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尚书宣示孙权

所求,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逮于

卿佐,必冀良方

出于阿是。刍荛

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横所

盱睨,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殊遇

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

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

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

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深念

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

小楷之祖------钟繇重点讲义资料

小楷鼻祖------钟繇 2016.5.23 忠言命题编辑 忠言序 钟繇小楷取法自然,不平中平,体态肥瘦相间,楷中夹行,不致呆板。 有点相见恨晚,有钟不见王的感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钟繇《墓田丙舍帖》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

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 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作者:————————————————————————————————日期: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 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 【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 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 【1】当:应该。 【2】抗:对等。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12】迈:超过。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临写方法 (一)、橫画(3课时) 1、长橫画 范字:直、老、素、安、奇、事。 藏锋入笔、收笔,大都中间较细,收笔要舒畅自然,忌写成“柴担”。 2、短橫画 范字:臣、王、不、三、皇。 凌空逆势入笔,然后藏锋收笔。这种短橫大都收笔时蕴含隶意及行书笔意,临写时要注意整字笔势的变化。 3、橫画收笔 范字:困、我、年、爰、山、復。 逆进行笔,收笔时顺锋向上提笔。 (二)、竖画(2课时) 1、竖画收笔(一) 范字:神、许、军、干、下、同、州。 竖画多为主笔,书写时收笔较重,不能太直,要蓄张力,笔画圆实,忌直线下泄。 2、竖画收笔(二)

范字:俾、年、郡、劇、师。 笔画粗短或纤细,并向右下方顺势收笔。 (三)、撇画(3课时) 1、左撇收笔(一) 范字:旧、及、犯、使、侯。 笔速较慢且稳健有力,一般呈刀叶状。 2、左撇收笔(二) 范字:録、力、先、榖、献、人、廉、不、充、欲。 入笔后徐徐增加笔的压力,并有转锋上挑动作,隶意较浓。特别是“献”字左撇直立,很有气势。 (四)、捺画(3课时) 1、右捺收笔(一) 范字:聚、食、路、破、之、罷。 起笔轻而收笔缓慢,并向右下方舒展时笔画较长而远离中宫。 2、右捺收笔(二) 范字:豪、東、徒、榖、略、家。 根据结体需求、以点代捺。一般左撇短而右捺(点)长,起到中宫紧收的作用。锺字时而放大、时而紧收,这是其特点之一。

(五)、戈画(2课时) 范字:贼、武、蟻、成、残、我。 戈画要舒展挺拔,富有张力,注意起笔与行笔的角度变化。“残”字戈法为隶书笔意。 (六)、乙脚(1课时) 范字:恩、先、绝、、犯、氣、尅。 乙脚事实上是竖弯钩的一种,书写时不应瘦弱无力,无论是“先”字的“浮鹅钩”还是“恩”字的斜钩,都要写的扁平,最终使整字稳定。 (七)、折画(3课时) 1、折画(一) 范字:國、内、關、能、见、雷。 转折处在橫画终了向左下行笔时加大笔锋的压力,要慢转而没有棱角。这种写法与唐楷皆然不同,因此不能与方笔转折相提并论。 2、折画(二) 范字:圗、直、自、初、陽。 同第一类折笔相比,转折的角度更圆,有篆书味道,起笔很轻,然后逐渐加重,几乎看不出转折的笔法。“圗”字较

钟繇传译文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

《宣示表》释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贮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力命表》释文: 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还示帖》释文: 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豈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 《墓田丙舍帖》释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正(正房夫人或正室之子)之良老也。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如何? 《荐季直表》释文: 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严。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谨言。 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

