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2011年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2011年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2011年刚察县寄宿制完小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

教学过程:

一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一、缺碘有什么危害?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应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丸。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是一种古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数人对防治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宣传碘缺乏病知识人人有责,特别是卫生部门、盐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行政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

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成人缺碘: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 、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五、老师总结重复碘缺乏病的危害,购买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合格碘盐,到什么地方购买合格碘盐,什么样的盐不能买等等。然后让学生把以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并劝说家长正确购买和食用碘盐。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完整版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做好地方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儿童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病能力,现依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任务与目标: (一)任务 通过广播、板报、健康课、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地方病的现状、危害、防治及预防知识,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这条传播链,达到信息的有效传播。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地方病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包虫病、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的有关知识,学会科学预防。 2.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地方病的预防与治疗。

3.提高学生自觉参与防治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4.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地方病病防治工作。 (二)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为全体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 (三)预期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使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小学生和家长均达到90%以上。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科任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保健员) (二)部门职责 1.教务处:负责宣传、督导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 2.少先队:配合教务处开展各项工作,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普及预防地方病知识。 3.班主任:积极开展地方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具体内容安排 1.制定学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下发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3.教务处、各班主任等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4.下发地方病授课教案、学生上课。 四、具体工作:

布病的防控知识讲座

2017年×××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计划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为贯彻落实县疾控中心《关于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普及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做好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广大居民和养殖户对“布病”的防控能力,确保人畜安全。我院积极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等,×××乡卫生院在2017年×月×日开展此次关于布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此次讲座做了了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首先安排符合我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讲座内容,如根据我们乡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这次健康讲座活动。卫生院健康教育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有的打印宣传材料、制作张贴宣传海报。大家以高涨热情为活动做准备,为前来听讲的村民热忱的服务,并发放宣传手册。整个活动准备十分充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组长:×××(总体部署) 副组长:×××(具体安排) 组员:×××(组织会场、发放宣传单、)×××(精心授课)×××(影像拍照、监督签到)×××(临时指导、监督会场秩序) 一、讲座时间:2017年×月×日上午9:00:00-10:00 二、讲座地点:×××卫生院健教室 三、讲座内容:布病的防控知识 四、授课人:××× 五、参加人员:×××村民 六、讲座会序

1、参加人员签到 2、讲解此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 3、讲解讲座内容 ××××卫生 二零一七年×月×日

布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的通知 通知: 生命无价,健康第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观念和防病意识,提高村民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我院为了让我乡村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丰富他们的身体保健知识将举办一场“《布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蔫吧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本次讲座内容有布病的防控工作,普及布病预防知识等。具体安排如下: 一、讲座时间:2017年×月×日上午9:00:00-10:00 二、讲座方式:采取集中方式进行 三、讲座对象:全体村民 四、讲座内容:布病的防控知识 五、讲座地点:×××卫生院健教室 六、授课人:××× 七、讲座期间注意事项 1、讲座参加人员签到 2、讲解此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 3、讲解讲座内容 4、参加人员在听课期间手机调入震动状态,严禁吸烟 ×××卫生院 二零一七年六月九日

学校卫生宣传材料常识

学校卫生教育宣传材料 一、中小学生每日学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 1.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生每日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 2.户外活动时间:小学生每日不少于3— 3.5小时,中学生不少于2—2.5小时。 3.睡眠时间:小学生每日睡眠应保证10小时,中学生应保证9小时。 二、刷牙方法、读写姿势、个人卫生“四勤”“两不”等 刷牙方法:早起晚睡要刷牙,正确方法请记下,顺着牙缝往外刷,除尽牙缝饭菜渣。 刷上牙,往下刷,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刷,牙齿刷得白又白。 读书的姿势:手拿书本用心看,书距眼睛一尺远。姿势端正腰挺直,保护视力要牢记。 笔的姿势:小小铅笔手中拿,手离铅笔一寸远。食指在前拇指后,斜拿铅笔字写大。 写字的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和一尺。左手压纸右手写,身正肩直头不斜。 生水喝不得:夏天汗多口以渴,生水不能随便喝, 水中病菌多又多,引起疾病多又多, 饮水卫生要讲究,确保健康真快乐。 个人卫生"四勤”:是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打扫卫生。手经常拿这摸那,很容易被弄脏。如果用脏手扣鼻子、揉眼睛、

