。并在公司《QEO 管理体系记录清单》中界定本部门、项目部记录范围。 4.5.3各职能部门定期将有关记录整理交综合办公室归档,并办理QEO记录交接手续。记录交接的内容包括:记录编号、记录名称、数量、填写部门、保存期限、交接人等。 4.5.4按照记录的编号、编目、部门或记录名称到体系主管部门、办公室进行检索。 4.6记录的归档 4.6.1会计档案管理 1)凡是本公司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文件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均应归档。 2)会计凭证应按月、按编号顺序每月装订成册,标明月份、季度、年起止、号数、单据张数,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签名盖章(包括制单、审核、记帐、主管),由总经理指定专人归档保存,归档前应加以装订。 3)会计报表应分月、季、年报、按时归档,由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并分类填制目录。 4)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外出,凡查阅、复制、摘录会计档案,须经总经理批

QP1601 ISO9000全套质量体系文件2020年,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质量记录的有效性、完整性,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提供客观证据,并为有追溯要求的场合提供证实.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质量有关的质量记录以及来自分承包方和顾客质量记录的控制. 3.定义 3.1 记录――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4.职责 4.1质保部QA负责重要质量记录的归档. 4.2各职能部门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的专业性质量记录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分发、贮存、 保管、处理. 4.3质保部QA负责对质量记录标识,样式适用性的审核和确认,并负责对重要质量记录的归 档. 5.工作程序 5.1凡是用于证明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和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质量记录,都属于需控制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a.合同评审记录; b.检验/试验记录(包括检验记录、试验报告等); c.产品认可/过程认可记录(包括样品认可报告、生产部批准/批量认可报告、Cmk/Cpk能力测定报告、人员培训/鉴定记录等); d.质量审核(体系/过程/产品/供应商评审报告); e.材料检验/试验报告;

f.质量控制图; g.顾客索赔记录; h.与纠正预防措施有关记录; i.质量成本报告和记录; j.设备/模具/工夹具保养、维修记录; k.测量设备校准记录. 5.2质量记录形式的设计和审定 5.2.1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自行设计质量记录,其格式应简明、清晰完整,内容应满足所记 录的质量活动的要求. 5.2.2质量记录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需报管理者代表批准,由质保部QA处登记,编号后 归档启用. 5.2.3产品/过程的质量记录须按产品生产过程为顺序以批号归档,如停产的产品记录对新产 品认可有必要时,由技术课负责将停产产品记录的复印件与新产品资料一同归档保存. 5.3质量记录的标识 5.3.1为保证质量记录具有唯一性的标识,由QA负责编制《质量记录清单》明确每一种质量 记录的名称、编号、保存期、保存部门.控制清单应分发各部门,作为控制的依据,并且QA每年对各部门使用表格的适用性进行一次核查,作适当增删. 5.4质量记录的管理 5.4.1质量记录应按要求正确填写,字迹应清晰,不得任意涂改,内容完整,并应有记录者的签名. 更改时,要在更改处划横线,并及时盖章或签字. 5.4.2质量记录由职能部门(包括车间)每月收集一次,审查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进行分类 整理、登记立卡,按先后顺序装订成册由资料室归档保管.对需要集中归档的质量记录,各职能部门在每年的一月份将上年度的质量记录交质保部立卷归档.包括: a.合同评审的证明; b.检验和试验的记录; c.不合格的处理记录; d.能力证明(人/设备/过程);

制程控制程序

制程控制程序

1.目的:为生产过程加以控制,并利用统计技术监控制造能力,以确保生产过程

5.管理程序 5.1生产计划依【生产计划控制程序】执行 5.2制造过程控制相关文件 521 非QS9000产品 a. QC工程图。 b. 作业指导书、标准、操作说明书、产品图纸等。 522 QS9000 产品 a. 控制计划。 b. 作业指导书、标准、操作说明书、产品图纸等。 5.2.3 上述文件应确保是经过批准的最新版本,并在生产现场易于取到。 5.3对QS9000产品,工序中若有制造参照样本及检验参照样本及检验参照样本或PPAP 规定要保留的样本及相关资料应保留,并记录留样一览表及定期更新。 5.4制造过程中相关法规及环境要求 5.4.1各制造部应针对有毒有害品危险品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

