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摘要: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应该是多视角的。通过对数学多个侧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数学在不同方面都折射出两重性的特点:数学是演绎的科学,也是归纳的事实;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存在着裂缝;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数学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数学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

关键词:数学演绎归纳真理文化发现发明抽象直观

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思想瑰宝。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数学,我们整个文明大厦将坍塌成碎片。数学作为人类心灵最崇高和独特的作品,永恒矗立在人类理性发展的巅峰之上。

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关于数学的定义,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给出的: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一个是数学的当代定义: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前一个直观,后一个抽象,人们对此见仁见智。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的观点是一种继承关系,是数学发展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本源,后者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结构方面对数学本质特征的阐释,反映了数学发展的当代水平。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Courant.R)在《数学是什么》中揭示了数学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他写道:“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一般性和特殊性。虽然不同的流派各自强调数学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侧面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辨析,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崇高价值。”因此,对数学的两重性,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数学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

一般说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进而认识一般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归纳法。一是由认识一般的事物,过渡到认识特殊、个别的事物,这种认识方法称为演绎法。认识的深化,是在归纳和演绎的交替过程中实现的。归纳把对许多事物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发展为对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认识。演绎把从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作为依据,去研究其它个别事物的特性。因此,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是归纳的深化。

美国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Pólya.G)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J)认为,数学的本质具有两个侧面,就是数学理论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形式化与数学发现过程中的直观性、经验性和归纳性。

《几何原本》是数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座理论丰碑。欧几里得(Euclidean)将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把理论的起点建立在人们的直觉上,找出少数最直观的原始概念和公设、公理,借助人类思维的先进逻辑推理模式,逐条推演出以后的命题,采用演绎法的体系建构了平面几何理论,从而确立了公理化思想,确立了演绎推理的范式。人们对数学演绎体系的推崇,表达了对科学理论方法的绝对信服。数学从此步入发展的坦途。

公理体系使得数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清晰的逻辑起点,明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是演绎推理使得数学内容条理清晰,基础敦实,结论正确,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演绎可以引导归纳,当演绎推理出现阻碍时,就是向归纳提出问题,促使归纳超越模糊、零散和残缺。

然而,由逻辑演绎构筑起的理论体系制约着思维的自由,因为体系里面多是同语反复,只能环流,不能前进。这就是欧式几何理论成为长期制约非欧几何产生的藩篱的重要原因。由此看出,逻辑演绎的主要功能不是发现新的结论,而是架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逻辑演绎擅长的是检验这些联系之间的途径是否有效,却难以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因为确定通往正确方向的途径是需要做出选择的,而这恰恰是归纳法之所长。

用公理化思想呈现出的数学理论,实际上也不是逻辑演绎的一统天下,其中的原始概念就是归纳的结果。甚至逻辑推理本身也不能说就完全是演绎的,它

的发展路径是需要选择的,这只能靠归纳法来完成。如果没有归纳法的参与,演绎法将寸步难行。另外,数学中的公理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数学家的观念归纳出来的。演绎法所用的形式逻辑也是不能用演绎法证明的,它是基于人类思维经验的积淀和哲学信念的选择。由此看来,演绎法的过程须臾也离不开归纳,更不要说数学里的发现和创造了。

费尔马大定理是在1637年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提出的一个猜想。在猜想提出以后的三百多年里,一批天才的数学家都在研究它,尽管他们都是演绎推理的大师,也认识到要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是需要特殊理论工具的,但是苦于找不到这个工具,或者这个工具当时就没有诞生,所有尝试去证明它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J. Wiles)自小就立志要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恰恰是他认识到谷山——志村猜想与费尔马大定理之间的联系是突破这个难题的关键,而且选择了他非常熟悉的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理论作为工具,在1994年攻克了这个数学难题。他说“那是198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一个朋友家中饮茶。谈话间他随意告诉我,肯·里贝特已经揭示了谷山-志村猜想与费尔马大定理之间的联系。我感到极大的震动。我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改变我生命历程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为了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我必须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由此可见,怀尔斯找到实现他童年梦想的道路首先应该取决于归纳法。

我们在完成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证明和计算之前,往往是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猜想,探究证明的途径和计算的程序,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路,而后才用演绎法把它呈现出来。归纳法通过试验、观察和联想,总能得到有别于逻辑的判断,因此,归纳法成为人们探索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要创造新的数学领域,就要有新的观念,开拓新的领域,创立新的方法,提出新的概念。在这些方面,演绎法都是望尘莫及的,试验、类比、观察、推广、概括、检验等归纳方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坐标系的建立,集合论的发现,微积分的确立等几乎所有数学里程碑的矗立,无一不是归纳的结果。如此看来,归纳法是数学理论的助产士,它不仅不会影响数学的严谨性,而且还增强了人们对数学严谨性的信心,使人们对数学的无矛盾性深信不疑。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

个基本方法,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例如,在证明恒等式2)1(-x =122+-x x ,可以将x 的三个特殊值代入进行检验,如果等号都成立,就能肯定它是恒等式。这是归纳法。那么为什么只用三个特殊值就能证明这个恒等式呢?这就需要用演绎法证明,因为二次方程最多只有两个根。在这个具体问题上,演绎法支持了归纳法,演绎法证明了归纳法的有效性。

中国古代的数学不可谓不发达,但是却只是停留在归纳的层次上,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那样严密逻辑演绎的著作。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演绎是可以有数学的,没有归纳法就一定不会有数学。但是没有逻辑演绎不会有成熟的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没有形成理论系统,就是因为中国没有逻辑演绎的传统。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应该说归纳法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演绎则居于主体地位,它们共同组成了数学腾飞的双翼。

中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当然兼具归纳和演绎的特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缜密,又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推广、猜想、实验等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在教证明之前,先教好猜想。在数学教材中,对知识的呈现形式大多都采用演绎的方式。我们的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多情况下,都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改造成归纳的方式,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功夫要用在研究归纳法的教学上,当然,这样做决不能以淡化演绎法的教学做交换。

二、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的裂缝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虽然都认为它是数学家心智自由的创造物,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自然科学家提出,数学的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应用于其它科学领域。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植根于客观世界,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因为数学理论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演绎推理,形成了抽象的形式。逻辑是人类公认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思维的正确方法和理论,数学中所反映的抽象结构、秩序和变化,是客观世界里最基本的概念和最本质的关系。所以,数学的本质具备了客观性和真理性。

但是,数学自身并没有孤芳自赏,数学从来不忌讳自身的瑕疵。二十世纪

初,巍然屹立的数学大厦的基础陆续发现了裂缝,最著名的就是罗素(Russell)悖论。于是,数学家们开始关注和审视数学基础的问题。

德国数学家康托(Cantor)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立了集合论,初期曾经遭到一些数学家的诘难。但是也有一些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和康托集合论出发,可能建立起数学理论的大厦。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就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逻辑严密性已经达到了”。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一直坚信“人类理性提出的问题,人类的理性一定能够回答”的理念,他在大会上提出了二十三个数学问题,其中第二个就是关于确立数学体系的协调性,即无矛盾性。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英国数学家罗素就在集合论里发现了漏洞,提出了罗素悖论。

所有集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即P={A∣A∈A},第二类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元素,Q={A∣A?A}。显然P∩Q= 。那么,集合Q作为元素,应该属于P 呢?还是属于Q呢?

