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图概念

数据流图概念

什么是数据流图?其作用是?其中的基本符号各表示含义

数据流图简称DFD,是SA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它以图形的方式描述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由于它只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功能模型。数据流图有四种基本图形符号:“→”箭头表示数据流;“○”圆或椭圆表述加工;“=”双杠表示数据存储;“”方框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

(2)运动副是两构件通过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3)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高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1。(4)两构件通过面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低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2。(5)机构能实现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且自由度大于零。(6)虚约束是对机构运动不起实际约束作用的约束,或是对机构运动起重复约束作用的约束。(7)局部自由度是对机构其它运动构件的运动不产生影响的局部运动。(8)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均可看作是由若干基本杆组依次联接于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8)基本杆组的自由度为0。(1)瞬心是两构件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即等速重合点。(2)两构件在绝对瞬心处的速度为0。(3)相构件在其相对瞬心处的速度必然相等。(4)两构件中若有一个构件为机架,则它们在瞬心处的速度必须为0。(5)用瞬心法只能求解机构的速度,无法求解机构的加速度。(1)驱动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驱动力,驱动力对机械做正功。(2)阻止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阻抗力对机械做负功。(1)机械的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机械效率。(2)机构的损失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损失率。(3)机械效率等于理想驱动力与实际驱动力的比值。(4)平面移动副发生自锁条件:作用于滑块上的驱动力作用在其摩擦角之内。(5)转动副发生自锁的条件:作用于轴颈上的驱动力为单力,且作用于轴颈的摩擦圆之内。(1)机构平衡的目的:消除或减少构件不平衡惯性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2)刚性转子总可通过在转子上增加或除去质量的办法来实现其平衡。(3)转子静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或质径积矢量和为零)。(4)对于静不平衡转子只需在同一个平面内增加或除去平衡质量即可获得平衡,故称为单面平衡。(5)对于宽径比b/D<0.2的不平衡转子,只做静平衡处理。(6)转子动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以及这些惯性力所构成的力矩矢量的和也为零。(7)实现动平衡时需在两个平衡基面增加或去除平衡质量,故动平衡又称为双面平衡。(8)动平衡的转子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则不然。(9)转的许用不平衡量有两种表示方法:许用质径积+许用偏心距。(1)机械运转的三阶段:启动阶段、稳定运转阶段、停车阶段。(2)建立机械系统等动力学模型的等效条件:瞬时动能等效、外力做功等效。(3)机器的速度波动分为: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4)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飞轮。(5)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调速器。(6)表征机械速度波动程度的参量是:速度不均匀系数δ。(8)飞轮调速利用了飞轮的储能原理。(9)飞轮宜优先安装在高速轴上。(10)机械在安装飞轮后的机械仍有速度波动,只是波动程度有所减小。(1)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2)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表现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3)曲柄摇杆机构的功能:将曲柄的整周转动变换为摇杆的摆动或将摇杆的摆动变换为曲柄的回转。(4)曲柄滑动机构的功能:将回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反之)。(5)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6)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7)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机架。(8)铰链四杆机构成为又摇杆机构的条件:不满足杆长条件;或者是满足杆长条件但最短杆为连杆。(9)曲柄滑块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是:曲柄长度r+偏距r小于等于连杆长度l(12)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3)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4)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5)偏置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6)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不具有急回特性。(17)曲柄导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具有急回性质。(18)连杆机构的传动角越大,对传动越有利。(19)连杆机构的压力角越大,对传动越不利。(20)导杆机构的传动角恒为90o。21)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杆时,最小传动角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位置之一。(22)曲柄摇杆机构以摇杆为主动件,当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23)当连杆机构处于死点时,机构的传动角为0。(1)凸轮机构的优点是:只要适当地设计出凸轮轮廓曲线,就可使打推杆得到各种运动规律。(2)凸轮机构的缺点:凸轮轮廓曲线与推杆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3)常用的推杆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4)采用等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刚性冲击,只能用于低速轻载。(5)采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速轻载场合。(6)采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也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低速重载场合。(7)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中高速轻载。(8)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高速中载。(9)增大基圆半径,则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减少。(10)对凸轮机构进行正偏置,可降低机构的推程压力角。(11)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大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工作廓线出现交叉,从而使机构出现运动失真现象。(12)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等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凸轮廓线出现变尖现象。(1)圆锥齿轮机构可实现轴线相交的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2)蜗

