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河南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赵佩佩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粮食,立国之本;本,根之所在也.有本才有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固然,只有保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向前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主要通过2001-2013年河南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及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作比较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河南省农作物播种及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2000-2005年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新开荒地面积的增加,2005年后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作物播种2010年后趋于平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务农人员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平缓。但是播种种类有所变化,棉花的播种量明显在减少,由2006年的748.20千公顷减到2012年的256.67千公顷,减少了0.65倍。蔬菜,油料,粮食作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从单产量来看,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占很大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播种面积的变化。最后得出我们全省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

1 前言

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1]。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改革现代已有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产量作物、优质农作物、保证高效的生产率、生产时的生态化以及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是缺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责任的。发展农业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粮食危机慢慢向人们走来。一个月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率就超过了50%,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年涨幅曾高达140%以上,飙升的粮价在许多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印度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3]。”面对这一些危机,中国的老百姓丝毫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国内粮食的自给率高达95%。在这场被称为“一场飓风”的危机中,河南的中原沃土成为粮食安全的国家之锚。截至到2007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是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实现千亿斤的省,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中国大陆人吃的每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河南[4]。”

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粮仓,河南再次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足”[5]。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农业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第

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6]。

近些年来,人口仍处于快速的增长的状态,河南省对粮食总量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但是随着部分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省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粮食总量的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为解决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产出更多优质的粮食,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省农业现状,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合理化利用。

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对拉动中原经济,甚至全国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近些年来,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已取得诸多成效,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已进入了初始阶段。农业产业化规模逐渐呈扩大趋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但是,因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众多突出问题,阻碍着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文章主要通过对2001至2013年年鉴和河南省地市数据对河南省的农作物播种及产量作分析,及空间数据挂接和制图分析,给出相关建议以及对未来省内农业的展望。

2 研究数据据与方法

2.1河南省概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位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8]。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地貌类型、良好的光热水土是河南省发展农业型大省的良好基础,这些基础使得河南省的农业发展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文章主要研究河南省农业现状,根据河南年鉴数据中的全省行政区划分得到河南省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等共28个市。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有对河南省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农作物的播种种类、各种类的农作物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

图1 河南省各市分布图

2.2研究数据与预处理

文章主要通过河南省年鉴2001-2013的数据及河南省各市分布数据对研究区域河南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常用耕地面积,农作物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播种种类的作对比分析和制图,以及未来发展预测[13]。

文章主要通过数据阐述研究内容农业概况,所以数据的选取非常的重要,选取数据时我们必须要了解所选数据的用途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与Arcmap软件中加载的河南省各市分布的.shp文件的空间属性的挂接。这些是我们作分析前要做的数据准备及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的变动分析

文章就以农业为例,对河南省的农业播种做一个年鉴统计分析。由河南年鉴2013年可以得出,2012年底,我省农牧渔业增加值为3769.54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2315.80亿元。农业占全省的61.43%。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总资源变化基本保持不变,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08年底常用耕地面积:7202 .2千公顷,水田659.0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1%.;水浇地3241.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0%。当年增加耕地面积10.4千公顷。其中,新开荒地7.0,占增加耕地面积的66.8%;园地改为耕地0.1;当年减少常用耕地面积10.1,国家基建占地9.8,占减少耕地面积的96.6%;退耕还林草占地0.1,占减少耕地面积的6.7%。

由此图我们得出2005-2008年之间耕地面积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

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项目的增建,城市的扩张,城镇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变动;人口增长因素:人口的增长导致对

居住地,生活设施及交通用地的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耕地的变化;农业科技进步

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开发新的种植方式如果园,鱼塘等,致使农耕地面积变化。

表1 常用耕地变动情况

指标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7926.3 7926.6 7926.1 7926.4

年底耕地总资

源(千公顷)

年底常用耕地

6875.3 7201.2 7202.4 7201.9 7202.2

面积(千公顷)

水田460.8 645.8 645.2 644.5 659.0

6.7 9.0 9.0 8.9 9.1

占年底常用耕

地面积比重(%)

水浇地3092.6 3090.0 3087.3 3241.8

占年底常用耕

42.9 42.9 42.9 45.0

地面积比重(%)

93.9 16.1 19.4 13.9 10.4

当年增加常用

耕地面积(千公

顷)