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引出矛盾。若Q∈Q,根据第二类集合的定义,Q?Q,还是矛盾。

罗素悖论被通俗地称为理发师悖论。某个城市里有一位理发师,他为且仅为城市里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么,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罗素悖论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关系,简洁明了,却使集合论产生了悖论,这极大地震动了数学界。

这时,希尔伯特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个元数学方案,希望能构造一个有关自然数的有限公理系统,从若干公理出发,用逻辑演绎的方法,经过有限步骤将系统形式化,以克服悖论给数学带来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真理性的怀疑。继而建立起实数和分析的协调性方案,最后构建整个形式主义的数学体系。

这样就要求,数学理论系统要满足独立性,还要满足完备性和协调性。独

立性是指系统里的公理之间不能互相推出;完备性是指在系统里,一个命题一定是可以证明或者证伪的;协调性是指系统里不能存在矛盾。

希尔伯特的想法鼓舞了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K.G?del)。哥德尔 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为了取得在大学的授课资格,必须要做一个数学研究课题,他就选择了研究希尔伯特的这个问题。他开始完全是沿着希尔伯特制定的方案路线,首先考虑建立自然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然后再建立实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哥德尔得到的结论完全出乎意外。他在1931年1月发表了《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I)》一文,向世人宣告了两个令人惊奇的定理,一举粉碎了希尔伯特的美丽构想,证明了自然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不能用有限步骤证明。

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数学形式系统,如果是协调的,就是不完备的。

即一个没有矛盾的数学系统里面必定存在不可判定真假的命题。数学真理原来并不总是可以证明的。希尔伯特希望建立完备性数学系统的愿望落空了。

哥德尔第二不完备定理: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数学形式系统,如果是协调的,其协调性在这个系统内是不可证明的。

即一个数学系统里的无矛盾性不能用它自身的理论来证明。希尔伯特希望建立协调性数学系统的愿望也落空了。

这两个定理实际上表明,希尔伯特要构建的数学公理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不协调的。它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昭示了数学演绎推理方法的局限性。法国数学家外尔(Hermann Weyl)由此发出了幽默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协调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协调性。”

数学能够发现和正视自身的局限性,这恰恰表明了数学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不过,要说明的是,不能证明自然数公理系统的协调性,并不是说这个系统就不是协调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里就能证明它。事实上,它就被德国数学家根茨(G.Gentaen)在1936年使用蕴涵着非演绎逻辑的超限归纳法所证明。只是根茨用以证明自然数公理系统协调性的系统,却又不能在它自身的系统里得到证明。

建立一个协调性的数学公理系统,是数学家们的美好愿望。策梅洛1904

年发表的论文给出了选择公理(也称为策梅洛公理),他在1908年建立了第一个集合论公理系统,给出了外延、空集合、并集合、幂集合、分离、无穷与选择等公理,A.A.弗伦克尔和A.T.斯科朗又作了改进,增加了替换公理,冯·诺伊曼进一步提出了正则公理,后经策梅洛的总结构成了著名的集合论公理系统ZF,形成了公理集合论的主要基础。

1924年,波兰数学家巴拿赫和塔斯基运用选择公理证明了一个分球怪论:将一个三维实心球分成有限部分,然后通过旋转和平移重新组合,可以得到两个体积和原来相同的球。

如此违反常识的数学结论无疑增加了人们对选择公理的排斥。人们希望用ZF系统里的其它公理证明选择公理是错的,从而把选择公理排除出去。可是,1940年哥德尔却出人意料地证明,ZF系统里的其它公理和选择公理并不矛盾,是彼此相容的。

承认选择公理,就会出现分球怪论。而不承认选择公理,情况会更糟糕,平均每年会出现一个怪定理,例如连续函数会变得不连续,一个空间会有两个维数,不可测集变成了可测集等等。一向被誉为完美无缺的数学大厦竟存在着如此明显的矛盾。由此不难知道,人类思维之谜仅靠数学体系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恰恰是数学家们指出,数学的理论体系并不就是绝对真理。真理是不惧怕批评和质疑的,任何拒绝批评和质疑的理论都是伪善的。数学竟然可以在一片莺歌燕舞的氛围里,高举起自我批判的大旗,审视自身的缺陷,一旦发现了悖论,并不回避,立刻公布。这该是一种何等宽阔的理论胸襟和高贵的理论品质啊!

由于数学自己都在质疑自己的逻辑基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数学教学形态的逻辑严密性,尤其是现在数学教材的编写,已经淡化了逻辑线索,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疏散的。在教学设计中,不要刻意渲染数学教学形态的逻辑严密性,重点要放在体现数学思维的教育价值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取决于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教学的真谛是要体现出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活动,建立起对数学的理解力,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数学思维过程,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的计算

和证明方法。

三、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

数学是科学的仆人,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这是说数学是一种技术,是一个工具。数学经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方法,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中,数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有着最为广泛的用途。普及数学知识,利用和发展数学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个科学领域的一个主题。

早在1959年5月,数学大师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的文章中就精辟地提到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宇宙空间存在许多有趣的问题,天文科学家利用数学模拟研究太阳和其它恒星的消亡过程。数学模型已经证实,太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至少在10亿年内不会消亡。太阳消亡的结果,是演化成一颗白矮星。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用数学研究宇宙的黑洞现象,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海王星是距太阳系最远的行星之一,它是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845年,英国数学家亚当斯经过计算,分析了天王星运动轨道没有按照数学规律分布,进而推断这是由于其它行星的引力而产生的。他把这个结果通报给了英国皇家天文台。天文台却将其束之高阁。 1846年,法国数学家勒威耶也计算出了同样结果,而且比较精确地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位置。德国天文台的伽勒博士按照他的计算结果,很快就找到了这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数学在军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化学战(弹药),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物理战(原子弹),而海湾战争被称为数学战。 1990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点燃了科威特的数百口油井。这早在美军的预料之中,战争之前就让美国的太平洋-赛拉研究咨询公司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他们为此建立了模拟烟雾流体的数学模型,利用NS方程计算后得出结论:油气燃烧的烟雾将导致重大的污染,但是,还不至于对地球的生态和中东的经济系统造成损失。这就促成了美军下定了用武力打击伊拉克的决心。

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美国研制MZ导弹的发射试验从原来的36次减少为

25次,可靠性却从72%提高到93%。我国研制原子弹,试验次数仅为西方的1/10,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许多优秀数学家参加了工作。

