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研究综述

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研究综述
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研究综述

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研究综述

魏来

2012-12-25 10:12:42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3期【英文标题】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Semantic Enrichment of Folksonomy Abroad

(Academy of Computer Scien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0)

【作者简介】魏来,女,1976年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080

【内容提要】文章对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folksonomy的聚类、推荐、关联和实证四个方面探讨folksonomy 语义丰富的方法和途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

The pap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lksonomy semantic enrichment, including folksonomy clustering, suggesting, relating and practicing.

【关键词】folksonomy/语义丰富/语义folksonomyfolksonomy/semantic

enrichment/semantic folksonomy

Folksonomy由Thomas Vander Wal于2004年首次提出[1],是Web2.0社会性软件工具应用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在各种社会性网站上广泛应用,如社会性书签服务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2],flickrt[3],社会性编目网站标注服务librarything[4],BibSonomy[5]等。Folksonomy作为一种自底向上的公众分类方法,能够作为集体智慧的体现,提供流行的、反映用户兴趣的标签,具有简单、丰富、流行和多样的特点。但随着标签数量的增加,folksonomy的进一步应用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如标签的歧义,平面延展的标签结构,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等,这些问题会制约标签进一步使用。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为folksonomy提供一定的语义关系,即folksonomy语义丰富。WellerK于2007

年指出folksonomy能够从现有的知识组织系统中获得标签控制和语义关系的构建原则,同时提供有用的语义丰富知识组织系统,改进现有的分类法、叙词表或本体[6]。国外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本文从folksonomy语义丰富的几个核心问题——聚类、推荐、关联及实证出发,探寻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 Folksonomy的标签聚类研究

相同或相似标签能够通过一定的聚类方法聚集在一起,形成基于用户兴趣的标签集合。根据标签聚类目的,标签聚类方法可分为相同标签聚类和相似标签聚类两种。

1.1 相同标签的聚类方法

相同标签聚类方法的目的是将意义相同或描述主题相同的标签聚类(如“folksonomy”和“folksonomies”),主要有三种方法。

(1)词根还原方法(Stemming algorithms)。词根还原方法是从单词中抽取词根聚类相同词根标签的方法。如“links”和“linked”经过词根还原算法都聚类在“link”标签下。Hend S等人在文献[7]中使用了词根还原算法标准化处理标签,将相同词根的标签聚集在一起。

(2)字符串距离测度方法(String distance metrics)。字符串距离测度方法是测度标签字符串之间区别的方法。最常用的是Levenshtein算法,即计算两个字符串之间的编辑距离,这个“距离”是从源字符串变换到目标字符串需要进行的删除、插入和替换的最少次数。L.Specia和E.Motta在文献[8]中使用了Levenshtein算法,从形态学上聚合词形与语义相同的标签。

(3)在线资源探测方法(Exploiting on line resources)。使用在线资源如Word Net,google等进行标签控制,如标签的拼写,单复数和词形规范等,同时找出相同标签集合中有代表性的标签。L.Specia和E.Motta在文献[8]、Van Damme C.等人在文献[9]中建议使用在线资源检验标签的方法聚类相同标签。

1.2 相似标签的聚类方法

1.2.1 标签的相似性测度方法

标签相似性测度是进一步处理标签数据的基础,通过标签的相似性计算能够聚类相似标签进而推断标签之间的语义关联。Cattuto、Markines等人在文献[10-13]中提出了不同的folksonomy标签相似性测度的方法。

(1)基于folksonomy三元组结构的相似性测度。Mika在文献[12]中中将folksonomy作为来自社区的语义结构,建议通过揭示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folksonomy本体,利用folksonomy的三元组结构{用户,标签,资源}通过资源的共现来建立标签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标签共现的次数计算标签之间的相似性。

(2)Jaccard index相似性测度。Beglman等人在文献[13]中使用Jaccard index相似性测度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共现方法测度标签的相似性。具体的算法为:

其中,A是使用标签a标注的文档集,B是使用标签b标注的文档集。

(3)分布式聚类和余弦相似性测度。Markines在文献[11]中提出了基于三个不同向量空间背景的测度方法,其中Tag-TagContext为每一个标签向量同其他标签向量共现;Tag-Resource Context为标签t标注资源的频次;Tag-User Context为用户u使用标签t的频次,使用余弦相似性算法计算标签相似性。

