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土壤的基本组成

任务一土壤的基本组成
任务一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 )

A.土壤肥力

B.土壤供肥性

D.土壤结构性C.土壤保肥性

2.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是( )。

A 0.lmmB.0.01mm

C.0.001mm

D. lmm

3.矿物质养分含量最丰盛的土壤颗粒是( )。

A.砂粒

B.黏粒

C.粉粒

D.石砾

4.“发小苗不发老苗”的土壤质地类型是( )。

A.砂质土

B.壤质土

C.黏质土

D.都是

5.土壤质地中较理想的类型是( )。

A.砂质土

B.粘质土

C.壤质土

D.细砂

6.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是()。

A.秸秆

B.动物残体

C.腐殖质

D.糖类

7.土壤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 )。

A.20%~30%

B.50%~60

C.60%~80%

D.85%~90%

8.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物质称为( )。

A.腐殖化

B.矿质化

C.有机质积累

D.氨化作用

9.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 )积累有机质、贮藏养分。

A.矿化作用

B.腐殖化作用

C.合成作用

D.络合作用

10.下列不属于土壤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线虫

C.放线菌

D.病毒

11. (2015年高考题)下列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 )。

A.真菌

B.细菌

C.藻类

D.放线菌

12.大凡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

A.微生物

B.动物

C.植物

D.蚂蚁

13.土壤保水的主要形式是( )。A吸湿水B.膜状水

C.xx

D.重力水

14.(2016年高考题)对旱地植物来说是多余的水分,而对水生植物是有用水分的形态是( )。

A.xx

B.膜状水

C.重力水

D.吸湿水

15.土壤中易使水肥流失的水分类型是( )。

A.xx

B.xx是

C.重力水

D.吸湿水

16.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中,当灌溉后,水分下移而“悬挂“在土壤上层毛细管中的水分是()。

A.吸湿水

B.xx管悬着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17.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毛管上升水

C.xx管悬着水

D.重力水

18.旱地土壤有用水的上限是( )。

A.萎蔫系数

B.吸湿水

C.重力水

D.田间持水量

19.田间持水量是指( )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A.束缚水

B.xx管悬着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20.土壤有用水分的最低限度是( )。

A.土壤含水量

B.田间持水量

C.凋萎系数

D.最大分子持水量

21.大凡认为,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时,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

A.20%~30%

B.50%~60

C.60%~80%

D.85%~90%

22.某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30%,土壤实际含水量为18%,则相对含水量为( )。

A.60%

B.16.7%

C.50%

D.54%

23.播种最佳的墒情是( )。

A.xx

B.黑墒

C.黄墒

D.灰墒

24.土色为黄色,手感为湿润,可捏成团,落地散碎,手感有湿印和风凉感觉的土壤墒情为()。

A.黄墒

B.黑墒

C.干土

D.灰墒

25.土壤空气成分与大气有一定的差别,下面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xx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大气

B.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C.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大气

D.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低于大气

26.(2017年高考题)大凡作物种子在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 )可满足种子萌发需要。

A.5%

B.10%

C.15%

D.20%

27.(2016年高考题)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低于( )会明明抑制根系的生长。

A.12%

B.10%

C.30%

D.5%

28.手测法测定土壤质地:湿时能搓成直径约3mm土条,但提起后即会断裂。由此可以大体判定这种土壤为( )。

A.砂壤土

B.轻壤土

C.xx壤土

D.重壤土

29.用手测法测定土壤质地时,可搓成直径约3mm土条,但是弯成直径2~

3cm圆环时断裂的是( )。

A.xx壤土

B.xx土

C.重壤土

D.xx壤土

30.用湿测法测定土壤质地时,用手捏小土条弯曲成圆环时有裂痕,由此可以大体判定这种土壤为( )。

A.砂壤土

B.轻壤土

C.xx壤土

D.重壤土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主体。()

