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引言

每个做电影的人,都会对运转更快的电脑,配备更好的摄影机,更廉价的成本心怀感激。通常用电脑剪辑成本不菲,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当高。现在人们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剪辑软件,甚至可能是免费的——这取决于人们的品德。在数字革命的早期,曾经有过这样的恐慌:剪辑师们担心有一天会失去工作,因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将从电视、电影而不是多年的实践中学会剪辑。在此我想请诸位放心(尽管今天比任何时期都有更多的剪辑师涌现,

剪辑依然有它自身的适用规则。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剪辑非常成功的宣传片。

MTV剪辑:彻头彻尾的“MTV”风格

"MTV"风格”是最常被用来形容剪辑的词语之一。虽然对这一术语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实际上指的是用许多快切画面和着音乐节奏来剪辑的一种方式。通常“MTV风格”很吸引年轻人,因为让他们看到有些东西是那么“酷”。在认识到自己频道的品牌形象后,MTV在宣传片"ALbert和Nancy”中,运用"MTV风格”。大量快切画面随着摄影机位的移动和音乐节奏一一亮相,最终Nancy的演唱打动了观众。如果用两位年轻歌手来取代ALbert和Nancy,宣传片将平淡无奇,但是通过这些年长歌手看似闲散、不经意的表演,宣传片诠释出了MTV

特有的风格,也变得非常幽默。

看不见的剪辑:与故事融为一体

看完真实生活中的恐怖,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恐怖电影。天映电影频道用动画新闻的方式为8月将播出的韩国恐怖电影做宣传。宣传片将电影中的可十白镜头和轻松的卡通天气预报形式做了巧妙的结合,制作出非常有创意又充满趣味的宣传片。宣传片中,两种风格的鲜明对比非常独特,而剪辑师不得不考虑怎样将宣传片

从可爱的画面切换到恐怖场景。通过把恐怖场景放到卡通电视屏幕上来表现的方法,恐怖故事仿佛离观众的真实生活远了一些,从而让

观众感觉更安全。

时机的选择:把握好节奏

BBC ONE的宣传片《罗马圆形大剧场:罗马死亡竞技》也用到了“旁观”这一策略。一场交通事故使两个男人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司机大声吵骂,路人纷纷围观,此时画面突然转向了古罗马的死亡竞技场。起初的争吵过程用了慢动作来表现,两个男人的形象也比真实生活中要更高大。当他们向对方大声咆哮,观众驻足围观时,叮当的金属音效和观众的欢呼声相配,音效和画面的结合似乎很古怪,这时一根鞭子转换时空,观众在瞬间已置身于古罗马的公开竞技场。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引发的争斗竟被链接到古罗马的死亡之役,如果观众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么就看节目吧。当画面切换到竞技场时,导演开始用真实手法来表现,没有慢动作,没有低机位镜头,观众现在和格斗者处于同一视角,从观看者变为了参与者。

交叉剪辑:同时讲述两个故事

BBC One的另一支宣传片《可十的勺十字》引发了观众类似的反应。两个女孩

面对画面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摄像机用同种方式运动,画面的剪切也没有打断女孩们的独白。仅仅是一条线,无论是荧屏上还是邻里之间,就足以让人们产生隔膜,这是宣传片想要传达的主题。两个女孩本来模样相近,年龄相仿,但当她们谈到另一条街上的人们时,可怕的音乐响起,背景声音中原有的嘈杂校园声也听不见了。女孩们无法理解社区中的矛盾纠葛,在两个女孩出现的同一画面中,这一点得到了强化,接着是警察出动维护秩序的场面。宣传片用特别的剪

辑表达出片子的主题:人们因矛盾而产生了隔阂。

慢镜头:将生活放大

BBCONE的宣传片《罗马圆形大剧场:罗马死亡竞技》也用到了“旁观”这一策略。一场交通事故使两个男人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司机大声吵骂,路人纷纷围观,此时画面突然转了古罗马的死亡竞技场。起初的争吵过程用了慢动作来表现,两个男人的形象也比真实生活中要更高大。当他们向对方大声咆哮,观众驻足围观时,叮当的金属音效和观众的欢呼声相配,音效和画面的结合似乎很古怪,这时一根鞭子转换时空,观众在瞬间已置身于古罗马的公开竞技场。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引发的争斗竟被链接到古罗马的死亡之役,如果观众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么就看节目吧。当画面切换到竞技场时,导演开始用真实手法来表现,没有慢动作,没有低机位镜头,观众现在和格斗者处于同一视角,从观看者变为了参与者。

