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水肿怎么办【医学养生常识】

腰间盘突出水肿怎么办【医学养生常识】

腰间盘突出水肿怎么办

文章导读

腰间盘突出比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炎性反应,这时候会出现水肿的

现象,对于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出现炎性的反应,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这时候

一般会采取保守的方法来治疗,通过使用一些外敷的膏药,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另外再

配合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进行治疗,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水肿怎么办

那么腰间盘突出水肿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患者腰间盘突出的症状比较严重,就会压迫神经,从而造成神经性水肿。这种症状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采

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最好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通过外用舒

筋活络的膏药,并且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电击等物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症状比

较严重患者,物理治疗的疗效非常的有限,所以最好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腰间盘突出水肿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对腰椎的保护,平时不要久坐久站,对于需要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来说,要合理安排好休息的时间,最好每隔一个小时就休息十分钟。在日常的

生活,患者应该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对于预防腰椎盘突

出有非常好的效果。

腰间盘突出水肿的注意事项也非常多。

患者在出现这种症状之后,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从事体力劳动,以免造成症状的加重。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骨科杂志2014-09-28 发表评论(3人参与)分享 作者:马信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 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历来都存在较多争议。比较常用的有MacNab分类、Spengler分类、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OrthopaedirSurgeons,AAOS)&国际腰椎研究会(Intem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LumbarSpine,ISSLS)分类等。 MacNab分类分为突出(protrusion)和疝出(herniation),前者包括局限和广泛型,后者包括脱出、破裂脱垂和游离型。Spengler分类分为突出(pro-truded)、脱出(extruded)和游离(sequestered)。 AAOS&ISSLS分类分为退变(degeneration)、膨出(bulge)、突出(pro-trusion)和脱出(extrusion),后者又分为韧带下型(subliga-rnentous)、经韧带型(transligamentous)和游离型(sequestru-tion)。这种分类将疝出作为统称,与MacNab分类的疝出相矛盾,国内周秉文等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突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表1)。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仍较为混乱。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愈加提高,很多人都想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养生方法的选择,以及有哪些养生的基本原则都不清楚,从而盲目地选择了一些健身的方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那么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 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

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诚如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所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所以,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 因人施养 因人施养,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景岳全书·中兴论》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

中医养生之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之四时养生 【摘要】 中医文化是我国所特有的,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形成、发展,是一代代智慧的中国人对自身内在的认识、反思和对生命中最原始、本真的道理的追寻。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四时养生 【内容】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四季养生一要注重气机,二要注重神明。 一、春季养生 春季是生发之机,是阳长阴消的开始。人应本着‘人与大地相应’的基本出发点,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之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季养生三个重点,首先调神生志,应生发之气,保持愉悦心情,诫恼怒和愤恨,则精气不易耗散;其次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多做有益于阳气升发的运动:打球、散步、跑步、做操、打拳等;最好形体利于发陈,宽身,舒缓形体,使气血流通。 春季饮食应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荠菜、油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蒲公英等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生长之机,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季养生:首先情志上,保持情志的平稳,不能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可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运动。其次饮食上,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夏季阳气外发,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还应少吃油腻之物,宜食乌梅汤绿豆汤等以止渴、祛暑。最后起居上,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暑易伤气,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每天洗一遍热水澡;夏日炎热,注意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三、秋季养生: 秋季是收敛之机,阳气渐退,阴气渐长。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神收气敛同时也应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人体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秋梨等柔润之品,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秋日起居上宜早睡早起,晨起做些比较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保健操等。 四.冬季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时间:2011-09-23 13:58来源:弘医堂作者:弘医堂专家组 腰椎间盘突出的迫害性极大,严重危害到部分病患的正常工作及生存,此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状,如坐骨神经痛(是由其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微循环改变以及神经根炎性反应和神经免疫因素起作用),该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或下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表现为行走无力,甚至轻瘫。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数不胜数,达到一个混乱的程度,但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仍困扰着众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做到分型诊断和对应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叫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西医的诊断名。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按病理分型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由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变脆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位置分型、形态分型、还有综合分型。 位置分型根据突出物与椎管的位置分为中央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前两型常见,后两型少见,且多发于腰3~4和腰4~5水平。中央型又分类Ⅲ度,中央Ⅰ度突出:突出居中但以一侧为主,伸展已过中线2mm;中骨Ⅱ度突出:突出居中但以一侧为主,伸展已过中线4mm;中央Ⅲ度突出:突出居中,伸延到两侧。根据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关系分为肩上型、肩前型、腋下型。肩上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肩外侧;肩前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腹侧,将神经根顶向后方;腋下型:突出物位于硬膜囊与神经根之间,神经根受压,向上迂曲变形。 形态分型分为:凸起型、破裂型、游离型。凸起型是纤维环内部破裂,外层因受髓核压力而凸起,常呈半球形,孤立凸起于椎间盘后外侧,居神经根外前方或内下方(约占30%)。临应表现:年轻,发病缓慢,发病初期腰痛重于腿痛,神经根刺激症状较明显,如皮肤过敏,但肌肉萎缩不明显。X线片可表现椎间隙前窄后宽。破裂型是纤维环全层破裂或几乎全层破裂(67%),已纤维化的髓核或破碎的纤维环致部分软骨板向后移位入椎管,突出块表面高低不平,仅有薄膜覆盖,突出范围一般较凸起起型广泛,与神经根可有粘连。重者可压迫两条条神经根或产生马尾神经受压综合征,腰椎后凸为主要体态。X线片见相依为命本边缘硬化。个别造影显示较大的一侧或前方压迫,中央型突出我属此型。游离型比较少见,突出物已离开突出的破裂口移到椎管中,甚至破入硬膜腔,可压迫硬膜囊和刺激神经根,临床征象与破裂型相似,神经根痛较轻,但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较重。非手术闻法以凸起型最好,破裂型次之,游率型应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分型:蒋位庄1985年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三个分型,即弹力型、退变失稳型和增生狭窄型。 (1)弹力型 青壮年多见。常伴有跌、扑、闪、扭、等损伤史。发病急,腰痛明显,持续,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 》 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 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 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 《黄帝内经》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 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 后提出的, 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 与天地阴阳保持 协调平衡, 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 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 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 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 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 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 按自然规律 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 提出了“天人相应” 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 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 又是阴阳升降、 寒暑更迭的标 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 ・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和医疗实践中,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年四季 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
1/7

