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不愧是史上著名的心理悬疑电影。整个影片围绕一宗案件的披露展开,衔接了四个人对真相的叙述。中,四个叙述者各执一词,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理清一下案件。案发三天后,武士的尸体被樵夫发现。到此时,可以确定的事实有:1.女人被强暴;2.武士死亡(自杀或他杀);3.强盗和女人都活着,并且出现在公堂上;4.匕首不翼而飞。至于案发当时的其他细节四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杜撰,而真相只有一个。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局中人总是向局外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这源于局中人在面对局中的矛盾时都是脆弱的,无法正视自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诠释的无意识动机驱动下,局中人便采用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寻求内心平衡,从而出现了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等不诚实和自私的举动。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故事版本,根源于当事人的立场和动机不同。

我们先来推断一下匕首的去向。樵夫在开堂证供中便矢口否认自己看到除女帽、武士帽、绳子和护身符盒子之外的其他东西,并声称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武士尸体并报官,其反应带有一定的伪装性。在罗生门避雨时,樵夫表现的非常迷茫,因为三个当事人在公堂上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他大惑不解。最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他讲出了看似最后真相的另一版本故事。从樵夫一连串的反应我们可以断定匕首被其拿走。而他在公堂上的说辞只是为自己开脱,在罗生门的大惑不解也只是为了迷惑和尚和乞丐。关于樵夫的叙述有两种可能:1.他并未看见事情真相,只看见尸体和其他东西,偷走了匕首,而他的叙述纯属自己猜测,服务于为自己开脱,有转移注意力讨好乞丐的意味;2.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因自己偷走匕首,便隐瞒了此细节,但其他叙述属实;3.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出于其他原因(如被最后在场的当事人发现并用匕首贿赂)并未说出,此种可能性较低。这种推断且作为最后的对比和辅证。

让我们且放下当事人的说辞,按照人物的心理根据各种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武士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农民和商人,从武士夫妇的装束以及武士想买强盗的剑和镜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境还算不错。少妇年轻貌美,正值青春年华,而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管制和束缚,倡导对丈夫的无限顺从和忠诚,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少妇出门戴面纱)。在倡导女性持操守节的封建社会,婚姻双方大都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社会倡导的行为模式与一个年轻貌美女性潜意识中最深层次的愿望往往格格不入。少妇身为武士的妻子,更是受到束缚。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往往充满了敌意(因为他夺去了自己压抑多年保持的贞操,在婚后这种代价并未获得理应的补偿),这也是很多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处女禁忌的原因。现代人对性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少用不同范畴来划分性的驱力和对象。性是一种自内向外的驱力,力求得到满足,因人是具有理性的社会动物,才会选择合适的对象发起行动。

我们可以推知起初强盗侮辱少妇时,她竭力反抗(意识仍主导和控制其行为),但后来便屈从了(潜意识最深处的欲望和动机爆发),否则她完全有机会用匕首刺伤强盗。(这里可以借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一个妇女状告一男子强暴自己要求赔偿,在法庭上,女子与男子争吵,成功夺走赔偿金。法官说:“如果你在案发时也如这般勇猛,今天的一切都不必”。)而这一切都被绑在一边的武士目睹。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少妇受辱后的心理状态:有对丈夫无能的愤懑和不满,

有对自己失贞的屈辱以及对强盗孳生的既爱又恨的微妙感情。在这三种复杂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她不可能跑去求取丈夫的安慰,她必定了解丈夫身为一个武士的尊严。可知少妇在公堂上的说辞并不可靠,她并非像自己所说那样是个贞洁烈妇,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二。她的眼泪不过是发泄自己内心悲痛和赢得他人同情的工具。

至于武士在看见妻子受辱后,内心也很复杂:有对强盗的痛恨、对妻子的憎恶、也有对自己的屈辱感。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是不会自杀的,因为他尚有情绪,尚有采取行动、做出决断的驱动力,人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会自杀。所以,武士的说辞也不可靠,他应该是被别人杀死的。他之所以说自己切腹自杀是为了成就作为一个武士的荣耀和尊严。而且他可以放弃供出杀害自己的凶手,说明其内心对此人的仇恨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远不及对妻子的憎恨,应该有一种更具有压服性的情绪,很有可能他内心臣服于此人。所以,可以推断他是和强盗决斗失败而被杀,愿赌服输。反过来,若他是被其他嫌疑人以不正当手段(其他嫌疑人不可能也不会具备跟他决斗的条件)杀害,他完全可以大喊冤屈,这也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根据以上推断,大体可以确定案件主线:强盗觊觎少妇美色,欺骗武士将其绑住,并当面将其妻子侮辱。事后,他与武士决斗,将武士杀害。就结果而论,强盗和樵夫的叙述有可取性,但两个版本中间细节有多处相互矛盾,产生了以下疑点:1.强盗侮辱少妇后是安慰她还是扬长而去;2.强盗和武士的决斗是如何发起的,少妇在中间起了什么样的作用;3.决斗中两人表现如何,是否如强盗所说那般激烈和英勇。