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应管理规定参照【法规鉴别程序】。5.4.2各制造部根据制品过程特点规定相应环境要求,并在必要时加以整修现场环境设 置,符合清洁及及适切要求,对于工作环境之维护参见“相关人员工作职责”执行。 5.5应变计划:若有偶发事件如:停电、停水、劳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等应变措施如下。 NO 意外情况处置措施权责单位 5.6生产设备管理与预防性保养计划参见【设备管理程序】 5.7生产人员 a. 各部门制定“各产品生产人员配置表”。

b. 工序间检查人员和其它有特殊技能要求的人员资格参见【培训程序】。 c. 各部门应培训多能工作业人员,以防止替补人员造成对品质的影响。 5.8QS9000产品量产前的确认及每次作业前的准备验证。 5.8.1 试生产0K后,量产以前由工程部对生产方法(控制计划/QC工程图/作 业指导书)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生产人员、生产环境要求以及标准样 本等方面进行确认各项目Ok后方可投入生产,参见QS9000产品量产前确认 5.8.2 在作业准备验证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验证,参见【统计技 术实施程序】? 5.8.3 每次作业前应采用首件比较的方法. 等)应在控制图上记录参见【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5.9 QS9000产品生产过程能力控制,须参照《SPC手册》及[生产计划控制程序]5.9.1 首次量产时PPK3 1.67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用版)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 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38

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用版) 1目的 本程序用于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真实的证据和信息。 2范围 适用于本矿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记录和管理。 3职责 3.1企管科是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主管部门,负责记录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3.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记录的填写、收集、保管、标识和管理。 4工作流程 4.1记录表格的设计与要求

4.1.1记录表格的内容应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协调一致,接口清楚。 4.1.2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设计整理。必要时,在某些较复杂的记录表格中要有填写说明。 4.13记录表格由记录产生部门负责人审批,多部门使用的由业务归口负责人审批。 4.1.4记录表格编号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号规则》执行。 4.2记录的填写、收集、整理 4.2.1记录必须用钢笔填写,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清晰,填写及时。表格中的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定填写。 4.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记录,由记录产生部门指定人员收集、整理。 4.2.3记录一般为文字记录形式,也可以采用磁盘、电子媒体或其他媒介等。 4.3记录的贮存和保管

统计过程控制(SPC)考试试题(含答案)

统计过程控制(SPC) 课程培训测试题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名词解释: 1、变差:过程的单个输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别;变差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普通原因和特 殊原因。 来估计。 3.1 固有变差:仅由普通原因造成的过程变差,由? = R/d 2 3.2 总变差:由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共同造成的变差,用? 来估计。 S 2、特殊特性:可能影响安全性或法规的符合性、配合、功能、性能或产品后续生产过程 的产品特性或制造过程参数。 3、标准差:过程输出的分布宽度或从过程中统计抽样值(例如:子组均值)的分布宽度的 量度,用希腊字母或字母s(用于样本标准差)表示。 4、控制限:控制图上的一条线(或几条线),作为制定一个过程是否稳定的基础。如有超 出了控制极限变差存在,则证明过程受特殊因素的影响。控制限是通过过程 数据计算出来的,不要与工程的技术规范相混淆。 5、过程能力:一个稳定过程的固有变差(6?:R/d2 )的总范围。 6、Cpk(稳定过程的能力指数):为一稳定过程【某一天、某一班次、某一批、某一机台 其组內的变差( R-bar/d2 or S-bar / C4 )】下的“能力指数”,计算时须同 时考虑过程数的趋势及该趋势接近于规格界限的程度。即:通常定义为CPU 或CPL中的最小值。 7、Ppk(性能指数,即初期过程的性能指数):为试生产阶段一项类似于Cpk的能力指数, 某一产品长期监控下的“能力指数”;但本项指数的计算,是以新产品的初期 过程性能研究所得的数据为基础。即:通常定义为PPU或PPL中的最小值。 8、PPM(质量水准,即每百万零件不合格数):指一种根据实际的有缺陷材料来反映过程 能力的一种方法。PPM数据常用来优先制定纠正措施。

质量体系记录控制工作程序 - 制度大全

质量体系记录控制工作程序-制度大全 质量体系记录控制工作程序之相关制度和职责,质量体系记录控制程序1目的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2适用范围适用于证明服务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外来人员查阅质量... 质量体系记录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证明服务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外来人员查阅质量记录的审批,批准保存期满的记录的销毁。 3.2各部门负责编制、填写、收集、整理、保管本部门的质量记录。 3.3质量管理部负责保管超过一年的质量记录。 4 工作程序 4.1 质量记录表式的标识编号 质量记录表式的标识编写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2 质量记录填写 4.2.1质量记录填写要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能说明理由,并将该项用单杠划去;各相关栏目应当有负责人签名。 4.2.2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数据,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数据,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4.3质量记录的保存、保护 4.3.1各部门必须把所有质量记录分类,依日期顺序整理好,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所有的质量记录保持清洁,字迹清晰。质量记录一年以内由各部门保管,超过一年后,各部门应将质量记录交质量管理部保存。 4.3.2 质量管理部编制《质量记录清单》,将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表式汇总,包括名称、编号,保存期、使用部门等内容,交管理者代表审批,并汇集备案记录的原始样本。 4.4质量记录借阅和复制 各部门保管的质量记录应便于检索,需借阅要经相应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填写《文件借阅、复制记录》,由记录管理人登记备案。 4.5 质量记录的销毁处理 质量记录如超过保存期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销毁时,由质量管理部填写《文件销毁申请》,报管理者代表批准,由授权人执行销毁。 5 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 相关记录 QR-002-01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00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及记录表格