新开荒地 5.5 5.9 8.5 8.2 7.0

5.9 3

6.6 43.8 59.0 66.8

占增加常用耕

地面积比重(%)

园地改为耕地 2.2 2.6 0.1 0.1

当年减少常用

44.6 17.2 18.2 14.4 10.1

耕地面积(千公

顷)

国家基建占地12.6 9.7 15.8 12.7 9.8

28.3 56.4 86.8 88.2 96.9

占减少常用耕

地面积比重(%)

退耕还林还草

1.8 1.1 0.1 0.1

占地

5.4 10.5

6.0 0.7 6.7

占减少常用耕

地面积比重(%)

耕地改为园地0.6 0.6 0.2 0

占减少常用耕

3.5 3.3 1.4 0

地面积比重(%)

3.2 河南省耕地播种面积的变动分析

图2是河南省90年至12年耕地总面积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的耕地面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1889.70千公顷上升到2012年的14262.10千公顷。总共增加了2372.4千公顷的耕地,这更加巩固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保证了粮食的充足。由此图我们还看了一看出1990-1995年我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没什么变化,但1995-2010年呈直线先上升,2010年后播种面积保持不变。这种变化反应了1995年后的15年间,我省急剧扩大农耕地的面积,自2010年后开垦新荒地的速度才有所缓解。主要原因是农耕地可利用面积是有限的,扩大耕地面积并不是增产的根本途径。只有尽可能的合理利用有限土地,推出新一代高

产、高抗病虫性的农作物,才能保证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

播种面积的增加是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的增长导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后播种面积变化平缓,下阶段我们要增加粮食的产量就要通过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之所以1995年后农作播种面积呈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的增加。受政策的影响农民趋向于种地,尤其是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而2010年后变化平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导致耕地面积不会有所上升。

105001100011500120001250013000135001400014500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2

1990-2012播种面积

11889.7

12136.8

13136.9

13922.6

14248.614262.1

年份

播种面积(千公顷)

图2 1990-2012年播种面积变化

作为农业大省,并不是每个市都以农业为主,图3是2012年河南省各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图表显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南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它们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863.12千公顷、1711.10千公顷、1391.95千公顷、1226.72千公顷 这些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市的区划面积比较大,这就为耕地提供了有效地条件。洛阳市和开封市主要以旅游业为名,而郑州市作为省份城市是我省发展的中心,主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一个省份的发展是以省会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因此郑州周边的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就相对于南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较少。

由此可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不仅受地形、气候、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还受区位的影响。我们要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在保证我省经济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由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耕地都用于种植农作物,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自然条件,有些地方是山地,种植农作物不经济,成本大于收益;人口流转,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人口流转到城市工作,导致务农人员的减少,农民专职种地的积极性降低;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没有鱼塘,瓜果等高,农民改为这些效益更高的方式。

图3 河南省各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3.3 河南省农作物总产量及产量的变动分析

由表2分析得知,从2006年到2012年河南省省内播种面积由13995.39千公顷到14262.17千公顷增加了266.78千公顷。省内的粮食、油料、蔬菜分别增加了5.5%、5.6%、11.0%,然而,棉花播种面积却在大幅度减少,从2006年到2012年减少了65.69%,瓜果类农产品每年也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可见我省主要的农作物是粮食、油料、蔬菜。要想提高我省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应该从粮食、油料、蔬菜入手。

近几年粮食、油料、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粮食面积一直稳居不下,而棉花的播种面积却在直线下降。为什么棉花的产量会下降呢?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一直对粮食做补贴,补贴力度高于棉花等经济作物,而棉花却没有。其次,和其他作物比较,棉花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种棉花比较费工,需要按时施肥、浇水、打药、间苗、整枝、打杈,收棉花也只能靠人去摘,没法机械化,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可以机械化,几个劳动力就可以了,这样比较经济。另一个原因就是病害虫。棉花最害怕害虫了,而农药似乎对大部分棉花害虫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棉花害虫种类多,转变快,不好治理,以至于棉花日益减少。最后就是棉花种植成本高,粮食和棉花的差价距离拉大,棉花的经济效益降低导致棉花播种面积急剧减少。

