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

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

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2.皆因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为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课开元盛世(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一、开元之治(政治)

(1)任用贤才(姚崇);(2)崇尚节俭;(3)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经济)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的使用

(2)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3)比较:汉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在城的西北角,唐朝长安的市在居住区内,反映商业发展繁荣。

三、民族关系:回鹘首领的称号是怀仁可汗;封渤海王;立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第四,对外关系:唐玄宗时期,鉴真僧人东渡日本,修建了唐代的赵体寺,促进了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5.文化:以诗词赋作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完善聘用制度,让有才能的学者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2.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7世纪初,定都罗甸(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②过程: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③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过程:8世纪初,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②意义: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比较: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1)昭君出塞:①原因:呼韩邪请求和亲。

②过程: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蒙古族)。③意义(影响):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相似:①原因相似——少数民族政权请求;②形式相同——汉族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③作用影响相似——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三、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

1.战争:唐太宗时期与东突厥的战争。

2.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设立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亲婚:唐太宗在吐蕃将文成公主嫁给了藏布松赞干布。

4.册封首领:唐玄宗册封回纥、渤海、南诏首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人,唐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2.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期高僧,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游天竺:唐太宗时期高僧,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影响:促进唐朝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比较:汉唐对外交通图、经济重心

1.汉朝:以陆路为主,与少数国家交往。汉朝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2.唐朝:陆路和海路都与许多国家发展和交换贸易。唐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技与艺术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

(1)夺政权:“陈桥兵变”

(2)夺兵权:“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郾城大捷抗金正义、被杀冤屈

2.宋金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并给金岁币;③划界: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辽宋夏金政权并立

1.比较表

3.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4.比较:北宋、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和东晋的关系:后者皆偏安于南方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高产粮食作物品种的引进(越南的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回顾: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2)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其繁荣程度远超北宋时期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1)直接原因:偏南,被陆地阻挡,主要靠海。

(2)政府支持: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技术支持:宋代造船业在当时居世界第一;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

(4)具体表现:拥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货币材质的变化

(1)时间:北宋前期

(2)地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面食为主,南稻米为主;夏季冷饮;北宋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互市(贸易)。

3.居住:农村的茅草屋,有钱人的瓦房,贵族官僚的房子。

4.行:牛车、驴车;坐轿子,骑驴骡。滴滴(酒店)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过年挂年画、贴“桃符”(春联)。

运用:王安石《元日》(正月初一)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宋朝的社会风俗有:放鞭炮、贴春联。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铁木真被选为可汗,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统一了。

对比:秦汉时期,匈奴茅盾汗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梳理: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统一: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1276年)

(3)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抗元——坚贞不屈、崇高气节

比较:南宋初年名将岳飞抗金

2.忽必烈的统治

(1)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商业繁荣。

①禁止圈占农田;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④开凿新运河:目的——便利南粮北运;河段——会通河、通惠河;效果——从杭州直通大都。

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目的不同(交通、统治/运粮)、影响相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两图获取信息:截弯取直、黄河改道。

⑤开辟海运: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刘家港——直沽——大都)

(2)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繁华景象。

(3)政治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②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比较: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级行政区设立,在教材中与秦国和秦朝有关。

(4)民族融合的发展:

①汉族外迁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③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形成回族。(发展重要标志)

梳理:民族迁徙——秦朝移民戍边,修长城抵御匈奴。从东汉末年起,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元朝互迁。

3.读元朝疆域图获取信息:

(1)宣政院的管辖:加强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比较:西域都护府——前60年,西汉在今新疆西域设置机构,标志着新疆成为中央管辖地区。

(2)今山东省属于中书省;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3)加强对台湾管辖:琉球

4.教材中涉及“民族融合”的诗句话语

(1)唐朝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反映唐朝乐舞吸取了西域各族的传统元素。

(2)南宋朱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之服,扫地尽(没有)矣。”反映两宋时期,受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3)元末诗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中国“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的有关知识