我们先对强盗和武士做一个分析:从强盗自述骗少妇的过程和细节——他说,当他看到女人因为听到丈夫生病而目光冰冷时,他充满了对其丈夫的嫉妒和憎恨(这段叙述无关紧要,强盗没有歪曲的必要,我们可以假设符合事实。),以及强盗之前的恶劣行径可以看出,他生性凶残,好竞争,好胜心强。再来看看武士:武士在强盗的利诱之下,丢下妻子,前去看宝剑和镜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注重利益、会盘算的人。他在看到妻子受辱后情绪复杂,极有可能不愿为了她冒生命危险。而此时强盗必定也会觉得缺乏竞争,少妇已是自己的战利品,从而放弃为少妇的争斗。就结果而言,武士确实为强盗所杀,我们可以推测少妇在两人的争斗中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分析少妇的动机:其一,此时,她内心已经臣服于强盗,因他比丈夫更强、更有热情;其二,她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不能让两个男人都知道自己的丑事。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樵夫的叙述基本符合真相,其最后道出了自己看到的事实。强盗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框架,但细节多有歪曲,这源于他的好胜心。强盗本来就声名狼藉、罪恶滔天,自知难以逃脱罪责,因而对自己杀害武士供认不讳。他对自己的打斗能力多有夸大,据樵夫所说,两人打斗都很龌龊,并未大战23回合。另外,强盗自述女人是因自己的力量而臣服以及拒绝承认武士唾弃少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自己。这里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强盗既然将武士的剑换酒喝,拿走了弓箭,并骑走了少妇的马,为何不拿走那把贵重的匕首。我们做出两种推测:1.强盗在侮辱少妇时,注意力完全被少妇的美色吸引,忽略了匕首。过后,他们聚集在武士这边,因情绪激烈而忘却了丢在另一边的匕首;2.匕首丢在另一边,三人聚集在一起时,刚好被藏在暗处的樵夫偷走。

综合所有的分析,可以推断樵夫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并且,他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没有歪曲事实的必要。从片尾他收养了弃婴可以看出樵夫身为六个孩

子的父亲,生活很困窘,他很有可能见到匕首动了恻隐之心。但总体上他身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老实善良的,在常态下不会做出大恶之事。只不过保留了自己偷走匕首(案发中间或案发后所有人都离场)的细节。而其他三个当事人出于自己的立场,都或多或少地歪曲了真相。

以上所有分析仅为个人闲来无事的个人臆断,还有诸多疑点无法解释,仅供娱乐交流!

惊悚电影心理分析Word版

分析惊悚电影的心理 作者:金柱 现代艺术学院 07动画2班

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奉献给电影艺术的,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他是悬念大师,也是个心理大师,更是电影里的哲学家。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的统一体,在这里主要以他的电影为素材,分析惊悚电影的心理表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惊悚电影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 惊悚、希区柯克、悬念、线索道具、蒙太奇

现在的惊悚电影越来越多,各种形式、各种题材、话题的惊悚电影都海天铺地的涌向我们,很多的人为之痴迷。但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惊悚电影?为什么惊悚电影可以让我们跟随着导演的意图进入电影的世界?导演都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让我们觉得恐怖?在电影里是怎么样表现这些心理的? 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思考,他是怎么拍的?怎么想的拍的电影这么让人毛骨悚然?我在这里简单的以希区柯克的电影为主要例子分析惊悚电影中的心理。