2.在土壤中,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物质的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3.(2011年高考题)矿质化是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是积累有机质的过程。

()

4.土壤越肥饶,养分含量越多,微生物数量越少。()

5.土壤有机质越多越好,肥力越高。()

6.通气性不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7.土壤是由有机质、水分、空气、热量所组成的。()

8.土壤有用水的上限是萎蔫系数,下限是田间持水量。( )

9.通过分子引力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水分是作物所不能吸收利用的。( )

10.土壤毛管水的上升,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 )

11.大凡土壤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壤土>黏土>沙土。( )

12.毛管水有一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只有当植物接触到土粒时才能被吸收。

( )

13.有用水指从田间持水量到凋萎系数的土壤含水量。( )

14.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差即为有用水最大含量,此范围内的水分对作物来说是同等有用的。( )

15.土壤水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疏溶液。( )

16.砂质土即全部由砂粒组成的土壤。( )

17.土壤质地测定时,应按照先摸后看,先沙后黏先湿后干的顺序,对已知质地的土壤进行手摸测定其质地。( )

18.质量含水量实质土壤水分质量占鲜土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19.(2017年高考题)砂粒对于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有益。()

20.土壤微生物占土壤生物的绝大多数,种类多、数量大,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 )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2007年高考题)(2009年高考题)(2013年高考题):

3.土壤质地:

4.土壤有机质(2010年高考题):

5.土壤腐殖质:

6.萎蔫系数:

7.毛管上升水:

8.田间持水量:

9.质量含水量:

10.相对含水量:

11.土壤通气性:

12.土壤墒情:

四、简答题。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2009年高考10分题)(2011年高考8分题)

2.土壤水分有哪些形态?

3.如何利用手感干湿程度判断土壤黑墒、黄墒和灰墒?

4.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有哪些差别?

5.什么是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微生物; 2.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3.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诗歌欣赏: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土壤中。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 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茁壮成长?

土壤中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 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 土壤的组成: 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本?用什么工具观察。 2.观察土壤样本(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 3.分析讨论。 土壤中有无微小生物。 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 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 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观察记录填入表中: 有无 微小生物 固体物质 液体物质 气体物质 根据上述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土壤的成分。 教师总结: 土壤是由不同形态的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在搓摸过程中感觉到的颗粒物,就是矿物质,土壤中除了矿物质这种固体外,另有一种叫腐殖质的固体,即由植物死亡后转化而来的有机物,是土壤中特有的。气体物质主要是空气,液体物质为水,这是存在于固体颗粒物空隙间的成分。 板书: (一)固体颗粒:矿物质和腐殖质——占50%: 气体:空气——25%; 液体:水——25%。 学生活动:将各种成分按体积比例,画出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扇形图可看出矿物质所占比例最多,因此,土壤很多形状都与其密切相关。土壤中矿物质的多少与土壤颗粒物有关,影响土壤形状的好坏。 引入: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任务一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 ) A.土壤肥力 B.土壤供肥性 D.土壤结构性C.土壤保肥性 2.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是( )。 A 0.lmmB.0.01mm C.0.001mm D. lmm 3.矿物质养分含量最丰富的土壤颗粒是( )。 A.砂粒 B.黏粒 C.粉粒 D.石砾 4.“发小苗不发老苗”的土壤质地类型是( )。 A.砂质土 B.壤质土 C.黏质土 D.都是 5.土壤质地中较理想的类型是( )。 A.砂质土 B.粘质土 C.壤质土 D.细砂 6.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是()。 A.秸秆 B.动物残体 C.腐殖质 D.糖类

