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尸体现象

死亡与尸体现象
死亡与尸体现象

死亡与尸体现象

第一节死亡

一、死亡的概念

传统认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不能再使其恢复,即可判断机体死亡。按心跳和呼吸停止发生的先后,分为心脏死和呼吸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等医疗抢救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心跳和呼吸停止并不意味着必然死亡。

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对全身器官组织起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调节、整合及支配作用。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个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首先提出脑死亡的概念,对死亡的概念也有了刷新。

(一)心脏死

是指心跳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二)呼吸死

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和脑的停止而导致的死亡称为呼吸死,又称为肺死亡。血氧含量(血氧张力)的显著下降,既是呼吸死的关键所在,又是鉴别急性呼吸死与急性心脏死的死后生物化学的重要指征。

(三)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脑功能完全丧失,并发生不可逆性的改变,也称为全脑死亡(total brain death)。

脑死亡的原因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诊断脑死亡的检查方法

脑死亡的意义

脑死亡与植物人

二死亡的过程

人的死亡尽管有直接迅速死亡,如颈部切断、头部辗压伤等,但较少见。绝大多数的死亡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将死亡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以脑中枢的机能变化为特征。

濒死期又称为死战期或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相应的机能活动也发生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

临床死亡是濒死期进一步发展的死亡阶段,又称为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展到皮质下部和脑干,尤其延脑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呼吸和心跳已停止,各种反射均消失,从外表看人体生命活动已停止,由于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故依然有复苏的可能。

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在临床死亡期,作为统一的整体人已死亡,但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仍可保持一定的生活机能,对刺激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在此期迅速摘除器官可作器官移植。

生物学死亡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的生命器官的新陈代谢全部停止,陷入不可逆状态。随着生物学死亡过程的进展,相应出现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死亡征象(signs death) 人体刚死亡后所出现的征象,称为死亡征象。包括①心跳停止。②自动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他各种反射也消失。④肌肉松弛。⑤皮肤苍白。⑥体温下降。⑦皮肤粘膜干燥。⑧尸斑出现。⑨尸僵出现。

第二节假死

一、假死的概述

生命机能已陷于极度衰弱状态,从外表看来似乎已经死亡,但如积极救治能暂时或永久复苏,称为假死(apparent death)。

引起假死的原因

二、假死与真死的鉴别

微弱呼吸检查

微弱心跳检查

眼部检查

用手紧压手指

第三节死因分析

死亡常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或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所导致的。通过综合分析案情或病史、尸体剖验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辨明各种疾病、损伤或暴力情况之间与死亡的关系,明确死因的过程称死因分析

一、死因

凡致命性的疾病或损伤即为死因。

主要死因

直接死因

死亡的诱因

辅助死因

联合死因

二、死亡方式

(一)非暴力死

又称为自然死或内因性死亡,系指在通常自然条件下,由于体内自然变化或疾病而引起的死亡,大多数不涉及法律的生物学死亡。其中包括老死和病死

(二)暴力死(vio1ent death )

又称为非自然死亡或外因性死亡,是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死亡。按死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分为:自杀死、他杀死和意外死。

三、死亡机理

死亡机理为疾病或暴力所引起的与生命活动不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紊乱,是致命的生理、生化过程。

常见的死亡机理有心跳停搏,心室纤维性颤动,反射性心脏抑制,严重代谢性酸或碱中毒,呼吸抑制或麻痹,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延髓生命中枢麻痹。

氧循环与死亡机理死亡机理有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机理是机体氧循环的严重障碍,即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

第四节尸体现象

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人死后,各器官和组织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并使尸体呈现特有的征象。根据尸体现象出现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两大类。

一、早期尸体现象

1. 肌肉松弛

定义:死后,神经中枢功能丧失,全身肌肉张力消失,出现肢体变软等现象。

法医学意义:死后肌肉和皮肤失去弹性,因此在尸体受压部位能反应出接触物表面的形态特征,并能保留较长时间

2. 尸冷

定义:人死后,新陈代谢停止,热量不再产生而体表散热仍在继续进行,尸体温度逐渐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

影响因素:周围环境,衣着,个体差异,死因

法医学意义: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根据之一

3. 皮革样化

定义:人死后,尸体上的表皮剥脱及皮肤较薄部位的水分迅速蒸发,局部干燥,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硬斑,称为皮革样化。

法医学意义:可保存擦伤形态、生前损伤的创面、索沟、表皮剥脱等。

4. 角膜混浊

定义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

形成机理:角膜混浊与体内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关。

法医学意义:角膜混浊程度可作为推测死后经过时间的参考。

轻度混浊死后6~12小时角膜呈,可透视瞳孔,

中度混浊死后15~24小时角膜混浊加重,呈云雾状,半透明可透视瞳孔。

重度混浊死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角膜为,不能透视瞳孔,

5.尸斑livor mortis

定义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未受压迫的血管内,并透过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

