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

———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袁仕萍

内容提要: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关键词: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观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袁仕萍,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诗学和美学。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Q063】的阶段性成果。

T i t l e:O p e n i n g u p:AS e a r c h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s h u's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d i a l o g u e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e t i c d i a l o g u e.T h e g r a n dc r e a t i v e f r a m e w o r k i s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l i v e l y d i s c o u r s e.T h e n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k s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a n d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T h 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t h r e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p a r a l l e l r e-s e a r c h a n d c r o s s-b r a n d r e s e a r c h.A f t e r s u c h a f o r e m e n t i o n e d t a s k s,t h e a u t h o r d r a w s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a n d e x p o u n d i n g o f 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a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w h i c h e n a b l e h i mt o m a k e a b o a s t o f b e i n g a m a s t i n c u l t u r e 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 w o r d s:Q i a n Z h o n g s h u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u t h o r:Y u a n S h i p i n gi s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i n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0f L i t e r a t u r e,X i a n g f a n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g f a n 441053,C h i n a).H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 t s a r e p o e t i c s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E m a i l:s h i p i n g72@163.c o m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我们完全可以将钱钟书视为中国比较诗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一、“邻壁之光,堪借照焉”

钱钟书《管锥编》中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多种著作,其初衷就是“邻壁之光,堪借照焉”。①换句话说,钱先生认为“异域语可参”,②他要用外国的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在考证《毛诗正义·氓》时,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向来工于叙事,其文字皆妙有波澜,其内容多富于曲折。发展到后来的传奇、小说,则成了故作波折,滥弄狡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也早就有过总结。如金圣叹曾说:“费却无数笔墨,只为妙处;乃及至妙处,即笔墨却停。”③这种技巧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小说公式。追寻了这种技艺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了它的特征之后,钱先生借来了“邻壁之光”。他说,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经称赏大仲马和欧仁·苏能够在长篇小说的每章收尾来一个奇峰突起,“使读者心痒情急,热锅上蚂蚁似的要知后事。”④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鲁德维希对这种技艺作过分析,认为其作用之一是刺激“好奇

241

袁仕萍: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

剖析

心的紧张”。⑤钱先生又列举了许多国外同类例子来同中国的传统表现手法比较。最后指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手法,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或“盘马弯弓惜不发”⑥,相当于西方美学中所谓“富于包孕的时刻”⑦。这一揭示,不但印证了中国文艺中的这种普遍手法有着国际类型的意义,而且使得我们明白这种手法虽然用得很普遍,已经有了点公式化的味道,但因为它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文艺欣赏的心理学,所以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史诗和小说中,还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当然,它在每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不应当是公式化的,而且应当力求变化和发展。

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借照“邻壁之光”,实际上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如果使用术语,就叫“比较文学”。引用西方的文艺理论,使之与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融合贯通起来,在发掘传统文艺理论宝藏的同时,加以科学改造,这项工作是比较文学中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意义也更深远的一种。我们看到钱先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但他不是盲目引进,人云亦云,而是一方面注意使之同中国文学建立普遍联系,另一方面也给以适当的批评。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钱先生的博学,还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

二、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

钱钟书对自己的比较诗学观表述最为集中的就是1981年张隆溪整理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所谓的比较诗学(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i c 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并不是纯属臆断的牵强比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在明辩异同的过程中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钱钟书坚信“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所以“举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⑧在其批语实践中,钱钟书从大量具体的文学现象鉴赏和比较入手,对中西诗学的创作心理、接受心理、艺术手法、风格意境等不同方面通过比较,在中西文化的互证互释中凸现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与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

三、影响研究

所谓影响研究是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双方事实联系的考证和研究,剖析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不同特点与创新之处。基亚在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中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影响研究的观点。他说:“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和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⑨钱钟书所做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1935年到1937年完成于牛津的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这篇洋洋数万字的学位论文,一如钱钟书所做的中文著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通过游记、回忆录、翻译、文学作品等史料,第一次系统详实地论述了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对其中的传播媒介、文化误读以及英国看中国的视角、趣味的演变等都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论文,也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经典个案,可惜由于以英文写就,又发表在较为少见的英文刊物上,所以至今未受重视,一些论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专著也鲜见提及。

在《管锥编》前四卷1200多个条目中,包括中西文学相互参照比较的条目有200多条,涉及影响研究的条目实际上只有6、7条,更多的则是平行研究。

四、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l i t e r a t u r e g e n e r a l)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⑩

首先,钱先生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学暗合或相映成趣的地方之多,达到令人惊诧的程度。中西文学家们连形象语言都似乎相隔万里而互相参照,陶潜《闲情赋》“美目传言”的诗句与马利诺、奥维德、塔索等人十分相似;圣经中著名的“泼水难收”之喻在从《左传》开始的中国文学中有20多个相仿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形象在维吉尔、但丁、德国古民歌和邓南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在对《太平广记》等书的筏注中,钱先生又告诉我们几十则中西文学中情节故事惊人相似的实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的故事早在北朝旧籍中就分明记载;列子的《杞人忧天》寓言在《格列

242世界文学评论 2009年第2期

佛游记》中重述,老哈姆雷特的鬼魂与袁枚笔下的鬼一样闻鸡而缩;《西厢记》中老丈人以“兄妹之礼”阻女婚事的故伎在英法文学中几度重演。

惊人相似的还有写作手法:《红楼梦》黛玉病逝宝钗结婚同时进行的写法酷似《名利场》;荷马、塔索和狄更斯的间接摹状法与《左传》、《元秘史》手法略同;古希腊修辞学中“丫叉句法”在《诗经》中就出现,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之。