2.对四大发明的评价

(1)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2)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二、史学成就:《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比较:史学上的“两司马”

四、绘画、书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的画,“神品”。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今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丞相,废中书省。六部掌管国家事务,直接向皇帝负责。

总结比较:丞相制度(存废决定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最终达到“君权强化”)

(1)秦始皇创立“丞相”官职。丞相李斯建议“焚书”。

(2)唐太宗任用贤臣,任用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唐玄宗任用姚崇。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设锦衣卫,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

3.八股取士

(1)命题范围:四书五经。(改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2)答题要求:按照规定的观点答题,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观点。

(3)文体:“八股文”。

(4)影响:文人只埋头学习儒家经典,不讲求实用知识。科举入仕后,大多成为皇帝的忠臣。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夺权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简称“厂卫特务机构”。

总结归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诸王”与“直接委派官吏”两种方式;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1)分封诸王:①西周分封制,分封诸侯。②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弟为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晋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④明太祖分封子弟为藩王,建文帝削藩,引来朱棣的靖难之役,最终明成祖依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分封”最终都被“集权于中央”所取代。

(2)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建立县制。②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④唐太宗合并州县;唐玄宗直接考核县令的政绩。⑤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⑥明太祖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⑦清朝设行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体现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

2.条件(成功原因)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的个人精神和敢于探索的精神;(4)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3.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5.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台州九捷

(2)成功原因:

①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联想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军队称为“岳家军”;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共同点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都取得过大捷(郾城大捷、台州九捷)。

不同的是:岳飞与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戚继光抗击外来日本人。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①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

②1624年,荷兰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俄国

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派军队打击收复,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朝开始有外国侵略我国,反映出明清对外关系除了“和平交往”之外,还增加了“反抗侵略”。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都城:盛京(沈阳)1644年入关迁都到北京

总结:满洲发展的历史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跪录传达)

2、文字狱

(1)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2)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3)危害:①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②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结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措施——①明太祖废丞相;②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③明太祖实行的“八股取士”;④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⑤清朝实行的“文字狱”。

总结2:历朝思想专制措施——①秦始皇“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太祖“八股取士”;④清朝“文字狱”。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清朝统一台湾(1683年);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总结:台湾在三国时期称为“夷洲”;元朝时称“琉球”,政府设机构管辖;清朝统一台湾,设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今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

总结:西藏问题

(1)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来金城公主又入藏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3)清朝册封西藏首领“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本节导读】知识可以产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体会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观赏成就的光彩。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逐渐松弛。)(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 3.问世: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特色:《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1.昆剧 (1)发展: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代表: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历史剧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2) 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

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2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过程 (1)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3)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2)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2.后果: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成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条件: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统一。 3.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通。 4.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见下图)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认识: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的完成, 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但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1.雏形: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代,僵化于明清时期,1905年废除。 四、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认识: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精心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 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南海。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见课本21页):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 士人中 经济、 (E还 1.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有 (1).武力、安抚或册封:唐太宗打败*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联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

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下来拼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课本39页表格。 ⒎唐朝长安,是一所国际性的大都市,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至于什么消费都想到可以买几本书,看起来很爱知识,却是一个非常坏的思维,被它麻醉的人,结局就是很恶俗地以为自己很脱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

构。 (2)对西藏的管辖 ①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②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总结(精选)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3.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2、隋朝的统一: (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

(1)客观条件:1人民渴望统一;2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2)主观条件:1隋文帝励精图治;2陈后主荒淫无道。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 1、开通者:隋炀帝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开始 4、大运河的规模: 1一中心两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共分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连接五大水系(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5、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意义(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评价隋朝大运河