7.土壤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 )。 A.20%~30% B.50%~60 C.60%~80% D.85%~90% 8.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物质称为( )。 A.腐殖化 B.矿质化 C.有机质积累 D.氨化作用 9.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 )积累有机质、贮藏养分。 A.矿化作用 B.腐殖化作用 C.合成作用 D.络合作用 10.下列不属于土壤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线虫 C.放线菌 D.病毒 11. (2015年高考题)下列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 )。 A.真菌 B.细菌 C.藻类 D.放线菌 12.一般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 A.微生物 B.动物 C.植物 D.蚂蚁 13.土壤保水的主要形式是( )。A吸湿水B.膜状水 C.xx D.重力水

14.(2016年高考题)对旱地植物来说是多余的水分,而对水生植物是有效水分的形态是( )。 A.xx B.膜状水 C.重力水 D.吸湿水 15.土壤中易使水肥流失的水分类型是( )。 A.xx B.xx是 C.重力水 D.吸湿水 16.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中,当灌溉后,水分下移而“悬挂“在土壤上层毛细管中的水分是()。 A.吸湿水 B.xx管悬着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17.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毛管上升水 C.xx管悬着水 D.重力水 18.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 )。 A.萎蔫系数 B.吸湿水 C.重力水 D.田间持水量 19.田间持水量是指( )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A.束缚水 B.xx管悬着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20.土壤有效水分的最低限度是( )。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 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 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 根据土壤pH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C2O)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毫升。 3. 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 —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C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3.了解土壤的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对土壤利用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土壤的组成及各物质的比例 2.土壤的利用及土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自己准备1-2包土壤,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幻灯片几副地球上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并用一幅扎根与壤中的大树做导图 师:将这些树苗种植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土壤。 师:为什么种植在土壤里比较合适?土壤里有哪些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土壤中有什么?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土壤,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给出下表,小组讨论完成。 分组交流结果。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呢?出示下表,学生讨论、操作,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结果。 师: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下返回到哪里去了? 学:土壤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的腐殖质形成过程,引出腐殖质的定义。 师:我们把粘附在固体颗粒物质表面,由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称为腐殖质。 师:土壤中腐殖质的多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何关系? 学: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植物生长就越好。 师:在土壤中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的固体颗粒状物质我们称它为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我们称它为矿物质,它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师:分析上述表格能否得出土壤的成分?小组讨论完成,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1)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练习卷(1) 姓名 1、土壤是由、和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2、固相部分包括和。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其中矿物质占固相物质的,有机质占固相物质的;液相是指。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3、土壤矿物质就是。 土壤中的矿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和。 4、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5、次生矿物是土壤中的的主要组成成分,次生矿物也叫 或。 6、粒级是指。 7、粒级分类:、、。 8、我国采用的土粒分级标准。以为土粒的上限,以为土粒的下限,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和物理性。 9、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主要有 以及等,其中四种元素含量最多。矿质土粒中不含元素。 10、土粒愈细,所含越多。 11、砂粒无、、和性。黏粒具有、、可塑性强,现象明显。 12、土壤质地指。常用来表示。 13、土壤质地分类是指。 14、我国多采用分类标准,根据 和的含量,将土壤质地分为。 15、灰化土类的中壤土,物理性黏粒占,物理性砂粒占。碱化及强碱化土类的重黏土,物理性黏粒占,物理性砂粒占。 16、土壤质地可以决定土壤、、、、、、和等各项性能。 17、不同质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就是。 18、砂土可以种植、、、、、。黏土可以种植、、、。壤土非常适宜和。19、砂土有之称,因为早春,利于。黏土有之称,因为早春,不利于。壤土常被称为。 20、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有,, ,。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课前测评(2012.5.30)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 A、50% B、60% C、80% D、95% 2、卡庆斯基制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 A、0.1mm B、0.5mm C、0.01mm D、0.001mm 3、土壤矿质土粒中不含()。 A、O B、Al C、N D、Fe 4、根据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百分率进行的土壤分类,叫做()。 A、土壤质地 B、粒级 C、土壤质地分类 D、土壤有机质 5、适宜砂质土种植的作物是()。 A、玉米 B、芝麻 C、小麦 D、果树 二、判断题。 1、土壤水分是土壤组成的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 2、土壤中次生矿物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3、地壳中所含的元素中,氧、硅、铝、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4、砂土类称为“冷性土”。() 5、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增施有机肥。()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课前测评(2012.5.30)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 A、50% B、60% C、80% D、95% 2、卡庆斯基制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 A、0.1mm B、0.5mm C、0.01mm D、0.001mm 3、土壤矿质土粒中不含()。 A、O B、Al C、N D、Fe 4、根据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百分率进行的土壤分类,叫做()。 A、土壤质地 B、粒级 C、土壤质地分类 D、土壤有机质 5、适宜砂质土种植的作物是()。 A、玉米 B、芝麻 C、小麦 D、果树 二、判断题。 1、土壤水分是土壤组成的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 2、土壤中次生矿物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3、地壳中所含的元素中,氧、硅、铝、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4、砂土类称为“冷性土”。() 5、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增施有机肥。()