诺贝尔奖是不设数学奖的,但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许多是数学家。发明X射线计算机层析摄影仪(简称CT)是二十世纪医学界的奇迹。美国数学家科马克(A.M.Cormark)利用数学中的拉东积分变换解决了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核心理论问题,发现了人体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量的数学公式。英国的希斯菲尔德(C.N.Hounsfield)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了第一台CT机。他们共同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豪普特曼(H.Hauptman)也是一位美国数学家,他和卡尔勒(J.Karle)在从事X 射线晶体学中的相角问题和矩阵理论的研究中,用统计数学方法分析晶体的衍射数据,经过大量的计算,推导出了衍射线相角的关系式,直接从衍射强度的统计中得到各衍射线相角的信息,建立了利用X 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结构的数学理论和直接方法,一举解决了困惑了化学家四十多年的难题。他们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康脱洛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是前苏联的著名数学家,他以线性规划理论研究生产中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它可以抽象为一个约束极值问题。康脱洛维奇发现可以用Lagrange乘子法来处理,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他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John Forbes Nash)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他在对“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和博弈论”的研究中,用数学方法区分了合作对策和非合作对策,提出了非合作对策的所谓“纳什均衡”的概念,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经济学的面貌。他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9年美籍法国数学家德布洛发表《价格理论》,对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公理化表述,使公理化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般经济均衡价格的存在问题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1954年,德布洛和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才第一次利用凸集理论、不动点定理等给出了一般经济均衡的严格表述和存在性证明。阿罗和德布洛先后获得1972年和1983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些数学家也有轻视数学工具性的倾向。哈代( G.H.Hardy)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推崇纯粹的数学,认为数学是永恒的艺术,对数学应用的工具性不屑一顾。他尤其认为数论和非欧几何的理论毫无实际用处。但是,哈代生前亲眼看到了质能方程在原子弹爆炸中的应用,看到了用数论理论编制的密码控制着导弹的飞行。1908年,他发表的一篇论文,就解决了群体遗传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20世纪初,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某种遗传病在遗传过程中,会使患者越来越多。哈代利用概率理论,证明了在无突变、无选择、无迁移、无遗传漂变的情况下,患者的分布是平稳的,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差不多同时,一位德国医生温伯格(W. Weinberg)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后来被称为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数学是科学的皇冠,这是说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表现出的技术层面和应用方面的功能,那只是华丽的表象,数学理论的深度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和人文的维度上。唯有文化才能将数学与生命紧密联系。数学文化传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数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的理性精神,敢于质疑批判和善于探索求真。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活动,它对人的行为观念、精神心灵和价值观念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和数学理性品格,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

数学的文化价值丰富多彩,数学对于客观事物的研究,是通过构建独立的模式,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欧拉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思维。其他学科在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是不能与数学相提并论的。

数学是理性精神的圣地,数学思维高扬人类理性精神的旗帜,引领科学历史发展的方向。古希腊数学家开人类理性之先河,学习数学不再仅仅是现世生活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和训练心智。他们从数学研究中提炼出概括和简化的自然科学原则,创立了科学思维的方式。柏拉图坚持让他的学生们研究几何学,并不是为了发掘几何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而是要发展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用于对人生和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论

基础。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的理念是世界是数组成的,亚里士多德直接将数学应用于研究具体事物的真实性上,从而奠定了物质科学的基础。

数学具有明确的向善价值取向,在学习探究数学的过程中,数学醇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执着追求真理,理性坚韧如山,务实学习知识,谦虚严谨似水。质疑与反思,创新与开拓,完善着人的高贵气质和品格。阿基米德面对侵略者的屠刀,研究数学面不改色心不跳。鲍耶面对数学权威的嘲笑和不屑,坚持自己创立的非欧几何理论不动摇。

数学既然兼有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将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数学课堂离开了数学文化的润泽,离开了数学精神的指引,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知识一定是沉寂的,毫无生气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全面体现数学斑斓的色彩和灵动的韵味,既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形式训练,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熟练地模仿和练习,又要在数学课堂上传播数学文化,让学生去欣赏和领略数学撼人心魄的雄姿,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数字、奇异的符号、简洁的公式和纯净的定理,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理性光芒。

四、数学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

所谓发现是指人们揭示出了客观事物原来就存在的规律。所谓发明是指人们创造出了客观上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在数学发展史上,理性得去揭示蕴藏的数学规律可以称之为发现。独辟蹊径地去创造一种数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发明。我们自然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公式、计算法则和证明方法以及各种数学理论体系,是发现的还是发明的?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的。宇宙上即使没有出现人类,世界上仍然存在着数学,勾股定理和费马大定理仍然成立,只是没有外显的表达形式而已。数学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数学好像只能被发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的思维活动,世界上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数学形态。尤其是现代数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并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概括和抽象上,比如,非欧几何和群论,都是先提出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公理,然后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出理论体系。假如公理增减一条或者更改一条,理论体系就会面目全非。这样看来,数学又好像是被发明的。还有一种现象,原来发明的数学形式,最后却变成了发现的数学形式,比如,黎曼几何原属于非欧几何的一个分支,后来被爱因斯坦用于广义相

对论的研究,黎曼几何立刻就有了对应的客观模型,原来现代物理规律里就蕴藏着这个数学理论。

实际上,数学既可以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抽象,也可以来自于人类思维的心智创造。从数学发展史来看,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数学源于分配物品、丈量土地和计算面积、容积等生产生活实践,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研究的对象自然被认为是发现的。实际上,在 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凸显的是经验科学的特征,数学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集合论等数学学科的产生,数学向抽象、多元和高维发展,数学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渐行渐远,显露出了演绎科学的特征。尤其是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将其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39年,他们在法国巴黎出版了一套《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关于现代数学博大精深的著作。这部著作将数学看成是关于结构的科学,数学的各个分支都是建立在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三种母结构之上的,不借助于任何直观,从集合论出发,行文逻辑严密,为数学建构起了清新的公理化的体系。这时,演绎推理的数学占据了数学研究的制高点,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它研究的是量的关系和抽象的结构,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学是发明的观点露出了端倪,出现在了灯火阑珊处。数学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这样看来,数学的初期被认为是直接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被发现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认为,数学关系的客观存在与人类能否解释它们无关。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家提出的概念不是创造,只是对客观存在的描述。而现代数学则被认为是人类纯思维的产物,是被发明的。当代数学直觉主义学派就特别强调,数学结构是人类主观创造的。他们的领袖克罗内克(Kronecker)认为,除了自然数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之外,数学中的一切都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

其实,数学作为一个统一体,初期的数学和当代的数学只有层次上的不同,作为反映关系结构的模式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圆周率和对数肯定是被发现的,但是,发现圆周率和对数的过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发明的过程。

实际上,数学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经验的积累,它的不同分支的理论都是从具有实际背景中经过抽象而形成的。纯心智的产物也具有形式上的客观性,数学

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理论体系一旦形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内容上的客观性也是不容否认的。在数学创立过程中,发明与发现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数学理论的阐释和形式化过程,偏重于发明。揭示数学理论蕴涵的客观性及其关系,则偏重于发现。