罗马竞技场的例子里,观众期待着再次看到开篇的场景,而宣传片的结尾也实现了观众的这一期望。在这一案例中,这种做法非常成功,但通常画面和文案是携手并进的,因为这样会很容易就让观众记住宣传片的要点,尤其是当画面的视觉;中击力很强时。澳大利亚的ABC新闻频道就做了支这样的宣传片。宇幕的淡出和画面的渐现与音乐的节奏完美结合,整支片子如流水般顺畅自然,观众的眼睛也始终无法离开屏幕。如果选择用快速剪切的方式来制作宣传片(效果;将会大不同,很可能观众会觉得太刺耳,而且画面处理会和音乐风格相去甚远。饱含情感的字幕处理奠定了ABC频道新闻报道的人文基调,也表达出ABC新闻“比任何新闻台都给你更多”的创意初衷。

叠化:沉思的瞬间

超越消费者的期望是做广告的基本原则。在宣传片领域这也是真理。当ABC新闻为本频道广阔的覆盖面做宣传的同时,星空电影频道和AXN开始炫耀他们的影片储备有多丰富。如果你熟悉奥斯卡,一定会知道蒙太奇剪辑手法的运用。在颁奖典礼上,有很多介绍不同电影的剪辑片段,包括演员,导演,电影等等。下面介绍的两支宣传片创意相似但执行手段不同。从众多电影素材中选取的剪切镜头和电影画

面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蒙太奇的方法制作起来颇有难度,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蒙太奇:剪辑师的奶油和面

星空电影频道从知名和不知名的电影中挑选了32句台词和画面来完成宣传片。找到这些句子并用它们组合成文案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剪辑师不得不找到正确的节奏来使文案和画面跟上脚步。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过程,但一旦完成就将惊艳四座。AXN有支宣传片与此片在风格上很相近,但它的操作更加困难。甚至没有台词,宣传片仅仅靠动作电影中的声音来组成节奏。各种声音不断碰撞、撞击直到视听高潮在瞬间全然进发。这是一支有趣的宣传片,显然,制作者们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支高难度剪辑的宣传片,但我相信大多数剪辑师都愿意不断尝试新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剪辑一支宣传片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宣传片的内容,希望观众看到后的反应,还有最根本的,宣传片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了几支在剪辑上颇有难度的宣传片,其中有的对剪辑的要求非常高,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宣传片成功的背后,剪辑只扮演了部分重要角色。每支宣传片首先得有一个优秀的创意,然后再通过出色的剪辑手法来实现它。剪辑和创意是互补的。如果创意很糟糕,那么再炫的剪辑或特效都无法使它增色。有些东西可以被剪辑得很花哨,但依然无法打动观众。如果不幸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每个人的时间都被浪费了,观众会忘了宣传片,更糟糕的可能,他们会立刻转换频道。

电影预告宣传片的剪辑策略

我有幸和中美电影导演合作,制作了数部电影市场预告片(电影预告片的剪辑不同于电影片本身的剪辑,司以说是要把一百十分钟的影片编辑成一百到一百二十秒的短片,这是一个集故事焦点和精彩画面的视、声效压缩版,预告片的目的是吸引观众跟球而不是告诉观众其故事,电影预告片分为前期预热片和完成预告片两种

类型,前期预热片是在电影杀青之前向市场做电影预热效果,,完成预告片是在电影完成制作以后,投放市场的预告片(局限在影院中放映),片长通常只有30秒,主要以画面视觉和声音效果引起观众的注意,非常简单,以原始镜头力主和主旋音乐配以画外音,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还很有跟,所以中国电影脘里基本没有大量新电影预告片时时间,在国外影院里在放映正片之前总有五分钟的预告片时间,电影预告片的剪法大致分为商业片类型和艺术片类型两种。通常商业(完成)预告片的特点是"冲击力”,首先是把影片故事的始发点、冲突点、高潮和结果最佳画面截取出,进行粗剪,根据影片的故事节奏(音乐)决定此预告片的画面流速度,巧用镜头(视觉效果)的快慢组合和音乐再进行精剪,做到以最大限度的感染观众,留下视觉上的深刻印象,这是预片成功所在,不用去

