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

展状况概述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西北,习惯上仅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纳入了南方的广西和北方的内蒙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包括三省三区的广义的西北。西北六省区都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除陕西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外,其他省区都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一西北各省区的民族人口及自治区域概况

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659个少数民族县(旗)(含市辖民族区和县级民族市),其中,包括广西(88个)和内蒙古(88个)在内的西部为597个,西北(含内蒙古88个)为230个。西北六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大体情况是:

陕西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万,无民族县。其中,回族人口超过10万;满族、蒙古族、壮族和藏族超过千人;朝鲜族、苗族、侗族、土族、白族和锡伯族超过百人。

甘肃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50万,20个民族县。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撤拉、哈萨克;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特有民族。

宁夏是我国最大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200多万,占宁夏总人口的35%和全国回族人口的1/4以上,20个民族县;此外还有满、藏、蒙古、朝鲜、东乡等33个民族。

青海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25万,35个民族县,占全省总人口的43%。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为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藏族约110万,回族约76万,土族约万,撒拉族约万,蒙古族约9万。

新疆有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150万,87个民族县。其中,维吾尔族约830万,哈萨克族约135万,回族80万,柯尔克孜族17万,蒙古族万。

内蒙古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500万,88个民族县。其中,蒙古族约400万,其他各少数民族约100万。回族、满族在20万以上,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在两万以上,锡伯族、鄂伦春族在两千以上,不足千人的有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等。

新疆、甘肃和内蒙古都与外国接壤;尤其新疆,不仅是我国交界邻国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而且俄罗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蒙古等民族在周边国家都有分布,彼此具有相同的语言和习俗。

西部大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国家在新疆布署了西气东输、水利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交通建设、商品棉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勘探等一批重点项目。内蒙古、宁夏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西北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二西北的民族经济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已进入一个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时期。以宁夏为例,近几年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GDP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前移了四位和七位。

1.西北民族地区的水利建设

西北民族地区大都少水缺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除南水北调工程外,西北民族地区的水利建设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新疆、宁夏、内蒙古粮食实现了自给。目前,新疆建成水库约500个,库容6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由1600多万亩增加到6000多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44万亩,占全灌区面积的46%。内蒙古建成各类水库450多个,万亩以上灌区198处,灌溉面积达371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4万亩,占全区灌溉面积的41%。

牧区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各族牧民长期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西部大开发五年来,西北牧区的水利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累计兴修各类水利工程近35万处,发展草原灌溉面积1200多万亩,林地灌溉276万亩,改善供水不足草场约5万平方公里,牧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雨水集流工程(水窖)既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又能结合节水灌溉解决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很受各族群众欢迎。内蒙解决了5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新疆解决了8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

2.畜牧业

畜牧业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业之一。中国的五大牧区除四川牧区外,其余几乎都在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牧区普遍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将牲畜作价归户,草场使用权落实到户,加强了草原建设和管护制度。一些牧区还出现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牧场。由于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家庭牧场的生产能力和效益都大大提高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人草畜三配套”的新牧区建设更是推进了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西北牧区、半农半牧区年牲畜总头数已突破一亿,适龄牲畜比例提高,牧畜的成活率、商品率都有明显提高。

3.城市经济

民族地区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非农社会经济活动,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结点”。五年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加快了发展步伐,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企业数目已达上百万,基本形成了大型现代化企业、个体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企业群体。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以青海省为例,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达50%以上。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一些城市逐步扩大了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已形成一批颇具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品牌,如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牛”、“绿鸟鸡”等。

三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一瞥

——以甘肃省民族聚居区为例——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长江、黄河上游,甘、青、川交界处,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辖合作、夏河、碌曲、玛曲、舟曲、迭部、卓尼、临潭八县(市),州府合作市。全州总人口万,其中藏族万,占%,有藏、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3个少数民族。