表2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千公顷

指标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播种总面积13995.39 14087.84 14181.67 14196.59 14248.69 14258.61 14262.17 粮食9455.80 9468.03 9600.00 9683.61 9740.17 9859.87 9985.15 油料1489.10 1497.41 1518.32 1541.22 1564.12 1578.91 1573.63 棉花748.20 700.00 606.00 537.33 467.30 396.67 256.67 蔬菜1558.62 1688.35 1713.70 1692.21 1704.06 1720.10 1730.28 瓜果343.70 326.83 315.76 333.02 341.75 329.13 330.62 以2012年为例,由表3我们得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5647千克/公顷,油料单位面积产量为3619千克/公顷,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001千克/公顷,蔬菜单位面积产量为40523千

克/公顷,瓜果单位面积产量为50348千克/公顷。由统计报表可以看出棉花单位产量逐年降

低,这也是河南省棉花种植少的原因。建议河南省主要种植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这些农作物。虽然瓜果类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但,结合表2我们得知,瓜果并不是主要的农作物,这主要是由于我省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我省的气候,温度等不太适合种植瓜果,若种植瓜果就会投入相当高的设施和精力,相比粮食和蔬菜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油料虽然单位面积产量较瓜果低,但是油料的经济效益高。所以为考虑较高的经济效益建议我省以种植粮食、蔬菜、油料为主。

表3 2012年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及农作物播种类型

种类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总产量(万吨)5638.60 569.51 25.69 7011.68 1664.61

单位面积产量(千

5647 3619 1001 40523 50348 克/公顷)

由图4和表4可以看出,河南省内农作物总产量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粮食由2006年的5112.3万吨到2013年的5713.74万吨;谷物由2006年的4908.77万吨到2012年的5431.43万吨;油料由2006年的460.07万吨到2012年的569.51万吨;棉花由2006年的81.00万吨到2012年的25.69万吨;蔬菜类由2006年的5760.00万吨到2012年的7011.68万吨;瓜果类由2006年的1413.81万吨你到2012年的1664.61万吨。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站稳1100亿斤。

2006年开始,除棉花外,我省各农作物产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量的增长离不开机械化程度和农民的投入。由此图我们可以得出,今后要想提高河南省的农业经济,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河南省的农作物的空间布局和各种类的面积。

为什么从2006-2012年其他农作物产量一直在上升而棉花产量一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减少,而棉花播种面积减少的原因在上文中有所介绍。

表4 2006年到2013年河南省部分主要农作物年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粮食5112.30 5245.22 5365.48 5389.00 5437.10 5542.50 5638.60 5713.74

谷物4908.77 5023.42 5126.28 5159.87 5207.14 5308.08 5431.43 *

油料460.07 483.98 505.34 532.98 540.72 532.36 569.51 *

棉花81.00 75.00 65.08 51.75 44.72 38.24 25.69 *

蔬菜类5760.00 6235.49 6394.31 6370.38 6624.26 6709.74 7011.68 *

瓜果类1413.81 1425.11 1415.50 1472.19 1598.01 1580.54 1664.61 *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粮食谷物油料棉花蔬菜类瓜果类

图4 2006年到2012年河南各类农作物增长

由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我们也可以的出单位面积产量低也是导致总产量增加缓慢的原因。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就要从农业的种植结构入手,多种植高产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提升农业经济。

4 讨论与结论

4.1讨论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现状的分析得出,近十年耕地面积虽然逐年在增加,但是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潜力,而不是无休止的。表1可以看出近些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表2显示2010年后播种面积也趋于不变,这就说明农业的耕作空间增长有限,已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表4中农作物的产量却在逐年增加,但这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作物的需

求。这就是我们必须实行现代化的形式发展我省农业,改善农业现状,提高粮食产量的原因[9]

。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保险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对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10]

。作为一种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

。农业保险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耕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运行一种创新形式的农业保险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果推行农业现代化,那么播种面积就会增加,农作物总产量就会增加。我省耕地资源及播种资源的有限,我们只能实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和农民合作。因为农民本身的素质不高,这是就需要政府向农民引进人才和技术,培养一批有技术,有才能的农民,带动我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经济生活,提高农业产量。农业是我省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水平的程度,最能体现我省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我省的财政收入。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业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突破[12]。信息化使人民从种子播种到丰收全程了解农作物的现状及社会的需求。这就解决了由于信息闭塞的鸿沟导致的价格差异,供需关系的不合理,减少了农民播种的风险,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信息化是现代经营的主流模式。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信息化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政府要加大投资,并带动部门,建立强大的农业物联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足不出户就能监测农业状况、进行农业交易并预测农业收益。实现信息化需要庞大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开放。但这是农业走向21世纪的最有效的方式。