土壤组成

第二节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土壤组成物质总体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分散的多相物质系统。固相主要是矿物质、有机质,也包括一些活的微生物。按容积计,典型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5%以上,有机质约占5%左右。典型土壤液相、气相容积共占三相组成的50%。由于液相、气相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状态,即当液相占容积增大时,气相占容积就减少,气相容积增大时,液相所占体积就减少,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图1-6)。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一)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性质 1.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土壤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的类型、风化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土壤中的粉砂粒、砂粒几乎全是原生矿物(图1-7)。土壤的原生矿物,除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外,还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它的类型和它的相对稳定度及其化学成分如表1-2。 土壤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1)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土壤原生矿物中以硅酸盐、铝硅酸盐类占绝对优势,一般为晶质矿物。常见的有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类。 (1)长石类长石类矿物占地壳重量的50—60%,占土壤重量的10—15%,是岩石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矿物。从化学成分上看,长石是钾长石(KAlSi3O8)、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的固溶体。K、Na含量多而Ca少的称碱性长石,Ca和Na多而K少的为斜长石。自然界纯钾长石很少,大多含有部分钠长石。长石风化可产生高岭石,二氧化硅和盐基物质(如钙、钾、钠等)。钾长石含氧化钾16.9%,是土壤中钾素的重要来源。 (2)云母类占岩浆岩矿物4%,常见的有白云母[KH2Al3(SiO4)3]和黑云母[KH2(MgFe)3 Al (SiO4)3]。此外,还有金云母[KMg3(AlSi2O10)(OH)2]、钠云母[NaAl2(AlSi3O10)(OH)2]、锂云母[KLi2Al(Si4O10)(OH)2]等。白云母和黑云母在理论上含K2O分别为118克每千克和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实验结论:土壤中也有无机盐。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物质。

3.1土壤的基本组成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几种主要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为:

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 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 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 一般来说,土壤是地球的最上层,我们在其上挖、犁,植物在其上能生长。土壤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一个地区土壤的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和降雨、地形、水在本地区的运动、矿产成分和形成土壤的岩石碎片、栖息在土壤里的动物、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附近的人类活动等等。这些变化的因素使得每一种土壤具有特殊的混合成分。大部分土壤是如下物质的混合物: (1)无机物——已经风化成沙、淤泥、黏土的小颗粒的岩石 (2)有机物——分解的植物和动物遗体和肥料,统称为腐殖质,来自于拉丁语的“earth”(土地) (3)水