概念图_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

#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 袁维新 (淮阴师范学院生物系,江苏淮安223300) [关键词]概念图:知识建构;学习策略 [摘要]概念图是一种促进建构性学习与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在简介概念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促进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运用概念图,诊断学生的前概念;运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的整合;运用概念图,改变学生的认识方式;运用概念图,促进对话与合作。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08(2004)02-0039-06[中图分类号]G633191 概念图是盛行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人们对概念图的研究经久不衰,据作者向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查询,从1984年以来,以概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多达664篇,而且呈逐年增多趋势。在国际互联网上,概念图网页或与概念图有关的文章多达二百多万项。事实上,概念图的用途极其广泛。它除了用作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的工具外,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方法。但在国内,有关概念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那么,究竟什么是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概念图是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本文试结合生物教学实际对此作些探讨。 一、概念图的基本原理 11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 maps)。前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后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最后结果。现在一般把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统称为概念图而不加严格的区别。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1]。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 [收稿日期]2003-08-10

机械原理重要概念

机械原理重要概念 零件:独立的制造单元 构件:机器中每一个独立的运动单元体 运动副:由两个构件直接接触而组成的可动的连接 运动副元素:把两构件上能够参加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表面 运动副的自由度和约束数的关系f=6-s 运动链: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连接而构成的可相对运动系统 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2,最小约束数为1;引入一个约束的运动副为高副,引入两个约束的运动副为平面低副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原动件的数目应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数目;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以看成是由原动件、从动件和机架组成 高副:两构件通过点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 低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 由M个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应包括M-1个转动副 平面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l+Ph) 局部自由度:在有些机构中某些构件所产生的局部运动而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 虚约束:在机构中有些运动副带入的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只起重复约束的作用 虚约束的作用:为了改善机构的受力情况,增加机构刚度或保证机械运动的顺利 基本杆组:不能在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 速度瞬心:互作平面相对运动的两构件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若绝对速度为零,则该瞬心称为绝对瞬心 相对速度瞬心与绝对速度瞬心的相同点:互作平面相对运动的两构件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的点;不同

点:后者绝对速度为零,前者不是

三心定理:三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的三个瞬心必位于同一直线上 速度多边形:根据速度矢量方程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各速度矢量构成的图形 驱动力:驱动机械运动的力 阻抗力:阻止机械运动的力 矩形螺纹螺旋副: 拧紧:M=Qd2tan(α+φ)/2 放松:M’=Qd2tan(α-φ)/2 三角螺纹螺旋副: 拧紧:M=Qd2tan(α+φv)/2 放松:M=Qd2tan(α-φv)/2 质量代换法:为简化各构件惯性力的确定,可以设想把构件的质量按一定条件用集中于构件上某几个选定点的假想集中质量来代替,这样便只需求各集中质量的惯性力,而无需求惯性力偶距,从而使构件惯性力的确定简化 质量代换法的特点:代换前后构件质量不变;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不变 机械自锁:有些机械中,有些机械按其结构情况分析是可以运动的,但由于摩擦的存在却会出现无论如何增大驱动力也无法使其运动 判断自锁的方法: 1、根据运动副的自锁条件,判定运动副是否自锁 移动副的自锁条件:传动角小于摩擦角或当量摩擦角 转动副的自锁条件:外力作用线与摩擦圆相交或者相切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 Concept Map) 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 J.D. Novak) 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 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为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 Tony Buzan) 在上世纪70 年代所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近的为主要原因,离中心节点远的为对主要原因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可视化工具。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其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增强记忆和识别。概念图的最大优点是把知识及其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而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本质差别的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下表从多个角度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比较。 1、定义的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是一种教学技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2、理论基础的不同。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认知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也是奥苏贝尔整个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这两个条件是(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内容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机械原理复习(本科)

《机械原理考试指南》 一、考试对象及基本要求 考试对象为机械类专业的本科学生,目的在于测验应试学生是否达到应有水平,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常用基本机械的分析和综合。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 二、考试内容 绪论 机构和机器的概念 第一章机构的构型分析 (1)基本概念: 构件、零件、运动副、运动链 运动副的分类: 空间副:球面副、环副、圆柱副、圆柱-平面副、球面-平面副 平面副:转动副、移动副、螺旋副 (2)机构运动简图:会用构件和运动副的简图表示机构的图形。例: (3)正确计算自由度 主要是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要注意虚约束、局部自由度和复合铰链问题。