4.2 结论

本研究主要以我省的农业为主,以农耕地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各种类农作物的播种情况为切入点,探讨我省农业发展现状,以2001-2013年年鉴数据为参考,分析我省农业发展趋势,对我省近13年的农业发展做分析,且对各市的农业物播种面积做制图分析。最后对我省的农业发展提一些建议。

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从1995-2010年一直在扩大农耕地的面积,以此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对于人多地少的河南省来说十分不易。河南省的农作物面积持续增加不但为农作物产量增加提供了保障,也改善了全省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加快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河南省的农业经济。但是2010年后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平缓,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河南省就要从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2大直接因素入手,一方面是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另一方面的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农耕地的面积几乎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研究出高产种子,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研究根据我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对我省的农业做出了统计分析,分析得出,我省耕地面积有限,到2008年,年底常用耕地面积是7202.2千公顷,之后的几年内,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变化都比较平缓,农作物的总产量却在增加,粮食由2006年的5112.3吨到2013年的5713.74吨;谷物由2006年的4908.77吨到2012年的5431.43吨等等,都体现了河南省农作物的总产量在增加。但这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由表3得到各类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其中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是5647千克/公顷、瓜果的单位面积产量是50348千克/公顷、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是40523千克/公顷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改善农业经济。多种植高产农作物,减少低产农作物的耕种量。

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数据选取有限,时间选取的不连续的,这就有可能在预测上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比如河南省全省数据空间关系的不明确,我们就不知道怎么调整农业结构等等不足。

参考文献

[1]任艳哲,浅谈社会学视角下的“十二五”规划[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221 -222

[2]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p-81362452313.html

[3]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101-103

[4]石磊,常存涛, 河南,中国的粮仓和厨房[J].中国国家地理,2008,97-108

[5]赵金平,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研究[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p-628707594.html

[6]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7,(22):69-72

[7]河南省省况简明资料[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p-810902189184.html

[8]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计划[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p-537094806.html

[9]温琦,吴萍,细数台农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11,94-96

[10]冀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p-121264959.html

[11]孙春甫,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92 -93

[12]赵锦域,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67-70

[1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2001-2013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篇一: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目录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调查任务承担单位调查区域调查时间 2. 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种植业发展状况畜牧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状况 3. 调查过程 4. 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草谷比的测定 收集系数的测定可利用系数 5. 秸秆资源量评价 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 秸秆资源评价 6. 秸秆经济性评价 7. 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8. 不确定性分析 9. 结论和建议结论建议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对**省农作物秸秆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与评价,获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情况,对**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指导**省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省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篇二: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特制定全国农作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查与评价工作目标 通过调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资源总体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各级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县为单位进行,逐级汇总。主要调查与评价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以及被调查区域的优势农作物品种。 (二)调查与评价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技术规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消费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越发的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和财政支持,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开展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为确保检测程序的规范性和监测数据的科学、客观和公正性,特制定本标准。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根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6〕127号)的要求,由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负责对河南省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技术规范》的起草、制订工作。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河南是农业大省,自2006年响应农业部号召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以来,现已经建立起一支能深入到各省辖市、县(区)的多级专业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和检测的农产品质检队伍。随着全省农产品监测频次、数量、

种类的增加,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检测队伍的不断壮大,检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检测结果,使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无法统一,进而导致无法就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给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和依法监管提供准确的技术支持,为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和规范监测程序,需制定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技术规范》。本标准明确了监测主体权利和义务,对监测主体如何规范监测工作程序、开展标准化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客观和公正性。 例行监测尚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河南省内为首次制定,不存在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之间包含、重复、交叉和不一致的问题。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前期研究工作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承担河南省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以本单位承担的“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项目为基础,本项目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蔬菜类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定期检测,进而掌握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随着检测工作的开展,检测范围已经从省辖市一级开展到县(市)一级,检测参数也增加到32种农药残留,检测品种由单一的蔬菜类品种增加到食用菌和茶叶,对我省的农产品

