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材料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材料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材料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材第40、41页,包括例1、例2 及做一做和练习八的1——7题。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学习解比例、正反比例知识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课标(2011)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依赖于过程的经历。教材在编排时也尽量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的过程参与,因此我在教学时更关注这一点。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观察提问——计算比值——发现规律——得到比例——类比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教学比例的基本

性质时,教师提供一些不同形式的比例供学生选择,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计算——初步发现——举例验证——概括总结”的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为主。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运用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国旗图揭示课题,并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让生主动建构知识。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学生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写比,我让学生先计算比的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接,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直接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生活或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几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从而思维得以发展,再次巩固比例的意义。以前学过比,现在出现比例,让生从意义和组成数字上找出比和比例的不同,过渡到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我是轻易带过,重点是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学生对两内项

与两外项的认识情况,这点应该是一个重难点问题之一。我借课件让生学会用交叉的方法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巩固,通过做一做使学生明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为巩固练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练习的第2题既是检测学生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程度,又是考察学生对基本性质的运用情况。

2、发展性练习:练习中的第3题你能写出几个比例,是比例基本性质的逆向应用,发展学生思维。

比的性质及意义

教学过程 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比的前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2)比的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 连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也可以用比表示,这样的比叫做连比。 3. 反比: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叫做互为反比。如:a:b 和b:a 互为反比。 4. 互为反比的两个比的比值互为倒数。 5. 前项为0的比没有反比,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 6.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7. 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8.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9.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典 型 例 题 精 讲 知识点一:求比值 (1) 求两个数比的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2) 比值和比都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 (3) 比表示一种除法关系,比值是一个数值。 (4) 比值不能写成比的形式,但是它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5)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a:b=a÷b= b a (b≠0) 【例1】:求比值。 (1)12:0.7 (2) 41:13 (3)0.36:5 2 【例2】:求比值(有单位名称的比:先统一单位名称再求比值)。(提示:任何一个比的比 值都不带有单位名称).

(1)3km:4km (2)20分:0.25时 (3)3.75吨:250千克 知识点二:化简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3】(1)15:10 (2)180:120 2.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1)比的前项和后项中含有分数的,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他们分母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2)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化简分数比,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 【例4】把 61:9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变成整数比,再 进行化简。 【例5】(1)0.75:0.2 (2)1.2:3 【例6】甲数是乙数的 103,乙数是丙数的9 4,求这三个数的连比。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准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准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准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水平。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升解决问题水平。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题[1]

一、细心填写: 1、鸡有80只,鸭有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长方形长3分米,宽1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 3、小李5小时加工60个零件,加工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4、一本书读了55页,45页没有读,已读与总数的比是( ),比值是( )。 5、甲数相当于乙数的 9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6、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8 1,三好学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7、白兔只数的 3 1与黑兔相等。白兔与黑兔的比是( ),白兔与黑兔的比是( ) 8、若A ÷B =5(A 、B 都不等于0)则A :B =( ):( ) 若A =B (A 、B 都不等于0) 则A :B =( ):( ) 二、求比值: 32:94 0.3:0.02 3321 : 11 3 0.21:6.3 48:36 0.5: 52 7:3.5 3: 116 1:0.125 90 72 三、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用了4 3小时,返回时只用了 8 5小时。 返回时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商店售出2筐橙子,每筐24千克。售出的橙子占水果总数的11 6,售出的香蕉占 水果总数的4 1。售出香蕉多少千克?