(4)空气 典型的菜园土可能包含45%的无机物,5%的有机物,25%的水分和25%的空气。如图所示。 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上,是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动物(如微生物和蚯蚓)的地方。腐殖质越多,表层土越肥沃。在一些地方,例如一些森林的地面,有许多的腐殖质以至于形成一个在其他所有东西之上的一个隔离层。在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比率更大,含有的有机质更少。在下层土之下是风化岩石,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床。 伴随着黏土和沙,许多土壤包含一定量的淤泥质。淤泥质比沙子更细,比黏土更粗糙,它经常被风和水带到离它的发源地很远的地方。淤泥质是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是好土壤的重要的组成。如果没有淤泥质,沙和黏土土壤会变得坚硬而结实。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里观察土壤,波波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琪琪好奇地问道:“能不能把它们分开呢?” 学生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土壤中很多大大小小的颗粒。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不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颗粒呢?怎样才能按颗粒的大小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可能会想到使用筛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并提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标本,学生已对土壤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主要成分的认识仍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土壤组成成分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特点,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同时,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不只是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还强调让学生经历用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本实验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步骤一: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可以观察到土壤中会冒出许多气泡,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通过充分搅拌,使水和土壤充分混合,水面上常会漂浮着一些植物残片,这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位于下层。 步骤二: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用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将烧杯放到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及烧杯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思考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土壤中有哪些成分,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友情提示 本课延续上节课对土壤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土壤中含有土壤颗粒、植物残片(腐殖质)、水分、空气等物质,教师再引导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在此基础上,针对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分离这些颗粒。在实验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土壤颗粒分离后的情况作出预测,再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完成后再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实验过程中可以借助《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再讨论得出结论。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沉淀下来大小不同的颗粒的比例大约各是多少。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土壤主要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有水、空气、腐殖质等组成成分。