分析惊悚电影的心理 现在恐怖电影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心理惊悚片,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喜欢,也成为很多的学者研究的对象。“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再是简单的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为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就通过这位来自英国的好莱坞悬疑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走进惊悚电影的世界。了解下惊悚电影的心理。 一、惊悚电影对观众的心理暗示 在题为《我为何恐惧黑暗》的文章中,希区柯克说到:在电影艺术形式中,营造悬念的关键在于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并知道如何在故事发展进程中,在导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共谋。他把“惊骇”和“悬念”做了比较:惊骇可以使观众惊慌地跳起来,但悬念则使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焦虑的状态。希区柯克曾就此对人作了进一步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高兴 1.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2.我欣喜若狂,心里乐开了花。 紧张 1.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我吓坏了,忐忑不安地离开了。 2.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七上八下地跳个不停。 3.我的心里像有一只巨鼓似的咚咚直跳。 4.我生怕鸡蛋滑掉,心突突地跳,手心里都出了汗。 5.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我不敢往下想了。 6.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难过 1.委屈、愤怒、羞辱,一股脑涌上心头,我哭了!可是那些平日的好朋友居然还在说,他们真是可恶至极! 2.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3.我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4.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 5.顿时,我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心底凉到了脚尖。 6.他们又吵架了,吵得我心烦意乱的,我独自在楼上,不停地抽泣着。 害怕 1.我胆怯地低着头,不敢看爸爸那张阴云密布的脸。 2.“糟糕!”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准要坏事! 着急 1.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

沉重 1.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似的一步一挪地往前走。 害羞 1.我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真是羞愧不已。如果地上有条缝,我真想进去。 心理描写片段 1.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2.我把小纸条偷偷藏在笔盖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心里似乎老是有两个小精怪在召唤我,一个拉着我说:“快看啊~看完第一名就是你的!”另一个却在那里怒气冲冲的对我说:“你怎么能够这样呢?”我的脸红了,可是贪欲又使我鼓起了“信心”,我还是看了纸条上面的字...... 3.小明有一天回到家中,妈妈骂了他几句,他大叫:“你凭什么骂我,我做错了什么。”妈妈见小明居然顶嘴,毅然打了他几下,小明生气地跑出门去。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 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丰富人物心理活动

丰富人物心理活动 作文教学过程设计 李勋 教学目标: 1.学会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2.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进行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多媒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幻灯片1)以四副不同人物表情图片展示,引出心理描写。——(幻灯片2) 2. (幻灯片3)定义:其实,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 人物形象鲜活与否,往往取决于文章是否能以情感人,而感情产生于人的心理,因此,着力刻画人物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幻灯片4心理描写怎样写呢?请你想一想) 二、正课 1. (幻灯片5)文本探秘(1)“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最后一课》) (幻灯片6)简析:这是《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2. (幻灯片7)文本探秘(2)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爸爸的花儿落了》) 3. (幻灯片8)(一)内心独白法:就是让心灵说话,把人物心里所想的用语言形式描写出来,直接写“我”的想法、感受、打算等,实际上有些像自言自语。标志:心理对话,有引号引住心理对话内容。在心里独白之前一般可以加上“想”,“心里说”等提示语。 4. (幻灯片9)典例:我们来看一个习作片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思考:怎样运用内心独白法把“紧张”表现出来呢? 5. (幻灯片10)范文: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要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6.(幻灯片11)文本探秘(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7.(幻灯片12)文本探秘(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选自《背影》)

简单的人物心理分析--简短

人物心理分析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印度演员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电影主要讲的是关于有诵读障碍的天才以及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甚至是一些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从电影的开篇来看,他因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把自己弄得很脏而受到妈妈责备,其实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了。伊夏与其他的孩子打架,父亲不问缘由就直接打了伊夏一巴掌,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受了伤,后面还说出一些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步入学校前,一切都是正常的,直到他的读写障碍表现出来。社会便表现出巨大的阻力不准他进入,例如在学校里,伊夏只是个会惹麻烦的孩子,老师认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用各种好笑的话语、古怪的举动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对伊夏进行口头批评并剥夺了他上课的权利。他读了两个三年级,可还是没有任何长进,考试成绩一直都是最低的,老师认为他根本就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这种阻力不止表现伊夏身上,还表现在他的父母上,父母经常因为他而吵架。 在伊夏的画中我们能看出,他很担心自己的父母将自己抛弃,例如他的父亲离去,他的那种不舍。在这个家庭中,他最爱他的母亲,在他的梦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离开才是他最在乎的事。当母亲真的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之后父母将抛弃他,将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后,他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那里,伊夏实际上被彻底当成一个问题孩子了,在课堂上,美术老师用尺教训伊夏,他受到了身体上的责罚,再加上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学校里,脸上没有了笑容,他变得更加自闭。实际上是这个残酷的社会在压迫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应该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而这些老师剥夺了他的权利,他们没有发现伊夏的独特之处,老师想把他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那样,可是按照那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他就是不合格。教育不能像以前的传统教育那样,应该尊重学生,主动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独特之处,还应该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多一点的了解、认识与宽容。 新美术老师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当所有的孩子都在跟老师互动时,只有伊夏一个人呆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既不参与有趣的课堂活动,也不画画。老师慢慢对伊夏有了一些了解,他仿佛在伊夏身上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他就决定要来帮助这个和他拥有一样读写障碍的孩子,慢慢地打开了这个孩子的心,不仅让他在绘画中找到了自我价值,还帮助他学习字母的拼写,使他能够适应学校的常态教育,最后,老师的办法有效了,他成了一个正常的天才。 伊夏是特殊的儿童,常态的教育只能让他的才华埋没,伊夏的幸运在于他能碰上一个了解他的老师,那其他那些不能碰上像这样的老师怎么办?社会排斥他们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个人与社会不同,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不去歧视他们。