微积分是由牛顿(Newton)和莱布尼兹(Leihniz)共同创立的。微积分的基本原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结构,不会是任何一位数学家精巧的有意设计。因此,可以说是他们发现了微积分。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的方式又是不同的,他们分别从运动学的瞬时速度和曲线的斜率引入了微积分。在创立过程中,他们还引进了不同的运算符号和语言体系,这明显又带有发明的意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数学的本质规律是人们的一种发现,数学的表达方式是人们的一种发明。发现的过程是发明,发明的结果是发现。

数学教学是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要让每个个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意启发他们重复人类创立数学理论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体系的途径不外乎发现和发明,不要偏废。让学生发现数学,老师只凭灌输不是好办法,要让他们有一个亲身体验发现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明数学,对每个模块的教学,能否尝试让学生去架构这个局部的数学体系,包括研究从何入手,研究怎样深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体验一下。

五、数学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

数学源自于客观世界,当它确定了原始概念和公理,就按照逻辑的法则去推理和演绎。理论体系形成后,它蜕蛹化蝶,不露一丝客观世界的痕迹,因此,数学成为运用逻辑演绎方式探究客观规律的唯一学科,形式化使得数学凸显出抽象性的特点,数学也因此成为研究一般抽象模式的理论。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量和形的科学。事物如果具有相同的量和形,就可以用数学方法将其抽象成同一个模式去研究。数学概念正是从众多事物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来的,因而数学必然是抽象的。随着数学概念的不断扩充和产生,还要继续对这些数学对象继续进行简化、整理和概括,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数学的抽象过程,就是远离纷繁粗糙的客观世界和具体经验的过程。抽象往往使人们意想不到数学的客观情景,更难让人去体验或者感知数学的理论结构。

另一方面,数学既然源自于客观世界,最初的基本概念还是比较直观的。

随着这些概念的进一步抽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可能不再清晰,但是,也不可能不显露出直观的特质。数学的直观就是概念和证明过程未经充分地概括和逻辑推理就外显的数学本质。既然数学直观必然趋向于抽象,那么数学抽象中就一定蕴涵着直观。直观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是直观的升华。数学一定是直观和抽象的统一体。

非欧几何的理论全然是按照《几何原本》的逻辑结构建立的,它的抽象性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的“直观”又完全是对欧式空间直观的颠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抽象。为此,非欧几何的创立者们经历了炼狱般的煎熬。高斯惧怕倘若发表论文,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鲍耶和罗巴切夫斯基的论文发表后,遭到了数学界的一致唾弃。然而,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尔特拉米(Beltrami,Eugenio)发表了论文《论非欧几何学的解释》,在欧式几何空间建立了非欧几何的直观模型,在非欧几何发展史上立起了一座丰碑,从直观的层面令人信服地消除了人们对非欧几何的理论非难。

复数概念的引入,是因为数学逻辑上的需求,被引入后的近两个半世纪中一直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直至挪威的数学家维塞尔(Caspar Wessel)和德国数学家高斯(C.F. Gauss)等人相继对它作出了几何解释与代数解释后,把它与平面向量或坐标平面里的坐标(a,b)对应,才帮助人们直观地理解了它的意义,在物理学上得到了实际应用。复数被数学理论所决定,并随着数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避免了当时人类整个文化情境对个人心理上的影响。

人们对数学做出判断和猜想离不开直观,数学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直观。数学的直观总是被抽象的缁衣所掩饰,揭示隐秘于幽深处的抽象关系,更多的是需要凭借经验、观察、类比和联想,实质上就是对数学直观的领悟,这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称它为直觉思维。这种思维高度简化,发散跳跃,认知结构开放,能直接清晰地识记和洞察到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和关系。灵感和顿悟是它的表现形式,它是基于对数学对象的整体把握,是长期积累后瞬间产生的思维火花,思维过程不拘泥于细微末节,不因循守旧。

在数学中,模式是对客观对象与关系的抽象,客观对象与关系是模式的本质。抽象重于演绎,直观重于发现和分析。数学经过形式化而趋于冷峻的抽象之美,又通过直观化而返朴归真,直观可以引领数学的研究方向,可以决定数学理

论的形式和架构。对数学概念,直观可以呈现其形象的状态。对数学证明,直观可以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技巧。直观性直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数学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时代,数学直观里浸透了万物皆数的哲学理念。非欧几何产生以前,数学直观里浸透着欧氏公理是先验不变真理的观念。抽象的数学中带有理论和哲学色彩,数学直观带有经验、思想和感情因素。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的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语句时常令人费解。繁锁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天才的数学家都是凭借直观性进行数学思维的,他能敏锐地洞察数学直观里的本质。数学教育家更需要依赖直观性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概念和证明经过抽象后,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数学教学的过程首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形态还原成直观的教育形态,将数学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数学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将直观和逻辑严密性巧妙的融为一体。

数学中的抽象是用语言表达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将抽象问题直观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课堂的语言通常有书面语言、符号语言和生活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数学课上得生动,降低数学的抽象形式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周明儒.从欧拉的数学直觉谈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张景中.数学与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Talking about the duality of mathematics

Zhang xiao-ping

(Huashan High Shool,Korla Xinjiang 841000)

【Key words】mathematics;

interpretation;induction;truth;culture;discovery;creation;abstract; Intuition;

数学与二战军事密码

数学与二战军事密码 一.密码的定义 最尖端军事技术其实是密码,你永远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巨大代价与深奥。 ——萨苏从字面上看,“密码”应该是指密文中所用的符号。但这些符号若不代表着某些明文,那它们也仅仅是符号而已。因此“密码”应该是隐藏着明文信息的密文符号。 一般来说,我们有了以下定义: 所谓一个密码体制,是由如下五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 (1)明文系统μ (2)密文系统π (3)密钥集合K (4)加密变换集合E及加密算法e (5)解密变换集合D及解密算法d K中的任一密钥k,既作为加密算法e的参数决定了E中的一个加密变换e k :μ→π,同时又作为解密算法d的参数决定了D中的一个解密变换d k:π→μ, 并且e k 与d k 互为逆变换,即对明文集合中的任一明文语句M,恒有d k (e k (M)) =M。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密码”一般就是指“密码体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有时也指一个密钥已具体给定的密码体制。 二. 二战军事密码的数学原理 到了二战,数学原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军事密码的编制中,早已不再是早期密码的那种字母调换等简单的编制方式。这里简单列举几种典型的军事密码及其大致原理。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军方就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紫密”的机编密码,

