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

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2.由“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

明确:“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

目标导学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明确:“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标导学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明确: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③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④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⑤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⑥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⑦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⑨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三、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小结: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三、板书设计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寂静幽静恬静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以和为贵 (2) (八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平潭城关中学李秋 【导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并给予评价。 4.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掌握宣传标语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即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 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等等。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 了“以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其中的“以和为贵”更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灯火。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意义与价值。有请本 次活动的主持人陈震雄同学上台。 二、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探“和”之义 1、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和而不 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担任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那么,“和”与“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 第二小组代表发言内容:我们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和不等于同,和比同更高一个层次,是和谐。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调出有滋有味的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下咽。《左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 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臣应该对君的想法适当地提出意见。但梁丘据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语“五光十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什么地方。 3.增强对葡萄沟的向往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原因,仿写葡萄“五光十色”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吐鲁番的图片】。 2.师相机简介吐鲁番。这个地方叫做吐鲁番,它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被称为“火洲”。小说《西游记》里“火焰山”就在这附近。 3.充足的光照,合适的土壤,使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条绿色的丝带——葡萄沟,那里的葡萄举世闻名。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神奇的地方吧!(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读前设疑,整体感知 1.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纠正部分字读音) 学生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播放动画课文《葡萄沟》,学生小声跟读正音。 3.出示“想一想”,学生初知课文大意: (1)明确题目要求(指名读题),思考三个问题,找出相应的段落。 ①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 ②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③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2)带着问题在小组内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探讨上述问题,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3)指生回答问题。

4.师补充:虽然葡萄沟出产那么多的水果,但是,作者说——(最喜爱)葡萄,这是因为葡萄沟的葡萄是最好,最出名的。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独居榜首。 三、再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多音字: zhǒng种子hǎo好地方gàn干活fēn分开dīng钉子 zhòng种葡萄hào好客gān葡萄干fèn水分dìng钉着 2.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3.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 gōu chǎn lí fèn zhī dā dàn gòu hào 沟产梨份枝搭淡够好 shōu chéng shì gān liú dìng lì fèn wèi 收城市干留钉利分味 ①带拼音读、学生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读,指生读。 ③同音相近字辨析组词。 城(城市)钉(钉着)分(分外) 诚(诚实)订(订阅)份(一份) 四、随文识字,指导写字 1.随文识字。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句: “到了八九月份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 ..上。” “热情好客 ....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 ...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 ..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 ..流动的热空气,让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2.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份坡枝起客老收城市利 (1)学生描红,交流识字方法。 以旧带新识字:分—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1课时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做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本次综合性学习以“和”为主题,同学们可以相互探讨一下“和”在你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重点解读】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 1. 探“和”之义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不乏精彩之见。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思考“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2. 寻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这里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和蔼”等。“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搜集能体现“和为贵”的例子,可以是身边的事,也可以是历史故事,从中搜寻“和为贵”的真谛。张英的打油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每位同学创作几条以“和”等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JP3〗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3. 享“和”之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还可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葡萄沟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11葡萄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老乡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三、教学难点: 感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沟》一课,(板书课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词。在没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词语。(课件出现) 茂密吐鲁番凉棚钉子 碉堡搭起蜜桃五光十色 留下山坡葡萄沟阴房 新疆钉木板四季不够 梯田热情好客维吾尔族 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不错。事不宜迟,现在我们一起前往葡萄沟。 二、学习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完思考: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件出示) 指名回答。(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现在我们深入课文,看看葡萄沟到底好在哪儿。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自由读。 2)汇报 板块一:谁喜欢第一段,为什么?(葡萄沟出产水果)1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 2.师指着水果图片,简介各种水果。 3、自由读,思考: 看着这么多的水果,你在想什么? (葡萄沟真好!我真想吃!我真想去葡萄沟。) 4.引读:这么好的地方,大家该用什么语气读?(快乐、高兴、向往……)小结:葡萄沟出产这么多水果,我们不得不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板块二:谁喜欢第二段,为什么?(这段写了葡萄沟的葡萄很美丽) 1、指名读。 2、理解、感悟: 1)葡萄种在哪儿?(课件出示) 师:这个地方的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真特别。理解“梯田” 2)葡萄长的怎么样?(茂密)。 师:同学们请看:刚才同学说是“茂密的枝叶”,怎样才是“茂密的枝叶”?一片叶子是茂密吗?两片呢?三片?怎样才是茂密呢? 师:这是怎样的叶子?(茂密的叶子。出示)茂密的叶子向四面展开像什么?(凉棚)怎样的凉棚?(绿色的凉棚。出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凉棚?就只有一个凉棚吗?从哪个词看出?“一个”和“一个个”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查过资料,那里天气太热,最高温度达到49。这时候,你最想怎么样?(钻进去,想到葡萄架下坐一坐。)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凉快”、“凉爽”、“舒服”)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出示句子) A、指名读。 B、引读:看,葡萄沟的葡萄长得多好啊!茂密的······坐在葡萄架下多凉快啊!茂密的······多舒服、多写意啊!茂密的······ 3)多凉爽呀,我们现在是坐在葡萄架下。快抬头看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