摸嘴巴,就会把病菌带进体内,引起疾病。所以一定要勤洗手。皮肤是维护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澡,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灰尘、细菌,防止生疮、长癣、长疥子。指甲里容易藏有灰尘、病菌、病毒、寄生虫,应当勤剪指甲。此外,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要勤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 个人卫生“两不”:不要共用卫生洁具(如:毛巾、杯子等),不乱扔垃圾。 个人卫生“五好”:是心态调整好、生活安排好、饮食调节好、衣服穿得好、健康关注好。 心态调整好:就是要保持心情愉快。这样,不仅人感到舒服,还会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要注意讲科学,不迷信,用科学指导生活。 生活安排好:每天都应当为学习、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活动安排一定的时间。并且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饮食调节好:就是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尽可能每天都吃一点蔬菜、瓜果和豆制品。 衣服穿得好:就是要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积极预防感冒。 健康关注好:就是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如果发热、拉肚子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千万不要乱吃药。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上莫贪玩,按时上床睡,天亮早起来,睡中十小时,白天精神爽,学习能力强。 吃饭定时定食:一日三餐不可少,定时定食要记牢。早吃好,午吃饱,晚餐适量身体好。

地方病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地方病防治教案 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 一、地方病的概况: 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 2.分类: (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 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 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含义: 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 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男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五)克汀病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 (六)防治措施: 1.缺碘 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 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二、地方性氟病 (一)地方性氟病含义: 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1)饮水型病区:平原>丘陵>山区、多发干旱和干旱的盐渍地区、温泉地区、富氟矿区等。 (2)燃煤型病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3)饮茶型病区:西藏、内蒙、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2.人群分布:好发青壮年;女性>男性 三、氟骨症的临床表现:

防治碘缺乏病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防治碘缺乏病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病区人口达4.25亿,约占世界病区人口的40%,亚洲病人口的60%.目前,我国仍有700万地方性甲状腺重病人和19万汀病人,14岁以下的智力残疾儿童有539万人.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1017万,其中80%以上是因缺碘造成,如不采取防治措施,每年还将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智残儿出生. 碘缺乏和碘缺乏。 一、碘缺乏病及其原因: 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缺碘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奥妙无穷的自然界确实有一种能对碘的分布起到调节作用的现象,即碘在自然界的循环.海水是自然界含碘最丰富的地方,是大自然的“碘库”.海水通过蒸发,使得一部分碘进入空气,每年有约40万吨碘进入大气,这些碘以雨水形式降到陆地上,大陆雨水每升含碘1-2微克.大自然以这种形式进行“补碘”,所补充的碘量与原来已经损失的碘量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补碘”量极少,过程极为缓慢.据科学计划,通过雨水把土壤的碘补足到原有的水平大约需1-2万年以上.而且.自然和人为因素(洪水、雨水冲刷和植被破坏)还在造成地壤的持续性缺五一长假除了旅游还能做什么?辅导补习美容养颜家庭家务加班须知碘.因此,碘在自然界的循环并不会使土壤的碘缺乏现象得到“自然纠正”.自然环境一旦有碘缺乏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我们知道,食物是身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因此碘缺乏病农村和城市都可能发病.如果我们生活环境的土壤含碘少,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植物含碘也少,吃了低碘饮料的各种动物(如羊、牛、狗和兔等),也会碘营养不足.如果我们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物,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健康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所有的人都不能幸免,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宣传资料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材料 一、学生个人饮食卫生要求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自己用过的餐具要洗净消毒,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3、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不买“三无”产品。 4、打开包装食品时要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的食品。若食品发粘,有异味,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均不能食用。 5、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食品,不饮生水,少喝冷饮,少吃冰冻食品。 6、多吃新鲜水果、疏菜、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 7、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二、常见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从防止食品受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方面采取措施: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和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如: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4、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使用;有腌制肉制品时,所使用的亚硝酸盐不得超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地方病防治优秀教案

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

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 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 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二、老师总结 重复碘缺乏病的危害,购买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合格碘盐,到什么地方购买合格碘盐,什么样的盐不能买等等。然后让学生把以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并劝说家长正确购买和食用碘盐。