(4)folksonomy内部相似性测度评价框架和互信息测度(Mutual

Information Measure)。互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种信息度量,指两个事件集合之间的相关性。Markines等人在文献[11]中提出了基于互信息测度的相似性测度方法,并提出不同测度类型的评价框架,包括标签之间的测度及被标注资源的测度方法。

1.2.2 相似标签的聚类方法

(1)谱平分聚类方法(Spectral Bisection Clustering)。基于Laplace特征值的谱平分聚类方法根据Laplace图谱的次小特征值和第三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聚类样本并显示出来。Begelman等人在文献[13]中发现标签同时出现的频率会在一个临界点变化显著,可以根据这个临界点确定两个标签之间是否相关,使用谱平分聚类算法对标签进行了聚类分析,从Raw-Suar网站抽取30000个标签进行试验。

(2)文档向量空间聚类方法(Vector Space Model)。文档向量空间聚类方法是计算文本之间距离或相关度的方法。HeymannP在文献[14]中,使用向量空间聚类方法。从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网站搜集60000个标签,根据标签的向量相似度确定相关标签,将相关标签连接成无权重的无向图,采用相关算法将无向图转换为层次结构的分类树。Daniel Ramage、YusefHassan-Montero和Víctor

Herrero-Solana等人在文献[15-16]中,使用kmeans聚类方法扩展向量空间模型。Miranda Grahl等人在文献[17]中,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和folkrank排序算法构建了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数据的三个等级概念结构。

(3)共现聚类方法(Co-occurrence Clustering)。Cattuto等人在文献[18]中指出标签共现可以用语义描述,标签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标签之间的一种语义关

系,可通过标签之间的相对共现进行评价,能够揭示协作标注系统中的语义关系,如标签之间的同形异义、同义和等级关系等。P.Schmitz在文献[19]中使用基于包容算法的模型,抽取标签的共现关系,聚类标签并发现相关标签。Begelman 等人在文献[13]中将标签作为一个无向图,将标签共现频次作为向量,并赋予标签共现的值,来完善标签聚类的结果。X.Wu等人在文献[20]中基于标签、资源和用户的共现,生成语义关联的标签组。

从目前国外研究进展来看,以上几种标签聚类方法都被普遍的采用,并通过具体的数据来检验聚类的效果。其中,共现聚类方法应用最多,同时共现聚类方法能够同其他的方法结合使用,以优化聚类的结果,发现与识别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

2 Folksonomy标签推荐方法研究

标签推荐能够为用户提供与关键词匹配良好的资源,标签推荐方法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解决标签缺少等级结构问题来处理标签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1],对标签推荐方法的研究包括定量分析和推荐算法两个方面。

2.1 定量分析

E.H.Chi和T.Mytkowicz在文献[22]中评价了早期delicious数据有效导航的价值,指出标签随着时间增加,top标签不能支持随时间变化的有效导航。R.Li 等人在文献[23]中探索了标签共现网络,提出ELSABer标注空间浏览方法,即基于相似性和语义等级发现标签子集的方法,实现语义浏览、层次浏览和有效浏览。

E.Santos-Neto等人在文献[24]中研究了Citelike和Bibsonomy服务,探索促

进导航的模式。

2.2 推荐算法

(1)K-way算法。在文献[13]中使用k-way方法代替spectral clustering,该方法实现了更好的聚类质量,并且比spectral clustering方法易于使用,效果更好。

(2)向量空间算法与TP-IDF算法。文献[25]中扩展了推荐资源内容的选择,分析了标签描述博客内容的有效性,通过构建标签向量空间,有效的分类博客内容。

(3)基于相似性的folkrank算法。Hotho等人在文献[26]中提出了folkrank 算法,用于排序和关联folksonomy元素。其指导思想是被重要用户使用重要标签标注的资源也是重要的,folkrank算法的目的是计算一个给定标签的相关标签的排序列表。

