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ms=10-3s 1μs=10-6s 1ns=10-9s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的最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长空气柱产生的音调低。

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人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4、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也叫音品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三、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它们是人听不见的声音。

2、减弱噪声主要是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4、可以利用声音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色彩的奥秘

1、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4、光是一种电磁波。

二、光的直线传播

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应用及现象举例: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④小孔成像。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比玻璃中快,都比空气中的慢。

二、光的反射

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法线平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在平滑表面发生的反射现象。⑵漫反射:在粗糙表面发生的反射现象。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5、平面镜成像特点:成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

7、平面镜的作图:

方法一: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作法如图甲所示,从发光点A向平面镜引一条垂线AO并延长,在延长线上截取A′O=OA,则A′就是发光点A的像。

方法二: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法如图乙所示,从发光点A分别向平面镜任意引两条入射光

线AO

1和AO

2

,再分别作出法线,然后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它们的反射光线O

1

B和O

2

C,再

将它们分别反向延长后交于一点A′,就是A点的像。

三、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靠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远离法线折射。(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

四、透镜

1、几个名词: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变。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与入射光线异侧的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与入射光线同侧的焦点。(3)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如果过另一侧的焦点,经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称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称发散透镜。

五、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先点燃蜡烛,后调整即让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烛焰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 =f 时,是物体成实像和虚象的分界点。

(2)当u =2f 时,是物体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3)当物体成实像时,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4)物体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且物、像在镜的两侧。成虚像时,像是正立的,且物、像在镜的一侧。 六、助视仪器

1、近视眼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它的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轴偏长而造成的。这样的眼睛应配戴凹透镜做的眼镜。

远视眼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太薄,它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轴偏短而造成的。这样的眼睛应配戴凸透镜做的眼镜。

5、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

6、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镜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普通望远镜与折射式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在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焦距f 焦距f 与物的位置 倒正 大小 虚实 U >2f f 2f 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电影机

U=f 不成像 无

U

――

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时间/min

温度/℃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用T 表示,单位是开尔文。通常用摄氏温度,用t 表示,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两种温度的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 , 三、物态变化 1.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如:海波、冰、石墨、水晶、食盐、各种金属等,非晶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5)如图1是晶体的熔化图象,如图2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图 1 图2

6.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1)云是由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组成的。

温度/℃

时间/min A

B C

D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2)当云中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聚越多时,就会下降,若下降时冰晶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若下降时骤然遇到0℃冷空气,那么小水珠便会凝固成冰晶,在上升气流带动下,冰晶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若下降时,冰晶没有完全熔化,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3)夜晚或早晨,当地面的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如果液化后的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等一些物体上,这就是露。有时气温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等物体上,这就是霜。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一、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 1、物质的磁性

(1)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做磁性.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 (3)磁体的指向性:水平放置、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具有指南北的性质,如:指南针. (4)地磁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指南针能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的作用. 3、物质的导电性——各种物体的导电性是不同的.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各种金属、大地、人体、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玻璃、木头、纯净水、油、气体 二、测量物体的质量 1、物体的质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如:塑料水桶和塑料矿泉水瓶所含的塑料不一样多. (2)质量是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3)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kg,换算关系:mg g kg t 9631010101=== 2、质量的测量

(1)测量工具: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还有杆秤、磅秤、台秤和电子秤等. (2)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若把最小的砝码加上时,天平右盘下降,减下时,右盘升高,需要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注意:①依据游码的左侧对应的刻度线进行读数; ②左右托盘不可调换;

③在测量过程中,平衡螺母不可调节; 三、探究物质的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它表示1_m 3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公式:ρ=m/V,变形:m=ρV V=m/ρ 5.测定:

(1)测量固体的密度:原理:ρ=m/V_

第六章 《力和机械》

一、力的概念和测量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质量: 工具天平

体积

形状规则:工具:刻度尺

形 状 不 规 则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 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体体积V=V 2-V 1

A 、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 、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2、对力的理解: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2)弹簧测力计:

调零,指将指针调到正对零刻线。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3.公式G=mg表达了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其中g=10N/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四、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的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O

F1

l1l

2

F2

说明: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一定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

3.确定力臂的方法: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从支点到垂足之间线段的长就是力臂, 4.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5.三种杠杆的特点: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钳子、

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筷子、镊子、铁锹、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和裁衣的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五、滑轮

1.滑轮其实就是可旋转的杠杆,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2.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处理滑轮组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的段数n (只要与动滑轮牵连的绳子都算),在不考虑各种摩擦和绳重时,绳端的拉力n

G G F 动

物+=;如果也不考虑动滑

轮的重,则绳端的拉力n

G F 物=

。还要知道绳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 倍。

5.在绕滑轮组时,先要确定n 的大小:动滑轮上有几股有效绳子。

第七章 《运动和力》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比路程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比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计算公式:t S v =

, 变形公式:t v S ?=,v

S

t =,①速度用m/s 路程用m 时间用s ②速度用km/h 路程用km 时间用h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_生活中常用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大.换算:1m/s=3.6km/h .