尸斑的分布依尸体的体位及姿势而不同,一般出现在尸体的低下部位。

尸斑的发展

(1)坠积期尸斑:死后8~12小时以内的尸斑,尸斑开始呈小块或条纹状,经3~6小时则融合成片,逐渐扩大,颜色加深呈紫红色,边界范围模糊不清。

特点①血液局限于血管腔内,指压尸斑可退色,解除压力后又可恢复原色

②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原来形成的尸斑可逐渐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为尸斑转移。在死后6小时以后再改变尸体体位时,则原有的尸斑不能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体位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新尸斑,称为两侧性尸斑。

③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用纱布易擦掉。

(2)扩散期尸斑

特点:①指压尸斑不能使其完全消退。

②改变尸体位置,原尸斑不消退,但可有浅淡的新尸斑形成。

③切开尸斑部位的皮肤,用手挤压血管内流出少量血滴,同时组织中可有淡红色血水样液体流出。组织染成红色不能被擦掉。

(3)浸润期尸斑

特点①尸斑完全固定。

②指压尸斑不退色。

③切开尸斑处皮肤,则见皮下组织呈紫红色或浅紫色,已无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

尸斑的颜色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颜色

如:一氧化碳尸斑,白人尸斑,

窒息尸体尸斑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主要与死因有关。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

尸斑的法医学意义

(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确证之一。

(2)尸斑可推测死亡时的尸体位置和以后位置有无变更。

(3)根据尸斑的发展,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

(4)尸斑的颜色能提示某些中毒。

6.尸僵与尸体痉挛

定义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使关节固定,尸体呈强直状态

尸僵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一般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尸僵,经4~6小时扩延至全身,24小时左右最坚硬,24~48小时后开始缓解。

影响尸僵的因素:周围环境,个体差异,死因。

尸体痉挛死前有剧烈的肌肉运动,或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立即发生僵直。

尸僵的发生机制

尸僵的法医学意义

(1)尸僵是死亡的确证。

(2)根据尸僵发生的情况和程度,推测死后经过时间。

(3)根据尸僵固定下来的尸体姿态,帮助分析死亡时的有关情况。

(4)出现尸体痉挛,常对分析案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7.自溶(autolysis)

定义人死亡后,组织细胞受细胞内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结构的破坏和溶解,因而各器官软化和液化,称为自溶。

自溶的机理

影响自溶的因素:周围环境,死亡原因,器官组织的差异。

自溶的法医学意义

(1)根据自溶发展情况可推断死亡时间。

(2)区别自溶和病理坏死,对确定诊断极为重要。

(3)自溶可影响生前损伤和病变的诊断。

影响腐败发生的因素:温度,湿度,空气,个体差异,死因。

腐败的法医学意义

(1)根据腐败的发生及发展程度,可推测死亡经过时间。

(2)尸体腐败可使沉入水中的尸体浮起而有利于揭露犯罪

(3)认识尸体的各种腐败征象,如尸绿、腐败气泡、口腔或鼻腔血水溢出等,不要误诊为生前损伤和中毒。

(4) 白骨化的尸体,仍可检出金属毒物,骨损伤,骨髓内的硅藻等。

(5) 腐败后的毛发、指甲,可检验金属类毒物、性别、血型等。

(6) 高度腐败可破坏软组织损伤和病变,应争取及早进行尸体检验。

常见的死后人为现象

(1)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

(2)濒死期急救或死后变动体位

(3)由于尸体所处环境或搬运时所致的各种死后破坏

(4)尸体检验操作时所致人为现象

(5)镜检标本取材、固定及制片过程中所致的人为现象

(6)犯罪分子为逃避惩罚,消灭罪证,毁坏尸体

早期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 (一)肌肉松弛 一般在个体死亡发生后立即出现。 尸体表现: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张,其面容一般无表情,肢体驰缓等。 (二)尸体的冷却 正常生活的人体内,由于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维持着提问相对恒定于36.8~37.5℃之间(肛温)。 人死后,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变冷,直至与周围环境相同,甚至降到较外界温度略低2~3℃。这种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变冷的现象,称为尸冷。 (三)尸体局部干燥 1、皮肤的干燥 2、眼球的干燥 (四)角膜混浊 一般在死后6~12小时左右呈现轻度混浊,15~24小时混浊加重,但尚可透视瞳孔。一般至48小时或更长时间便完全混浊二不能透视瞳孔,角膜内皮附白晶状体。 (五)尸斑 血液循环停止后,如果尸体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血液便沿着血管流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于地下部位未受压处的血管内,进而浸

