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根据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的教训是要以民为本,要虚心纳谏。在经济上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改革的措施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4)根据材料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朝中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2.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

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洛阳

(2)观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可归纳出论点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最后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4.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

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5.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依然是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的起源)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謇,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开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咸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异珍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2)为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一带一路”的发展)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3)写出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

材料三下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材料四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起止时间。

(5)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海上活动性质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的展望)

材料五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6)依据材料六和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答案】(1)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

(2)西域都护.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了加强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分别是玄奘、《大唐西域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材料四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

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8.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9.封闭落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材料二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使团来华,拜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品等。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中总结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从材料二中总结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使中国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世界进步步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乾隆二十二年……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依据题干“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品等。”结合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使中国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世界进步步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苏州,湖州;水稻。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很快得到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所以材料一中的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社会生产经济被严重破坏,

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治理得当,生产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同时,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大举南迁,这样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另外,南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人少地多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隋唐以来,社会稳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宋代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因此两则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现象。

(3)依据所学概括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

11.1776年,清政府送给英国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货物以通有无”。后来嘉庆皇帝颁布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1)据材料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清朝这一政策对我们今天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借鉴或启示?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清朝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这导致了清朝愚昧落后。给我们的借鉴是要正视自己,承认不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学习别国长处,发展壮大自己。

12.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火药

(2)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任选一个,或者提炼其他的观点)

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

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2)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1)写出“此河”的中心。

(2)小历同学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隋朝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洛阳

(2)同意小历观点。理由:大运河的开凿增加了隋朝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之一,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不同意小历观点。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不同意小历观点。理由:材料不能体现小历的观点。

材料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选择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增加了隋朝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之一,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可以选择不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材料不能体现小历的观点。材料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睛】

解答辨析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14.在中国古代,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你的判断理由(理由不唯一,请选择多角度描述)。(2)结合下面的诗文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咏史诗·汴水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漕(水)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还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趋势,尤其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从元朝开始确立在更北的区域。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漕运路线走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隋朝大运河

②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

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2)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暴政。

(3)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隋朝大运河,②依据是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2)依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暴政。(3)依据题干的成立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15.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

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限制商业的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2)据材料二所示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

【答案】(1)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

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

(2)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任答3点即可)

影响: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

(3)表现: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断,限制商业的会是道家。因为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还有法家,因为法家主张“重农抑商”。

(2)根据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有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等。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生活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宋代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

(3)根据“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等可知,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是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据“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可知,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

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