钟繇小楷的评价

将中国书法按史学的角度进行一番纵向梳理,我们发现,以书体的演变和进化作为主线,汉末的时候,虽然隶书作为主体,但是受当时实用的需求,从隶书分化成了楷书和章草两条线向下延伸。这种书体衍化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书体的一种进化。当时的书法,更多的是以实用为目的。只是当代,我们发现了它们的艺术性。自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到篆、隶、楷、草、行各种书体的完备这一书法史的进化,我觉得社会实用的要求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艺术往往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实用所服务,而最后,再慢慢与实用分开的。而在书法史上,书体衍化完成后,其艺术性也随之显现。纵观中国书法史,每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有主要的发展书体。如秦之篆,汉之隶,魏晋之小楷和行草,唐之楷,宋之行草,而清代则在篆和行草等书体都有重要的发展。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不相同的书法特色,又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 唐代的时候,各种书体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进化。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或许就因为其实用性强烈而成为了各古代书家的必修课。自钟繇起至清代,书法史上涌现的每个大家,基本上都是集楷、行于一身的。而小楷更是作为每个书家的强项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不精小楷者,无以成大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小楷成为文人墨客把玩、品味兼具手札、奏章,抄写经卷的最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书体。较之其它书体,小楷因其“小”,笔画精细,如何在蝇头小字上体现出大世界,则是每个小楷练习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唐尚法”,唐楷法度严谨,笔

画精到,确实是楷书的一座高峰。唐楷虽然也有人将其作为小楷书写,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中楷、大楷展现。而“晋尚韵”,晋的楷书,当时更多的是小楷,较之唐楷,晋小楷在书法史上更具有文人品格和文化品格。其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书家的素养、学识和艺术技巧。我一直都认为,小楷,是最能够表现艺术家心性的一种书体。 不管是那种书体,各个时代的代表大家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魏钟繇隶意朴茂,晋二王淡远空灵,唐楷法度森严,元赵孟钤诙王遗风寻求柔媚,明王宠、黄道周上溯魏晋散淡奇逸。这似乎是一种回归,几千年的小楷书法慢慢发展,然后又重新上溯,归根结底大部分书家还是从钟王的身上取法,然后再建立自己的风范。 书体的融合屡见不鲜。篆与隶的融和,篆、隶、魏碑与行草书的融和等等。于小楷书法融和以隶、行草之意亦是不鲜。然而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后代的书家将小楷融以古意,都有一种刻意的追求。当然掩饰得妙,这种刻意也会成为自然。为什么小楷融以隶、行草之意会古呢?这种做法从何人开始?这些依然是从钟王身上取法的。 钟王——钟繇、王羲之。对于王羲之,家喻户晓的名字,即使没有涉及到书法领域的孩童,也有知晓的。然而钟繇,没有踏足书法领域的人,是比较少听到这个名字的,甚至我发现有一部分人,学习书法几年有余,在唐楷上磨了几年功夫,却还不知道有钟繇这个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能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荐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翻墨本

墨迹本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有人认为系唐人根据原本所摹,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但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

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宫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张光宾先生的《李倜与陆柬之书文赋》一文,张先

钟繇宣示表临习指南 (1)

钟繇楷书《宣示表》临习指南 一、作者简介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二、选择《宣示表》作为书法入门的法帖的两点理由。 1.取法乎上。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父子,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2.承前启后。钟繇楷书前承隶书,后启行草。其笔法解散隶法,侧锋顺势入笔,接近行书用笔;其结构取隶书的横向取势之法,笔画之间前呼后应,灵活多姿。其书风格可概括为:古雅浑朴,圆润遒劲,精简醇厚,自然天成。学好钟繇楷书后,是转入二王体系行草书学习的最佳传手。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三、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点 ■上圆点 ■上方点