(4)机构的组成原理 能够对机构进行拆分成有主动件和机架组成的主动链和由其余杆副组成的自由度为0的从动链。例(以上计算自由度的机构的拆分) 要求:习题1-6、1-10要会做。也可以对上述自由度计算机构的级别进行判断(高副机构会高副低代)。 第二章 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对简单基本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1 三心定理 速度瞬心的概念,三心定理的应用,用速度瞬心法进行机构的速度分析。习题3-1 例1:确定以下各机构在图示位置的所有瞬心(在图上标出)。 例2,如图所示导杆机构尺寸:lAB=0.051m ,lAC=0.114m,w1 =5rad/s 。 试用瞬心法确定:机构在图示位置导杆3的角速度w3的大小和方向。 例3,图示的凸轮机构中,凸轮的角速度ω1=10s -1,R =50mm ,l A0=20mm ,试求当φ=0°、45°及90°时,构件2的速度v 。 例4,l AB =0.110m ,l BC =l AD =0.205m ,l CD =0.150m,ω1 =5rad/s 。试用瞬心法确定:机构在图示位置(?1 =17o)C 点的速度v c ,以及构件2上(即BC 线上或其沿长线上)速度最小点E 的位置及其速度v E 的大小、方向。 例 4 例3

基于概念图范式的工具知识模型文献管理体系构建

2012 基于概念图范式的工具知识模型文献管理体系构建 黎天亚佘群芝 摘要:概念图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它是利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文献知识可视化管理的一种文献管理方式。本文拟以概念图为理论基础,试图构建“工具知识模型”文献管理体系框架,以满足文献管理的高度信息化与日益开放化的发展趋向。基于概念图范式的工具知识模型主要涵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工具使用知识模块及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三个模块。它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检索服务,还可以促使读者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另外,模型所提供的文献评价功能将进一步确保读者所检索文献的质量,并对相关文献信息做进一步评判。关键词:工具知识模型;文献管理;概念图信息管理体系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170-03 作者:黎天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佘群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湖北,武汉,430073 信息技术促成了文献管理工作日趋变革,文献阅览室也正由原来的闭架式管理逐步转向开架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自动化管理模式成为文献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虽然一些比较先进的搜索引擎和文献数据库承载着大量关于全球的或地区的文献知识信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但传统数据库关于文献质量评价功能不足,它们只能提供有关文献的引用次数、影响因子等信息,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法不能准确地说明文献的质量水平,读者在使用文献前依然要仍需利用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总结以求甄别;在对文献的分类方法上,传统文献数据库过于宽泛,读者在搜索文献时也很难通过缩小查询范围以求快捷查询所需文献。本文拟以概念图为理论基础,试图构建“工具知识模型”文献管理体系框架,以促成文献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可视化、知识化发展。 一概念图范式下的工具知识模型构建 概念图最早由美国J.D.Novak(1957)教授提出,它是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文献知识可视化管理的一种文献管理方式。概念之间通过连接词连结,这种工具能辨析细小的含义差别,并把新知识很好地融合到已存的概念结构中,提炼出需要的主题。当这种概念结构因需要发生改变时,可以在原来的结构上添加新的概念实现与需求的同步变化。目前这种结构模式的软件很多,如Cmap tools、Mind Mapper、Visual Mind等都是以概念图为主体的工具知识模型。这种工具知识模型一般由概念图和相关资源组成,各种媒体资源如图片、网页、文档、视频等都可以通过该模型来解释一些概念的相关信息。读者可以像浏览网页一样方便快捷地查询并获取所需要的文献知识。 基于概念图范式的工具知识模型主要涵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工具使用知识模块及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第一,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对文献管理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是进行文献管理的起点,主要包括文献组织方式方面的知识、文献检索技巧方面的知识、不同用户文献之间共享方式的知识(见图1)。文献组织方式主要是指所有文献如何安排等方面的知识,安排方式可以按照主题,也可以按照资源的来源或类别等进行分类以便于查询。文献检索是针对读者查询而言的,包括对数据库的选择,查询方式如主题、关键词、文章来源、刊号等的选择,本地资源还是网络资源的选择等,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不同的检索方式。文献共享是为了方便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之间对同一个文献的查询和利用,如果组织结构中有一个数据库里有相关文献,不同地区的组织内用户都可以共享,从而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该模块还有很好的扩展性功能,连接点功能不受读者数量多少的限制,一个连接点访问相应资源后会把该信息转存到该资源的其他连接点上,验证通过读者就可以对远程连接点进行直接访问。模块的连接点还可以实现动态地离开和加入,不会因为某些连接点离开而降低模块检索质量。 文献管理工具 文 献 管 理 知 识 模 块 利用方式 包括内容 文献组织 文献检索 文献共享 1.题录信息 2.文献主题 3.文献类别 1.数据库资源 2.本地资源 3.互联网资源 1.文献全文 2.所需知识 3.学习笔记 图1文献管理知识模块 第二,工具使用知识模块。对文献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以后,需要进一步熟悉工具的使用。文献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满足读者对文献管理的需求,包括撰写文章时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文献库等(见图2)。模型工具可以对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格式方面的自动调整,按照语言来划分中文和英文文献,按照文献类型划分为专著、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对参考文献进行导入和导出操作,可以导入和导出的信息包括主题、作者、来源、年份、关键词等。该模块还可以对参考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如分析年份的研究热点、主题

