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讲义第三版

概述

(一)作者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后人称之“医圣”。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

(三)版本及流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魏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

↓唐孙思邈编《伤寒论》(《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

↓(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

↓(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

↓(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

分述

一、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并修正取舍

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

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

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寒”者“邪”之义也。“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 六经辨证

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六经辨证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类病证。

各类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二)六经病的传变

1、传变的概念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2、影响传变的因素 1)正气的强弱; 2)感邪的轻重; 3)治疗的当否。

3、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1、由表入里,2、由实转虚,3、阳证转阴

4、传变的依据:脉证

常见名词术语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证。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称“直犯”。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阳明病—清下法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少阴病—温阳育阴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八法俱备:汗-麻黄汤吐-瓜蒂散下-承气汤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清-白虎汤补-小建中汤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

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论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论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论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论太阳温病的脉症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论外感病初起分辨阴阳的要点及对不同愈期的预测。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论凭脉症判断太阳病传变与否。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再论太阳病传变与否当以脉症为凭。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论太阳病经尽自愈及预防传经之法。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论太阳病表解至痊愈的大致时间。

五、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论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病表证

(一)中风表虚证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组成: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1枚5g))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论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论太阳中风,邪郁较重者,治宜针药并用。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脉浮弱者,治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外证未解,宜汗忌下。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汗下后,表证未解,治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论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治法。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论伤寒汗后复烦,治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以桂枝汤。

论病常自汗出的证治。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论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2. 桂枝汤禁例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论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论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论里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

3. 桂枝汤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汤+葛根4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经输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项背强急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汤+厚朴2两,杏仁50枚)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论太阳中风兼肺寒喘逆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肺寒气逆

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喘息胸闷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3)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汤+附子1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论太阳病过汗而漏汗不止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阳虚不固

主症:发热,恶风,漏汗不止,溲短,肢挛

治法:解肌祛风,扶阳固表

(4)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论表证误下不解,兼胸阳不振甚或胸阳不足的证治。

病机:表虚邪陷,胸阳不展,或胸阳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胸闷,脉促:或脉微恶寒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或温复胸阳

(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人参3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论太阳病过汗致气营不足身疼痛的证治。

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痛绵绵,脉沉迟

治法:解肌祛风,益气和营

(二)麻黄汤证

1.麻黄汤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3两,桂枝2两,甘草1两,杏仁70个)

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失宣。

主症: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论太阳伤寒脉浮者,可用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论太阳伤寒脉浮数者,可用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论太阳病迁延日久的三种转化。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论伤寒邪郁日久的证治及药后的反应。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论太阳伤寒得衄者病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论太阳伤寒失汗致衄,仍须汗解。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论太阳阳明合病,喘而合病。

2. 麻黄汤禁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以咽喉干燥为例,示阴液不足者禁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以淋家为例,提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汗。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chi

以疮家为例,示气血不足者禁汗。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以衄家为例,示阴血亏虚者禁汗。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以亡血家为例,示气血亏虚者禁汗。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以汗家为例,示阳气虚弱者禁汗。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论阳虚有寒者,禁用汗法。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论营血不足者,禁用汗法。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论误下致里虚者,禁用汗法。

3. 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证(桂枝汤+麻黄,葛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论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证治。

(2)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论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呕而不渴。

治法: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3)大青龙汤证

组成(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大枣10枚,石膏。

麻黄汤+石膏+姜枣)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遏,阳郁化热。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烦躁口渴。

治法: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4)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论太阳伤寒兼水停心下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寒饮内停。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咳呕小便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温化寒饮。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一)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论述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

病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伴面热、身痒、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论服桂枝汤大汗后两种不同的转归与证治。

病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伴面热、身痒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论太阳表郁内热轻证的证治和禁忌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组成:桂枝、麻黄、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二、太阳病里证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病机: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兼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承上条补述太阳蓄水的脉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论蓄水重证的证治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论膀胱蓄水与水停心下的不同证治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主症: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安,推按之则水声漉漉,口不渴,小便利,脉弦而舌苔白滑

治法:温胃化饮,通阳饮水

组成: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太阳病,小便利则会,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以小便利否辨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

(二)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熱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论太阳蓄血轻证的证治及治禁