以和为贵测试题及答案

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一、“将相和”中的“和”可理解为议和、和解、和缓、和好、和气、和睦、和乐、和衷、和美、和平、和谐等。请写出有关与上述“和”意思相关的名言、谚语。(6分)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4)知和日常。(《老子·道德经》)(5)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6)和则安。(《周礼·冬官》)(7)家和万事兴,国和民太平。(8)和气生财。(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请搜集古今中外“和为贵”的人物或事迹。(8分) 示例一: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不计前仇,重用魏征为国相,君臣和睦,开创“贞观之治”。示例二: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 示例三:邓小平同志首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成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和平统一和繁荣昌盛。 下面是与“和”有关的成语,请正确写在横线上。(16分) (1)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2) 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3)_和盘托出: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4) 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归纳其中的主要信息。(6分) 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对外承办孔子学院。该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起到了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作用。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兼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许多孔子学院的授牌挂牌仪式都有国家相关领导人参加。 ①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 四、下面是关于“祭孔大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2分) (1)在祭孔大典上,选取了五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的迎宾语,以表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你能把下面这五句话所缺部分补全吗?(4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活动目的 1.探知“和”的内涵 2.了解“和”的多样 3.体验“和”的力量 活动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围绕关键词展开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活动创意 1.将本册教材所有的综合性学习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了解不同的知识,活学活用且能温故知新。 2.学生活动由易到难,逐层深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活动步骤 活动准备 学生分小组积累与“和”有关的成语、诗词、名言警句、小故事,整理以备交流。 活动展示 一、导入

播放视频,老师旁白:“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二、用一个词解读“和”的内涵 学生根据之前搜集的词语来组织语言,解读“和”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 教师过渡:“和”是什么?“和”是“和煦”,是温暖;“和”是“和平”,是世界同为一个村;“和”还可以是什么?请你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解读。 学生分小组完成解读。 活动方式: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要求:各个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比赛,一个组解读一个词,一轮完毕后再来下一轮,规定时间内说不上来或者是表达有问题的视为出局,最后留下来的小组获胜。 (教师用“人和”、“团结”这些关键词来评价优胜组。这样更能凸显“和”的珍贵。) 教师小结:“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用一句名言来了解“和”的多样 教师过渡:两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的先哲弟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传播,让“和”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深处。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与“和”有关的名言,你试着来解读一下他们的理念。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导学目标】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3.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课时计划】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3.各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班长、语文课代表整理各人发言,汇总后放入本次综合性学习档案。 活动二寻“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优秀教 案 1、会认“沟、产”等17个生字,会写“份、坡”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4、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样制作的。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难点 1、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2、了解葡萄沟品种多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1、字词教学生字词的学习,主要结合词语和语境学习。比如:区分“分”和“份”,可查字典,也可组词来区分。“收”的右边是“攵”旁,不是“折文旁”。多音字“钉、分、干、好”可结合语境来读准不同的字音。“沟、城”可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城、枝、留、味”可联系生活识字。

2、阅读理解抓住全文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学习。从“景色优美、盛产水果、葡萄香甜、老乡好客”这几个方面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迁移运用学会多种方法感悟“五光色、热情好客、茂密”等词语及句子,并能仿写经典句子。 1、预习提纲(1)搜集与葡萄沟有关的资料和歌谣。(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熟记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列举葡萄沟盛产水果的。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在我国有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那是葡萄沟。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葡萄沟之旅。出示葡萄沟的景点图,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指名读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风景图,初步认识了葡萄沟,使他们对其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为全文的品读打下基础。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微型课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含义?“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首先,我们进入 活动一:探“和”之义。 下面有请第一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说文解字——“和”。 (1)和的含义。 (2)“和”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理解了“和”的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故事接力赛。 老师先来分享《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学生甲分享故事《司马徽让猪》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你整理的故事? 小结: 由以上“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下面我们就进入 活动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小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下面我们进入 活动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教学设计