钟繇书法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钟繇书法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钟繇是汉末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非常之咼,那么钟繇书法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钟繇书法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钟繇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主要体现在楷书上,所以其书法特点大体上包含着楷书的特点。 钟繇的字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工整。看钟繇的字可以充分欣赏汉字的结构之美。而且字虽然整齐但不会给人呆板的感觉,反而是十分的飘逸。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也是十分的和谐,不会因为字大就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字小就显得空隙太大。 不仅字与字之间位置和谐,就是一个字里面的笔画也是十分和谐的。一笔一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之间有呼应。字字有度。 钟繇的字也是有力道的字,看似没有什么粗细变化的字里充满了线条的质感美。字是匀称的,比例、字形也是最能让人一眼接受的那一种。 钟繇的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字似乎是活着的。这就是一种别人学不来的神态。可能就死钟繇对于字的痴迷,对于自然的热爱使得他将身心、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和他笔下的字融合在一起,从而让那些字“活” 了起来。字是活的就和那些“死”字有了最大的不同。 字的形状容易模仿,字的灵气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学的来的了。 楷书具有的是一种古朴的美,这种美衍生出了其他的书法类型。

钟繇作为“楷书鼻祖”,自然是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王羲之是一代书法家,他就是从模仿钟繇的楷书中慢慢有了自己理解的书法之美,从而有了行书。 三国钟繇简介钟繇书法家的身份很是出名,可是他不止是一个书法家。钟繇也是一个政治家,重点是在曹操一家的手下任事时,官途很是通畅,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钟繇曾经担任过尚书郎、黄门侍郎这些职位,还有过助汉献帝东归这样的功劳,因为这件事,钟繇被汉献帝封为了东武亭侯。汉献帝渐渐失去了地位和权力,这些权力都被转移到了曹操的身上,曹操看到了钟繇的才华,于是重用钟繇。现在担任了司隶校尉,派去镇守关中,后来因为钟繇身上的功勋很高,凭借着这些功劳升到了军师这样的高位。后来汉朝灭亡,至打魏国,曹操就让钟繇担任了大理,之后又被提升到相国。再之后曹丕做了皇帝,钟繇就跟着到了曹丕的手下做事,首先就坐到了廷尉这个位置上,而后又升了一次又一次的官,最后是坐到了平阳乡侯的位置上。 钟繇在三国那种乱世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就可以看出钟繇的才华不止在书法上,在智商、情商、武力上也是很出色的。在曹操手下任事时,就是经常需要去带兵打仗。曹操既然可以将带兵出征这样的事交给钟繇去做,就足以证明钟繇的能力很是出色。 把钟繇放到三国的大背景下,他的整个人生也是很出色的,毕竟没有什么人都可以在三国时期在不同的人手下任事都能得到那些人的赏识。三国的钟繇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出色政治家。

小楷之祖钟繇小楷六种

小楷之祖——钟繇小楷六种 【文化典藏】《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文化典藏】《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文化典藏】《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文化典藏】《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

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文化典藏】《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文化典藏】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化典藏】《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文化典藏】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文化典藏】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

钟繇书法资料整理

钟繇小楷六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一、《宣示表》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王羲之的正楷书法字帖1 王羲之的正楷书法字帖2 王羲之的正楷书法字帖3 王羲之的正楷书法字帖4 王羲之的正楷书法字帖5 王羲之的楷书介绍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

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擫,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劲,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改,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索靖《草书状》原文、注释及译文

索靖《草书状》原文、注释及译文 【作者介绍和解题】 索靖(二三九年——三○三年),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张芝姊孙。累世宦族。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衰、张甝、索紾、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时称“敦煌五龙”。晋武帝时,擢为尚书郎,后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工书,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时与尚书令卫瓘齐名。因卫、索二人同在台府任职,故时人号为“一台二妙”。索靖章草,极为后世所重。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誉索靖书法“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唐?张怀瓘?《书断》列靖章草为神品,八分、草书列为妙品,并评其书云:“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唐?欧阳询路见索靖书碑,竟卧地观碑,三日不忍离去。靖亦自重其书,名其字势为“银钩虿尾”。传世书迹有月仪帖、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等。晋书有传。这篇《草书状》,就是在东汉草书书法家崔瑗《草书势》的基础上,从文字的实用性和书法艺术美两个方面来论述和描绘的.草书的实用性是“去繁”,所以能“下周谨案”;草书的艺术美是“存微”,所以“大象未乱”能“上理开元”.因而促使了“事业并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全文的主线,是对草书艺术美的描绘,以比拟