润盗组织中,在相应的皮肤表面里出有色斑快,成为“尸斑”。 尸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坠积期,扩散期及浸润期。 1,坠积期:一般于死亡后2~4小时开始出现,而最早可在死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也有迟至6~8小时才出现。 2,扩散期:死后经过12小时左右,最快可于8小时左右。 3,浸润期:死后24小时左右,尸斑已从扩散期发展到浸润期。(六)尸僵 死后,全身肌肉经过一段时间松弛后,逐渐出现僵硬的现象,将尸体固定于一定姿势,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的时间及顺序 尸僵一般多于死后2~4小时出现,6~7小时波及全身,10~12小时最强,48小时开始缓解,72~96小时完全缓解。 尸僵形成多从下颌关节开始,颈,项部,依次为上肢,躯干,下肢,呈所谓下行型发生,少数也有从下肢开始向上扩展的,所谓上行型(逆行型)发生,个别也有由其他某肌群首先发生的,称为异行型。 (七)晚期尸体现象 尸体继续变化即出现晚期尸体现象,最常见的是实体的腐败。一般肥胖的尸体较瘦弱的尸体容易腐败分解,小儿组织比较柔嫩,比成年人及老年人易腐败。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一、利用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二、利用胃肠道食物的消化程度及移位情况推断最后一次进餐时间;三、根据膀胱内尿液的多少推断死亡时间;四、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五、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等。 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3、角膜混浊;4、皮革样化;5、尸冷; 6、尸斑; 7、尸僵与尸体痉挛; 8、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可分为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毁坏型尸体现象主要是尸体腐败和白骨化,腐败在发展变化中可出现尸臭、尸绿、腐败静脉网、巨人观、腐败气泡、“死后呕吐”“死后分娩(或称棺内分娩)”,肝、肾、脾等成为“泡沫器官”,以后随软组织的分解消失而使尸体“白骨化”。 可用于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现象有:一、超生反应;二、角膜; 三、尸冷;四、尸斑;五、尸僵;六、毁坏型尸体现象;七、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测死亡时间 超生反应是指机体死亡后组织器官细胞仍保持生命机能,对刺激仍有一定反应。其种类很多,可用作推测死亡时间的超生反应有(见表一): 肌肉的超生反应:人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受机械刺激后均可发生收缩反应,尤以肱二头肌为甚,并且不受环境气温高低的影

响。 死后皮下出血:在进行机械刺激试验过程中,被打击的部位可形成皮下出血斑。其出现率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 瞳孔的超生反应:人死后在一定时间内,眼内滴入或注入药物,可引起瞳孔反应。 超生反应与死亡时间的说明 (表一) 二、根据角膜推测死亡时间 在正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角膜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人死

死亡与尸体现象

死亡与尸体现象 第一节死亡 一、死亡的概念 传统认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不能再使其恢复,即可判断机体死亡。按心跳和呼吸停止发生的先后,分为心脏死和呼吸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等医疗抢救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心跳和呼吸停止并不意味着必然死亡。 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对全身器官组织起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调节、整合及支配作用。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个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首先提出脑死亡的概念,对死亡的概念也有了刷新。 (一)心脏死 是指心跳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二)呼吸死 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和脑的停止而导致的死亡称为呼吸死,又称为肺死亡。血氧含量(血氧张力)的显著下降,既是呼吸死的关键所在,又是鉴别急性呼吸死与急性心脏死的死后生物化学的重要指征。 (三)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脑功能完全丧失,并发生不可逆性的改变,也称为全脑死亡(total brain death)。 脑死亡的原因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诊断脑死亡的检查方法 脑死亡的意义 脑死亡与植物人 二死亡的过程 人的死亡尽管有直接迅速死亡,如颈部切断、头部辗压伤等,但较少见。绝大多数的死亡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将死亡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以脑中枢的机能变化为特征。 濒死期又称为死战期或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相应的机能活动也发生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 临床死亡是濒死期进一步发展的死亡阶段,又称为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展到皮质下部和脑干,尤其延脑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呼吸和心跳已停止,各种反射均消失,从外表看人体生命活动已停止,由于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故依然有复苏的可能。 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在临床死亡期,作为统一的整体人已死亡,但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仍可保持一定的生活机能,对刺激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在此期迅速摘除器官可作器官移植。 生物学死亡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的生命器官的新陈代谢全部停止,陷入不可逆状态。随着生物学死亡过程的进展,相应出现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死亡征象(signs death) 人体刚死亡后所出现的征象,称为死亡征象。包括①心跳停止。②自动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他各种反射也消失。④肌肉松弛。⑤皮肤苍白。⑥体温下降。⑦皮肤粘膜干燥。⑧尸斑出现。⑨尸僵出现。