数字地图制图复习

简述数字地图、电子地图、模拟地图的基本概念与差别?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的基础。电子地图:是数字地图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符号化显示,是计算机条件下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是人眼直接可视的,包括二维、三维电子地图。模拟地图:传统地图一般绘制印刷在布匹、木板、石板铜板和纸张等介质上,这种地图称为模拟地图。 数字地图的特性:可识别性:指计算机可识别,而目视一般不可识别;可量算:计算可进行几何度量,长度、面积、方位等;可分析性:分析的深度取决于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可转化性:是数字地图与模拟地图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可传输性:可借助于当代通讯技术进行远程或近距离传输;存储与显示分离:存储与其显示是分离的; 地图数据的几何变换有哪些类型,各自有什么特征?缩放(比例)、对称、旋转、平移、投影、错切、二维组合等各种变换。平移变换用于移动坐标系的原点变换前后的坐标必须满足,。旋转变换指图形的放置围绕原点旋转θ角,且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平移和旋转变换都保持二维空间上目标变换时的距离及大小不变,但缩放变换会改变坐标系的单位长度(距离)。 顺序存储、随机存储、链式存储的比较链式存储在某些特定操作上具有比顺序存储和随机存储更多的优点。它能很容易地处理因节点的绝对位置改变带来的变化。尽管一个节点在表中的绝对位置改变了,但它的物理存储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只是节点的属性值即地址要改变。随机存储也允许节点的存储位置保持不变,但要改变其指向存储位置的指针。在不改变表中任何节点的绝对位置时,顺序存储和随机存储要优于链式存储。在顺序或随机存储中,可以很容易地访问第j个节点。 DCEL模型的原理? 1.假设C的方向从pN到sN,则与其相邻的多边形RP位于右边,LP位于左边。弧段C是由围绕点sN处的下一个逆时针弧段RC和围绕点pN的下一个逆时针弧段LC界定的边界之内。 2.所谓下一弧段表示了在终结点sN关联的弧段中,该弧段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条弧段RC,而所谓上一弧段则表示了在始结点pN关联的弧段中,该弧段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条弧段LC。 3.如果沿着多边形RP顺时针移动,那么弧段RC紧位于C后, 4.如果沿着多边形LP顺时针移动,那么LC紧位于C后 路径拓扑模型有哪些,网络拓扑模型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原理?路径拓扑模型有面条模型(面状单元间的边界作为坐标记录下来,没有关于坐标串与单个多边形间关系的相应信息;地理底图的轮廓线可以从这种数据模型中轻易获取)、多边形模型(记录和存储了每个多边形的外轮廓线;很容易标识每个多边形实体,但其存储空间却迅速扩大,因为多边形间的公共边被存储两次)、点位字典模型(该模型是对多边形模型的一个改进,它记录的是各多边形边界上各点的编码ID并构成循环表,同时以数据字典方式记录下各点的坐标值,利用字典就可通过点的编码找到其相应的坐标)、弧段/点位字典模型(表达了多边形与弧段,以及弧段与点的构成和组成关系;在该模型中,每个多边形由弧段的循环表组成,而每条弧段又由一列点组成)。网络拓扑模型有DIME模型(1.要找出所有的DIME段及其左右多边形。 2.这些段按以下顺序排列:第一段的止点是后一段的起点,最后一个段的止点是第一个段的起点,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表。在这个过程中,起、止点是可以按需切换的,以使多边形始终位于每个段的右边。)