土壤的思考题

土壤肥料学通论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圈、自然肥力、人为肥力、肥料 二、思考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为什么? 2、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土壤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土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 5、目前土壤学面临哪些艰巨任务? 6、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7、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一、名词解释 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替代、有机质矿质化、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矿化率、有机质腐殖化系数、激发效应、腐殖质、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有效水、相对含水量、土水势、水吸力、土壤重量热容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二、思考题 8、哪些因素影响岩石的化学风化受? 9、土壤在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上有何特点? 10、简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11、影响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2、试述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13、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14、土壤水含量表示方法有哪些? 15、为什么计算土壤含水量时要以烘干土为标准? 16、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求土壤保持适当的导水率? 17、土水势由哪些分势构成? 18、现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厘米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的80%,需灌水多少(方/亩)?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教学目标】 ●土壤矿物 1.了解土壤原生矿物的种类。 2.重点掌握次生矿物的种类及特性。 ●矿物质土粒 1.了解矿物质土粒的分类系统。 2.掌握矿物质土粒水分物理特性。 ●土壤质地 1. 了解土壤质地的分类系统。 2.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物理特性。 1 土壤矿物 土壤母质来源于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岩石是由矿物所构成,是矿物的天然集合体。 1.1 几种主要岩石类型与特性 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如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它们含有石英、长石、深色矿物(如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原生矿物)。 沉积岩是由岩石风化物经搬运、沉积再胶结而形成的,如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石英沙沉入海底经地质变化胶结成的岩石,称为沙岩。 变质岩是火成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质变而形成的,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沙岩和页岩变质形成石英岩和板岩,石灰岩变质可形成大理岩。 1.1.1 岩浆岩 (1)花岗岩为粗粒、中粒或细粒全晶质的岩石,呈红色、灰色或浅灰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黑云母,也有角闪石、斜长石,由于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组成复杂,容易发生物理风化。在干旱地区崩解成砂粒,在湿润地区暗色矿物被分解为含水氧化铁次生矿物,长石类矿物分解为高岭石,石英以砂粒残留于风化物中。 (2)流纹岩:化学成分与花岗岩基本相似,灰白、浅黄或浅红色。斑状结构,斑晶为圆柱状的石英和长方形透长石。因结晶颗粒较小,难以发生物理风化。在温暖湿润地区所形成深厚的风化层,多呈红色的粘壤土或砂质粘壤土。 (3)正长岩:其矿物组成以正长石和角闪石为主,不含石英,有少量的磷灰石,磁铁矿,色浅红,呈块状或粒状构造。风化后形成砂壤或壤质土壤,通气性良好,富含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土壤多为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4)玄武岩:是基性喷出岩,在地壳中分布较广。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当。色暗近似黑色,隐晶质结构,常有气孔构造,风化后质地较黏,含盐基物质较多。 (5)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一般为暗绿色或黑绿色,全晶质粗粒或中粒 结构,容易风化。 1.1.2 沉积岩 (1)砾岩砾岩是各种岩石碎块经过搬运沉积再经胶结硬化而成。直径一般(2mm,如经河水长途搬运,其棱角磨圆,其间有孔隙,易透水,风化后呈砂砾状。实物图片:砾岩 (2)砂岩一般由直径0.1-2.0mm的砂粒胶结而成,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白云母、磁铁矿、石榴子石等。石英含量大于95%以上的为石英砂岩;长石含量达25%-60%的为长石砂岩。以氧化硅为胶结剂的称为硅质砂岩;以氧化铁为胶结剂的称为铁质砂岩;以粘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壤的组成》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样本,学生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现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不同组成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具准备:土壤、《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根据《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进行步骤1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说明土壤里含有水分。进行步骤2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进行步骤3时,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问题:这三类土壤中大小颗粒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活中熟悉的土壤,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以及来源。