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导读:好词好句好段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1、姐姐顿时欢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绽放的荷花,久久地合不拢。 2、他觉得他的心像是被一把钝了的锉刀残忍地割开,悲痛从伤口流出,撒落一地忧伤。 3、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4、我生怕舵轮滑掉,心突突地跳,手心里都出了汗。 5、辛辣味呛得我直翻白眼,恨得牙根直发麻,手指骨节痒,想揍他一顿。 6、我的心里绽开了朵朵鲜花,就要蹦出来似的。 7、谁也惹不起他,我们只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8、我忍着眼泪看着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9、我双腿发软,就连平时看来很温暖的东西现在好像也变成了魔鬼,狞笑着。 10、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欢乐的浪花,我的心像浪花一样欢腾。 11、暑假快结束了,我的作业还没做到一半呢!没做完作业,报不了名呢!怎么办才好呢? 12、好像有一股甜滋滋清凉凉的风,掠过我的心头! 13、望着茫茫的黑夜,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真不该惹妈妈生气。

14、晚上,我去钢琴老师家上课,虽然人在弹琴,但心却不在钢琴上,早上的数学分数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脑海浮现,使我的心情很沉重。 15、我无法平息自己,只有一阵阵徘徊不定的脚步,涌动出我难以平静的情绪里快要胀满的一团团热热的气流。 16、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脸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像扑鼠之猫盯着我。 17、英语测验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 18、心里仿佛被个无形的大石压住,嘴巴不停的颤抖,脑子一片空白。 19、感觉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周边都很空虚,我好害怕,就是死掉都不知道要怎么死。 20、我的心里矛盾得很,脑子里像塞进了一团乱麻,理不出一点头绪。 21、大家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脚下好像生了风,走得又快又有劲。 22、听到这个好消息,姐妹俩手拉手跳着,笑着,花裙子迎风摆动,活像一对活泼、愉快的花蝴蝶。 23、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每想起它,都会在我的心中掀起内疚。 24、真是罪过,我今天早上就这样见死不救,我现在心理非常的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感触颇深,影片中有许多角色的人格特征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主人公liza,她的父母,姐姐,外公,还有她的朋友,首先让我们对主人公liza来进行人格分析。影片中的liza,聪明,勇于和命运抗争,对付充满感激,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气质不同于性格,气质是我们遗传所得的,是先天的,我们也许遗传了父母的神经类型,影片中liza的父亲虽然行为怪诞,终日酗酒,但是无疑的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看书,而且智商较高的人,同样的liza 也有着常人的智商,她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也许就是遗传了她的父亲。Liza的母亲童年生活是苦难的,liza外公的侵犯和骚扰使得liza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而liza 母亲的妹妹却继续忍受着liza外公的侵犯,说明liza母亲是个对命运抗争的女人,liza面对自己不堪的生活不像他人那样甘于在社会底层生活,而是勇敢的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一点与她母亲很相似。同时,liza的性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很小被送进了收容所,那里残酷的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要脱离这样的生活要改变命运,经历了那些让她的性格变的很坚强,而且也很独立。那么liza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改变命运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这样解释,她父母的生活这样苦难对她来说是一个替代强化,让她不会这样,影片中她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绝对不要这样,而是应该到更好的地方。然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所以liza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就是追求卓越。而根绝默里德人格动理论却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显然liza 很多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需要等等,所以她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Liza进入中学后,由于自己很努力而且很聪明得到老师的很多引导和帮助,这是个人与情境的交互理论,liza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于是老师帮助她学习,引导她思考,这两个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Liza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于是得到了去波士顿观光的机会,这让她打开眼界知道了她的努力方向,因为学习努力得到的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是个强化作用,让她更有可能去实现她的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说liza的姐姐,她们同样出身在一个家庭,但是她姐姐的命运却与她完全不相同,她们有着一样的父母,但是遗传并不一定是完全能一样的,而且她姐姐和她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差别,同样她和姐姐都没有饭吃,没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她的姐姐选择和外公一起居住,满足了生存需要,却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她外公的凌辱,liza的姐姐却为了生存可以容忍,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的姐姐属于索取—依赖型,因此她不靠自己却靠外公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形成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儿童时期受忽视。