、POLYVRT模型(将弧段的关系按DIME段给出,弧段的端点被称为结点而不是点)、结点模型(用结点结构来组织这些关系,根据任何一个结点都具有且仅有三个相邻结点,每个结点都具有且仅有三条相关链和与这三条相关链相关的右多边形(按右手法则确定),在拓扑文件中记录下各结点的三个相邻结点、三条相关链和三个右多边形,以此来实现数据处理时对多边形的操作与检索)、扩展弧段模型(弧段的邻域可加以扩展,从而包含围绕某一结点的下一逆时针弧段的ID。当沿着某一多边形轮廓顺时针方向前进时,这些弧段将依顺序成为下一条弧段。每一弧段的邻域关系包括了第一和最后一个结点,左、右多边形以及相应的左、右弧段(LC和RC)。右弧段依顺序是右多边形的下一条弧段,左弧段依顺序是左多边形的下一条弧段)。 4叉树的基本原理?四叉树分割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把一幅图像或一幅栅格地图等分成四部分,逐块检查其格网值。四个等分区称为四个子象限,按顺序为左上(NW)、右上(NE)、左下(SW)、右下(SE),可以用树结构表示。如果某个子区的所有格网都含有相同的值,则这个子区就不再往下分割;否则,把这个区域再分割成四个子区,这样递归地分割,直到每个子块都只含有相同的灰度或属性值为止。这就是常规四叉树的建立过程。 数字地图数据采集的方式有哪些?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和实用范围?数字遥感数据获取、数字化、野外测量等。数字化具有简便,效率较高,但是精度比野外测量差。 数据测量的尺度有哪4种,各自的特征?定名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还有比例尺度什么是地图综合,它与数据压缩、比例尺缩放的差别?空间信息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因此,在有限的计算机存贮空间与地图的图面上要反映这些庞大而复杂的空间信息,就不得不反映其主要的、本质性的方面,舍弃次要的、非本质性的方面,以确保地图的易读性,满足空间数据库的多尺度表达和GIS的多层次规划、管理与分析决策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地图与GIS综合。数据压缩是指在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缩减数据量以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的一种技术方法。或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减少数据的冗余和存储的空间。比例尺缩放只是指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变大或者缩小,地图的所包含的信息数据并没有变。地图综合与数据压缩都导致信息量的减少,都是为了缩小存储空间和节省计算处理时间而去掉繁杂细节。但数据压缩一般是在无损图解精度的前提下去掉“贡献”小而用插值方法可近似恢复的数据元素,即数据压缩可用数据的插值加密手段进行逆处理,而制图综合不受图解精度约束,被删除或被派生的信息不可逆。 地图综合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综合规则的制定,综合过程的控制,综合结果的评测。 线状要素的综合算法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独立算法(它不顾及相邻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如选取每第k点法,去掉其它点。还有随机取点法。很难捕捉到特征点,会引起曲线的变形。这种方法只能用于简单的数据压缩,而不能用于真正的地理信息综合。)、局部处理算法(该方法在对顶点选择时顾及到直接相邻诸顶点的特征。算法所产生的变形比独立点算法小。但比后继方法差。)、约束扩展局部处理算法(在线的某段周围定义一个搜索域,并利用距离、角度或点数来搜索更多的相邻点。)、无约束扩展局部处理算法(利用线的复杂度,坐标点的密度、开始点的定位等来搜索相邻的点。)