三、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第八章 《神奇的压强》

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②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注意受力面积S 是指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其中h表示液体的深度,指从液面开始,到指定的“研究位置”之间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三、大气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用P0表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3、测定大气压的实验是指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通常把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一标准大气压,其大小P0=1.013×105Pa

第九章《浮力和升力》

一、浮力的概念

1、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其方向是竖直向上;

二、当物体放入液体中时,判断物体浮沉情况的方法:

比较液体的密度ρ

液和物体的密度为ρ

①若ρ

液>ρ物时,物体会上浮,静止时会漂浮在液面;

②若ρ

液<ρ物时,物体会下沉;

③若ρ

液=ρ物时,物体会悬浮。(注意此时不存在漂浮,与上面比较浮力和重力的情况不同)四、浮力的计算方法:

(1)二次称量法(也叫实验法):

①用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

②然后将物体浸在液体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为F;

③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

浮=G物-F

(2)阿基米德原理法: F

浮= ρ液g V排= G排

(3)漂浮或悬浮的物体,F

浮= G

第十一、十二章《简单电路》一、电路

1.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2.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6.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联和并联

1.两种电路的区别: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断

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

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开关的位置对控

制电路的作用没有影响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

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用电器并联。

③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主单位是安培,符号是A,还有毫安(mA)、微安(μA)。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2.主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4.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①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②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③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电流表电压表

不同点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能否直接

连接电源

不能能

量程0.6A 3A 3V 15V 每大格0.2A 1A 1V 5V 每小格0.02A 0.1A 0.1V 0.5V 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导线很大,相当于开路

相同1.表在使用前要调零;2、读数时先要看量程,再分析分度值;3、电流从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量不能超过表的量程。

五、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

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

A V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最大可能是总电路断路。 六、电阻(用字母R 表示):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主单位是欧姆,符号Ω,还有千欧(Ωk )兆欧(ΩM 换算关系Ω=ΩΩ=Ω63101101M k

3.探究影响电阻因素的实验: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比较电流的变化来反映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来反映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或者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4. 变阻器:

(1)工作原理:根据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作用:通过改变电阻,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还可以保护电路中的其它用电器。

(3)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①变阻器标“A 5.150Ω”字样,表示此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是50欧,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 ,使用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不能超过最大允许值。 ② 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处。 ③ 将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采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的接法。

注: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移动时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情况,关键是看滑片距下面所用的

那个接线柱之间的长度变化,如变长则电阻变大,反之则变小。 七、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实验:

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电路图如右图:

(1)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取一定值电阻R ,保持电阻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 两端的电压,记录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示数。

结论是: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将不同阻值的电阻接入电路,更换电阻后,一定要调节滑动变

阻器,控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不同电阻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 结论是: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注:①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都是对于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②因为导体两端加了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所以只能说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能说成“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③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中有无电流无关,所以只能说成“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不能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2)数学表达式:R U I =

,变形公式IR U =和I

U

R =。 3. 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

流,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1)原理: I

U R =

(2)电路图如右图:

(3)灯丝的电阻在不同的亮度时测出的电阻不同,说明灯丝的电阻与灯丝的温度有关。 八、串联电路的规律:

1、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I 1=I 2

2、电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表达式:U=U 1+U 2

3、分压定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表达式:U 1/U 2=R 1/R 2 九、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并联电路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表达式:I=I 1+I 2

2、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表达式U=U 1=U 2

4、分流定律: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表达式:I 1/I 2= R 2/R 1 十、解电学题的基本方法: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一、机械功(用字母W表示)

功的计算公式:W=FS 使用公式时要注意:其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率(用字母P表示)

1、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其物理意义:用来表示做功的快慢。

2、主单位是W,常用单位是kW 换算关系:1KW=103W,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公式:P=W/t

三、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1、把有实用价值的功叫有用功,用W有表示。把没有实用价值,又不能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

额外

表示。导致做额外功的因素一般有机械自重和各种摩擦。

2、有用功和额外功总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则W总=W有+W额外

3、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

4、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

原理:η=G h / FS(因为W

有=G h 和W

=FS )

第十四章《内能和热机》

一、内能及其改变:

物体温度升高会导致物体内能增大。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二、比热容: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叫比热容,简称比热,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J/(kg·℃),

3、物体在升温或降温时的吸热或放热公式:Q=cmΔt 其中Δt=t-t0。

4、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三、热值(用字母q表示)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燃料完全燃烧放热的公式:Q=mq