(4)基于启发式规则和深度句法分析的等级分类体系。Eric Tsui等人在文献[27]中提出了基于启发式规则和深度句法分析的方法,处理核心的分类数据集,生成等级的结构促进用户信息导航行为并体现个性化特征,获取的标签能够整合到分类体系中,以自动的方法完成分类等级构建的过程。

在标签推荐中,标签集需要有效的分配给资源以更好地符合头部类目,上面的标签推荐算法可以整合使用,一般的标签分类能够使用Co-occurrenc,或者Vector算法,生成的标签具有相似的意义,为了得到更明确的没有语义重叠度

的标签可以使用TP-IDF算法,能够进行特征项加权,增加新的语义关系。

3 Folksonomy语义关联研究

3.1 Folksonomy同本体的语义关联研究

Cattuto等人在文献[10]中给出了folksonomv和本体关联的三种方式。

3.1.1 从Folksonomy标签中抽取本体

P.Mika在文献[12]中建议通过提供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轻量级本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网络以聚类相关标签,允许通过社区用户兴趣重叠聚类相似标签。如“fishing”,如果社区里“fishing”和“nautic activities”有大量的参与者使用,这两个标签被认为是语义关联的,如果参与者使用标签“fishing”作为使用“nautic activities”组群的子集,“nautic activities”将比“fishing”的意义广泛。M.Lux和G.Dsinger在文献[28]中尝试从社会标注中抽取出本体,首先建立共现标签网络,然后利用标签及共现向量的测度,过滤错误标签并将相似标签整合在一起。

3.1.2 本体同Folksonomy同步发展

Folksonomy具有多重功能和整合新词表的能力,能够移植于本体或者向本体增加新的概念。A.Passant在文献[29]中探索了这个特点,该系统中歧义标签同用户标注时定义的概念相连。AbbasiR等人在文献[30]中描述了将社会标注同用户选择的本体联系起来,系统在本体概念和标签之间动态的变化,每一个标签

能够在概念之下分类。H.Halpin等人在文献[31]中分析了folksonomies动力机制,并寻求标签使用的一些规律,发现最常使用的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绘制标签内在关系图。

3.1.3 增加Folksonomy的语义关系

(1)同本体的聚类和映射增加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L.Specia和E.Motta在文献[8]中将标签进行聚类,并将这些标签同本体概念进行映射,系统查找来自本体具有同聚类标签相同标记的元素,如果有,系统能够将概念及其属性映射到标签集中,形成具有丰富语义的标签集。S.Angeletou在文献[32]中尝试自动实现标签语义关系,使用M.Sabou和E.Motta在文献[33]中提出的映射技术识别概念及其对应的标签对,通过开发推理机制发现之前识别的术语对之间的明确的语义关系。

(2)Folksonomy的语义关系识别。AI-Khalifa和Davis 2007年指出标签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语义关系,folksonomy是抽取新术语的合适的资源,提出标签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语义关系:①等同(拼写不同或缩略语)②同义词;③上位术语;④下位术语;⑤相关术语(同叙词表可比);⑥非明确相关,这些关系能够用于改进和扩展本体及知识组织系统[34]。随后Angeletou等人在文献[32]中也指出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能够被识别和揭示,指出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包含关系、非相关关系、通用关系或一般关系、同源关系和实体关系,并通过实验证明folksonomy能够通过本体收割自动的丰富语义关系,即能够自动的获取标签之间的语义关联。

(3)利用本体指导标注行为,控制和规范标签词表。A.Passant在文献[29]

中提供了使用本体优化社会标注界面的方法,如果一个标签同几个不同的概念相关,系统要求使用者选择适当的概念,当概念不存在,使用者可以向管理者自由提供新的概念,管理者能够将这个概念添加到本体的正确位置。Hayman和Lothian在文献[35]中介绍了基于传统分类引导的自由分类方法

(Taxonomy-directed Folksonomies),将用户标注与控制词表整合起来,跟踪用户需求变化,抽取新词,更新受控词表,促进用户参与到资源组织过程。

