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

3.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1.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2.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科学思维: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进行问题的求解

科学探究:通过现代仪器,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正确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内容,能正确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

2.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进行问题的求解

3.会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并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这个物体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力。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本节将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定义: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称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把其中任意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则称为反作用力。

2.特点: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可以存在于相互__________

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____________的物体之间。

[判断正误]

(1)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则一定存在几个反作用力。()

(2)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称哪一个力为作用力是任意的。()

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及其意义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判断正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

(3)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定律,它的成立不受条件限制。()

2.光滑桌面上放两块条形磁铁A和B,A对B有力的作用,B对A也有力的作用,则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具备的特点:

(1)大小: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大小__________;

(2)作用线: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作用在______________上;

(3)存亡:当A对B的力消失时,B对A的力__________(选填“消失”或“不消失”),当A对B的力大小变化时,B对A的力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化”);

(4)性质:A对B的力是引力,B对A的力是__________;A对B的力是弹力,则B 对A的力是__________;

(5)方向:A对B的力的方向和B对A的力的方向__________;

(6)作用物体: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作用在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物体上。

【思考】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F把一块木块紧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1)在图中画出木块所受的力。

(2)此情景中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些?

(3)此情景中出现了几对相互平衡的力?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有四对: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块对地球的引力;墙对木块的弹力和木块对墙的压力;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和木块对墙的摩擦力;手推木块的力和木块对手的弹力。

(3)两对相互平衡的力:木块受到的重力G和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F;手推木块的力F和墙对木块的弹力N。

【合作探究】(1)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是否只有当马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才等于车对马的拉力?

(2)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为什么车会被马拉动呢?

提示:(1)不是,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

(2)马拉车的力比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要大。

【探究归纳】

=-,式中的“-”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1.牛顿第三定律表达式:F F'

反。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四同”“三异”

[易错提醒]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典例1](多选)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加速行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B.从井里将水桶提上来,绳子对桶的拉力大于桶对绳子的拉力

C.不论电梯是加速、匀速、还是减速上升,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和底板对人的支持力总是大小相等的

D.作用力是弹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性质相同的力

[解析]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它们总是成对出现的,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且是同一性质的力。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一、认识牛顿第三定律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普适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适用于任何物体之间,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参考系的选择也无关。

【思考·讨论】

马拉车在公路上前进,马给车一个作用力的同时,车也给马一个反作用力,两力一样大,为什么是车向前走而不是马向后退呢?

【规律方法】判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法

(1)看作用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看力的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3)看受力物体数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共只有两个。

二、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探究导入](1)如图所示,灯被绳子吊在天花板上静止,灯受哪些力作用?

(2)试找出该事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分别是哪些?

提示:(1)灯受两个力:重力G、悬绳拉力T。

(2)重力G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那么重力G的反作用力就是灯对地球的吸引力;拉力T的施力物体是悬绳,拉力T的反作用力是灯对悬绳的拉力;灯受到的重力和悬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易错提醒]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异体、共线、反向、等大、同性、同存”。

2.平衡力是“同体、共线、反向、等大、不一定同性同存”。

【思考·讨论】

情境:小男孩手牵不计质量的氢气球,使之静止于空中。

讨论:(1)哪个力是用来平衡绳子的拉力的?

(2)绳子对气球的拉力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

[方法技巧]

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技巧

(1)看研究对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

(2)看依存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生同灭,相互依存,而一对平衡力则彼此没

有依存关系。

[素养达标检测]

1.(2019·江苏南京高一检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C.只有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

D.只有两个物体质量相同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

解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合成,故A正确,C错误;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故B、D错误,故选A。

答案:A

2.(多选)如图是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卫星发射时火箭和卫星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D.牛顿第三定律在任何情况下均可适用

解析:图像中的两条图线对应的纵坐标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故A错误,B正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故C错误;在任何情况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遵守牛顿第三定律,故D正确。

答案:BD

3.(多选)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用手掌将排球奋力击出。关于排球与运动员手掌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

B.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和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C.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比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产生稍晚

D.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和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同时消失