编制这种密码的机电式密码机,被日本人称为“九七式欧文印字机”。紫密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按键印字部分,其中按键部分用于将明文打字输入,印字部分用于密文的打印输出。而位于右半部的第二部分是加密部分,当你将26个字母中的一个数字输入机器以后,密钥轮就会转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转换,而输出的将是另一个让所有的数学家都束手无策的字母。因为这种紫密密码机一共有4个密钥轮,所以就会产生(264*26!)个可能的密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而在大洋另一边的德国,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查德·里特(Richard Ritter)也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恩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的电气编码机械。该密码机核心部分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于是“恩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而事实上“恩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因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计算出,要想通过“暴力破译法”还原明文,需要试验多少种可能性: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x26x26=17576种可能性;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则是异常庞大,有100391791500种;于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结果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这样庞大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译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收发双方,则只要按照约定的转子方向、

数学文化漫谈

数学文化漫谈 顾沛教授清华演讲“从数学文化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对当今全体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之一是在大学教育中充分践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人才;而使更多的青年学子真正迈出梁思成所谓“半人时代”的樊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大用之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共同关心和探究的教育问题与文化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清华新人文讲座”新近推出系列之(七):“科学与人文:双赢和融合”。5月29日下午,该系列正式开讲,首场演讲特邀南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数学文化漫谈”,其中所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理念以及所蕴含的广博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激起了清华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 “数学文化”对许多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它是指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顾沛教授从“数学文化”一词的使用入手,剖析了“数学文化”的狭义和广义内涵: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

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而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这种数学素养使人终身受益。那么,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顾沛教授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从通俗角度讲,就是能从数学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角度讲,数学素养是指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如何提高数学素养?顾沛教授认为数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但要理解数学知识,更要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接着顾教授列举了若干个数学文化的实例,其中包括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数学危机和几道

顾沛漫谈数学文化

顾沛:漫谈数学文化 “十三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由于数学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局限,尽管一个人经历至少长达13年的数学学习,但对数学的精髓却毫无概念,在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能力较差,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素养较差。甚至误以为学数学就是为了解题,考试,而不了解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谈到数学素养的问题时,顾沛讲到自己已经成功地在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他说,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正是为了克服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的这一弊病。 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数学素养的一种体现。”微软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考题。“一个屋里有50个人,每人带一条狗,其中部分是病狗。主人只能通过对其它狗的观察得知自己的狗是否是病狗,并在发现当天用枪打死自己的狗,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声,第二天没有听到枪声……直至第十天听到一片枪声,问屋里有多少病狗。”可是这道看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其实是一道巧妙的数学应用题。正确的解答需要结合运用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答案的揭晓使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数学的奥妙。 下面十个具体形象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数学文化和素养的魅力。 例一:芝诺悖论与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 很多人都听过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问题,顾沛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这一悖论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有限与无限的问题。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首先要到达乌龟原先的位置A,而这时乌龟已经到了位置B,阿基里斯继续追赶则要先到达B,这时乌龟又到达了位置C,以此类推,阿基里斯似乎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可是芝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无限长度或时间的和,可能是有限的。 另一个与无限有关的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问题,一个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客满后来了一个客人,应该怎样安排他?答案很简单,让原先住在1号房的客人搬进2号房,原先住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一、数学思想是什么 数学思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通过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模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二、什么是抽象 数学抽象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运算方法。 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只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可以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数学把数量抽象成数;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小。由大小关系派生出自然数的加法。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数学还有一种运算,就是极限运算,这涉及到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微积分的运算基础是极限。为了合理解释极限,1821年柯西给出了-语言,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逻辑推理的公理化。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就是为这些特征服务的。

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欧几里得最初抽象出点、线、面这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物理属性的,随着几何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非欧几何学的出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1898年希尔伯特给出了符号化的定义,基于五组公理,实现了几何研究的公理体系。这些公理体系的建立,完成了数学的第二次抽象。至少在形式上,数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无论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瓶,最终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三、什么是推理 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虽然数学逐渐形成各个分支,甚至形成各种流派,但因为研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推理规则是一致的,因此,至少到现在的结果表明,数学的整体一致性是不可动摇的。数学似乎蕴含着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推理是指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命题是可供判断的语句;有逻辑的推理是指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有两种形式的逻辑推理,一是归纳推理,一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的。借助演绎推理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但不能使命题的内涵得到扩张。 数学结论之所以具有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正是因为推理过程遵循了这两种形式的推理。 四、什么是模型 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有所区别:数学应用可以泛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所有事情,数学模型更侧重于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说,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不仅是数学,还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将要讲述的东西;研究手法需要从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开始;价值取向也往往不是数学

漫谈教育-杂文

漫谈教育-杂文 漫谈教育谈起教育,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何况当代的人父人母早已把它放在了生活的主要任务上。在中国泱泱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也不乏成功者,“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这样的典例也广为人们称颂。可现在该怎样教育下一代呢?教育孩子当然要从小做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许许多多必备的知识,生活的技能都是由父母在孩子尚幼时所传授的。就从学走路谈起吧,孩子到了7,8个月的时候,渐渐的自己有了想试着走路的想法,孩子摸索着站了起来,颤巍巍的挪了几步,有的家长见了,会立马抱紧孩子,心有余悸的对孩子说:“太可怕了,多危险,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孩子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这个孩子最初的尝试便被这个“爱”孩子的妇人给扼杀了。孩子如果在走路尝试的途中意外摔倒了,你会怎样办呢?把他扶起来吧!不,你错了。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测试,结果表明有百分之八十的学子在谈到自己的父母,都说在自己尚幼时父母是接近冷酷的。有的人可能也会说:那孩子还不满一岁呀,他能起来吗?告诉你吧,他会起来的,即使他站不起来,他也会爬起来!孩子慢慢的学会了说话,你可就要注意了。孩子嘟囔不清的话语,你可能听得懂,也可能还不明白。但你必须认认真真的回答他,让他渐渐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和最亲近的人交谈了。你也要在百忙中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他“聊天”呦!在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上,有许多的家长感到十分困惑。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每天像填鸭一样“硬灌”。孩子则始终处于“昏迷”状态。这样的“灌”是万万不可取的,有很多先例表明,学业知识掌握过早的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一个下降趋势,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在关键的三、四年级时产生厌学的情节,这会是十分可怕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在与学业同步时,孩子也应该确立自己的业余兴趣,家长也要“顺水推舟”的去引导,监督。切不可按家长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孩子的爱好”。所谓“牛不喝水强按头”,这是徒劳的。孩子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却没有太大的毅力去坚持,此时才是最需要家长“加压”的关键时刻。这时抓紧机会,就可谓事半功倍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又不打算让孩子搞艺术,学体育,学那些东西做什么?”可多掌握一门技能是可以多增加一份在社会上生存机会的呀,换个角度说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多才多艺的呢?就算撇开这些都不谈,就说艺术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你学设计专业这有帮助吧?体育可以强健人的体魄,增强人的毅力,这又何处不受用呢?对于那些“什么也不爱”的孩子,你也不必要太过心急,你也不能去左右他,就给他一个自由自在发展的空间,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给你创造一个奇迹。孩子学业负担渐渐加重了,家长也随着有了一些新的烦恼,孩子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呀。在学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有了快乐,哪能没有兴趣?有了兴趣又怎会学不好?那怎样让孩子快乐学习呢?家长要多引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在环境方面要积极营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一家三口齐学习的场面最可使孩子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特别重要的,习惯的养成就来自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通过一些有理有据的事实来与孩子一起辨别习惯的良朽,及与孩子互相监督习惯的养成。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在孩子成功的完成一件事后,不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必须予以一定的赞赏。崽子们会在表扬中有更大进步的。对于事情完成的质量,好坏利弊要分开来谈,一般宜“好”在前“弊”在后,这样利于孩子接受家长对他的建议与意见。家长在“弊”方面作探讨时要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蹲”下来交流。有的家长却经常使用“骂”的手段,子女犯了错,甚至是掉了芝麻散了绿豆这样的小事都会受到一顿劈头盖脸的狠训,内容也不外乎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生常谈,可这顿批后有什么成效呢?也只不过在孩子心中多增加了几分抵触。我曾经看到过一段很有趣的对白:一个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报道一个八岁孩子上大学事迹的文章。然后有些心痛的问自己的女儿:“你怎么不是一个天才呢?”女儿道;“因为你不是天父呀。”那位父亲便陷入了沉思。对呀,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也不是庸才,我们只是普通人。敢问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天才又居几何?关于天才的论述想必大家也会想起仲永的故事。《伤仲永》漫谈教育谈起教育,这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摘要: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应该是多视角的。通过对数学多个侧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数学在不同方面都折射出两重性的特点:数学是演绎的科学,也是归纳的事实;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存在着裂缝;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数学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数学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 关键词:数学演绎归纳真理文化发现发明抽象直观 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思想瑰宝。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数学,我们整个文明大厦将坍塌成碎片。数学作为人类心灵最崇高和独特的作品,永恒矗立在人类理性发展的巅峰之上。 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关于数学的定义,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给出的: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一个是数学的当代定义: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前一个直观,后一个抽象,人们对此见仁见智。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的观点是一种继承关系,是数学发展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本源,后者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结构方面对数学本质特征的阐释,反映了数学发展的当代水平。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Courant.R)在《数学是什么》中揭示了数学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他写道:“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一般性和特殊性。虽然不同的流派各自强调数学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侧面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辨析,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崇高价值。”因此,对数学的两重性,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数学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