最新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时间:2月14日主讲人:方静宽参加人:全体师生 上午好!今天我来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拿我们镇小来说,去年一年共发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30例,今年到3月底已发生流行性腮腺炎1例、水痘6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而且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首先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鸽子等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为加深印象吧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很热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的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等,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小学生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学提纲

小学生卫生健康知识 宣传

小学生卫生健康知识宣传: 1、小学生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至少回答出5条) 答:(1)早晚洗脸 (2)早晚刷牙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睡前洗脚 (5)勤洗头 (6)勤洗澡 (7)勤剪指甲 (8)生吃瓜果要洗净 (9)不喝生水 (10)不躺着看书 2、什么情况下应洗手?(至少回答三条) 答:(1)饭前便后应洗手 (2)吃东西前应洗手 (3)劳动(干活)后应洗手 (4)玩游戏后应洗手 (5)触摸脏东西后应洗手 (6)触摸传染病人的东西后应洗手 (7)到公共场所回来后应洗手 (8)拿碗筷前应洗手 3、书写,阅读时,眼和书本的距离应是多少? 答:30—35厘米,或一尺左右。 4、为什么要及时理发和经常洗头? 答:理发和洗头能够清除头发和头皮上的污垢,头屑,病菌、预防头癣,皮肤病,防止生头虱。 5、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答:生水中含有病菌,虫卵,可引起肠道传染病(肠炎、痢疾,伤寒等)和肠道寄生虫(蛔虫病等)。 6、为什么不能吃腐败变质食物? 答:腐败变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吃后会发生食物中毒,肠炎,痢疾,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7.挑食和偏食有什么害处? 答:挑食和偏食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8、什么饭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

答:刚吃过饭,胃里充满了食物。剧烈运动后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时间久了还可引起消化不良和胃病。 9、看书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答:姿势正确,光线适宜,眼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距离,时间不可过久,走路乘车时不看书。 10.做眼球保健操有什么好处? 答:消除眼睛疲劳,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 11.每天应该刷几次牙?什么时间刷? 答:每天应该刷两次牙,早晚各一次。 12.怎样保护牙齿?(至少回答三项) 答:(1)吃东西后漱口 (2)早晚刷牙 (3)不咬过硬东西 (4)不吃过冷过热的东西(5)睡前不吃东西 (6)患牙病及时治疗 13,为什么不能咬笔头和手指? 答:(1)笔头,手指不干净(有细菌,虫卵,尘土等),可引起疾病(2)影响牙齿和手指发育 14.怎样预防农药中毒? 答:(1)不玩盛过农药的瓶,口袋和农药喷雾器 (2)避免口腔,鼻腔吸入农药(3)防止农药沾染皮肤,如果皮肤沾染农药要及时冲洗净 (4)瓜果蔬菜要洗净15.为什么不能随意挖耳朵? 答:挖耳朵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易损伤外耳道,引起发炎或长疖子,还可能损伤耳膜,引起中耳炎,使听力下降。甚至造成耳聋。 16.怎样预防蛔虫病?