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省正骨研究院、省正骨医院负责起草,由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 2.1 诊断 2.1.1 诊断要点 2.1.1.1 病史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2.1.1.2 症状 反复发作的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棘间及椎旁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减退或迟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2.1.1.3 体征 2.1.1.3.1 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腰椎侧凸。 2.1.1.3.2 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

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 2.1.1.3.3 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 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2.1.1.3.6 感觉改变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得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得改变。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2.1.1.3.7 腱反射改变股神经受压,膝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低。2.1.1.3.8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 2.1.1.4 影像学检查 2.1.1.4.1 X线检查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椎体有旋转,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甚至消失,椎曲变直。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2.1.1.4.2 CT检查目前已普遍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CT检查于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2.1.1.4.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并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2.1.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常见的分型方法有以下几种:2.1.1.5.1 整脊学分型法 ――椎间孔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椎管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也称“中央型”。症见双下肢麻痹疼痛(可有一侧较重),鞍区麻痹,大小便无力或排便困难。部分病人有腹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CT和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的形态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四时养生

绪论 四时养生的原则 1、顺应四时养生的意义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绪论 2、顺应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四时自然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顺四时综合调养 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养生 ?一、春季的时段 根据我国的传统的季节划分方法,每年农历的一、二、三月,公历的2、3、4 月为春季。春季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大节气。 ?二、春季的气候特点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6日前后,立春为春季的第一日,这时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人们可逐渐感到一个万物更新、冬眠动物开始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即将开始。 春季为风向转变时期,低气压和高气压(气旋和反气旋)的变化频率在春季最高,因此,春季有风多、风速大、风向变化快和天气多变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早春,气候变化更大,昼夜温差悬殊,天气乍寒乍热。所以,有“春主风”,“善行而数变”之说。严寒之余威尚未退尽,春日之阳光也尚未充沛,春风仍带着冬天的寒意,人们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防气候乍变而引起的外感。 春季养生 ?2、雨水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或20日,时值“七九”期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已过,雨量逐渐增加,气温渐渐上升。 ?3、惊蛰 惊蛰,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惊蛰日已值“九九”,天气转暖,“雷鸣动,蛰虫(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草木生发萌芽,人类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旧病也常常在这个时节复发,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春季养生 ?4、春分 春分,在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均等,各为12小时。另一种意思是说,春分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它平分了春季。春分之日,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万物新生。人们可以晚点睡,早些起,多去