刻意交代影片的故事及顺序,如果需要可以做前后镜头顺序的颠倒,只要达到视觉冲击效果即可。剪辑技巧上结和后期特效做些夸张性的表现也是有的,原则上,电影预告片尽可能的保持镜头元素,不做太大的夸张。而艺术片的特点是画面和对白的巧妙对接,可以用影片中的对白接合劳白达到预告效果。"

下面所列出的是一部藏语故事片的几个影片镜头,此片并没有配大段的叙述旁白,这些镜头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的声音效果,这是这部影片在做预告片时需要突出的部分,也是卖点。

剪辑的位子

剪辑在节日制作、包装宣传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剪辑可以使节目更加丰富、流畅,可以增加节目的视觉感染力,可以增强情绪(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剪辑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是表现创作者思想的工具。

要正确认识剪辑的作用,必须给它合理的定位,要分清主次,理顺剪辑和创意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单单有好的创意没有过硬的剪辑手段,片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眼高手低;反之亦然,再好的剪辑离开了创意,除了花

里胡哨的特效手段之外,也就一无是处。就如同我们看作家的文章,看的是内容不会关心他写的是什么字体,用的是钢笔、毛笔还是签字笔,又如同我们欣赏名画,感受的是画家的思想,他画画时的感受和情绪,画儿好不好在于它的主题、表现力,在于是否能引起共鸣(给观者带来美感享受,至于画家用什么颜料,用到了什么技法到在其次,除了学画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会去关心。

关于剪辑"怎么用”是技术问题,只要你肯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书籍、面授、交流等不同的途径掌握,但是什么时候用,该不该用,是能力的问题相同的素材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但同样可以是好片子。

影视后期制作技巧

利用实际拍摄所得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

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

传统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的剪接。拍摄得到的底版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把它们粘在一起~

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这个剪开、粘上的过程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最终得到党章的效果。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原始~但这种剪接却是真正非线性的。剪辑师不必从头到尾顺序地工作~因为他可以随时将样片从中间剪开~插入一个镜头~或者剪掉一些画面~都不会影响整个片子。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

在洗印过程中完成。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

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

展。

这种技术将素材记录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剪辑。它采用了电影剪辑的非线性模式~但用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代替了剪刀加浆糊

式的手工操作~剪辑结果可以马上回放~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编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果。数字非线性编辑不仅综合了传统电影和电视编辑的优点~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是影视剪辑技术的重大进步。从80年代开始~数字非线性编辑在国外的电影制作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方式~成为电影剪辑的标准方法。而在我国~利用数字非线性编辑进行电影剪辑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多

数导演都已经认识到其优越性~对于数字非线性编辑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后期制作又肩负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特技镜头的制作。特技镜头是指通过直接拍摄无法得到的镜头。早期的影视特技大多是通过模型制作、特技摄影、光学合成等等传统手段完成的~主要在拍摄阶段和洗印过程中完成。计算机的使用为特技制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也使许多过去必须使用模型和摄影手段完成的特技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所以更多的特技效果就成为了后期制