的笔法,把草书的动态美、静态美,豪壮的一面、飘逸的一面,静中有动的姿态、动中有静的姿态,都描绘得形象退真.草书有“婉若银钩”的刚,有“漂若惊弯”的柔,有“骇龙反踞”的劲猛,有“凌鱼奋尾”的流畅,可以说都写得有声有色。特别在“倜傥而不群”和“自检于常度”方面,理论性则更为深刻。两者既矛盾又统一,正由于“自检常度”,所以才能真正“倜傥而不群”;两者统一在艺术实践之中,便可达到理想的境界—“精微”.这是一般庸俗之人所忽视、而是一个真正的“笃艺之彦”所役心的。。此篇选自《晋书·索靖传》. 《晋书·?索靖传》作《草书状》,全篇载入。述草书流变,文似未完。《墨池编》作《书势》,《书苑菁华》卷三作《索靖叙草书势》。【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注释:[1]圣皇御世:圣皇,此指黄帝。御世,治理天下。 [2]仓颉: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史官。《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索靖《草书状》原文、注释及译文(2)[3]书契:指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一说书指文字,刻木以纪数,纪事谓之契。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

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CAOGS注),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惟愿陛下斟酌。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乾隆《三希堂法帖序》代序 钟繇《荐季直表》墨迹 钟繇《荐季直表》碑刻 钟繇《宣示表》碑刻(秦文锦藏本) 钟繇《宣示表》碑刻(唐翰题藏本) 钟繇《宋拓孝女曹娥碑》黄文宽藏本 钟繇《孝女曹娥碑》(贞观本) 钟繇《孝女曹娥碑》碑刻(天籁阁本) 卫铄《奉敕书急就章》(卫夫人书)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秋碧堂原拓磊翁跋)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汪由敦藏本)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唐翰题考藏本)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褚遂良临本)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包、孔、吴、叶四家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异僧本) 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唐翰题考藏本) 王羲之《乐毅论》碑刻(褚遂良奉敕排定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小型碑刻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补字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缺字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施孝长考跋本) 王僧虔(刘伯宠陶瑾)碑刻 萧敷《王氏墓志铭》碑刻(吴湖帆考跋本) 智永《千字文》墨迹 晋唐人《敦煌?晋唐人写经》六种墨迹 隋代:《大般涅盘经》墨迹 欧阳询《千字文》碑刻 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虞世南摹《洛神赋十三行》碑刻 冯承素摹《兰亭序》墨迹(行楷) 冯承素《兰亭序》墨迹(行楷?放大) 钟绍京《灵飞经》精选字方格版本 钟绍京《灵飞经》(王惕甫启功跋本) 柳公权临《洛神赋十三行》碑刻 王行满《周护碑》碑刻(局部) 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小楷 唐人《唐贤写经》墨迹(吴湖帆考藏本) 苏轼《祭黄几道文》墨迹 苏轼《问养生于吴子》、《与可画竹赞》碑刻 蔡襄《海隅陇亩之人》墨迹(李书楼本) 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乾隆御览本) 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御书房鉴藏宝本)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 (1): 夫 〔1 〕 自〔2 〕 古之善 〔3〕 书者,汉、魏 有钟、 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 〔5〕。 王羲之云 〔6〕:“顷 〔7〕寻诸名书,钟、 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 〔10〕 。” 可谓钟、张 云〔11 〕没〔12〕,而羲、献继 〔13〕 之。 注释: 【1】 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 面要发议论。 【 2】 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dng )于。 【 4 】 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 人能赶上 的。 【 5】 妙: 美,好。 【 6】 云: 说。 【 7】 顷: 近来、刚才、不久前。 【 8】 信: 实在、的确。 【 9 】 伦: 辈,类。绝伦:无与伦 比。 【 10】 观: 看,察看。 【11】 云 :语气助词,可用于句 首、句中 或句 末。此句中者。 【 12】 没: 通“殁”,死。 【 13】 继: 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 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 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的书法精致美妙。王羲之说: “近来 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 钟繇、张芝 确实超绝群伦, 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 观赏。”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 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 〔1 〕抗 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 雁行 〔6〕,然 张精熟, 池水尽墨 〔7 〕,假 令寡人 〔8〕耽〔9〕之若 此,未必谢 〔10〕 之。”此乃推 〔11 〕张迈 〔12〕钟之意也 前规 〔17 〕,摭 〔18〕以兼通,故无惭 于即〔20〕事 〔21 注释: 【 1】 当:应该。 【 2 】 抗:对等。抗行:抗衡、并 行,犹言不相上下。 【 3】 或:有的人。 【 4】 谓:说。 【 5】 过:超出。 【 6】 雁行:同等。 【 7 】 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 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 英 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 必先书然后练之; 临池学书, 池水尽 【 8 】 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 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 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 9】 耽:爱好,专心于。 【 10】 谢:逊于、不如。 【 11】 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 12】 迈:超过。 【 13】 考:推求,研究。 【 14 】 专:单纯、独一、集中在 一件事上 【15】 擅:长(ch dng )于,善 于。 【 16】 果:结出果实,实现。 【 17】 规:法则,章程,标准 【 18】 摭:拾取,摘取。 【 19】 惭:羞愧 【 20】 即:接近、靠近。 【 21 】 事:此代指书法。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 张芝相比, 跟钟繇可以抗衡, 有人认 为我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 和我不相 上下,但张芝精熟,勤于临池学书, 池水尽是墨黑, 假如我象张芝这样用 考〔13〕其专 〔14〕擅〔15〕 ,虽未果 16〕