四时养生与饮食

四时养生与饮食 春:清泻(生)春天如逆则伤肝 夏:滋阴、清热(长)夏天如逆则伤心 秋:清润(收) 冬:补(藏) 春泻夏热秋润冬补 健康标准 一、五快 1、食得快――胃脾养生: 2、屙得快――大肠(好)内――营养 3、睡得快――心外――保养 4、走得快――肾、肝心――修养 5、说得快――脑 ▲指趾头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 二、三食 1、良好的卫生习惯▲养生紧要过饮食,饮食紧要过食药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良好的适应能力▲以食治病,胜于用药

食方:五味汤(黑木耳、雪耳、蕃茄、紫菜、玉米) 黑木耳:黑入肾 雪耳:白入肺(马蹄、百合等) 蕃茄:红入心(清热解毒),红萝卜 紫菜:绿(青)入肝(去肝火),青菜 玉米:黄入脾,可用蛋花,眉豆,黄豆 二十四节令歌诀 农历: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莲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收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年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令:上半年6日――21日冬至:天给人的保养日子下半年8日――23日一定不可夜睡(子时) 相差不过一两天天人合一的日子 艾炙:四大强壮穴――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关元 如五大加大椎中午11:00――1:00(时间)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令一定要艾 (木)肝有事――口苦――肝火盛 (水)肾有事――口干――肾阴虚 春天 一定要保护好肝,少吃酸的东西,多吃点甘甜的东西,肝旺脾虚,食辛多伤肝 春天口干口苦,即冬天进补过度。过度进补的特点:饮水不解渴

春天养生原则:1、微笑――心情 2、散步――运动 3、清肠排毒――饮食 排毒:大便、小便、出汗 肝火盛:肝肥病发作、上火、脾气不好、眼病发作、中风、皮肤病春天的饮食方法: 1、胃口差,偏重口干(老人饮用更好) 红萝卜(下气、补肝)竹蔗(健脾养阴)马蹄(除痰)茅根2、眼屎多,偏重口苦 塘葛菜煲生鱼(或侧鱼),清 3、眼屎多,尿黄 鸡骨草煲生鱼(或猪横俐,猪尾) 4、夏枯草煲猪横俐(如加黄豆去眼胶) 5、局花茶(如菊花茶、茉莉花茶) 6、猪红、菠菜(或芥菜)汤,去瘀血,清肠 水果(双岐因子通便): 木瓜(入肝,解肝惑)、蕉(吃蕉一定要熟透,起梅花点)、苹果 产妇无乳:木瓜250克,猪脚一只或鱼250克 木瓜有丰乳的作用 肉类:鱼类,四只脚和两只脚的动物少食 豆类:菇类(黑木耳最好)、灵芝 湿毒清:蛇上柏、半支莲等 食方:1、膝痛:加牛膝 2、四肢痛:加木瓜(干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文章目录*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锻炼的秘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1.1、后侧型 突出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即在椎间盘中线两侧,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加强。因此为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约占80%以上。由于突出物偏向一侧,因而其压迫神经根引起的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发生在同一侧的腰及下肢部。若髓核脱出游离于椎管中,不仅可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亦可上移压迫上节神经根。此种类型者亦称为“外侧型”。此类较少,只占2%一5%。 1.2、中央型 突出髓核穿过纤维环后部中间突出,到达后纵韧带下,甚至穿过破裂的后纵韧带进入椎管。由于突出物居于椎管中央,不仅可以压迫神经根引起双侧根性症状,而且当突出物较大时,还可以压迫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 1.3、椎间孔型 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可向后经后方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人椎间孔内,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确锻炼方法 2.1、拱动腰部 两腿并拢站定,使劲将腰部、臀部往前拱动、挤压,直到极限,

然后收回。如此反复15次。 2.2、捶击腰部 取站式,两腿稍分开,左右手半握拳,轮流朝后捶击腰椎间盘突出之处。做50次,力度以能忍受为宜。 2.3、退步行走 挺胸倒走,双手自然前后摆动,步子宜大些,默数500步。晴天在户外平地上走,雨天时可在室内走。 2.4、按摩 按摩法非常简单,腰椎突出的那一节两边的肌肉一般比较僵硬,宜推揉放松后,涂上活络酒,每日2次,对促进微循环、消除软组织炎症很有帮助。每日吊5分钟单杠,晚上睡觉时,患者可以在腰椎下方垫上折叠的毛巾,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加高,以纠正腰椎键盘突出。 3、如何诊断腰椎突出症 有腰部以上在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或单侧下肢疼痛。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之一。腰疼部位多位于下腰部偏一侧,腿疼多为一侧由臀部向远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单侧鞍区或一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或内侧疼痛或麻木,或疼痛、麻木同时存在。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多可缓解,下床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疼痛。

