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是()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

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

()

①大西洋②印度

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

()

A.资本主义的国际

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

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

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

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A.英国成为殖民大

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0.18世纪60年代,导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空前加重的直接原因是

()

A.英国封建王朝的复

辟 B.为了镇压当地人民暴动 C.受英法争霸战争的影响 D.对亚洲扩大殖民战争的需要

11.19世纪英俄两国对外扩张的方式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

为() A.对外扩张的目的不

同 B.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政治制度的差

异 D.社会性质的差异15世纪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欧洲中的舞台心确定和延续,据此回答12-16题。12.英法17世纪-18世纪经长达100多年的战争实质是争

夺() A.殖民地 B.争夺财富

C.欧洲领土 D.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13.英国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阻挠德意志统一的相同目的

是()

A.阻止革命运动的蔓

延 B.乘机扩张领土范围

C.争夺欧洲大陆的霸

权 D.转嫁国内社会矛盾

14.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在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是

()

A.争夺欧洲霸

权 B.争夺殖民地

C.争夺欧洲领

土 D.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争夺

1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

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

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16.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一战至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是欧洲中心舞台的转移和动摇,据此回答17-23题。17.一战前后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矛盾的变化形势

()

A.英德矛盾转化为英美矛盾 B.德法矛盾变为英德矛盾

C.英德矛盾变为美日矛盾 D.英法矛盾变为英美矛盾

18.下列关于一战后几个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

()

A.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 B.德国向美国支付赔款

C.英国向德国提供贷

款 D.英国向美国偿还战时贷款19.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根本目的

()

A.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加强经济渗透,夺取世界霸权

C.扶植欧洲,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D.扩大海外投资,增加外汇收入

20.下列条约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有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条约》

A.①② B.①

④ C.②③

D.③④

21.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

指()

A.重新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本地区的膨胀势力

D.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

22.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表

()

A.法国完全放弃与东欧结盟计划 B.欧洲事务离不开美国参与

C.协约国对凡尔赛体系作了调整 D.资本主义大国间矛盾缓和

23.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A.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

C.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D.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要求

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兴衰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发展,据此回答24-26题24.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

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

助②扶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北约组织

A.① B.①

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联合国规定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任何一国都有否决权,这表明它实行() A.“和平共处”的原

则 B.“主权平等”的原则 C.“大国一致”的原

则 D.“国际合作”的原则26.20世纪70年代,促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的因素,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国内经济状况不景

气 B.侵越战争遭挫折

C.军事实力被苏联基本赶上 D.欧洲局势有所缓和

世界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围绕两次世界大战而展开,复杂而激烈。据此回答27-30题。

27.一战后,美、英取代法国掌握德国赔款问题主动权的主要原因

是()

A.法国力图称霸欧洲大陆 B.鲁尔危机的爆发

C.美英控制世界金融中心 D.欧洲经济的衰退

28.一战后,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采取的措施不包

()

A.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 B.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

C.同小协约国签订一系列同盟条约 D.修筑马奇诺防线

29.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影响的相似点有①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②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③战后分割了德国的领土④在美国扶植下恢复了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

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0.巴黎和会与慕尼黑会议的相似之处有①帝国主义性质的会议②强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会议③具有一定反苏性质的会议④维护欧洲和世界和平的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自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据此回答31-37题。

31.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到的作用

()

A.维护凡尔赛体

系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实施绥靖政

策 D.纵容德国法西斯崛起

32.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和平,其主要原因

()

A.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法西斯尚未上台

C.美国尚未成为军事大国 D.各国经济相对平衡

33.表明凡尔赛和约开始失去对德国军事方面约束力的事件

是() A.道威斯计划的实

施 B.纳粹党魁希特勒上台执政 C.德国扩增陆军,重建海军、空军 D.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34.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

A.对德、日法西斯国家进行严重制裁 B.实现国际间长久和平与合作

C.划分美、苏两大国的势力范围 D.巩固和扩大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

35.从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看,雅尔塔体系不同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是

()

A.由战胜国分配胜利果实,规划世界秩序

B.形成社会制度不同的美苏两极并存格局

C.确定以欧洲为中心主宰世界的多极结构

D.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在欧亚的势力范围

3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20世纪上中期两次重大国际格局的变动不同,表现在: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②新格局形成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③按大国的实力和意志划分势力范围④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完成交替⑤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变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37.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