作的工作。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纪录片影评写作

一.评论角度 1.主题的揭示利用背景(时代、家庭、社会)利用情节以及整体架构(开头矛盾点高潮结局人物关系线索)利用片名 2.人物(角色)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利用矛盾(人物心理矛盾人物的关系矛盾)利用人物性格以及性格差异主要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分析(根据缺陷包括性格转变根源导演的塑造意图导演的塑造方式) 3 . 塑造方式(论据)细节动作神态动作物体细节环境细节空间设计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人物符号意向动作语言符号声音符号等) 4. 镜头形式与镜头剪辑色彩光鲜语言声音电视纪录片概念:关注人、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认得生存状态,人的性格与命运。注重揭示深层次的主题,有较为完整的过程和情感的积累,注重情感的共时性和体验性,几乎没有艺术塑造的部分,讲究真实性。并且重在传达一种情感或者引发某种社会思考,客观、普遍,不追求画面的美感。纪录片的主题:人纪录片的本质使命:真实纪录片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的特征行为思想的动物。(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体有个体到群体)二、纪录片的类型解说型:以丰富的解说词配合画面来表现主题,可适当穿插对主要人物的采访:如《最后的山神》《西藏的诱惑》视听型:完全以镜头和同期声配合简短字幕来完成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表达,也可以适当穿插对主体人物的采访。如《英与白》《幼儿园》三、纪录片分析(一)要做的记录 1.片子的开头、高潮以及结尾的内容。 2.片中关键性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片中的人物特点文化形态特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等 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声画对立) 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 6.重要的字幕内容。 7.片子的标题、编导名称等。 8.片中的重要细节 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 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点说话内容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 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 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没有人) 13.片中使用的特殊电视处理手法。(二)记录的原则 1.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尽量详尽。 2.经过过滤,寻找重点记录(与主题塑造人物相关的) 3.以片子播放的时间顺序逐条记录五种低分影评复述故事型观后感型(泛滥抒情)主次不分型(面面俱到)主题不明型专业词汇型纪录片分析的元素一.揭示主题要求:简洁深刻(对片子深刻理解的高度浓缩)二、选题特点和结构特点: 1.纪录片的选题特点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 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 -------------------------------------------------------------------------------- 冷冶夫 前言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

纪录片拍摄创作体会模板分析

纪录片拍摄制作体会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纪录片是我在8月初至9月底期间拍摄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是记录一个女孩为了梦想而努力,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学舞蹈的生活。这是我的毕业作品。 这篇文稿是写我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含概了我在前期怎样策划、如何选题的,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收获与不足以及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策划制作体会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1、作品产生经过 (1) 1.1 作品产生背景 (1) 1.2 作者在作品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岗位,署名情况 (1) 1.3 作品完成过程中主要工作环节说明 (2) 1.3.1 前期策划 (2) 1.3.2 作品大致方向 (3) 1.3.3 拍摄 (3) 1.3.4 后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品完成期间的收获与不足 (4) 2.1 获得的收获 (4) 2.1.1 写作的收获 (4) 2.1.2 摄像的收获 (6) 2.1.3 后期收获 (6) 2.2 存在不足 (7) 2.2.1 策划的不足 (7) 2.2.2 沟通的不足 (7) 2.2.3 拍摄的不足 (6) 3、理论概括 (9) 3.1 纪录片 (9) 3.1.1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9)

3.1.2 纪录片解说词的撰稿 (10) 3.1.3字幕 (10) 3.2 后期制作 (8) 3.2.2 摄像中采访的拍摄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段落的组合与剪辑(电视画面编辑198) (8) 4、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 (12)

浅析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毕业论文

浅析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 ——以纪录片《滑板少年》为例 摘要 纪录片纪录了历史,再现了现实,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带来了深重的社会思考,成为影视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界进入了大繁荣的时代,纪录片的创作也越来越多,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园林。然而,在当下这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也需要快速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对纪录片的创新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纪录片的实践拍摄,从纪录片的定义及发展对纪录片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以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为重点,分别探析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纪录片内容创新、纪录片形式创新,最后结合毕业设计纪录片《滑板少年》分析了其创作和创新之处,对我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提高了纪录片创作的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创新

目录 前言 (3) 一、纪录片概述 (4) 1.1纪录片的定义 (4) 1.2纪录片的发展 (4) 二、纪录片的创作 (5) 2.1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5) 2.2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6) 2.2.1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的独立性 (6) 2.2.2纪录片创作的旁观与介入 (7) 三、纪录片的创新 (7) 3.1内容创新——纪录片题材的跨越性 (7) 3.2形式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特效的应用 (9) 四、毕业设计——纪录片《滑板少年》创作体会 (10) 4.1创作来源 (10) 4.2选题初衷 (11) 4.3创作历程 (12) 4.4创作感受 (12) 结论 (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得影视界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各种影视艺术形式也层出不穷。同时,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更是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于纪录片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也就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优秀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如《故宫》、《敦煌》、《郑和下西洋》、《新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最后的山神》等,这些纪录片制作精良、精彩纷呈,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了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由此在中国纪录片界,关于纪录片的创作创新受到了纪录片创作的广泛讨论和学术研究者的重点研究。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坚持基本的创作理念,然而,在这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进行创新,在创新之上拓展纪录影像的表现范围,变革创作者纪实观念。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遵循哪些理念?有哪些基本的创作方式?在这些基本的创作理念之上的实践运用,又应该怎样进行创新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纪录片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剖析。 关于纪录片创作与创新的研究,在国内外的纪录片研究中皆是热点课题。例如,在国内,张佳妮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创新实践》中这样认为,“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纪录片开始突破以传统媒体为主要承载媒介和传播渠道的局面,纪录片本身的创作生产、传播方式渠道、营销手段等一系列环节,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变,新媒体带给纪录片的更多是有利的发展条件,使纪录片传播方式不断多元化、加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大众需求。但是,分析纪录片的现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 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 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