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职责 体系中心:负责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记录的保管和控制。 各部门:负责与本部门产生的记录的管理和控制,并接受体系中心的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4.1记录填写要求 a)记录的填写要认真,内容真实、准确、字迹要清晰。用黑色墨水钢笔、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填写。记录应填写完整,不应有漏项、空格,空白处用斜杆划掉; b)所有记录都有记录人签名,注明日期。纸张大小要统一,以便装订; c)质量记录应能提供产品实现过程的完整质量证据,并能清楚地证明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d)记录不允许随意涂改,保持清晰,易于识别;若因笔误写错时,记录人应在错误的地方划上双杠线,然后在其旁边空白地方填写上更正后的内容,并由改写人签名或盖印章;

e)记录表格由相关的人员编制。编制的表格要适用,可操作,尽量减少记录人写字。 4.2记录的保管和贮存 ---记录要有标识,如名称,编号等;记录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记录贮存在文件柜中,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存放,便于检索,还要能防潮,防虫害。 4.3记录的保存期 ---记录要登记,见附表IQM07-01B。 ---对于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存期办理。 ---与产品直接有关的记录,军品保存期与产品的寿命期相适应,民品保存期一般为五年。 ---其他方面的记录保存期为四年。 4.4记录的查阅 ---记录不外借阅,需查阅者到保管记录处查看,经记录保管人同意,调阅相应的记录。 ---查看记录的人不得在记录上乱画,保持记录清晰,看后交于记录保管人存放。 ---需要复印记录者,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由记录保管人按批准的要求进行复印。 4.5记录的处理 ---记录到保存期限后,由记录保管人做好登记,经主管领导批准,统

模具制程控制程序

模具制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模具制作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 本公司塑料话机配件的注塑模具和锌合金配件的压铸模具。 3.职责 3.1技术部负责绘制产品图给模具车间制作模具,必要时绘制模具图。 3.2技术部负责组织对新模具试模验收、确认,以及质量跟踪和模具工艺的制定。 3.3模具车间负责模具材料和配件(如模架等)的进厂验证,以及模具全过程的制作、装配、维修,并参与模具图纸和模具工艺会审。 3.4供应部负责材料及配件的采购,并编排模具生产计划。 3.5质检部负责参与试模出来的注塑件检验。 3.6注塑车间实施模具的试模工作以及模具的贮存和防护,建立模具分类台帐。 3.工作程序 4.1模具制作的过程策划 4.1.1模具车间根据技术部发放的产品图或样品,编制”模具生产作业计划和模具采购清单,并安排生产。 4.2供应部根据清单内容及时组织模具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 4.3入厂验证及入库 4.3.1质检部负责的硬度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入“硬度检验单“中,一份留底,一份交模具车间。对于体积太大、重量太重的模芯钢材,在不影响模芯加工的前提下,由模具车间负责取样交质量部检验硬度。

4.3.2模具车间负责模具原材料的入厂验证,以及配件(如模架等)的入厂检验,并填写‘模具零部件进厂检验记录单“。 4.3.3验证合格的模具原材料及配件由模具车间仓管员组织入库,不合格的要进行隔离标识,并由供应组及时组织退货或调换。 4.4对发外加工的模具,技术部将产品图交工艺部,工艺部再与协作厂家制定工艺要求并签定协议,模具进厂后,由工艺部负责组织试模验收,并填写“新模具试模报告及移交单”,验收合格输入库手续,不合格时责成厂家维修。模具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由模具车间负责。4.5模具车间负责人根据“模具作业计划”,对主要零部件的因工,先填写“随工单”,如果需要附相关的模具加工图,则一起交给操作工加工,操作工按要求每加工完一道工序后,填写相应的记录,并按加工流程进行传递,模具加工图属模具车间内部使用图,无需审定,但应交技术部负责人样对或审核,盖上“一次性用图”章,发给操作工加工。全部加工完后,应收回加工图作废。 4.6模具车间电加工中心负责风扇叶模具关键部件(模芯部分)的加工,加工内容有线切割、电火花、打孔,每班要填写“电加工中心工作情况记录表”记录加工零件、加工时间、加工质量以及设备运行情况,同时对相应的机台还应作好如下记录,并负责整理归档。 A.叶片切割数据记录单 B.打孔机工作记录 C.电火花加工记录单 D.贯流风扇叶切割记录单 E.离心风扇叶切割记录单 4.7模具零部件加工好后,按装配工艺要求进行装配,模具车间主任要进行现场指导、监督、检查并对模具的总体质量负责。模具的“随工单”由车间主任负责收集、整理、存档。4.8试模 4.8.1模具车间主任填写“新模具试模报告及移交单”后随模具一起交给注塑车间负责人,