如何通过尸体现象判断死亡时间

如何通过尸体现象判断死亡时间 【说明】这篇作业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的,多有肤浅、错误和粗糙之处,感谢老师批评指正! 人死后,各器官和组织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死后变化所呈现的现象叫做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晚期尸体现象和异常尸体现象。尸体现象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指标,在法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早期尸体现象与死亡时间判断 早期尸体现象是指24小时以内或者尸体腐败前的尸体现象。 (一)肌肉松弛(尸体压平) 表现:无表情面容,瞳孔散大,眼微睁,下颌下垂, 口微开,肢体变软,关节易弯曲,肌肉松软,皮肤失 去弹性,在受压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体表面 形状相应的印痕。膀胱、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可出现大 小便溢出。 时间判断:死后立即出现,是最早的尸体现象,大约 持续1-2个小时 *右图为“肌肉松弛---皮肤印痕” (二)尸冷 表现:人死后,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变冷 原理:人死后,机体产热停止而散热仍在继续 时间判断:通常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小于10小时时,每小时下降1 ℃;大于10小时时,每小时下降0.5 ℃;大于24小时时,与环境温度相同。 但是影响尸冷的因素有很多: ①环境温度(温度、湿度、通风、雪地、水中、传导物) ②衣着多少 ③尸体本身情况(胖瘦、青壮年) ④死因(猝死、co中毒、机械性窒息、高热痉挛病、破伤风、脑膜炎----慢) (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失血、溺死、冻死、大面积烧伤----快) (三)尸斑 表现与原理: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依靠自身的重力,流向和坠积于低下、未受压迫处的血管中,并透过皮肤显现出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 发展程度与时间判断: 1、一期(坠积期) 时间: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历时12小时

通过早期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如何通过早期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人体在死亡之后仍然会发生许多生理变化,变化可能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引起。正确判断变化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再加以合理的测量和推断就可以得知人体死亡的大致时间。我们已经了解的领域里可以依赖的依据有以下几种: 一、超生反应 超生反应是指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已经丧失,但是某些细胞、组织、器官仍具有一定活力,对其进行刺激任然有反应的一种现象。例如: 1、死亡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的肌肉受电流或者机械刺激都能发生明显 收缩,8小时内反应仍呈阳性; 2、死亡后4小时内将阿托品或者依色林注入结膜囊可引起扩瞳和缩瞳 反应; 3、死后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遇冷刺激竖毛肌收缩,皮肤可呈现“鸡 皮疙瘩”式的反应; 4、十几小时内刺激肠还可以蠕动,由于膀胱、直肠、精囊的平滑肌收 缩或括约肌弛缓而引起大小便、精液的排泄。 5、附睾内的镜子在死后30小时内有的甚至在70小时内都仍然具有活 力,死亡后的24小时内阴道内能检见有活力的精子; 6、死后2~3日血管平滑肌仍可对缩血管药物起收缩反应。 7、鼻腔内的白细胞于死后68小时仍有吞噬功能。 二、尸冷 尸冷是指人死亡以后产热停止,体内原有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水分蒸发等方式散失,尸体温度降至或低于环境温度,这一现象称为尸冷。有许多因素影响尸体的温度下降,如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死因、年龄等也可以影响,因此尸温下降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只有相对的规律性,并没有一种简易而又准确的方法。 在人死亡后1到2个小时内尸温下降不明显,有的尸体因为死亡前后有产热,尸温也可略高于正常体温;死后1到2小时尸温较规律性下降。 在经典的死亡经过实践计算方法中,最为普遍使用的而是“布尔曼公式”: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一、利用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推断 死亡时间;二、利用胃肠道食物的消化程度及移位情况推断最后一次进餐时间;三、根据膀胱内尿液的多少推断死亡时间;四、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五、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等。 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3、角膜混浊;4、皮革样化;5、尸冷; 6、尸斑; 7、尸僵与尸体痉挛; 8、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可分为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毁坏型尸体现象主要是尸体腐败和白骨化,腐败在发展变化中可出现尸臭、尸绿、腐败静脉网、巨人观、腐败气泡、“死后呕吐”“死后分娩(或称棺内分娩)”,肝、肾、脾等成为“泡沫器官”,以后随软组织的分解消失而使尸体“白骨化”。 可用于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现象有:一、超生反应;二、角膜; 三、尸冷;四、尸斑;五、尸僵;六、毁坏型尸体现象;七、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测死亡时间 超生反应是指机体死亡后组织器官细胞仍保持生命机能,对刺激仍有一定反应。其种类很多,可用作推测死亡时间的超生反应有(见表一): 肌肉的超生反应:人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受机械刺激后均可发生收缩反应,尤以肱二头肌为甚,并且不受环境气温高低的影

在正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角膜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的征象,称为角膜混浊。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可推测死后经过时间。角膜混浊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见表二) 角膜变化与死亡时间 (表二) 在寒冷的环境中,尸体存放48小时角膜仍可清晰透明,但角膜如有冻结则变混浊。 三、根据尸冷推测死亡时间 人死后,因尸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的现象。体表热的散发以辐射、对流、蒸发来完成。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故根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尸冷的测量方法:通常以测量直肠温度为标准尸温。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肛门6-7cm。每小时测量一次。 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