是()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3分,第39题8分,第40题14分,共35分)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材料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摘录: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世界史资料》近代上册材料3:在克里木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但是如果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取科胜利,则将成为全欧洲的进步与民主势力的灾难。

——《人民的英国史》材料4: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同?(1分)为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克里木战争的结果怎样?(2分)这对欧洲及俄国将会产生哪些影响?(4分)

(3)通过材料4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2分)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2: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3: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帐,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票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和美国参议院否决参加国联议案的原因。

要求:表达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不能照抄原文。(8分)

40.阅读下列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12月17日发表的对当时美国面临的重要国际问题的广播谈话部分内容。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希特勒以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在朝鲜,显然北朝鲜人没有想到我们会插手进去,而我们也没有想到中国人会插手进来。当你看到后有这些引起战争的错误判断的时候,然后你再看看苏联和美国在他们的信仰方面距离是如此之远:我们信仰一个独立自由和各种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世界,他们信仰一个清一色的共产主义世界,而你又把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正如我以前说过的,这就是使得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危险时代的原因。”

请回答:

(1)一战发生“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以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分)对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3)对朝鲜,“美国人插手”和“中国人插手”各指什么?(4分)

(4)“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指什么?(1分)

(5)在肯尼迪讲话后,苏美各有什么重大举动?(2分)对世界影响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5分,第43题14分,共41分)4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5分)简要叙述其形成过程(7分)42.一战对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后果有哪几种情况?(3分)由此对各国政治状况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2分)

43.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主要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8分)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B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C 11.B 12.D 13.C(英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一是要争夺欧洲霸权,防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二是要与法国争夺世界殖民市场;而法国阻挠德意志的统一,一是希望借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矛盾。以维护第二帝国的统治,二是要维护自己的欧洲大陆的强国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很明显,两者相同的的都在于对欧洲霸权的追求,故答案应选C项。)14.A 15.D 16.B 17.A 18.B 19.B 20.C 21.B 22.C 23.A 24.C 25.C 26.D 27.

B 28.B 29.B 30.A 31.D 32.A 33.

C 34.C 35.B 36.C 37.A (可用排除法,联合国的建立是二战的产物,更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产物。它更多地体现了国际合作的需求或是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与世界格局多极化并无因果关系。排除含此内容的选项,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

二、材料解析题(第38题15分,第39题8分,第40题14分,共35分)

38.(1)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俄国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矛盾。(2分)赞同。(1分)此时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成为欧洲宪兵,积极镇压欧洲1848年革命。(2分)(2)沙俄被迫停战求和,签订和约,退出一部分所侵占地区。(2分)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英法取胜,增强了在世界的势力,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化。(4分)(3)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2分)

39.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一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但是材料2中国联的规定对拥有自治领多的英国有利,美国的目的很难实现;又由于当时美国政界孤立主义势力的强大,所以,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40.(1)指德奥未能估计到俄英全力参战。(1分)(2)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1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由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的。(2分)(3)美国人插足是指1 950年6月朝鲜内战发生后,美国支持韩国进攻北朝鲜,并操纵联合国,组织了“联合国军”。中国人插手指1950年10月,在中国多次警告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打击了“联合国军”。(4分)(4)苏联把导弹运到古巴。(1分)(5)肯尼迪发生战争威胁,赫鲁晓夫被迫撤走导弹。(2分)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社会主义威信受到影响。(2分)

三、问答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5分,第43题14分,共41分)

41.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展开,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深刻地开展起来。同时,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大幅度提高,使开拓更大海外市场和霸占更多的殖民地的活动大力加强,资产阶级变本加厉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使资产主义世界体系得以最终确立。(5分)过程:1848年欧洲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50、60年代,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3分)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大进侵略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市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把广大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4分)