五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甘南藏族自治州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加大了畜产品、水电、矿产、藏中药、旅游业等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华羚乳品集团公司、科瑞乳制品有限公司、慧达公司等非公企业成为出口创汇排头兵,以干酪素、硅

铁和仿古地毯等产品为主体,2004年1~9月非公企业出口创汇逾亿元,占全州出口创汇总额的%,其中干酪素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1%。临潭、舟曲两县乡办地毯厂来料加工生产的仿古地毯,年加工地毯约两万平方英尺,产品远销西欧各国。

2004年,全州一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全部完成,二期农网、城网改造进展顺利。在国家和省上投资的引导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99%的乡镇和82%的村通了公路。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西南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幅员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府临夏市;总人口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等1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

200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2004达40亿元;出口总额万美元,同比增长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州府临夏市是全国首批实现电气化城市。全市人口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各占一半,少数民族中回族占94%。西部大开发以来,临夏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村小康综合评分。

非公有制经济在临夏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65%,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在商贸流通中的比重达90%,在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达58%。

全州12家对外贸易企业积极开发民族产品,将蚕豆、碳化硅、干酪素、手工地毯、成品革、清真牛羊肉等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埃及、土耳其、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1~10月出口创汇额320万美元。

临夏市民族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7月设立的省级开发区,1994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确定为“改革开放试验小区”和“多民族地区经济开放区”。2004年以来,临夏市民族经济开发区正着力建设“西部温州”。

此外,甘肃省不少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进步也令人瞩目。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农牧民人均净赚5000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四不论”深入人心:“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搞活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只要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方法,只要生产就行;不论哪种级别,只要发展就行。”2003年,全县吸纳各项投资1330万元;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415户,上缴税金25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草原保护工程”等生态建设促进了畜种改良、胚胎移植、暖棚养畜、羔羊育肥、科学防疫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拓宽了增收途径,农牧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人均净赚5002元。

——东乡族自治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全县先后建成上马王家水库、大塬电灌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新建和维修补套中小型电灌工程30多座,新修水平梯田21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使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183个干旱山村的21万人喝上自来水,2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农村贫困面由1982年的95%缩小到2004年的%,低水平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全省领先。骑着摩托车、手提移动电话在大草原放牧,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随处可见。2004年肃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名列全省前茅。在一个个牧民新村,农牧民住着宽敞瓦房,喝着干净自来水,吃着时鲜果蔬,有说不完的喜悦。

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绵羊澳血导入改良万只,绒山羊杂交改良万只,使牲畜良种率达到96%,牲畜的生产性能和效益大大提高。

“草原围栏、以草定畜,暖棚养殖、规模发展”“山上放牧、山下育肥”,提高牲畜的出栏率。截至2004年底,全县人工种草保留面积万亩,建成暖棚羊舍2900多座;全县养羊120只、牛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3890户;建成了30万只高山细毛羊基地、15万只优质绒山羊基地、10万只羔羊基地和3万头牦牛基地。还在2001年7月,内蒙古草原兴发就在此地投资720万元,建成一条牛羊分割、包装、加工生产线,日宰羊2000只、牛50头。到2004年,草原兴发已与71个规模养殖户订立了羔羊育肥合同,全县畜牧业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史记·夏本纪》。作为大禹治水的源头之地,地处甘肃西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的积石山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和甘肃省多年来的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总人口23万,农业人口占95%以上;有保安、东乡、撒拉、回、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9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西部大开发使积石山县面貌焕然一新。全县于2001年底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1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元。

2004年10月,由沙特阿拉伯哈拉梅人道主义基金会和伊麻尔慈善基金会捐助修建的集雨水窖开始发挥效益,解决了140户人的饮水困难。全县通过氟病改水、积雨水窖和水池、水管建设,自来水入户2166户,数万穆斯林不仅解决了吃水难,而且喝上了洁净水。其他如学校、道路、民居、医院建设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困惑和困局