比较文学的最早鼓吹者歌德等人就想象过全人类统一的世界文学,这个理论之实现为时尚远,但中西文学既然有那么多相似的现象,必有共同规律贯穿其中,通过比较发现规律,从而在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一种一般文学,这不是不可能的,钱钟书给了我们这个问题不少启示。

五、跨学科研究

钱钟书不少诗学论著根植华夏,融化中西,或论史或衡文或点化或评析,钩玄提要,触类旁通,察一于万,又寓万于一。在评注古籍的外衣下,孜孜以求地探究与发掘人类文化的共同本质,涉及文学、史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各类人文学科,穿越学科,解构人类文化话语赖以存在的学科藩篱,显示中西文化背后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文化规律。钱钟书曾论述过:“以镜照镜”之喻,正是其生动的写照与显著特征。

敏泽在《<管锥编>研究论文集序》中说:“钱氏治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善于打破空间上的中外,时间上的古今以及人文学科中各种学科之间人为的藩篱,不繁琐为法,不画地为牢。”1钱先生在他一系列著作中着力探求的诗心文心即中外诗学的同贯共规,在探求这些共同规律时,他常常表现出对经典、圣哲的不敬,绝不在经史子集面前端庄肃静,鞠躬屏息,他可以把乡间俚语拿来与三坟五典相提并论。他打通诗、词、典、文、小说之间的界限,填平中西文学、美学、诗学间的鸿沟,他把人类学、单位观念史学、语义学、普遍系统论、心理学、风格学等一并拿来,为我所用。这种方法在说明论点时不厌其烦,证据多,旁征博引,就是说他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方法去作符合理由充足的证明,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加固大厦,使之能够经受震撼而不动摇。这种方法像包围战,从各个方面和目标轮番进攻,使人目不暇接。在论证上他力求全面密集,不留丝毫缝隙。

应该强调指出:在钱钟书这里,所谓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不是明晰可辨的,而更多的是融为一体。“通门户而化町畦”12,重建人文知识的话语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钱钟书广泛征引中西典籍,无论是中国的经史子集、婢官野史、小说戏剧,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佛教经典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四面围攻,八面交响,无不以“打通”为准绳,以寻求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为目的,也是其全部著作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绵延几十年的文化生涯中,钱钟书贡献了一批戛戛造诣的学术著作和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世事的沧桑和人生的风雨没能阻断他文化生涯的延续。相反,在学术文化上,钱钟书始终保持着挺进的犀利锋芒,以他全部的著作开辟了一个深刻而独特的现象学式的话语空间,中西浩瀚渊博的现象观念,在其间交相生发,立体对话,从而凸现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注解【N o t e s】

①②参见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66,66。

③金圣叹语,转引自钱钟书“读《拉奥孔》”,《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5。

④卜米埃语,转引自钱钟书:“读《拉奥孔》”,《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3。

⑤鲁德维希语,转引自钱钟书:“读《拉奥孔》”,《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3。

⑥⑦引自钱钟书:“读《拉奥孔》”,《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3,43。

⑧钱钟书:“《谈艺录》序”,《谈艺录》(初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

⑨基亚:“比较文学序”,《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20。

⑩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读书》10(1981):115。

1敏泽:“《〈管锥编〉研究论文集序》”,《〈管锥编〉研究论文集》,郑朝宗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2。

12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8。

责任编辑:谭咪咪

243

袁仕萍: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

剖析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

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 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译】方维规 【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另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2019厦门大学考研701语言文学基础与861语言学复习全析(真题答案)

2019厦门大学考研701语言文学基础与861语言学 复习全析(真题答案) 《2019年厦门大学考研701语言文学基础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共四册)》由群贤厦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厦门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年厦门大学考研701语言文学基础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厦门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黄伯荣《现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 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资料将结合提供的往年厦大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厦门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厦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中文系: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台湾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湾研究(台湾文学方向) 海外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适用科目: 701语言文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李明滨《世界文学简史》、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1997》、《现代汉语》(黄伯荣增订五版)、《古代汉语》(王力校订重排本)、《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三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52266879.html,/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选择与填空 1、比较文学首先诞生于19世纪末 2、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诞生的标志由有三个:一,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二,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3、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4、叶维廉更注意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汇总寻找突破点,以清理文学理论架构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寻求共通的文学规律,从而提出了关于“模子”寻根的理由。 5、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后来古添洪在《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一文中,把这类研究称为“阐发法”。 6、1983年后,台湾陆续出版了叶维廉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11种,可以说是十余年来台港比较文学成果的以此检阅和总结。 7、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 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9、法国学派提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中国学派提出阐发研究,苏联学派提出历史类型学。 10、文学三分法:抒情、叙事、戏剧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 11、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 12、影响研究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13、(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法国比较文学的领袖梵.第根是这样理解比较文学: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比较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马克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亚牛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名解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年轻学科,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门“显学”。第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种类。它不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不包括文学创作,而只是一种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摘要: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关键词:审美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应用性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nception of transferring knowledge into capabil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specialist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 To adjust curriculum system is to transfer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s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knowledgeable wits into focusing on the capabilities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 Key Words: the capability of appreciation; the capabili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capability of writing; applicability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模式 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 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X ) 错误。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X ) 错误。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V )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V) 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V ?)正确。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V) 正确。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V ?) 正确。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 1 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V) 正确。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 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 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 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 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爱情,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中西爱情诗歌德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及翻译: 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 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