42.(1)经济濒于崩溃,(1分)以俄、意为典型,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决退出了一战;(2分);意大利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工农运动高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2分)(2)经济衰退(1分),以英、法为典型,英国战后经济困难,政党政治发生变化,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内政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2分)法国被迫进行财政改革,对外主张严厉处分德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态度强硬。(2分)(3)经济实力增强(1分)以美、日为典型;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凭借经济实力,推进“金元外交”;(2分)日本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一战中几乎独霸中国,侵占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并通过巴黎和会把侵略权益合法化,积极与美国争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2分)43.变化: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消耗大量财富,世界经济遭到空前破坏。英法德意日等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经济空前膨胀,各国经济实力对此发生新的变化。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资本主义各国恢复因战争遭破坏的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对受援国的经济控制,也促进了经济的统一性趋势。战时军事科学技术和平应用,推动了战后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特征:伴随着美国经济势力的增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美苏两极新格局,帝国主义实力的衰落,使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发展,出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英法殖民势力衰落,美国全球扩张,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拉一大批国家赢得独立;第三世界兴起。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 对应学生用书P094 练真题 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2、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 4、门罗主义 5、雅尔塔会议 6、开罗宣言 二、分析题 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分析题: 1、答:19世纪上半期:法俄矛盾。拿破仑帝国崛起,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等组成的“反法同盟”,普照鲁士一度被迫与法结盟;1812年俄崮打退拿破仑的进攻,随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拿破仑帝国灭亡。19世纪中期,俄国又同英法为争夺巴尔T进行J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法德矛盾。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阴挠德意志统一,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力图复仇,而德国极力削弱法国。同时俄国企图将巴尔干攫为己有,法俄同德国矿后尖锐起来。为了对付德国,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德国则结合奥意组成“三国同盟”。矛盾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是()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 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 是 () ①大西洋②印度 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 是 () A.资本主义的国际 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 富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 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 是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 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 是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 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A.英国成为殖民大 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勃列日涅夫主义 2.尼克松主义 3.第四次中东战争 4.三十年战争 5.“门户开放”政策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试比较杜鲁门主义和罗斯福世界蓝图的不同,并评价杜鲁门主义。2.简述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3.简述《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4.简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成就和重要意义。 2.试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2.尼克松主义 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尼克松主义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 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组成部分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7题)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 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

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2题)“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0题)“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9月15日电:普京在给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10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联考8题)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考研题目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 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3,德黑兰会议 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伙伴关系计划 6,日本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纲领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行动及成果? 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法,以及租界法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的成因的内容以及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简答 1简述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述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 短论 论911事件的影响 简述一下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3,德黑兰会议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6,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建立并评价其作用\r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背景、目标及成果。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中立法》与《租界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政治)专业综合 一、简答(每题25分) 1试析首届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析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 二、短论(100分) 评估911恐怖事件的影响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2、欧洲一体化 3、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 4、国际政治行为体 5、民族主义 6、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二、论述题 1、什么是世界格局?试论世界格局划分的基本理论及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2、试析当前中日关系及中国关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张。 3、试论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流派及意义。 国际关系专业(文传)方向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博客 2、把关人 3、公众 4、意见领袖 5、财经传播 6、遣唐使 7、文艺复兴 8、和平崛起 二、简答题(前4题选答3道,第5题必答) 1、试结合信息社会中因特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简析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2、当今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有所谓“管理学派”、“语艺学派”和“整合营销传播学派”,请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简述其对公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人物。 3、“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4、简述五四精神与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关系。 5、简述大众传播的信息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三、论述 端午节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2005年11月,以“江陵端午祭”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传代表作”获得成功的又是哪一个国家? 此前,我国民间舆论曾就与该国的所谓“端午申遗之争”进行过一年多的争论;那么,从历史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性态度和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1999年 《国际关系史(1919-199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拉巴洛条约 2、史汀生主义 3、的里雅斯特 4、纳尔逊?曼德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XX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 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XX年3月邯郸市一模)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这说明( ) A.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B.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4.(20XX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国际关系史填空题