(1)困惑之一: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随着“十一五”计划的执行,中部崛起势头日益强劲,东北振兴气氛愈见热烈,东部腾飞更是一日千里。西部呢多少有些无助感和失落感。其实质是: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腾飞,国家的宏观战略管理和发展政策如何均衡

(2)困惑之二:西部大开发已经五年,尽管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多方努力,但东西部差距仍然以不可逆转之势越拉越大。五年来,西部低出高进的格局并未获得改善,根由何在在某种意义上,西部表演的只是小步舞,而东部吹奏的却是冲锋号。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否也有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

(3)困局之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利益配置的协调问题尖锐起来。在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粗放开发浪费惊人,环境代价极其惨重,生态工程有功亏一篑之虞。在利益配置的协调方面,突出表现为三个严重失衡:中央与地方的失衡、地方官员与原住居民的失衡、开发商与撤迁户的失衡,因而事端迭起。

(4)困局之二:民族聚居区绝对贫困日益减少,相对贫困日益突出,亟待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役进入。一是返贫或者脱贫后的巩固问题,值得重视;二是扶贫方略和机制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

新,否则事倍功半依旧;三是反贫困战略需要系统化、制度化,把中央地方个人、海内海外、财政金融、文教科技等统和起来。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 提要 本文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系统论和生态学、水利科学等理论,兼顾节水与生态平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自然、社经概况 1、自然地理特点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六省(区)。该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44.5%,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水土资源极不均衡。 (1)地形地貌复杂,土多水少。该区山脉、高原、沙漠、盆地相间分布,地区内差异很大,贺兰山以西为巨大的内陆盆地,东部则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山区面积约占70%。河流湖泊较多,水量偏少。主要河流为黄河和西北内陆河。黄河流经青、甘、宁、蒙和陕西,内陆河主要有河西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和南疆的塔里木河,长江上游一些支流分布在青、甘、陕的南端,有少数河流流出境外。湖泊多分布在封闭半封闭的内陆盆地中,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也有少量的淡水湖。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8%,单位面积产水量为6.2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 (2)气候恶劣,降雨稀少。该区大部分位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为温带、寒温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mm,除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大于600mm外,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南部、陕西北部地区为400~600mm,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中部、新疆北部地区为200~400mm,其它地区基本都在50~200mm之间,部分沙漠和戈壁地区甚至在10mm以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般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70%,干旱区达80%以上。全区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000~3000mm之间。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少雨,西北风盛行,加之黄土高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沙漠众多,自然植被以草为主,较为薄弱,因此,扬尘、扬沙以及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波及范围越来越大,是我国沙尘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

论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和对策(一)

论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和对策(一) 摘要:西北地区处于我国版图的西北部,有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镍等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仍处于落后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以来,整个西部的经济相比以前着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相比我国的南方,差距依旧明显,经济模式单一、市场不景气、才人外流等。西北经济落后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劣势以外,还有许多人文的原因。 关键词:西北;经济;市场 西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开元盛世,西北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宋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政权中心的南移,西北不再作为中国的中心。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中国被迫拖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也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等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西北沦为经济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西北经济再次又被拖入边缘。直到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才给整个西北的经济带来腾飞的可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西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旧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199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 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 苗族894.01 维吾尔族839.94 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 蒙古族581.39 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 侗族296.03 瑶族263.74 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 哈尼族143.97 哈萨克族125.05 黎族124.78 傣族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70.96 僳僳族63.49 仡佬族57.94 东乡族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45.37 水族40.69 佤族39.66 纳西族30.88 羌族30.61 土族24.12 仫佬族20.74 锡伯族18.88 柯尔柯孜族16.08 达斡尔族13.24 景颇族13.21 毛南族10.72 撒拉族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9.19 塔吉克族4.10 阿昌族3.39 普米族3.36