解析: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与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B、D对。

答案:BD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行走时向后蹬地,给地面向后的摩擦力,地面给人的摩擦力是人向前的动力B.人匀速游泳时,人对水向前用力,水给人方向向后的作用力,这个力是阻力

C.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因有重力,才有对桌面的压力,然后有桌面的支持力出现,即压力先产生,支持力后出现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是先有作用力,再有反作用力,作用力先变化,反作用力随后跟着做相应变化

解析:人走路或游泳时,对地或对水都施加向后的力,另一方给人施加动力,故A对,B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不存在谁先谁后,故C、D均错。

答案:A

5.如图所示为跳水运动员跳水前的起跳动作.设人对跳板的压力为

F,跳板对人的支持

1

F,则()

力为

2

A .1F 和2F 是一对平衡力

B .1F 和2F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先有力1F ,后有力2F

D .1F 和2F 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解析:1F 、2F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B 正确。

答案:B

6.在拔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

A .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

B .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 .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

D .质量小于对方

解析:在拔河比赛中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双方对绳的拉力大小是相等的,选项A 错误;取胜的决定因素是绳对人的拉力和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选项B 正确,

C 、

D 错误。

答案:B

7.(多选)机场常用传送带为顾客运送行李或货物,在传送带运送货物过程中主要有水平运送和沿斜面运送两种形式,如图所示,A 为水平传送带,B 为倾斜传送带.当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情形中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

B.A情形中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

C.B情形中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

D.B情形中的物体所受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因为货物匀速运动,所以A情形中货物只受重力和支持力,A正确,B错误;B 情形中除受重力和支持力外还必须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C正确;显然D错误。

答案:AC

8.如图所示,用细线将A物体悬挂在顶板上,B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有一劲度系数为100 N m的轻弹簧,此时弹簧伸长了2 cm。已知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3 N 和5 N.则细线的拉力及B对地面的压力分别是()

A.8 N和0 N B.5 N和7 N

C .5 N 和3 N

D .7 N 和7 N 解析:对A 由平衡条件得0A T G kx --=,解得 3 N 1000.02 N 5 N A T G kx =+=+?=,对B 可得0B kx N G +-=,解得 5 N 1000.02 N 3 N B N G kx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 对地面的压力是3 N ,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0.5~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弹簧秤2把(本实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做) 2.两条形磁铁及作为载体的小车 3.弹簧及细绳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特点. 2.应用讨论,练习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和一对平衡力. 3.巩固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二)整体感知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在对方上,不是一对平衡力.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例如,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图3-10 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都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下面实验 [实验2]将弹簧秤A和B按图3-11方式连接,用手拉弹簧秤A,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读数(结论:大小相等)加大力拉A,再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的读数(结论:相等)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分析弹簧秤B受A的拉力方向向右、而弹簧秤A 受B的拉力方向向左,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方向相反,再看A所受力与B所受力在一条直线上. 图3-11 综上分析,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还有别的特征吗? (1)当弹簧秤A对弹簧秤B无作用力时,我们观察到弹簧B对A也无作用力,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消失 ... ............同时 (2)[实验3]将两个条形磁体放在小车上如图3-12所示,先用手按住小车,然后放手A小车和B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说明A小车上磁铁给B小车磁铁斥力,B小车磁铁给A小车磁铁以斥力,与实验2联系起来共同考虑,说明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当作用力是磁力,反作用力也是磁力,请大家思考,当作用力是摩擦力时,反作用力是什么力(摩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基础夯实 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珠海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在足球比赛中,前锋队员一记势大力沉的射门,足球应声入网。在射门瞬间,比较力的大小,正确的说法是() A.脚对球的力大于球对脚的力 B.脚对球的力等于球对脚的力