漫谈教育惩戒李春东

漫谈教育惩戒 李春东 教育惩戒不是现代学校的创举。从教育现象出现,教育惩戒则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因为教育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差异和教育要求的差距,使得教育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而不择手段。苏东坡有言:“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诛,指重罚。说如果教育之后仍然不改,可以进行处罚。从几千年的教育来看,当先生的不但可以惩戒学生,还可以公然体罚学生,打手心、打屁股,这些都是私塾里通用的教育手段,学生乖乖脱裤子,家长也绝无怨言。这也许和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推崇严刑峻法有关,它利用人们“趋利避祸”的心理遏制犯罪,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同样,人们相信孩子天性贪玩不喜读书,如果不授予教师一定的惩戒权力,则孩子难以成大器。 对于教育惩戒,国外也有。无论是教育发达国家,还是一些落后地区,人们无法回避教育惩戒取舍工作。比如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前年公布了一项“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方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西班牙虽有禁止体罚的规定,可是家长们却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有些情况下给孩子几记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国政府明白家长的苦心,同意家长可以用手打孩子屁股;还有一些欧洲国家,孩子上课不守纪律影响别的同学了,老师不能体罚孩子,但是可以打电话叫学生家长来管教。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置方式。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教育影响。 教育惩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欲想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需要“习得”。据考证,人类守法意识的早期形成,就出于对惩戒的畏惧。青少年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由于判断能力差,对很多事情并无十分明确的是非观念,很多时候用“说服教育”“赏识教育”的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适当用惩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使学生虽“未明事理”,却“预知对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修养。进行了恰当的惩戒,如果他接受了,会提高他以后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惩戒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长大可能成为经理、科学家、总理,也有可能沦为罪犯。 教育惩戒是教师的职业权力。惩戒权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利之一,教师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感慨。教师一方面要对个性越来越强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对各种惩罚学生的“禁令”于社会舆论的教育压力,使得教师一种处于进退两难的教育尴尬,对学生的教育放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师,实施残忍的体罚是缺乏人味的教师,对是一种失职的表现,甚至会计划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矛盾。因此,教师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权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期到一定的教育管束力,对教师教育目标的达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明确教育惩戒对象的特点,并遵从惩处必须合法,要有教育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公正、合情、合理等原则。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越轨行为本身而不能是学生个人。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戒除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促使其合范行为的养成,任何出于发泄个人情绪、私愤,明显对学生权利造成损害的行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戒。再者,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不仅惩戒的内容要合情、合理、合法,而且在行使惩戒的过程中也必须符合规范的程序要求。 教育惩戒不是体罚。教育惩戒的主要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的纪律处理、体罚、发学生

Strongart数学笔记:浅谈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

浅谈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 当年我学习无界算子是比较痛苦的,一来是那时不巧正在闹退学风波,情感上波动很大;二来这个无界算子的处理方式与有界算子有较大差异,需要重新整理思想框架才行。最近,我的泛函分析视频要讲到这个部分,正好借此机会克服了无界算子恐惧症,对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算是小有心得,下面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即便是在Hilbert space上,无界算子的研究方式也是很特别的,它的第一个特别之处是我们更愿意关注它的图。这一点应该是显然的,既然范数不是有界的,那就失去相应的统治力,但为什么要关注的它的图像呢?主要由于闭图像定理,它在无界算子理论中的解释就是Hilbert space H上的算子T是连续的iff D(T)=H(见下文中无界算子的第二个特别之处)且H的闭图像的,可见连续算子在无界算子中最自然的推广就是闭图像算子(有些泛函书上简称其为闭算子,个人觉得很不妥当,它容易与大名鼎鼎开映射混淆,开映射直接从拓扑学中继承,这里闭算子却是另一回事了)。对于Hilbert space H上的稠定(见下文解释)无界算子T,关于图G(T)的一个基本结论是G(T*)=V[G(T)]⊥,这里V是酉算子,使得V{a,b}={-b,a}. 无界算子的谱定义大致与有界算子平行,只是既然T允许无界,

那么御姐集的条件中也不要求(λI-T)^(-1)有界。换句话说,就是把Strongart教授所提到的乌索普直接拉入御姐集之中,而不像算子那样是由Banach inverse theorem(它等价于开映射定理,因此需要完备性支持)保证。对于无界自伴算子的谱,和有界算子谱一样是实数轴上的闭集,但却未必是紧集。比如乘法算子T: L^2(R)→L^2(R);T(x)(t)=tx(t),其谱就是整个实数轴;同样导数算子T:L^2(R)→L^2(R);Tx=ix'的谱也是整个实数轴,这二者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无界自伴算子了。 无界算子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定义域可以不在整个空间上,一般我们说Hilbert space H上的有界算子T,就是要求其定义域D(T)=H;但对于无界算子T而言,D(T)可以是H的一个子空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约定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常见的无界算子很难定义在整个空间上,像上面的乘法算子与求导算子,其定义域实际上都在使得像集平方可和空间内,而且这个具体空间一般还得靠结果拼凑出来;二是我们对于最常见的一类自伴算子,假若定义在整个空间上,那就一定是有界的,这就是著名的Hellinger-Toeplitz Theorem. 无界算子定义域的特别之处可能会导致一些奇葩的现象: 1)常见的算子等式可能不成立:对于H上的三个无界算子T,R,S,有(R+S)T=RT+ST,却可能只有T(R+S)>TR+TS,比如R+S=0但R(H)可能不在D(T)内!

