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班级:10人资姓名:承叶学号:11563109

内容提要: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人,党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即为“群众路线史”。党的群众路线经过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在提出阶段,“依靠群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在形成阶段,“七大”第一次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观点正式形成。在发展完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同志都对“群众路线”做过阐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关键字:实事求是路线发展生命线

正文: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实质是回答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回答党的正确路线“从哪里来”,党的宗旨“到哪里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关乎党的性质的问题,回答的是党的宗旨“到哪里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回答的是党的正确路线“从哪里来”。“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党的群众路线”大致经历了“提出、形成、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一.提出阶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与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相生相伴的。党成立前陈独秀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中就指出,“就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对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称之为《庶民的胜利》;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提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些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力量的认识。

1921年7月,“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第三条提出“ 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一大”文件虽然没有直接提“群众”二字,但“工人、农民、士兵”就是“群众”,这些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群众意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行动纲领。1922年7月党的“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地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既然要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就不能忘了两个重大的律: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是已知的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群众的概念和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25年9月至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从这一期间党的文件可以看出,党一直在探索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做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决定。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同浙江地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使用了“群众路线”一词,即“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口头表述。

1929年9月,由陈毅根据周恩来的谈话和中央会议的精神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也是“群众路线”最早的比较全面的论述。 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毛泽东做政治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8个决议案,要求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立即开展了传达贯彻会议决议的活动。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成功实践。

二.形成阶段

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需要进行总结;抗战爆发后,依靠全民抗战成为党面临的新课题。这些都促使党的领导人系统地思考和践行群众路线问题。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反复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1943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再一次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了从1927年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群众,作了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的伟大战斗”。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做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强调我们的党和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七大”后,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还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刘少奇在“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就“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

这一期间,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多次强调群众路线问题。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要

求自己“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上要求“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任弼时在《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中要求“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七大”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三.发展完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身体力行的实践。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对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邓小平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

事物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在探索中也出现波折和困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虽然表面也是“依靠群众”,但是搞成了“群众运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也成为片面理解和执行“群众路线”的错误范例。“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重大而有力举措,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结上述“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些还相当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伟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