四、热机: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做功冲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热机的效率:公式:η=W

有用/ Q

= W

有用

/qm

第十七、十八章《电功率和家庭电路》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3、计算公式:W=UIt 或者W=Pt (适用于所有电路)1 kw ·h=3.6×106J 6、电功的测量:

(1)测量电路中所有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电功(或者一段时间内测量消耗的电能)仪表是电能表,要求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

(2)电能表上标有的“220V ”“5A ”分别表示: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 ;还可以根据P=UI 计算出接在该电能表上的用电器同时使用的最大功率是1100W 。标有的“3000R/kwh ”表示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3)电能表的读数:①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如:

电能表月初和

月底的示数分别是 这个月用电18.6度

②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时,电能表(3000R/kw ·h )在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4.32×104J (提示可以把3000R/kw ·h 理解成1 kw ·h=3000转,则1转=(1/3000)kw ·h,如转10转则消耗电能W =10×(1/3000)kw ·h ,然后再换算W =10×(1/3000)×3.6×106J =1.2×104J )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其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是W ,还有一个单位是kw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W/t (适用于所有电路)此外还有两个常用公式:P=I 2R 和P=U 2/R

3、使用P=W/ t 、W=Pt 或t=W/P 时,其中的物理量“P 、W 、t ”分别选用“W 、J 、s ”三个单位或分别选用 “kw 、 kw ·h 、h ” 三个单位。

6、用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原理是:P=UI ;电路图是: 三 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探究实验 公式是:Q=I 2Rt 四 、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插座、电灯:、开关等。

2、连接方式: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插座与电灯是并联,开关与其控制的用电器是串联。

3 2

4 6 8

3 2 6 5 4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沪教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套:沪教版第二套:沪科版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 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 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 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粤沪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归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 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粤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指的是:。 功勋卓著的物理学:①蒸汽机、②电子时代、③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 2、测量长度常用工具: 单位:国际制单位是,其他常用单位有、、、、、。 测量方法:认、放、看、读、记。 身上的尺:。 :3、测量时间:常用工具:。 单位:国际制单位是,其他常用单位有、、、、。 测量方法: 4、误差:定义:叫做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 5、尝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 科学探究经常使用的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比较法图像法,一般用于数据处理。 本章考点突破: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化曲为直(也称替代法)。此法可以较方便的测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长度,花坛的周长,测运动场的弯道处长度。 2 累积法。如测细铜丝、头发的直径,测一张纸的厚度。 3 平移法。可以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 二、注意厚刻度尺的用法。 三、注意估计值为零的情况。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注意:听见了声音说明物体一定发生了振动,但不一定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 2、传播: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同介质传声的效果一般不 同。 声速:一般在固体或液体中的声速比在气体中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传播形式: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感知:气传导: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引起耳膜振动,经神经传给大 脑。 骨传导:声波通过、颌骨,经传给大脑。

4、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秒。 5、声音特征: 1)、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音量。在波形图中用高度表示。 单位:分贝,用符号表示。 影响因素:和。 生活相关:震耳欲聋、振聋发聩、声音响亮。 2)、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细粗。在波形图中用疏密程度表示。 影响因素:。 生活相关:声音刺耳、女高音、男低音、地听。 3)、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即声音是否好听悦耳。在波形图中用波形是否规则 区分乐音和噪音。 影响因素:。 生活相关:。 6、人能听见的声音乐音:指的声音。 噪音:以环保角度定义为:。 现代城市噪声源:。 控制噪音、减少噪声从、、三方面入手。 7、人听不见的声音 超声:频率高于的声音。主要应用有、、。 次声:频率低于的声音。主要应用:。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直线传播直 线传播的条件:光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是 m/s 。光在液体中、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 用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的方法:模型法。(相关:磁感线)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1. 对于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2. 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法线和入射光线重合,这时入射角为0o, 反射角也为0o,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光的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平滑表面能将平行的入射光都沿方向反射出去。 漫反射:粗糙不平的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都沿方向反射出去。 3、常见面镜及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2)温度不变。 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 ℃℃℃℃ min min min min 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沪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知 识点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五部分质量密度浮力复习提纲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 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 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 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 、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3kg/m 3,读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m m m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27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的世界 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 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 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

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资料-沪粤版(全册)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沪粤版)

目录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2)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 第三章《光和眼睛》 (2)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2) 第六章《力和机械》 (2) 第七章《运动和力》 (2) 第八章《神奇的压强》 (2) 第九章《浮力和升力》 (2)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2) 第十一、十二章《简单电路》 (2)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2) 第十四章《能和热机》 (2) 第十五、十六章《电与磁》 (2) 第十七、十八章《电功率和家庭电路》 (2)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2) 第二十章《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 (2)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020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第一节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 ,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

2、时间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