(4)构建Folksonomy本体,丰富标签语义。T.Gruber在文献[36]中指出本体和社会标注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建议将每一个标签作为描述对象,实现标签的具体化,使用“标签的标签”解决标注歧义或滥用的现象。Hak Lae Kim在文献[37]中比较分析了现有的标签本体SCOT、MOAT、NAO等,统一标签模型的最基本的构建模块,指出标注模型不能覆盖folksonomy的全部特征,结合Gruber 概念模型和Newman词表的SCOT是适合描述协作标注行为的本体,提供了最适合folksonomy模型的描述,在SCOT和MOAT之间建立链接是补充标签意义的有效方式。

(5)促进用户贡献,丰富Folksonomy语义。V.Tanasescu和O.Streibel在文献[38]中应用了Gruber的思想,扩展社会标注系统及标签之间的关系。分类标注系统允许用户增加“标注关系”链接关键词和网络资源。这个特点能够通过发展语义网技术为用户增加导航和建议。H.L.Kim等人在文献[39]中分析了“inter.est”系统,该系统使用SCOT本体描述用户的标签云结构,帮助用户发现共享同样兴趣的小组,允许用户整合标签云,实现相似标签云的检索。

3.2 Folksonomy与网络语义资源的关联研究

3.2.1 Folksonomy同在线词典的关联

目前国外最主要的英文在线词典是WordNet,能够反映自然语言的语义关系及款目之间的分类和关联,因此,国外研究人员在关注将社会标注同WordNet 知识资源结合起来。David Laniado等人在文献[40]中描述了将标签聚类成由WordNet驱动的等级结构,通过WordNet的词表语义功能,为每一个标签界定可能的意义。使用WordNet将folksonomy转化为概念等级,过滤相关标签集,为标签构建等级结构,促进有效的检索和浏览。TagPlus系统使用WordNet消除Flickr标签的歧义,系统返回所有可能的WordNet意义来界定一个标签,用户选择他要选择的标签[41]。

3.2.2 Folksonomy同Wikipedia、Google、Swoogle等网络语义资源的关联

语义wiki是探索网络语义资源支持社会标注实践的较早研究。Freddy Limpens和Fabien Gandon在文献[42]中探索了将网络语义资源同社会标注连接起来以促进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并介绍了SweetWiki的应用,通过SweetWiki 用户能够编辑并修订页面,标注wiki上发表的任何文档,所有的用户能够组织folksonomy中的标签并进行编辑,支持增加新标签,能够建立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并合并类目。通过该系统可以发现给定主题的最活跃用户;发现使用相似标签的用户;推断被相同用户使用的不同标签之间的关系。Maria Grineva等人在文献[43]中使用基于维基百科来处理一词多义的现象,并利用维基百科对标签进行聚类。研究人员同时也关注其他的网络语义资源同folksonomy的关联。L.Specia 和E.Motta在文献[8]中使用wiki和google识别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QinJian等人在文献[44]中使用google为标签赋予语义环境,以更好的抽取标签的语义关系。MartinSzomszorl等人在文献[45]中使用google、wiki和WordNet

的方法联合进行标签过滤,首先通过WordNet进行初步的标签查找,如果标签没有在WordNet中发现,认为可能是拼写错误的词语或缩略语,通过google进行检索发现并过滤拼写错误的词语,使用wiki进行缩略语及名称的过滤。

4 Folksonomy语义丰富的实证研究

目前国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folksonomy语义丰富化的实证研究,如

Int.ere.st项目、TagOnto项目、MOAT项目、Flor项目等,下面以Flor为例探讨folksonomy的语义丰富。

Flor(Folksonomy ontology enrichment, Flor)是一个folksonomy本体丰富化工具,该系统能够输入标签集(个人标签集或者由folksonomy统计分析驱动的标签聚类)并自动返回同语义实体的关联(分类,关系,实例),同时输出语义丰富的标签集。目的是通过使用语义实体将平面的folksonomy标签转换为丰富的语义描述。Flor平台有三个基本的步骤,即词典处理、语义界定及语义扩展和语义丰富三个阶段,见图1。

可见,近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非常关注folksonomy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可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积极探索和改进folksonomy语义丰富的方法,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通过folksonomy的语义丰富,能够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发现和重用的效果。但是,由于folksonomy的语义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folksonomy语义丰富涉及聚类、推荐、关联等方法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改进和优化,并积极的探索folksonomy语义丰富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

图1 Flor系统平台【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folksonomy.html

[2]http://delicious. com/tag/

[3]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

[4]http://www. librarything. com/

[5]http://www. bibsonomy. org/

[6]Waller K, et al. Folksonomies and ontologies: Two new players in indexing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C]//Proceedings of Online Information, Great Britain, 2007:108-115.