尸体鉴定

尸体死亡鉴定一.死亡分类 (一)心脏性死亡 定义:死亡过程中,心跳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常见原因心脏病变病变明显:心肌梗死,室壁瘤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 病变不明显: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 损伤(心脏刺创) (二)呼吸性死亡 定义:呼吸先于心跳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常见原因呼吸道阻塞(机械性窒息、异物压迫、呕吐物误吸) 肺疾病或损伤 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电击、中毒) (三)脑死亡 诊断标准:(哈佛标准) A 不可逆转的脑昏迷 B 无自主呼吸(观察1h) C 无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 D 等电位脑电图(持续>10 min) 原发性脑死亡:由原发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 继发性脑死亡:由脑外器官的疾病或损伤所致 排除低温、中枢神经抑制剂、休克等因素 一,法医学死亡分类 自杀:自缢、服毒、高坠 根据死亡方式他杀:勒死、扼死、钝器锐器火器死 意外死:事故死、灾害死 暴力性死亡 非自然死亡 机械性:损伤、窒息 物理性非机械性:冻死、烧死雷电击死 根据外因性质化学性:毒物 生物性:毒蛇、注射胰岛素 非暴力性死亡生理性死亡:衰老死实为症状体征不明的病死 自然死亡病理性死亡:病死

二、常见的死亡机制 1.心脏停搏、心室纤颤、反射性心脏抑制、心功能衰竭; 2.呼吸抑制或麻痹、呼吸功能衰竭; 3.延髓生命中枢麻痹;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4.肝、肾功能衰竭; 5.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等。 二.尸体现象 一、早期尸体现象 定义: 死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变化 (一)肌肉相关现象:肌肉松弛,尸僵,尸体痉挛 (二)水分相关分析:角膜混浊,尸革样化 (三)血液相关现象:尸斑,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四)热量相关现象:尸冷 (五)酶化学反应现象:自溶和自家消化 (六)超生反应 1、肌肉弛缓 定义:人死后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是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 表现:面部、全身肌肉、关节、括约肌。 法医学意义:尸体死后停放姿势是否移尸及移尸时间 2、尸僵 定义: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尸僵在死后6小时内被破坏后可再形成的现象称再强直。但程度较弱。死后7-8小时以后尸僵被破坏者,不再有尸僵形成。 表现:1~3h出现在局部小肌群(下颌、颈部) 4~6h波及多个肌群(颜面、躯干、肩部) 12~15小时达高峰(下肢及全身关节) 24~48小时开始缓解 3~7天完全消失。 影响因素、时间及顺序 ①周围环境:气温高-发生早-缓解快。 ②个体因素:肌肉发达、年青、男性-较快、较强。 ③死因:死前抽搐的、发热的-早、强。

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早期尸体现象有:超生现象、尸冷、尸僵、尸斑、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体痉挛、自溶和自家消化等,通过全方位介绍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种类,了解各种早期尸体现象发生的机制,以及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程度、位置、形状、状态、颜色等等,从而推敲出尸体死亡的时间、尸体死后停放的姿势、有无移尸、判断是他杀还是自杀、甚至可提示死亡原因等。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早期尸体现象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早期尸体现象、侦查作用、提供线索、死亡时间。 一、前言 在人类死亡后,各器官和机能以及细胞的生命活动都趋向停止,尸体受包括温度、湿度、外力、化学作用、生物因素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和物理学、化学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死后变化。由于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尸体的特有现象,我们将之命名为尸体现象。根据尸体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法医学上通常将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两种,通常的分类,我们将在自然环境下(即室温20摄氏度、湿度40%、没有其他物理作用),尸体死亡后24小时内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早期尸体现象,24小时之后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晚期尸体现象。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绝对,因为尸体的变化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改变,所以这种划分仅仅是限于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 尸体现象在刑事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在确定人死亡与否,死亡时间以及死亡原因和是否尸体发现场所即为第一现场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尸体现象既能反映出尸体死亡过程中或者死亡前的某种状态,也能够破坏生前状态或者某种损伤和病变。甚至死后的尸体现象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损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直接死因。因此正确的熟悉和认知尸体现象对于刑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主要介绍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二、早期尸体现象 (一)超生反应 个体死亡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还保持短暂生命力,并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称为超生反应。超生反应的存在表明人死亡后经过的时间不长,是生物学