Liza 姐姐错误的生活风格造成了她现在那样不堪的生活。 Liza的母亲从小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被亲生父亲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妹妹也被父亲侵犯,这样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会让她不相信任何人,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都会被她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不会消失,而会影响她的生活,生活的不堪,精神无处得以解脱,因此吸毒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正如影片中liza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Liza的父亲聪明,爱看书,可是却酗酒,行为怪诞,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展现他父亲的背景,所以无法分析原因。同时liza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他的追求。 Liza的朋友似乎有着和liza母亲相似的经历,受到父亲的凌辱,于是离家出走。她的朋友和liza一样很独立,可是她却十分排斥走进正常中层社会的生活,当liza向她说明自己的理想并且带她去学校时,她很排斥,她认为liza和她一样,她们都永远属于这个底层社会,liza 想要跳出这个圈子是不可能的,她的朋友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她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应该属于是生活风格应该是回避型的,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不愧是史上著名的心理悬疑电影。整个影片围绕一宗案件的披露展开,衔接了四个人对真相的叙述。中,四个叙述者各执一词,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理清一下案件。案发三天后,武士的尸体被樵夫发现。到此时,可以确定的事实有:1.女人被强暴;2.武士死亡(自杀或他杀);3.强盗和女人都活着,并且出现在公堂上;4.匕首不翼而飞。至于案发当时的其他细节四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杜撰,而真相只有一个。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局中人总是向局外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这源于局中人在面对局中的矛盾时都是脆弱的,无法正视自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诠释的无意识动机驱动下,局中人便采用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寻求内心平衡,从而出现了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等不诚实和自私的举动。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故事版本,根源于当事人的立场和动机不同。 我们先来推断一下匕首的去向。樵夫在开堂证供中便矢口否认自己看到除女帽、武士帽、绳子和护身符盒子之外的其他东西,并声称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武士尸体并报官,其反应带有一定的伪装性。在罗生门避雨时,樵夫表现的非常迷茫,因为三个当事人在公堂上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他大惑不解。最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他讲出了看似最后真相的另一版本故事。从樵夫一连串的反应我们可以断定匕首被其拿走。而他在公堂上的说辞只是为自己开脱,在罗生门的大惑不解也只是为了迷惑和尚和乞丐。关于樵夫的叙述有两种可能:1.他并未看见事情真相,只看见尸体和其他东西,偷走了匕首,而他的叙述纯属自己猜测,服务于为自己开脱,有转移注意力讨好乞丐的意味;2.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因自己偷走匕首,便隐瞒了此细节,但其他叙述属实;3.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出于其他原因(如被最后在场的当事人发现并用匕首贿赂)并未说出,此种可能性较低。这种推断且作为最后的对比和辅证。 让我们且放下当事人的说辞,按照人物的心理根据各种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武士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农民和商人,从武士夫妇的装束以及武士想买强盗的剑和镜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境还算不错。少妇年轻貌美,正值青春年华,而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管制和束缚,倡导对丈夫的无限顺从和忠诚,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少妇出门戴面纱)。在倡导女性持操守节的封建社会,婚姻双方大都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社会倡导的行为模式与一个年轻貌美女性潜意识中最深层次的愿望往往格格不入。少妇身为武士的妻子,更是受到束缚。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往往充满了敌意(因为他夺去了自己压抑多年保持的贞操,在婚后这种代价并未获得理应的补偿),这也是很多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处女禁忌的原因。现代人对性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少用不同范畴来划分性的驱力和对象。性是一种自内向外的驱力,力求得到满足,因人是具有理性的社会动物,才会选择合适的对象发起行动。 我们可以推知起初强盗侮辱少妇时,她竭力反抗(意识仍主导和控制其行为),但后来便屈从了(潜意识最深处的欲望和动机爆发),否则她完全有机会用匕首刺伤强盗。(这里可以借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一个妇女状告一男子强暴自己要求赔偿,在法庭上,女子与男子争吵,成功夺走赔偿金。法官说:“如果你在案发时也如这般勇猛,今天的一切都不必”。)而这一切都被绑在一边的武士目睹。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少妇受辱后的心理状态:有对丈夫无能的愤懑和不满,