统计过程控制案例分析

统计过程控制(SPC )案例分析 一、用途 1.分析判断生产过程的稳定性,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2.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缓慢变异,预防不合格品产生。 3.查明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实际精度,以便作出正确的技术决定。 4.为评定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二、控制图的基本格式 1.标题部分 X-R 控 制 图 数 据 表 2.控制图部分 质 量 特 性

实线CL :中心线 虚线UCL :上控制界限线 LCL :下控制界限线。 三、控制图的设计原理 1.正态性假设:绝大多数质量特性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3σ准则:99.73%。 3.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4.反证法思想。 四、控制图的种类 1.按产品质量的特性分: (1)计量值(S X R X R X R X S ----,,~ ,) (2)计数值(p ,pn ,u ,c 图)。 2.按控制图的用途分: (1)分析用控制图; (2)控制用控制图。 五、控制图的判断规则 1.分析用控制图: 规则1 判稳准则——绝大多数点子在控制界限线内(3种情况); 规则2 判异准则——排列无下述现象(8种情况)。 2.控制用控制图: 规则1 每一个点子均落在控制界限内。 规则2 控制界限内点子的排列无异常现象。

【案例1】 R X -控制图示例 某手表厂为了提高手表的质量,应用排列图分析造成手表不合格品的各种原因,发现“停摆”占第一位。为了解决停摆问题,再次应用排列图分析造成停摆事实的原因,结果发现主要是由于螺栓松动引发的螺栓脱落成的。为此厂方决定应用控制图对装配作业中的螺栓扭矩进行过程控制。 分解:螺栓扭矩是一计量特性值,故可选用基于正态分布的计量控制图。又由于本例是大量生产,不难取得数据,故决定选用灵敏度高的R X -图。 解:我们按照下列步骤建立R X -图 步骤1:取预备数据,然后将数据合理分成25个子组,参见表1。 步骤2:计算各组样本的平均数i X 。例如,第一组样本的平均值为: 0.1645 162 1661641741541=++++= X 其余参见表1中第(7)栏。 步骤3:计算各组样本的极差i R 。例如,第一组样本的极差为: {}{}20154174min max 111=-=-=j j X X R 其余参见表1中第(8)栏。 表1: 【案例1】的数据与R X -图计算表

制程控制程序

制程控制程序 1、目的: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范围:适用于生产制程质量管理。 3、定义:无 4、职责 4.1 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 4.2 技质部:负责工艺基准,来料质量,工序质量和成品质量的监控,检查与检测。 4.3设备部: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设施参数的调试、生产设施的维修、保养并 记录《设备维修记录表》。 4.4 技质部: 4.4.1 负责制订《生产工序表》,《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 4.4.2 负责生产制程的品质监督,对不良品进行原因分析、改善,找出最终的改善 措施,责任相关部门进行落实改善; 5、程序内容及要求 5.1 生产基准的控制 5.1.1 技质部向生产部门发放《生产工序表》,《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 5.1.3 对不能用计量值判别的加工要求及质量,由技质部制定样判定标准,如图片, 样品等供生产部门使用。 5.2 人员控制 5.2.1 生产线班长按《生产工序表》安排工序,指定操作人员; 5.2.2 员工上岗操作前,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经管理人员许可后,才能正式上岗; 特殊工作岗位的员工要在考核合格后,持上岗证正式上岗 5.3 生产设备控制 5.3.2 操作人员需按时实施始业点检,并记录于《设备日常保养维护表》; 5.3.3 质量检验员对有关设备的设定参数或加工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5.3.4 生产设备的保养维护按《生产设备维修管理规定》进行; 5.3.6 检验测量设备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规定定期校准; 5.4 材料控制 5.4.1 使用《BOM表》中规定的材料进行生产。 5.4.2 生产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及加工报废的材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5.4.3 使用让步接收(特采)的材料时,需按特采使用要求进行。 5.5.工艺参数控制