确认尸体现象

确认尸体现象 确认尸体现象 进行尸体病理解剖前,首先应确定患者是否己经属于生物学上的死亡,即,不仅是呼吸、心跳不可恢复地完全停止,而且出现一定的尸体现象,如角膜干燥混浊、尸冷、尸斑、尸僵等。 一、尸冷:在正常机体,热的产生与散发保持着平衡状态,因此,人的体温能恒定地维持在370C左右。死后,体内产热停止,而体表热散发继续进行,结果 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并冷却,称为尸冷。一般在死后6?12小时内逐渐发生,其体表暴露面3?6小时即先冷却。 影响尸冷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一)周围环境温度周围环境温度越低,尸冷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尸体在冰库和冰雪中,约经1小时即可完全冷却,时间稍长即可发生冰冻,体腔内的液体可冻成冰块,四肢、躯干变硬。如果周围环境温度高达40?500C,则尸冷很难发生。 (二)年龄和肥胖老人和小儿较青壮年尸体容易冷却,刚分娩的婴儿,死后经5?10个小时即可降到与周围环境相等的温度。脂肪组织有保温作用,因此,肥胖尸体较廋弱尸体尸冷为慢。 (三)死因急死者尸冷缓慢;一氧化碳中毒死和机械性窒息死尸体尸冷也慢; 有些病死尸体,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反而可暂时上升,例如:高热传染病、伤寒、猩红热等死后,主要是因为病原体可使分解作用增强,产热增加,致使尸温暂时上升;其他如破伤风、脑膜炎、癫痫、士的宁中毒等患者,死前曾发生较长时间痉挛,体内产热增加,而使尸温暂时上升。 相反,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水、冻死、大而积烧伤之尸体尸冷较快。其他因素如尸体放置处的通风条件、尸体体表面积大小、尸体穿戴及覆盖情况等均对尸冷时间有重要影响。 二、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本身的重力作用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使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透过皮肤呈现从云雾状、小片状到大片状的紫

第三章死后变化

第三章死后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早期尸体现象 A 尸冷 B 尸僵 C 泥炭鞣尸 D 尸体痉挛 E 角膜混浊 2下列哪一项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 A 尸体痉挛 B 尸僵 C 皮革样化 D 尸蜡 E 白骨化 3生前出血伴有纤维蛋白的出现,其组织学检查可用以下方法,但除外 A PAS染色 B Weigert-Schueinoff染色 C 磷钨酸苏木素(PTAH) 染色 D Martius猩红蓝染色 E 苏丹Ⅲ染色 4皮下出血几天能见到含铁血黄素 A 1天 B 2天 C 3-4天 D 1周 E 1个月 5皮下出血大约在几小时后出现中性血细胞反应 A 1小时 B 2小时 C 4小时 D 8小时 E 16小时 6下列哪项不属于皮下出血与尸斑的鉴别要点 A 血色斑迹的分布 B 边界是否清楚 C 压之是否退色 D 切开有无滴状物流出 E 镶边挫伤带

7生活反应的生化表现为外伤后激素的反应,其中有一项是不正确的: A.皮质醇升高 B.肾上腺素升高 C.ACTH升高 D.胰高血糖素升高 E.胰岛素下降 8下列哪项不属于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 A确证死亡 B推断致伤物 C推断死亡时间 D提示死亡原因 E反映死亡时躯体的位置和状态 9急性时相蛋白反应中以下哪种蛋白在外伤后升高最快? Aα-1酸性糖蛋白 Bα-1抗胰蛋白酶 C纤维蛋白原 D血红素结合蛋白 EC 反应蛋白 10急性时相蛋白反应中以下哪项正确? A是机体对外伤和感染的特异性反应 B常伴有白细胞减少 C与肌肉崩解负氮平衡有关 D常伴铁锌浓度的升高 Eα-1酸性糖蛋白升高最快 11死后器官和组织也能发现自发性出血,但以下哪种情况不是死后继发性出血A尸斑和坠积性淤血明显处出现的淤点或瘀斑 B颅内热血肿 C尸体解剖时颈部软组织受损伤出血 D腹腔内大失血死,胰腺周围出血 E 腹腔内大失血死,肠管内柏油样变 二、填空题 1早期尸体现象包括()()()()()()()() 2生前出血的特征包括()()()() 3炎症是最常见,最基本的生活反应,包括()()()() 4早期尸体现象包括()()()()()()()() 5保存型尸体现象包括()()() 6毁坏型的尸体现象包括()()() 7晚期尸体现象包括()和()两类

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

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 法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时间,指的是从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通过对受害者尸表检查、对判断罪犯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法、犯罪性质和确定作案时间,认定排除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划定侦查范围乃至案件的最终侦破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尸体死亡时间分成三个时期:死后早期、死后晚期和白骨期。 死后早期推断死亡时间 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客观依据,主要是尸体现象(尸僵、尸斑、尸温等)、环境的温度、尸体的体格、运动程度、是否饮酒、是否用麻醉剂,胃内容的消化程度以及尸体周围、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最新的眼球化学法。具体如下: 一.根据尸温判断死亡时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间。