病机:血热初结,蓄于下焦

主症: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组成: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病机:瘀热互结,病在下焦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破瘀泻热

组成:水蛭,硭虫,大黄,桃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再论蓄血重证的脉症,并强调小便自利对于诊断下焦蓄血的意义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论蓄血重证病势较缓的证治

病机:瘀热互结,病势较缓

主症: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攻逐瘀热,峻药缓攻

组成:水蛭,硭虫,大黄,桃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一辨治纲要

(一)辨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16)

论变证的治疗原则

(二)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论寒热真假的辨证。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120)论太阳病误吐损伤脾胃的变证。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论汗后致胃寒吐逆之证。

(三)辨虚证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故虚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论汗后有虚实两种转归。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论汗下后致阴阳两虚的变证。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欬,而不欬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论汗后有耳聋或作喘之变证。

(四)辨汗下先后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为不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

论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五)辨标本缓急、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论伤寒误下后表里先后缓急的治法。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92)

论表里同病,先里后表的证治。

二、辨治示例

(一)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论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病机:热郁胸膈,气机不畅

主症:轻者见虚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或少气;或呕。治法:清宣郁热;或兼益气和中;或降逆止呕

组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香豉、炙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香豉、生姜)

(2)栀子厚朴汤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论热扰胸膈兼气滞腹满的证治

病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3)栀子干姜汤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论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郁胸膈,中焦有寒

主症:身热,微烦,食少,便溏,腹满痛

治法:清上温中

组成:栀子,干姜

(4)栀子豉汤禁例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论栀子剂的禁例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论汗下后,邪热壅肺的证治。

病机:邪热壅肺

主症:咳喘,发热,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苔黄,脉数

治法:清宣肺热

组成: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半斤

3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论服桂枝汤后,阳明热盛,气阴两伤的证治。

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主症: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舌苔黄燥

治法:清热益气生津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论太阳病误下,肠热下利兼表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感,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5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论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证治。

病机:胆火内炽,内迫阳明

主症: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或呕

治法:清热止利

(二)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心悸的证治。

病机:心阳不足

主症:心下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

组成:桂枝4两,甘草2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论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病机: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主症:烦躁,心悸,欲得按,怵惕不寐

治法:温补心阳,镇潜安神

组成:桂枝1两,甘草2两,牡蛎2两,龙骨2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论心阳虚惊狂的证治。

病机:心阳重伤,心神浮越,痰浊内扰

主症:惊狂,卧起不安,心悸,乏力

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兼以涤痰

组成: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4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论心阳虚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不足,水寒上逆

主症: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组成: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三)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论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水饮欲动

主症:脐下悸,筑筑然跳动不安,舌淡苔白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组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论脾虚水气上冲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病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论脾虚水停兼太阳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脾虚水停,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头痛,项强,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

治法:健脾利水,调和营卫

组成:茯苓,白术,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汤-桂枝+茯苓、白术)

(四)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论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

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主症: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

治法:行气宽中,健脾温运

组成:厚朴,生姜,半夏,炙甘草,人参

2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论伤寒里虚,心悸而烦的证治。

病机:中焦虚损,气虚血少,心失所养

主症:心悸,心烦,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

组成:胶饴,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3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论脾虚下利兼表证未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表邪未解

主症:下利清稀,心下痞硬,发热恶寒

治法:温阳健脾,兼以解表

组成:理中汤+桂枝,人参,白术,甘草,干姜,桂枝

(五)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论肾阳虚烦躁的证治。

病机:肾阳暴虚

主症: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

治法:急救回阳

组成:生附子,干姜

2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论阴阳两虚烦躁的证治。

病机:阴阳俱虚,水火失济

主症:昼夜烦躁,畏寒蜷卧,四肢逆冷,脉沉微

治法:回阳益阴

组成: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3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内停

主症: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

治法:温肾阳,利水气

组成: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

(六)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组成:甘草四两,干姜二两;芍药甘草各四两)

论伤寒夹里虚误汗后所致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病机:阴阳两虚

主症: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四肢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

治法:辛甘复阳,酸甘复阴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论发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

病机:阴阳两虚

主症: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治法:扶阳益阴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三两,附子一枚

3炙甘草汤证(清酒煮)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短气,乏力,动则尤甚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组成: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清酒