纪录片拍摄技巧

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在我们生活中,纪录片是很常见的,那么怎么制作纪录片呢?传媒配音网给大 家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在制作一部记录片之前,摄像师必须要了解这部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先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表现这个主题需要哪些内容,拍摄时要突出哪些重点,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心中有数,才能去等待细节、发现细节,才能去“挑”真正需要的细节,才能更明确的去寻找和主题相关的材料。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细节,只有让细节更多、更生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一部纪录片给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细节,一个好的细节,效果远远超过一大堆平淡的镜头。而一部纪录片要有更多、更生动的细节,关键就在摄像师。在纪录片拍摄中,很多摄像师常常感到细节很难拍到,也很难拍好,细节拍摄确实很难,但只要你认真去拍,就一定会拍到更多、更生动的细节。 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细节呢,只有细心的去发现,我们才能把握住细节,细节的拍摄需要等,更需要发现,一个摄像师必须要有发现细节的能力。要发现细节,就要求摄像师要时刻观察,也要勤动脑筋,因为很多细节就在摄像师的身边。这些细节主要有两种,一种存在于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它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东西,但却能生动地表达主题,经过特写拍摄后,它往往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日子》中两只小狗状的热水袋、两位老人靠在一起的两头白发,另一种则存在于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它一般经常会出现,但你如果不留意就不会去拍,像《日子》中老太凝视老伴的眼神,两位老人坐在一起时偶尔拉着的手。要注意拍细节之后的细节,细节之后,往往还会有细节,甚至更好的细节,摄像师在拍好一个细节后,最好再拍一段,一个更生动的细节,也许就在这时被你拍到了。《日子》中,笔者在老伯老太吃饭时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夹菜的细节,但笔者没有关机,在7、8秒钟后,又拍到老太给老伯夹菜的镜头,这两个连续的细节,生动表现了两位老人的恩爱,而另一次,笔者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弹灰尘的细节。 一般细节的发现,纪录片作者运用主观镜头观照被写事物,主观镜头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视角,但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受众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观众的眼睛,这才是成功的视觉引导,比如在《走进南沙》前期拍摄中,画面中的小艇剧烈地摇曳、海水沿面扑向镜头、晕船呕吐的痛苦的表情,这些是摆拍所不能达到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南中国海的“凶险”。这以细节被展现出来了,能有如此强烈感染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完美。这总细节往往能触动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 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约翰?格里尔逊只有一部个人作品《漂网渔船》。这部49分钟的纪录片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在他的个人作品《漂网渔船》里,始终表达着一种崇高而有人文价值的主题——劳动的尊严与工人的价值。他所监制的纪录片当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围绕着工人劳动来说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每一位纪录片导演都伟大,因为他的热心与无功利性让不少纪录片导演熠熠闪光。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真实场景纪实性的节目形态,多角度的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和丑,给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电视拍摄和编辑手段,展现凝练的生活,揭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审视,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度,纪录片还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已经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纪实性也就是影片的真实性应该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而艺术性的结合则体现在影片的故事性的强调上,在纪录片真是的讲述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艺术元素,展现故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故事是纪录片中揭示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情绪。但是单单依靠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传达趣味性和艺术性是不够的,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后期还辅以艺术化的手法,增加情节的曲折性,还可以将音乐和画面结合,使得情节更具有节奏性,更能增强影片的关注度。 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导演使用的配乐和字幕都相当的简单,可能在1932年这样的手法已经很不简单了,不愧是纪录片教父的作品,在这样黑白无声的影片中,观众还是能体会到精彩的内容。 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可视性,在影片剪辑时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例如14分时,渔船到达,水手开始撒网的时候,其中抛浮标那个镜头反复出现,而和多次出现的水手拉网的镜头相隔开,以我们的日常经验,这显然是与实际不同的,顺序被打乱重组了,但是就是这样的镜头却与背景的配乐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且加深了观众对这几个镜头的印象,如果导演只是按照事情发展排出影片,而不作出任何艺术性的修饰,那么这些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就和我们的家庭录像无异了。轮机工添煤、航船在海上披波斩浪、厨师在作饭、鱼群“落网”、睡觉、在暴风雨中拉网的船员、到达渔港时大家兴奋得放下食物跑出船舱......这是一次典型的渔船出海过程。即便我们观众也会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少镜头、乃至情节是有意制造出来的,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到真实的渔业活动的全过程(影片第四部分讲的是鱼被运上岸后的运输、贩卖、加工过程),了解到船员们的精神特质。将纯粹镜头前的经验升华到对事物的整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的故事》拍摄提纲