@2017.3.16-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 、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 、众数(mode ) B 、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 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 )M 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12n X X X X X n n +++== ∑L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 (天1552 19===+X X M 88451 22221415214.5() M X X X X ?? ==== ???+如果只调查了前八位中学生,则: +(+)(+)天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f 75 L 75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3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32.5落在65~组段内;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现状:从粮食分品种看,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 1.8倍,1998年全国稻谷产量已达1.98亿吨,比1978年增长 45.1%,比1949年增长3.1倍。稻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 6.8倍和9.7倍,年均增产196万吨和246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1998年,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3600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98倍和2.66倍。 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是因为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要使农作物产量经过改良而提高必须依赖于作物的遗传改良,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我国粮食供应竟会愈加紧张,所以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将农作物的产量提上去,那就是遗传育种技术。那么作物产量改良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一、引种 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通过适应性试验鉴定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的方法。引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必须遵循引种的一般规律和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为了保证引种效果,避免浪费和减少损失,引种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首先是引种计划的制订和引种材料的收集。引种前应根据当地的相关发展产业的需要,结合当地自燃经济条件、栽培条件以及现有作物品种存在的问题,确定所要引种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引种材料收集是必须分析其选育系谱、生态类型、遗传特性、产量水平和抗病虫能力等,然后从生育期上估计引入品种是否适合本地耕作制度。 然后是引种材料必须严格检疫。因为引种将危害性病虫引入的惨痛事例在世界其他各国及我国曾多次发生。为防止危害性病虫害随着引入种子和其他材料而传入我国和引种地区,必须加强对引种作物和种子的检疫。 其次是要引种实验,它包括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最后将进入最后阶段引进品种的审定和推广。 二、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筛选,以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濮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濮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作者:靳静静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3期 濮阳市农业局靳静静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及农业和食品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政府和民间都在探索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濮阳市2013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4.5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14.51万hm2,水稻种植面积3.21万hm2,蔬菜种植面积12.48万hm2,已成为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心之一。因此,正确掌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意见,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发展濮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濮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明显改善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检出率大幅下降,2013年例行常规检测,合格率达到99.91%。新增绿色食品12个,新申报绿色食品8个,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认证基地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和不使用禁用药物承诺制度,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规定。 (二)全市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逐步形成 有关部门和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企业依靠质量创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积极性高涨,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濮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于2012年10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总投资930万元, 2013年3月初步设计方案获得河南省农业厅批复。现化验室正处在装修阶段,仪器设备参数制定基本完成。 二、濮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的污染必然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富集。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高度依赖于化肥、农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使得农业自身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导致濮阳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濮阳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够强,一些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很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

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论文题目: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序论 (3)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第二章农产品绿色营销理论的研究状态 (4) 2.1相关理论介绍 (4) 2.2国内外农产品绿色营销理论的研究状态 (4) 2.2.1国外研究动态 (5) 2.2.2国内研究动态 (6) 第三章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7) 3.1 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7) 3.2 分析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9) 第四章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4) 4.1 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现状 (14) 4.2 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14) 4.3 我国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制约因素 (15) 4.3.1举例:以河北省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制约因素分析为例17 第五章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对策 (20) 结论....................... (23) 参考文献....................... .. (24) 附录....................... (25) 致谢....................... (27)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是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是当今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主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国际性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介绍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理论,并针对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在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为我国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字: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Abstraction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green marketing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consumption and green marketing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in trend agricultural mark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green consumption demand for products greatly increased. Implement green marketing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green marketing in China, and green marketing situation, problems and restriction fact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for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green marketing strategy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Green marketing countermeasures

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产品,是指经种植、养殖、采集、捕捞形成的,未经工业化加工的供人类食用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菌类、畜禽及畜禽产品、水产品等。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省地方性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生猪屠宰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保证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五条市、县(市)、上街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各区农