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可以具体、生动的突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形象。那么怎样来描写人物的心理呢?方法很多如内心独白法,景物衬托法,人物行为暗示法等,这里我们重点讲讲内心独白法的运用。 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内心独白法形式比较灵活,文章中可以用一整段话来描写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叫整段式;例如: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也可以零散地分布在一段话当中,例如:《大扫除》放学后,我参加了卫生大扫除。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座位,这是王明同学坐的地方,准是他丢的。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着急的滋味。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 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表达。 一,让人物自己跟自己说话。例,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王老师给我们讲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是不爱劳动就叫懒惰,懒人是最没出息的。”她接着问同学在家干不干家务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格外紧张,怦怦乱跳,唯恐老师叫到我的头上。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家干过家务活,不觉自责道:王小利啊,王小利,你自己还是大队长呢!在学校还能劳动,可是在家里干过什么活呢?什么事不是妈妈干的?完了,今天老师提问,我看你怎么回答? 第1页共2页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三: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前段时间,身边大学女生因感情经历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后来该学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逐渐解决了问题。现就这位女生的经历,分析一下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女生情感经历的详情。 1、基本资料:李××,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2、该女生出现的问题: 与人交往感到紧张、害怕,因此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3、该女生的过往经历自述: 在高一那年,我对班上一男生有好感,我也发觉他经常看我,每当他看我时,我感到很紧张,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他提出要与我交朋友,当时我紧张极了,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自那以后他不再理我,我想他肯定很恨我,我不敢去面对他,总是有意无意躲着他,后来大概是为了报复我,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个劲地咳嗽,我有时也用咳嗽回敬他,他就更加明显,分明他咳嗽是针对我来的,我学习也学不进去。 后来请老师换了一个座位,我开始还满有信心的,可到后来我对那个声音还是特别敏感,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我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后来变的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3、朋友对该女生的介绍: 能力发育正常,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性格内向、胆小。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记得在初二的一次期未考试,同桌的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地告诉了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的干什么!”,当时她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二、心理过程分析: 1、根据李某的自我报告、症状表现,判断其为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是对 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多数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

人物心理活动作文课教学设计

人物心理活动作文课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人物心理活动作文课教学设计 作文指导课--精彩纷呈绘心声 黄厚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2.学会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思维;在多种方式的写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两句话"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文学殿堂里面,其实像法国大文豪雨果这样能关注人的心灵,并运用他手中的笔精彩描绘出各色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例子真的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来试试:打开心窗,用心灵说话。

通过这堂课的探讨,争取让我们笔下的心理描写绘声绘色。 (二)察言观色猜心理 第一轮:说说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你在想些什么?(认真体会) 第二轮:猜猜老师走进教室前的那一刻的心理活动,并说说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要求联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心理描述(仔细观察)。 思考:如何将心理活动写得生动形象呢? 总结:往往我们的表情、言行会出卖我们的内心,我们平时说的察言观色,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来了解他的内心活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别人的内心,也不能让别人很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会产生很多误会,怎样才能做到明明白白我的心呢? (三)明明白白我的心(出示病文,分析原因) 原文: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思考:这种心理体验很多同学都有,看了这段话你是不是能感受到"我"的紧张和伤心?如果不能,那是为什么? 提示:这段作文,写的是某学生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

影片分析辅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方法

影片分析辅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方法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情感变化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对于这类微题型,我们也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如(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②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如(2014·浙江卷)《走眼》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③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准确审题] 审清考查方式,①②是结合语句表现人物心理,③是结合小说的情节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规范答题] (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2015·西工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正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使用心理描写注意事项: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第二、要做到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造,无限制扩大。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往往令人生厌。 第三、需要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 说明:由于例子内容太多,单独收录在一起,另成一文,可以打开对照阅读。看例子前请先动脑思考。心理描写例题与评析