巴比Q工作室制作 1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 文本策划 一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 【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 【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2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docx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 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 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 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 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 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 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 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 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 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 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 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 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 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 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 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人生》、《明山的故事》等目都是故事性、可性 的作品。去年得中国片大的《小梅城》、《》、《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片故事化的典范。也是 片故事化的重要成部分,有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作情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句,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片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 是一个个真感人的。日本国大的《小子》里,在公园内野成迁移的程中捕捉了群野中最 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扣住众心弦:一是当群离开池塘,只 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它几次想条跳最后一个石,却一次 一次是失,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 功。个在展示程中,众了神,心也随着小子的起跳而跳。 第二个是当群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所有的小均舞着翅膀 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子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的小直 至第八次才地升空与伙伴会合。一是子故事的,也了众 巨大的心灵冲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作者一起片的故 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片成是故事片。上,我把片拍的象 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 !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不在于故事 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是非虚构”。二、追求化没有冲突也 就无所化,片中的故事也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讲课稿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纪录片影评

至亲至爱的伟大亲情 _____评纪录片《俺爹俺娘》摄影师焦波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拍摄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子主要记录的是几十年来,摄影机下俺爹俺娘容貌、境遇、生活的变迁。正如焦波自己所说:“这可以表现责任制以来农村生活的变化。然而,我想焦波没有说出来的是,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不管儿女流落何方,父母永远牵挂,在家盼望着游子的归来。 一开始,传入耳朵中就是回荡在山村中的声声鸟鸣和鸡叫,平和安宁的氛围和浓浓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一点点看下来,不得不说影片把最普遍不过的父母与儿女之情以及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像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观众眼前,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唯有泪千行。 本片的线索很明显。表面上看是以给父母亲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每一张照片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实际上,影片是以时间向前推进的,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爹娘一点点变老了,儿子越来越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条时间轴把三十多年里爹娘的生活点滴串了起来,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着眼点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变化。虽然凌乱但不松散。 影片中父亲背诗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几次,一次是《登鹳雀楼》,一次是过年时的《元日》,还有一次是跟小孙女一起背的《静夜思》,这既刻画了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渴求知识的父亲形象,与父亲对儿子求学寄予厚望想呼应,同时也透过诗篇的内容展现出老父亲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能感受时代新生活,安享天伦之乐。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灵动,照片的选取和镜头的渲染搭配得非常得当。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张母亲站在田地里的照片,母亲年纪大了总还是要上田干活,母亲觉得活着不干活就失去了意义。母亲小小的身躯站在大片空旷的田地里,那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一个孩子的神经,让人感觉到就是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母亲养育儿女一生,就是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新生活。还有当焦波去大姐家看望母亲时,在临走时母亲渺小的身躯又站在了窗户前,对他挥手告别,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母亲的那种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也在这镜头中被延伸到每个人心里。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了空镜头,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运用的照片和一些乡村的景,这种镜头的渲染反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体验。 声音的处理也是不得不提的,应该说基本全程都是同期声录制,大量运用自然音响,这就把乡村生活的原貌给展现了出来,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亲切,也使人物形象更易走入人的心中。影片中的旁白解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一般性的话语却在情节发展和感情抒发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