一、细心填写: 1、填写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2、(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叫做比值。 3、 4 3=( ):( ) =( )÷( ) 4、在100克水中加入1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 )。 5、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5 2,男、女工人数的比是( )。 6、甲数是乙数的4倍,甲、乙两数的比是( ),乙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7、甲数比乙数多 4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比值是( )。 二、求比值: 12:8 0.4:0.12 5: 41 4.5:0.9 3 1:6 5 3 2: 910 0.75:4 1 4: 4 1 三、解决问题: 1、小明体重40千克,相当于小军的9 10,小华的体重是小军的 6 5。小华体重多少 千克? 2、计划生产1800个零件,第一天生产了计划的 4 1,第二天生产了计划的 6 1。还剩 下计划的几分之几没生产?还剩下多少个没生产?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 一、细心填写: 1、鸡有80只,鸭有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长方形长3分米,宽1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 3、小李5小时加工60个零件,加工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4、一本书读了55页,45页没有读,已读与总数的比是( ),比值是( )。 5、甲数相当于乙数的9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6、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8 1,三好学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7、白兔只数的3 1与黑兔相等。白兔与黑兔的比是( ),白兔与黑兔的比是( ) 8、若A ÷B =5(A 、B 都不等于0)则A :B =( ):( ) 若A =B (A 、B 都不等于0) 则A :B =( ):( ) 9、 填写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比 比的前项 除法 除数 分数 --- 分数线 分数值 10、(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叫做比值。 11、4 3=( ):( ) =( )÷( ) 12、在100克水中加入1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 )。 13、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5 2,男、女工人数的比是( )。 14、甲数是乙数的4倍,甲、乙两数的比是( ),乙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15、甲数比乙数多4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比值是( )。 16、(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7、16:20=32:( ) =( )÷10 =()4 =()80 =1.6( ) =( ):0.2 18、火车4小时行驶了600千米,路程和时间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19、甲数是乙数的3倍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0、601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女生占全班的( ),男生占全班的( )。 21、甲数是乙数的3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二、求比值: 12:8 0.4:0.12 5: 4 1 4.5:0.9 31:65 32:910 0.75:41 4: 4 1 35:45 360:450 0.3:0.15 18: 3 2 6:0.36 203:54 0.6:52 3 2:6 三、化简比: 35:45 360:450 0.3:0.15 18: 3 2 6:0.36 203:54 0.6:52 3 2:6 83:21 0.75: 43 24: 3 1 6.4:0.16 2.25:9 815:3 2 54:8 3 31:41 四、判断是否: 1、5 4可以读作“6比7”。……………………………………………………( )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3、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是一致的。………………………………( ) 4、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这时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5、比的前项乘5,后项除以5 1。比值不变。………………………………( ) 6、男生比女生多5 2,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7:5. ………………………( ) 7、5 9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

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本章节共3课时,比的意义是第一课时。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会说出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并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比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正确解决两个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在五年级学生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又有了一定的比较,对于本节课对比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很好的知识正迁移作用,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观察、推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等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养成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给学生积极自学、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理解比 教学中,我从“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这个情境入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自主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长、宽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接着,指出像这种倍数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示,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寻找比与谁有关系埋下了伏笔。 例1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同类量之间的比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例2主要教学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为了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认识》说课稿 我执教的比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写时选择的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航天工程为载体,运用飞船里的两面小旗引导学生探讨长与宽的关系,从而引出同类量的比。再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和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进而通过这两种情况,概括比的意义。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比值的计算方法及表示方法、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还安排了两道做一做,一是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目的是用以巩固比的慨念。另一道是求未知前项或后项的练习,旨在从侧面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从教材的编排意图上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课的地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计算比值。 3、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及区别,感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合情推理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养成了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新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采用激励、评价、指导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说流程 本课设计了激趣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部分,激趣引入。Ppt出示卢延鹏同学的5张照片(其中三张照片未变形二张变形明显),让学生观察对比有何发现?如何分类?为什么其中三张照片未变形而另二张变形?再给出5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变形和未变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然后适时引入新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身边同学的照片作为教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理解比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包括5个数学活动,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材48-49页内容。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意义及比的读写法、比值的计算。区分路程比时间与上面的比的区别(同类量比和不同类量比) 3、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介绍比号的来历,引导学生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4、学生尝试说几个比(利用身边的数据) 5、探讨比赛中的比是我们今天学的比吗?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因此在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比值。 12:16 4.5:2.7 10:6 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10/3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10/3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2.4:1.6=60: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2.4×40=1.6×60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2.4×40=1.6×60)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比例的意义苏教版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

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4、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例题

比的意义和性质 ☆知识要点: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例如: 某车间有男工人15人,女工人有11人.求男工是女工的几倍可以写成15÷11,也可以说男工与女工人数的比是15∶11.求女工是男工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11÷15,也可写成女工和男工人数的比是11∶15.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注意: 写比时要认真审题,弄清谁与谁相比,确定哪个量作比的前项,哪个量作比的后项前项和后项的位置不能颠倒.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为比与分数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比2,可以写成3∶2 也可以写成3 2 ,仍读3比2. 区别: 比,除法,分数,意义不一样 除法是一种运算,除号是运算符号.