浅谈数学发展史及数学思想

浅谈中外数学发展史及数学思想 引言:数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数学思想更是不断变更和发展,如今,数学思想运用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做事有一个好的方法和思维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数学思想则是培养和训练我们这种做事思维的最好工具,所以了解一些数学是发展和数学思想的知识显得更是日益重要了。 通过这一个学期对数学发展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无论是其历史发展还是一些名人故事和数学思想,都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最后的结课论文里,总结这学期来的学习,我发现,虽然中外历史发展很不同,但是,在数学方面的许多发展却有相似之处,可见无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有何不同,人类在数学研究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我对此提出了这么一些看法:简要归纳中外的数学发展史后,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数学与我们思想、生活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此来了解中外数学史及数学思想的共通和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数学史的发展的简单概览比较中外数学史和数学思想的各自特点和区别。文中会介绍到《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以此来看中外数学的联系。 关键词:中外数学史简单概览各自特点区别《九章算术》《几何原本》 正文: 1.数学概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最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制。在不晚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进行的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2.中国数学史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

教育漫谈:“跳一跳”的启示

教育漫谈:“跳一跳”的启示 三月份,好像又拖稿了。最根本的原因,應该是二月份过得实在是太舒坦。再加上,前段时间,那个叫“跳一跳”的小东西不知不觉地介入了我的生活,于是,我的“拖”字诀也就越发地炉火纯青了。 说到跳一跳,真的很有说一说的必要。首先是,一次次地重复着一按一放,真的有意思吗?我觉得挺有意思!当然,更专业些的分析如下: 一是不绑定也不必下载。想玩就玩,不想玩随时走人,这游戏不黏人,被黏上的都是不知不觉自己上钩的,厉害! 二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娱乐。公交站台上,以前只能跺脚御寒,现在可以跳一跳,约会等人可以跳一跳,会议间隙还是跳一跳……“跳一跳”既不挑人也不挑时间,挺好! 三是小游戏寄生于大平台。跳一跳这样的小游戏如一根鸿毛般不着痕迹地附着在微信平台,利用其社交属性,再加上人类天生的竞争性,时间就在一次次“只要几分钟就能超过他(她)”的过程中偷偷溜走了,高明! 跳完之后的反思:我们在教育产品设计和课程研发时,向类似游戏产品学习的地方挺多。 举例1,前几日,我参加了一个教育产品推介会。当一众厂商代

表都在自诩产品功能独特几乎能“包治百病”时,有一个家伙却如此表达:①产品够简单,就ABCD四个按钮,谁也不会弄错;②产品经得起折腾,摁不坏也摔不烂;③产品没有侵占性,也不绑定资源,老师原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不用另搞一套。就这么几句话,却深入我心。因为,一直以来,那些陌生领域的且一下子整不明白的东西,几乎都进了个人“最不入眼产品”名录。 举例2,学校STEA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年前,在撰写实施方案时,我提出了从“活动”课程到“活”课程的意识转变问题。因此,无论是已经实施多年的“种子课程”“游学课程”,还是规划中的“瓶罐小花园”等项目,都强调了后续观察和持续研究的重要性。 于是,20xx,我开启了这样一个STEAM项目——为校园里所有的植物建档(主题暂命名为“校园里的植物”)。这个建档过程其实挺复杂,仅靠个人之力很难做好。因此,充分利用互联时代的技术优势,在家校实时互联、课内外无缝链接的基础上,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可以往下传承的可持续的课程,做成一个具有学科和人文双重价值的活的课程。当然,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从零起步,因此,我们的课程,还具有迭代学习的意义,从初始阶段的大框架出发,不断丰富不断生成,把一个阶段性的项目研究活动,随时间的推移逐步生长为一个有生命长度的活课程。 项目的第一课是“我为()照一张标准像”,这是校园植物建档工程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感兴趣者,可以一起尝试着去做。详细的课程框架和实践路径,我们下期见。

军事与数学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班 姓名:王康学号:2220163394 军事与数学 摘要:军事与数学是人类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现如今,数学在军事中的应用日加广泛,世界各国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以研究数学在军事中的应用[1]。自二战以来,数学被大量的应用到军事当中。从而演化出军事运筹学、军事密码学、军事边缘参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科学。谁能把现代数学更好的应用到军事斗争中去,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词:数学在军事中的发展史;军事运筹学;军事边缘参数 一:数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史 数学作为一门既在基础学科中占据很重地位的学科,又作为在其他应用学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不论是理论数学的数学家所研究的问题,还是在物理,化学,工学上的应用,数学都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从人类开始思考的那一刻起,可以说数学就没有再离开过人类的历史,与数学同样具有长久历史的,甚至可以说伴随人类的时间更长的就是战争。从蛮荒到现 代,战争也一刻未停止。而将数学用于作战,也就在人们认识到数学的那一刻开始了。 人类首先运用数学于军事,可以说就是运用数学原理制造先进的武器,早在数学还是几何与计算结合的初等数学时期,人们便将所掌握的有限的数学知识用于与自己的敌人厮杀。这一时期的数学主要是通过在早期物理学上的应用作用于战争的。数学家们运用抛物线