C.脚对球的力小于球对脚的力 D.脚对球的力等于足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B 解析:脚对球的力与球对脚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临沂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人站在地面上,先将两腿弯曲,再用力蹬地,就能跳离地面,人能跳起离开地面的原因是() A.人对地球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 C.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D.人除受地面的弹力外,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答案:C 解析:对人受力分析:人受到地面给人的弹力和重力,因为弹力大于重力所以人跳起。 4.(深圳市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B.甲乙两人拔河时,甲对绳子的拉力与乙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 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加速度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运动三定律虽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牛顿(I.Newton ,1643-1727)的名字命名,但它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长期探索的结晶。 1684年,牛顿集成并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定义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合称运动三定律。 快速导航 ? 关系表 外文名 Newton's laws of motion 提出者 艾萨克·牛顿 中文名 牛顿运动定律 提出时间 17世纪后期 应用学科 物理学 目 录 ? 1概况 ? 2内容 ? 第一定律 ? 第二定律 ? 第三定律 ? 3适用范围 ? 4创立意义 ? 5守恒定律 ? 6牛顿简介 1 概况 物理泰斗艾萨克·牛顿。在应用牛顿定律之前,必需先将物体理想化为质点。所谓“质点”是指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在考虑物体的运动时,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地、软硬等性质全部忽略,只用一个几何点和一个质量来代表此物体。

质点模型适用的范围是当与分析所涉及的距离相比较,物体的尺寸显得很微小,或我们只考虑物体受的外力,物体本身的内部结构、形变、旋转、温度等对于分析并不重要。举例而言,在分析行星环绕恒星的轨道运动时,行星与恒星都可以被理想化为质点。 原初版本的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描述质点的动力学,不具有足够功能来描述刚体与可变形体的运动。1750年,欧拉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能够应用于刚体的欧拉运动定律。后来,这定律又被应用于假定为连续介质的可变形体。假若用一群离散质点的组合来代表物体,其中每一个质点都遵守牛顿定律,则可以从牛顿定律推导出欧拉运动定律。不论如何,欧拉运动定律可以直接视为专门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公理,与物体内部结构无关。在这里,宏观物体指的是尺度远远大于粒子尺度的物体。 牛顿运动定律只成立于惯性参考系,又称为牛顿参考系。有些学者喜欢将第一定律作为根本,而将惯性参考系视作第一定律的延伸,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第一定律可以用来定义惯性参考系。假若采用这观点,则由于只有从惯性参考系观察,第二定律才成立,所以,不能从第二定律以特例的方式来推导出第一定律。另外又有一些学者将第一定律视为第二定律的推论。特别注意,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是在牛顿之后很久才发展成功。 2内容 第一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合外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2.当一个质点距离其他质点足够远时,这个质点就作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篇一: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6.3 牛顿第三定律 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莆田一中陈宜聪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与一对平衡力。 二、案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接着老师提问:这位同学用双手推墙壁而使自己重新直立,说明手推墙壁时,手对墙壁有力的作用,或者说手与墙壁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墙壁也对手有力的作用。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这种感受,能不能再举些例子? 预测:学生所举例子会很丰富,如: ①手拍桌子,桌子对手也也有力的作用,甚至手有痛感。 ②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③划艇比赛,用桨划水,水对桨也有力的作用而使艇前进。 ④杯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标也有作用力,甚至使杯破裂。 ⑤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使人前进。 ??

老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请同学 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若是,则相互作用 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游戏、举例都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 就在身边,学习即生活的涵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 发学生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思考,探究往往是从生 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 ㈠、实验探究,归纳规律 1、分组实验。两人一组,每组桌上放有两辆同一型号的实验小车 (或四根 同一型号的 试管),两根同一型号的条型磁铁,两个同一型号的弹簧秤。 老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可全选,也可选用部分仪器,还 可自选各种文具等材料), 在15分钟的时间内自主设计实验,并用所做的实验回答:①力的作用是否都是相互的?②相互作用力存在怎样的关系?实验过程,同 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将自 预测:学生会用下列各种方法证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方向相反: ①把两条形磁铁握在手中,同名磁极相对或异名磁极相对; ②两条形磁铁都放在小车上; ③一条形磁铁握在手中,一条形磁铁放在小车上; ④手拉一个弹簧秤; ⑤两弹簧对拉; ⑥用手按笔尖、三角板的角; ⑦橡皮擦和条形磁铁相碰; ?? 大部分学生都用两弹簧秤对拉的方法证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有的学生把两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相同实验小车上,同名磁极相对,观察小车后退距离相同,再应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证实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⑴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实验中老师只给出仪器和充分的时间,而不讲解如何实验,就是要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提出猜想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主动与他人合作,尝试经过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充分讨论。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0.5~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弹簧秤2把(本实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做) 2.两条形磁铁及作为载体的小车 3.弹簧及细绳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特点. 2.应用讨论,练习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和一对平衡力. 3.巩固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二)整体感知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在对方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例如,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牛顿运动三定律