地氟病防治知识介绍教案

地氟病防治知识介绍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地氟病防治的各种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介绍地氟病的各种知识情况。 1、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 2、消化道是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病区分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5、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 6、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分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与分散式家用降氟罐。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7、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是:除改炉改灶外,不要将粮食和食物悬挂在炉灶上方熏烤,采取自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病区经熏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很高,在食用前要进行淘洗,以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 8、正确使用降氟炉灶: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9、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10、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做饭或敞灶烤火、熏烤粮食、蔬菜等,造成室内空气氟含量过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1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地方病常识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 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 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教材宣传挂图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医疗机构名称: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题5分,满分50分) 1、碘缺乏对成人最明显的影响是(C) A.患“大肚子病” B.骨质疏松 C.甲状腺肿 D.甲状腺功能减低 2、碘缺乏造成的危害在所有人群中最严重的是(A) A.妇女和儿童 B.儿童和老人 C.老人和青壮年 D.妇女和老人 3、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是(C) A.锌 B.钙 C.碘 D.钾 4、人体缺碘的最主要危害是(B) A.偏瘫 B.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 C.头痛 D.腹胀 5、消除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B) A.服碘油丸 B.食盐加碘 C.吃药 D.锻炼身体 E.每天吃海产品 6、人体常量元素包括下列哪一组?(B) A.铁、锌、碘、硒 B.钙、镁、钾、钠 C.铁、锌、钾、钠 D.钙、镁、碘、硒 7、碘缺乏病是由于土壤和水缺碘,导致食物、动物缺碘而造成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请选择补碘时间(D) A.5年 B.10年 C.50年 D.世代 8、关于碘缺乏病严重程度比较,下列哪组不对(E) A.山区>平原 B.内陆>沿海 C.农村>城市 D.河谷冲刷带>平原 E.河谷冲刷带<平原 9、四肢关节疼痛麻木僵硬、严重者腰弯背驼,四肢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或者瘫痪,叫(C) A.变形症 B.氟骨病 C.氟骨症 D.四肢病 10、牙齿为粉笔样白色、无光泽或变黄、变黑、出现凹坑或片状缺损,叫(D)。 A.牙齿病 B.白班牙 C.黑斑牙 D.氟斑牙

二、多选题:(每题最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和不选均不得分;每题5分,满分50分) 11、下列天然食物中哪些碘的含量较高(BE) A.菠菜 B.海带 C.萝卜 D.芹菜 E.紫菜 12、目前碘缺乏会导致哪些病症(ABCD) A.痴呆 B.“大脖子”病 C.克汀病 D.体形矮小 13、食用不合格食盐可能导致(ABCD) A.腹痛 B.腹泻 C.四肢麻木 D.死亡 E.无严重影响 1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ABE) A.体格发育 B.脑发育 C.抗过敏 D.免疫力 E.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5、下列哪些人群买盐时要注意买“无碘盐”标记盐(AC) A.生活在高碘地区 B.甲减 C.甲亢 D.肾炎 E.高血压 16、缺碘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时期是(BE) A.成人 B.小于2岁 C.2—3岁 D.7-10岁 E.出生前 17、地氟病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BD) A.心脏病 B.氟斑牙 C.腹泻 D.氟骨症 E.氟骨病 18、关于“氟中毒”,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氟中毒是由长时间吸进和吃进很多氟而得的一种病。 B.氟中毒是由于炉灶燃煤、烘烤粮食引起的。 C.氟中毒主要引起氟斑牙氟骨症。 D.氟中毒只能预防,不能医治 19、氟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土壤中氟化物可溶于水,容易被( A )和( B )所吸收。 A.动物 B.植物 C.生物 D.人 20、食物中的氟约为(A)% ~(C)%属易溶性,因而吸收率也较高。 A.40 B.60 C.80 D.90

学校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讲材料 赵春梅 2016.03.22 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传染病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

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以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 教学难点:知道碘缺乏会出现的状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碘: 碘——人体的微量元素。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 碘虽然在人体的含量极低,但作用却很重要,绝对不能少了它,一旦人体缺少了碘,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态,也就是所谓的“碘缺乏病”。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胎儿和青少年的发育与成长,尤其是它对神经系统及智力正常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 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重要原料的碘,如果缺乏,则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量就减少或不足,进而影响新陈代谢、阻滞机体发育生长、使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首当其冲的则是对神经系统与智力发育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弱智或智力残疾。 2、人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的家畜、家禽乃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能得到足够碘供应。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 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 3、什么是碘缺乏病(IDD)?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至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在五大洲的154个国

2011年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2011年刚察县寄宿制完小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 教学过程: 一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一、缺碘有什么危害?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应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丸。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是一种古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数人对防治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宣传碘缺乏病知识人人有责,特别是卫生部门、盐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行政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

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方病 是指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碘缺乏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食物是身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生活环境的土壤含碘少,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植物含碘也少,吃了低碘饲料的各种动物(如羊、牛、狗和兔等),也会碘营养不足。如果我们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健康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所有的人都不能幸免,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虽然大多数人看上去似乎很“正常”,只有部分人会表现出明显病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但实际上,这种“正常”是一种隐藏的病态。科学家把碘缺乏对人身体和智力发育造成的全部不良影响(病态)叫做碘缺乏病。 二、碘缺乏的危害 碘缺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碘缺乏病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这是碘缺乏最大的危害。 2、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傻。 3、导致胎儿死亡、畸形、聋哑或流产、早产。 4、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5、碘缺乏病不明显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力,降低肉、蛋、乳等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幼儿和青春期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较快,体内需要的碘也就多。由于生理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和怀孕的妇女更是需要碘,因此,她们对碘缺乏非常敏感。