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环境保护、林业、商务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第七条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成立或加入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业协会。 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制定并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规范,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指导会员依法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章农产品产地管理 第八条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土壤肥力条件、土壤和水域的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检测结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禁止特定农产品的生产区域,报同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九条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根据公布的农产品生产区域,编制农产品生产发展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经济贸易学院 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对策浅析 所在学院:经管学院 姓名: 学号: 第一专业:环境工程 第二专业:工商管理 双学位班级:工商管理102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二0一二年五月

摘要 本文旨在根据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的环境及现状,分析制约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为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事实借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受认可,主要就是绿色营销发展滞后,出口贸易频受“绿色壁垒”限制;反观国内,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步伐也逐渐跟不上绿色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发展还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法律不够健全、品牌意识落后等。针对此现状,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营销策略;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rketing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rketing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puts forward a direct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rketing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not recognized,the main reason are green marketing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and the export trade frequency by "green barrier" limit; In domestic,with the rise of green consumption idea,the green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s also gradually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green food demand. At the same time,the green market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lso faceing the restriction of various factors,such as the law is insufficient,brand consciousness lags behind, etc.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看医统学习题(计数资料)

《医学统计学习题》计数资料 5、有资料如下表: 甲、乙两个医院某传染病各型治愈率 病型 患者数治愈率(%)甲乙甲乙 普通型300 100 60.0 65.0 重型100 300 40.0 45.0 暴发型100 100 20.0 25.0 合计500 500 48.0 45.0 由于各型疾病的人数在两个医院的内部构成不同,从内部看,乙医院各型治愈率都高于甲医院,但根据栏的结果恰好相反,纠正这种矛盾现象的统计方法是: A、重新计算,多保留几位小数 B、对率进行标准化 C、对各医院分别求平均治愈率 D、增大样本含量,重新计算 6、5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0.01,4,则在α=0.05检验水准下,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全等 B、各总体率均不等 C、各样本率均不等 D、各样本率不全等 7、两个独立小样本计量资料比较的假设检验,首先应考虑: A、用t检验 B、用Wilcoxon秩和检验 C、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均可 D、资料符合t检验还是Wilcoxon秩和检验条件 13.对三行四列表资料作 2检验,自由度等于 A. 1 B. 2 C. 3 D. 6 E. 12 14. 根据下述资料,则 病情 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轻型40 36 90 60 54 90 重型60 42 70 40 28 70 合计100 78 78 100 82 82 A. 乙疗法优于甲疗法 B. 甲疗法优于乙疗法 C. 甲疗法与乙疗法疗效相等 D. 此资料甲、乙疗法不能比较 E. 以上都不对15.在实际工作中,同质是指()。 A.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影响因素均相同。B.研究对象的测量指标无误差。 C.被研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D.研究对象之间无个体差异。E.以上都对。答案 5、有资料如下表: 甲、乙两个医院某传染病各型治愈率 病型 患者数治愈率(%)甲乙甲乙

医学统计学第3版,02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试题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内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内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326365.html,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作者:白朋飞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8期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 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一方面源于国内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源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抢占了部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这种卖难的状况使得农民增产并不增收,如何改变我国农产品卖难的局面,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的并行实施。本文主要分析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和并结合现状提出品牌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品牌的必要性 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但农业种质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和产品明显,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全面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对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带来生产盲目性和结构趋同性问题,导致结构调整多变、增产不增收。实施品牌战略,能凭借某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通过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的连接,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合理分工,逐步做大规模,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同,避免大起大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