[7]Hend S. Folks annotation: A semantic metadata tool for annotating learning resources using folksonomies and domain ontologies [EB/OL]. [2009-12-24]. http://eprints.ecs. solon. ac.

uk/13123/1/FolksAnnotation-CameraReady.pdf.

[8]Lucia Special, Motta E. Integrating folksonomies with the semanticweb[EB/OL].[2009-12-24] .http://www.eswc2007 .org/pdf/eswe07-specia.pdf.

[9]Van Damme C, et al. Folksontolog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urning folksonomies into ontologies[EB/OL].

[2009-12-24] .http://www.kde. cs. uni-kassel.

de/ws/eswc2007/proc/FolksOntology. pdf.

[10]Cattuto C, et al. Semantic grounding of tag relatedness in social bookmarkiug systems [EB/OL].[2009-12-24].

http://www.tagora-project.eu/wp-eontent/2OO9/O9/cattuto-iswc2008.pdf.

[11]Markines B, et al. Evaluating similarity measures for emergent semantics of social tagging [EB/OL]. [2009-12-24] .http://www.

tagora-project.eu/wp-content/2009/09/socialsim-www2009. pdf.

[12]Mika P. Ontologies are us: A unified model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emantics [J]. Web Semantics: Science, 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2007(3):5-15.

[13]Begelman G, et al. Automated tag clustering: Improving 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the tag space[EB/OL]. [2009-12-24].http://lpis.csd. auth. gr/mtpx/ml/PAPERS/Automated %20Tag % 20Clustering. pdf.

[14]Heymann P. Collaborative creation of communal hierarchical taxonomies in social tagging systems[EB/OL]. [2009-12-24].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 8090/775/1/2006-10. pdf.

[15]Daniel Ramage, et al .Clustering the tagged web

[EB/OL].[2009-12-24]. http://www-nip.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pubs/cluster-wsdm09.pdf.

[16]Yusef Hassan-Montero,Víctor Herrero-Solana. Improving

tag-clouds as vis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faces[EB/OL].[2009-12-24]. http://nosolousabilidad.

com/hassan/improving-tagclouds.pdf.

[17]Miranda Granl, et al. Conceptual clustering of social bookmarkingsites [EB/OL]. [2009-12-24]. http://i-know. tugraz.

at/wp-content/uploads/2008/11/43-conceptual-clustering-of-social-book

marking-sites.pdf.

[18]Cattuto, et al. Semiotic dynamics and collaborative tagging [EB/OL]. [2009-12-24].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

junwang4/langev/loealcopy/pdf/cattuto06semioticDynamics. pdf.

[19]Schmitz P. Inducing ontology from flickr

tags[EB/OL].[2009-12-24]. http://www. semanticmetadata.

net/hosted/taggingws-www2006-files/22.pdf.

[20]Wu X, et al. Exploring social annotations for the semantic web[EB/OL]. [2009-12-24] .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programme/files/pdf/4071. pdf.

[21]Steffen Oldenbarg,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g suggestion algorithms[EB/OL].

[2009-12-24] .http://www .informatik.uni-rostock.de/~stol/Compara

tive-analysis-of-tag-suggestion-algorithms-final. pdf.

[22]Chi E H, Mytkowicz T. Understanding navigability of social tagging systems [EB/OL]. [2009-12-24] .http://www.

viktoria.se/altchi/submissions/submission-edchi-0,pdf.

[23]Li R, et al. Towards effective browsing of large scale social annotations [EB/OL]. [2009-12-24].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papers/paper733.pdf.

[24]Santos-Neto E, et al. Tracking user attention in collaborative tagging communities[EB/OL].

[2009-12-24].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ftp/arxiv/papers/0705/0705.1013.pdf.

[25]Brooks C H, Montanez N.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agging in blogs [EB/OL]. [2009-12-24]. http://www.aaai. org/

Papers/Symposia/Spring/2006/SS-06-03/SS06-03-002.pdf.