国际关系史习题(L) 第1章 1、1500年前后三个穆斯林帝国: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25 2、东斯拉夫人于______年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________。27 3、基督教于______年分裂为________和________。28 4、英法百年战争发生于______年至______年。 5、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立了德意志诸侯国体制。35 6、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于______年。36 7、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是在______年至______年。38 8、___________________是西班牙殖民帝国急剧衰落的标志。41 9、 10、 11、 12、尼德兰革命爆发于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41 13、独立后的荷兰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 14、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是________。42 第2章 15、被基辛格称为“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的是_____________。47 16、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______年。(1600,1602,1604) 48 17、17世纪初德意志宗教纷争形成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49 18、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在哪两个城镇召开: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51 19、英国“光荣革命”发生于______年。(1640,1688,1660) 55 20、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西班牙王位战争的结束。 60 ①《里斯维克和约》②《乌得勒支条约》③《尼斯塔得和约》 21、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于______年。(1806,1815,1848) 94 22、美国早期对外扩张的动力来源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74 24、在非洲素有“黑白分界线”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78 25、奴隶贸易前后长达_______年之久。(200,300,400) 79 26、 23、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 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 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 名词解释: 《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专题》 第一讲绪论 一、(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 (三)国际关系史:外交与外交家 (四)课程结构安排 (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的开端时间是17世纪早期;似乎起源于欧洲,以欧洲为中心。 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为什么呢? 其一,西方掌控了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并因此进一步掌握了话语权。 其二,现有的比较完备的国际关系体系是纯西方的。 其三,西方基于“本我”(self)的眼光去看待“他者”(others),以欧洲为中心来构建世界图景和国际关系体系。 其四,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体系西方中心化的推动。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中国的“天下”观与“五服”观 “天下观念”: “正如天空的群星,围拱一个北斗,地面的诸川,全都朝宗于大海。” “五服”: 帝都;“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朝贡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 (三)课程结构安排 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总论,包含三讲,解决国际关系相关的范畴、概念、理论和体系问题;第二部分按照体系的沿革顺序依次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一)课程总论与理论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 (二)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第三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四讲维也纳体系 第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六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二卷本),国际知识出版社。 ?2、[苏]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法]迪罗塞尔主编:《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5、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附练习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 一、国际关系体系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初):各战胜国意图(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主张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和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奥、保、匈、土和约)和评价(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隐含战胜国之间、战胜与战败之间、列强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四对矛盾);国际联盟的成立时间(1920年)、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和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体系的背景(日本扩张威胁英美利益,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为缓和列强间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和《日本中协定》);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但隐含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矛盾激化等矛盾)。体系受冲击及瓦解(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德军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日本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的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号强国、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特别注意1944年成立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雅尔塔体系的概念(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图、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6年10月)、总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美苏“冷战”—冷战史实有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约组织对峙、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柏林危机等;美苏争霸—争霸三个阶段中美苏的态势);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三中鼎立局面出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解体)。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晚期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目前暂时“一超多强”,但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生态平衡、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国主义复活等)。 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 1、英法关系 史实:⑴18世纪: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参与干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⑶20世纪: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但最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特点:⑴英法同为欧洲大国,双方的争夺或联合,取决于自身的利益。⑵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⑶工业革命前,双方敌对关系占主导。⑷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关系占主导。 2、法德关系

国际关系史简述题

1.简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1)背景: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保证自身安全。(2)建立过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1、出兵波兰,2、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3、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4、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也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各种粗暴的方式使苏联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2.简述《租借法案》诞生的过程及影响。 (1)过程:1940年,由于英国国内严重的财政困难,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要求美国全面援助,加速了《租借法案》的诞生。之后罗斯福通过努力促使《租借法案》于1941年1月正式生效。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日益加深,其适用范围扩大到40多个国家。 (2)意义:《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中立主义政策的终结,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英美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对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提供了物资、财政援助,对于二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美国本土安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干预部分受援国家的内政,加强了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实力 3、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的影响。 (1)原因:1937年7月7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打响了。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又制定了“南进战略”,企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南进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日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回车一中胡留成 重点知识::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 四、重要的国际条约 五、重要的国际组织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重点识记::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并逐步瓦解。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导火线) 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加快了战争爆发) 2、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国际关系史1简述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起因及过程。 基本原因:宗教对垒和领土纷争;直接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 (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本内容。 (1)1648年10月24日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主要内容)

3、简述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

4、简述三次英荷战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背景: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且西班牙是一份丰厚的遗产。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逝,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须保持完整并由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如路易十四拒绝,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继承。路易十四接受了这份遗产,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肯轻易放弃,事情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的地步。(2)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个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为一方,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反法同盟,并得到了勃兰登堡、葡萄牙和萨伏依的支持。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3)《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6、简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