二.根据尸僵判断死亡时间 尸僵出现和缓解的时间、强度,与死者肌肉发育、年龄、死亡原因及其环境因素有关,其规律如下: 三.根据尸斑判断死亡时间 人死亡以后,血液受重力的作业,积存在尸体的低下部位,透过皮肤形成有色的斑块。尸斑的出现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四.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 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

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判定死亡时间。一般规律如下: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排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种类和性状、进食的量、胃肠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个人的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酒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排空快。在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五.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死亡时间 在夜间死亡的人,还可以根据膀胱内尿的充盈程度来推测死亡时间。按照常人的习惯,睡觉前要排尿,如果尸检时见膀胱内尿量甚少,则可能是睡后2~3小时内死亡;如果尿量甚多,则可能是半夜死亡。只是这种情况偶然性较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仅凭此来判断死亡时间。 六.角膜混浊判断死亡时间 生前角膜透明,可以透视到瞳孔,死后角膜不再透明,以至变成白色膜状。

尸体简介

1小时(以内):尸体有余热,角膜透明,口腔粘膜湿润,无尸斑、尸僵,胃内食物外形较完整,以硬物敲击肱二头肌可引发收缩反应。 2-3小时:面部和四肢冷却,下颌与颈部出现尸僵,局部出现尸斑,胃内食物乳糜化,部份进入12指肠。 4-6小时:尸僵大部分出现,尸斑也联成片状,胃内食物全部排空,进入大肠,硬物敲击肱二头肌无明显反应。 6-8小时:角膜混浊,口腔出现皱缩,尸斑被压迫会褪色,尸僵全身出现。 10-12小时:尸斑明显,被压迫不褪色,尸僵高度发展,眼结合膜开始自溶。 15-20小时:角膜中等混浊,尸斑、尸僵非常明显。 24小时:出现尸臭、尸绿。如果温度适宜,眼角,鼻孔会出现蝇蛆。 48小时:角膜高度混浊,尸僵开始缓解。 4天:出现腐败形成的水泡,巨人观出现,关节的尸僵已经消失。 1周:皮肤脱落,蝇蛆变蛹。 2周:夏季尸体周围有蛹壳,春秋这一现象的出现一般要1个月。 1-2月:皮下脂肪的尸蜡化出现。 1年:深部肌肉出现尸蜡化。 3-4年:正常情况下,土埋尸体白骨化。 尸体现象,是指尸体在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引发和呈现的现象称为尸体现象。可以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指尸体未腐败时的现象,下面按出现时间分别给以简介:

1、肌肉弛缓:由于死亡引起肌肉松弛和肢体变软的现象称为肌肉弛缓。具体表征为瞳孔放大、眼微睁、口微张、下颌落下、大小便失禁、皮肤失去弹性、全身肌肉松软等,这一现象在死亡后立刻出现,但如果死亡过程中出现痉挛现象则会表现的不明显或者不表现。 2、尸冷:人体新陈代谢停止,不产生热量,原有热量向外界散发使尸体逐渐变冷的现象。首先发生于外露部位如头、手足等,再扩展到全身。外界环境对这一现象的发展影响很大,普通成年人在17-20℃室温中,在死亡后的前10个小时内平均每小时体温下降1℃,10小时后这一过程减慢,一般24小时后尸体温度会与外界一致。强壮和肥胖的死者较幼儿、老人等尸温下降慢,猝死和机械性窒息死亡者也较慢;各种慢性死亡、溺死、失血性死亡、冻死、大面积烧伤死亡的尸冷过程较快;某些热病(猩红热、伤寒)病原体在人死亡后仍能分解体内糖元,死亡前有强度痉挛的如某些中毒死亡,脑部损伤的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的,死后体温会先上升,再下降。 3、尸体局部干燥:血液循环停止使体表水分蒸发得不到补充,从而使表皮和粘膜呈褐色,术语称为皮革样化,正常情况下这一现象会在死亡后8-12小时出现。特别指出的是眼部粘膜现象,死亡后首先是球结膜皱缩,出现灰黄色的三角斑;然后角膜因失去水分混浊化,尚可看见瞳孔为中度混浊,不能看见瞳孔为高度混浊。尸体局部干燥在法医学上有其意义,首先尸体局部干燥会使伤痕,尤其是扼痕、创面、移动损伤等易于辨认;角膜的混浊度经常被用来推断死亡时间;同时口腔粘膜的尸体局部干燥会与毒物损伤混淆,其它部位的尸体局部干燥有时也会被误认为外伤。 4、尸斑:尸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它的形成是因为循环停止,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低下的部位集中,使毛细血管扩张并进一步渗入附近组织,从而在皮肤表面呈现出有色瘢痕,开始时为条状和小块,逐渐融合成大片分布。它的发展分为坠积期、扩散期、浸润期三个阶段。 A、坠积期:尸斑的开始阶段,死亡后2-4小时出现,尸斑不稳定,压迫会褪色,如果移动尸体,尸斑位置也会改变。 B、扩散期:死亡后12小时出现,组织液也开始渗入血管,出现溶血现象使得尸斑变深,范围扩大,位置固定。 C、浸润期:血管内的液体开始向周围组织渗透,一般要持续到尸体开始腐败,颜色更深范围更大,呈现均匀淡紫色,有识会出现暗红色溢血点。 尸斑多出现于尸体低下部位不受压迫处,位置越低颜色越明显。如果是慢性死亡、溺死或出血性死亡尸斑出现的会缓慢,猝死和身体强壮的死者出现的较快。尸体的被压迫处因血液不流动不会出现尸斑,代之以白色压痕,与压迫物体表面形状相应。尸斑的颜色决定于尸体血红蛋白的颜色,所以通过尸斑颜色可以大体推断死亡原因,比如氰化物中毒和冻死因为氧和血红蛋白含量高,呈现樱桃红,亚硝酸盐中毒为灰褐色,硝基苯中毒为兰绿色,一氧化碳中毒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正常死亡的和窒息死亡形成还原血红蛋白呈暗红色。尸斑和皮下出血的区别在于前者集中于