内容 基本要求 略高要求 较高要求 牛顿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力和运动的问题 在复杂问题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如在以后的曲线运动、电磁学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是希腊文明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美学、修辞、诗歌等等.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尽管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明显含有静止惯性的思想. (2)伽利略的观点: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3)笛卡儿的观点 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2.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三点物理思想. ① 说明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③ 一切物体受外力时,就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即外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 知识点睛 考试要求 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 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难点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而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 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抓住 重点,突破难点 教具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知识回顾 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学过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基本知识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一定存在着受 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 学生回答 探究交流

对力互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思考判断 (1)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称哪一个力为作用力是任意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探究交流 火箭为什么能将“神舟八号”推向天空? 【提示】火箭内的燃料燃烧时,向下喷出大量气体,根据作用力和作用力关系,气体将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基本知识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思考判断 (1)一个人在用力打拳,可见一个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2)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掰腕子”是比较臂力大小的一种常见比赛.在一次“掰腕子”比赛中,甲轻松地胜了乙,是否是因为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 对甲的作用力? 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备课日期课堂类型新授备课累计课题§4.5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科 目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4.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5.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6.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感受、实验演示、分析总结等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些基本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重点难点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具 本教案使用情况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班级人数缺席人员作业反馈 月日第节 备注 月日第节 备注 月日第节 备注 教学过程具体教法

教 学 内 容 一、引入新课 问题1、力是如何来定义的? 问题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总结: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具有同时性。 2.施力物体可以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也可以是施力物体,具有相互性. 下面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力。 二、进行新课 【学生感受】用力拍手请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 学 内 容 【板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问题:当我们研究一个力或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们一般从那些方面来研究呢? 学生回答: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首先我们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大小关系: 问题:首先请学生猜想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想 【演示1】力传感器静止时显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演示2】力传感器运动时显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学生实验】两只弹簧秤教零之后,钩在一起向外拉,观察静止和运动状态下两弹簧秤的示数是否相等。 由学生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得出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板书】二、方向关系: 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想 【演示3】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相互远离;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相互靠近。 【演示4】请两个同学都穿上溜冰鞋相互推一下对方,看一下两个同学运动的方向。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F,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弹簧的拉力F' 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 人造卫星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它们的吸引。 教师总结: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且力总是成对出现。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任选其中一个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称为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

①使用弹簧秤前先进行调零。 ②拉伸弹簧秤时不能超过量程。 ③将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拉。 2.第三定律 大量事实表明: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表达式:AB BA F F ﹣ 说明:①定义中的“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成立。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思考讨论:大人跟小孩掰手腕,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 两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会赢的原因是大人手腕能承受的力大于小孩能承受的力,所以“掰手腕”比的是手腕能承受的力的大小。 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思考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现象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总结举例: 出示划龙舟图片 人在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将船向前推进。 出示汽车受驱动力的示意图

受力示意图 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顺序来分析它的受力情况。木块受到,方向竖 F,木块受直向下重力G;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弹力 N 摩擦力吗?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假设木块和斜面之间没有摩擦,木块就会向下滑动,由此可以判断,静止的木块相对斜面有向下 F是沿斜面向上的。滑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 f 注意: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力,其它力不分析。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不要把某个力的反作用力跟这个力的平衡力混淆。 例如:涉及木块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有三 F和木块对:重力G和木块对地球的引力、弹力 N F和木块对斜面的静摩对斜面的压力、静摩擦力 f 擦力。由于我们是在对木块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所以只把这六个力中木块所受的三个力画出来了。 例2:猴子吊在空中,请画出猴子的受力示意图。 分析:猴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还受到树枝对它的拉力F。由于猴子是静止的,而且不再受