、全局算法(它考虑到整条线或特定线段的特征)、基于自然法则的化简算法(对于任何特定的地图比例尺,就必然有其上地图目标的一个极小尺寸SVO ,在这个尺寸内,所有的细部信息都会丢失)。 可视化和符号化的概念?可视化:是指在人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图像,是一个心理处理过程,促使对事物的观察力及建立概念等。科学计算可视化:是通过研制计算机工具、技术和系统,把实验或数值计算获得的大量抽象数据转换为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的计算机图形图像,从而可进行数据探索和分析。地学相关的可视化:测绘学家的地形图测绘编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使用的图解,地图学家专题、综合制图等,都是用图形(地图)来表达对地理世界现象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及其在专业应用领域的可视化。符号化是指将专题数字信息转化为模拟的制图符号。 数据增强的手段?数据增强(给线、面状要素增加细节以改进显示效果或者为没有数据采样的地方进行估值。近似地看作为数据选取和其它综合操作的逆过程)有线性插值,分段拟合(用一段一段的曲线来代替每条线段,而且只在每条线段的端点处才相交。使用分段多项式函数能产生理想的结果),曲线拟合,空间插值。 多边形晕线填充的原理?多边形的晕线填充算法要求代表某值的晕线与起点对齐。相邻区域如果属性值相同,这两个区域的晕线则完全对齐。方法:通过固定晕线位置,使之同X 轴平行就可以保持这种特性。 首先将坐标轴按晕线的方向角旋转。然后在旋转后的坐标空间中找到多边形的最大Y坐标(YMAX)。穿过多边形的晕线中最顶端的那条Y坐标可以根据下式计算:Y*=INT [YMAX / DELTA ] × DELTA (其中INT是最大取整函数;DELTA是晕线间的垂直距离。)取得多边形晕线中的最高一条的Y坐标后,其他各晕线的Y坐标可以通过将Y*依次递减DELTA值来得到,这个过程直到该多边形中再没有晕线经过时停止。基本方法有:单线法(首先将多边形先旋转一个方向角,然后依序每次一条晕线地分别处理各线。下一步检查多边形轮廓的每一段,判断其是否与所处理的晕线相交,保存交点并按X坐标排序。这种排序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移动,绘制)对操作来保证恰当地绘出晕线。最后所有的交点旋转回原始多边形空间显示),绕行法(原理是环绕多边形一周以计算所有晕线与多边形的交点)。 网格法追踪原则和鞍部处理?通过网格追踪等值线方法的优点,在于网格可以按照行列编号隐式地建立起邻域间的位置关系。步骤:1.一条等高线从网格单元(i,j)的四个邻接单元(i-1,j),(i+1,j),(i,j-1),(i,j+1)之一进入,应退出该单元并继续往其余三个网格单元追踪。2.确定当前单元的哪条边作为退出边时,要看该边两端点的z值范围是否包含了zi值。 3.等值线在退出边上的准确位置通常使用内插方法确定, 4.该内插是在网格单元的边上进行的。在得到等值线与网格的交点以后可以按顺序直接绘出。“鞍点”现象:一个网格单元内可能会出现多于一条的有相同z值的等值线段。出现“鞍点”时的追踪:基于四个端点的z值内插出网格单元的中心点的z值,然后把单元分成四个三角形(图6-36d)。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由于其只有三边,就不存在难以确定追踪方向的。问题:如果一条等值线从三角形的一边进入的话,只可能从另外两边的一边中出去。网格中心点的z值为53,所以应该把S1与S2,S3与S4相连 位-平面方法裁剪线段的算法(分区裁剪)?1.窗口把这个平面分成九个区域。2.点的x,y 坐标如果都位于四个角区域中的任一个,那么该点位于窗口外。3.如果点的x或y坐标位于四个边区域的任一个,那么这个点也在窗口外。4.除了角区域和边区域,就是剪裁窗口了。5.如果一条线段的端点都位于窗口的内部,那么这条线段就全部显示出来。6.而两端点都位于窗口的同一条边界外,这条线段就要全部剪裁掉。7.只有当端点一个位于窗口外,一个在窗口内,或者两端点都在窗口外但是线段穿过不同的窗口边界时才需要进一步处理。