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1目得 规范公司记录得管理,为追溯、改进与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证实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得持续性、适宜性与有效性,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得所有记录得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记录得统一编号、发放与管理,建立《记录管理一览表》。 3、2 品质部负责产品检验记录得管理。 3、3 各部门负责各自相关联记录得管理. 4流程图 见附件 5内容 5、1 记录得分类 凡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得记录、报告及与产品相关得质量数据均属于记录范围。 5。1。1 与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有关得记录主要有: 管理评审记录、内部审核记录、文件控制记录、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记录、设施管理记录、产品与过程监视与测量记录等等。 5。1。2与采购、销售、生产、检验与交付有关得记录主要有: 产品要求得评审记录、供方评价记录、产品检验记录、监视与测量装置得校准记录、统计技术得应用记录、顾客投诉及服务记录等等。 5.1.3记录得形式为书面形式(如:书面得表格形式、报告文件形式等)、硬拷贝、磁盘等电子媒体等形式。 5、2 文件记录表格得设计、审批、印制与领用。 5。2。1 各部门设计自己所需得记录表格,并将空白表格交行政部审核后报管理者代表或其授权人审批后交行政部印制. 5.2.2 印制好得记录表格由仓库负责保管,各部门根据需要从仓库领用. 5、3 文件记录得填写 文件记录由开展该项活动得直接责任人按要求及时填写,填写要求如下: 5。3.1 正确:质量记录所记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填写方法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字迹清晰,不随意涂改。需更改得部分采取划改,但需更改人签字并注明更改时间。 5。3.2及时:按规定时间填写、传递,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1、目的 1.1对过程中影响产品品质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确保产品品质满足规定 的要求。 2、概述 2.1 本程序文件适用于生产过程控制及适当环境下生产。 2.2 生产过程包括装配、注塑、车缝及五金加工。 3、职责 3.1PC部负责有效安排生产计划,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最低的成本按 时完成生产,确保货期的准时达成。 3.2生产部通过有效管理,负责确保全部生产操作符合规定之作业要求, 以保证品质的制造过程,同时达到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和要求。 3.3PE部负责制定[工程流程图]、[检查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及必要时提 供技术支援和有效之工夹具,以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品质问题的减 少。 4、程序 4.1当PC部收到[生产通知单]后,即作合同评审(COP3.1)。 4.2若能通过评审的[生产通知单],有关人员需每周制定或更新一份[生产 计划]/ [加工计划](加工车间用)交PC负责人确认后,发出给有关使用部 门(COP3.1)。 4.3生产部收到[生产计划]/[加工计划]后,应考虑是否有能力按生产计划生 产,如以下几种因素: A.物料的实际状况。 B.人员的满足状况。 C.PD交货期的缓急状况。 D.机器、工夹具的准备状况。

4.4如生产部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时,则由PC提出并作以下处理: A.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由PC变更生产计划。 B.如不能满足客户要求,通知销售支援部与客户进行沟通修改订单 的要求(方法参照[合同评审程序])。 4.5当生产之前准备资源满足后,可安排有效之生产。 4.6生产部依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单]中“实际用量”栏之数量发出[领 料单],将[领料单]副本交到仓库领料,并按各型号之[工程流程图]进行排拉生产。非流水线生产车间的作业及检测人员的安排见[非流水车间人员配制要领]。 4.7生产部根据[作业指导书]及[生产通知单]要求作业,直至包装后的成品 存放于待检区,待FQC作最终检查(COP10.1)。 4.8每个生产工序的半成品,均由生产线检测工按[检查指导书]及[生产通知 单]要求进行所需之制程中检查.(COP10.1) 生产线检测工检查位置根据[工程流程图]要求。 4.9 [作业指导书]内容包括各工序半成品作业步骤、注意事项、部件及设备 状况、技术要求等。[检查指导书]内容包括各工序半成品检查步骤、注意事项、仪器设备及技术参数等。 4.10生产部负责人负责监督每个工序,确保所有制作按工艺文件要求执行, 及保证所有生产工序均有受控版号之工艺文件。 4.11在制程检测中,检测工将检查结果记入[生产线每日检查日报]内,生产 部有关人员必须定时确认检查结果,及时控制及解决不良问题,生产部定时确认之要求按[生产线每日检测日报]之所述要求进行。 4.12生产部当遇上较大品质问题(如物料、工艺等)或重复发生问题时,可 考虑发出[改善措施要求表](CAR)给责任部门改善。 4.13若产品之生产过程或由于某种因素(下工序材料不足、机械故障e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