牛顿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表明,除非有外力施加,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改变。根据这定律,假设没有任何外力施加或所施加的外力之和为零,则运动中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物体所显示出的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的这性质称为惯性。所以,这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中文名称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外文名称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提出者牛顿 应用学科物理 别名惯性定律 适用领域范围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换句话说,假若施加于物体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 的运动速度为常数。根据这定律,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除非有合外力施加于这物体。运动中的物体不会改变其速度,除非有合外力施加于这物体。注意到速度是个矢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与方向都不会改变。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出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人称之为牛顿第一定律。在高中课本是这样描述的: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当描述物体运动时,只有相对于特定的物体、观察者或者时空坐标,才能确实显示出其物理行为。这些特定的标识称为参考系。假若选择了不适当的参考系,则相关的运动定律可能会比较复杂,在惯性参考系中,力学定律会展现出最简单的形式。从惯性参考系观察,任何呈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三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重要知识梳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 (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即保持原来的特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3)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说明力不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或状态的性质. 2.惯性大小的量度 (1)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小的物体惯性小. (2)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怎样受力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充分体现了“唯一”与质量有关. 三、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 2.定律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 3.意义 建立了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关系.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例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不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质量相同的物体,惯性相同 C.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保持这个物体匀速运动时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考点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 3.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1.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2.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科学思维: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进行问题的求解 科学探究:通过现代仪器,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正确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内容,能正确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 2.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进行问题的求解 3.会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并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这个物体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力。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本节将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定义: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称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把其中任意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则称为反作用力。 2.特点: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可以存在于相互__________

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____________的物体之间。 [判断正误] (1)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则一定存在几个反作用力。() (2)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称哪一个力为作用力是任意的。() 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及其意义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判断正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 (3)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定律,它的成立不受条件限制。() 2.光滑桌面上放两块条形磁铁A和B,A对B有力的作用,B对A也有力的作用,则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具备的特点: (1)大小: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大小__________; (2)作用线: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作用在______________上; (3)存亡:当A对B的力消失时,B对A的力__________(选填“消失”或“不消失”),当A对B的力大小变化时,B对A的力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化”); (4)性质:A对B的力是引力,B对A的力是__________;A对B的力是弹力,则B 对A的力是__________; (5)方向:A对B的力的方向和B对A的力的方向__________; (6)作用物体: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作用在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物体上。 【思考】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F把一块木块紧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必修一4.5《牛顿第三定律》WORD教案2

必修 1.4.5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 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 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概念公式

牛顿运动定律 A 、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一、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点是错误的 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直觉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二、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 1、 实验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2、理想实验又叫想像实验 以可靠事实为依据,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意义:(1)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小结: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总结出来的。 四、惯性及其应用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运动与否无关。 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五、牛顿的主要贡献 1、建立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 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3、发现光的色散 4、创立微积分 5、发明反射望远镜 6、最有影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牛顿第二定律 一、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国际单位制规定:1N 的力可以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加速度。 ma F ∝合kma F =合m F a 合 ∝ ma F =合

二、公式: 正交分解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 三、意义: (1)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2)矢量性: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瞬时性:力与加速度瞬时对应; (4)独立性: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每个力产生的效果,跟每个力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一样;加速度和力一样可以合成和分解。 四、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加速度a 与F 、m 间的关系 方法:控制变量 1、保持质量不变,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力不变,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化曲线为直线的方法: ? 将a-m 图像改画为a-1/m 图像 附: 1、 两个表达式的区别: 定义式: 从运动学角度描述加速度,反映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比值法,可以 用它量度加速度的大小; 决定式: 从动力学角度描述加速度,反映了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小决定于F/m ,方向决定于F 的方向。 ?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t v v a t 0 -=m F a =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 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 个物体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