鄂温克族3.05 怒族2.88 京族2.25 基诺族2.09 德昂族1.79 保安族1.65 俄罗斯族1.56 裕固族1.37 乌孜别克族1.24 门巴族0.89 鄂伦春族0.82 独龙族0.74 塔塔尔族0.49 赫哲族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姓名:伏启峰班级:会计1201 学号:0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但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变缓。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乃至2020年以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在“十五”期间有可能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趋于扩大。这表明, 实施西部大开发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对其的一些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人口素质政策外部环境 引言 "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新中国成立5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地区由于身居内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现在有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加之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大,经济包袱重,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相对缓慢,因此,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趋势变缓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仍在扩大。估计在今后几年内,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还难以全面超过东部沿海地区,东部与西部的发展差距仍将会继续扩大,在这一阶段只能遏制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 1.内部原因 1.1基础设施 西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尚不完善。综合评价表明,除宁夏外,西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杜林渊(1970-),男,陕西延安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张小兵(1964-),男,陕西宜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1期(总第114期)民族历史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杜林渊,张小兵,雷 楠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陕北地区自古是西北诸少数民族杂居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通过对陕北地区现存少数民族姓氏孑遗考察可知,匈奴、党项、羌、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时期在该地的改姓的原因或是自然改汉姓,抑或是被统治者强迫改汉姓,但都顺应向了先进文化靠拢的历史规律,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关键词: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10)0120103207 陕北,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人文地理单元,传 统上是指乔山以北,长城以南,子午岭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独特的 区域[1] 。在陕北第一次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以前(前221年),这里先后存在的少数民族有鬼方、白翟、赤翟、林胡、义渠戎等。两汉时期主要是匈奴族、羌族在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有鲜卑、乌桓、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此杂居,宋夏时期主要是党项族在这里活动,元代该地为蒙古族统治。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陕北地区成为了西北诸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缓冲带和交汇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交往,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在生活、风俗、语言等方面趋同汉族,今天虽然通称为汉人,但在姓氏方面仍留有民族融合的文化痕迹。 以往学者在对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论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民族关系问题时提及到个别少数民族姓氏的讨论;第二,对单姓的研究,尤其是区域文 化圈内的望族,且大多为传统的汉族姓氏;第三, 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改汉姓的原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研究;第四,对赐姓的研究,包括赐姓的对象、历史背景及原因等。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改汉姓和赐姓的主要对象多是少数民族,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接触最为频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姓氏的专题研究很少,而作为西北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单元的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就更少了。 由于历史上活动于本区的民族成分繁多,使得该地区的姓氏杂乱,笔者仅从一些可以找到或多或少证据的不同民族的姓氏孑遗来讨论这个特殊区域的民族融合。同时,由于中华民族一直处在以汉民族为中心、为同化主体的不断融合、重组过程中,在姓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一直占主流,因此,本文以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姓氏孑遗在陕北地区的汉化来考察该地的民族融合。 ? 301?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管彦波 世界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殷商开拓边地,西周狁南下,秦汉移民戍边,两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问鼎中原,南北朝隋唐民族大融合,五代以降,契丹女真南下,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因战争、屯垦、商贸、移民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民族迁徙、汇聚、分解、融合和人口的分布与再分布,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建国后各民族的相互支援、进一步融合与交往,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互相插花、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民族的空间表现形式——民族人口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态势。主体民族遍及全国,但主要密集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各省市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分布也很广泛,但又主要呈“C”字型地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到新疆、西藏至云、贵、川、两广、海南、台湾这一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2.5%的广阔地带,其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各民族的水平空间分布形式,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汉、满、蒙古、藏、维吾尔、回、壮等民族具有广阔的分布面和较为完整的聚居区。如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部分地区,但分布于回族自治地方的回民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散居全国各地。满族近一半的人口分布于辽宁省,其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苗、瑶、彝等民族分隔在互不相连的地域上,有聚居区又散居各地。布依、白、傣、哈萨克等民族的主体(98%以上)有着明显的聚居区。畲、仡佬、乌孜别克等族分散居住在各地。再从汉族的分布与少数民族分布的差异来看,占全国总面积62.5%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当地汉族居民在内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2%;汉族地区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在内占全国人口的88%,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当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的杂居、聚居、散居、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的。在我国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相互接触、交往、融汇现象,所以,绝对单一的民族聚居区的构成始终从属于民族大杂居这一总体范畴之内。杂散居分布是我国民族分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而聚居则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各民族的分布区界并非泾渭分明,整齐划一,而是大分散中有集中,聚居中有杂散居,杂散居住区中又有相对的小集中居住,如同血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就具体的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民族聚居地区而言,截止到1986年底,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建了140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五个自治区,三十一个自治州,104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1.49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但是,这些建立了自治地方的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在本民族自治地方内居住,而居住在非自治地方的省、市(地)、县,或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内,则属于散居、杂居的民族成份。全国所有自治地方以内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数量不等的非自治民族成份杂居其中。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pdf剖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05 级 摘要: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 12 省(市,自治区),东北 3 省,中部 6 省和东部沿海 10 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优势问题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1. 西部地区人口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9%左右。该地 区虽然地域相当 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 10%,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含复习资料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B)个。 A、55 B、56 C、57 2、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 A、多、长、大、广、穷 B、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C、大聚居,小分散 3、(C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 B、共同发展进步 C、共同团结奋斗 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 (A )同志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5、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 )、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 B、互敬 C、平等 6、“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7、民族是(C )产生的。 A、人类社会一开始 B、国家出现后 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 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9、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10、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11、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省际差异分析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省际差异分析 摘要: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将经济发展分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经济发展总得分和各部门得分,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及各部门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经济发展总得分和各部门得分的变异系数,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省际差距。进一步对变异系数进行分解,分析五省之间经济发展的各部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省际差异 Analysis o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bstract:By choosing the northwest China as a study object and divi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four aspects that economic,society,life and environment,a representative index system of apprai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built.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ore were calcul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wa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total leve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level of sector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core were used to mea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After further broken down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that compared with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which between the five provinces,was analyzed. Finally,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out. Key words: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年均9%的比例高速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GDP相当于1978年的18.8倍,人均GDP相当于1978年的13.4倍。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1-4],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些学者都曾进行过研究[5-11],但大都着眼于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家统计局曾经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等6个方面选取了36个重要指标[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