11.《葡萄沟》 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识记“葡萄沟、碉堡”等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4.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重难点: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教具学具: 葡萄沟图或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月潭》这篇课文了,那大家喜欢“日月潭”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述)现在,老师要再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与日月潭一样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图生述) 葡萄沟这个地方可真美呀!大家喜欢“葡萄沟”吗?(生述)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葡萄沟。 2、质疑:你都想知道关于葡萄沟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葡萄沟在哪里?(出示幻灯片,找一找葡萄沟)那你们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沟(山沟)(水沟) 产(生产)(产品) 梨(香梨)(雪梨) 份(月份)(年份) 种(种树)(种植) 搭(搭配)(搭档) 棚(凉棚)(草棚) 淡(淡然)(清淡) 够(足够)(够好) 好(爱好)(好客) 收(丰收)(收拾) 城(进程)(城里) 市(市民)(市长) 留(留下)(去留) 钉(钉子)(图钉) 利(利益)(利用) 分(水分)(盐分) 味(味道)(气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最新部编八下第六单元《以和为贵》教案

部编 八下 第六 单元 《以 和为 贵》 教案 课题 《以和为贵》单元六学科语文年级八 学习 目标知识目标: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古今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和”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重点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究“和为贵”的真谛。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 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 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讨论探究 通过讨论使 学生初步了解 “和”的意义。 讲授新课活动一:讲“和”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 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于令仪宽偷》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邻居的儿子学生展示预习 通过预习积 累“和”的故事, 使学生初步理解 何为“和”。同 时吸引学生学习 兴趣。

古代商德故事之以和为贵

古代商德故事系列之 以和为贵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简单的“和”字,将中华民族和谐、团结、融洽的儒家思想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商事往来之中,形成了“以和为贵”的宝贵商德。正如《商贾三十六善》中所言:“暴以待人,祸患难免;礼义相待,交易日旺。” 雍正年间,一家客栈在进出京城关口的黄金地段开张了。店内装潢气派,加上进出京城的人流量大,新店开张后天天客满盈门,生意兴隆得让人羡慕。可惜,客栈老板的脾气不太好,喜欢在客人面前摆大老板的架子,客人有所要求,他从不屑理会,甚至恶言相向。一天,有位客人不小心打翻了一只平常的瓷碗,老板怒不可遏,不但不接受客人的道歉,还要这位客人为此赔偿十两银子,客人无奈之下只好掏出银两平息事端。此后,客栈三天两头被官府前来找麻烦,无法正常营业,生意每况愈下,客栈老板也欠下了一身债务,最后只得悻悻离开京城。原来,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朝中的一位重臣,正是客栈老板恶劣的待客态度,使得这位官耍手段破坏了老板的生意。 同一时代,在苏杭有一家小面馆,铺面不大,地段不佳,只由一位老妇人一人打理。一日,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走进店里要了一碗面条,还没开始吃,淘气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面条推到了地上,碗也碎了。孩子的母亲马上道歉,并主动表示要赔偿,但老妇人非但婉拒赔偿,还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有烫到,随后重新捧出一碗面递与母子二人。孩子的母亲万分感动,连声道谢。日后,这位母亲逢人便诉说这一段经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小面馆和那位与人为善的老妇人,纷纷慕名而来,面馆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了。 自古以来,成功的商人都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因为无论是商家与顾客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间的和谐,还是商家与社会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和气”方能“生财”。 无限极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做到和气待人,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处理事情懂得灵活变通,为彼此留有余地。只有通过“和”的思想,更多地与顾客联络感情、增强情感纽带,才能不断地赢得顾客的信任,才能从创业走向可持续性地长远发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

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权宽浮,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以和为贵 与美同行