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过渡到土壤的形成。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在实验设计、操作的技能方面要求比较高。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土壤和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设计思想 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盐。因此说学生缺乏对土壤的知识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有利于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先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再将学生不太熟悉的两类物质---无机盐和有机物,采用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⑵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 ⑶知道土壤中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⑵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⑶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⑵愿意亲近土壤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壤主要组成 (2)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精品文档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成分GBW07401 (GSS-1) GBW07402 (GSS-2) GBW07403 (GSS-3) GBW07404 (GSS-4) GBW07405 (GSS-5) GBW0740 6 (GSS-6) GBW07407 (GSS-7) GBW07408 (GSS-8) ⑷/g Ag 0.35 ±).05 0.054 ±0.007 0.091 ±).007 0.070 ±).011 4.4 ±).4 0.20 ±).02 0.057 ±).011 0.060 ±).009 As 34 ±4 13.7 ±1.2 4.4 ±).6 58 ±5 412±16 220 ±4 4.8 ±1.3 12.7 ±1.1 Au (0.00055) (0.0017) (0.0055) 0.260 ±).007 ( ).009) (0.0008) (0.0014) B 50 ±3 36 43 23 ±3 97 53戈57 i5(10) 54 ±4 Ba 590 出2 930 ±52 1210+65 213i20 296+26 118±14 180 ±!7 480+23 Be 2.5 ±).3 1.8 ±).2 1.4 ±).2 1.85 ±).34 2.0 ±).4 4.4 ±).7 2.8 ±).6 1.9 ±).2 Bi 1.2 ±).1 0.38 ±).04 0.17 ±).03 1.04 ±).13 41 ±49 i50.20 ±).04 0.30 ±).04 Br 2.9 ±).6 4.5 ±).7 4.3 ±).8 4.0 ±).7 (1.5) 8.0 ±).7 5.1 ±).5 2.5 ±).5 Cd 4.3 ±).4 0.071 ±0.014 0.060 ±).009 0.35 ±).06 0.45 ±).06 0.13 ±).03 0.08 ±).02 0.13 ±).02 Ce 70 ±4 402 ±16 39 ±4 136 ±11 91 ±10 66 ±5 98 ±11 66 ± C1 70 ±9 62 ±10 57 ±11 (39) (76) 95幻100戈68 ±12 Co 14.2 ±1.0 3.7 ±).9 5.5 ±).7 22 i212 ±7.6 ±1.1 97 ±12.7 ±1.1 Cr 62 ±4 47 ±4 32 ±4 370 ±16 118±7 75 ±5 410 ±!3 68 ± Cs 9.0 ±).7 4.9 ±).5 3.2 ±).4 21.4 ±1.0 15 ±1 10.8 ±).6 2.7 ±).8 7.5 ±).7 Cu 2l ±2 16.3 ±).9 11.4 ±1.1 40 ±3 144+6 390 ±14 97 ±24.3 ±1.2 Dy 4.6 ±).3 4.4 ±).3 2.6 ±).2 6.6 ±).6 3.7 ±).5 3.3 ±).3 6.6 ±).6 4.8 ±).4 Er 2.6 ±).2 2.1 ±).4 1.5 ±).3 4.5 ±).7 2.4 ±).3 2.2 ±).3 2.7 ±).5 2.8 ±).2 Eu 1.0 ±).1 3.0 ±).2 0.72 ±).04 0.85 ±).07 0.82 ±).04 0.66 ±).04 3.4 ±).2 1.2 ±).1 F 506 出2 2240 ±112 246 ±!6 540 i25 603+28 906+45 321 ±!9 577 ±24 Ga 19.3 ±1.1 12±1 13.7 ±).9 31 ±3 32 ±30+3 39 ±14.8 ±1.1 Gd 4.6 ±).3 7.8 ±).6 2.9 ±).4 4.7 ±).5 3.5 ±).3 3.4 ±).3 9.6 ±).9 5.4 ±).5 Ge 1.34 ±).20 1.2 ±).2 1.16 ±).13 1.9 ±).3 2.6 ±).4 3.2 ±).4 1.6 ±).3 1.27 ±).20 Hf 6.8 ±).8 5.8 ±).9 6.8 ±).8 14 ±8.1 ±1.7 7.5 ±).8 7.7 ±).5 7.0 ±).8 Hg 0.032 ±).004 0.015 ±0.003 0.060 ±).004 0.59 ±).05 0.29 ±).03 0.072 ±).00 7 0.69 ±).05 0.061 ±).006 0.017 ±).003 Ho 0.87 ±).07 0.93 ±).12 0.53 ±).06 1.46 ±).12 0.77 ±).08 1.1 ±).2 0.97 ±).08 I 1.8 ±).3 1.8 ±).2 1.3 ±).2 9.4 ±1.1 3.8 ±).5 19.4 ±).9 19± 1.7 ±).2 In 0.08 ±).02 0.09 ±).03 0.031 ±).010 0.12 ±).03 4.1 ±).6 0.84 ±).18 0.10 ±).03 0.044 ±).013 La 34 ±2 164 ±11 21 i253 ±4 36 ±4 30 i246 i536 43 Li 35 ±1 22 ±1 18.4 ±).8 55 i256 ±>36 ±119.5 ±).9 35 ± Lu 0.41 ±).04 0.32 ±).05 0.29 ±).02 0.75 ±).06 0.42 ±).05 0.42 ±).05 0.35 ±).06 0.43 ±).04 Mn 1760 ±33 510±16 304 ±14 1420^5 1360 方1 1450^82 1780 ±113 650+23 Mo 1.4 ±).1 0.98 ±).11 0.31 ±).06 2.6 ±).3 4.6 ±).4 18± 2.9 ±).3 1.16 ±).10 N 1870 ±37 630 i59 640 ±50 1000^62 610±31 740 i59 660 戈2 370 i54 Nb 16.6 ±1.4 27^2 9.3 ±1.5 38 ±3 23 ±27i2 64+7 15± Nd 28 ±2 210±14 18.4 ±1.7 27 i224 ±>2l i2 45 ±2 32 ± Ni 20.4 ±1.8 19.4 ±1.3 12 ±64 i540 ±4 53 ±4 276 ±15 31.5 ±1.8 P 735 ±!8 446 i25 320 ±18 695 i28 390 ±34 303+30 1150 ±39 775 ±25 Pb 98 ±5 20 43 26 ±3 58 i5552+29 314±13 14+3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