浅谈中医四时养生综述

中医四时养生综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之时,却又在不同程度地背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压力,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接踵而至,中医养生顺势成为大家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综述 前言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6]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季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文 1 四时养生内涵 顺时养生在中医养生核心内容中居于最基础地位。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6]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1.1“天人合一”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即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温、热、凉、寒的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机,也就是春天应舒畅,夏天当充实,秋天要安定,冬天要收藏,使气血周流不息,阴阳平和,生机旺盛。 [10]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提示人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的发生。[5]所以,人们的起居、饮食、劳逸以及精神活动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1.2“形神合一”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15]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1]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脏养生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以下将人体在各个季节的不同养生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1 春季养生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万物苏醒,天地自然均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利于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应注意顺应春阳生发之气,可多进行户外运动,从而使人的精神愉快,阳气畅达;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还寒之际要注意衣着保暖,防止感冒;春季的饮食应以辛甘等发散之品为主,不宜食用酸涩之品,如此以辛助阳之生发,而以甘养脾气,寓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过补脾气的方法,防止肝木太盛克制脾土[1];春季阳气的升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应的在运动上亦应以轻柔舒缓的户外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气血调畅。 2 夏季养生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虽生于春而极于夏,而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此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要求精神外向,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使人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卧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饮食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腻之品,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以避暑热,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3 秋季养生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始生,这个季节的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

四时养生法

四时养生法 因时进补,对养生是重要的一环,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养生原则。唐代药王孙思邀着《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人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茂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例证。 1.春季药食养生法 春天要考虑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的食物,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黄帝内经》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所以,春天要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草药和食品。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截米、云获、党参。中草药可以选用构祀子、郁金、丹参、麦冬、何首乌、元胡等。食品

可选择辛温散发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蒜、姜等。参考中医药学中的草药和营养学,灵活应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天气暖和是调养胃的好季节。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役功能,可以防老抗衰。饮食以新鲜蔬菜,多吃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吃油腻之物品,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上。雨季食物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豆苗、筒篙、算菜、春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甘蔗等。中药选择脾胃升降和生化机能来调补脾胃,如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朴中益气汤等。同时也可以选用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以朴虚损、壮筋骨降血压、凉血止血等的功效。 2.夏季药食养生法 中医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则兼扶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而在夏季不发作,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夏季进补,常选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参茂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菩白术散等中成药。此外,夏季由于寒凉之物食之较多,易伤胃气,故应在补气生津之时,还要注意健脾胃。气候过湿,常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生病。根据研究发现,“高湿度”人体容易引起以肌梗死、多发性关节炎,胃溃疡等疾病。所以,夏季人体要“宜泄阳气,防范风热之邪”。此时生活起居应该晚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摘要】:《皇帝内经》指出:“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说明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在现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满足于对物质、文化、精神的消费以外,人们开始对健康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养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养生的分类有很多种,以下着重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关键词】:中医四季养生 【正文】:“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告诉我们四时的阴阳,即生、长、收、藏,为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逆其四时阴阳变化的危害 春季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天地生机盎然,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春在五脏关系中属肝,而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志为怒。因此在春季期间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力戒暴怒忧郁。在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踏青、太极拳、八段锦等,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宜出汗太过,结束时应擦干汗液,换上干衣物,以防着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使身体的阳气更好的生发,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季升发的特点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处理不当易造成“肝木乘脾”,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用辛甘发散之品、清淡之品以助人体阳气,如黄绿蔬菜、水果等,不宜食酸涩收敛、寒凉、油腻之品,以防损伤脾阳。在起居方面,春季适宜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 夏季养“长、化”: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盛,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机能是主运化和主统血。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损伤人体的阳气。当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这容易造成伤津,津伤时,即见气短口渴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症。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因此,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在情志方面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心静自然凉,来达到养心的目的。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适度运动,如:瑜伽、晨运、游泳等,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夏季出汗较多,在饮食方面多喝水和水果,宜适当食酸味及咸凉食品。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性寒凉,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 秋季养“收”:秋季,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季五行属金,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以宣发肃降为其运动形式,同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季的主气,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当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湿,因此燥邪也易通过口鼻而入,燥伤肺津、肺络,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等。由于秋季在志为悲,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培养乐观的情绪,使神志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秋季,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可以选择散步、长跑、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