[26]Hotho A, et 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folksonomies: Search and ranking [EB/OL]. [2009-12-24] .http://maps.cs.hut.fi/bib/ FolksonomyOntology/Information-Retrieval-in-Folksonomies-Search-and-R anking.pdf.

[27]Eric Tsui, et al. A concept relationship acquisition and inference approach for hierarchical taxonomy construction from tag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0(1):44-57.

[28]Lux M, Dsinger G. From folksonomies to ontologies: Employing wisdom of the crowds to serve learning purpo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2007(3):515-528.

[29]Passant A. Using ontalogies to strengthen folksonomies and enrich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weblogs[EB/OL]. [2009-12-24].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papers/2--Passant. pdf.

[30]Abbasi R, et al. Organizing resources on tagging systems using TORG[EB/OL]. [2009-12-24]. http://www.kde.

cs.unikassel.de/ws/eswc2007/proc/Organizing Resources . pdf .

[31]Halpin H, et al.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EB/OL]. [2009-12-24].

http://www.ra.ethz .ch/CDstore/www2007/www2007.

org/papers/paper635.pdf.

[32]Angeletou S, et al.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folksonomies and the semantic web:An experience report [EB/OL].

[2009-12-24].http://www .lambda.

ee/images/1/13/Folksonomiesmemnet2007.pdf.

[33]Sabou M, Motta E. Using the semantic web as background knowledge for ontology mapping [ER/OL].[2009-12-24] .http://eprints. aktors. org/571/01/om2006.pdf.

[34]Al-Khalifa, et al. FAsTA: A folksonomy-based automatic metadata generator[EB/OL].[2009-12-24] .http://eprints. ecs. soton. ac.

uk/14186/1/EC-TEL07-v2. pdf.

[35]Hayman S. Taxonomy directed folksonomies: integrating user

tagging and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for Australian education networks [EB/OL]. [2009-12-24]. http://www.ifla. queenslibrary.

org/IV/ifla73/papers/157-Hayman-Lothian-en.pdf.

[36]Gruber T. Ontology of folksonomy: A mash-up of apples and ora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emantic Web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 1-11.

[37]Hak Lae Kim.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ag ontologies: A semantic model for tagging and folksonomies [EB/OL].[2009-12-24].

http://scot-project. org/pubs/Kim-TagOnt.pdf.

[38]Tanasescu V, Streibel O. Extreme tagging: Emergent semantics through the tagging of tags [EB/OL]. [2009-12-24].

http://eiteseerx .ist .psu. edu/viewdoe/download?doi = 10.1.1.64.9068 & rep = rep 1 & type = pdf.

[39]Kim H L, et al. Tag mediated society with SCOT ontology [EB/OL]. [2009-12-24]. http://www. cs. vu. nl/~pmika/swc-2007/SCOT. pdf.

[40]Laniado D, et al. Using WordNet to turn a folksonomy into a hierarchy of concepts [EB/OL]. [2009-12-24] .http ://

citeseerx .ist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viewdoc/download?doi = 10.1.1.94. 4393 & rep = rep 1 & type=pdf/# page=200.

[41]http://www. folkd. com/go/tagplus

[42]Freddy Limpens, Fabien Gandon. Bridging ontologies and folksonomies to leverage knowledge sharing on the social web: A brief survey [EB/OL] . [2009-12-24] . http://www-sop. inria. fr/members/Fabien. Gandon/docs/LimpensEtAL-SoSEA 08. pdf.

[43]Maria Grineva. Harnessing wikipedia for smart tags

clustering[EB/OL].[2009-12-24] . http://wwwnew. ispras.

ru/en/modis/downloads/grineva02.pdf.

[44]Qin jian, et al. Semantic relation extraction from

socially-generated tags :A methodology for metadata

generation[EB/OL].[2009-12-24]. http://edoc. hu-berlin.

de/conferences/dc-2008/chen-miao-117/PDF/chen. pdf.