《基于概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主要观点)

《基于概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硏究》开题报告(主要观点) 一、研究背景 1.现状述评: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学习科学意味看修正和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从而能更系统性地认识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点,随看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内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式,离不开科学概念这—价值内核。因此,科学概念教学"活动热闹"的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经验,进行主动建构,从而能有系统性地I:匕较、归纳、图式推理,为科学探究服务。概念图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鉴于此我们设计了《基于概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心创建概念图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逬知识的迁移,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研究概念图应用于科学探究教与学的过程中”其价值在于教师把概念图整合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扌是高教师有效整体设计的效率,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给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

教学启示,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构图活动,为学生引导—条全新的学习方式,利用概念进行思维发散,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更系统、有效地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本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概念图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有助于科学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师生们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 二、研究目标 1.在概念图的硏制与运用中,提高教师有效设计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吹长。 2?用概念图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整体思维,提升素养。 3.构建新型的基于概念图教学的模式和科学探究实施策略。 4?利用独特的概念图探究文化,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三、研究内容 (_)对"基于槪念图教学的科学探究有效性研究”理性思考的研究 用概念图来优化科学探究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对这些内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找出"概念图优化科学探究教学"与"一般科学探究教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有哪些外部行为表现?从哪些方面来突破?研究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概念图教学"实践研究前必须思考的策略性问题,也是我们开展研究的一个行动指南。 (二)基于槪念图教的方式的研究 这是研究教师在概念图教学中,提高自我工作能力的系列研究: 1.利用概念图来分析教材的策略研究。概念图的研制过程就是教I丿帀理解知识、梳理概念、明确重、难点并探询解决方案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教材的过程。如 何利用概念图来分析教材,有哪些对策,有待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Concept Mapping)也叫做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博士提出的,是一种用来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规则的工具。它的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是某种合理的逻辑关系,新的概念、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中、命题之间有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三种关系,绘制概念图就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技术。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也能很好地支持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的构成主要由节点、连接和命题三个部分构成:节点表示概念,指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通常用几何图形、图案等符号来表示;连线用于连接节点,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连线可以是单向的、双向的或任意方向的;命题,指连线上的文字,用于描述节点(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中除了以上三个部分,还包括层级,层级通过把概念放在不同的层次来表示概念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和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概念放在下层;具有组合关系的概念和处于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之间可以用横向连接、交叉连接、超链接来体现层级关系。不同的图形代表在思维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想法,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图像、符号来表示人脑子中的认识。对于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属性的图形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选择不同的颜色,以使概念的层级关系和分类明朗清晰。 二、概念图教学评价研究 诺瓦克除了强调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他还提出了概念图的评估方法,这为概念图成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奠定了基础。传统的评价很多是以测验的形式进行,当然,测验的题目类型也许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测验过于依赖学生的回忆和再认能力,单凭测验成绩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组织之间的差异。而使用各种图形、颜色图形表征人脑中知识结构间联系的概念图相对于传统的测验在教学评价方面显然占有很大的优势,这也使概念图发展成为一种教育评价工具。 概念图作为评价早有研究,它也是伴随着概念图的研究进行的,诺瓦克(1983)在美国两所中学的7年级和8年级做过概念图方面的研究;同年他把7年级学生

高中化学论文:创建“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提升理论模块复习效率

创建“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提升理论模块复习效率 高三复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备考。提高复习课内容的针对性、措施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复习的学业负担、应试的心理负担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倡导依据逻辑联系,建构概念图,形成认知策略;追踪考试热点,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互动平台;关注教学资源的生成,学习过程的反思;追求课堂教学“减负增效”,三维目标同步达成。 化学理论模块,核心概念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具备建构概念图的良好框架和明确路线。教学实践表明,理论模块复习运用“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复习效率。 1 “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的主要环节 “概念图引领问题解决”模式包含“解读考试说明、建构概念图、讨论热点问题、解析经典考题”四个主要环节。 1.1解读测试说明,把握考点、明确目标 设置清楚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深度解读考试说明(高考大纲)、高考试题的基础上,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保障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建构概念图,明晰思路、优化策略 概念图与人类记忆系统中的结构化、网络化特点相适应,有助于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有意义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核心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概念图,并在概念图的引领下,明晰分析问题的思路,优化掌握知识的策略。 1.3讨论热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通过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意义建构,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考点要求和考试热点,设置问题情境,在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总结、反思、讨论,形成正确概念,掌握一般方法。 1.4赏析经典考题,解密考点、提升信心 深度解析考题,掀开高考的神秘面纱,积累问题解决的成功体验,有助于消除学生应试的畏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应试信心,营建平稳的应试心态。 精选经典高考试题,解密考点内容和能力要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知识运用、反馈复习效果,增强学生应试信心。