恩施州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恩施州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现状。 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农产品的营养和保健效应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绿色农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日常食品,绿色消费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发展绿色农产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政府大力支持,搞好从生产到管理、认证的各个环节,加强国际合作,我国的绿色农产品的前景将是光明的。但同时也有挑战,绿色农产品在种植上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也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造成我国绿色农产品份额太小的原因除了与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认识模糊、市场混乱、绿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小、绿色农产品营销不力等因素相关以外,最直接就是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不畅通,产销脱节现象严重,滞后的经营销售方式成为制约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绿色食品历史只有十八年,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研究还很缺乏,特别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绿色农产品企业仍采取传统统一直销或代理制渠道 目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健康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适应“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研究现状综述:我国对无污染、优质、营养的食品的开发和研究十分重视。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就是注重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产物,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于1990年5月5日提出了发展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并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绿色食品”。 我国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才刚刚起步。在过去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主要集中于全力开发和生产绿色农产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工作,没有把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摆在重要位置。如果我们能把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产品安全性、营养性和优越性的宣传,并采取现代营销手段,向广大消费者推广绿色农产品,就能使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注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 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一、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现状 1.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对3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盘石头、燕山等大中型水库,对19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平原地区实施了平原井灌项目。2006年,全省机电井数达到12 2.52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72.4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5862.8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9%、4%和5.8%;全省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4 3.7%、50.1%和28.5%。 2.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400亿公斤之后,连续多年稳定在这一水平之上(2003年除外),2004~2006年连续3年实现丰产丰收,2005年、2006年分别登上45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两个台阶。2006年总产量达到50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1%。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9.5亿公斤,连续第二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全省粮食再次夺取大丰收,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3.水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0.8万亩,比2006年增加5.4万亩;生产鱼苗46.1亿尾,增加5.4亿尾;培育鱼种26.1亿尾,增加3.7亿尾;投放鱼种23.9亿尾,增加1.1亿尾;新建鱼池3万亩,改造鱼池19万亩;培训人员3.9万人次。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5万吨,实现水产行业总产值95亿元,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4.特色、绿色农产品初具规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其基地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油料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蔬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居全 - 69 -

农产品绿色营销方式剖析

农产品绿色营销方式剖析 摘要: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方式是我省为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念产生的新的营销策略,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世纪,云南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农业局(农委)、水产主管局,厅直属有关单位: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农业部关于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农质发〔2016〕11号)的有关要求,为加快建立我省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证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决定在全省试行主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现将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试行中间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向省农业厅反馈。在机构改革中农业、畜牧部门已合并的市、县,畜禽产品可参照试行。 2016年9月16日 河南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加快建立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的有效模式,进一步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创新部门间业务协作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业部关于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就我省而言,某些方面的问题尤显突出。建立与市场准入制度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推动生产经营者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以合格证的形式做出明示保证,有利于规范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这既是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为稳步推进这一制度建设,我省参照农业部试行要求制定了《河南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试行)》(详见附件),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的有效模式,进一步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创新部门间业务协作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开具和使用合格证。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推动各类生产经营者按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规范开具和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分批组织合格证管理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必要时进行现场指导。合格证开具主体应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而不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谁开具、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其生产经营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创业计划书-绿色农产品销售

创业计划书(初稿部分) 创业内容:绿色农产品销售 1.执行总结 创意背景和项目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对于上班族来说,能每天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已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他们白天辛苦的上班,晚上回到家却苦于无处买到新鲜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很远的菜市场或者超市去购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再者,现在食品安全很令人担忧,市场上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质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管理与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经过调查与分析,决定在一些大型的社区或者小区开一家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专卖店。店里的蔬菜水果等产品直接从郊区有机农场进货,然后直接销售,省去中间环节,争取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和便宜菜。但这前提条件是,蔬菜水果店所在的城市郊区一定要能及时提供新鲜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且提供的产品新鲜无污染。当然,诸如香菇干等干货等食品则无此要求,可以和一些工厂寻求合作。 市场描述和利益来源 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市场比较稳定和安全。在启动资金方面,主要是店面租赁和装修以及产品购买和以后产品的不断更新。前期主要是店面的租赁费用和进货的费用,大概需要90至100万:租店面50万左右,装修5万左右,宣传5万左右,进货30万左右。开始货品品种可能较少,只有常见品种,但随着利润的增加会不断增加。 预计投资运营以后,只要选址合适,购买需求量大,供货商供货充足且团队管理良好,很快就会有收益。主要的收益来源是所卖产品中间的差价和服务(如送货上门)。预计能在运营良好的情况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收回前期投资费用。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保证店面正常运营,正式运营以后如果不能立即收益,需要贷款。 市场竞争分析 对于此类项目,主要的竞争来源是菜市场和超市。竞争优势是我们比他们便捷且产品品质可靠新鲜,提供的服务也更全面。劣势是他们的产品比我们丰富,选择性余地大且有强大的后盾支持运营。所以我们要在盈利以后不断扩大店面和营业范围,争取做到全面而优秀。在一定的时机考虑开分店和网店并进驻超市和菜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让顾客不论在哪里,都能买到我们的产品。方便的时候可以去菜市场或者超市慢慢挑选,紧急的时候,在家门口或者网上就能买到想要的产品。 团队概述