(七)结胸证

1结胸辨证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论结胸的证候特点及与脏结的区别。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1上)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0)

论太阳少阳并病误下而成结胸。

2热实结胸汤证

(1)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者,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头剂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论太阳病误下而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

病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短气,心烦,头汗出,潮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组成: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七

伤寒六七日,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补述大结胸证的主要脉证。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论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区别。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论热实结胸兼阳明腑实的证治。

(2)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痙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下)

论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主症: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发热,头汗出,颈项强,短气,脉沉紧

治法:泄热逐水,峻药缓攻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杏仁,葶苈子,白蜜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论小结胸病的证治。

病机:痰热互结心下

主症: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发热,头汗出,颈项强,短气,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一枚

3.寒实结胸证(三物白散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141)

论寒实结胸的证治。

病机:寒水痰实,结于胸膈

主症: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喘咳气逆,无热证,大便不通,苔白滑,脉沉紧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论结胸证脉浮大者,禁用攻下。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论结胸证的预后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论太阳少阳并病的证治及禁用汗法。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论太阳少阳并病的证治及禁用下法。

(八)脏结证

1.脏结辨证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论脏结的脉症与预后。

2.脏结证治禁与预后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补述脏结的证候及治禁。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167)

论脏结的危候。

(九)痞证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论痞证的成因

2。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论热痞的证治及痞证兼表的治疗原则

病机:中焦有热,痞塞不通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治法:泻热消痞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2)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论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病机:中焦有热,气机痞塞,兼卫阳不足

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

3.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苔腻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2)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论胃虚水停,气机痞塞的证治。

病机:胃虚水停,气机痞塞

主症: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组成:生姜四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3)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论脾胃气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病机:脾胃气虚,痞利俱甚

主症: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组成:甘草四两,黄芪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4.其他痞证

(1)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论痰气痞的证治。

病机:胃虚气逆,痰气壅塞

主症: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2)水痞证(五苓散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论水痞的证治。

病机:水气内停,逆阻中焦,气机痞塞

主症: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

治法:化气行水消痞

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5.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论误下后导致心下痞硬,下利不止的各种证治。

病机: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主症:久利滑脱

治法:涩肠固脱止利

组成: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

(十)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

病机:胃中有热,腹中有寒

主症:欲呕吐,腹痛

治法: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组成:黄连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十一)火逆证

(十二)欲愈候

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

(一)饮停胸胁证(十枣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zhezhe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论饮停胸胁的证治

主症:胸胁满痛,咳唾引痛,短气,心下痞硬满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大戟,甘遂,芫花

(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

(三)风湿证

1.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

2.甘草附子汤证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论阳明病的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论阳明病的成因。

问曰:何缘的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论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的证候。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处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jiji然者,时转属阳明也。(185)

论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

三、阳明病脉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论阳明病的外证。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论阳明初感的见症与辨证要点。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承上条论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论阳明病的主脉。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ji然微汗出也。(188)

论伤寒转属阳明的证候。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1.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溃溃,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2.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治法:辛寒清热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3.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论伤寒如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主症:发热,汗出,舌上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补述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论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论阳明病热盛津伤的证治。

4.猪苓汤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论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病机:阴伤有热,水热互结

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治法:清热利水育阴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论猪苓汤的禁例。

二、阳明病实证

(一)攻下法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论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

主症:蒸蒸发热,腹满不大便,或心烦谵语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组成:芒硝,大黄,甘草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论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形成腑实的证治。

伤寒如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论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2.小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论阳明病汗多津伤,便硬谵语的证治。

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主症:大便硬,腹大满,潮热,心烦,脉滑而疾

治法:泻热通便,行气除满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论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及禁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论太阳病误治后,伤津热结的证治。

3.大承气汤证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zhezhe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病机: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燥实俱重

主症:潮热,手足ji然汗出,心烦甚或谵语,腹胀满痛,喘冒不得卧,大便秘结或热街旁流,舌苔黄厚焦燥,脉沉实有力。

治法:峻下燥结,荡涤热实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二)润导法

1.麻子仁丸证

Die阳脉复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论脾约的证治

病机:胃强脾弱,肠道失润

主症: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但十余日不更衣无所苦,小便频数

治法:润肠滋燥,泄热通便

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245)