1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消极影响(后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而亡国) 8、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1隋朝时,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家实力增强,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经济保障) 3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采用的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2、隋朝诞生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导语】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企图,也能够这样说没有自己的企图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便的摘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钥匙。以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觉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觉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岩穴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储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觉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控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 鱼。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暖和)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湿润,干栏式可以透风 防潮),过定居生活,会发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邻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开展消费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开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② 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___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历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开展消费,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省;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开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那么天 武那么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那么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省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消费的开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

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这是继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稳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穿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开展,稳固了统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开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根底。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开展。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开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坚称帝(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589年,隋灭,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②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③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判冗员;④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困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⑥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2)隋文帝的影响:使隋朝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科举制的创制: (1)两汉时,推荐制是选官的重要方式。 (2)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3)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4)隋炀帝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和公开。科举制度前后延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4.大运河的开凿: 605年(隋炀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东南起余杭();北达涿郡()。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的加强。 5.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源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1)继位:626年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唐太宗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深刻教训,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广开言路。(著名谏臣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任用长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征等担任要职;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替代劳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拥戴为“天可汗”(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3)贞观年间,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的局面,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女皇帝武则天,国号周。 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继位:712年,隆基(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继位。 (2)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任用贤能,起用崇、宋璟担任宰相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兴修水得,鼓励扩大耕地面积③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 (3)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 材料分析: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 (1)材料一:君指唐太宗(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吸取隋灭亡的教训。 (2)材料二:以史为镜指吸取隋灭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虚心听取征等人的直言进谏。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 1.经济繁荣:(1)农业:①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促进农业的发展;②粮食作物北方以粟和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③桑、茶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2)手工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3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3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1 一、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的大统一,使南北经济都得到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⒏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⒉宋朝时,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的`是工、商。 3、由于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4.宋*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5.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2 一、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也为了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船队到达亚非三十多哥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①社会安定,国力强盛;②造船技术发达;③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影响:积极方面: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消极方面: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大量工匠逃亡。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原因:一是经济上没有迫切的需要;二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3、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利弊分析):清*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由于闭关锁国,使*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秦朝和汉朝 -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国家。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如实 行郡县制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以加强国防力量。 - 汉朝是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持续了400多年。 - 汉朝的建立者刘邦被封为汉高祖,其后代维持了稳定的统治。 -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同时科学技 术也有显著进步。 第二单元: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 罗马帝国是古代罗马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期间的执政 阶段。

- 罗马帝国采用了行省制和市民权制度,推行了法治思想和传 播罗马文化。 - 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开创了罗马帝国统治 时代。 - 罗马帝国疆域庞大,控制了欧洲、北非和西亚大部分地区。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其内部出现了政治 腐败、经济衰退和军事崩溃等问题。 - 最终,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哥特人推翻,东罗马帝国 则延续了一段时间。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外来文明的交流 -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表现在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等众多 领域。 -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丰富多样,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 古代中国文学有众多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等。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多种多样,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 - 外来文明的交流使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 交流。

第四单元:希腊古代城邦文明 - 希腊古代城邦文明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希腊众多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 希腊城邦采用了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公民的参与来决定政府事务。 - 雅典是希腊古代城邦文明的代表,以其民主政治和艺术文化成就闻名。 - 希腊城邦还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如斯巴达、科林斯等。 - 希腊城邦文明的繁荣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五单元:蓝白争霸和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 蓝白争霸是指公元7世纪到公元14世纪蓝色和白色两种派的争夺并相继建立政权的历史时期。 - 蓝色派和白色派之间的争斗主要集中在政治、宗教和领土的控制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学完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我们也需要了解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②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

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必考归纳大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必考归纳大全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现在的死记硬背不仅花费的时间太多,更容易记混记错。要想学好历史,最关键的就是方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必考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必考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 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 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 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 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 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为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课开元盛世(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一、开元之治(政治) (1)任用贤才(姚崇);(2)崇尚节俭;(3)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经济)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的使用 (2)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一历史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因此相应的知识点应该要掌握好,要想考好历史,知识点是一定要记得,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称“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