极有侦破价值的早期尸体现象

极有侦破价值的早期尸体现象 一、肌肉松弛 练气功最讲究的是入静,做到全身上下各关节、各肌肉群都松弛。其实绝对的松弛,是任何活人都做不到的,只有死人才可能做到。人死后,通常出现的第一个尸体现象,就是肌肉松弛,那是绝对松弛,一点都不紧张。法医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缓,是指人死后,由于神经活功停止,肌张力丧失而出现的全身肌肉松驰、变软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现,就是面部表情丧失,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张,皮肤失去弹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个关节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动运动,以及小便、精液可能外溢等。肌肉松弛现象一般可以持续1~2小时,待尸僵出现以后就结束。民间常说:“人都死便了!”就是指的死者经过肌肉松弛后,尸体出现尸僵变硬的状况。凡是经过肌肉松弛阶段的尸体,姿势都基本相同。如果尸体处于仰面平卧状态、则尸体姿势通常是上肢微弯曲,头微倾于一侧,下肢伸直,足尖略向外翻,拇指向掌心弯曲并被其余四指覆盖,手呈半握拳状态。尸体背面如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等柔软而凸出的部位与尸体的衬垫硬面接触后,因死后肌肉松弛而被压成扁平状态,并且不容易恢复原来的凸度。如果凸出部位与花纹的硬面接触,则尸体接触面的皮肤上便可形成与接触物硬面相应的压痕,如草席纹等。这些压痕即使在变动尸体位置后也往往不易消失,只有到尸体腐败时才消退。以上这些在法医学鉴定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邦助我们判断是否死后移尸,查明死亡时的原现场,从而帮助我们侦破案件。肌肉松弛的人死亡后的一种普遍的尸体现象,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一些尸体不发生肌肉松弛现象。例如,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间,灾然发生尸体痉挛。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全身肌肉立即发生强直收缩,关节不能屈曲,因而不发生肌肉松弛。 二、尸体温度的下降 有人对北京1030名正常人体温进行统计,结果是: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7.19℃,正常范围为36.7~37.7℃;直肠温度平均值为37.47℃,正常范围为36.9~37.9℃;腋窝温度平均值为3 6.79℃,正常范围为36~37.4℃。人体的正常体温,是由体内的产热散热而保持动态稳定的,一般在37℃左右。人死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不能继续产生热能,而尸体内部原有的热能却仍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水分蒸发等方式不断向外界散发。达就使得尸体温度降低,逐渐变冷,直至与外界温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温度。这种尸体现象称为尸体冷却或尸冷。尸体冷却速度的快馒,常常要受到尸体的各种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尸体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死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死亡原因等。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和老年人的尸体冷却快,青壮年较慢,刚生下来的新生儿,在死后5~10小时,即可降到与周围环境相等的温度。由于脂肪有保温作用,散热慢,因此,肥胖的尸体比瘦弱的尸体冷却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积烧伤死者的尸体冷却速度快,而猝死、机械性室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体冷却速度就要慢些。此外,有的尸体在一定时间内,尸体温度不但不下降,反而处于上升状态,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人死了也会发高烧。例如,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并发肺炎等患者死后,由于细菌、病毒的作用,体内的分解增强,产热活动增加,所以尸体温度暂时可以处于上升状态。又如,日射病患者死后,由于临终时颅内温度升高,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其尸体温度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不立即下降。再如,破伤风、癫痫或者士的宁中毒者,由于死亡前有较长时间的痉挛,体内产热增加,所以死后尸温也会持续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