论汗出过多,津伤便硬之证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6)

论阳绝于里的病理机制

2。蜜煎方、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233)

论津伤便硬,便意频繁而不解者,宜用导法。

(三)下法辨证

(四)下法禁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

论病势向上者,禁用下法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205)

论阳明病邪结偏高者,禁用下法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

论阳明病无形热郁者,禁用下法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论阳明病,表邪未解,里未成实,禁用下法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sui.(194)

论胃中虚冷者,禁用下法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头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论阳明湿热蕴结在里发黄的证治

病机:湿热郁蒸,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主症: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色深黄,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泄热,利胆退黄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2.栀子柏皮汤证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论阳明湿热蕴结,热重湿轻发黄的证治

病机:湿热蕴结,热重湿轻,熏蒸肝胆

主症: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懊恼,口渴,舌红苔黄,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胆,兼泄湿退黄

组成:栀子,黄柏,炙甘草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论阳明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表证未解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

治法:清热利湿,宣散表邪

组成:麻黄,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炙甘草

(二)寒湿发黄证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论阳明中寒,欲作谷疸的脉症

(三)被火发黄证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论阳明病被火发黄证

二、血热证

(一)衄血证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

了阳明热入血分致衄证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

论阳明气分热盛,迫血妄行致衄证

(二)下血证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则愈。(216)

论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三)蓄血证(抵当汤证)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37)

论阳明蓄血的证治

病机: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

主症:发热,善忘,消谷善饥,大便虽硬而反易且色黑,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利,脉数等

治法:泻热逐瘀

组成:水蛭,芒虫,桃仁,大黄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257)

论阳明腑实与阳明蓄血的证治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8)

承上条论便脓血的证治

第四节阳明病中风中寒证

(一)辨治纲要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0)

论阳明中风与中寒的辨证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1)

论阳明中寒欲作固瘕之证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欬,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欬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197)

论阳明中寒寒饮上逆之证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咽必痛。若不欬者,咽不痛。(198)

论阳明中风邪热上扰之证。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

论胃中虚冷饮水致哕之证。

(二)中寒呕逆证(吴茱萸汤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论阳明中寒欲呕的证治及其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病机:阳明中寒,浊阴上逆

主症:不能食,食谷欲呕,呕吐清涎冷沫,或呕吐物无酸腐气味,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一级条文

伤寒论一级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一声)痛而恶(wu四声)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wu四声)风,脉缓者,名为中(zhong四声)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wu四声)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zhong四声)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e 四声)啬恶(wu四声)寒,淅(xi一声)淅恶(wu四声)风,翕(xi一声)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ang 一声)几(shu一声)几(shu一声),反汗出恶(wu四声)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zhi四声)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po,四声)杏子佳。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wu四声)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jiang一声)几(shu一声)几(shu一声),无汗恶(wu四声)风,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wu四声)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zhong四声)风,脉浮紧,发热恶(wu四声)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wu四声)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jue二声)逆,筋惕(ti四声)肉瞤(shun四声),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e,一声),或小便不利,少(shao四声)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geng,四声)行(xing二声)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qi二声)下悸者,欲作奔豚(tun二声),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po四声)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zhu二声)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shao三声)少(shao

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 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 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 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 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 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一、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论条文归纳 (2)

伤寒论条文归纳 提纲: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0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 一,问答: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方药鉴别要点 五苓散 证 膀胱气化 失职表邪入腑,水 蓄下焦 发热、 口渴、 小便不 利、 脉浮 烦渴、饮不解 渴,水入即吐, 兼有表证 利水 通阳化 气兼解 表邪 猪苓 茯苓 泽泻 桂枝 白术 尚有表邪水蓄 下焦津液未伤 猪苓汤证阳明病下后伤 津,水热结于 下焦 心烦不得眠,咳 而呕渴,发热不 恶寒 养阴清 热 阿胶 滑石 阴虚有热水热 互结津液不足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伤寒论条文

条文: 条文,读音tiáo wén,汉语词语,意思是法令、条例、章程、规范等的分条说明的文字。 伤寒论: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书名: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内容: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流传: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麻黄汤主之。 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 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 大枣五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 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四两麻黄生姜三两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不利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