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痹症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常因体虚乘袭而致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机

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3.痹证日久,可出现痰瘀互结、正气耗伤、经病及脏等病理变化

(1)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屈伸不利,病情更为缠绵难治。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候。

(3)病变日久,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积年累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病。痹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行痹痰瘀痹阻

正虚风寒湿痹痛痹气血不足虚实夹杂

风湿痹阻经脉着痹实证久痹肝肾亏虚

风湿热痹内舍脏腑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特征症状。苔多白滑,脉沉紧、沉弦、沉缓、涩等。

2.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尤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有关。

3.辅助检查血沉和X线检查有助于痹证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的偏盛痹证的病邪有风寒湿、风湿热以及痰浊瘀血之别,临床有有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痹以关节痠痛,皮色不变为特点,其中以关节痠痛游定不定者为行痹(风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寒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湿痹);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者为热痹;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多为痰瘀交阻。

2.辨虚实痹病初起,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以邪实为主。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则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二)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祛邪通络。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通经络是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2.治疗注意

(1

养血;痛痹以温经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着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

佐以健脾;热痹以清热为主,兼以祛风除湿。各种痹证均应配合舒筋通络的药物。

(2)痹证日久,常出现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病变,治疗时应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主症、兼症、舌脉】

主症:

A: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

B: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C: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D: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得冷稍舒,痛不可触E: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F: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腰膝冷痛,肢体倦怠,兼症:

a:多见于上肢肩部;

b: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便

c: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赤黄

d:面色少华

舌脉:

1、苔白,脉浮

2、苔白,脉弦紧

3、苔白腻,脉濡缓。

4、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舌质紫黯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6、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常见证型】

A+a+1=行痹

B+b+2=痛痹

C+b+2=着痹

D+c+3=热痹

A+B+C+1+2=风寒湿痹

E+b+5=痰瘀痹阻

F+d+6=痹症后期、肝肾亏虚

【治疗】

中药内服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选方:防风汤加减

防风当归茯苓麻黄桂枝秦艽生姜甘草松节细辛

本方祛风散寒除湿,养血通络。方中防风、秦艽、麻黄、桂枝、细辛祛风散寒;当归、葛根、松节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甘草和中调营。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选方:乌头汤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苍术白术姜黄当归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方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苍术、白术健脾除湿;羌活祛风胜湿。姜黄、当归活血通络兼养血。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选方:薏苡仁汤

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川乌生姜甘草

本方功能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中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川乌温经散寒,苍术、薏苡仁苦温燥湿,当归、川芎活血通络;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4、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选方:蠲痹汤,并根据病邪的偏盛随证加减。风偏盛加防风;寒偏盛加麻黄、川乌、草乌、附子、细辛;湿偏盛加苍术、苡仁、防己。

5、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选方: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

白虎加桂枝汤祛风清热通络,方中桂枝疏风通络;知母、石膏、粳米甘寒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6、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选方:双合汤

桃仁红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白芥子鲜竹沥生姜叶

双合汤养血活血,健脾化痰,标本兼顾。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地黄、白芍养血和营;半夏、陈皮、白芥子、鲜竹沥燥湿化痰;茯苓健脾除湿;生姜叶、甘草健脾和中。

7、痹症后期、肝肾亏虚——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选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桂枝细辛牛膝杜仲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甘草

本方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方中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痛;防风、秦艽祛风化湿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

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补气养血活血;

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康复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阴

暗潮湿,衣着要注意防寒保暖。发热患者,多饮温开水忌汗出当风。被褥要干燥、轻暖,切勿在风口处睡卧(空调、电风扇、窗口)洗漱用温水。

2、情志调护:痹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的不良

情绪,而良情绪又可加重疼痛的程度。护理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多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让患者提高治疗信心,稳定情绪,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3、饮食调护:风寒湿痹者,食温热健脾祛风除湿之品;行痹可多食豆鼓、蚕蛹、

荆芥粥等,忌生冷肥甘厚腻食品;痛痹可多食羊肉、猪肉、花椒、乌头粥等,忌生冷;着痹可多食慧仁、赤小豆、袂菩粥、车前饮等健脾祛湿之品;风湿热痹者饮食宜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可多食蔬菜、瓜果、果汁等加丝瓜、西瓜、览菜、绿豆汤、香蕉等,忌辛辣煎炒食物和烟酒,鼓励多饮水。