于学校卫生及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

关于学校卫生及预防传染病知识讲座 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 一、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总之,学生学会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可以防止很多问题。现在社会上存

在的一些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级要求,要及时处理和控制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做好我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做好。 二、环境卫生:人们的生活时刻都与环境相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居住环境和交通环境都与人们身心健康密不可分。这里我主要讲讲寝室卫生。健康从寝室做起,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讲究寝室卫生,对促进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注意空气卫生:改善寝室空气卫生质量,要注意通风换气,早上起床后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晚上睡觉时窗户也要留个通风口。 2、做好每天的室内卫生:应做到床上平整、衣柜整洁、盆内无脏裤袜,鞋子及时换洗;地面无垃圾、洗漱台清洁、便池无异味等。 3、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床上用品应该定期清洗和晾晒。 4、不要随便在床上坐卧:从外面回到寝室,不要随便在床上坐,更不要就这样睡在床上,以免身上和衣物上的灰尘污染床上用品,影响身体健康。 同学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2篇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省曾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1个市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危害,主要有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病氟中毒、水源性高碘、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地方病防治职责、加大投入,大力落实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健全地方病防治服务体系,社会广泛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多数地区的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 但是,我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距离实现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的防治地方病,今天

我们对地方病的防治进行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积极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小学生常见病预防知识讲座

小学生常见病预防知识讲座 一、预防近视知识 近视眼就好像是学生的职业病。据统计,小学生的近视眼患病率在25%到30%,初中生为40%到50%,高中生的患病率则在60%以上。一旦近视,对学习、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妨碍,所以,爱护双眼,正确用眼才是预防近视的良方。 1、用眼不可过劳。 2、近距离用眼,需要间歇性休息。 3、照明亮度要适中。 4、充足的营养。眼睛是非常忙碌的细胞组织,需要大量的营养和能量。 5、睡眠充足。 6、巧看电视。看电视其实是项极其用眼的劳动,不过也有一些窍门儿可以帮助您保护双眼。一是看电视距离起码在1米以外,1米半以上最好。电视和室内光线反差不能太大,特别是在晚上不要熄灭所有灯光看电视。另外电视机的亮度也不要调得太亮。看电视半小时最好适当休息几分钟。 7、定期检查视力。如果视力出现下降趋势,就要开始寻找下降的原因,也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点眼药等。如果视力已下降至1.0或以下时,需到眼科散瞳验光。散瞳

后如视力有提高,屈光检查属正视或轻度近视,就是假性近视。此时注意爱眼护眼,视力还有恢复正常的可能。但是大部分的视力下降都是真性近视,应尽早到正规医院验光并配戴眼镜。 二、预防龋齿知识 学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莫过于龋齿,也就是虫牙。其实,虫牙里面并没有虫子,而是因为咀嚼食物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进而慢慢形成空洞,也就是龋齿。据统计,我国儿童的乳牙龋齿患病率为80%至90%,恒牙患病率为40%。 预防龋齿的方法主要有三点:1、使用含氟牙膏。**地区生活用水中含氟量较低,所以选择含氟牙膏是个不错的补充。这种牙膏可以使牙齿更加坚固、抗酸,可以抑制细菌,还能增加牙齿再矿化能力。2、窝沟封闭方法。这是防止龋齿的最佳方法。每个人的后牙(磨牙)咬合面上总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沟,那就是窝沟。窝沟封闭是在这些容易生长龋齿的地方提前填满高分子树脂,隔绝外来的致龋因素。在孩子的磨牙新萌出的一年之内进行窝沟封闭效果最好。3、早期填充。发现了浅龋后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充填治疗。 另一个影响学生口腔健康的问题是牙齿的错位畸形。这主要与遗传、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最佳的牙齿矫正年龄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