八年级地理上册 1.4 中国的民族习题 (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知识点一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1)写出图中①~⑤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 ①维吾尔族,②藏族,③壮族,④蒙古族,⑤回族。 (2)用字母“A”标出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答案略。 知识点二独特的民族风情 A手鼓舞,B摔跤,C跳板舞,D孔雀舞,E泼水节。 知识点一五十六个民族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A) A.汉族 B.壮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2.我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自治区是(D) A.新疆 B.内蒙古 C.宁夏 D.广西 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 B.尊重、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C.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各民族和睦,没有民族问题 知识点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4.我国汉族最为集中的地区是(C) A.中部和西部地区 B.东部和西南地区 C.东部和中部地区 D.中部和北部地区

5.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是(C) A.东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D.西部地区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望。据此完成第6~7题。 6.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B) A.集中分布 B.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C.分散分布 D.少数民族分布区没有汉族人居住 7.下列少数民族与其集中分布地区相对应的是(B) A.高山族—海南 B.维吾尔族—新疆 C.壮族—云南 D.傣族—台湾 知识点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8.初二学生巴特尔生活在草原上,他的家乡男女老少都善于骑马,饮食以牛羊肉的食品为主,有举办“那达慕大会”的传统。巴特尔最有可能是(A) A.蒙古族 B.藏族 C.朝鲜族 D.维吾尔族 9.导学号85584018下图的画面会在哪个民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中出现?(D) A.回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傣族 10.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以方便行人过往休憩,下列建筑是风雨桥的是(B)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下列对我国民族政策理解错误的是(C) A.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B.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C.各少数民族不设自己的语言学校 D.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