4、用药护理::风寒湿痹者户药浓煎沙量饭后1小时热服服药后食热粥、热

饮可助药力;风湿热痹者中药宜稍凉服, 服药后2小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5熏蒸护理:熏蒸是治疗该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多采用一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制服片60g、川乌30g、草乌30g、松节20g、威灵仙20g、秦艽20g、石南藤15g、忍冬藤15g、鸡血藤15g、细辛20g、全蝎15g、蜈蚣15g、蜂房15g、地龙15g加凉水洗净去杂质, 加酒没过药面两横指, 浸泡2h

后,酒煎取汁 3 次约500mL, 熏蒸时间以饭后为宜,控制在40分钟左右,熏蒸温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熏蒸中毛孔开放易受风邪治疗室最好有暖气或空调,治疗后及时用毛巾擦干药液,多饮水补充水分。熏蒸时注意发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虚脱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熏蒸。

6针灸治疗:上肢可取后溪、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肩贞、肩骼等;下肢可取环跳、承扶、风市、血海、阳陵泉、膝眼、委中、三阴交、商丘、昆仑、太溪等;腰背部可取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另外关元、气海、神厥等穴位具有强壮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及保健作用应辨证取穴。

7、腹针治疗:腹针疗法是以神阙理论为核心,主要选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以引气归元,通行任督二脉,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以使气血达于四肢,再根据具体情况而配合其它腹针穴位。

8、肢体康复功能锻炼: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病情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关节锻炼了嵌复肌力。训练之前,先进行预备运动,或者配合局部热敷、按摩,按摩疼痛处(阿是穴)束」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活血祛瘀,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以稍微超过引起疼痛的幅度为限,时间宜选在下午进行。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长运动、等伸运动等增强肌力运动,可改善患者肌萎缩和肌力低下提高关节活动作用。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洗脸、穿衣、饮食等均宜由患者自己进行,以增加关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更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如行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河减轻关节疼痛和疲劳感,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不合理的地方,防止加重炎症,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颈椎劳伤血瘀完整病例

颈椎劳伤血瘀完整病例

颈椎劳伤血瘀完整病例

入院记录 姓名:肖家娥科室:理疗科床号:19床住院号:33211 姓名:肖家娥性别:女 年龄:64岁婚姻:已婚 民族:汉职业:务农 出生地:衡南县住址:泉湖镇 入院日期:2018年8月16日10:59 记录时间:2018年8月16日13:00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反复颈椎疼痛四个月,再发加重两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四个月前劳动后出现颈部疼痛不适,疼痛呈胀痛,后颈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放射致手臂,伴随麻木感,劳累后加重,患者未予重视,未到医院治疗。今患者于两天前劳累后,再次出现颈部疼痛,伴随手臂,伴随麻木感。,颈项僵直,活动不利,肩胛冈上下窝及肩峰有压痛。为求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1颈椎间盘突出2颈椎退行性病变”收入我科住院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食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急慢性传染病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血吸虫病及疫水接触史,生活条件可,生活起居有规律,无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父母均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特殊遗传病史可询。 中医望、闻、切诊:神识清楚,精神尚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自主体位,行动自如,语言清晰,右侧颈部疼痛,无呻吟,气促,呕吐、太息、腹鸣之声,未闻及异常气味。 舌暗红苔微黄,津少,脉涩。

入院记录(二) 体格检查:T 36.9°C P69次/分BP130/85mmHg R22次/分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 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无发绀,咽不红,双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双甲状腺不大。双侧胸廓对称,双肺触觉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触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69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墨菲征(—),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3-4次/分。四肢脊柱无畸形,肛门外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资料:暂缺。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项痹症 劳伤血瘀 西医诊断:1颈椎间盘突出 2颈椎退行性病变 医师签名:

颈椎劳伤血瘀完整病例

入院记录 姓名:肖家娥科室:理疗科床号:19床住院号:33211 姓名:肖家娥性别:女 年龄:64岁婚姻:已婚 民族:汉职业:务农 出生地:衡南县住址:泉湖镇 入院日期:2018年8月16日10:59 记录时间:2018年8月16日13:00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反复颈椎疼痛四个月,再发加重两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四个月前劳动后出现颈部疼痛不适,疼痛呈胀痛,后颈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放射致手臂,伴随麻木感,劳累后加重,患者未予重视,未到医院治疗。今患者于两天前劳累后,再次出现颈部疼痛,伴随手臂,伴随麻木感。,颈项僵直,活动不利,肩胛冈上下窝及肩峰有压痛。为求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1颈椎间盘突出2颈椎退行性病变”收入我科住院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食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急慢性传染病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血吸虫病及疫水接触史,生活条件可,生活起居有规律,无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父母均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特殊遗传病史可询。 中医望、闻、切诊:神识清楚,精神尚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自主体位,行动自如,语言清晰,右侧颈部疼痛,无呻吟,气促,呕吐、太息、腹鸣之声,未闻及异常气味。 舌暗红苔微黄,津少,脉涩。