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探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探析 目录 第一章农产品绿色营销相关概念 (3) 1.1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含义 (3) 1.2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特点 (4) 1.2.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 (4) 1.2.2实行绿色促销策略 (4) 1.2.3采用绿色标志 (4) 1.3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意义 (4) 1.3.1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4) 1.3.2扩大农产品企业市场 (4) 1.3.3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1.3.4促进企业绿色文化建设 (5) 第二章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 (5) 2.1绿色农产品种类繁多 (5) 2.2渠道层次多 (5) 2.3交易方式传统 (5) 2.4收益低 (6) 第三章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SWOT分析 (6) 3.1优势分析 (6) 3.2劣势分析 (7) 3.3机会分析 (7) 3.4威胁分析 (7) 第四章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8) 4.1绿色农产品种类少,创新不足 (8) 4.2绿色农产品价格制定不合理 (8) 4.3农产品绿色渠道不稳定 (8) 4.4农产品绿色促销力度小 (8) 4.5农产品绿色推广不全面 (9)

4.6缺少政府支持 (9) 第五章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9) 5.1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创新,增加农产品种类 (9) 5.2制定合理的绿色农产品价格 (9) 5.3建立稳定的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 (10) 5.3.1特许专卖渠道模式 (10) 5.3.2选择性分销渠道模式 (10) 5.3.3零层分销渠道模式 (10) 5.3.4龙头企业+农户渠道模式 (11) 5.3.5通路结构渠道模式 (11) 5.4增加农产品绿色促销手段 (11) 5.4.1特价促销 (11) 5.4.2抽奖促销 (11) 5.4.3广告促销 (12) 5.4.4增值服务促销 (12) 5.5做好绿色推广 (12) 5.5.1培养优秀的绿色销售人员 (12) 5.5.2加强绿色农产品的有形展示 (12) 5.5.3增加绿色农产品的服务形式 (12) 5.6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支持 (13) 5.6.1政策支持 (13) 5.6.2经济支持 (13) 5.6.3服务支持 (13) 5.6.4人员支持 (13) 参考文献 (12) 摘要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对于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因此,绿色食品尤其是绿色农产品应运而生,绿色这一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伴随着这一绿色浪潮,绿色营销逐渐代替传统营销,成为企业最新的营销模式。

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模拟] 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第1题: 计数资料又称如下哪一种资料 A.数量资料 B.抽样资料 C.普查资料 D.调查资料 E.定性资料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2题: 计数资料是指将观察单位按下列哪一种分组计数所得的资料 A.数量 B.体重 C.含量 D.属性或类型或品质 E.放射性计数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计数资料的初步分析常常要用下列哪些相对数 A.频数 B.频数和频率指标 C.率、构成比和相对比 D.构成指标和相对比 E.比和构成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如下哪一种

B.强度 C.比重大小 D.例数 E.各组的单位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 构成指标,它说明一事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如下哪一种大小 A.比重 B.强度 C.频数 D.频率 E.例数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对480人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普查,分60岁一、70岁一和80岁一三个年龄组受检人数分别为300、150和30人,白内障例数分别为150、90和24人。回答70岁一年龄组的患病率(%)是多少 A.5 B.50 C.60 D.80 E.20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对1000人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普查,分50岁一和60岁一两个年龄组,受检人数分别为480人和520人,白内障例数分别为120人和280人。回答患者50岁一年龄构成比(%)是多少 A.53.9 B.12 C.30 D.28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8题: 在计数资料计算相对数时,应注意如下哪些问题 A.分母不宜过大 B.可比性 C.随机性 D.分母不宜过小 E.分母宜中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在计数资料进行相对数间比较时,应注意如下哪些问题 A.分母不宜太小 B.可比性 C.可用频率指标代替构成指标 D.随机性和正态分布 E.其可比性和遵循随机抽样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10题: X2检验是要计算检验统计量X2值、X2值是反应如下哪种情况 A.实际频数大于理论频数 B.理论频数大于实际频数 C.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的吻合程度 D.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的吻合程度 E.实际频率大于理论频率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1题: X2值愈大,则X2值的概率P值如下哪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