以和为贵与美同行 【摘要】社会提倡和谐,家园需要和美,同样,一个班集体也需要和美建设。和美的班集体是每位班主任所向往和努力倡导的目标。本文从“和”文化建设与“美”文化建设两大方面着手,阐述了我在和美班级体建设中的几点做法与探究。 【关键词】和美文化建设和谐班集体建设,我认为主题就表现在对“和”与“美”的理解上,只有充分了解了和美的意义,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创造和建设一个和美的班集体。 “和谐”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同样,大力开展和美班集体建设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学校全方位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地致力于和美班集体的建设。 和文化的建设 和,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谦和、和缓的中庸之道;和,是一种艺术。一种体现为人处事的法则艺术;和,是一种精神。一种大气大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和美班集体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化、艺术与精神。 一、融洽、谦和的班风建设 谈到融洽,班级中师生关系的融洽是主体。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展班集体建设的首要工作。 1、多方面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之外还有很多渠道可以进行。班主任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创造与学生间交流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集里开展的“一周倾述”活动。 所谓"一周倾述"是指班主任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周内在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疑难问题用书面形式提出来,然后班主任老师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根据问题的实质和自身经验通过笔谈、面谈或者主题班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的一种工作方法。我们都知道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们都乐于将自己各个方面的问题展现给班主任,在欣喜于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们还能将班主任老师当成一个“无话不谈,知无不言”的知心朋友,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问题更深刻地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和心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情感交流。有效的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2、全员参与,在积极有趣中增进情感交流。交流,其实是一种有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写”和“说”是不是还有其他更轻松、有趣的形式呢?通过思索和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在经过一天的学习后,会有紧张、疲惫的现象产生,导致他们不愿再与老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项“轻松一刻”的活动。具体做法是:选择一段时间,将这段时间完全的交给学生们自己(当然,班主任老师是必须参与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教案

课题:11 葡萄沟 【教学要求】 1.学写本课“份、坡”等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认识“沟、产”等1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 沟的向往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熟悉了解并练习用“……就像……“……有的……有的……”句型造句。 4. 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学难点】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写本课“份、坡”等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认识“沟、产”等1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都爱吃葡萄干吗?你知道我国哪个地方的葡 萄干最好吃吗?让老师告诉大家,它就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 沟。 2.板书课题《葡萄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葡萄”两个字, “萄”在这里读轻声。(板书:葡萄沟) (课件出示2):葡萄沟风光图 3.今天就随老师一起到新疆的葡萄沟逛一逛,看一看,那里 的人们是如何制作好吃的葡萄干的。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 1.(课件出示3) 自学要求: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在 【设计意图:从 学生的喜爱的 食物入手,引起 学生的学习兴 趣。】 【设计意图:自 读要求,呈现出 朗读的四个层

以和为贵在在现代中国的利于弊

以和为贵在现代社会的正负面意义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治世方略:管子提出“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利用,二战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谐。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为基础,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典型表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4年,李光耀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认为,儒家价值观中包含的强烈的奉献精神、对政治群体的认同、内在责任感等,使现代东亚社会达到了比西方社会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经济效率。

和为贵

和为贵 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人类提倡的主题,像“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人和”等等,都是说明和睦相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人无分贵贱,但人世间本质,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司马迁陛下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一个“以和为贵,不拘小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获封上大夫;后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最后廉颇终于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将相和》给人们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留下以和为贵的告诫,如润滑油般减少人们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以和为贵,是兴国之本,旺国之基,共筑国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和”,维系着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相互促进发展。因为历史的和鸣,才有今日的美好。古有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有文成公主脱落的面纱,才奏响又一曲历史的“和”鸣,传递到大唐古都。今有“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使“和”再次焕发全新活力,使中国各民族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以和为贵,不仅是传统言文化里的美德,也是现代文明里的风尚。 林肯曾经说过:“当你和你的敌人成为朋友时,你便是消灭了敌人。”因为和,使两极格局瓦解,使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兵,还产生了联合国、欧盟、APEC……使纷扰的世界平息在团结与合作中;因为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族与民族间和睦共处,国家与国家间和平发展。和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特地以“和”为主题设计了一地列的活动,为的就是让所有人了解中国,领悟中华的“和美”,体会中国的“和谐”,感受炎黄子孙的“和气”。以和为贵,体现为因和而爱,由和而合。 和是和好,和谐,更是和平。人们依然是“和”的追随者。你若问我以何为贵?我必回答以和为贵。

11.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 (2)-教案.docx

11 葡萄沟 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识记“葡萄沟、碉堡”等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4.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重难点:感受葡萄沟的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月潭》这篇课文了,那大家喜欢“日月潭”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述)现在,老师要再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与日月潭一样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图生述) 葡萄沟这个地方可真美呀!大家喜欢“葡萄沟”吗?(生述)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葡萄沟。 2、质疑:你都想知道关于葡萄沟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葡萄沟在哪里?(出示幻灯片,找一找葡萄沟)那你们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 、导读: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呢?那里是干什么的?都出产什么水果呢?人们最喜爱什么水果?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但“葡萄沟”这个地名,却只提到什么水果呢?(葡萄)“葡萄沟”出产了那么多水果,照理应叫“水果沟” ,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呢?等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原因了。 2.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呢?哪一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