的知识模拟投石器的抛物轨迹,从而使士兵操作时能够精准掌握其弹着点,将巨石准确送入敌阵,造成更大的杀伤。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事进入热兵器时代,这时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出现,在其中,数学发挥的作用也愈加大了。大规模的战争意味着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导致大规模行动的失败。军事统计学成为分析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为后来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以概率论、统计学和模拟试验为基础,通过对地形、气候、波浪、水文等自然情况的统计测量加以统计学分析,对接下来的气象、水文甚至战争态势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二战时期盟军的几次大的登陆作战,比如诺曼底、西西里、硫磺岛等,都是在经过大量的分析预测,结合气象学专业知识给出的具体作战时间,每一次都为盟军成功登陆打下了基础。 除了应用于战术层面,数学也有更多时候是应用于战略层面,直接服务于最高决策层。这在密码方面表现的尤为强烈,密码,作为数学一项重要的贡献,通过各种数字的组合传递着只有己方才会明白的信息,于是破译敌方密码成为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 进入现代,战争和军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信息化的较量,双方使用现代化武器,战争形态表现为“超视距作战”“非对称战争”“信息战”等,这时数学在导弹弹道上的应用显得极为重要。 在当今时代,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复杂的数学模型也逐渐进入到战争中来。军事运筹学,运用数学工具与现代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海湾战争之前,美军就对战争态势建立起数学模 型进行大量计算机的模拟仿真,在得到有利于己方的结论的情况下才为最终下作战决心提供了依据。 二:数学在军事中的应用举例 1军事运筹学 1.1概念 军事运筹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现代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解决现代条件下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中一系列复杂的指挥控制问题,不但要有高度的指挥艺术,还必须有一整套进行高速计算分析的现代科学方法,军事运筹学[3]就是这种科学方法。 军事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是依据战略、战役、战术的基本原则,运用现代数学和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军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求衡量目标的准则达到极值(极大或极小)的一整套择优化理论。它通过描述问题——提出假设——评估假设——使假设最优化,反映出假设条件下军事问题本质过程的规律。 一般而言,军事运筹学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模型方式、现代作战模拟、决策论、搜索论、规划论、排队论、对策论、存储论等。 1.2运用实例

数学文化欣赏-浅谈个人选修《数学欣赏》感想

浅谈个人选修《数学欣赏》感想 浅印象里提起数学一词,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就是一堆堆死板无活力的公式,像是一个个严肃的战士,需要各种证明来计算我们课本或者卷纸上的问题。幼稚园时候,数学就是数数,简单的计算,简单到用手指头就能计算出结果;小学时候,数学就是不停的计算鸡鸭鹅狗笼子里多少只脚的问题;初中时候,问题变得多元化,但是从此开始了更没有什么趣味的代数和几何,不停的计算来证明,得分。唯一的一点趣味也无了踪影;高中时候,数学变成了高数,每天脑子里的正余弦定理,一切依旧没了趣味;大学时候,学的依旧叫高数,只是名字由高中数学变成了高等数学,依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无意中选修了这门选修课,却让我收获了另一种看法,一改以往的印象,其实数学是需要欣赏的,数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趣味,并不是一门枯燥反反复复的计算。 关于数学我这样理解:数学,用公式的话来解释它就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现象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事新的猜想以及从何时选定的公式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虽然说,数学存在着各种逻辑与抽象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数学的没,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内在,数学的表面枯燥乏味,但是它的内在却是充满了乐趣。数学的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来探索,人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其实就是被数学的美吸引。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L.A.White)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课上我们看了个视频,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确实很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确实很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无论哪个国家。这是人类的探索。 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听讲了几次课后,我觉得我收获蛮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漫游着,学习着,就像参观景点一般浏览了数学世界的

漫谈数学学习的五步原则

漫谈数学学习的五步原则 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任,应把握几个步骤: 第一步:抓好课前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特别是,要运用数学学习阅读法,即不能像语文阅读一样,从头看到尾。对于有些例题,则是仔细审题,然后合起书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之后再翻开书对一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所做,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的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作好数学预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数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简言之,数学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习,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的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的扎实,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第二步:掌握听讲的正确方法。 处理好听讲与做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思考及回答问题,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作好课前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的思考问题,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解的条理性,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的记好笔记。第五,数学课堂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练习本要随时准备,并要保存完好,以便复习使用。每节课都要针对所学内容,认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数学课的总数大约有五千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1、带着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3、养成边听

数学漫谈宇宙语言

数学漫谈-宇宙的语言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探索物质世界的的基本原理。数千年以来,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已发现解释世界各个物质规律的原理中基础科学中都用到了一门基础学科,这门学科就是数学。数学是全球文明的瑰宝,数学创造了描述宇宙的语言,追溯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它简单的从1,2,3开始到如今成为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用数学的眼观读懂世界,从计量时间到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从绘制地图到航海探险,从人类早期的发明到如今的先进科技数学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支点。本文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大致介绍了数学在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早期的四大文明古国数学,以及后来居上的欧美数学。 埃及 在人类数学路上的第一步是古老的埃及文明。在古老的埃及,记录季节的变化规律十分重要,尼罗河两岸的居民在每年洪灾过后都需要重新的测量他们的土地,因此寻求测量的方法就变得十分重要,简而言之,人们需要测量和计数,古埃及人用他们的身体来测量。为了从辛勤劳动的臣民身上榨取每一分税款,古埃及统治者也把全埃及的土地作了测量。后人由此发现,古埃及人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应用数学知识。他们用十进制来计数,灵感来源于他们的手指。埃及人早就

熟悉了二进制,比哲学家兼数学家的莱布尼茨还要早三千多年。今天整个技术世界依赖于古埃及使用的相同原理。还有埃及的象征,令人震撼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它们实在激动人心,在当时更加令人刮目相看,整个形状组成了完美的对称八面体。这种内对称令数学家印象深刻。黄金比例也隐藏在伟大的金字塔中,微积分的理论也应用到了它的体积之中,当你把金字塔沿着底层切成薄片,这些长方体薄片的体积总和即金字塔的体积,而且切得越薄,这个体积越准确。埃及人是惊人的创造者,他们创造数学的能力令人难以相信。他们揭示了几何和数字的威力,并实现了令人兴奋的数学发现的第一步。 希腊 希腊是连接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纽带,古希腊人的求知欲是最旺盛的,他们曾就地理问题撰了无数的论著,但对他们的地图后人却是一无所知,这或许是这个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吧。希腊人对数学充满了热情,他们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思想上的创新,这一点将影响人类几个世纪。他们告诉了我们证明的威力。希腊的证明数学的鼻祖毕达哥拉斯,因其毕达哥拉斯定理而闻世,他创造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促进了希腊的数学的发展。而他的老师泰勒斯作为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开启了希腊证明之先河。希腊也是悖论的最早发源地,毕达哥拉斯的学徒希索帕斯的2导致了第一次

2019年6月14日读魏书生《教育漫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教育漫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心得体会 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 赵长林的打卡记录: 1.读原文:《教育漫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2.感悟: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增加学生成功体验。(1)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2)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3)培养学生积极归因(能力和努力) 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 李莉的读书打卡记录: 1.读原文:《教育工作漫谈》—魏书生的“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2.感悟: 一、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 二、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去做,想停止都难。 三、利用生物钟的规律。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四、定计划,做总结。 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 陈超的打卡记录:

1.读原文:《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2.感悟: 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注意4点: 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准主意。是看还是写?许多学生同我谈心时,都痛感犹豫占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和学生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显然,习惯的事,既不会犹豫,也最少拖拉。有些学生,过去舍不得花时间参加音体美活动,可是长期坚持,养成了习惯,用的时间不多,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原来他们怕因为这天拖拉而破坏了已坚持了几百天的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生物钟,通过养成习惯,可达到调整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使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天天如此,月月照旧,日久天长,生物钟会助人提高学习效率。 4、订计划,做总结。班级制订了每人每年完成12项任务的计划,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