入院记录(二) 体格检查:T 36.9°C P69次/分BP130/85mmHg R22次/分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无发绀,咽不红,双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双甲状腺不大。双侧胸廓对称,双肺触觉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触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69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墨菲征(—),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3-4次/分。四肢脊柱无畸形,肛门外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资料:暂缺。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项痹症 劳伤血瘀 西医诊断:1颈椎间盘突出 2颈椎退行性病变 医师签名: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项痹症(入院)

入院记录 姓名:毛木木出生地:山东高密 性别:女职业:居民 年龄:46岁入院时间:2013-03-03 14:20 民族:汉族记录时间:2013-03-03 15:30 婚姻: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发病节气:雨水第13天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颈项疼痛不适两年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约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颈项部疼痛不适,休息后未见缓解,后至市立医院行颈椎CT示: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2013-02-11)。后间断门诊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一周颈背部疼痛明显加重,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收入院。现患者颈项部疼痛不适,无头痛头晕,偶发恶心,无呕吐,无胸闷心慌,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无重大病史可载;否认冠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重大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生于高密,久居该地,居住条件可,否认疫水疫地接触史,否认工业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烟酒嗜好。月经史不详。已婚,配偶、子女体质可。否认家族中有特殊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中医望、闻、切诊:患者神情自然,精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语声清晰,气息均匀,舌质淡,苔薄黄,脉弦。 体格检查 T36.4℃P80次/分R18次/分BP125/85mmHg 女性中年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左侧3.5mm,右侧3.5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紫绀。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手术瘢痕,腹软,未及压痛、反跳痛,Murphys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双肾区未及叩痛,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项痹症诊疗方案

项痹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窜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中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部的肌肉,时间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四指托住下颌。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晃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住下颌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颞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右手扶

面瘫,中风,痹症的中医护理学常规

面瘫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口眼向健侧歪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等。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的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的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 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 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

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 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 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 1 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 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3 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 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的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消渴病痹症中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 (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 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证 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 (2)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 2、辩证论治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很多人在秋冬这样的季节里易患关键疼痛,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为使我辖区居民正确掌握痹症中医健康知识,我中心计划于2017年9月28日上午在二楼健康教育室举办一期“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一、讲座目的 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或不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包括髋、肩、膝、腕、踝、颈、指间等关节。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主要是由内虚复加外邪引起的。内虚,主要是肝肾气血衰少,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外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没有抵抗能力,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一旦患上,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因疼痛导致活动障碍,需要别人的护理支持才能生活。为向居民老年朋友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骨关节炎的出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讲座对象 1、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重点人群,以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讲座内容

1、内服外灸、滋养肝肾。 2、祛风除湿、药酒药茶 3、循序渐进、适当运动。 4、注意保暖、防患未然。 四.健康咨询及健康教育 1.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2.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 健康教育的形式。 (1)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2)文字方法: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食疗处方等; 蒸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9月22日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痹证护理常规

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1.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处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1.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2.1.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者,要经常帮助其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2.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2.3给药护理

2.3.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3.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2.3.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2.3.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4.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2.4.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2.5情志护理 2.5.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5.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2.6临证(症)施护 2.6.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6.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3健康指导 3.1注意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3.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何金全名老中医治疗痹症的经验

内容摘要: 痹证是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及全身痠软、胀、痛、麻木、痉挛、身重,甚则活动不利,易受气候变化及居住环境的影响。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行痹、着痹、痛痹、热痹、尫痹五种主要証型。笔者师从何金全名老中医,老师在此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且疗效甚好。 1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日轻夜重;治则:宣痹通络为主,佐以养血祛风;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麻黄15g,葛根18g,当归15g,川芎15,白芍15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大血藤15g,全蝎8g,生甘草3g。 2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麻木,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治则:渗湿通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基础方:防己15g,木瓜18g,薏苡仁20g,苍术15g,羌活18g,独活18g,当归15g,川芎15g,秦艽18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防风15g,全蝎8g,生甘草3g。3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痛甚,得热痛减.治则: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和营之品;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麻黄15g,桂枝15g,当归15g,川芎15,白芍15g,威灵仙18g,细辛6g,制川乌30g先熬1小时,全蝎8g,生甘草3g。 4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得热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治则: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活血之品;基础方:防己18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黄柏15g,连翘12g,银花藤12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生甘草3g。 5尫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瘫痪在床;治则: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独活18g,细辛6g,淮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狗脊20g,补骨脂15g,当归15g,川芎15g,没药7g,制川乌30g先熬1小时,生甘草3g。临床上以前三种証型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