【大书法家钟繇】书法家钟繇的读法

【大书法家钟繇】书法家钟繇的读法 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下面是为你的大书法家钟繇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钟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用笔方面的论述。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 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钟繇在学习书法艺术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 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这说明了钟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如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钟繇不但自我

如何临写钟繇小楷《宣示表》

一.临习《宣示表》应注意以下几点: 《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该帖字形偏扁,长横居多,首先,要求执笔方法要正确,即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拨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理解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有的人理解为拨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拨灯芯,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理解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间状如马镫。这几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说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否则,若执笔过深,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自如地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但也不能过低,因为执笔越低,笔头的活动空间越小,特别是在写长横时就自然会受到影响。用力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宜适中。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笔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称之道乃佳。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道:“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须心欲其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 其次,书写时要注意腕宜平、掌宜竖。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但在运笔时又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笔势自然圆活。 第三,要注意该帖有些字的正确笔顺。笔顺正确是写好该帖的重要条

件。如图一“所”字,正确的书写顺序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先写两个短竖,然后再写两竖之间的挑笔,这样在行笔走势上就可以和右边的撇折横连起来,从而体现笔画之间的呼应。还有如图二“弃”字中间的“世”,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长横,再依次写三个竖,最后写下边的短横。图三“献”字左边开始部分的正确笔顺是先写横,再写横钩,再依次写竖、横、横,再写撇,然后写下面的部分。再如繁写的“门”字,其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左边竖、横折、中间短横,再写提,然后是右边,先写竖折横(图四“闻”字此笔已断成两笔),往上依次写横、横折钩。 以上是临写《宣示表》所要注意的。实际上要能真正地写好该帖,首要一点是认真读帖,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至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及至此时,便无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了 二.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颐,逆势涩进。《禁经》中所谓“画如长锥界石”,喻行笔不可太光滑浮薄。《宣示表》中的横画有长横、左尖横、右尖横、点状横等。 1.长横。其写法是先轻锋逆人,重顿后向右徐徐行笔,此时用笔稍轻,至收笔时宜轻提、略顿、疾收。如图一“不”字首笔。 2.左尖横。如图二“二”字的尖横。其书写方法是尖锋入纸,顺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