分数是一种数,分数线有除号,比号,括号的作用. 比是两个数相除,表示两数的关系,比号是关系的符号.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如①300∶=3000∶32=125∶2. 先把它们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简,使比的前项和后项互质, 例如②:3小时∶18分. 有单位名称的要先统一单位名称,然后去掉单位名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小时∶18分=180分∶18分=180∶18=10∶1 (4)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①意义不同: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化简比是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使比的前项和后项成为互质数. ②结果不同, 求比值,结果是商,它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结果仍是一个比,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注:化简比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藉口小学陈其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 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3、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 1.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 ,宽10 cm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 cm ,宽比长少5 cm 。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1510倍,宽是长的1015 。 3.引出新课。 师: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

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 班级:姓名: 【知识点详解】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比的前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2)比的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连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也可以用比表示,这样的比叫做连比。 3.反比: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 叫做互为反比。如:a:b和b:a互为反比。 4.互为反比的两个比的比值互为倒数。 5.前项为0的比没有反比,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7.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8.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9.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典型例题精讲 知识点一:求比值。 (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2) 比值和比都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 (3) 比表示一种除法关系,比值是一个数值。 (4) 比值不能写成比的形式,但是它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5)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a:b=a ÷b=b a ( b ≠0) 【例1】:求比值。 (1)12: (2)41:13 (3):5 2 【例2】:求比值(有单位名称的比:先统一单位名称再求比值)。(提示:任何 一个比的比值都不带有单位名称). (1)3km:4km (2)20分:时 (3)吨:250千克 知识点二:化简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3】(1)15:10 (2)180:120 2.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比的意义求比值教案

比的意义求比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 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比(),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比()。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个比表示()。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5 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比: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比: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知识要点精讲】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记法与各部分关系 3比2 记作:3 : 2=121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3 用等式表示为:a:b=a÷b=b a (b ≠0) 4.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个性质是根据除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来的。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 ①比的前项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后项不变,比值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②比的后项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前项不变,则比值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倍数。 【重点难点点拨】 1.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意义是表示两个相除的关系,不能理解比就是除法。比的基本性质也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它与分数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之间有相通关系。 2.本节知识的难点是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二者容易混淆,学习时注意区别开来。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把下面各比先化成最简整数比,然后求比值。 (1)74:51 (2)1938 (3)0.75:0.5 分析:化简比就是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解:(1)74:51=(74×35):(51×35)=20:7 74:51=276 (2)1938=38:19=2:1 1938=2

(3)0.75:0.5=(0.75×4): (0.5×4)=3:2 0.75:0.5=121 例2 求20厘米:0.05千米的比值。 分析:单位不统一时,要先把单位统一再求比值。 解:0.05千米=5000厘米 20:5000=2501 【解题技巧传经】 1.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有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则是一个数,三者是不同的三个概念。 2.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是:比值是一个数,如6:4=1.5,化简比的结果仍是比。 如6:4=23 (或3:2) 【课后作业设计】 成 绩 : ( ) 1.填空 (1)158:94 的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 (2)长方形的长是宽的57 ,长和宽的比是( )。 (3)1.8米和8厘米的比是( ),比值是( )。 (4)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 。 (5)7:14=)()( ,0.45:0.5=)()( ,71:4=)() ( 。 2 3.判断((1)15:8的前项缩小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 (2)比的前项与后项都可以是0。( ) (3)甲数与乙数的比为2:3,则乙数是甲数的1.5倍。( ) (4)在3:5中,前项不变,后项扩大2倍,则比值扩大2倍。( )

《比的意义》说课

《比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准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增强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体现课程理念中数学价值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转变为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首先借助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情景作为引入比的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使用。 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水平。学生自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提供的自学引导密切相关。设计恰当的自学问题能起到给学生指引的作用。 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利用表格形式能够协助学生对知识实行有序整理,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交流探讨,并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自学、猜想等学习方法,在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并能掌握新知,构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水平、思维水平、创新水平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通过课堂中的合作与学习,学生已获取与构建新的知识,教师科学、巧妙的设计习题,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使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习、理解比的意义,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使用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