一、直接描写。 简析: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二、抒情独白式。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三、梦境描绘式。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 四、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 五、神态显示式。这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六、行动表现式。即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七、环境衬托式。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八、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以描写一名学生在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的心理活动为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例一: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

电影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

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

走进美丽心灵 揣摩人物心理——如何分析人物心理

走进美丽心灵揣摩人物心理 ——如何分析人物心理 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要用到很多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其中,心理描写非常重要.精彩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不但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更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所以,阅读时一定要准确把握,细腻揣摩人物的心理.怎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一,稔熟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 直接描写式. 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常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是活化人物形象的良方之一.它能够直接地,无遮无拦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种种想法,活现了一个顽皮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把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分直接展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张之路《羚羊木雕》里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不过,这能全怪我吗"着力刻画"我"的痛苦心情,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梦境描绘式. 这种方法利用梦境,幻觉具体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缥缈神奇,似有若无,亦真亦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姑娘看见那么多美味和亲爱的奶奶依次出现,她最后在满足里离开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可怜的孩子内心对生活那微不足道却无法实现的一点点要求破灭的悲怆! 行动表现式. 即用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个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社戏》里用"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句中的"回望"一词,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留恋看戏的心理状态. 环境映衬式.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而环境衬托心理这种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增添文章的美感衬托出人物的内心. 如:曹文轩《孤独之旅》中,"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一处里,当杜小康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那浓浓的树烟,使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 二,跟随情节推移紧紧追踪人物,体察微妙变化.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请命令你的心,紧紧粘着人物,随着他的遭际来来去去.因为任何作品里,人都是表现多彩的立体性,不会一览无余.而情节的推移,最能展示人物的个性.他的喜怒哀乐总会在特定的情形下才得以宣泄,所以,心随时移,注重每一次变化中那明显或者细微的不同,敏锐地捕捉之,那些心灵之门就会向你敞开了. 三,立足整体,设身处地,洞悉人物主流情感. 无论接触的是长文节选还是完整短文,一定在理解时注意整体意识,要立足于全文的高度,迅速抓住人物瞬息万变的情绪中占据主流地位,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的那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以"我"之情揣度对方之心,这样,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下,就能够正正反反地自有"出,入"文章了. 不能松手 阮红松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杨磊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教学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指导。 2、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3、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阅读短文,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同学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我想问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 一篇文章通常读几遍,就能够了解文章的意思了?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三遍:一读——音;二读——通;三读——意 二、阅读第一篇短文,学习阅读方法: 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爱如山路十八弯 晓月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是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到工作的。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心中依然充满了对父亲的不满:到现在你还是这样不关心我的前途,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 那天,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孩子,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晓月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我是你父亲一个战友的朋友的朋友,和你父亲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为了表达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思想,在 作文中描写人物时,除了人物肖像、语言和 行动描写外,还要比较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思想活动,这种手法常称人物心理 活动描写。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描写心理活动一定要为突出文章的 中心思想,为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思想 服务。不能毫无目的地描写心理活动。 二、描写心理活动可以学习、模仿学过 的课文或者读过的文章。但要灵活运用,不 要一字不改地套用。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 龄、职业、性格特点。不能千篇一律。 三、描写心理活动,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让人物倾吐自己的思想。这种方法类似 戏剧中的内心独自,抒情性强,感染力大, 《我的战友xx》里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二是客观地分析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 方法描写范围大,运用灵活;第三人称的文

章常用这种方法。 四、学习描写心理活动,可以选用学过 的课文的例子做xx,然后,根据作文的要 求和本人的实际情况,由简单到复杂地坚持 练习。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写出成功的描 写心理活动的作文或片段来。 请阅读右面一组例文 我受到了批评例文一 ============ 上第一堂课时,因为我思想开小差,被老师批评。我后 悔死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挨批,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破天荒头一遭啊。我低着头迈着极慢的步子朝墙边走去。我真想哭一通。我极力地克制着自己。可眼泪老在眼圈里打转。当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我时,我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泪水象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籁地往下落。我暗暗责备自己: “唉!你是怎么搞的,临近考试,你上课却不 专心听讲,这是多么大的过失啊,老师要是在手册的操行评语栏里写上‘上课不专心听讲’,你怎么拿去给父母看啊!” 这时咸咸的泪水流到我的嘴角,我紧咬嘴唇,强制自己,这是老师对你的严格要求,有什么好哭的,大丈夫顶天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