电子地图 4D技术

电子地图4D技术 电子地图可理解为数字地图。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光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数字化地图,地图的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它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修改、喷绘等等。在数字地图上可以表示的内容和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的常规地图。 数字地图是一种"活"的地图。数字地图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各种或一种普通地图或专业(专题)地图的内容进行任意形式的要素分层组合、拼接、增加、删减等,形成新的实用地图。可以对数字地图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的放大、缩小、裁切和绘图输出等。数字地图绘制图时间较常规制图方法可以大规模缩短。数字地图可以十分方便的与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其它电子地图和其它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拟合、挂接显示等,生成各种类别的新型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与传统纸介质地图相比,还具有如下优点: 1、制作工艺先进、成本低、速度快、效益高; 2、数字化存储、信息量大、可以网上传输,体积小,便于携带; 3、保存时间长,不易损坏和变形,节省档案保存空间; 4、制图精度高、无介质变形,可接受多种投影变换; 5、数字信息可与多种空间信息拟合,便于更新、修编、组合,生成各种图; 6、输出绘制方便、出版方便、复制方便、使用方便; 7、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商务、数字化可视管理必需的基础工作。 数字地图种类很多,如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DOM)、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图(DEM)和各种数字专题(专业或非专业)地图等。 所谓"4D"技术是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线划地图(DLG)四种技术的集合,是用以解决电子地图及数字地图的主要手段,下面介绍各种技术的应用方法及相应的概念,供您参考。 1.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简称DEM) 1.1 基本概念 DEM是在特定投影平面上规则的空间水平间隔的高程值矩阵。DEM的水平间隔应随地貌类型的不同而改变。为控制地表形态,可配套提供离散高程点数据。换句话说,即为具有不同坐标的不同地面分布点上的不同高度数据,组织集合构成对地表形态变化的控制。 DEM应用可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断面图以及专题图等各种图解产品,或者按照用户的需求计算出体积、空间距离、表面覆盖面积等工程数据和统计数据。 1.2 生产技术 1.2.1原始资料 卫片航片:最好是近期采集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像片数据或近期新拍摄的航空像片。(有关采集问题请查询本网站"数据增值服务"有关部分。) 地形图:最好采用最近一次更新测量的地形图,其中等高线必须由解析测图仪或精测仪测绘。 1.2.2 DEM的生产及技术要求 DEM的获取方法有以下几种:

5703+机械原理

成人教育(专科)《机械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一、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学完《机械原理》课程后,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各种机构共有的基本问题、常用机构所特有的问题、机器运转的平稳性问题后,用几何图解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机械制造专业的必修课。 采用由张世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第1版《机械原理》教材的《机械原理》课程。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意见、文字教材。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用几何图解法解决各种机构共有的基本问题、常用机构所特有的问题等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考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选择题(14%);作图题(6%);计算题(20%);作图与计算题(6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重点掌握 1.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F计算公式,计算出一个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 2.平面运动链中各个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的条件,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运动链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以及它能否成为机构(满足上述条件且含有机架的运动链才能称为机构)。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级机构的两种形式和杆组的条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级杆组的五种基本形式和三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级杆组。拆除杆组的原则和方法,拆除杆组的方法和步骤。机构运动简图。 第二章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一、重点掌握 1.单个移动副和转动副的自锁条件。不超过两个活动构件的斜块机构的自锁(或不自锁的条件)。根据自锁现象的本质(驱动力切于和穿过摩擦圆),含有转动副的简单机构(例如:偏心夹具、杠杆机构)。 二、一般掌握 1.摩擦移动副或转动副中总反力R的方向。 2.机械效率 的四个计算公式。 3.机构中各机构件的受力图(特别是总反力的方向)。构件的力平衡方程,力多边形来对机构进行考虑摩擦时的受力分析。斜面移动副和单个转动副(简单杠杆机构)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设计 一、重点掌握 1.求同速点的方法,用“三点一线定理”求不直接成副的两构件的同速点的方法。三构件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及四构件的连杆机构(包括含有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全部同速点。 2.同速点法对四杆机构进行速度分析的方法。三构件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及四构件的连杆机构(包括含有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全部同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