[45]Martin Szomszorl, et al. Semantic modelling of user interests based on cross-folksonomy analysis [EB/OL]. [2009-12-24].

http://arantxa .ii. uam. es/~ cantador/doc/2008/iswc08. pdf.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2251290.html,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作者:黄珊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与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绩效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国家对创新的越发重视,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关于创新的研究又被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企业创新的核心来自于其对创新的投入活动。围绕着创新投入,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所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是去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创新投入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来看,主要可以将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的国家及政府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及政府行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补贴,政府干预等方面。如Xiaoyong Dai,Liwei Cheng(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得到政府公共补贴与公司创新投入呈“S”型关系,政府补贴和公司的自有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朱平芳、徐伟民(2003)以上海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了政府的科技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组织性质 国内外学者也从企业组织性质方面研究了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本身性质,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涉及到企业规模,所有权,合作网络,财务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因素。1942年,熊彼特率先提 出企业规模增大将导致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假说,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对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担负起一定概率的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额外开支。之后,国外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三)管理者本身特征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 .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最多的,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在家中备受溺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只是孩子们以为向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二是由于分数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年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农业,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此外,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也开始了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报告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随着对大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等各个角度研究的开展,企业逐渐认识数据已经逐渐演变成“数据资产”。任何硬件、软件及服务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渐被淘汰,只有数据才具有长期可用性,值得积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也应该是独立于软硬件系统及应用需求而存在的。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演化的最新产物,确立了数据这一信息技术元素的独立地位。正因为数据不再是软硬件及应用的附属产物,才有了今天爆炸式的数据增长,从而奠定了大数据的基础。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科技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339 □能源环境与节能 2014年第14期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杨 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为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2012年11月17日,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 育将重点推进“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八项工作之一,“推 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校 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 选择。因此回顾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有利于我们在范 围和深度上寻找差距,为探索出适合企业和高校良性互动的校企长效合 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理论是国外校企合作理论的起源。最早是熊彼得(1912)在其 《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罗斯伯格等学者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创新过程的三个特点:动态化、集合化和综合化;这些观点 把大学、研究机构纳入创新的主体范畴,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 进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研究更广泛,涉及到 校企合作创新的激励与障碍因素、校企合作的宏微观层面、种类、动力 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英国弗里曼教授(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 中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并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的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体)”,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 作中的重要作用。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己 开始伸向了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奈斯比特也说“当今,大学越来越 更像是企业,而公司也越来越像是大学”,这些都为更深入地研究企业 和高校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观层面上,吉本斯(1994)提出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传统模型和现 代模型。达尔齐(1994)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2%的学者希望增加与产业 界的联系,而产业界希望与学术界合作的只有52%,产生这种差别的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来自政府对大学进入技术创新过程下游的压力。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攻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宏伟蓝图。正是在以上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自2006年起,研究视角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制度经济学、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合作机理、演化博弈等方面上升到了国家创新系统方面。祖廷勋等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对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丁厚德等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融国家目标和国家战略于校企合作中,确立我国校企合作的重要地位。 吴晓研(2007)从高校与企业的知识需求与合作的价值分析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白庆华等分析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及政策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以提出解决思路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李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蒋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李光红运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和模型对校企间合作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朱桂龙,李奎艳(2008)重点分析了几种大学—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景临英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博弈;谢科范论证了产学研结合的四种现代模式;任素宏构建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中技术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顾佳峰以北京大学为例研究如何从交易成本节省的角度来管理校企合作,进而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王崇伟(2009)归纳出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办企业模式、行业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陈文宾等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三种;钟利红、邓之宏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研究校企合作的动因。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邓之宏等研究的三重螺旋模型认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创新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 1.政府政策强效推动,合作教育有法可依。从主要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校企合作。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推动双元制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在颁布《职业教育法》后,克林顿总统又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 2.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如德国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能力 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德国通过行业协会资格审核的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既可以节省劳动力开支、降低新员工培训的各项成本,还可以获得国家经费补助、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减税等直接利 益。 3.确立完备的职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受社会青睐。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技能很放心,因其“双元制”教育拥有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学校毕业证,还要有企业的培训合格证和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证,持证方能上岗。法国教育部的文凭委员会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企业界。社会大众、企业并不认为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要 差,相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其适当的理论储备和实用的动手能力备受企业青睐。 (二)国内外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 比较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有针对性的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其次要更新观念,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最后要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实施的,我们不 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树山等.试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 [2]刘登梅.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1(5).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